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又见___(以记叙为主英语日期的表达方式式,运用对比,插叙的方法)

七下语文_学霸学习网
七年语 文 教 案 下 册级光 裕 中 学 童年的朋友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 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 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 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 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 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 ,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 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 “文 眼” 。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 一段。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 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最知心的人, 最了解、 最珍贵的人。 ?? 2. 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 ;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 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 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 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 关爱(朋友) ;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 “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 “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 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 3 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 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 体会这些描写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 (也可写 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 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 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 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 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 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 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 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 服、 眼神等, 都寄寓着 “我” 对外祖母的爱。 特别是比喻句, “我” 表现 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 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 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 ,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 “我” 的生活是黑暗的, 没有温暖, 没有阳光, 外祖母的 “爱” “我” 把 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 是外祖母的爱使 “我” 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 ,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 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 。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 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 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使我有了战 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 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 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 “我” “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 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一面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 学习鲁迅同情、 爱护劳苦大众, 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 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 学的重点;通过“ ‘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 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 1936 年 11 月 5 日出版的 《中流》 杂志一卷五期上, 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 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在这以后的 四十多年中, 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作者阿累当 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 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 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 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 “一面”的意义,从一个 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 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 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 “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 “一面” 的力量――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 “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 印,继续前进。 ”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 (详 见“教学目的”三) ,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 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 号或者是破折号, 那么划分自然段时, 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 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 35 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 自然 段, “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 自然段, “一面”的力量。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 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 事体和人物;②4――14 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 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 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 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 1――3 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 出。 “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 ,以至 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 “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 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13 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 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 任日中友好协会 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 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 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 、 种。 3、指名朗读第 3 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 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 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 , 、 ,气氛 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 为是“阴天,暗得很” ,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 ,印象当然不甚清 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 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 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 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 “瘦瘦的”“五十上下” 、 (以上总写 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 、 、 (再从衣 着、嗜好写印象) 。 (二)学习 4――14 自然段。 1、 这一层, 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 “我” 写了 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 先看, 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 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 “我”的心情又怎样?为 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 “觉得没有什么合意 的” ,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 ,又见 到 “鲁迅译” 三字, “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 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 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 和劳苦大众心心相 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 5 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 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我记得一 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 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 “ 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 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 “细雨”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 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 , 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 , 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 “ 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 “赫然”表达了对 鲁迅的无比敬仰, “??便??立刻??” ,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 “ 风” “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 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 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 4、5 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 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 6――14 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 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 这样同情中国、 同情穷苦工人, 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 “先生” 。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 ,却又无 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 “窘”“踌躇”“摩挲” 、 、 ,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 “??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 感觉” “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 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 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 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 “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 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 16 自然段,并与一写 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 16 自然段。 (二) 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教师 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 (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分析: 这段肖像描写, 文字虽然不多, 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 作者与 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 描写也就进了一层, 先写面孔, 次写头发, 再写胡须, 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 把人物最鲜明 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 “穿一件牙黄长衫” “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 精神特征。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 人” ,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 作毁坏了” ,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 “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 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 (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 16 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 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 17 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 步加深印象。 