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山东经济发展潜力力巨大

中国今年的经济比较萧条吗,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中国今年经济确实比较萧条吗?还是我的关注范围太局限了。
结论放前面:的确有点萧条,但不至于到危机的程度,主要原因是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经济增长率一下来,困难就开始浮出来了。现在大家觉得经济情况复杂,是否真的下滑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经济学界都有争议,很大程度是因为和过去接受信息很辛苦的状况不同,如今的问题却是信息量太大,导致接受者处理能力弱最终变成噪音,你根本无从分辨哪些是表象的哪些是内因。所以大家听到了,但判断、分析就变成了的困扰,比如看高铁、手机和某些互联网公司,好像大家都混得不错啊,北上广的房价是蹭蹭蹭向上走啊,但怎么周围的工厂都看起来不太景气呢?  经济活动好比人的心电图,一起一落的,那就是好,因为正常。从来就没有过一直向上来的经济,以前没有,未来也没有,所以落也不是绝对坏。中国经济第一要素是看成本,成本对中国尤其重要,而现在成本优势不明显了。所谓“比较优势”,化解开来就是成本优势和独到性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只有成本优势,因此成本曲线一变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就是大事情。但发达经济却包括了独到性优势,以独有性来创造价值。中国经济缺乏这种“别人没有又需要,恰好唯有我们有”的东西。我们只是组合性创新,原创性的创新是没有的。因此,中国经济能够有今天,完全只靠成本优势打上去,如日中天的互联网经济,有哪个是独创的,BAT还不是全从外国抄来了?高铁就不说了,德、法、日都有,但“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便宜啊。
2002年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的时候,美国来调查过中国的成本优势,低廉的制造业成本成为这波高速增长的主要基础,因此吸引来了投资、订单以及出口增量。但是,从2002年到2015年,成本上升非常快。换句话,成本优势丢得太快,所以别说房价涨得快我不在北京跟我没有关系。
去年8月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全球制造业成本变迁报告》,如果制造业的成本为100,那中国是96,只比美国低4个点。,这是商务部网站引用的文章。  现在情况变得不同,其他一些国家许多东西反而比中国便宜。而在中国呢,首先现在网上有种言论,说工人工资升得快推高了成本,其实不然。成本高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工人工资高,而是制度成本升太高,我们的综合成本也在高速增长,很大一块不是市场供求形成的成本增长。我们的综合成本跟发达经济体靠的太近,迅速靠近。其次,在福利制度日益完善且种种客观历史原因的作用,带来的“副作用”却是企业负担比较重,这是另一种导致成本高的构成原因。此外,成本推动还有一个因素是汇率,之前是靠相关机构计算之后出价,并不是市场化行为形成的。为什么中国在从前可以靠成本优势高速增长?因为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进入国际比赛。工资水准当然与国际水平线比低很多,所以那时外资、订单都来了,出口驱动的成绩也出来了。如果说有什么可惜的地方,就是这条成本线上升太快了,才10多年时间,因此当年受成本优势吸引进来的订单,现在就跑走了,很正常,别把什么都当成是美帝的阴谋。  中国经济未来要靠独到性优势,说白了就是制度创新,经济转型,这个大家都懂的。  成本一上去,made in China就贵了,东西贵了一点,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动。因为中国还没有形成另外一个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一个是成本优势,另一个是独到性优势。你老有别人造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独到性优势,有了这种优势,你的东西贵一点甚至贵很多也没关系。比如苹果手机,这么贵,卖得还这么好,8年时间卖掉7亿部!  这就是独到性优势,期望中国将来也会有这个优势。但现在中国经济整体而言不是靠独到性优势吃饭,中国经 济高增长靠得是made in China,制造业是我们所有行业繁荣的基础,made in China靠的是China price,你会造我也会造,但是我比你便宜。  现在的新挑战就是这个便宜优势在迅速的消失。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了,下一步怎么走?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只比中国高四个点,他手里还有独到性优势,中国今后怎么跟美国竞争? 
