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道德经 王弼注解pdf丛书》有注解或翻译吗?看不懂

&&&&道德丛书
电子书加价购
加价换购以下任意一件商品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2016字 数:520000印刷时间:开 本:32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国际标准书号ISBN:8所属分类:&&&
《道德丛书》是一部优秀的道德教育和人生修养读物,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宝典!
印光大师作序推荐。尘封数十年再次面世!
★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丛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是一部优秀的道德教育和人生修养读物,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宝典!
★分门别类,内容广泛
&&&&对于家庭教育、人生问题、职业道德、妇女修养、慈善赈济、趋吉避凶等各类问题,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诚可谓援古证今、改过迁善的好教材。
★善恶皆录,警醒世人
《道德丛书》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囊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嘉言懿行,均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恶心丑行,则附有伤风败俗之恶报。诚可谓援古证今、改过迁善的好教材。
★故事精悍,学习文言
书中摘录的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且都是浅易的文言,不仅可以读到多个有趣的故事,还能学习文言文,一举多得。
★繁体竖排,大字阅读
&&&&本书采用原版扫描的印刷形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原本的优点,字号很大,阅读起来非常舒适。
本书是陈镜伊先生编著的中外历代道德故事精华选集。选取中外历代典籍中的道德故事,囊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规范,贯穿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五伦大道。嘉言懿行,均介绍行善积德之善报;恶心丑行,则附有伤风败俗之恶报。对于家庭教育、人生问题、职业道德、妇女修养、慈善赈济、趋吉避凶等各类问题,均分门别类,以事明理。诚可谓援古证今、改过迁善的好教材。
& 陈镜伊,江苏海门人,为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其子陈宇新介绍:&吾父善气迎人,训导青年学子,除灌输文艺学识外,尤斤斤于涵养道德。晚近家居,专以劝善为事,与子言孝,与弟言悌,与亲族言睦,与朋友言义,虽舌蔽唇焦,尤无倦容。又以口舌之效,囿于一地,限于一时,不克行远而传后。乃取古人嘉言懿行,分别门类,编《道德丛书》。&
1.《模范人生观》
(勤学篇、立志篇、器量篇、事师篇、同学篇、交友篇、居乡篇、还金篇、酒色篇)
2.《妇女故事》
(贤母篇、贤妇篇、孝妇篇、节妇篇、孝女篇、恶妇篇)
3.《家庭美德》
(夫妇篇、父子篇、兄弟篇、叔侄篇、宗族篇)
4.《孝史》
(寻亲篇、救亲篇、养亲篇、侍疾篇、葬亲篇、孝感篇、显亲思亲篇)
5.《官吏良鉴》
(清廉类、循良类、忠直类、仁德类、奸邪类、建设官、财务官、考试官、外交官)
1.《模范人生观》
(勤学篇、立志篇、器量篇、事师篇、同学篇、交友篇、居乡篇、还金篇、酒色篇)
2.《妇女故事》
(贤母篇、贤妇篇、孝妇篇、节妇篇、孝女篇、恶妇篇)
3.《家庭美德》
(夫妇篇、父子篇、兄弟篇、叔侄篇、宗族篇)
4.《孝史》
(寻亲篇、救亲篇、养亲篇、侍疾篇、葬亲篇、孝感篇、显亲思亲篇)
5.《官吏良鉴》
(清廉类、循良类、忠直类、仁德类、奸邪类、建设官、财务官、考试官、外交官)
6.《法曹圭臬》
(审检官、椽属、狱官、律师)
7.《民间懿行》
(士篇、农篇、工篇、商篇、医篇、杂篇)
8.《军人道德》
(忠义类、仁德类、谋勇类、屯垦类、残暴类、奸贪类)
9.《考试佳话》
(得名类、复名类、失名类)
10.《巧谈》
(善例四十三则、恶例六十八则)
11.《人兽之变》
12.《命相真谛》
(迁善篇、改过篇、变恶篇、定数篇)
13.《富室珍言》
(善例五十五则、恶例二十三则)
14.《赈务先例》
(善例三十二则,恶例四则)
15.《冤孽》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道德丛书》序
道德根据理论,切合事情,人生所不可须臾离也。而或目之为迂阔陈旧者,大率袭其外而遗其内,未暇详析明辨,徒挟新知以吐弃之耳。夫新知固足以增长学识显秘阐微,有时代之价值。但欲求著其效擅其巧,仍宜以道德相辅而后能不妄所施,不昧所欲。
盖思想之美恶,人情之邪正,事理之向背,国力之强弱,世态之变化,咸系乎道德。道德废弛则所谓新知者,适足以为恶助长,虽美不彰。而况道德可以济刑法之穷,所谓大象无形也。
呜呼!世人之不讲道德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乎,道德之可崇也亦难矣!然末劫当前,人宜猛省,亦未始非物极而反之时。
本会顾名思义,用征海门陈镜伊先生辑《道德丛书》十五卷,汇集宏博,类别条分。可资以援古证今,迁善改过,互相勉劝,共识遵循而知国治民休,固不必于物质断断较短长也。辄掬至诚用抒愚悃,览是编者其能无疑我言则幸矣!
