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一个新建墙体面积怎么算小区的面积约为五十

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
  (年)
  第一章 规划概要
  1.1规划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精神,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依据《四川省农业厅 巴中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巴中市绿色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巴中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特编制《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年)》。
  1.2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涉及巴中市二区三县60个乡镇688个村;
  规划期限为年。
  1.3目标定位
  以&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为目标定位,以复合生产、生态休闲、园区带动为基本模式,建设&一市、一区、一基地&为目标,即建成全省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和川陕渝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1.4空间布局
  形成&一核、五带、三基地、多节点&的空间布局,一核即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五带即高山茶、通江银耳、中药材、生态蔬菜、优质粮油五条产业示范带,三基地即优质核桃、现代水产、生态畜禽等三大产业基地,多节点即多个农产品加工物流节点。
  1.5重点任务及投资估算
  重点构筑五大产业体系、实施六大工程,规划项目总投资为518500万元。
  1.6发展展望
  通过规划实施,实现三大转变、四大提升和建设五大样板,初步形成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巴中模式&。
  三大转变:农民从业方式实现职业化转变,农民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化转变。
  四大提升:提升巴中市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提升巴中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巴中市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能力;提升巴中市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大样板:区域农业试验示范的样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样板;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样板;秦巴山区粮经复合、种养循环农业的样板。
  第二章规划背景
    2.1规划背景
  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切实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一五&以来,四川省人民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提出要突出农业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全面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造就了&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南江黄羊之乡&等地理标志品牌。新形势下,如何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一种发展优势进而实现山区农业的现代化,不仅是由其无法突破的自然禀赋约束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气候优势决定的,而且也是巴中市400万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为深入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加快建设省级区域性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深入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经验,2012年11月四川省农业厅、巴中市人民政府通过协商,达成了&厅市合作&共同推进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明确未来三年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巴中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年)》的编制工作。
  2.2规划依据
  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央和四川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巴中市十二五规划、巴中市扶贫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巴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巴中市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申报资料以及巴中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会议精神与文件等。
  2.3规划范围
  巴中市辖巴州、恩阳、南江、通江、平昌两区三县,共188个乡(镇)、2354个村。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0万人,耕地面积228.79万亩。
  本规划范围涉及巴中市二区三县60个乡镇688个村,面积4261.7平方公里,人口151.2万人,农业人口117.4万,耕地面积86.1万亩。规划区乡镇个数占全市的31.9%,村数占全市的29.2%,规划面积占全市的34.6%,人口占全市的37.8%,耕地面积占全市的37.6%。规划区乡镇具体包括:
  巴州区10个:大茅坪、光辉、三江、曾口、清江、水宁寺、花溪、大和、关渡、白庙;
  恩阳区10个:青木、上八庙、恩阳、石城、兴隆场、玉山、渔溪、三河场、九镇、义兴;
  通江县14个:民胜、大兴、火炬、铁溪、永安、烟溪、兴隆、诺江、涪阳、陈河、新场、诺水河、三溪、广纳;
  南江县14个:沙河、红四、长赤、红光、赤溪、下两、黑潭、正直、和平、石滩、大河、兴马、关路、赶场;
  平昌县12个:驷马、坦溪、江口、元山、灵山、得胜、双鹿、鹿鸣、邱家、泥龙、笔山、望京。
  2.4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年,共计3年。
  其中,2012年为规划基准年,年为规划实施年。
  第三章发展基础
  3.1山区农业的基本特点
  3.1.1生态资源的双重性
  山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较高的森林覆盖率、独特的地理气候等特点,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使山区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先天条件;但同时,作为生态重要涵养区的山区,又是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区域,山区的生态资源又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在农业发展上不能过度开发,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1.2物质装备的落后性
  山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势高低不平、山高坡陡,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投资较高,致使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不仅严重影响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而且致使许多现代生产工具无法使用,相对落后的物质装备条件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的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3.1.3农业产业的多样性
  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立体性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广大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化优势,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山区农业的多样性,即山区农业不能走平原地区单一、同质、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走多样性、高效性、复合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多个优势特色产业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3.1.4生产经营的分散性
  山区农业的多样性和土地资源、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必然带来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由于生产经营的独立性和分散性,难以产生生产过程的分工和专业化,使山区农业具有较强的小农经济特征。因此,如何在分散的土地、分散的农户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将是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3.2市情概况
  3.2.1地理区位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四川东北部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的粘合地带,西距成都3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具有南北联结、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图3-1:巴中区位关系图
  3.2.2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巴中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最高海拔2507米(南江县光雾山),南部最低海拔208米(平昌县黄梅溪),最大相对高差2239米。全市地形大致分为四类:北部高山岩溶地区,面积约占20%,中部中山区约占30%,中部低山区约占33%,西南部深丘约占17%,全市丘陵、平坝面积约为124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90%。
  (2)气候条件:巴中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降水分布不均,暴雨、大风、冰雹时有发生。全市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日照时数为1470.6小时,雨量1198.9mm,降水总量147.5亿m3,但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3)土地资源:2012年末,巴中市土地总面积为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6.4%;园地面积为9219.0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75%;林地面积为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58.70%;草地面积为5825.7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0.47%;其他土地的面积为23193.51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89%。
  (4)植物资源:巴中被称为&四川省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有2000余种植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现有天马山、镇龙山、米仓山、空山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小兰沟、驷马、五台山猕猴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中药材、林副产品等十分丰富,银耳、香菇、核桃、板栗、银杏、生漆、杜仲、黄柏、厚朴等畅销36个国家和地区。
  (5)水资源:巴中全市大小河流共有11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巴河、南江河、恩阳河和通江河等7条。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3.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73亿立方米, 人均1611立方米,略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全省(2600立方米)平均水平。
  3.2.3社会经济