创新、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你看现在主调就是转型、创新。问题是创新、转型没有那么快。你说创新,这个话好讲,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中国经济增长率一下来,困难就开始浮出来了。成本、债务、过剩产能等等问题,并不是原来不存在,其实早有。当前的经济困难,以及何时能够走出困境,就是看怎么对付困难。可是现在对困难的看法不一致,有些观点希望心存侥幸,以为再放发钱就能够把困难再盖住。  比方说债务处理,给你放一笔货币盖过去,那叫债务重组。国际投行有一句话:处理金融危机、处理债务,就是剃头和理发。问题是能够理多少?债权人得同意消债。企业破产不是件可怕的事,像1999年的广国投破产事件,200多亿的总资产规模,相当于主权级别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是当年破产,那么之后重组也就不会出现了。而重组就是同意消债,这才能够解决借来钱却投错项目的本质问题,结果粤海重组成功。  现在都说经济形势严峻,可哪家重组了?是因为危机就是承认错误的过程,早认错早渡过。那什么是经济危机?就是给过去的错误重新标个价,标对了就能够过去。从前是脱离实际需求的贵,现在把价格降下来就有。危机怎么对付,就是降价。过不去的只有心理标准。  总结起来,第一,危机就是调整心态,不要老想当初老子怎么么样,不要不愿意给过去的错误重新标价。假设你开100万的车,能够挣200万,那么是可以的;但是只能挣50万的时候,还想我当初怎么样,这样就不对了。第二,资源总是稀缺的,主要是看你愿不愿意在价格上就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就是调成本,敢于调价敢于给错误标正确的价格。第三,要等政策起效,中国人在时间这个变量的上,总让人感觉很着急,是否因为调整经济经验太少,一见到7%以下就吓得不得了,总觉得不够成熟,其实有许多事情是时间最后决胜负。如果政策对了、量够了,剩下的就是时间因素。价格下调了,需求起来了,得等一等,让时间起作用,而2008年的温的政策,就明显是被某些经济学家吓坏了,是要印钞,但是不是要放这么多?其实当初就有不少人反对,后果现在显现了,你只不过把危机向后推罢了,就跟99年纳斯达克崩盘,引发小幅经济波动,但美国发钞(降息)应付过去,结果导致了后一轮的更大的经济危机,现在有种意见就是说当时就应该让它破,后面的危机才不会这么大。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分别来说一下。投资萎缩:说投资之前很有必要了解几个中国目前现状1.中国式投资主要是基于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2.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钱主要来源来是卖地3.房地产行业面临拐点将以上几个现状串起来就是由于房地产行业面临拐点,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地不好卖了,收益少了;另一方面,跟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也开始萎缩比如钢铁、水泥产业,直接导致地方税收减少。所以政府收入直线降低,因而导致政府主导的投资萎缩,而中国的投资是以政府主导的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所以直接导致整体投资萎缩,你可以去看看中国各省GDP,跟房地产行业的关联度有多高,就知道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有多厉害出口乏力:说起出口就一定要说汇率,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汇率,原来中国是人为将汇率压低的,人为压低汇率会有什么结果比如正常在国内,一个人吃8个包子可以吃饱,8个包子8块人民币;在美国,一个人吃两个汉堡可以吃饱,两个汉堡2美元,那么正常汇率水平就应该是本币兑外币比例是0.25现在,中国ZF人为将汇率控制在0.125,也就是说,在中国花8块钱生产8个包子,出口到美国,美国人只用花1美元就获取8块钱人民币的价值,买中国的8个包子,那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就有极强的竞争力,因为美国人只用花一半的价钱就能获取等价的价值,中国的出口企业也因此竞争力极强因为以上原因,中国原来的出口额很大,贸易顺差赚了大量的外汇,而近年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直接压缩了外贸公司出口的利润,而国内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中国出口的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还是举上面的栗子~由于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且由于人力成本的提高,那么原来制造8个包子的成本升高,售价也升高,假如售价从原来的8元变成12元,那么卖到美国就至少得卖1.5美元,再加上对外汇率的升高,变成了0.2,那么生产8个包子,卖到美国就要卖2.4美元,美国人花2美元就能买2个汉堡吃饱,现在就不会花2.4美元去买你的8个包子,所以中国的出口持续下降(数据是自己瞎写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2007年从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都处于不景气状态,外需严重不足,也导致了出口乏力消费拉不动:消费就不用多说了,伟大的、勤俭节约的中国人民一向爱储蓄不爱消费,再加上房子太贵,很多人必须得透支未来好多年的支出费用来买房子、还贷款,更加没钱消费了。