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震的正确解释释

经济周期一定存在吗?为什么?
这个命题好宏大。前排的匿名作者,从普里戈金与复杂系统说起,是个非常好的答案。经济运行确实是个复杂系统。但是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未免有点哲学化。我来搬运一下以前我写过的一个小帖子,贡献一个初级的分母答案。要回答有没有经济周期,要先看看对经济周期如何理解,因此请各位看完以下,自行判断Yes or No。下面我们从纵向(时间维度)与横向(系统截面)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纵向(时间维度):不同因子运动的综合结果我们都知道,在风险管理中,我们习惯于将一个个风险因子提炼出来,并可能与各种嵌入式隐性期权挂钩。类似的,任何一个宏观经济的结果或者现象,都是许多许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傅里叶级数告诉我们,这些不规则的宏观经济现象的变迁,都可以分解成为一系列有周期的因子运动的叠加结果(无限分解,或者在一定分解程度后,达到99%以上的拟合)。让我们进一步来直观感受一下,不同的周期与周期要素(动力)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如下图1(1.1,1.2)。图片不能显示动态效果请点击这里 图片不能显示动态效果请点击这里 (图1.1 来自Wiki百科)图片不能显示动态效果请点击这里:图片不能显示动态效果请点击这里:(图1.2 来自Wiki百科)在图1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四条曲线具有共同的长周期,由第一个函数或者说大圆决定,而四条曲线又在长周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小周期,由大圆上套着的小圆,以及小圆上进一步嵌套的小圆决定。学过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的同学大概都清楚,运动(级数)可以分解为无限且可数个傅里叶级数的叠加,类似音乐由各种不同频率混合而成,可见光由不同的频率波混合而成。我们将上图1中的大圆转动的动力理解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的周期,大圆上的小圆转动的动力理解为中期增长动力的周期,小圆上的小圆转动的动力理解为短期增长动力的周期,就可以很直观的领悟到,由此三种动力共同作用而成的经济周期(波动)。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三种经济周期叠加的图,如下图2,如果先只看红色的曲线,它是否具有周期性?好像没有。(图2)而事实上,它正是下面三条周期波动的叠加结果(加入了一个简单的技术生产率增长影响)。事实上,可以利用数学软件来模拟各种复杂的傅里叶级数叠加(正余弦级数)。而图2所示的,正是古典理论中的经济周期。当然,现实中实际发生的看似经济周期,未必就是几个正余弦级数的叠加,也未必是振幅一致周期恒定的具有某种简单可解析形式的因子运动叠加。但是,我们可以直观的理解到,各种因子的运动叠加结果,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现实结果,以及蕴含着不同因子的周期性。或者说,从哲学上来说,已经发生的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在复杂系统下的偶然现象,它其实也可能是有很多其它表现的。比如2015夏天的股市没有在528下跌,而是发生在628。当然,如果我们能从中发现出一系列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因子,或者叫主要影响因素,导致它无论是528还是628,一定有一天下跌,那么这就是我们经济分析研究的出发点,或者说研究目标。但是,在学术领域,我们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主要因素是如此之多。当然,古典的体系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对经济系统相对简略化的理解,或者说就是挖掘出了大家还算普遍公认的基本因子。比如上图2中,最上面红色的不规则曲线可以看作为为“熊彼特周期”,于1936年由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他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 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下面三条中的最长周期波动为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称作“康德拉杰耶夫周期”。另外两条中的稍长周期波动为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称为“尤格拉周期”(或朱格拉周期)。而最短的那条周期波动为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称为“基钦周期”。此外,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也曾提出一个以建筑业兴旺和衰落的周期为基准的经济周期,约为15年至25年。二、横向(系统截面):主要因子如何分解既然上面我们说,一种经济现象结果,是复杂系统下各种因子运动综合的结果,那么,哪些因子可以成为主要因子呢?显然,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成了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经济周期的争论。但是,总体来看,经济周期的动因,无非内生与外生,即经济系统本身的因素,以及经济系统以外的因素。(一)外生:一切经济系统外的因素比如,基于自然物理原因。比如有的人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了地球上的经济周期变动,英国经济学家W.S.Jevons于1875年提出,认为经济周期与太阳黑子十年一次的规律非常接近,尤其是在过去农业占大比重的社会经济结构下,太阳黑子的周期会影响农业收成波动,进而影响经济周期。我说是某个类星体的运动,你说不是吗?反正也证明证伪不了。再比如,部分研究农业经济史的学者也认为经济社会周期与农业周期有极大关联,研究证明历史上的朝代更迭都与农业气象的周期有很大关联,而盛世富朝都与农业气象周期中的产值顶峰区间紧密相关,这可以解释部分历史现象。好比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尽管在位十七年节俭至身穿补丁批阅奏折到半夜干得比现在Bulge还累,也无力回天,国内年年闹荒而外国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真真“气数已尽”;而每一代开朝都励精图治,而有的朝又会比别的朝更加富足盛世。再比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与社会周期与地球的生态承载周期有关系,因此每到一定阶段这种隐性因素就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与世界生物结构,等等。还有很多其它假说,但总体来看这些都是基于自然物理原因对经济周期给出的一种解释,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是一种外生干扰。