癸酉冬仲 吴兴王震
《道德丛书》序
人莫不知,西人称吾为东方四千余年文明大古国。吾孔子之道,文明之源泉也。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吾东方独有之学说,即独有之文明,相在尔室,不愧屋漏。吾孔子之道之范围人心如此。自一二盲目趋时之士,持攻孔废经之说,驱人子弟顺风耳号。而执政者复无识无学,茫然不知治国之本,在人才与道德。于是国步艰难,人心陋溺,情欲日恣。藩篱尽决,而中国逐成为土匪禽兽之国矣。
海门陈君训丹,持其尊人镜伊先生所辑《道德丛书》十五卷,示王一亭先生,先生见而喜之,为筹款印行。并绘图十五帧,冠于卷首,以助读者兴趋,用心可谓苦矣!训丹从事校勘之役,垂六阅月,书成,问序于余。
余谓天下事,千人成之不足,一人毁之有余;千日成之不足,一日毁之有余。今吾国既尽弃其学而学外人,外人固崇尚道德,有一国之强弱视人民之德行之言。若吾孔子则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曰志于道,据于德;曰君子之道四;曰天下之达道五,约而言之不外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义。而蓄道德能文章,尤为吾国学者立身行事之准则,是道德之于人生,固不可须臾离也。
幸读是书者,体陈王二先生之用心,懔东方文明大国之美誉,并三复吾孔子惟仁人能好人能恶人之言。鸣鼓而攻此非圣无法之徒,以期教育革新,人才辈出,挽狂澜于既倒,庶得生存于此弱肉强食之世界哉,是为序!
孔子二千四百八十四年癸酉程U
店铺收藏成功《齐桓晋文之事》注解只要注解 不要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的门人,所以这么说.
是以后世无传焉, 是以:因此.传:传述.焉:兼词,于之,对他们的事迹.“之”指齐桓晋文之事.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主张行“王道”,反对武力称霸,所以借口“无道”和“无传”巧妙地撤开桓文之事.话虽说得委婉,但一语撇开,实则斩钉截铁地表明了“霸道”不值一谈.
无以, 以:同“已”,动词,止.“无已”是文言里的一种习惯说法,这里直译是“(如果您要问一个)没完没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说”. 则王乎?” 则:那就.王(wàng):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这一分句等于说“则我请言王乎”,主语“我”和谓语“言”都省略了.○本篇本意在宣扬“王道”,却由问“霸道”发端,通过撇开“霸道”以引出“王道”,一开始便纳入驳辩之局,文势顿挫生姿.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德:指国君的道德.曰:“保民而王,奠之能御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保,安定,这里属使动用法.莫之能御:没有谁能够阻挡他.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确提出“保民而王”,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曰:“可.” ○先使齐宣王树立信心.曰:“何由知吾可也?” 何由:从哪里.曰:“臣闻之胡龁曰: 胡龁(h否):齐宣王的近臣.“臣闻之胡龁曰”的语法结构是:“臣闻之(于)胡龁,(胡龁)曰”,“(于)胡龁”是“闻”的补语.“曰”前省“胡龁”二字.之,指代下文所叙之事. ‘王坐于堂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过:走过. 王见之,曰:“牛何之?” 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动词,往. 对曰:“将以衅钟.” “以”后省宾语“之”(指牛).衅(xùn)钟:新钟铸成,杀牲以祭,取血涂其缝隙,叫做衅钟. 王曰:“舍之!