中国人民手握50万亿的储蓄却拉动不了中国的消费市场...所以现在政府很多政策都是往鼓励消费上走,鼓励旅游,鼓励买电动车,无非是想通过从通过投资转向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消费还没能扛起中国经济的大旗综上,中国现在的经济确实处于困难时期,但是也不用悲观,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情况算比较好的,很多国家现在已经开始经济负增长了,而中国还能喊出保7的口号,虽然很大可能保不上,而且中国潜力巨大,一旦转型成功,未来无可限量
本人调到县城郊区工作两年,说下这个县的现状:(1)大的企业倒闭关门的每个月都一两家(县里本来也没多少,不能和一线城市比)(2)几个月发不了工资的很多,好多讨薪的在公司门口打横幅了;另外县政府里有的部门也发不出工资了,也有人打横幅要钱了……(3)环保查的越来越严,关停的厂家很多;本地属于环渤海经济圈-边缘,APEC,阅兵等等,这边一般都让停产……(4)贪腐查的越来越严,官员基本不敢收了,当然哪里都有胆大的(5)地下银行还不了款跑路的在增加至于原因,我没有查数据,感官上认为是以下几点:(1)房地产:四万亿带出来的房地产现在带来苦果,既然能迅猛带动起来,那么一旦停滞也会瞬时把相关行业拉下来。(2)股市理财:股市把韭菜收割后,消费两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了……(3)严查贪腐,那些地下的钱不敢出来了(4)严查奢侈,公款消费以前占很大比例的现在也缩减了--饭店,购物卡,城市节日绿化等等。(5)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国际大环境不好,中国的体量太大的,转型遇到困难。解决办法:不在决策层决策的都是无用的,关心下政策和导向,顺时而动吧
说那么多,有几个能看懂的。说明白点,就是产能过剩了。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迫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的压力,向市场注资四万亿用来救世。市场随之振奋起来,钢铁,水泥,汽车,石油,化工全部齐头并进。以为这样每年报8可以继续了吗?结果是大量的资金注入使得市场供大于求,接下来就是剩余产能无法消耗了。就我所在的水泥行业,08年每吨熟料全国平均可以卖到380元,而如今关闭一半生产线,最高也不到200元。上游企业的连续亏损,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因为需求的减少,原材料开始降价,小企业开始倒闭,大企业开始裁员,效益直接影响到百姓收入,紧跟着消费指数开始下降,你说经济是不是衰退呢?不说别的,尼玛大过节的,我们公司连盒月饼都不发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不谈宏观,谈点实在的。商铺现在价格贵的过分了,加上人工成本、税收等等,只能被郊区的网店仓库给玩死。小网店,被天猫、京东、亚马逊、唯品会这些大商家活生生挤死。你问为啥感觉各行各业萧条的不行,老百姓每个月还贷压力本来就不小,不存几个钱应付三病两痛还能活不?有几个钱去消费?就算是不得不支出的消费,有便宜的网店不去,跑实体店看那价格自讨没趣?为什么沉寂了好几年的电影院、网吧、团购又迎来了第二春,为什么快捷酒店活得比星级酒店舒服,还不都是老百姓兜里没钱惹的嘛……娱乐业抬头的当下,各种步行街卖廉价衣服的生意普遍比店里大几百上k的品牌服装来得好做人气旺得多。今年大批游客赴日旅游也是一个道理:东西比国内实体店还便宜得多,为啥不买?所以这是谁的锅咯?现在但凡商业综合体,招商引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问题,以前是商家求着进,现在是自己得去陪笑脸求商家进,类似万达广场一样号召力的商业综合体已经越来越稀缺了。但各大城市的商业综合体还是一个接一个的建个不停。做服务、做体验是经济大趋势,单纯的买卖,没有前途。
应该是以前太不正常了,现在是回归常态而已。钱哪有那么好挣的。
从大往小说农业、资源问题1资源供应出问题,对于中国主要的资源,换算成人民币非常不稳定。特别是原油,换算成人民币后,价格上天入地。这都导致投机情绪,发生社会财富分配的混乱。2土改不到位,农民没真正意义上拿到土地,有土地的农民本应是国家小资产阶级的主力军,遭受的待遇却不如无产阶级。过去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吸收了农民工的劳动力,而在资源价格大起大落之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放缓,就出现了农民工失业人数激增的情况。财富重分配问题3行政资源过度向北上广三大城市经济带集中,强迫全国人口进入三大城市经济带。三大城市经济带出现高负载,房价贵,教育贵,医疗贵。资源价格的波动在城市内被迅速扩大,导致城市内出现赤贫阶层(主要是无房适龄青年)。4技术革命过快,低生产效率相关的小资产阶级被打进无产阶级。
从来就没有繁荣过,很多都是虚假的繁荣。
有些甚至是,不正常的经济现象,餐饮业曾经这么火,有哪些人能天天胡吃海塞,房地产曾经这么火?哪有那么多人四处买房买,恨不得每个城市都有房,
黄金珠宝首饰,曾经这么火,有谁没事儿总穿金戴银。
