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特点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关注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注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第五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 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往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过程。再认是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再现是经验过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
  记忆是人生存和发展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掌握人类的社会经验,也不能积累个人的生活经验,他每天只能对当前的刺激做出即刻的反射,而过后行为上和情感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那么,大千世界对于他来说将永远是陌生的。
  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运动性记忆、情绪性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四种类型。在个体发生上它们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现。据前苏联心理学家布隆斯基的研究认为,运动性记忆出现最早,约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便可观察到。其次是情绪记忆,它表现为一种情绪反应,在引起它的刺激物直接出现发生作用之前就会显现出来,它开始于头6个月或更早些。形象记忆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早于语言记忆,显著迟于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言语记忆出现在生命第二年。
(一)记忆在量方面的发展
  记忆量的发展,可以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等方面去衡量,幼儿记忆的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1.记忆范围
  记忆范围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随着儿童掌握了语言之后,其记忆范围变得十分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政治、哲学等。记忆范围的扩大,不仅表现为能记忆更多的对象,而且还表现为幼儿逐渐能将得到的知识、经验进行系统化,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内部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2.记忆广度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也不断扩大。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沈德立等曾对3-6岁幼儿视觉记忆道,听觉记忆道记忆保持量作了研究。关于视感觉道记忆,研究者用情节图片和抽象图形图片各一组,每组200张(其中10张让幼儿学习过,称为旧材料;另10张未学过,称为新材料)以速示器依次向幼儿呈现,要求幼儿再认出识记过的那部分图。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幼儿对图片再认的保持量有显著差异。如下表所示:
保持量的平均数
t(.01) 检验达显著水平.
  这表明幼儿再认的保持量随年龄增加而有显著增高。同时,还发现这种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小班至中班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班至大班的发展速度。
  关于听感觉道记忆,上述研究采用播放词汇录音的方法.播放事先录好的幼儿熟悉的名词(每个词读两遍,每次用1秒钟,中间间隔1秒)要求幼儿识记,然后分别采用再认法和再现法检查幼儿的保持量。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再认还是再现,其保持量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分析实验结果还发现,.虽然再认和再现的保持量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但其发展速度不太相同。听觉再现中班至大班阶段发展快于小班至中班阶段。听觉再认则相反,这说明对于语汇的听感觉记忆和幼儿的再现能力在中班至大班阶段才有较迅速的发展,而再认能力却在小班至中班阶段已有较快的发展。这与视觉道再认的结果相吻合。&
3. 记忆保持时间
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记忆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或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可称为潜伏期。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长度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一般来说,在再认方面,2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3岁儿童可以再认几个月以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儿童再认保持时间为1年;4岁以后再认保持时间可以再长一些,7岁可以再认3年前三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再现方面,2岁儿童要可以再现几天以前的事;3岁儿童可以再现几个星期以前的事;4岁儿童可以再现几个月以前的事;4岁以后儿童随着语言的发展再现保持时间则更长。
在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还有两个颇引人注意的特点,即幼儿期健忘和记忆恢复现象。
(1)幼儿期健忘,指成年人通常很少能回忆起3--4岁前发生的事情,一般只能回忆起3-4岁以后发生的事情,个别人最早能回忆到9岁左右的事,有人把这种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人们为什么对儿时曾经记得很清楚的事,长大后都忘了呢?有人从生理机制上进行解释,认为这与儿童脑的发育有关。脑的各区的成熟不是同时完成的,先发育的脑区域在3岁左右,承担了记忆的任务,但随着脑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晚成熟的脑结构控制了先成熟的脑区域,从而妨碍了原先学习的东西,使人表现出“幼儿期健忘”
(2)记忆恢复,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普遍。
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记忆恢复量占记忆总量的85.7%,小学生则为60%,5-7年级则为50%。
(二)幼儿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
幼儿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态度(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记忆方法(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记忆内容(形象记忆、抽象记忆)和记忆正确性的发展等。
1.记忆态度的发展
