德江蔡博士超强记忆法教育

德江记忆(每日跟帖更新中)_德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459贴子:
德江记忆(每日跟帖更新中)收藏
《德江历史沿革》
隋置挟阳县。明初改水特姜为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年间改为安化县。1914年更名为德江县。县名得自乌江,别称德江。
禹贡时属荆梁二州南徼外地鬼方地域,荒裔。《遵义府志》载:思南府,禹贡荆梁二州之裔,皆黔中地。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本府《禹贡》荆州之属。民国《德江县志》载:德江原为水德江司,明改安化。禹贡为荆梁二州南缴外地。又载:县境山川不志禹贡,而审察地势在荆梁二州之南,当为荆梁南缴外地。
春秋属楚为西南巴国南境地。民国《德江县志》载:《国策》苏秦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泾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北霸王之资也。淮南子曰:楚地南卷沆湘,北达 求页 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桂。以此四至推之,县地适在其中。
战国时,属黔中枳县地。《嘉靖·思南府志》载:春秋战国属楚,为黔中地。《贵州古代史考》载: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以前属巴国南境地,以后巴国南境为大夜郎国控制,又属大夜郎国地。《两思研究辑览》载:辛已,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司马错伐楚,拨黔中。《通鉴》载:秦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拨之。《史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因蜀攻楚拨之。《华阳国志·涪陵郡》载:涪水本舆楚商於之地接,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民国《德江县志》载:涪水在县境名德江,上流为乌江,即汉之延江也。《寰宇记》载:涪陵、巴之南鄙,从枳县入(枳,宋之宾化县),秦将司马错由之取楚黔中地。《两思研究辑览》载:周赧王三十九(公元前276年),楚复取黔中,楚王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拨江南十五邑为郡,以拒秦。
秦立郡县制,属黔中郡。《两思研究辑览》载:辛巳,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黔中郡(德江地属之)。
汉先属武陵郡酉阳县地,后属武陵郡永宁县地。《贵州古代史考》载:汉初,西南各国(部族或部族联盟)不服于汉(含巴郡),称为西南夷,与汉隔绝七十余年。《前汉书·地理志》载:乙亥,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属酉阳县地。《乾隆·州县志》(洪稚存)曰:思南、安化、务川为汉酉阳县地。《贵州古代史》载: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析巴、蜀二郡地置广汉郡。巴郡领县十一,郡治江州(今四川巴县西),其中涪陵县,新莽时改名巴亭,东汉复称涪陵,县治为今重庆彭水,郡属西南,包有今道真、务川、沿河、德江。武帝时改梁曰益州,益州凡八郡。广汉郡又分割,德江西北地划入巴郡,东南地划入牂柯郡。《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载:西南诸夷,汉牂柯郡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定西南夷,置牂柯郡。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谢本以涪陵广大,益州牧刘璋分涪陵县地置巴东属国,治涪陵县,南境地新置丹兴、汉葭、永宁 (德江地属永宁) 三县,属武陵郡。《后汉·郡国志·涪陵》载:献帝分涪陵地立永宁。《华阳国志·涪陵》载:涪陵为巴之南鄙,有涪水,与楚商於之地接。其境东接巴东,西接牂柯,南接武陵,北接巴郡,其地山险水滩,人多憨勇。
三国先属涪陵郡万宁县地,后属武陵郡黔阳县地。《贵州古代史》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改巴东属国,分置涪陵郡。改永宁县曰万宁县(辖今德江、务川、沿河等县),属涪陵郡,水道九百里(原费州地),汉夷杂居,直隶于蜀汉中央政府。《嘉靖·思南府志》载:为蜀南中地。《太平寰宇记》载:三国时,蜀先主於五溪置黔安郡,改永宁为万宁。《晋·地记》载:万宁在涪陵南九百里即今费州(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元和郡县志》载:思州自汉至吴,并为武陵郡酉阳县地,吴分置黔阳县,梁陈不改。《晋纪》载:庚子,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诏益州刺史王浚伐吴,遣参军李毅由涪陵入,取武陵,吴平。《嘉庆志》载:思州、思南,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酉阳县地。三国时,吴以思州分置黔阳县,思南为黔阳县地,与酉阳又有隶属。