现在只不过回到合理的水平了,扯下虚假的面具。
产能过剩。这是过去高速发展时期必然导致盲目扩张的后果。而本来政府应该通过调控引导产业升级,但效果不理想。4万亿还恶化了情况。另外,这些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也是重要原因。很多产业开不了工不是因为失去成本优势被别人抢走了订单,实际上大家都没有订单。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松口气了,产业升级刻不容缓。目前中国有体量优势,良好的基建,上下游完备,充足的产能,保证了你丧失成本优势后工业不可能想跑就能立马跑掉的。别的国家也不可能一口气吃掉。即使产业要转移也会有相当长的缓冲期,因此,如何在这期间调整产业就是未来的关键了。最后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治安的优势不容忽视,尤其是今年各种恐怖袭击越来越频繁,发达国家也出现各种政治闹剧。可以说目前就是全球比烂的阶段,这给中国的发展困境提供了很大的调整空间。实在不行也可以在比烂中熬死别人,只要别人更烂,那资本和产业就不得不选我们了。
用大白话来说一下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够好有一个因素就是要看货币在市场中的流动速度快不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经济越好。就比如说我们的市场中有一万元,这一万元的总额在一天内经过了一百个人的交易,那么这个市场的经济肯定要比经过两个人的交易的要好。我们国家目前收入最高的行业基本就是国有垄断行业,比如石油,通信,烟草,电力等等。以石油为例,假如能源产业私营,那么我去加油站加了三百元的汽油,这三百元会进到加油站老板的口袋。他会用这三百元负担员工工资,或者去给孩子交学费,或者付房租或者自己消费了。总之这三百元除去交税基本会百分之百最终流入到市场中去流通。那么现实情况呢,现在我们加三百元汽油,进了中石油的账户。中石油拿这三百元给员工开工资,维护生产设备,大部分都要上交国家。那么国家拿这个钱干什么去了呢?也许买美国国债,也许捐给哪哪哪个国家,总之不会像私营那样百分百进入市场流通。那么老百姓每天花给垄断行业的这些钱,大部分都不会回到老百姓这里。以前不科学地靠房地产拉动经济时,这个弱点并不明显。现在房地产倒了,市场货币流通问题就已经可以制约经济状况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积极财政政策适逢其时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开幕式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此之前,羊年伊始,中央政府便再次派送减税降费“大礼包”,其中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率,以及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等等。这些举措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切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首先,历经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大体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因此,仅就大的趋势而言,长期奉行的“高增长、高积累、高投入”的“大财政”模式,可以、并且应该让位于由企业、个人更多地自主配置社会资源,实打实地致力于消除居民意愿偏低、民企资金约束趋强等深层次制约因素。  其次,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适宜充当现阶段反周期调控基本抓手。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货币调控属于总量调控,其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很难做到对症下药,而反观素有“内在稳定器”之称的财政政策,除了同样可以对经济波动产生适度熨平作用,国家还可灵活依据不同时期经济形势,通过结构性的政策组合平衡供求关系、调节资本投向,并行不悖地实现当下最急需的稳增长与调结构齐抓共举;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两者与生俱来的内在差异,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还在于伴随边际效应递减,其在未来时期虽仍有适度放松可能性乃至必要性,但其留存的可操作空间毕竟已相对有限,未来时期大规模实行货币宽松和刺激的正向作用不会太大,而本就令人担心的债务压力与资源错配却可能因之进一步恶化;第三,诚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不是只有增加赤字、搞大工程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着重聚焦的减税降费,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与城乡居民实施“精准减税”,既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效手段,同时其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各地财政收入增速下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坚持在减负方面做好文章,其意义除了显而易见的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更在于通过此举,可以倒逼政府加快转变自身职能、正确履行自身职责,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动生产为主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当然,合理的政策选择除了要考虑必要性问题,还必须考虑可行性问题。