记忆态度是指记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活动就是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幼儿期整个心理水平的有意性都较低,因此,记忆的有意性也较低。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都是无意识的记忆结果。特别是在幼儿初期,那些鲜明、具体生动,或者是能够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和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的被幼儿记住,此外,当记忆事物能够成为幼儿活动的对象和结果时,记忆也较容易。
幼儿的有意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约4、5岁时才可观察到。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言语对儿童的行为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影响。5、6岁的幼儿,记忆的有意识有了明显的发展,这是儿童记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这时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忆和回忆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还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如自言自语、自我重复等来加强记忆。有意记忆最初都是被动的,往往由成人提出识记的任务,如寻找某件东西,以后幼儿才能逐步自己确定识记的任务主动的进行记忆。
2.记忆方法的发展
记忆方法的发展主要是指机械识记忆和意义识记的发展。机械识记指主要依据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意义识记:指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幼儿较多的运用机械识记,有两个原因:
&&&&&&&& 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迹。
&&&&&&&& 主要是由于幼儿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思维不发达、不善于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不能通过对事物意义的内在联系的理解来识记。
&&&&&&&& 在幼儿时期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还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要记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机械识记表现十分突出,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幼儿只有机械记忆而没有有意识记。
幼儿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其效果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3. 记忆内容的发展
记忆内容的发展,主要指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直接的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热等具体形象和感觉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亦称逻辑记忆或词的抽象记忆等,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一般认为形象记忆是低级水平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较高水平的记忆,但在实际中两种记忆对幼儿来说都很重要。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
4.记忆正确性的发展
记忆正确性的发展,指的是儿童在现的内容与识记对象相符合的程度。
二、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发展的最高成就,人的思维创造了许多奇迹。从人类种系发展来看,人类的科技发展,人类征服宏观、微观世界的种种成就,无不闪烁着思维的光芒;从个体发展来看,人的大部分活动,凡涉及有目的的活动必须经过思维这一环节,思维对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极其重要。人类的许多科学分支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着思维。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思维概念,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词而实现,并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通常指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在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获得。
幼儿心理学中思维的概念与上述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幼儿的思维与成人的思维一样,都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但概括、间接的程度不同,因而思维水平也就不同。幼儿心理学从思维发生、发展的角度研究思维是怎样从直觉动作思维开始发展成具体形象思维,而又怎样最终到达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这些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方式,属于广义思维范畴。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是有层次、有规律的、呈现出从直觉行动---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的一般趋势,并且在概念、判断、推理等不同的思维形式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理解等不同思维活动过程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着。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0---3岁左右)
(1)什么是直觉动作思维。
一般认为新生儿是没有思维能力的,作为认识活动的一种心理现象——思维是从条件反射的形成开始的,与儿童的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直接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实际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例: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你把玩具(布娃娃)拿走了,他的“过家家”游戏也会因此而停止。再比如:问这个年龄的孩子怎样才能把橱柜上的娃娃拿下来,他们往往并不回答你,而是马上跑过去拿,请他们画一画也是如此,他们常常不是先想好了再画,而总是边画边想,这些特征都是直觉行动思维的表现。
(2)直觉的动作思维产生与发展的意义
&&&&&&&& 积极意义: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作为将来揭示事物之间复杂关系(如因果关系等)的起点。
&&&&&&&& 消极意义:由于直觉行动思维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的和直觉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因此,在思维的范围方面它具有狭隘性的特点,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它具有表面性的特点,在思维的持续时间上它又具有情景性特点,还不可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的复杂关系。约从2-3岁,进入了语词调节型直觉行动思维时期,这是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转化的关键年龄。
2.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