西晋仍属涪陵郡万宁县地,隶梁州。《贵州省志·地理志》载:西晋初年设十九州,后增至二十一州,州之下仍设郡、县。《晋书·地理志》载: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领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巴东、巴西八郡。又载:涪陵郡统县五,曰汉复、曰涪陵、曰汉平、曰汉葭、曰万宁(万宁即费州,今德江)。自李雄据蜀,而后涪陵等县未几没於符坚,又没於谯,纵主者无常,则边鄙之雄杰者当亦各据一方,视国家之威力以为归附耳。东晋时属武陵郡地。《元和郡县志》载:晋永嘉后(公元307年),涪陵郡地没蛮夷,桓温定蜀,以涪郡理枳城(郡治从彭水移枳县)。《蜀志》载:先主于五溪立黔安郡,领县五。永嘉后(公元307年),地没蛮夷,经二百五十六年。《元和郡县志》载:安帝义熙中(公元405年至418年),省万宁县,并入舞阳县,改属武陵郡,隶荆州。《宋书·州郡志》载:武陵太守领临沅男相、龙阳候相、汉寿伯相、沅南令、迁陵侯相、辰阳男相、舞阳令、酉阳长、黑甘阳长、沅陵令。
南朝刘宋时,属武陵郡地。《南齐书·州郡志》载: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恶荆州强大,甲兵尽聚,分荆州之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共八郡置郢州,治江夏汝南县。武陵郡改隶郢州,领县不变。
北周时,先属奉州地、费州地,后属黔州地。《贵州古代史》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领巴郡、涪陵郡、东岩岩渠都。不服梁、陈,政令不能达。《贵州新通志·前事志》载,周武帝保定四年、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长(蛮帅)田思鹤以地附周,周以涪陵地置奉州,不带郡领县(德江属奉州地)。周武帝建德三年、陈宣帝太建六年 (公元574年),改奉州曰黔州,又于故枳城立涪陵镇,北周未派官治。周宣帝宣政元年、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德江属费州地),治在涪川(今县境潮砥官宅坝),亦曰涪川郡。《通考·费州》载:古蛮夷之国,山川险阻,为狸獠所居。后废费州,并入黔州。《环宇记》载:戊戌,陈太建十年、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周于费水地置费州。信州总管龙门公礼裕王述、招慰生僚归国,遂肇立为费州,因州界费水为名。《舆地广记》载:费州,古蛮夷地,二汉、晋、宋属牂柯郡,山川险阻,为俚僖所居,多不宾附。后周始置为费州。
隋先属黔州涪川县地,后属巴东郡扶阳县地。《贵州省志·地理志》载:隋文帝将地方行政区划统一为州、县两级,隋炀帝改州为郡,仍为两级制。初承北周费州,不带郡领县,后废(并入牂州)。《嘉庆志》载:贵州隋初庸、牂、费三州。《方舆纪要》载:牂柯郡,开皇初(公元581年)置牂州,统县二,牂柯、宾化县(今德江、思南县地)。《隋志》载:炀帝改牂州为牂柯郡,领牂柯、宾化两县。《贵州通志·古迹志》载:废宾化县,即今安化县治,隋置,属牂柯郡。二年(公元582年)田宗显授黔中太守,知黔州事。《方舆纪要》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于废费州地置涪川县(今德江、思南之间地),属黔州。《唐志》载:费州,隋黔安之涪川县地。《环宇记》载:费州涪川郡,今涪川县。春秋时属楚,汉元鼎六年建牂柯群,其地属焉。江山阻远,久不巨附。《隋志》载: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务川县(今沿河)属庸州之巴东郡(德江属之)。《环宇记》、《旧唐志》载:甲子,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庸州刺史奏置于扶水之北,置扶阳县(今德江地)。《嘉靖·思南府志》载:在府西北八十五里,隋于扶水之北置县,属庸州。《田氏宗谱》载:隋黔中刺史田宗显征金头和尚,追及小漆地(后坪金竹山下),建牙访贼,至石马(今境内泉口乡马纳村)问住民何所?答以“石马故庸州也”,宗显以土地肥饶(沃),城郭宛然,遂家焉。《方舆纪要》载: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州设郡,庸州废,扶阳县拨属巴东郡。《嘉靖·思南府志》载:寻废,以地置务川县,隶庸州。后废庸州,以县属巴东郡。《贵州古代志》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庸州,以原所领三县属巴东郡,巴东郡原领县十二(不在贵州),至此领县十五。《环宇记》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庸州,以务川县属巴东郡。《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巴东郡治人复,领十五县,其中务川、扶阳二县辖及今务川、德江、沿河等地。《贵州古代史》载:务川县在今沿河北部,扶阳县在今沿河、德江之间。