在此方面,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经过连年超高速增长,已经处在非常高的水平,未来时期,虽然增速放缓难以避免,但鉴于我国经济仍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财政收入在高位之上合理增长当无大碍。因此综合以上各维度通盘考量,积极财政政策适逢其时。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责任编辑:xanthewang]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购车送iPhone7Plus
9.9元抵600元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股票/基金&
中国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作者:林毅夫
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并不否认其体制机制必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中国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连续十八个季度的增长减速,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次碰到的情形,持续长达四年多的增长减速是不曾有过的。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对中国发展的前景有很多忧虑。
  尤其在国外有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内部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那些内因要解决起来相当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结构性改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难推行。
  按照这种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继续下滑,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总爆发,从而认为中国经济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但对中国的前景非常忧虑的人还是不少。中国常讲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持续的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拿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一定有体制的落后性。中国还是一个转型中国家,必然也有体制的扭曲性,这两点都不能不承认。
  从标准的理论来看,体制的落后性和制度的扭曲性也必然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但是重要的问题是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些体制机制的内因造成的?
  如果真是内因造成的,改起来很难,可能会像悲观论者认为的,崩溃难于避免。
  如果不是内因,即使能改,要不是对症下药,忽视了问题的真正原因,采取的措施对解决造成经济下滑的原因没帮助,还可能恶化了经济速度的下滑。
  所以,虽然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讨论,还是有必要正本清源把它弄清楚。
  并不否认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其体制机制必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笔者个人认为,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周期性的原因造成。
  最明显的理由是:中国2010年的增长速度10.4%,%,%,%,同一个时间里,呢?%,%,2012年变成5.3%,2013年只剩下4.9%,和中国一样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中国还厉害,总不能说因为中国的体制机制问题造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连带把印度也往下拉?