  巴中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5个县区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按照2300元的扶贫新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87.1万人,贫困发生率2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2012年,巴中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第一产业增加值9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0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28.8:42.9:33.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7.57亿元。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全省较为落后,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823元,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30.75%和39.97%;城镇化率为33.2%,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9.4和1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387元,分别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68.04%和76.94%。
  3.2.4交通条件
  巴中对外交通已初步形成了由1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和7条通航河流为主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379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2352公里,占总里程的89.6%,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全市航道总里程共645.4公里。但铁路和公路网密度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还有1490个村不通油(水泥)路,只有部分航道具备500吨级船舶航行条件,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3.3农业产业现状
  3.3.1农业产值稳步增长
  近年来,巴中农业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值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34万公顷,产量187.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6.7万公顷,产量12.9万吨;肉类总产量51.5万吨,其中生猪出栏568.5万头;禽蛋产量9.25万吨;水产品产量4.9万吨。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3.7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4.65亿元,林业产值3.95亿元,牧业产值67.26亿元,渔业产值5.52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2.37亿元。
  3.3.2基地建设取得进展
  巴中市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6个,设施栽培面积达4.5万亩。截止2012年,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13万亩,总产量176万吨,产值60.2亿元。其中:优质粮油基地80万亩,食用菌种养规模达到4.0亿袋,中药材面积达到27万亩,茶叶面积达到26万亩,核桃面积47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88个。全市两区三县荣获多项称号,平昌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被认定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巴州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通江县和南江县分别被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南江县、平昌县被认定为&全省林业产业强县&;巴州区、南江县被认定为第二轮现代畜牧业重点县。
  3.3.3经营主体趋于多元
  &十一五&以来,巴中市各地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通过&围绕龙头建基地,依托企业抓订单&,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截止2012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0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22个(其中:省级50个、市级100个),农民专合社成员达6.27万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达40%。
  巴中市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以城带乡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尚待优化、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较低,整体上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追赶跨越阶段。
  3.4优劣势分析
  3.4.1发展优势
  一是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巴中是&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7℃左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空气洁净,水质清洁,光照较好,有着生产优质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巴中是全国三大富硒带之一,经专业机构检测,巴中市土壤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硒、碘、硫、锌等生命元素含量较为丰富、均衡。
  二是旱作农业发展领先。巴中把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性措施来抓,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新路。通过大力发展以地膜玉米、地膜洋芋为重点的特色旱作农业,旱作农业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播面和总产量的70.7%、71.5%,全市玉米单产达到518公斤,居全省第一。通过积极推广&稻-菇、菜&稻&菜、芋&玉&豆&菜、麦&玉&豆&菜&等种植模式,为发展经济作物和结构调整开拓了新思路。
  三是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巴中市的金银花、食用菌、茶叶等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有1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37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11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创立中国驰名商标3个,四川省著名商标企业12个,先后取得了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巴山土鸡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南江黄羊是国内目前人工培育的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已经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区。
  四是政策后发优势凸显。近年来,巴中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巴中视察并给予了极大关怀,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巴中发展。从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秦巴山区扶贫政策,到四川省的革命老区扶持政策以及区域交通建设,如此高密集、高强度的政策扶持在巴中的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政策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3.4.2劣势分析
  一是耕地资源分布零散。受山体、河流、沟壑等影响,巴中耕地具有&块多、面小、分布零散&等空间分布特征,而且大量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全市中低产田土比重高达53%。分散低质的土地资源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巴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少、排灌条件差,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工程蓄引提水能力4.7亿立方米,人均工程蓄水仅为100立方米左右,低于全省12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有效灌面114万亩,人均有效灌面0.33亩(远低于全省人均0.56亩的平均水平)。旱山缺水村1351个,占总村数的75%。农村公路通车率80%,村道硬化率仅为30%。耕播收机械化水平仅为2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3.8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科技要素短缺。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科技转化、技术推广、良种繁育等体系不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新品种覆盖率低,基层专职技术推广人员缺乏且推广手段较为落后。伴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进而导致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化水平较低。巴中农业发展产业链条较短,大型加工企业较少,精深加工处于低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生产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拥有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但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较小,有名无量。标准化生产仍有差距,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缺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疫和质量认证体系尚需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经营能力强的合作社数量有限。
  3.5机遇与挑战
  3.5.1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战略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开发水平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意在构建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新经济增长极,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力度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这为巴中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纵深推进的历史机遇。国家和四川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的发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把巴中的两区三县纳入了秦巴山区特殊特困地区扶贫范围;省政府专题出台的《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加大了对巴中的政策倾斜力度。巴中作为国家规划的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历史时期,也迎来了自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三是四川全面加快区域性交通建设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四川省全面加快区域性交通建设步伐,作为落后地区的巴中将是下阶段全省交通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相关规划资料,目前巴中有已经通车、正在建设和可研立项的高速公路11条、铁路4条,随着巴广、巴达、巴南、巴陕高速公路的开通,巴广、巴达铁路的贯通,巴中到成都不足300公里、到重庆仅250公里、到西安410公里 ,将使巴中与重庆、西安、成都三大城市形成3小时经济圈,巴中的区位劣势将逐步改变,为巴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四是巴中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建设的有利机遇。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为深入探索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巴中市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高起点、高水平的编写了《巴中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随着巴中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的争取和推进,为巴中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有利机遇。