(二)内生:一切经济系统本身内的因素1、主流争论:政策干预是否有效初级的主流,我想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资本、劳动、分配、制度、债务、技术等等各种各样的经济波动研究议题。比如由于投资过度或消费过度引起的未来供需失衡(不足或过度),以及货币的供需周期等等。比如英国经济学家R.Hawtrey在1913年就提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对GDP波动有决定性影响,而银行体系交替的扩张和紧缩信用往往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而上世纪初的Fisher,其债务通缩理论结合预期也很形象地部分解释了经济周期的成因,以及通胀通缩反复的问题(),这条逻辑也成为了今天从信用扩张出发分析经济周期的立足点,比如大家熟悉的Ray Dalio大神的三部曲。在比如,新凯框架内对市场失灵的研究,也反映出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导致的结果必然出现博弈主体的反复摇摆与权衡。总体来说,以上这些都在我们非常熟悉的新凯恩斯框架之内。前排的匿名作者的回答中,提到了美联储的干扰,是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从哲学上来说,我们永远无法踏入一条看见的河流。因为当我们把脚放进去时,就已经改变了原来看见的那条河流。所以说,政府干预的行为,因为其源生的内生性,如同匿名作者所说,它本身就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也包含在上面的因子之内,我们永远无法证明干预是否降低了波动,还是增加了波动,或者其它的贡献,因为时间不可逆,没有对照实验场,比如说回到过去不干预再来一次。1982年,Edward Prescott与F.E.Kydland于Econometrica发表了一篇论文“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基于瓦尔拉斯均衡的Ramsey模型提出了RBC(在Ramsey中加入了真实扰动、政府购买、就业变动),认为市场本身是有效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对经济持续的实际冲击引起的,比如大规模的技术进步,新资源开发的波动,否定将经济分为长期与短期的观点,反对经济长期增长基于资源与技术等要素的平稳增长,而认为技术进步会改变增长路径,实际GDP的波动是增长趋势自身的波动,而不是围绕着产出趋势而上下波动。这与新凯恩斯、货币主义与其它新古典理论不同,即产出波动并非围绕着周期趋势的波动,而是产出增长路径本身的波动。化学中有一条原理叫做“勒夏特列原理”,意思是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状态,如果使得一种平衡条件发生改变,那么平衡就会朝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面移动。而在宏观经济中,由于预期的存在,有可能使得这种修正平衡政策还未发生作用就可以到达政策的目的,从而减少政策需求或者使得政策没有必要。)RBC否定了“需求决定短期、供给决定中期、技术资本制度文化地理等等决定长期”的古典理论,认为在任意时期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是相同的,既有供给也有需求,将经济分为短期与中期没有显著意义。RBC反对新凯恩斯框架下基于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对市场失灵的研究结论,认为市场经济机制本身是完善的,在长期短期中都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但是无法预测各种冲击因素的变动与出现,也无法自发作出迅速反应,而是需要一定的时滞来进行调整,这使得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而宏观经济政策在RBC的理论中也属于外部冲击的一种,这种冲击同样影响了经济周期。放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好比在短期实行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一方面作为需求不足的内生调节度过了短期下滑风险,但从RBC的角度它也是一个外部冲击进而导致了今天结构性失调(产能过剩与部门分配失调)的结果。因此,RBC认为不应实施国家干预,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稳定。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滞后的,因为政策调控往往并不可能具有预测性,而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现象而制定的(无论现象的轻重都已发生),以及决策者信息并不一定充分(市场主义者信仰只有市场机制自身才可能掌握所有的市场信息),众多原因使得政府决策可能起不到预期中的效果。而且由于预期、时滞与机制的存在,使得这种决策变得更加复制和困难。政策往往会限制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国家干预会破坏经济稳定和经济本身自发调节的功能。从市场自由的角度来看,从上世纪初的奥地利学派,到战后的货币主义(弗里德曼),理性预期理论(Lucas),RBC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相承性,即信用市场自由主义,国际贸易投资自由主义,稳健的中性货币政策目标。当然,事实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信息不均衡不充分,微观市场参与者也不可能基于有效充分的信息作出决定,导致市场自发机制在达到反转点之前,或者在自发调节形成的波动限度之内朝着失灵方向前进,如果我们把经济在短时间内朝着某一方向的单方向调节或波动理解为短期失灵,那么这种失灵或波动的时间长度与限度幅度往往可能是真实世界所不能忍受的,而使得新凯恩斯主义更加“正确”。或者说,政府实施干预也许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却是一个均衡解,或者说次优选择。因为现实的社会、政治等各种影响,无法允许我们什么也不做。2、非主流观点: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政治周期对经济周期有着显著影响,比如政府出于其本身的行政职能以及资源约束,往往带有相机抉择性先行解决紧急重要的问题,使得政策带有相机抉择性,而这种相机抉择将加剧结构性冲击带来的经济周期表现,比如为了选举而反复的重点解决通胀或者失业率问题,反复重点针对增长与分配问题造势,造成过度决策从而加剧了经济波动与影响经济周期。还有基于心理学的观点,将经济运动理解为复杂系统中的正反馈效应(反身性),即在预期好的时候人们的过热信心与行为会增强这种信心,而在预期坏的时候人们过度的担忧与行为又会进一步恶化预期(在Day5中已详细阐述:),而人自身的心理缺陷必定会带来并且使这种正反馈效应变得更加显著(比如在Neuropsychology n Embedded Cognitive Psychology领域对人大脑的信息处理决策程序的研究,部分揭示了这种程序下源生的jumping bias是如何在市场中未能得到同样通常都会发生的源生的修正,而形成我们具有持续性的self-bias,加剧了市场波动与正反馈)。也有人认为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与欲望,只能借由相互比较才能产生的优越感与价值实现,都是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以我们自己来体会,我们大部分人的情绪也总是在“满足+努力”与“欲望+消极”的波动中起起伏伏。