(1)什么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思维。
例如:幼儿虽能对5+3=8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5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8来。
(2)由直觉行为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条件:
简单的说: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为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具体形象正是儿童的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随着活动的发展,幼儿的表象也日益发展,表象在解决问题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思维中表象所占的成分也越来越大。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就是这样在直觉行动中孕育起来并逐渐分化,以至成为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
(3)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 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的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思维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但是,由于幼儿还不善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论证客观事物,因而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具体形象往往会产生干扰作用。例如,问幼儿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是:“都是白的,长的。”
&&&&&&& 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幼儿前期(3-4岁)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幼儿中期(4-5岁),幼儿能逐渐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行概括。当然,这种抽象概括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他们掌握的概念,往往只与具体的对象联系在一起,与物体的感知特点和感知的具体情景密切相联,还不能反映该类对象的一般特性。但在他们的经验范围之内,对于熟悉的事物,他们已开始有可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这时,他们可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过程做出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解决简单的智力任务,如造句、猜谜或看图编故事等。
3. 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
(1)什么是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在抽象思维中,人不是用外部世界的感性映象来活动,而是用词或概念来活动的。
(2)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在整个幼儿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体现了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幼儿初期儿童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成分;而幼儿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明斯卡娅曾研究不同年龄的幼儿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掌握水平。她在实验中要求幼儿完成下述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即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关系。上述任务用三种不同方式提出:第一种,是在实验桌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是在图画中画出有关物体的图形,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但可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第三种,是既没有实物,也没有图片,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幼儿的思维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小班儿童更多的是能在直觉行动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才逐步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
(二)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逻辑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的发展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的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与词是不可分的,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是借助词和句子实现的,但概念与词并不是一一对应。词有虚词和实词之分,实词能表达概念,而虚词则不能。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而同一词也可表达不同的概念。
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与概念的形成是不一样的。概念的形成是指概念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概念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例如:原子、光、生命等的概念,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正与丰富。概念的掌握则是对个体而言的,是指儿童掌握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成人利用语言工具,通过与儿童的言语的交际及教学手段,把概念传授给儿童。儿童掌握一个概念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思维水平的发展为断充实和改造。因此,每个儿童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同一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掌握的同一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同的。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概括水平的制约。
&&&&&&& 幼儿概括的特点:概括的内容比贫乏;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概括的内涵不精确。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幼儿初期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一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只有到了幼儿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野兽、动物、家具、勇敢等等。