  五是农产品需求结构加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产品的需求必将持续提高。目前,现代农业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已经不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自然条件,而巴中市的生态资源优势为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市场需求结构的加速变化为巴中市加快发展以绿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3.5.2面临挑战
  一是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调和。巴中市良好的生态优势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但其生态资源又极其敏感和脆弱,主体功能布局在客观上决定了巴中市只能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农业产业,不适合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因此,如何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以实现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是巴中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是农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同步推进的挑战。受地理条件、区位劣势等制约,巴中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巴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尚处于初期阶段,工业化率仅21.8%,比全省低21.4个百分点,是全省唯一工业小于农业的市;城镇化率仅29.3%,比全省低10.9个百分点。因此,在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带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较大比重贫困人口脱贫的双重任务,是巴中市面临的另一挑战。
  三是现代农业规模化与资源零散分散的冲突。巴中市土地资源具有块多、面小、分布零散等特征,从根本上看,这种资源零碎分散较难做到集中连片生产,无法适应现代农业规模扩张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在资源零碎分散和小规模经营方式之上,寻求一条实现农业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也是巴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是现代农业发展与生产要素外部流失的挑战。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技、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相应的政策保障。但就巴中目前的现状来看,不仅自身财力有限、外部资本介入积极性不高,而且除政策要素之外其他要素仍然处于外流状态,巴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在面临要素投入不足的制约的同时,现有要素的外部流失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
  第四章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以&绿色生产、现代发展&为主线,以复合种植、生态休闲、园区带动为基本模式,坚持以特色精品为核心培育优势农业,以种养循环为基点建设生态农业,以生态旅游为重点拓展农业功能,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发展现代农业,抓住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产村相融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创新山区农业发展业态,努力建成&全省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川陕渝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探索出一条西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巴中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样板和经验借鉴。
  4.2基本原则
  4.2.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等支持作用,加大惠农强农富农力度,始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推进机制,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2.2坚持体现特色、突出优势的原则
  充分发挥巴中&生态、绿色、富硒&的优势,立足山区农业多样性、高效性、复合经营的农业特点,克服山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小而全、多而杂的弊端,巩固提升粮油产业,大力发展巴山生态蔬菜、生态畜禽和生态水产业。努力做强做实&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江黄羊之乡&。
  4.2.3坚持产村相融、整体推进的原则
  统筹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统筹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发展,全域规划、分步实施,围绕重点镇、中心村、巴山新居布局农业产业。
  4.2.4坚持市场导向、整链打造的原则
  积极突破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产业经营严重滞后两大短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集约生产要素,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工、转化升级,扭紧拉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4.2.5坚持科教兴农、强化支撑的原则
  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4.2.6坚持产业复合、品牌发展的原则
  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休闲体验功能,产业联动,实现巴中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鼓励发展粮经复合、种养循环等多种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模式,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体现巴中&绿色、生态、富硒&的特色,打响&巴食巴适&品牌,走出一条品牌响、市场旺、流通畅、加工深、产业兴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4.3基本思路
  4.3.1以特色精品为核心培育优势农业
  充分利用巴中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做好&特色&和&精品&文章,始终围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确定优势产业,通过大力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配套的高效经济作物&蔬菜、果类、银耳、金银花、茶叶,地方特色畜禽&南江黄羊、空山黄牛、巴山土鸡等,努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4.3.2以高产高效为目标打造优质农业
  切实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强化水网、路网、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渠系建设等工程,加大通村通组等道路建设力度;继续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将巴中农业建设成为高产高效优质的山区现代农业。
  4.3.3以种养循环为基点建设生态农业
  以&生态、安全、可持续&为经营理念,依据生态农业产业链原理,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构建成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资源的循环系统,实现&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推进绿色标准化种植,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业节水、农业循环、洁净生产、生态环保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4.3.4以五位一体为路径打造全产业链
  坚持&整链打造&的理念,通过 &生产、加工、销售、科技、信息&五位一体的同步推进,构筑巴中现代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围绕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技术链;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凸显现代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强化龙头带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现代营销模式;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4.3.5以生态旅游为重点拓展农业功能
  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不再是仅仅强调产品的贡献,开始越来越多地追求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农业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提供农业景观方面的非商品产出价值将日趋凸显,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一三互动&力度,利用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业,积极拓展农业外部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3.6以机制创新为重点开创发展新格局
  通过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等,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科研机构等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以开放的视野突破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政企合作、银政对接、产学研联盟等方式推动巴中特色农业资源与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充分结合。通过内外联动、共同推进努力开创巴中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4.4发展目标
  着眼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优势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品牌化&三化&要求,突出高山茶、通江银耳、中药材、生态蔬菜、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生态水产、特色干果等八大山区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通过3年的努力建设,将巴中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竞争优势明显、综合效益优良、农民收入快增的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秦巴山区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市、川陕渝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到2015年,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4.4.1规划区目标
  按照&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的特色定位,突出茶、药、菌、菜、粮五大优势种植产业和林、渔、牧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一核、五带、三基地、多节点&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力争夺得四个全国全省第一(通江银耳产业名列全国第一、高山茶产业名列全省第一、金银花产业名列全省第一、旱作农业名列全省第一)。到2015年,规划区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04万亩,其中:高山茶基地40万亩,通江银耳基地达到6亿袋(6万亩),中药材基地20万亩,生态蔬菜基地4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14万亩;新建水产产业基地5000亩和新发展畜禽养殖小区57个;规划区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以上;耕地有效灌溉率达70%;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50%以上;绿色农产品比重达到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00元。
表4-1:规划区现代农业发展主要目标
主导产业规模