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 (出示小黑板) :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 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 (严 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六) 要求学生在 16――23 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 (通 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 、语言 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 、行动 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 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 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 16 自然段。②语 言描写: “你要买这本书?”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 “他看了我 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 、 、 ,这样 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 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 17、第 21 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 24――31 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 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 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 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 貌, 又写精神, 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 这是它的主要特点。 同时, 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 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 安烟的一头已 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 , 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 (要求学 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 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 它们划出来) 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 他 的心情无比激动。 请同学们回答, 哪些词、 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学生回答,明确: “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 , 动而说不出话来: “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 、 ; ” “一定是他! ”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 、 头” ,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 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 30 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 傅、战士。 集体朗读, 要求将第 27 自然段和第 30 自然段中 “这一来不会错 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连起来读, 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 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用 时间的停顿突出“瘦” ,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 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 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 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 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 、 ,蕴 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 , 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 , 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 “一面” 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 (二)预习思考: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 ” 容。 (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 32 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 尽??” “受尽??” “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 “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 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 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 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 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 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 “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 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 32 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 34、35 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 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 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我的老师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 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 语言朴素, 应加强朗读指导,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 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 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 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 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 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 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 。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 (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 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 日战争爆发后, 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 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 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 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 1956 年 9 月 29 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 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 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 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 点拨 (一) 、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 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 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 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 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 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 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 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 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 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 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 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 蔡老师令 “我” 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 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 才使得 “我” (我们)铭记在心, 难以忘怀。 5.提问: 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 仅凭这些词语, 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 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 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 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回忆、 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 的一往深情。 例如, 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 老师对我的 “假悦真爱” 。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 “好 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 “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 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 并不害怕老师; “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 、 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 ,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 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 ,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 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 温柔的笑声。 再譬如第六件事, “不知道” 、 “值 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 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 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 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 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 抒发了作者 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 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 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 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 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 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 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 的好老师。 四、 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 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 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 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 “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 “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 “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 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 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 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 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 伟大的性格。 4.提问: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 1)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写出“我”的调皮、 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 “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 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5.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 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 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1)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 一点啊。 ”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 影响!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 是回想起来, 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在一个孩子的眼 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 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 “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 一个孩子站在那里, 你 对 是多么的依恋! ”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 是多么漫长!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 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 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 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 念老师的感情。 6.提问: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 多么的依恋!