舍(shě):放掉. 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húsú):恐惧颤抖的样子. 若无罪而就死地.” 若:代词,如此,这样.作“无”的状语.就:走向.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是代词“然”与连词“则”结合而成的连词性结构.(如果)这样,那么.
曰:“何可废也?
何:怎么,哪里.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词.○这一故事为下文的议论张本.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 是心:这种心肠.足以:助动词性结构,完全可以,足够用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以:认为.爱:吝惜.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副词,本来.王之不忍: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之”字用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以宣王自身经历的事例证明他有“不忍之心”,论定他有“保民而王”的根基,亦即有行“王道”的根本,从而把他与“王道”牢牢绾合起来.与此同时,又插写“百姓皆以王为爱”一句,以引出下文宣王的辩白和孟子的分说.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诚:确实.者:特殊的指示代词,复指“百姓”. 齐国虽褊小, 褊(biān)小:狭小.
吾何爱一牛? 何:作状语,为什么,怎么.
即不忍其觳觫, 即;就(是),副词,作状语.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故:所以,因此.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通“毋”,副词,不要.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对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主谓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异”的补语.“之”用于主谓词组的主谓间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彼:他们,指百姓.恶(wù):表反问的副词,怎么,哪里.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若:假设连词,如果.隐:同“惚”,哀怜,心里难过.
则牛羊何择焉?” 则:那么.挥:区别.焉:语气词.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是:指示代词,这,作句子的主语.何心:什么样的心理.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其: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该.是句子的谓语,前置以加强感叹语气.乎,语气词,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曰:“无伤也, 没有什么关系.伤,损害. 是乃仁术也, 是:这.乃:副词,就(是).仁术:仁爱的心术.
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声:指被宰杀时的哀鸣声.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旧读yuǎn.庖(páo)厨:厨房.第二段:论证“保民而王”的内在条件在于“不忍之心”,并用具体事例说明齐宣王并菲没有这一条件,为提出自己的主张立下根基.王说, 说:同“悦”. 曰:“诗云:
诗: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他人有心, 他:旁指代词,别的. 予忖度之.’
忖度(cùnduó):推测.付,揣测;度,衡量.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夫子之谓也. (这两句诗就是)说先生啊.“夫子”是宾语,为了强调它而前置.之,助词,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
夫我乃行之, 夫(fú):发语词.乃:代词,如此,这样.作状语.
反而求之, 反:回过头来.求:推求.之:指这样做的原因. 不得吾心, 得:懂得,了解.心:(做这件事时的)想法.
夫子言之, 之:捐孟子所说的道理. 于我心有戚戚焉. 意谓我心里就动起来有所领悟了.戚戚,内心有所触动或领悟的样子.焉,语气词.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合于王者:同推行王道相符合的原因.所以……者,……的原因.曰:“有复于王者曰:
复:报告.子:向. ‘吾力足以举百钓,
足以: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下边两个“足以”同.钧:古代重量单位名称,三十斤为一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表转折,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察:细看,这里指看清楚.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绒毛.末:尖端. 而不见舆薪.’ 舆(yú)薪:整车的柴.比喻大而易见之物.舆,车.
则王许之乎?”
则:那么.许:相信.○在孟子看来,不忍之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是因为以此心推思于百姓,就能“保民”而得到百姓的拥护.但是齐宣王虽然对牛有不忍之心,却并未推恩于百姓.要说服宣王行王道,就必须使他懂得推恩的道理.所以这一节对于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提问并不迳直作答,而是巧为设喻,用迂回之法为下文论推恩的问题作准备.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达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功:功德.者:语气词,表提顿. 独何与?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究竟. 然则一羽之不举, 举:意念上的被动,被举起.这是一个分句,结构助词“之”用于主谓之间,表分句的语意未完.
为不用力焉; 为:连词,因为.下面两个“为”字同.焉:语气词,下面两个“焉”字同. 舆薪之不见, 见:意念上的被动,被看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不见保:没有被安抚.见,助动词,表被动.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第二个“王”,动词,读wàng. 不为也.非不能也.