  再来看,同样是金砖四国之一的,2010年是7.5%的增长速度,2011年接近崩盘了,2.7%。2012年完全崩盘,只有0.9%的增长,2013年才恢复到2.2%。增长的态势和中国一样,下滑的幅度也比中国严重,同样不能说因为体制机制造成中国下滑,把巴西往下拉得更厉害。
  经济体有这样、那样的体制、机制问题,一些高收入、高表现经济体,像,2010年的增长速度是6.3%,2011年 3.7%,2012年只有2%的增长,2013年恢复一点,不过是2.8%。
  既然是高收入经济体,照理说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非常少,但是表现情形跟中国完全一样,下滑的幅度也比中国厉害。
  新加坡,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是现在亚洲地区唯一的人均收入超过的国家,也是二战之后,少数几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并超过美国的国家之一。
  它在2010年增长速度是14.8%,2011年是5.0%,2012年是崩盘,1.3%。2013年恢复到3.7%。从这些高表现经济体来看,它的发展态势和中国一样,而且下降幅度比中国厉害。
  全球经济下滑是共同外因
  唯一能够真正解释这些国家2010年以后的增长表现的,一定是有共同的外因。只要中国冷静思考,也不难理解。
  原因正在于,发达国家自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复苏,美国是这样,欧洲更是这样,日本则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一直很疲软,2012年实行了安倍经济学,但实际上到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实体经济的增长也没有恢复过来。
  这些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世界GDP将近 50%。
  前面提到的这些中等发达国家、高表现国家,出口都相当重要,以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这一驾跑慢了。
  第二驾马车是投资,所有的国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都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去支持投资。那些项目经过四五年,普遍建成了。
  如果没有新的项目进来,外部环境又不好,投资增长率一定下滑,第二驾马车也跑慢了。
  第三驾马车是消费,中国的消费在所有国家中还是最强劲的,所以中国维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表现得比它们要好。它们的都比中国慢,所以下滑得比中国多。
  为什么笔者坚持20年8%的增长潜力?
  既然增长减速是外因引起的,中国怎么应对?这涉及对未来增长潜力的判断,以及未来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实际可动员的条件而定。
  为什么对潜在增长力的普遍看法比我的看法要低了不少?
  主要的悲观论点是中国连续35年9.8%的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
  其他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包括东亚奇迹那些,通常是20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都降到7%以下,认为中国已经高速增长35年了,不可能不掉到7%以下。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从二战以后的历史经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按照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1.1万美元以后,经济增长速度都降下来,、日本、亚洲四小龙都这样,中国也不会例外。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主要是经济要持续增长,一定是靠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都在世界最前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必须靠自己发明,怎么发明?发明的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所以,100多年来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维持2%的增长,加上人口增长,不到一个百分点,经济大约维持3%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有技术借鉴、引进、模仿、集成的可能性,所以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小多了。
  从一些表现好的国家来看,依赖后发优势经济增长可以达到7%,甚至更高。
  中国的潜力用了35年了,后发优势还有多大?后发优势还有多大不在于已经用了35年,也不在于绝对的收入水平,实际要看的是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有多大。
  怎样衡量一个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用一个不是很准确,但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指标,就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
  中国知道人均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反映的是平均的技术和平均的产业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反映了劳动生产率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平均技术、产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潜力越大。
  也就是基于这一个原因,笔者不同意用绝对收入水平来衡量增长潜力。
  同样是按照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1.1万美元,德国是在年达到的,那时候德国的人均收入已经是美国的65%;日本是1971年达到的,当时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60%;韩国、中国台湾等,是在90年代中达到的,当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50%左右。
  但是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水平,按照2008年的最新数字,只有美国的21%,即使中国达到1.1万美元时也达不到美国的30%。同样的绝对收入水平,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高速增长的国家比要大多了,这就代表中国的后发优势大多了。
  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1%,在同一水平日本实现了1951年到1971年20年间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1967年到 1987年,20年间平均每年8.6%的增长;中国台湾从1975年到1995年,20年间每年8.3%的增长;韩国从1977年到1997年,20年间平均每年7.6%的增长。
  这些东亚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在人均收入平和美国比较只有21%的时候实现了20年7.6%到9.2%的增长速度。
  它们既然能够实现,对中国来说也就是有这个可能,从2008年开始,中国应该有20年8%增长的潜力。
  实现8%经济增长的条件
  有了这样的增长潜力,未来几年实际上的增长目标怎么订比较好?