当然还有关于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分配制度的变迁、非主流因素对政策路径与时滞的影响,以及其它等等。不一一综述了。(三)结论:个人观点看完上面的回答,我想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于我,实用主义者,并不是十分纠结到底有没有经济周期,而只跟着市场(实际)走。换句话说,可能存在某种经济周期,但是我比较赞同前排匿名作者的那个复杂系统归因,这代表着要试图寻找到永远适用且具有可行性的角度或者说因子,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适时而变,当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时代中,主要的因子还是具有一定共性与持续性。确定性终结里面有一句话,再准确的流体力学也无法准确预测每片落入河流的落叶的运动轨迹。至于到底是random walk还是nonrandom walk in the random world,全看你自己愿意怎么认定。但是,它是一个复杂系统无疑,具有一定反馈性无疑,是不确定性的世界无疑,等等,但是你无法准确预测任何哲学概念的实际发生量度,或者说要准确预测经济走势与每个因子的运动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风险管理如此重要。肤浅观点,欢迎讨论与指正。-------
最近在研究 Prigogine 的理论,说一些胡话。经济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而复杂系统的特点是非线性,存在大量的分岔点,因此是难以预测的。不过,大多数复杂系统都是有模式的,用行话说就是这些系统的相空间有混沌吸引子。而混沌吸引子投影到观测面(例如股价)上通常会有准周期现象,也就是看上去有周期性,但是却是难以预测的。用高冷的数学术语来解释,即混沌和准周期通常是一个高维(或者无限维)相空间中的一个分数维流形到低维空间的投影,是表象而非本质。下图为一个教科书上最常见的一个混沌吸引子刻画:然后看看美国股市的一个相空间刻画:然后看看美国股市的一个相空间刻画:我并不是说 dshort 这张图刻画了一个混沌吸引子,而是想说明经济系统的很多相空间刻画都能表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隐含的模式。如果有足够的数据,利用测度理论可以测量宏观经济系统的混沌吸引子的维度(算法请参考 Prigogine 的书,这里就不赘述了)。A.我的结论很简单,经济系统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周期性,而是一个内在混沌的自组织系统。它的确体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但是并不一定是内在的。如果忽略美联储的存在,经济系统可能会体现出准周期特性,但是更可能走向全球经济熔毁一类的平凡吸引子。另外,本文讨论的经济系统,实际上指的是任意的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但是全球经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经济系统,它实际上是很多相互关联的局部系统,只是在最近几十年变得越来越一体化。在今天,经济系统的周期性更多地受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影响,是由债务泡沫催生的。由上图可知,我们所处的这个所谓经济周期(2009 年起) 和之前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美联储从 2009 年开始执行事实上的零利率。在债务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今天,经济系统并不是一个由看不见的手控制的自组织系统。美联储制定的基础利率是一个能影响整个债务流动的超参数,忽略它去理解经济的周期性是不可能的。图表来自 dshort 网站,蓝色线代表倒置的 S&P500 指数,颜色区域代表投入股市资金的净值(自有资金减去负债),绿色代表净值为正(可以理解此时杠杆低于 100%),红色代表净值为负(可以理解此时杠杆高于 100%)。我们无疑是幸运的,长期生活在一个由膨胀的债务驱动的经济繁荣阶段。虽然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是我还是得说,如果你认为美联储加息以后这样的繁荣还能继续,我只能祝福这样乐观主义精神。附注:本节写于 2015 年美联储加息之前。B.Doug Short 在最近的专栏中做了一个很漂亮的趋势回归分析,如下图所示: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回归分析,首先纵坐标是指数,因此这根趋势线实际上是指数增长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固定的,大约是 2%。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经济系统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也就是明年的经济增长只跟今年有关,而跟之前无关,那么其本征函数肯定是个指数函数,因此从这个简单的假设而言,这样的回归也是合理的。事实上,从这张图上也能看出这个分析的有效性。下图是一张放大的标注了标准差的版本:从历史趋势可以看到,即便是大萧条也只达到了两个标准差,而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达到了三个标准差(那个时候的 P/E 达到了 100,当然对于天朝股市来说实在不是个事儿),但是前不久的泡沫已经将股指推到了两个标准差之外,超过了 2007 年的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 2008 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估值也仅仅是跌到了趋势线之下 14% 的地方。这个所谓的经济周期和以前的周期是截然不同的,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政府干预造成的。通过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美联储成功地恢复了美国的经济,但是从 Doug Short 的分析来看,资产泡沫实际上也回到了 2008 年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如果美联储想要继续去杠杆化,消除泡沫和金融风险,加息几乎是必然的。需要澄清一点,我并不是在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美国经济周期性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联储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要减少经济周期性造成的消极后果,而不是像阴谋论所说的是为了剪羊毛。但是在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中,美联储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系统的一部分,它对经济系统的预期有时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这多少有点像张飞想要揪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起来,这也是一切具有混沌性质的自组织系统的特征。