唐初属巴东之扶阳县地、改属务州、思州地,后属费州之扶阳县地。《环宇记》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当牂柯、夜郎要路,请置郡以抚之,复以隋巴东的务川县置务州,州治务川县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以隋巴东郡地务川、扶阳、涪川合置务州,又招慰生僚置城乐县(今凤岗),属务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月,分天下为十五道,以务州隶属江南道,县有增省。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曰思州,以界内思邛水为名,逐年县有所减。《旧唐书》、《康志》曰:分思州之涪川、扶阳(在府西八十五里)二县南蛮地置费州。《遵义府志》载:思费二州,今思州、思南二府。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开南蛮夷置夷州,又置费州,改务州为思州。《唐志》载:其年(公元630年),割黔州之万资、相永二县隶属费州;八年(公元634年),省感化县,以多田、城乐二县割入费州。《新旧唐书》载: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省思州之伏远县,废费州之相永、万资二县。《通鉴》、《乾隆志》载:癸酉,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十五道,设黔中道,置采访使,治黔州,费州属江南西道黔中道,扶阳县(今德江)省入务川县,属思州。《新唐书》载:壬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设郡,改刺史为太守。改思州曰宁夷郡、费州改曰涪川郡(今德江县地)。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复置辖涪川(今德江)郡。《贵州省志·地理志》、《新唐书》载:戊戌,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以黔中郡为黔州都督府,同复费州名,治涪川县,领涪川、扶阳、多田、城乐四县。《贵州古代史》载:复置扶阳县治在今德江县西南煎茶溪。《广舆记》载:肃宗时出严郢为费州刺史。《通志》载:费州在府城东北百里,以费水而名,为当时最小的州。领涪川(今思南县地)、扶阳(今德江县地)、多田、城乐四县,玄宗开元间统计总户数为4029户。《南蛮传·牂柯国》载:其北百五十里有别部充州蛮,故费州在安化城北百里。《元和郡县志》(孙星衍校刊本)曰:费州,东到奖州,水陆相兼四百里;正南微西至牂柯充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播州四百里;北到思州水路四百里。《黔州注》载:今夷、费、思、播及黔府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寰宇记》载:黔州理彭水县,费州理涪川县,思州理务川县。《晋·太康地记》载:费州,彼时则为万宁县。《嘉靖·思南府志》载:废费州,后周宣和初置,隋开皇中於州理置涪川县,唐武德间移理蒙笼山。《方镇志》载:丁己,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8年)置黔州经略招讨观察使,领黔、施、夷、辰、费、叙、播、南、溱、珍、锦十二州,治黔州。《乾志》载: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夏四月,黔南观察使王肇以其地降于王建,牂柯诸州不通中国,蛮酋分据其地,自置为刺史。《宋史·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载:唐置费、珍、庄、琰、播、郎、牂、夷、思等州,无城廓,散居村落。土垫(熟),多霖西,稻粟皆再熟,将战征乃屯寨,刻木为契。其法,劫盗者,偿其主三倍;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头与其家以赎死。病疾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旧唐书》载:废费州,以涪川、扶阳二县属思州。
五代属费州地。《五代史·楚世家》载: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柯张万睿率思州、费州等七州皆附于楚王马希芜。蛮夷长据其地,先附楚后附蜀.