  首先,中国必须认识到对外出口、外需这部分,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增长的比较缓慢。发达国家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恢复到2008年危机发生前的正常经济增长状况,可能会比较难。
  这是因为过去一般金融危机只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应对政策建议和措施是:进行结构性改革,货币贬值和短期援助。结构性改革要求减少福利、减少开支,金融去杠杆,这些措施的短期效果会减少投资减少消费,经济增长会放缓,失业会增加。于是就靠货币贬值,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来对冲。
  贬值政策生效需要一段时间,于是就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一笔贷款援助,让它渡过短期的难关。
  以贬值来创造结构改革的空间现在不能用,因为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危机,它们的产品在国际上竞争,谁想用货币贬值增加出口给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必然导致竞争性贬值,结果谁都难于用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
  如果不能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会长期比较疲软,失业水平高,收入增长慢,需求增长也就会慢,影响到中国出口的增长。
  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只能更多地靠内需。
  中国扩大内需的条件比较好。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产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不断升级,即使现在的产业都产能过剩,产业升级的空间还非常大,好的投资机会多。
  基础设施也是同样的情形,中国这些年基础设施做得不错,但大部分是一个城市连接另一个城市的,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相有许多瓶颈。
  第三个是环境保护,环境改善也需要投资。还有城市化也需要投资。这些都是有相当好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的投资领域,这是中国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疲软了,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他们的产业已经在世界前沿;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虽然可能老化,但都是有的;环境也是好的,城市化已经完成了,所以经济一疲软,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有好的投资机会,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才能进行投资,这一点中国也是相对好的。各级政府积累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0%到50%之间,有人说比较接近50%,但也就是这样,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超过100%的情况比,中国的情况好多了。
  国外的财政赤字通常是用来支持消费的,中国的财政赤字则主要是用来投资的,形成了资产,中国的赤字又都是内债而不是外债,所以,中国财政状况是比较好的。
  中国的民间储蓄也比较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另外,搞投资不仅要国内有资源,还要有外汇进口原材料机器设备、技术等等,中国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投资资源充足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地方。
  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在投资的资源上经常受到财政赤字相当高,民间储蓄低,外汇储备不足等限制。
  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投资拉动改变成消费拉动,这个看法笔者不太赞成。
  中国还是必须利用有利条件,以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投资为基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投资短期会创造就业和增长,有了就业,消费就会增加。
  项目建成了以后,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又可以增加投资和消费,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为什么将目标定在7.0%-7.5%?
  考虑到上述因素,我前段时间在有些讨论会上提出明年和“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合适目标是在7.0%-7.5%之间的主张。之所以定 7.0%-7.5%之间,是因为有8%的增长潜力,而且启动内需的条件又是相对较好,不管是投资的领域还是投资的资源。
  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增长水平,就业问题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也有利于金融安全。
  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的经济工作不是一味考虑增长率,中国更关心的是收入增长和就业率。
  现在就业率看起来是可以的,但是要考虑一点,一般的企业即使短期之间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的盈利状况比较差,如果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它不会去解雇工人。
  但在对未来的增长不看好,企业又不盈利的情况之下,那可能就会出现破产,而且一出现很可能是突然的,一下子失业就会增加得非常快。
  所以,定7%以上的增长目标对维持就业状况是有好处的。
  第二,金融安全的考虑。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降得太厉害,很多企业破产可能不仅会突然造成大量的失业,而且,企业大部分的投资是靠银行的贷款,银行的呆账、坏账也可能会突然间增加非常多。
  7.0%-7.5%之间的一个中高速的增长速度对稳定就业、稳定金融是有帮助的。
  7.0%-7.5%的增长速度也比较有利于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实现。仅就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而言,前几年增长得比较快,那么年只要6.8%的增长速度就够了。
  但是第二个目标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也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大约是0.5%,所以加起来是7.3%。
  增长的目标订 在7.0%-7.5%之间,外部经济比较好的时候,增长速度比较接近7.5%,外部经济比较差的时候增长比较接近7%,这样未来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就会接近7.3%,有利于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实现。