(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学前儿童首先掌握的是实物概念,他们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过程是:
&&&&&&&& 小班儿童实物概念的基本内容基本上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例如:问“什么是马?”答:“就是那个马”。(指儿童所见过的马)
&&&&&&& 中班儿童: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例如:问:“什么是马?”答:“马是拉车的”。
&&&&&& 大班儿童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而不能将本质和非本质特征很好的加以区分。例如:问:“什么是马?”答:“马有头,有尾巴,有四只脚,会拉车”。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儿童也有可能初步掌握某一实物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马是兽类”或“马是动物”等等。但这要取决于这些事物是否为儿童所熟悉,也取决于儿童是否掌握进行抽象概括时所需要的词。
另外,有人从儿童对实物概念下定义的特点,来研究儿童概念的掌握水平:
&&&&&&&& 直指型------“这就是白兔”。(幼儿初期)
&&&&&&& 举例型------“长着长耳朵的就是兔子”。(幼儿初期或中期)
&&&&&&&& 描述型------“马有头,有尾巴、四条腿、会拉车”。(幼儿中期或晚期)
&&&&&&&& 功用型------“笔是写字的”“马是拉车的”。(小学低年级)
&&&&&&&& 初级逻辑定义型“马是动物”。(小学高年级)
(3)数概念的掌握
数概念和实物概念比较起来,更加抽象。因此,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掌握数概念要比掌握实物概念晚一些。
所谓掌握数概念,在幼儿阶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数的实际意义:例“3”指三个物体。
数的顺序:例:2比3小、3比2大、2在3前、3在2后。
数的组成:例:3是1+1+1、1+2、2+1等组成。
儿童形成数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具有一定顺序性。林崇德的研究(1980)表明:儿童形成数概念,要经历四个阶段: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等四个发展阶段。2--3岁、5--6岁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年龄。
儿童在没有掌握口头数数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关于数的模糊观念,两岁时,尽管还说不出任何数词,但已经能对不同数量的糖果或玩具做出不同的选择反应。两岁多的儿童甚至有时还能按照语言指示拿出1--2个物体。这说明在儿童不能运用数词或对实物进行概括以前,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解口头说出的数字意义的能力。
刘范的研究(1979)认为,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3岁左右)。特点: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对不明显的差别只能说“这个大,这个大”“这个小,这个小”“二个都不多,合起来才多”;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不超过5;逐步学会口手协调的小范围(不超过5)的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儿童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划。
第二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3—5岁)。特点:点数后能说出物体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集)概念,末期出现数的守恒;这个阶段的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以认识第几、前后顺序,能按数取物;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例:有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成分解。末期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第三阶段:数的运算初期阶段(5岁以上)& 。特点:对10以内的数大多能保持“守恒”;计数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运算过渡;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一般能通过教学、到后期可以学会计数到100或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甚至可以做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由以上述,可以看出,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同要是一个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程。最初儿童是通过感知来认识实物的数量的,其后不用实物仅用数词也能引起相应数量的实物表象,最后才能脱离表象,在抽象概括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4)类概念的掌握
学习概念时,在对事物或现象的意义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则可以进行分类。分类时,主要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掌握概念系统。同时,分类也是心理学研究儿童概念水平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儿童类概念的材料通常用实物或形象材料。
维果斯基(1956)用一些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实验块”(几何体),请儿童将它们分组。6岁以上儿童只将单独的性质作为必需的、充分的依据,如颜色或形状。幼儿则不断改变标准,一会儿以形状,一会儿又以颜色或大小为分类基础。维果斯基称为“链概念”。
皮亚杰等人(1964)研究了儿童的实物分类,并提出,幼儿不用分类学方法,而用主题分类。如把玩具猫和椅子放在一起,理由是猫喜欢坐在椅子上。由此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
刘静和、王宪钿(1963,1964)用图片材料研究了4—9岁儿童的类概念发展。每张图片内容可分属二级概念,如:要求儿童将它们加以分类。结果显示,儿童由不能分类→依感知特点分类→依生活情境分类→依功能分类→依概念分类。4岁以下儿童82.3%不能分类,6—7岁逐渐能按事物的功能和本质特点来分类,这说明此时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开始发展起来。①刘静和等:《四至九岁儿童类概念的发展实验I:分类和分类命名特点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63年第3期。②王宪钿等:《四至九岁儿童类概念的发展实验II:儿童分类中的概括特点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64年第4期。这一结果与国内外一些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如前所述,幼儿的思维带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但由于经验的积累,特别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幼儿晚期,在其经验所及的事物的范围内,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表现在儿童对事物的性质、内容或关系的理解上,也表现在儿童的判断、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上。这里仅以推理发展为例,加以论述。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幼儿由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所限,还不能完全跟学龄儿童和成人一样对周围事物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幼儿的推理中,有许多看来是荒唐可笑的。然而到幼儿晚期,如前所说,在儿童所能理解的事物的范围内,一般都能很好地进行合乎事物本身逻辑的判断和推理的。(参看教材上的实验研究)