高山茶产业带(万亩)
通江银耳产业带(亿袋)
中药材产业带(万亩)
生态蔬菜产业带(万亩)
优质粮油产业带(万亩)
优质核桃产业基地(万亩)
现代水产产业基地(新增亩)
生态畜禽产业基地(新增养殖小区个)
主导产业产值与农民收入
规划区总产值
其中:五大产业带产值(亿元)
&&&&& 三大产业基地产值(亿元)
农产品加工增值(亿元)
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产值(亿元)
乡村旅游业产值(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科技装备与产业化经营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耕地有效灌溉率(%)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
农产品商品率达(%)
绿色农产品比重(%)
  4.4.2巴中市目标
  一是农产品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90万吨以上,茶叶、金银花、食用菌、蔬菜、核桃、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3.5万吨、50万吨、128万吨、2万吨和8.5万吨以上,肉、蛋产量分别达到61万吨和7万吨。
  二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畜牧、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3.4%、4.6%、48%、3%、1%。
  三是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农业示范园内,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5家;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
  五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0万人。
  六是品牌建设强力推进。&巴食巴适&区域品牌影响不断提升;成功申报农产品无公害化市,&三品一标&产地认定达92%以上,认证产品达70%以上。
  七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达到16.2%。
&& 表4-2:巴中市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蔬菜总产量(万吨)
茶叶总产量(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肉类总产量(万吨)
禽蛋总产量(万吨)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绿色农产品比重(%)
农业物质装备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建设高标准农田(万亩)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粮油综合机械化水平(%)
农业生产经营
销售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个)
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个)
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万头)
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个)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
科技进步贡献率(%)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
主要水产良种覆盖率(
商品林良种使用率(%)
农业生态环境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森林覆盖率(%)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注:[]内数据为累计数。
  第五章农业产业体系
  5.1特色种植产业体系
  大力构筑茶、药、菌、菜、粮五大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以罗村茶叶、元顶子茶场、天恩红茶业为龙头,着力建设通江、南江、平昌连片100万亩高山茶产业带;以通江银耳产业园为龙头,建设小通江河流域10万亩食用菌产业基地;以百草药业、四川塔基崧源集团为龙头,建设南江县、巴州区30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以北京万容达、四川同利为龙头,建设巴达线10万亩绿色商品蔬菜产业基地;以翡翠米业和空山马铃薯研究所为龙头,建设巴河流域10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带。大力开展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总产,积极推进&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
  5.2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以构建山区现代畜牧业为核心,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促进家禽发展&的思路,着力提高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产业化水平,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推广、加工物流等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在五县(区)平坝、低山区打造巴山猪产业带,在巴州区、恩阳区、平昌县中低山区丘陵地区打造巴山土鸡产业带,在南江县、通江县北部山区打造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产业带。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积极探索种养循环、林下养殖等循环经济模式。推进以南江隆兴食品有限公司、通江天仙洞食品有限公司、通江巴山娃食品有限公司和平昌思千里食品有限公司为重点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出栏优质生猪、巴山土鸡、肉牛、肉羊分别达到450万头、4200万只、32万头和95万只。
  5.3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助农增收为目的,按照&适地适树、定向培育,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的原则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区域化&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核桃、茶、林木、林副产品绿色资源,搞好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化步伐,努力把巴中建设成为全省林业经济强市。主要建设核桃、有机茶叶、工业原料林基地带,珍稀用材及大径级林及苗木花卉基地,林下种养植(殖)基地,生态休闲运动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使核桃产业基地达到95万亩,林木产业基地达到208万亩、林下种养殖基地达到85.7万亩。
  5.4现代水产产业体系
  按照&水产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要求,以建设山区现代特色渔业为目标,围绕&一河两江&(巴河、南江河、通江河)和水库水资源分布,构建冷水鱼、生态鱼、地方特色鱼产业带,大力推动两江冷水鱼养殖园区(通江县、南江县)、两区低山丘陵大水面生态基地(巴州区、恩阳区)。加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强化河道天然渔场的增殖放流,发展洁水净水式生态渔业,保护水环境生态平衡。推动平昌县杨势鲜合鱼汇有限公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挖掘鱼类传统做法,开发适销对路的水产商品。提升恩阳区合治寨村、通江县水产科技园、南江县玉白村等休闲渔业基地品质,加快全市休闲渔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实现大水面养殖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以上,水产品总量8.5万吨,水产品加工总量0.5万吨。
  5.5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茶叶、蔬菜、粮油等产业集中区域,将产业基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茶叶庄园、蔬菜庄园;将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融合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元素观光农业;将核心园区与农业体验相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游玩为一体体验农业;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休闲垂钓、营养美食等度假养生旅游产品。到2015年,使乡村生态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产业总收入的50%左右。
  第六章 示范区空间布局
  根据巴中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定位,结合巴中地理特征和优势产业,重点坚持 &立体布局& 和&三沿布局&的思路,实现巴中现代农业示范区空间功能上的合理布局,总体上形成&一核、五带、三基地、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6.1一核: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
  巴中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规划布局在巴州区清江镇和平昌县驷马镇,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现代农业产业示范、休闲旅游观光、产村相融新居等四大功能区。其中,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功能区重点建设科技管理服务中心、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信息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现代生物技术中心,建成为巴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中枢、信息中枢、服务中枢以及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功能区重点围绕现代粮食产业、现代经济作物、现代水产、现代畜牧等主导产业,以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为主,形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集成应用为主,建设粮食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现代水产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区,逐步形成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并通过示范示范,推广辐射到各产业标准化生产区;休闲旅游观光功能区重点依托产业园的科技特色,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景色迤逦的田园风光,新奇多样的动植物新品种,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形成乡村旅游新景点,布局建设观光休闲会所、游乐场所、垂钓狩猎中心、开心农场等;产村相融新居功能区通过巴山新居新城建设,将园区内即周边散居农户进行集中居住,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村聚居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6.2五带:五条特色产业带
  6.2.1高山茶产业示范带
  围绕实施茶叶&双百&工程(即到2020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在通江县7个乡镇(民胜-大兴-火炬,铁溪-永安-烟溪-兴隆)、南江县4个乡镇(下两-黑潭-正直-和平)和平昌县7个乡镇(得胜-双鹿,鹿鸣-邱家-泥龙-笔山-望京)建设高山茶标准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发展高山茶产业基地15万亩,达到40万亩,带动全市高山茶产业基地新建25万亩,规模达到60万亩。
  6.2.2通江银耳产业示范带
  重点在通江县5个乡镇(诺江-涪阳-陈河-新场-诺水河)建设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发展通江银耳产业基地3亿袋,达到6亿袋,带动全市通江银耳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0亿袋。
  6.2.3中药材产业示范带
  围绕实施&巴药行动计划&,重点在巴州区5个乡镇(水宁寺-花溪-大和-关渡-白庙)、恩阳区4个乡镇(渔溪-三河镇-九镇-义兴)和南江县10个乡镇(沙河-红四-长赤-红光-赤溪,石滩-大河-兴马-关路-赶场)建设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8万亩,达到20万亩,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基地规模达到38万亩。
  6.2.4生态蔬菜产业示范带
  围绕实施巴城&菜篮子&建设工程,重点在巴州区5个乡镇(大茅坪-光辉-三江-曾口-清江)、恩阳区6个乡镇(青木-上八庙-恩阳-石城-兴隆场-玉山)和平昌县5个乡镇(驷马-坦溪-江口镇-元山-灵山)建设生态蔬菜标准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发展生态蔬菜产业基地4万亩、种植面积10万亩,带动全市生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种植面积20万亩。
  6.2.5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带