  必须解决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上述仅就有利的投资条件和增长潜力而言,要实现7.0%-7.5%的中高速增长目标也必须解决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的问题。
  最主要的是什么?收入分配问题、腐败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均和腐败让中低收入者不满;环境问题大家都不高兴,高收入人群更不高兴,这样造成大家都不高兴。
  环境问题中国必须实事求是,有改善的空间,但是这个问题跟发展阶段有关。
  目前中国还是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和以农业或是服务业为主的阶段比,能源使用和排放的密度以及污染的程度都会比较高,高收入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中国大概不能够跳跃过去。
  当然,现在的技术比过去好,再加上环境执法如果到位的话,环境的问题可以部分缓解。
  只有进入了高收入、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能源使用和排放密度降低,解决的资源也比较多,环境问题才能够根本解决。
  收入分配和腐败的问题,20年前出版《中国的奇迹》一书时就已经有所讨论。这两个问题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改革是以双轨渐进的方式进行。
  为了保护补贴那些违反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当中缺乏自生能力的国有大型企业,转轨过程中在要素市场上保留着很多扭曲。
  这些扭曲包括:采用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实行金融抑制,人为压低利率;资源税费实行低价;再加上有些行业的垄断。
  那些扭曲保护补贴了一些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过去都是国有,现在有不少是民营。保护补贴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恶化了收入分配,另一方面滋生了寻租、腐败行为。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那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改革。在80年代、90年代以前,这些制度扭曲是为了保护补贴那些违反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很多过去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了,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已经有了自生能力,过去保护补 贴是雪中送炭,现在变成了锦上添花。
  所以应该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素市场方面的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把保护补贴的价格扭曲消除掉,这样就能够比较好地用釜底抽薪的方式解决收入分配不均和腐败问题。
  要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除了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之外,还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发挥有为的作用,这样才能按照比较优势去发展,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潜力。
  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必须对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给予风险和外部性的补偿,并且必须不断地完善各种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政府必须在这两方面扮演积极有为的角色。
  这些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和政府发挥好的作用的要义。
  现在的改革不比1980-90年代难
  展望未来,还有很多问题可以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最后,想特别强调一点,固然当前的问题很多,但是反思一下中国解决掉的那些问题,现在看起来好像是比较容易的,总觉得现在的问题比过去难。
  不过,过去二十几年里没有哪一年觉得问题是容易解决的,其实,每一年都是不容易的,不容易的问题解决了,总又出现新的问题。
  面对新的问题,中国还是必须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态度去了解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现在不能克服的困难是什么。
  挖掘有利的条件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了以后可以创造条件来解决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
  以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例,在80年代、90年代中国如果不是用渐进双轨的方式,那导致的结果一定是苏联东欧的情形,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而且,那些大型企业对国防安全来讲不能没有。
  今天为什么在乌克兰问题上敢跟欧洲、美国叫板,就是它有那些国防产业,那些国防产业过去是国有的,现在是八大垄断集团拥有的。
  俄给那八大垄断集团的保护和补贴,根据各种经验研究的发现是比原来还多的,效率实际上是更差的。
  中国的国有有企业当然也要改革,但是,要搞清楚对国有企业的那些保护补贴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它是国有,但是从《中国的奇迹》一书的分析可以看到,过去国有企业主要的问题是有政策性负担,包括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如果不消除这两个负担,国有时没效率,就是民营了也同样会没效率。
  而且有了政策性负担,就会有政策性补贴,有政策性补贴的状况之下,实际上民营时的寻租积极性可能高于国有时的积极性。
  现在的状况变了,许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从违背我国的比较优势变成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型企业从没有自生能力,变成有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没有了,政策性补贴也可以消除掉。
  所以,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来应该不会比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难,要怎样进行?
  还是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些现有的理论框架来套这些问题。
  本文作者林毅夫是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HN016)
11/26 12:3512/03 07:1111/28 06:5811/27 06:5711/25 09:4811/25 01:1511/22 17:5311/22 15:21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