C.回到 Prigogine 的耗散结构理论,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原理平衡态的系统的。举个他喜欢的例子,一锅室温的水处于平衡态,所有的分子在做无规律的热运动,虽然有很多涨落但是并没有任何结构;但是一旦开始加热,水中就会出现热对流,出现了秩序和结构;当热量继续积累,水就会开始沸腾,出现了复杂的涡流。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耗散结构,只要将能量注入一个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分岔点,这些都是用线性模型无法描述的。耗散结构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会有能量损耗,因此停掉能量输入以后,它又会回到平衡态。热带丛林是远离平衡态的,具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但是如果火山尘埃或者核冬天来临,失去了阳光照射则会迅速地走向衰亡(当然会出现新的生态和多样性,尤其是对于真菌一类的分解者)。经济系统可以类比为一个耗散结构,它显然不是一个自我驱动的永动机。当往任何一个经济系统中注入流动性的时候,经济就会走向繁荣,这类似于向耗散结构中注入能量。从好的一面来看,这可以带来创新和技术革命,硅谷的繁荣正是由于大量的风险资金造成的;从坏的一面来看,这也可能会带来资产泡沫和投机,例如 2008 年的次贷危机,以及鄂尔多斯的所谓鬼城。自从 2007 年开始,美联储先后通过降息和量化宽松向全球注入流动性,中国政府也启动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经济系统制造了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并不能够无限的持续,中国经济开始减速和全球大宗货物资产泡沫开始破灭,欧洲甚至开始实行负利率。原因很简单,经济系统中的流动性增加是以债务为代价的,并没谁能凭空创造出真实的财富进行全球投资。低利率还催生了大量的套利者,由于融资成本接近于零,套利者可以借入美元然后在新兴国家市场投资。举个现实的例子,现在中国的 O2O 创业热潮中,创业者近乎疯狂地补贴消费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可能建立起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这都是由于风险投资的流动性泛滥造成的。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系统毕竟不是简单的耗散结构,它可能会孕育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螺旋式地上升。按照 Prigogine 的说法, 复杂系统是由不可逆的分叉所定义的,历史路径在其中起着建设性的作用。没有人可以预测复杂系统的精确未来,但是在特定的前提下,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定性的概率分析。一旦美联储开始加息,经济系统的流动性将会降低,去杠杆化得以继续,资产泡沫开始缩水。很多由廉价资本驱动的创业公司会走向死亡,但是风险投资并不会停止。D.既然有人提到了计量标准,我还是继续按照 dshort 的报告瞎编下去——先说一下上面的图,灰色区域是 CPI,是一个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从 1978 年至今该指数不过上涨了 281%,这是非常温和的通胀(就美联储的目标而言,最近几个季度的 CPI 太低了)。作为参考,新车的成本仅仅增加了 93%,考虑到车辆质量的提高和 CPI,实际上新车变得更加便宜了。同样作为参考,美国的医疗开销增加了 650%——毕竟人的生命是无价的。而真正的主角是高等教育学费,同期增长了 1257%,并且剧烈增长发生在 2000 年之后。作为后果,学生债务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其中,大部分债务积累发生在 2008 年之后。Doug Short 问了一个的问题,现在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中,最大的资产是什么呢?作为常识,大多数人都知道美国政府的债务是国债,但是很少有人了解美国政府的资产(我也不知道,我大概会回答是应收税款)。我已经把答案写在前面了,这些资产正是迅速积累的学生贷款:大学生贷款占到了美国政府资产的 44% 左右。不过我并不是想讨论压在美国人头上的债务大山,或者讨论高等教育的利弊,或者是美国人沉重的医疗负担。这些当然很重要,无论是对于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教育、医疗、住房都是不可回避的生存问题。但是我并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积累来讨论这些问题,我只是想讨论宏观经济的计量标准。就本质而言,这个计量标准就是债务。简而言之,美国政府要刺激经济必须增加自己的债务,并且需要美国人借更多的债。在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主要是通过房地产抵押贷款完成的,而在之后则是通过大学生贷款达到的。美国的经济复苏,正是建立在这些膨胀的债务之上的。为什么是大学生贷款?我不知道。但是即便没有膨胀的学费,美国政府也一定会找到办法让美国人借钱来消费。从耗散结构的隐喻来看,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就像一堆快熄灭的篝火,如果浇点油上去的确能达到回光返照的效果。当然,有些读者会认为这是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变成了法定信用货币(fiat money)造成的恶果。我的立场很简单,我同意大卫格雷伯的观点,货币(无论是否与贵金属挂钩)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都是信用货币,市场、政府和战争机器是相互依赖的,而债务膨胀和债务危机几乎总是和政府举债进行战争离不开关系。我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 9/11 之后的反恐战争,美国根本不可能出现本文提到的债务膨胀。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 。总结一下,我们在新千年看到的所谓经济周期性,很大程度是债务膨胀带来的副作用。只是美国政府的债务创新变得越来越高明,以至于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未知领域。我并不是想证明什么,也不是想预言什么,仅仅是在分享我在研究宏观经济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慨 —— What A Brave New World。又及:中国的三本学费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二三线城市的家庭中位数收入了,不过中国人没有借钱上学的习惯。E.看来我抛砖引玉的目已经达成——有真正研究宏观经济学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了。我只是个段子手,连个民间经济学家都不是,所以我不想争论什么。不过,我还是得为自己诡辩一下,我没有在这里讨论哲学问题,除了 Prigogine 的背景介绍,我根本没谈量子力学,我也没讨论算符、时空本质一类的鬼话。