○先用三个排比句,以前两句作喻,有力地说明齐宣王对百姓“不用恩”;然后归结为“不为”而“非不能”.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具体表现.何以异?”何以:凭什么.异:动词,区分,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 挟(xié):夹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语人曰: 语(y?):告诉.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是:代词,这.作这一判断句的主语.诚:副词,的确. 为长者折枝,’
长(zhǎng)者:老年人,长辈.折枝:折树枝.又:“枝”通“肢”,因此又解为躬身作揖或按摩肢体.三种解法都指轻而易举的事.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这.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是:这.○再一次设喻,进一步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用作动词,尊敬.第二、三两个“老”用作名词,老人.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及:推及,推广到.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幼”用作动词,爱护;第二、三两个“幼”用作名词,幼儿. 天下可运子掌. 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 给自己的妻子做出榜样.刑,同“型”,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出榜样,示范.寡妻,君主对自己的妻子的谦称,正如君主自称为“寡人”一样.
至于兄弟, 至于:指推及,推广到.以御于家邦.’以:连词,这里可译为“从而”“进而”.御:治理.家邦:家和邦.“家”指大夫所统治的政治区域,“邦”指诸侯国.这三句是《诗经·大雅·思齐》中的诗句. 言举斯心加诸被而已.
“言”前省略主语“此”.此言……,这(不过是)说…….举:拿.斯心: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思.斯,这.诸:“之于”的合音词.彼:第三人称代词,这里作“别人”讲.而已: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思:推广恩惠.保四海:安抚天下.保,与“保民而王”的“保”义同.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都有海,所以称全中国为“四海之内”“海内”或“四海”.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以:动词与介词结合而成的助动词性结构,不能,没法.妻子:老婆孩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所以大过人者:大大胜过一般人的原因.过:超过,胜过.他:别的.焉:语气词.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推其所为:推广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已矣:罢了.○提出“推恩”作为“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把王道概念具体化;并用对比的手法说明“推恩”与“不推恩”的不同结果,发人深省.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用秤(chèn)称. 然后知轻重, 然后:连词性结构,现代汉语里仍然沿用.度(duó),用尺量.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
物:事物.然:代词,这样. 心为甚. 人心是更加(需要度量). 王请度之!” 请:表敬副词.第三段:论证保民而王的现实途径是推恩于百姓,并说明齐宣王目前并没有推恩是不为而非不能.“抑王兴甲兵, 抑:连词,或者.兴甲兵:使甲兵兴,即发动战争.“兴”属使动用法.甲兵,铠辛和兵器,指代战争. 危士臣,
使士兵和臣子们陷于危险境地.危,属使动用法. 构怨于诸侯,
构怨:结怨.于:同.然后快于心与?”快:痛快.○明知故问,以引出下文的辩论.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何:怎么,为什么,作状语.于是:介词结构,作补语,对这些.
将以求吾吾所大欲也.”
以:介词,后边省宾语“之”.以之,凭借这些.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子口与?
为:因为.肥甘:形容词用为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轻暧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用为名词,轻巧暖和的衣服.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子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嬖(piànpì):君主亲近宠爱药人.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岂:难道.○一连用五个排句,用筛涂法,巧妙地引出下文所写齐宣王的“大欲”是霸天下的结论.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 欲辟土地, 辟:开辟. 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称臣).朝,属使动用法.
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
而抚四夷也.
抚:安抚.四夷:四方的外族.夷,古代对中原地区以外的四方少数民族的轻蔑的称呼.○揭出要害. 以若所为,
若:代词,这样,作“所为”的定语.所为:作法. 求若所欲, 求:追求.所欲:希望得到的东西. 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木:爬到树上.缘,攀缘.○用“缘木求鱼”为喻,生动地显示出了“霸道”的路线性错误.王曰:“若是其甚与?” “其甚若是与”的倒装.它的严重程度象这样吗?曰:“殆有甚焉. 恐怕有比这更严重的哩.殆:副词,表推测和不肯定,恐怕,也许.焉:兼词,于是.于,比.是,代缘木求鱼的事.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菪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
邹:当时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当时的大国.这句主语是“邹人”,“与楚人”是介词结构作状语.
则王以为孰胜?”