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 ,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 “你”? 讨论并归纳: 一般的情况下, 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 于 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 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 更加亲切。 7.提问: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 么伟大的人啊! ”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 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 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四、小结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 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 和同学们的挚爱, 抒发了对温柔美丽、 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 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 回忆――老师温柔美丽(难忘) 依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课内)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课外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假日)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平时)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平时) 略 老师排除小纠纷(校内) 我梦里寻师(校外) 详 老师爱学生 学生爱老师 思念――我和老师分别了(可惜)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教学目标: (1) 掌握书下生字词。 (2)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质疑的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对文字的概括、 加工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导课: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中,一个中国人的 名字被书写在了顶级大师的行列,他就是美籍华人贝聿铭.下面我们 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建筑大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贝聿铭简介) 二、解题 华夏顾名思义指中国,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什么 文化的魅力?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解释词语: 剔透 轩然大波 ? ? 遴选 萦系 ? ?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出: (1)在美国的建筑界, 贝聿铭(1) 是怎样一步一步初露头角的? (2) 在人们的非议中,贝聿铭设计的哪些建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3) 你对贝聿铭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四、研读课文 〈一〉感悟贝聿铭的杰出艺术成就。 1、(1)、出示快速阅读方法,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阅读方法:即不出声,不四视,眼光沿中轴线左右移动, 视幅要宽??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 术成就的句子。 (3)、学生交流所找到的句子,教师及时评析。 2、 (1)教师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贝聿铭的杰出成 就。 (2)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导游,如何带领游客游览贝聿铭所设计 的著名建筑。 (3)学生上台表演。 〈二〉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 2、交流体会。 3、情景感悟。 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在歌曲中再次感悟贝聿铭的一片爱 国之心。 五、迁移: 1、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 2、学生谈还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 六、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 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之情, 我们只 要立足现实, 打好基础, 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必能像贝聿铭那样拥有高 超的技艺, 定会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走进贝聿铭、 了解贝聿铭,请看本节课的作业。 七、作业: 围绕“爱国”这一主题,请你写一篇文章、画一副画、或者用其它 的形式来表达你的爱国之情。 八、板书设计: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杰出的艺术成就赤诚的爱国之心教学后记 赵 普学习目标: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课时:1 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 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大胆进谏的忠臣,请同学们列举几 个例子,如:魏征、商鞅等。正是因为他们,才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位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 ――赵普。 二.点拨正音、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三.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1、关于《宋史》 : 《宋史》 ,元代脱脱等撰。四百九十六卷,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 年。纪传体宋代史。首创《道学传》 ,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 书卷帙浩繁,成书仓促,北宋详,南宋略,理宗、度宗以来尤多缺漏。 资料剪裁、 史实考订, 论舛颇多。 如纪志表传间相互矛盾, 一人两传, 有目无文等。 但保存了不少今已散失的原始资料, 为研究宋代历史的 基本史料之一。明、清以来对《宋史》进行改作或补充者颇多,成书 的有柯维骐《宋史新编》 、钱士升《南宋书》 、陆心源《宋史翼》等。 2、赵普(922~992) ,北宋大臣。字则平。祖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 人,迁镇州(今河北正定) ,再迁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 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 二年(公元 964 年)起任宰相。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 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经常变换军队防地,使兵将分离; 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对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 一战略及对辽采取守势的策略,都参与谋划。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 化三年(922 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 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 “九阴真经” :增、删、 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 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 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 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 部《论语》 。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多嫉妒而好胜,但能以天 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代初年, 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 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 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 太祖不用这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 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撕 碎了赵普的奏章扔在地上。 赵普脸色不变, 跪在地上把碎片拾起来带 回了家, 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 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五.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 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明确]课文共两段,主要写了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表现了一个主题: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记了两件事, 第一段主要写赵普刻苦读书。 在这一部分中, 作者用了“晚年手不释卷”“阖户启箧”“读之竟日”来表现赵普的 、 、 勤奋学习精神。 第二段中,通过赵普“四奏荐人”的事迹,体现了赵普为国荐才 的精神。其中,细节描写如“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 、 纸,复奏如初”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明确]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 、 。 七.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八.过渡语:古往今来, “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和 故事层出不穷,你能试着举出一两个吗?并谈谈他们对你成长的影 响。 九.总结: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十.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 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 感。明白鲁迅“夕拾” “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 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 趣。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 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投影)鲁迅简介 ()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 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 1926 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 文,收在《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 ) 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 岁 到 17 岁)在这里读书。 从文章题目可看出它有二个部分,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 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 起,带有比照意味。那么二部分的过渡段在哪里呢?(我不知道┉我 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1、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限时 7 分钟(大约 3500 字)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 百草园:依恋,留恋;三味书屋:害怕 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 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可以满足 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 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合作探究,揣摩乐趣 1、提供话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并请文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 (朗读、 分析) 2、班级交流。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 写得如此详细?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 感情最深, 当作者充满感 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又是用了一个 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就有??)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 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 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 去。写的都是动物。) 2、品味词语 A、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叫天子()向云霄里去、 、 ()黄蜂()在菜花上 B、 ()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 ()鸟雀下 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住了。 朗读第二段, 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 重点引导 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 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 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 夏后冬的顺序, 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 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 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 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五、合作探究,蛇的故事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 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 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 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 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 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 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 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 的神秘色彩。 六、课文小结,巩固延伸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不必 说数学 12 道题要做, 也不必说英语 20 个单词得默, 单是语文的一篇 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 ”此句是 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 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 常之多。 )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 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 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 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 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上节课, 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 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 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不满意? (①拘束人的礼节: 拜鹿――拜孔子, 拜先生; “怪 ②问 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 三、研读赏析,读书生活 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 这一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表达了 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 愿、不满意。 2、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三味书屋的生活 1)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2)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 { 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 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 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4、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 揭露和批判封 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 表现了儿 童热爱大自然、 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 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 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 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 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 种说法, 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 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 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四、互动释疑,拓展延伸 (一)互动释疑: “似乎”和“确凿”矛盾吗?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 “确凿只有”断 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 “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 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 。这一句的意 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 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 。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 的语言艺术。 (二)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 子?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 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 快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 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 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 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 守旧的。 ) 4、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 那么可怕, 作者对三味书屋 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 因此, 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 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 “三味书屋坐东朝西, 前临小河, 架石桥以渡, 后有竹园, 修竹千竿, 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 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 屋内正中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 , 子牌位” ,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 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 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这是必 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 “不常用”“普通 , 总不过瞪几眼, 大声道: ―― ‘读书’” 。 周作人曾经指出, 寿先生 “不 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 , 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 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 鲁迅对此 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 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 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 当今的学生也不少。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 寿洙邻说鲁 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 , 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 。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 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 ,像“牢笼” ,他只不过 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 可怕的一面看; “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 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 “不乐” (只是有趣) 。 再如在三味书屋, “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 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 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 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 一生的好地方。 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 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 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五、总结存储,作业延伸 1、 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 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 语言、 动作, 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第三课时初备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⑴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⑵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⑶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⑷鲁迅写三味书屋是为了批判封建教育吗? 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作者的意图: 如果我们认为鲁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起来写是为了达到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实际上这种评判已经忽视了作家的某些 本意。 从根本上说, 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一种作者感受到的人生况味, 是人生不是社会,是况味而不是思想,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 “深刻”去度量,都不尽其然。只有那些能体味到作者人生况味的 研究者、读者,才会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气韵。而鲁迅正是通 过对人生经验通感的把握, 找到了一条通往读者心灵的最佳通道道 而我们仅仅把它理解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即使不是曲解, 也 是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削弱。 2、搜集资料,交流认识,走近鲁迅。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 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 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 那么鲁迅到底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 作品与资 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 ,时间是两周。统复备 月教学目标:迹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 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 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 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 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 课题:月迹 介绍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 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 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 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 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 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 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 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 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 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 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 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 们陶醉在月色中, 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集体朗读) (板 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 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 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 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 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 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 本上, 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 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 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 对美的 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 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 入的了解, 现在, 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也可以 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2、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 同?三颗枸杞豆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童年》 ,导入新课。 1、课前 5 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童年是美好的,是 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下 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 个人?请根据你的理解, 说一说三叔和 “我” 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 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我”从与三叔的交往、 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 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如何在作好充 分预习的基础上, 在最短的时间, 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 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 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 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跳 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 读一读,议一议(一) :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 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 ,这是为什么? C: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 “野豆角花,谁不认识! ”这里为什么用“! ”而不用“?” 。 E: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 G: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 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 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50 节、52 节、53 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 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 , 师焉。 ”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 阶段遇到的问题。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刚才同学们讨论时, 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这样 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 (学 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 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 “这也是太阳, 这也是太阳”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 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 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二) :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 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 。 (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 你能猜出谜底吗?2、指名读题。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 励。 4、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 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 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五) 、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 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三叔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虽然他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但他 都半途而废。临终之前,送我三颗枸杞豆作为永远的纪念。实际上三 叔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学完这篇课文, 我希望同学们 能把握时间,珍爱生命,为自己的人生描绘青春年华最绚丽的一笔。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 想意识。 教学重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想成为男子汉吗?生答。老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就觉得是不是有点 不妥, 女同学要说了, 那我们怎么办, 与男子汉对应的就是女强人嘛! 下面我给大家每人 100 元钱用 1~2 分钟时间去挑选要成为男子汉的 必需“商品” 。然后说说你最先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为什么要 这样选择? 2.出示投影:朝阳中学男子汉超市(赶快选购,数量有限) 3.生谈,教师认真倾听,共同交流。 4.大家几乎挑空了超市里商品,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看一篇文章, 一个几岁小孩, 他已被女作家王安忆认为是男子汉了, 今天我们倒要 来看看他真的具备男子汉的条件了吗? 二,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采用跳读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把文中集中刻画小男孩性 格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说出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 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看书老师巡视) 2,师生交流,老师板书:天真幼稚可爱沉着勇敢刚强(老师板书) 三,合作--探究 同学思考一下, 我们所概括的小男孩的这些性格特点中都能证明他是 男子汉吗?如果不,我们把文章的题目该为《我们家的小男孩》好不 好?为什么? 四,体会--感悟 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用结合具体的内容 谈谈吗? 五,延伸--拓展 1、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 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 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 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掏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 ?? 学生谈看法,老师总结: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 业大小只要在勇敢地乐观的拼搏、 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 汉或女强人。 老师总结本节课 作业自助餐: ▲一类: 1.摘抄词语及寓意深刻的句子在积累本上。 2.谈谈本节课的感想。 ▲二类: 1.把你小时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壮举用生动、幽默的话写出来。 2.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写写班里男子汉和非男子汉的行为。 ▲三类: 1.以“男子汉”为话题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 2.比较阅读贾平凹的《我的老师》 ,谈谈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和文章中 的男子汉。 柳叶儿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 明天。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学习: 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 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 课堂学习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 里的童年趣事。 )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 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 (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 只要言之成理, 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 不能离开儿 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 (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 (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 与你的童年吃 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 “拓展延伸” 的内容进一步完善, 整理成书面材料, 写到练笔本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目的 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三、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 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比较分析。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 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 照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 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 首先看到了彩照──人 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 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 自由、 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 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 1952 年 8 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 1958 年 4 月 22 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 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 1958 年 4 月 23 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 前进》 一书。 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 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投影,要求学生注音) 瞻仰(zhāngyǎng) 矗(chù)立 五卅(sà) 奠(diàn)基 砌(qì)墙 上溯(sù) 伟绩(jì) 镏(liú)金 挑衅(tiǎoxìn) 逾越(yúyu?) 天堑(qiàn) 重幔(chóngmàn) 不朽(xiǔ) 横幅(fǘ) 发髻(jì) 镶嵌(xiāngqiàn) 销毁 践踏 徒手 熊熊火焰 峻峭 老巢 搀扶(chānfú)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 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 涌, 升起, 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怒形于色:形,显示、显露。 . 3.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的结构提示,整体感知课文(速读),划分 课文段落。 第一段(1 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 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 10 幅 浮雕。(也可以具体一点) 第三段(11 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 用? 提示: 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 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 介绍的建筑物。(参看单元支配表的要求: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 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 感受。 提示: 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 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 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 严;结尾一段概括 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 “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 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 层意。 第一层(2-3 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建筑物的特点, 即给人的总体感觉),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 (4-6 节) 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 : (主题, 即纪念谁) 、 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参看练习三以及课本彩 图插页) 第三层(7-10 节):具体介绍 10 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 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行踪(瞻仰过程)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 着石道──走到碑前。 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 兴建经 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 2 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 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 3 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 间) 碑身的规模 , (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 建碑的特殊材料 , (坚 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 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 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 (4-6 节) 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 (空间顺序) 。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 ──碑身 (正面、 背面)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 (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 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 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 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 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 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 6 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 细描绘作了准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正面的主题以及背面的碑文。 2.完成练习三,整理课文已经学过部分的说明顺序 3.预习第 7-10 节,试填写练习中的表格。 4.找出并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请找出几个例子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 二、研习新课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 节)。 大碑座四周的 10 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 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 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 10 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 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 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 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 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这是中国近代百 , 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 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 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 但在说明介 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 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 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 年 6 月 3 日)、地点(虎门)、 人物 (群众) ──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 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 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 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 中国人民挺身而出, 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 的战船, 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 毫不动摇 的销烟决心。