我研究 Prigogine 的出发点的确是基于科学哲学的,因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相信时间对称性的还原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我无法接受爱因斯坦关于“时间只是个幻觉”的立场。当然我已经跑题了,我只是想澄清我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探讨完全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跟任何哲学、形而上学没有太大关系。我的业余爱好是研究数据分析和唯象的计算模型,离开了数据和计算只会扯淡——这个回答当然是以扯淡为主。我追踪 Doug Short 的报告并不是为了在知乎上装逼,而是为了实践股市的投机交易。言归正传,先假设有一个我这样只买股票不交易衍生物的散户,参考下面这张图表:对于一个被动投资的趋势交易者,投资美股指数(扣除通胀)是没什么钱可赚的。如果我在 2007 年买了美股,很可能就被套牢了,如果不止损离场,得等到 2014 年左右才能回本;如果我在 2009 年进场,只需要长期持有就能有稳定的收益率。当经济上行的时候,做长线的趋势交易是合理的,这一点可以去问问那些在帝都买房的人。当然我并不是一个趋势交易者,我只是想体验一下投机交易,以便于更深刻地理解宏观经济学。我注意到了下面这样的中短期趋势:看上去,只要不发生经济衰退,市场的大趋势是平稳的,市场的短期波动经常是大于长期变化率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仅仅需要均值回归的假设就能做出交易决策了。就这样,我得到了一个非常粗糙的交易模型,只需要在市场出现超跌的时候买入,然后涨回去卖出即可。我已经可以做一个所谓的 Day Trader 了,只是美股的交易时间是在晚上,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我经常会前一天买然后第二天卖,几乎不会在周末持有任何股票。我大概可以自认为是一个周间交易者。我承受的主要风险就是由于暴跌导致被套牢。由于美国经济处于复苏阶段,发生次贷危机规模衰退的可能性非常低。同样的,我可以通过 dshort 的图表来评估风险:最近一次暴跌发生在 2015/8,有可能造成 12% 的损失(这是由于 A 股崩盘造成的全球性股灾,应该算是个小型黑天鹅事件)。据此我可以估计,只要不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这类交易带来的损失上限不会超过投资额的 20%。我只是通过一个玩具模型来进行一些玩具交易,这样的风险完全是可控的。另外由于我大多数时候都是空仓,遇到美联储讨论加息的时候也会停止交易,我面临的风险会更低。有了交易模型和风险控制,我就拿了一两万美元开始折腾。这是过去四周的股市波动:大体来说全球股市还是在跌的,不过在这段时间里面,我赚了接近 1000 美元。注意,我并不是在提供投资建议,请不要用这么粗鄙的方法去交易。用 Taleb 的话来说,我这种玩法是在不停地赚小钱,一次黑天鹅事件就会让我赔光。我仅仅是在用自己的钱来检验自己的玩具模型。在市场上有很多比我聪明的人在进行量化交易,他们有更好的模型和交易平台。根据我这点靠运气赚钱的经验,我确信不少人可以躺着挣钱(但是其中很多人早已忘了
的前车之鉴)。说句题外话,有些人认为程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是股市的积极参与者。对于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而言,市场永远都是对的,看不见的手会纠正一切错误。只是,我很难想象自己的投机行为为市场带来了什么好处,我只是从市场里面拿走了一些现金,顺带让券商赚了不少钱。我更倾向于把市场的中的套利者当作耗散结构中的耗散项,就像在沸腾的水中逃逸的水蒸气会带走热量一样。又及:投资有风险,请不要模仿非专业人士,要一手信息请自行访问 dshort 的网站。不要问我 A 股怎么赚钱,我完全不能理解天朝的股市,也找不到地方可以提供类似 dshort 的数据分析。你完全可以把我提到的交易当作一个思维实验,只是其置信度会大打折扣。F.过去一个月里面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两次 FOMC 都没有决定何时加息,然后中国央行降息降准。于是股票市场毫无悬念地涨了——虽然全球经济形势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美联储的官样文章是这么写的:来源:市场指数的变化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悲观的现实主义者,我本想做空,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是行不通的。这是一个财报密集发布的季节,也正是财务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大显神通的时候。CFO 们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财务报表做得和分析师的预期一样(或者更好),然后宣布发行企业债来回购股票。其规模虽然和 Margin Debt 比起来要小很多,但是由于它同时降低了流通的股份,可以更有效地推高股价。下面的图摘自 FactSet 的报告:报告地址:就连手持 200B 现金的苹果也开始发行企业债来分红和回购股票。看起来,这些大公司的高管们更相信财务工程学,而不是什么看不见的手。如果读者对财务工程学有兴趣,我强烈推荐 Wolf Street 的专栏:。又及:由于 Turing Pharmaceuticals 事件发酵,biotech 相关的股票重挫。我本来打算跟着这帮 short-seller 做空 biotech,结果买 BIS 赔了些钱。后来我意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转买 BIB,赚了差不多 1500 美元。我总是会低估市场的狂热。G.现实总是充满了各种吊诡的偶然性,楼上学经济学的用正弦函数来讨论周期性的存在性,而我一个物理学背景的人却用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来抬杠。作为一个信号系统的爱好者,我习惯于在频域进行思考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相应的数学和工程知识。这使我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周期性和傅里叶变化。毕竟,傅里叶是热力学的开创者之一,统计力学也是在热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虑到大部分读者不会对应用数学有兴趣,我就不罗列公式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Wikipedia 上的文章—— 。一般的说,任何一个非奇异函数都可以通过傅里叶变化从时域变换到频域,反之亦然(傅里叶变化可以推广到复变函数,甚至一些奇异函数,但是对这里的讨论来说是不必要的)。宏观经济学追踪的信号通常是一些离散时间序列,严格的来说它们是不能用傅里叶变换直接处理的(因为离散时间序列根本不是曲线,它们只是一些散点,其测度为 0),而只能用离散傅里叶变换来处理。就数据处理而言,总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这些数据转换成一个平滑曲线(例如经济学家热爱的指数窗口平均 EMA)。是的,你可以把任何一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时间序列丢给 R 一类的统计软件,然后得到一个对应的频谱。