宋初属黔州领内羁縻州地,后属思州务川县地。《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宋初全国分为十三道,乾德以后改道为路。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划分全国为二十一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调整为十五路。元丰间,又改为二十路,路下设府、州、军、监。《康志》载:思南府,宋初为羁縻州。《职方典》载: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土族首领藩部长田佑恭入朝内附(愿为王民),分黔州复建思州,属夔州路,较唐时思州为大,州治今地俟地(之前,德江、沿河、印江、思南、务川等地为土族所据,未达王化)。《康志》载:大观元年,番部长田佑恭内附,始建思州治。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于故都濡之地,沿旧治名务川县(德江属务川县)。《宋志》载: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置思州领务川、邛水、安夷三县。《职方典》载: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思州及领县废,并入彭水县,务川县降为务川城,邛水县、安夷县各降为堡,仍属黔州。《宋地志》载: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复思州三县,思州领县四:务川、安夷、邛水、思邛。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重立思州军,为羁糜州,仍治务川县,领安夷县(今凤岗东南)、邛水县(今镇远)、思邛(今印江)、务川县(德江属之)。《方舆胜览》载:高宗绍兴,复以务川城为思州,以田佑恭为守令,领县四。
元属思州水特姜长官司地。《嘉靖图经》及《志》载: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抚司,隶思州军民宣抚司,寻自龙泉坪徒宣抚司治于清江郡,改称故思州治为思南,隶湖广行省。《职官志》载: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思州土族首领夷长田景贤以地降元,置新军万户府。《元史·地理志》载: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为思州军民安抚司,辖地又大于宋之思州地,领镇远一府、十四州、婺(务字所改)川一县、长官司五十二、市镇十二(其中置水特姜、安化上中下蛮、洪安等处长官司,今德江县地属之)。《旧纪》载:十七年(公元1280年)秋七月辛丑,敕思州安抚司还旧治(思州旧治龙泉坪,今德江县龙泉乡龙泉坪,遗址尚存)。《德辉传》载: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九月丁卯,西南夷罗施鬼国即降又叛,诏云南、湖广、四川全兵三万人讨之,乃改鬼国为顺元路。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闰八月,思州升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闰五月,撤思州宣慰司,以思州与播州属顺元路宣慰司,随复置思州宣慰司。《地志》载: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省宣慰司,以思、播二州隶顺元路宣慰司,后复置。《续通考察语》载: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392年)夏五月丁未,改思州安抚司为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起兵取太平,知思州军民事田仁厚(田佑恭十世孙)遣都司林宪、万户张思泉首先纳款,授思州军民宣慰使。《通鉴》载: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思南降于明,六月已丑(6月21日),置思南宣慰使司,田仁智为思南宣慰使,隶湖广布政司。《地志》载: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初二日,朱元璋兵威远播,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闻风归附,遣其都事杨琛纳元所授宣慰告身,仍置思南宣慰使司。《嘉靖·思南府志》载:至正间,其族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拟其地以献伪夏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徒今治。宣慰田琛徒治都坪,而思州分为二矣。水特姜长官司隶属思南道都元帅府。《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德江县元为安化上中下蛮、洪安等处,先后属思州军民安抚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属思南府水德江长官司地。《明地志》载: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十三日,思南宣慰司地改隶四川行省,领县三(安化、务川、印江)、长官司三(蛮夷、沿河佑溪、朗溪)。《明志》载:五年(公元1372年)八月,水特姜改曰水德江,从思州拨属思南宣慰司,仍置蛮夷长官司十四。《嘉靖·思南府志》水德江长官司载:隋为宾化县地,唐因之,五代、宋皆省入务川县,元置水特江长官司,隶属於思州军民宣抚司,寻改水德江长官司,国朝(明朝)隶思南宣慰使司,永乐十一年改府治,今隶属附廓。六年(公元1373年)十二月十九日,思州分出思南升为思南道宣慰使司,隶湖广。《贵州通志》载:十年(公元1377年),以沿边溪洞军民万户总管安辉内附,分水德江长官司地置蛮夷司长官司,改偏刀水长官司(今凤岗)为土巡检司。民国《德江县志》载:蛮夷司舆土巡检司皆德江所属,巡检署在今县西一百三十里,地名巡检司,西有花水,为沃饶地。二十年(公元1387年)十二月,思南宣慰使司移镇远州,仍隶湖广布政司。二十二年徙治水德江(今思南县城南)。