  重点在巴州区4个乡镇(三江-曾口-清江-大河)、恩阳区4个乡镇(青木-石城-兴隆场-玉山)、通江县4个乡镇(三溪-广纳-民胜-涪阳)、南江县4个乡镇(沙河-长赤-红光-正直)、平昌县4个乡镇(驷马-得胜-双鹿-灵山)等建设优质粮油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建5万亩,达到20万亩,其中:建设水稻产业基地8万亩,建设玉米产业基地7万亩,建设&双低&油菜产业基地5万亩,带动全市优质粮油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
  6.3三基地:三大产业基地
  6.3.1优质核桃产业基地
  围绕全市核桃&双百&工程建设(即到2020年,全市建成核桃基地15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规划范围内重点在南江县10个乡镇(沙河、红四、赤溪、下两、正直、石滩、大河、兴马、关路、赶场)、通江县6个乡镇(火炬、铁溪、永安、烟溪、陈河、诺水河)建设优质核桃标准化产业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万亩,面积达到 14万亩,带动全市核桃产业基地新建48万亩,规模达到95万亩。
  6.3.2现代水产产业基地
  重点在巴州区的2个乡镇(三江、清江)、恩阳区的4个乡镇(三河、渔溪、青木、恩阳)、南江县的3个乡镇(正直、黑潭、红光)、平昌县的3个乡镇(坦溪、江口、灵山)、通江县的4个乡镇(大兴、广纳、三溪、诺水河)等建设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到2015年,规划区新建20个,面积5000亩,带动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达到55个,面积30000亩。
  6.3.3生态畜禽产业基地
  1.巴山猪产业基地:全覆盖规划区内60个乡镇。规划区新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个,带动规划区内生猪出栏规模达到150万头。
  2.巴山土鸡产业基地:覆盖规划区内35个乡镇。巴州区:大茅坪、光辉、三江、清江、关渡、白庙;恩阳区:青木、上八庙、渔溪、三河场、九镇;通江县:大兴、火炬、铁溪、永安、烟溪、诺江、涪阳、诺水河、广纳;南江县:沙河、赤溪、下两、石滩、大河、关路、赶场;平昌县:驷马、坦溪、元山、灵山、得胜、双鹿、邱家、泥龙。规划区新建设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0个,新发展以林下养殖土鸡为主的家庭牧场10家,培育林下家禽养殖专业大户10户,带动规划区内家禽出栏规模达到1000万只。
  3.优质黄羊产业基地:覆盖规划区内20个乡镇。巴州区:水宁寺、白庙;恩阳区:上八庙;通江县:铁溪、永安、涪阳、陈河、诺水河、广纳;南江县:沙河、下两、黑潭、大河、兴马、赶场;平昌县:坦溪、江口镇、鹿鸣、邱家、笔山。规划区新发展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2个,新建设以林下养殖南江黄羊为主的家庭牧场8家,培育林下肉羊养殖专业大户8户,带动规划区内肉羊出栏规模达到35万只。
  4.优质肉牛产业基地:覆盖规划区内30个乡镇。巴州区:水宁寺、白庙;通江县:民胜、大兴、火炬、铁溪、永安、烟溪、涪阳、陈河、诺水河、三溪;南江县:沙河、红光、黑潭、正直、大河、兴马、关路、赶场;平昌县:驷马、元山、灵山、得胜、双鹿、鹿鸣、邱家、泥龙、笔山、望京。规划区新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个,新建设以林下养殖空山黄牛为主的家庭牧场6家,培育林下肉牛养殖专业大户6户,带动规划区内家禽出栏规模达到11万头。
  6.4多节点:农产品物流加工节点
  按照&多点多级支撑&战略思路和&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思路,适应巴中茶、药、菌、菜、粮、畜禽、林业、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按照就近布局原则,通过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企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建设通江银耳科技产业园、巴州区恩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通江县春在工业园区、平昌县星光食品饮料工业集中区、南江东榆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元顶子茶叶加工物流集中区等,在重点产业基地乡镇布局建设形成&多节点&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体系。
  第七章重大工程
  依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重点以六大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快巴中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7.1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7.1.1高标准农田
  依托国家项目扶持,结合土地整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重点围绕富硒茶、中药材、生态蔬菜、马铃薯种源基地、优质粮油及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以项目为依托,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要求,重点实施土壤改良工程,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进行田、水、土、路、电及设施设备等综合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根据巴中山地条件,以建设高标准梯田为重点,通过推进田(土)型调整、筑砌田(地)埂、排灌沟渠、小型集雨蓄水设施配套、提灌设施建设、整治机耕路、田间生产道路修建等,以及做好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聚土垄作、深挖深松等辅助工程。到2015年在规划区内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达到50万亩,总投资59700万元,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量达到92万亩,提升农田的产出能力。
  表7-1: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工程布局分解
投资(万元)
一、高山茶产业带
1. 表土剥离及回填(m3)
保证耕作层
2. 混凝土护坡(m3)
2.筑砌地埂(m3)
3.修建排灌沟渠(公里)
整修坡面水系
4.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座)
降水资源化
5.提灌设施(座)
灌溉水配给
6.整治机耕路(公里)
提高耕作便捷性
7.田间生产路(公里)
8.测土配方施肥(万亩)
9.田间积肥设施(处)
聚集有机肥
二、中药材产业带
1.田(土)型调整(万亩)
2.筑砌田(地)埂(m3)
3.混凝土护坡(m3)
3.修建排灌沟渠(公里)
整修坡面水系
4.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座)
降水资源化
5.提灌设施(座)
灌溉水配给
6.整治机耕路(公里)
提高耕作便捷性
7.田间生产路(公里)
8.测土配方施肥(万亩)
9.田间积肥设施(处)
聚集有机肥
&三、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
1.田(土)型调整(万亩)
2.筑砌田(地)埂(m3)
3.修建排灌沟渠(公里)
整修坡面水系
4.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座)
降水资源化
5.提灌设施(座)
灌溉水配给
6.整治机耕路(公里)
提高耕作便捷性
7.田间生产路(公里)
8.测土配方施肥(万亩)
9.田间积肥设施(处)
聚集有机肥
10.聚土垄作(万亩)
疏松耕作层
四、优质粮油产业带
1.田(土)型调整(万亩)
2. 表土剥离及回填(m3)
保证耕作层
3. 混凝土护坡(m3)
4.筑砌地埂(m3)
5. 筑砌田埂(m3)
6.修建排灌沟渠(公里)
整修坡面水系
7.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座)
降水资源化
8.提灌设施(座)
灌溉水配给
9.整治机耕路(公里)
提高耕作便捷性
10.田间生产路(公里)
11.测土配方施肥(万亩)
12.田间积肥设施(处)
聚集有机肥
&&&&&&&&&&&&&&&&&&&&&&&&&&&&&&&&&&&&&&&&&&&&&&&&&&&&&&&&&&&&&&&&&&&&&&&&&&&&&&&&&&&&&&&&&&&&&
  7.1.2农村道路
  巴中区域性道路交通的建设重点依靠&十二五&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实施,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重点要实施产业道路建设完善工程,通过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定位准确、功能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区的无缝衔接。依托干线公路,完善覆盖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安全和便捷的运输服务,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切实改善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以国家投入为主,受益群众投工投劳为辅&的原则,重点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道路建设,到2015年,建设通村油(水泥)路390公里,实现规划区内全域道路畅通。
  7.1.3水利设施
  以保障粮食安全、供排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大安全&为目标,以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和以塘堰整治、渠系改造、池田配套的小农水示范市建设为重点,抓大强小,把蓄、引、提、排、供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稳粮增收工程、水产富民工程和生态护源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规划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的突出问题,以服务规划区现代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五小水库专项、抗旱水源专项及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项目、水库病险治理、灌区渠系改革等项目为重点,加大项目区水源工程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工作力度,确保农业发展用水要求。
  7.1.4农业机械化
  完善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广已有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代理开展农业机械化建设工程,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进一步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与示范推广,积极抓好机耕、机育、机播、机管、机收&五机&配套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带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努力推广适用于山区机播、机管、机收的农业新品种和种植新模式,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山区农业的新型农业机械。发展养殖业机械化,发展塑料大棚、滴灌喷灌等设施农业。
  7.2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紧紧围绕保障区域农产品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目标,坚持&高产创建、精品高效、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建设&绿色精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提升现代物质装备水平为支撑,重点建设茶、药、菌、菜、粮、核桃、水产、畜禽等8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推进田、水、路等设施配套。
&表7-2:八大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2015年)
通江县7个乡镇(民胜-大兴-杨柏,铁溪-永安-烟溪-兴隆)、南江县4个乡镇(下两-黑潭-正直-和平)和平昌县7个乡镇(得胜-双鹿,鹿鸣-邱家-泥龙-笔山-望京)
新发展高山茶产业基地15万亩,达到40万亩,
通江县5个乡镇(诺江-涪阳-陈河-新场-诺水河)
新发展通江银耳产业基地3亿袋,达到6亿袋。
巴州区5个乡镇(水宁寺-花溪-大和-关渡-白庙)、恩阳区4个乡镇(渔溪-三河镇-九镇-义兴)和南江县10个乡镇(沙河-红四-长赤-红光-赤溪,石滩-大河-兴马-关路-赶场)。
新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8万亩,达到20万亩。
巴州区5个乡镇(大茅坪-光辉-三江-曾口-清江)、恩阳区6个乡镇(青木-上八庙-恩阳-石城-兴隆场-玉山)和平昌县5个乡镇(驷马-坦溪-江口镇-元山-灵山商品)。
新发展生态蔬菜产业基地4万亩、种植面积10万亩。
巴州区6个乡镇(三江-曾口-清江-花溪-大河-关渡)、恩阳区6个乡镇(上八庙-青木-渔溪-石城-兴隆场-玉山)、通江县6个乡镇(三溪-广纳-民胜-诺江-涪阳-新场)、南江县6个乡镇(沙河-长赤-红光-下两-黑潭-正直)、平昌县6个乡镇(驷马-得胜-双鹿-江口镇-元山-灵山)。
水稻产业基地8万亩,玉米产业基地7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基地5万亩。
南江县10个乡镇(沙河、红四、赤溪、下两、正直、石滩、大河、兴马、关路、赶场)、通江县6个乡镇(火炬、铁溪、永安、烟溪、陈河、诺水河)。
新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万亩,面积达到 14万亩.