但是我可以在不看到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断言这个频谱宽得离谱。原因很简单,人类的经济行为仅仅有几千年的历史,真正有记录的时间也不过一两百年,这样的时间序列在永恒面前只是一个脉冲信号而言,而脉冲信号的频谱是这样的(实际上是个方波脉冲的频谱):除非你相信人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都是无限的重复和震荡,那么所谓的周期性大概就是这样的勉强。如果你仍然沉溺于频域分析,我真诚地建议试试 。凑巧的是,Prigogine 的研究更多地是在频域进行的。他所感兴趣的是一些所谓的 Large Poincare System,它们具有不可积的性质。在接近热力学极限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存在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个体轨道的描述和统计层次的描述不再是等价的。他将量子力学的算符分析带到了经典的统计力学中,然后使用波矢和动量来描述哈密顿量。对于自由粒子,因为其位置是定域的(localized),其谱间隔趋近于无穷大,对应离散谱;而对于 LPS,则是退定域的(delocalized),其谱间隔趋近于零,对应连续谱。换句话说,如果宏观经济学系统是退定域的,那么使用谱方法来处理是合理的。遗憾的是,无论是在个体规模还是在时间尺度上,宏观经济学系统都离热力学极限很远。即便我们认为全球五十亿人都在时刻参与全球化的经济活动,这样的个体规模也跟摩尔量级的热力学系统差得太远,甚至没有办法和人体的细胞规模相比(顺便提一句,忽略细胞个体差异把人体当作一个热力学系统也是个糟糕的简化)。因此我需要再次重复先前的结论——把宏观经济系统当作一个周期性的系统来研究是不合理的。全球经济系统是一个人造的,并且能够被看得见的手影响的复杂系统。只不过,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人造的购物狂欢节,都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虚构的经济繁荣。又及:要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是想说统计力学的方法以及 Prigogine 的理论不能应用于“小规模”的数据分析(在热力学面前,所谓的大数据只不过是小规模的罢了)。在接触到 Prigogine 之前,我已经在用谱方法来解决微观数据的统计描述,我发现用基于概率的谱方法和马尔科夫过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和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只有在阅读了 Prigogine 的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所使用的量化方法可以用算符来描述,而这类算符的本征函数是欧拉函数,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平凡的。根据 Perron-Frobenius 定理还可以知道,因为该马尔科夫过程的转移矩阵是非负的(在合法概率分析中永远都不会得到负的概率,严格的来说还应该是非零的),我的谱分解得到的都是非负的本征值,其演化一定是非周期性并收敛的。只是,宏观经济系统不能被当作一个马尔科夫过程,除非你认为该系统是健忘的,跟历史没有关系(当然这的确是很多经济学家和大数据专家的预设)。.回到关于经济周期性的正题上,我觉得有必要换个说法。一个更实证的提法应该是这样的:全球经济是否可以无限的平稳地增长(或者滞胀),中国经济是否可以保持增长(哪怕是 5%),或者帝都的房价是否能永远涨下去。中国人似乎很少严肃地思考这类问题。引用大卫·格雷伯的原文(标注是我加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独特的历史转折点上。信用危机已经为我们鲜活地展示了最后一章中所提出的原理:资本主义不能真正地在一个人们都相信它能永远运作下去的世界中运行。之前数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人,因为觉得经济体系不大有可能永远维持下去,所以也认为不能无限地生成信用。未来很有可能与现在有根本的不同。虽说如此,不知为什么,人们所预期的革命根本没有发生,金融资本注意的基本结构依然健在。一直要到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才日益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制度安排是不可行的;突然之间,我们的集体想象碰壁了。……换言之,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求将资本主义作为管理所有事务唯一可能的办法而确立下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本身有一个没有公开承认的需求,就是限制它未来的前景,否则可以预料到的就是疯狂的投机行为。一旦投机陷入疯狂,整个机器爆炸,我们就被丢在了现在这个奇怪的地方,甚至无法设想另一种安排各种事务的方式。我们只能想象到一样东西,那就是灭顶之灾。就我个人而言,我想知道这一轮由美元债务驱动的全球经济泡沫何时破灭,以及它将会如何影响到我现在所处的行业。在我严肃地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真诚地认为眼下的繁荣可以无限期地持续。也许是时候放弃这样的幻觉了。Q.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回答:图表来源:插播非平衡态热力学广告一则:Prigogine 因为研究耗散结构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现象中不可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时间的箭头是真实存在的。这看上去只是常识,但是在正统的物理学家(尤其是还原论基本教义派)看来,Prigogine 就是个神棍,因为无论是牛顿力学还是量子力学都是时间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由于无知和粗粒化的统计规律。注意,他的中文书翻译得都很挫,然后他也不是英语母语,所以他的书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此外,对耗散结构不感冒的,对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一类理解困难的可以考虑知难而退。
新古典的一些内容有答案已经说了,补充一个杨小凯先生提出的关于经济周期的看法吧:【经济周期——或者说景气循环——是高度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举个简单例子:众所周知,耐用品的生产波动是高于非耐用品的——人们每天都要吃饭,但不是每天都要换电视冰箱空调。如果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生产者在更换职业时存在结构性摩擦,那么当耐用品的生产下降时,就必然会引起失业和衰退。但这是不是坏事呢?一个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可以强制实行职业更换以保证失业率降低,但从长期的经济增长来看并没有高于市场自我调节和存在景气循环的国家。尤其是,当市场越来越细分时,景气循环就越来越难以避免,但专业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好处将弥补衰退和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计划经济下低专业化低失业的情况要好。这个模型在杨先生的书里可以查到,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先搞清楚经济周期的概念。经济周期是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经济学原理》