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 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 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 归纳: 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 三句话从三个 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 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 意义: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 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 民起义的武器”, “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 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 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 (包括时间) 再现画面, , 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 (答案见投影或由学生 画出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 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 “五四爱国运 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 10 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 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 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 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 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 确选用了“碑身东面”、 “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 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 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讲读课文第三段(11 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 不朽”字样,呼应前文 2、4 小节,篇末点题, “又一次瞻仰”的“又” 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 说的建碑意义: “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 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 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 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 开头越过广场──踏上 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 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 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 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 议论文以议论为 主一样, 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 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同时兼用其他。 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 《驿路梨花》 一文, 以记叙为主, 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 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 场就望见纪念碑。” “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 到纪念碑台阶前, 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等等, ” 直到离开纪念碑, 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 10 幅浮雕时,将每幅 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 时、 地、 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 总之, 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板书) 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 ──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 阶)──离开(纪念碑) 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 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 10 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 年-1851 年)─→(1911 年 -1925 年)─→(1927 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 (注:空间与方位也可以列为一种顺序)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课后向学生介绍 10 幅浮雕的内容。 2 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 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3.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介绍新华中学的校容校貌 应用何种顺序 巍 巍 中 山 陵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 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 人,1892 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 朝。1905 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被推为总理。 1911 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 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 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 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 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 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 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 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 钟山的地形、 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 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 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 点?(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 “密封评议的方式” , 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 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 秀的传统经验, 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 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 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 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追求形神兼备) 。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 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 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 莽苍深邃, 象征了孙中山 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 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 就已逐步进入 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 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 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 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 和精神的象征。 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 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 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 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 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 结合课文内容, 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 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 祭堂、 墓室的高度和深度, 石阶的级数, 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三、文章第 7 一 11 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 6 自然 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 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 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 使读者对中山 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 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 但是语言生动优美, 请你找出 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 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 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 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 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凡尔赛宫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3.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说明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凡尔赛宫,是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被誉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一 颗灿烂的明珠” 。我们虽不能一睹风采,大饱眼福。但我们可以跟随 吉祖英的笔迹,去欣赏、想像凡尔赛宫的美妙。(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同学们,我们在学前两篇说明文时,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 讲解建筑物,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来赏读《凡尔赛宫》 。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 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 老师这儿有几张介绍凡 尔赛宫的图片, 请同学们欣赏后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时划出自己认为 要掌握的词语,然后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组图片,向老师和同学们 解说凡尔赛宫。 2、词语练习:完成练习册(同桌互问) (二)课文学习 3、同学们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凡尔 赛宫。 生一:介绍§1.2: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明珠的法国凡尔赛 宫,它座落在??建于路易十四年代,至今约有 290 年的历史。全宫 占地 111 万平方米, 宫殿建筑气势磅礴, 布局严密、 协调。 正宫??; 看!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宫更美丽的景致, 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问: 走进凡尔赛宫之前, 我们先看一下刚才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 什么? (板书:方位、艺术价值 外部:建筑时间、面积、特色) 4、师: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宫内,请下一 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3。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 500 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这里的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 毯为主,已有 17、18 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这里还陈放着 来自??。 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 这是凡尔赛宫 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400 多块镜片组成。我们一块儿看镜廊拱 形天花板。板上是??。我们漫步在??仿佛??。凡尔赛宫内部的 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 其实它的外部点缀景物也充满着艺术 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师问 1: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内部陈设和装璜富于艺术魅力) (板书:内部:陈设 装潢(镜廊) 师问 2: 作者在介绍内部陈设和装潢时为什么特别提到中国古代的瓷 器? 师问 3:作者向我们说明镜廊时,列举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给你什 么感觉? 5、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观赏宫前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 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生三§4: 同学们, 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这座花园风格 独特。园内??。站在这儿极目远眺,可以看到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 光粼粼??。近处??。 师问:这位导游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空间顺序:远――近) (三) 1、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 (板书:历史轶事) 指名朗读 问:作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历史轶事呢?(讨论) (归纳:点到趣味性即可) 2、文中的 6、7 介绍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齐读§6―7 (板书:今昔地位 举例子 作比较) 三、研读课文,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板书,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 人类艺术宝 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分析]: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 以及外部的大花园, 课文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与 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 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突出了 重点。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 内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 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 ,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 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富有艺术价值。这种 “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 会使用。 2、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深入探究这种写法。 (结合说明方法) (1) 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 、 , 并用了 说明方法突 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