以为:认为.孰:谁.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大:都是形容词用为名词,指小国、大国.下文的“寡、众、弱、强”与此同.固:本来.
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纵横千里的地方共有九块.《礼记·王训》:“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这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 齐集有其一;
集:会集,指截长补短总计其面积. 以一服八, 以:凭.服:使动用法,使……屈服.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用“邹,人、与楚人战”再设比喻,并用排句把大小、众寡、强弱之悬殊和盘托出,指出“以一服八”的决不可能,从而充分说明霸道不可行,以彻底清除齐宣王以霸道统一天下的念头. 盖亦反其本矣! 盖(hé):同“盍”,“何不”的合音词.亦:句中语助词,用以加强反问的语气.反其本:返回到那根本上来.本,指施行仁政王道.○在批判霸道之后,出一呼告语引其改邪归正,显得情深意切,警策动人. 今王发政施仁, 今:表假设语气,现在如果.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仕者:做官的人.朝:朝廷. 耕者皆欲耕手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商贾(g?):商人.藏:贮藏货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行旅:外出旅行的人.出:出入,经过.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这句中“欲”字不可解,疑为衍文.
皆欲赴想于王; 赴想于王:投奔到君王这里来申诉.赴,投奔.想,同“诉”.○五个排比句,极力铺陈王道乐土的美好境界与天下归心的情景.其若是,其:连词,如果.孰能御之?”之:本是第三人称代词,在对话时可活用以指听话的对方,这里作“您”讲.第四段,论证齐宣王行霸道征服天下的大欲不可能实现,劝说其反本而行王道.王曰:“吾懵, 懵(hūn):头脑昏乱,胡涂. 不能进于是矣. 进:指进一步地领会.于是:对于(您说的)这些. 愿夫子辅吾志, 辅:辅佐,这里是帮助实现的意思明以教我.明白地教导我.以,连词,连接状语于中心语.
请尝试之.” 请:表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长久,固定不变.恒产,指能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恒心,指守道不变的思想.
惟士为能; 惟:副词,只有.士:指脱离生产的读书人. 若民, 若:连词,说完一件事转而述说另一件事时,用“若”提接;可译为“至于”.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则:那就.因:因而. 苟无恒心, 苟:如果. 放辟邪侈, 放荡不羁,行为不正.放、侈,都是放荡的意思;辟(通“僻”)、邪,都是行为不正的意思. 无不为已. 已:通“矣”.○以上几句话是对“士”的吹捧和对劳动人民的污蔑,但从中也反映出劳动人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必然起来反抗的事实. 及陷于罪,
及:等到. 然后从而刑之. 从:随着.刑:用作动词,用刑法处罚.
罔:通“网”(网),用作动词,设罗网去陷害. 焉有仁人在位, 焉:疑问代词,哪里,用作状语.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因此.制:规定.产:产业.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使”后省兼语.仰:对上.事:侍奉.
俯足以畜妻子;
俯:对下.畜(xù):养育.妻子:老婆和儿女. 乐岁终身饱, 乐岁:丰年.终身饱:终年一身饱足. 凶年免于死亡, 凶年:荒年.凶,谷物没有收成.死亡:饿死和逃荒.亡,逃亡. 然后驱而之善, 之善:走上正路.之:往,走上. 故民之从之也轻.
民之从之:百姓听从他.主谓词组作句子的主语.第一个“之”用以取消词组的独立性.也:语气词表停顿.轻:客易.
今也制民之产, 今也:现在呢.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教死而恐不赡,
惟:仅只.救死:救于死,(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不赡(shàn),不足,来不及.赡,足. 奚暇治礼义哉! 奚:哪里.暇:空闲.“奚”和“暇”在这里都用作状语.治:讲求. 王欲行之,
之:指王道. 则盍反其本矣.
本:指王道仁政的根本问题,即下文所述制民之产的基本内容. 五亩之宅,
相传古代一个男子可分得五亩供建造住宅的土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树之以桑, 树: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yì):用作动词,穿.帛:丝绵.
鸡、豚、狗、彘之畜,豚(tún),
小猪.彘(zhì)猪.
无失其时, 无:同“毋”,不要.失:错过.其时:指家禽、家畜繁殖的时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丁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勿夺其时,
勿:不要.夺:侵占.时:指农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庠(xiáng)序之教:学校教育.庠、序都是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叮咛.孝悌(t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义:道理. 颁白者不负藏于道路矣.