三、测查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
(一)幼儿记忆力的测查方法
1.幼儿记忆的评价角度
幼儿记忆力的评价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一般是根据在一定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多少来衡量的。
(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记忆保持的牢固程度。
(3)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再现时有无歪曲,错漏或增添。
(4)记忆的准备性:对记忆中所保持的材料,能否迅速地的再认和再现,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测查幼儿记忆力的常用方法
测查幼儿的记忆力,有以下一些常用方法:
(1)数字跟读法(数字广度)
分顺背法和倒背法,主要测数字记忆方面的短时记忆能力。测查者按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匀速读出几个没有意义联系的数字,然后让儿童马上跟着重复出来。例如:如主试读375,读完后,儿童应跟着说出375;或要求倒背时,则应说出573。成人再接着读下一组数。一般每组含相同位数的两个数,通过其中一题即可算这个位数的跟读通过。如此重复下去,看儿童最多可通过多少位数的数字跟读,位数越多则短时记忆力越强。
(2)复述法
可测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即时复述,反映短时记忆力。记住后再间隔一段时间,如一星期后要求重述,反映长时记忆力。复述有意义、可理解的材料,反映意义记忆。对无意义材料的记忆,反映机械记忆力。复述法由测查者说一句话,或一个小故事,或几个词,儿童听后让他重述出来。
(3)再认法
主要测儿童形象记忆方面的记忆能力。由测查者向儿童呈现他识记过的和未知记过的实物或图片形象若干,让儿童从中分辩出哪些是他刚才识记过的。
(4)再现法:同再认法相似,主要测儿童形象记忆能力,再现是要求儿童脱离实物或图片说出先前识记过实物或图片形象。
(5)译码法:主要测儿童的短时符号记忆能力,译码正确数越多,则说明,该儿童短时记忆能力越强。
(6)重新建构法:主要测儿童的操作记忆力。操作记忆力强的儿童,重新建构自己建过的东西,或模仿他人建构时速度快而且正确率高。例:教师教幼儿用积木搭一座高楼,操作记忆力强的儿童,就能较快按教师的步骤并按教师搭的样子搭出高楼来。
(二)测查幼儿观察力的常用方法
1、幼儿观察力的评价角度
评价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观察的目的性:观察是否预先有目的、有明确任务、整个观察过程都围绕着任务进行,偏离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要求。
观察的持续性:是否能坚持较长时间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不转移观察的对象。
观察的组织性:观察时否能按一定的次序如由近到远,由轮廓到细节由整体到部分系统的进行,而不是杂乱无章。
&&&&&&& 观察的细致性:能否仔细观察,注意到事物的个别的、细微的、甚至较为隐蔽的特征,看到细枝末节与细微差别。
观察的精确性:能否在观察时对事物属性、特征的感知准确而不是模糊不清或错误、遗漏。
观察的概括性:观察时是否不仅能抓住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也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不仅看到个别对象,而且能从意义上完整的掌握总体。
2、测查幼儿的观察力,有以下一些常用方法。
寻找法:寻找隐蔽在图中的事物,寻找对象隐蔽的特征。
匹配法:让幼儿找出互相有关联的事物。
比较法:让幼儿找出两张相似的图形或两样实物之间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找错:找出图画中隐蔽的错误。
细辩图案:要求仔细分辩局部图案与整体的关系,当这一些局部图案以变式(如旋转方向、改变大小等)出现时,仍能认出它们在整体图案中的位置。
猜影子:从一些轮廓图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事物。
&&&&&&&& 构成法:将零碎的图片(拼板写)构成整体,或补上整体缺失的部分。
(三)幼儿思维发展的评价方法
1、幼儿思维发展的评价角度
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是否善于透过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善于揭露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善于预见事物的结果。
&&& 思维的敏捷性:是否能对眼前的事物迅速做出反应,迅速进行思维活动,得出结论。
思维的独立性:是否能独立地进行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不依赖现成的答案与方法。
思维的灵活性:是否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修改原有的思维模式,使之更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 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过程是否能严格服从于一定逻辑规则,顺序、思想是否连贯、有顺序和层次。
2、测查幼儿思维力的常用方法
&&&&&&&& 归类法:要求幼儿把事物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排除法:要求幼儿找出混在一堆东西中的不同类的一个。
下定义法: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话给概念下定义。
找关系:让幼儿按要求找出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类型关系。
类比推理法:用图形、数字、语词等呈现排列关系的规律性变化,要求幼儿在后边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图形、数字成词。例如:早上和早饭就好比晚上和&&& ;狗喜欢吃肉就好比熊猫喜欢呼吃&&&
解决问题法: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情景,让幼儿回答应该怎么办。例如:你觉得冷的时候怎么办?如果你邻居的老奶奶病了,你应该怎么办?
找错误法:给幼儿看一些有错误的画,或排列顺序有错误的图片,让幼儿找出其廖误并解释原因。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测量:
创造性思维的测量,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开始的。他曾编制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流畅性、变通性、细致性、能力的测验。”主要是从发散思维能力测查的角度编制的。
1、言语性测验
词的联想: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词语,由被试采用自由回记法,按一定规则测流畅性。例:要求一词的第一个字是前一个词的最末的一字。在确认的幼儿理解“圆”这个词后,让其说出什么是圆的。要求列举某一特征的事物,“如请你说出会飞的东西”。
单词联合造句:可以向幼儿出示一些图片,每个图片表示一个词,然后要求幼儿将这些词组成一句完整的话,要求这些词都用上。
编故事:向幼儿提供一张图片,或一组连环画,要求幼儿根据图画编故事;或是实验者先讲故事,故事的结尾是开放的,要求儿童想出一些可能的故事结尾,或者故事的中间缺少一部分情节由幼儿来编。
用途测验:说出某种事物,让幼儿列举这种事物可以有什么用途。例:水、沙、玻璃瓶有什么用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