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重置水德江水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贵州省志·地理志》载: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省洪安、化剂二长官司入水德江长官司。《贵阳志》载: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春二月,始置贵州布政司,以蒋廷瓒为布政使。因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相怨仇杀,不听调处逮办,废思南宣慰司,分置思南府、铜仁府、乌罗府,隶贵州布政司;废思州宣慰司,分置思州府(今岑巩)、黎平府、石阡府均隶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领长官四、县一。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以原思南宣慰司所属水德江、思邛江、沿河佑溪三长官司及蛮夷长官司,并婺川县及板场、木悠、岩前、任办四坑水银局隶思南,府治水德江长官司;务川县、印江长官司、沿河佑溪长官司由思州宣慰司改隶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九月二十一日,从贵州巡抚郭子章、巡按金忠士请,水德江长官司改置为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德江县明洪初置水德江长官司和洪安化剂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省洪安、化剂长官司。永乐十二年以水德江长官司属思南府。万历三十三年改水德江长官司为安化县,府属附廓。
清属贵州布政司思南府安化县地。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八月二十六日,贵州巡抚岑毓英奏移铜仁县于江口、安化县于大堡(今德江县城),八年正式迁移安化县于今德江县城。
民国时期,德江县疆域基本确定。二年(1913年)安化县改隶贵州镇远道。二月二十三日,呈请改制方案经内务部核准,从九月开始施行,三年(公元1914年)一月十二日公布,撤思南府,改安化县曰德江县(因查湖南省有安化县,乃以乌江在县境一段俗称德江而改德江县),属黔东道。十二月二十七日,德江、凤岗、印江、沿河、务川等县按省定方案互拨插花地,各县疆域初步确定。《贵州省志·地理志》载:六年(公元1917年),德江县南二区(宽坪)划拨思南管辖。十二年(公元1923年),废镇远道,德江县直隶省辖。二十年(公元1931年)二月二十八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五县勘查边境插花地段。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六月,德江划隶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三十年(公元1941年)九月十六日,德江、思南、印江、凤岗、石阡互拨插花地;十二月二十五日,德江、沿河勘划边界。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五月二十八日,德江、务川两县勘定边界。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德江县改隶铜仁督察区。
解放后,公元日,思南七八山、三合场两乡划归德江县管辖。至此,德江县界完全定界至今。
0基础电脑培训——变身高富帅!
图一:1951年德江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
图二:1957年,德江至沿河的公路开通,德江各界人民站立公路两旁庆祝中。
图三:德江县平原火箭人民公社食堂,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记忆,那时候吃饭都是大锅饭,各个公社都有自己的食堂,村民集体出劳力挣工分,集体在食堂进餐。
图四:中国人民银行德江县支行办公楼,在上世纪50年代,这栋两层高的楼房可是德江县最高的楼房,同时也是德江县城标志性建筑。
图五:1959年,德江各族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会议地点设立在当时的大市坝广场,60、70、80年代出生的德江人应该对大市坝都有记忆,这在当时是县城居民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天傍晚大家吃完晚饭都习惯去大市坝散步聊天,老人在那里摆谈时事,中年人在那里散步放松一天的劳累,青年人在那里弹奏吉他放飞梦想,小孩在那里嬉戏尽情玩耍……;大市坝广场,见证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记忆……
图六:解放初期,德江县电厂自力更生发明了双层包纱机。
图七:德江县农机厂正在生产打米机;农机厂位于建设街至城关一小那条小巷子旁,上世纪90年代倒闭。
图八:德江县农机厂生产的插秧机
图九:德江电厂旧址,1984年8月摄
图十:日公捕公判。在我的记忆中,德江每年都会在12月31日押解十几名违法犯罪人员举行公捕公判,会场设在德江中学大门口,后面又改设到邮政局大门口举行。公捕公判大会举行前要游行示众,再送到会场点宣判,宣判结束后就把量刑最重的一人押解到黄门垭刑场进行枪决。一直到90年代末才取消了公捕公判,黄门垭刑场至此已成为历史消失在德江人民视线中。
图十一:乌江上的渡船
图十二:八十年代中期的德江县城
图十三:德江师范,一座人才辈出桃李漫天的中专学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人才,目前在中央、省、市、县很多单位都成了骨干,尤其在铜仁各县级领导中很多都毕业于德江师范。1992年撤销德江师范,在原德江师范校址与德江二中合并。
图十四:1991年城市改造中的坨街,现在的中心街步行街所在地。
图十五:1992年,德江县城街道建设及扩建。对建设街泥石街道进行水泥硬化,同时开发团结街,实现了红旗街与建设街的互通。