颁(bān)白者:头发斑白的人.颁,同“斑力.负:背东西.戴:用头顶东西.○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分四层排比写出自己构想的王道仁改模式图,既说明了它的制度,又说明了它的好处,鲜明地表现出一幅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的诱人图景. 老者衣帛食肉,
衣(yì):穿. 黎民不饥不寒,
黎民:众民,百姓.黎,众. 然而不王者,
然:代词,如此,这样.指“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与开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相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道德丛书》电子书[PDF]
本资料所属分类:
更新时间:日
如不能下载,请查看
电子书http://www.minxue.net:&道德丛书(民国版)作者:& 陈镜伊 编著图书分类:&文化资源格式:&PDF版本:&扫描版出版社:&苏州弘化社书号:&无地区:& 大陆语言:& 繁体中文简介:&
内容介绍:  《道德丛书》,为近代江苏海门陈镜伊先生编著,在王一亭居士的支持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印行。此书“采罗宏博,类别条分,可资以援古证今,迁善改过”(王一亭语),“词意圆通,事理确凿,允为痼疾之良药,迷途之导师”(印光法师语)。是一部优秀的道德教育和人生修养读物,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宝典。  全书共十五种,订为十三册(另有厦门宏善书局、上海道德书局版本,订为十四册,其中“军人道德史”和“考试佳话”分别成册。分册不同,内文全同),分别为:第1册(道德丛书之一):模范人生观。第2册(道德丛书之二):妇女故事。第3册(道德丛书之三):家庭美德。第4册(道德丛书之四):孝史。第5册(道德丛书之五):官吏良鉴。第6册(道德丛书之六):法曹圭臬。第7册(道德丛书之七):民间懿行。第8册(道德丛书之八、之九):军人道德史、考试佳话。第9册(道德丛书之十):巧谈。第10册(道德丛书之十一):人兽之变。第11册(道德丛书之十二):命相真谛。第12册(道德丛书之十三、之十四):富室珍言、赈务先例。第13册(道德丛书之十五):冤孽。  印光大师亲为此书作序。此序收入《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中,全文如下:  《道德丛书》序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前生现世因果之义,世儒不知因果,通归于王政。然则性情之凶暴,寿命之短促,与身之疾病,心之忧患,境遇之贫穷,面貌之丑恶,身体之孱弱,皆王政所为乎。其诬王政,而悖圣人之心法也,大矣。圣人修己治人之道,以明明德为本。明明德之初步工夫,即是格物。物,即贪瞋痴慢之人欲也,格而去之,则本有良知,自然显现。良知显现,则不能不意诚心正而身修矣。学者由此源头而学,方为实学。中下之人,不能去人欲以诚意,正心,修身,则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实理实事,与之讲说。必致勉力为善,加意去恶。以颜子之四勿,与曾子之三省,为居心动念行事之宝鉴。自可渐至人欲净尽,克明明德之地位矣。后儒忌说因果轮回,已失督迫人不得不诚意、正心、修身之权。又特唱高调,以自鸣其造诣之高,谓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佛骗愚夫愚妇信奉其教之诳语。由此说故,善无以劝,恶无以惩。纵有治世之法,皆属皮毛,了无根本。故致欧风东渐,举中国圣人所立之法而悉弃之,以学泰西之新文化。而变本加厉,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悉皆演出,则人道或几乎息矣。于是有心世道人心之人,群起而挽救之,或提倡佛学,或著述善书。无非欲人咸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改恶迁善,闲邪存诚。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练习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以自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之地;自觉其觉心,而复乎本有之天。俾人祸息而礼让兴行,天心顺而雨旸时若。世返唐虞,人归贤善。此各处有心人之救世深心也。海门陈镜伊先生,博学多闻,注重躬行实践。明因识果,亟思觉世牖民。所著道德丛书,凡十五种,词意圆通,事理确凿。允为痼疾之良药,迷途之导师。若能刊印广布,其利益何可称量。愿有心力口力财力者,咸注意焉。百度电子书www.minxue.net下载:内容截图:
自带站内搜索End-->
相关学习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王弼注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