巴州区的2个乡镇(三江、清江)、恩阳区的4个乡镇(三河、渔溪、青木、恩阳)、南江县的3个乡镇(正直、黑潭、红光)、平昌县的3个乡镇(坦溪、江口、灵山)、通江县的4个乡镇(大兴、广纳、三溪、诺水河)等。
新建20个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面积5000亩。
巴山猪产业基地全覆盖规划区内60个乡镇。巴山土鸡产业基地覆盖规划区内35个乡镇(巴州区:大茅坪、光辉、三江、清江、关渡、白庙;恩阳区:青木、上八庙、渔溪、三河场、九镇;通江县:大兴、火炬、铁溪、永安、烟溪、诺江、涪阳、诺水河、广纳;南江县:沙河、赤溪、下两、石滩、大河、关路、赶场;平昌县:驷马、坦溪、元山、灵山、得胜、双鹿、邱家、泥龙)。优质黄羊产业基地覆盖规划区内20个乡镇(巴州区:水宁寺、白庙;恩阳区:上八庙;通江县:铁溪、永安、涪阳、陈河、诺水河、广纳;南江县:沙河、下两、黑潭、大河、兴马、赶场;平昌县:坦溪、江口镇、鹿鸣、邱家、笔山)。优质肉牛产业基地覆盖规划区内30个乡镇(巴州区:水宁寺、白庙;通江县:民胜、大兴、火炬、铁溪、永安、烟溪、涪阳、陈河、诺水河、三溪;南江县:沙河、红光、黑潭、正直、大河、兴马、关路、赶场;平昌县:驷马、元山、灵山、得胜、双鹿、鹿鸣、邱家、泥龙、笔山、望京)。
新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个,出栏规模达到150万头。新建设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0个,出栏规模达到1000万只。新发展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2个,出栏规模达到35万只。新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个,出栏规模达到11万头。
  7.3产业链条延伸工程
  7.3.1加工物流体系建设
  以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加工物流三大平台为支撑,着力多个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节点。加快建设通江银耳科技产业园、巴州区、恩阳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通江县龙溪沟食品工业集中区、平昌县星光食品饮料工业集中区、南江东榆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元顶子茶叶加工物流集中区等,积极发展粮油精深加工、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金银花、高山茶等特色农产品深度开发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运输,支持建设大中小类型的气调库,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起以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普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支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引导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以农副产品批发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农超对接、专业合作组织直销、农产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形式。到2015年,培育2个大型流通类龙头企业,建成多个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和多个优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7.3.2信息平台打造
  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以农业决策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科技教育信息数据库、农业与农村经济综合数据库为重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完善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农资市场信息的预测、收集和发布制度,在农产品价格、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市场信息等方面,为企业、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产品与市场、专家与农户、政府与农民三个层面的有效对接。建设&四川省巴中特色农业&网站,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各地的农产品经营企业提供网上签订合同、网上交易和电子结算等网上交易平台。
  7.3.3区域品牌培育
  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在现有品牌基础上,实行统一品牌覆盖下的多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巴食巴适&区域品牌,通过市场化操作和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巴食巴适&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着力打造区内外知名品牌。同时,将区域特色、文化背景与巴中农产品特点相结合,准确瞄准细分市场,打造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企业品牌,形成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金字塔形品牌结构,实行独立化品牌管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实现对消费者的交叉覆盖。
  7.4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7.4.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实施农作物种子、畜禽良种、育繁推销一体化种业提升工程。围绕主导产业,积极争取四川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开展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种子质量监管、救灾备荒种贮备等工作。规划区每年试验30个以上新品种,展示10个新品种系列,70个新品种,推广5个以上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品种,面积15万亩。建设杂交水稻生产基地2万亩,救灾备荒种贮备10万公斤,加大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分别建设富硒茶良种繁育圃1600亩、食用菌菌种场200亩、金银花良种繁育圃1000亩、马铃薯种源基地2个(面积1500亩),蔬菜集中化育苗基地6个(场均育苗3000万株),优质核桃良种繁育圃600亩;建立健全&三级&配套的生猪繁育体系,建立巴山猪一级扩繁场5个,建设年生产1000万尾鱼种培育基地1个,建立健全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健全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使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6.5%,主要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7.4.2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农业科技源头和人才源头的作用,通过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科院等合作,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农业专家大院、专家服务基地,提升巴中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集。重点建设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镇村两级科技信息服务站。
  7.4.3农业技术集成转化
  重点围绕优质粮油、区域特色、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研究集成与转化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环节关键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的示范推广,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提升农业持续发展能力。粮油生产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及机插秧高产栽培、地膜玉米规范化栽培、油菜机械直播机收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蔬菜推广生态栽培、瓜类双断根嫁接、穴盘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轻简栽培、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畜牧推广三元杂交、绿色养殖、疫病综防、专用饲草等技术;林业推广本土良种选育、种苗定向培育、病虫无公害防治、配方施肥、科学修剪等丰产栽培技术;关键适用技术基地覆盖率达90%以上。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能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养殖废弃物生物转化、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建设以高浓度厌氧发酵为核心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养殖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解决养殖废弃物污染与实现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和示范农产品初加工、分级、包装等技术。
  7.4.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市、县(区)、镇(乡)农技(畜牧、林业)部门为龙头,种植大户、种田能手、村组干部为骨干,建立入户到田的农技服务体系。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每个产业基地建立一个专业合作组织,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培训一名核心技术员,每户培养一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明白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为基地建设和农民生产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以新型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民自我服务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到2015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0户。
  7.5产品质量保证工程
  7.5.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按照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组织特色产业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生产标准,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按照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的要求,制定推广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规范,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采取标准化生产和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推进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到2015年,示范区内主要农产品的绿色认证规模达到70%以上。
  7.5.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成巴中市综合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所有涉农镇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实现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五到位&;在所有涉农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部份交易市场和农产品超市建立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室,实现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进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监管制度,实现产业基地农产品全程无缝监管。
  7.5.3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在各产业基地重点镇乡、村社和万亩产业基地核心示范片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作物病虫测报点,开展植保技术宣传、技术培训和植保新技术、新药械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推行生态绿色防控。建立健全&集中免疫+定期监测+常态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大力建设县(区)、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产业基地防控面达90%以上。
  7.6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工程
  7.6.1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水土流失、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土地整治、坡面水系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市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着力解决重点地区的生态退化问题,恢复、重建乃至提高整体生态完整性,构筑起以森林植被为抓手的国土资源生态安全体系。保护、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开展人工林改造试点工程,重新构建乡土、多层、异质、多物种、多功能的山地生态系统。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倡种植乡土物种和乔灌草的物种搭配,优化林种结构,加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
  7.6.2环境污染治理
  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源&污染物&三重&拦截,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做好农膜回收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加强重点养殖基地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重点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突出旅游资源和市场的深度对接,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现代农业示范市的建设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到2015年,氮肥、农药施用量减少2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0%以上,地膜回收率80%;规划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