图十六:1992年的中心街商贸市场,现在的中心街步行街位置。街道两旁粗大的法国梧桐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各商家迎街在人行道上搭满了塑料帐篷作为服装交易场所,在当时的德江也是唯一的服装交易点。
图十七:1997年德江县城全景
图十八:德江楠杆土家族乡清代年间修建的结龙桥
图十九:德江长丰土家族乡梅林寺石林
图二十:穿岩优质油菜基地
图二十一:扶阳古城
图二十二:潮砥滩
图二十三:潮砥古码头
图二十四:大龙阡“龙起水”
图二十五:板桥古石桥
图二十六:白果沱乌江大桥
图二十七:长丰土家人待客
图二十八:长丰穿洞——傩戏生态园
图二十九:龙泉五仙山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建议着长袖T恤、衬衫加单裤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针织长袖衬衫、马甲和长裤。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德江县“4+1”谱写2016教育新篇章
2016年,德江县以“夯实小学,强化初中,发展幼职,提升高中,建设高校”整体工作思路,坚持质量核心意识,紧扣质量脉搏,突出教学中心,强化教育管理,采取“4+1”措施谱写教育新篇章。一是整合区域教研。出台《德江县2016年“区域教研”暨“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建立联合教研活动保障机制,以“名师辐射”、“骨干引领”、“同课异构”、“团队磨课”等区域联动方式,增强区域联合教研的实效性,推进区域内教学教研协调发展,促进学校间管理经验、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借鉴,实现共赢。二是抓好教学常规。教研室分学科、分片、分校负责,常态化深入基层学校服务教学:变预约听课为推门听课、分享听课,进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效果,现场指导教师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三是注重质量分析。定期对初、高中毕业班教学进行重点调研指导,认真组织召开中考、高考质量分析专题会议,总结成功经验,分析查找问题,帮助学校加强和改进毕业班教学,提高中、高考升学质量。四是推进特色教育。按照“五好”教育的要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指导各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资源,将特色教育落实在课程中,成就学生愉快成长。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艺术展演等校园文化特色活动。五是加强师资建设。科学规划“十三五”中小学(园)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稳步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名师名校长引领计划”和“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培养名师和骨干教师;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认真实施“教师学历层次提升计划”,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德江县教育局多举措做好2015年秋季放学工作
&&&&&&字号
寒假即将来临,德江县教育局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学年度全省中小学开学及放假时间的通知》(黔教办基〔号)和《铜仁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 学年度全省中小学开学及放假时间的通知》(铜教发〔号)等精神,多措并举,切实做好2015年秋季学期放学工作。
据悉,该县1―8年级放假时间为日;9年级放假时间为日;高一、二年级放假时间为日;高三年级放假时间为日。要求各乡(镇、街道)教办、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全省统一校历,放假前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尤其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安全教育,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遍访等形式,提高家长监管责任和意识,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要充分利用假期对学校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要合理安排学生假期生活,让学生度过一个愉快、安全、有意义的假期。要加强师德师风和廉政教育,学校不得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学生集体上课或补课。要做好校产修缮和管护,促进优美校园。
同时,该县教育局和教育督导办公室对各学校落实全省统一校历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查处学校随意变更假期集中补课、违规补课等问题,除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外,还将对有关领导进行约谈,并追究相关责任人主体责任。(张涛)
来源:德江县人民政府网
(责编:吕潇羽(实习)、陈康清)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贵州频道手机版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人民微博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强记忆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