人们根据现况制定未来策略,可以视为一个控制系统。因为市场有滞后性,由控制系统理论可知,加入延时环节系统极难稳定,容易产生震荡,经济周期产生。
提问者提到了一个词汇:经济周期。如果说关于经济周期有什么正确的解释,我只能说,这是各说各的。各经济学派不仅争论于经济周期的原因、特点,也在争论其解决方案,甚至还争论是否需要解决方案。而一些脑洞较大的,则会搬出“万物皆有周期”这样的所谓大道理来强行解释。如果纯粹是指自由放任的、不受任何的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商品价格之涨落是必然会有的,衰退与繁荣也是必然存在的,但总体上必然朝好的方向发展。商人们生产商品,消费者则购买商品,如果这个商品是符合他们需求的。商人无法预知商品的销售到底好不好,纯粹靠自己的预期和运气。在这中间,有的人成功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越做越大,成为富商大贾;有的人比较倒霉,商品不合消费者需求,结果亏了好多钱,倾家荡产,还得时刻躲避债主。前者就是繁荣,后者就是衰退。随着时间推移,成功的资本家得以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失败者被淘汰,于是市场中成功者越来越多,后继者也更能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以更好地迎合市场。这样,市场越来越繁荣。而交易能使人互利共赢,于是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能够得到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使人从田地和牧场中解放出来,从事迎合人类更高级需求的生产活动。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表现为全社会绝大多数的资本家都对市场判断错误,经济全面而广泛地衰退。“大萧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就是人们常常谈之色变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常带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循环性,即繁荣-萧条-再繁荣-再萧条,而不是一直增长或者一直下降。第二,普遍性,即各个行业都出问题,这就提醒我们,问题可能和货币有关,因为货币是唯一可以波及各个角落的经济因素。第三,突发性,即事先很少有人能够预计到。危机之前,很多人反而抱着乐观的态度。2008年9月爆发的经济危机,8月份鲍尔森等人还在说美国经济很健康,谁知话音没落,9月份经济危机就发生了。第四,危机前后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价格变化不一致。资本品价格变化非常剧烈,消费品变化幅度比较小。比如当时石油、电力、股票、房子等资本品价格大起大落,而吃的、穿的等日常消费品变化不大,甚至没有变化。第五,危机爆发前,货币量很大,危机爆发后,货币量很小。任何试图解释经济危机的理论都要能把这五个特点说清楚,这样逻辑上才能说得通。我们首先可以排除一种解释,即经济危机是企业家偶然同时犯错造成的,因为企业家同时犯错不可能出现这么奇怪的现象。另外,经济危机更不可能是企业家贪婪的结果。人一直都是贪婪的,用贪婪解释经济危机就像用地球引力解释飞机失事一样,完全没有意义。这两种解释排除后,商业周期理论是怎么解释经济危机的呢?首先,从消费和生产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起。消费和生产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消耗掉了商品或者其价值、效用。比如,一双手套戴了几年磨损了,被扔了,手套的价值就没有了,同样一双手套,工人戴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消费的结果是人的主观愿望得到了满足,而生产的结果是以消耗的东西为代价,生产出了更多的新的价值。工人的手套被磨损的同时,一定有新的东西被生产出来。这是生产和消费的根本区别,并不因交换的存在而改变。比如,甲有一块面包,乙有一块钱,交换之后,甲得到了一块钱,而乙把换来的面包吃了。面包没有了,财富也减少了。如果,乙换来的是一块用于生产的煤,虽然煤消失了,但一定生产出了新的东西,财富是增长的。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社会中财富的增长只能靠生产,不能靠消费。生产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消费有利于自己。消费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这么说倒不是贬低消费,而是避免夸大消费。现在很多人认为消费有利于社会,这是很奇怪的,消费只利于自己,生产才有利于社会。所以,从古到今的道德规范中都提倡勤俭节约。唯独凯恩斯主义认为消费是好事,越是困难时期,大家越要花钱。前一段,鲍尔森还大言不惭地说,如果大家像某某富翁一样消费,美国就能好起来。这种说法完全不可理喻,消费一定是消耗财富的过程。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我们都勤俭节约,那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生产是有意义的,生产的意义在于创造消费。这里有一个消费来源的问题,消费的来源不是所谓的信心,不是靠大家想开了敢花了,而是财富,是生产的能力。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理,生产创造需求,或者说生产创造消费。萨伊的这种说法提出后,在当时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后来被凯恩斯主义贬得很低,凯恩斯主义的一个核心就是反对萨伊定理。据说现在经济本科生入学的第一节上就学萨伊定理是错的。萨伊定理怎么会是错的呢?是凯恩斯把萨伊定理理解错了。萨伊定理说的是,生产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理解成了生产者创造出别人的需求,也就是说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人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萨伊定理这样说,那它错的,但其实萨伊定理想说的是,生产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一个人干了活,生产出来了东西,就可以与别人交换,别人的产品才有销路;不过不生产,一个穷光蛋对什么东西都没有需求。所以,如果社会上有很多富人,需求就大了。怎么提高消费水平呢?假设一个人的习惯是把每月30%的收入用于消费,70%存起来。提高消费水平不是让他把30%变成80%甚至100%,变成一个败家子,而是提高收入基数。本来一个月挣,如果一个月挣10000,那就可以花3000了。这才是提高社会消费水平的正道。现在政府和媒体都在鼓动大家去消费,不要攒钱,这是把30%变成80%甚至100%的做法。有的还说中国有农民习气,跟不上世界形势等,这在我们看来都是无稽之谈。