  7.6.3资源循环利用
  在种植环节大力推进&千斤粮万元钱&的粮经复合模式,深入探索&粮&经、粮&菜、粮&菜&菜、粮&菜&饲&等多种粮经复合模式,大幅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实现农业高效益。到2015年建设粮经复合示范基地50万亩以上。在养殖集中的区域,大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以猪、牛、羊、小家禽为重点,配套相应的大型沼气池和沼液灌溉系统,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发电、户用)+沼渣沼液(有机肥料)利用+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有机肥利用+高效种植业&、&林下养殖业+粪便还林&等多样化的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畜禽粪污处理技术,运用生物发酵法对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肥料,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通过加工饲料养畜、作建材原料、作食用菌培养基编织等措施实现资源化,2015 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推广畜禽粪污处理技术,运用生物发酵法对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肥料,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1投资估算
  依据国家正式颁布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以及有关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规范、标准、定额等现行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财政、企业、农户等多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物价水平,经测算本规划&六大工程&总投资估算为518500万元。
  表8-1巴中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
  8.2资金筹措
  本规划项目在3年投资建设期内,需累计筹集项目建设资金518500万元,资金筹措渠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152620万元,占总投资的29.4%。包括争取国家、省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返回;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
  二是业主投资资金232230万元,占总投资的44.8%。主要包括企业、业主以及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农户自筹资金133650万元,占总投资的25.8%。主要为农户自筹资金投入。
  8.3效益分析
  8.3.1经济效益
  通过稳步发展粮油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种养循环农业,到2015年规划区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其中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产值5亿元,五条产业示范带产值47亿元,三大产业基地产值3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20亿元,乡村旅游收入8亿元。通过现代农业发展,使农户获得持续稳定的增收来源和渠道,到2015年,规划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00元。
  8.3.2社会效益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能力持续提高,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本地农民就地就业,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通过田土改造、地力培肥、田间道路、渠系配套等建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将显著改善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通过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使规划区内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提升,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使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
  通过有效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将显著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能力,为增强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8.3.3生态效益
  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将显著提高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对防止当地水土流失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规范进行生产,根据营养诊断指导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严格禁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通过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建设沼气池,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利用,有效改善农村整体生态和生活环境。
  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保护水资源,促使现代节水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相结合,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9.1组织保障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9.1.1建立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食品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委农工委、市经信委、市水务局、市扶贫移民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政府金融办、市气象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行、省信用联社巴中办事处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农业局,具体负责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的日常工作,各县(区)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在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设立管委会。构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
  9.1.2强化目标考核机制
  依据本规划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各县(区)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对各县(区)及相关部门主抓的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作,挂图作战,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考核,现场评比,重奖重惩,强力推进。
  9.2投入保障
  9.2.1争取项目支持
  积极争取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将巴中市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用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项目、农产品加工物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的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对巴中市大力支持。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渠江流域整治、巴山新居建设、革命老区振兴等方面给予巴中市特别支持。
  9.2.2用好专项资金
  确保产粮大县奖励、现代农业项目、农业生产救灾等农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全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
  9.2.3整合项目资金
  由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领导小组统筹整合有关项目资金,按照&统筹安排、配套使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渠道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以及环保、交通等不同部门的项目资金,集中使用、提高效率。
  9.2.4建立发展基金
  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专项预算,并保持同财政增收比例同步增长;按股资权重对回乡创业的农民实行以奖代补;对土地规模流转按规模大小分等奖补。
  9.2.5强化金融支持
  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抵押、特色产业权证抵押融资贷款,组建农业发展投资担保公司,组织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产品收购资金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集中向现代农业产业倾斜。
  9.3政策保障
  9.3.1土地流转奖励政策
  在规划区域内大力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等产业基地建设模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经营权适度向业主集中,对于流转土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用于产业基地建设的业主,可以对其土地流转经费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并视其对农民的带动效果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植户的激励力度,出台土地流转的激励政策。
  9.3.2投资补助政策
  对投资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基地,其园区内的种苗、道路建设、渠系整治、冷库建设、加工线建设,由财政对业主投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经审定符合规划的主要外连道路投资由市、县财政预算进行适当安排。对特色产业基地进行配套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进行补贴,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沼气池、管道等循环设施建设进行适当的综合补贴。
  9.3.3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优惠办法和标准,在综合考虑投资额、基地规模、带动能力、加工率、销售额等指标的基础上,对企业缴纳的税收进行一定比例的返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9.4机制保障
  9.4.1创新发展机制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扶持政策,吸引一批投资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型企业和业主大户投资巴中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信贷、担保、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吸引银行信贷、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加工、营销和物流等项目,建立&党政发动,龙头、专合主抓,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农业市场化、企业化发展机制。
  9.4.2创新发展模式
  立足巴中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复合种植、生态休闲、园区带动等模式。一是复合种植模式。突出山地特征,坚持长、中、短相结合,长线产业重抓茶叶、核桃,中线产业重抓生态畜禽和中药材,短线产业重抓生态蔬菜、优质粮油;坚持粮经复合发展,积极推广菜&稻&菜、稻&菜&油、稻&菇、麦/菜/玉/苕(豆)、茶&豆(林、药、菜)等山地立体发展复合种植模式。二是生态休闲模式。突出生态特色,坚持农业产业发展与自然风光、巴山新居建设、历史文化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养生、体验农业,扩展农业功能,以新业态实现新收益。三是园区带动模式。立足市场需求,突出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效益。推行&特色产业带+重点乡镇+产业园区&的长藤结瓜、&大园区+小业主&、&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壮大特色产业规模。
  9.4.3创新经营机制
  坚持&两化&互动带动&三化&联动,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业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规模以上产业化经营龙头,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其带动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订单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基地,延伸、扩展产业发展链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专业大户等培育力度。引导农户以互换、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新培育亿元以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4个,其中农产品年产值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个。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50个,培育专业大户500户。
  9.4.4创新农村产权流转机制
  以确权释能为核心,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房屋所有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林权流转、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流转、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用益物权流转、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流转、农村集体&三资&股权化,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业产权制度,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9.4.5强化开放合作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依托国际国内大市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坚持生态招商、产业招商、品牌招商,围绕粮油、果蔬、茶叶、林木、畜禽、水产加工,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物质装备和经营管理理念。依托巴中&生态、绿色、富硒&优势资源,切实加强绿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9.5人才保障
  9.5.1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立足巴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有关职能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注重引进农业科技项目、先进技术设备、科学管理经验,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当地人才,培养一大批具备现代理念的管理人才,大力培育职业经理人、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经纪人,推进人才兴农、科技富农、产业强农。
  9.5.2建立人才交流机制
  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大型龙头企业来巴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开展试验示范工作;鼓励农业大学生、回乡创业农民,留学人员和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入区开展科技活动。提供学术研讨会、绿色农业论坛、农产品和农业技术展销会等交流平台,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农业科教、信息和人员的双向交流。加强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围绕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合作交流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优秀人才赴外地考察、研修、培训。
  9.5.3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继续办好市农广校、&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分散集中远程教学和田间地头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农业专家、管理人员、农业高校讲师讲授,整合农业广播学校、农业职业中学的资源,开展全市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对农民特别是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各方面的生产经营者的职业技术、经营管理、法规法律等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化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
  第十章发展展望
  10.1三大转变
  ◆ 实现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者向现代农业示范者、农业标准化生产者、科学技术实践者和市场经营者多角色的转变。
  u 实现农业发展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
  u 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由较低水平生活、分散居住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高水平转变。
  10.2四大提升
  ◆ 提升巴中市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 提升巴中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 提升巴中市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能力;
  ◆ 提升巴中市农民的收入水平。
  10.3五大样板
  u 区域农业试验示范的样板。通过建设,使巴中示范市具备先进完善的农业科研试验条件,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合作,引进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农业科技成果集中集成示范,在示范应用的过程中,将科技成果、农业高新技术、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集成创新,为大面积区域化应用提供样板。
  u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是四川巴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市一项主要功能。以原有的栽培作物为主,引进适于市场销售的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集成示范后进行大面积推广,建成西南地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样板。
  u 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样板。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在获得收益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规模效益。
  u 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样板。按照示范市主导产业,扩大科技示范户,培养种养业专职能手、农机作业专职能手等新型农民,通过口口相传,媒体网络,课堂集中与田间地头传授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巴中成为农民创业、培训和传播科技的基地。
  秦巴山区种养循环农业的样板。以&生态&绿色&山区&现代农业&为主题,以&精品农产品技术体系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生态与农业协调发展、绿色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为主要内容,建成秦巴山区种养循环农业的样板。
&&&&&& 附件: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规划重大项目表与空间布局图
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万元)
资金筹措(万元)
一、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
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包括田(土)型调整、坡改梯、表土剥离及回填、混凝土护坡、筑砌地埂、筑砌田埂、修建排灌沟渠、小型集雨蓄水设施、提灌设施、整治机耕路、田间生产路、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积肥设施等。
农村道路建设
建设通村油(水泥)路390公里,加强通村断头路联网路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
扩建5个小(1)型水库、新建2个(1)型补水工程,新建3座小(2)型水库,整治山坪塘2100口,整治病险水库35个。新建和改造渠道1052公里。新增装机2.5万千瓦。
二、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高山茶产业示范带建设
通江县罗村茶叶精深加工及基地
茶叶生产、加工、科研、茶文化展示等
通江县白茶生产基地及加工厂
白茶生产基地15000亩,白茶加工厂5000平方米
富硒茶加工及基地
南江县、平昌县
南江县建茶叶生产线和茶叶生产基地5万亩;平昌县7个乡镇新建5万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新建茶叶加工厂2座
通江银耳产业基地
通江县银耳产业化
通江河流域新发展银耳产业基地3亿袋,年生产食用菌6亿袋以上,周子坪银耳交易中心5000平方米建设
中药材产业基地
巴州区塔基GAP金银花出口基地
建设标准化基地2万亩,综合办公楼1800平方米,冷冻储藏库3200平方米,成品储藏库3500平方米以及配套设施
南江县银花万亩示范片
建金银花示范基地3万亩
生态蔬菜产业基地
巴城&菜篮子&工程
巴州区、恩阳区
恩阳、清江、光辉等地建设1万亩蔬菜基地及直销店、便民车、气调库。
元丰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
整理土地3000亩,配套建设路、渠、塘、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育苗温室,种植大棚蔬菜、花卉、水果等,建设创意农展馆、体验农业馆、游客接待中心、生态酒店、主题农庄为主的现代农业会展区。
芦笋基地及深加工项目
恩阳区上八庙等乡镇
建芦笋种植基地1万亩,其中,种苗基地200亩,标准示范基地1000亩。
优质粮油产业基地
马铃薯种源及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发展马铃薯种源基地1万亩,商品薯基地2万亩
优质核桃产业基地
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
南江县、通江县
在南江县、通江县规划范围内的重点乡镇新发展优质核桃产业基地3万亩。
彩叶珍稀苗木产业示范园区
重点在南江县槐树村、长滩村建光雾山植物研究所、彩叶珍稀苗木工厂智能育苗中心、世界珍稀彩叶植物品种母本园、光雾山珍稀彩叶植物品种母本园、彩叶珍稀苗木种植示范基地。
现代水产产业基地
现代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规划区12个乡镇
新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0个,面积5000亩。
生态畜禽产业基地
生猪产业带基地
规划区内全部乡镇
规划区新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个,带动发展养殖农户300户。
巴山土鸡产业带基地
规划区内部分乡镇
规划区新建设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0个,带动发展养殖农户400户。
空山黄牛产业带基地
规划区内部分乡镇
规划区新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个,带动发展养殖农户80户。
南江黄羊产业带基地
规划区内部分乡镇
规划区新发展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2个,带动发展养殖农户120户
巴山土鸡林下养殖基地建设
规划区内部分乡镇
新发展以林下养殖土鸡为主的家庭牧场10家,培育林下家禽养殖专业大户10户。
空山黄牛林下养殖基地建设
规划区内部分乡镇
新建设以林下养殖空山黄牛为主的家庭牧场6家,培育林下肉牛养殖专业大户6户,
南江黄羊林下养殖基地建设
规划区内部分乡镇
新建设以林下养殖南江黄羊为主的家庭牧场8家,培育林下肉羊养殖专业大户8户。
三、产业链条延伸工程
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建设
巴州区清江镇
一是建成花卉种植观赏区500亩;二是建成以科技孵化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创意农展馆、体验农业馆、游客接待中心、生态酒店、主题农庄为主的现代农业会展区300亩;三是建成以新品种引进示范、规模化种植特色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区2000亩;四是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00亩。
加工物流中心建设
加快建设通江银耳科技产业园、巴州区恩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通江县春在工业园区、平昌县星光食品饮料工业集中区、南江东榆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元顶子茶叶加工物流集中区等。建设专业交易批发市场3个。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新建专业合作社50个,新建家庭农场50家,培育专业大户500户。
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及区域公用品牌打造
&四川省巴中特色农业&网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整合品牌资源,着重打造 &巴食巴适&区域品牌。
乡村旅游开发
元顶子茶场、驷马水乡、广纳水产乐园和恩阳科技园以及与巴山新居、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农业庄园、农业观光等旅游开发。
四、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建设富硒茶良种繁育圃3000亩、食用菌菌种场300亩、金银花良种繁育圃1000亩、蔬菜集中化育苗基地5个、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2万亩。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基层农技服务站6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0户
五、产品质量保证工程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印制农产品技术规程10万册。建设标准化示范区5万亩,申报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化市。
现代农业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县、镇(乡)、村三位一体的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产业基地防控面达90%以上。
特色农产品防控体系建设
在特色产业基地新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5万亩;建设县、镇(乡)、村三位一体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业基地监管面达90%以上。建成利用绿色防控及生物农药3万亩食用菌和蔬菜基地。
六、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工程
种养循环农业推广工程
推广&生态养殖业+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有机肥利用+高效种植业&等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运用生物发酵法对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配套建设资源化处理站。
生态环境治理配套服务体系工程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做好农膜回收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氮肥、农药施用量减少2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0%以上。
优质粮油(亩)
主办: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 承办: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江北大道市政府办公大楼 邮编:636000 E-mail: 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建商品房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