生产创造需求,而不是宣传蛊惑创造需求。消费能力源于收入能力,宏观如此,微观也如此。所以,需求不足实际上是生产不足,是挣的钱不够多,生产出来的物资不够丰富。生产不足是个老问题了,从文明开始,人类就在思考如何发展生产。这样,消费不足的问题就回复成了发展生产的问题。发展生产无论是美国还是在中国,无论是经济危机前还是经济危机后,都是一个问题,是一个我们永远都要面对的问题。而消费不足的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那么,如何发展生产呢?很多人都会想到投资。暂时忽略社会制度因素通过影响投资积极性对生产的间接影响,只考虑技术因素,投资确实可以扩大生产。那么追问一句,投资又是如何促进生产的呢?这就是庞巴维克的贡献了,他提出了迂回生产方式。所谓迂回生产方式,是和直接生产方式相对应的。比如,一个人想吃水果,自己去树上摘就是直接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很简单,效率很低。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复杂生产方式。以砍柴为例,直接生产方式就是用手去撅树枝,间接生产方式是用柴刀砍柴。迂回的好处是生产效率提高了,坏处是有钱才能买柴刀,而且买刀需要花时间,生产刀也需要花时间。生产的迂回程度可以不断加深,比如买完柴刀还可以买磨刀石、手推车等。现代社会的迂回生产方式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深远的地步,比如工厂里的很多设备都很专业,只负责很小一部分的工作,但效率特别高。投资的效果就是迂回程度的加深。程度越深,生产效率就越高,产品就越多,也会越便宜。当然,没有投资这些都是做不到的。另外,迂回生产方式不仅限于某个企业内部,整合社会产业和企业之间的配合也是一种迂回生产。比如,网络的使用就是一种迂回生产。现在,我们买的所有商品几乎都是部门协作的产物。像中粮集团“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从田间到餐桌这个链条其实就是个生产结构,整个归中粮集团。但通常情况下,整条产业链是由不同企业经营的。货币本身也是一种迂回的产物。物物交换很直接,但效率很低,用钱迂回一下,效率就高多了。所以,迂回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迂回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二是资本。总结一下,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就要投资。投资的作用是让生产越来越迂回,越来越复杂。庞巴维克的书中说,所谓的迂回生产方式,也可以被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资本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资本本来是中性的经济词,后来才带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资本并不坏,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重工业其实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复杂的迂回生产。穷国和富国的人都工作,穷国的人并不比富国的人懒,甚至更勤奋,但为什么穷国没有富国有钱呢?因为富国有很多资本,可以建立复杂的生产结构,更多地利用机械力和自然力,而穷国只能用人力。在富国,体力劳动者基本就是体育运动员了,其他很少有重体力劳动者。打仗也一样,有钱的国家就不需要太多士兵,可以用战斗机。总之,投资对于生产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庞巴维克的贡献就在于他对生产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在马克思理论中,生产就像一个黑盒子,投入资本和劳动,就得到了产出,其中有差额,就存在剥削。他没有打开黑盒子,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而庞巴维克打开了,生产就是靠资本积累和生产方式的复杂化发展起来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投资从哪里来?很简单,投资从储蓄里来。如果一个人一个月挣10000块钱,花掉3000,存上7000,这7000就可以供社会上的企业家去投资。投资的来源只有储蓄这一个,没有别的来源,天上不能掉馅饼。这里,我解释一下“资本”的含义。资本的一个要点是它可以创造价值,另一个要点是它必须为人类的产品,经过了人类的加工,不能是直接从自然界拿来的。尼日利亚生产石油,但国内却石油供应不足;印度土地很多,但农业却很落后。可见,自然资源本身并不构成资本,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资源丰富但并不是资本大国。资本大国一定要有丰富的人为的东西。比如,日本有很多公路、铁路、建筑;以色列国土很小,但农业发达,号称“欧洲厨房”。回到消费的概念,消费的结果是消耗财富,产品变成了人们的主观满足,剩下的就是储蓄。因此,储蓄成为资本的唯一来源,而人类要发展,必须节制当下的消费,把产品储存起来,以建立复杂的生产结构。比如鲁宾逊盖房子,他就要提前把盖房子期间的食物储存下来。储蓄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凯恩斯主义非常贬低储蓄,视其为经济发展的大敌。其实储蓄并不等于不花钱,只是消费剩下的钱让企业家拿去投资了。投资的结果是,发展迂回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出,从而增加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以前用手机会被人视为奢侈,但现在就不会了,因为手机行业得到了很多投资,发展壮大了,手机也便宜了。现在,坐公共汽车是一种节俭的出行方式,而以前,坐公共汽车是很奢侈的,许多人都靠走路,坐不起公共汽车。为什么一种行为从奢侈变成了节俭?因为产出大大增加了。人们不需要改变生活习惯,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高。靠投资、发展生产,就能做到这些。解释完储蓄的作用,我谈一下消费储蓄比。这个概念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每月挣10000块钱,拿出6000来消费,剩下4000进行储蓄,他的消费储蓄比就是6:4。所有人的比例相加后平均,就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储蓄比。很明显,我们的消费储蓄比会比美国的高一些。储蓄是一种牺牲,牺牲了当前的消费,其目的是未来能消费得更多。储蓄会有利息,利息是对人们克制当下消费的补偿或奖励。储蓄多,资本金就多,使用资本金的价格就比较低;储蓄少,资本金就少,资本金的价格就高。利率就是使用资金的价格,储蓄多,利率就低,储蓄少,利率就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利率不是货币的价格,而是使用货币的价格,货币的价格是购买力。费雪的《利率理论》把利率讲得很清楚,他说,利率是不耐的价格,人越不耐,当下的消费就越多,储蓄就越少,利率也越高;反之,不耐越低,储蓄越多,利率也越低。可见,利率是消费储蓄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既然利率是结果,人为改变利率就是没有意义的。假设当下社会的消费储蓄比就是6:4,相应的利率是5%,硬要把利率改成3%毫无意义,就好像温度计上的数值是室温的表现,为了降温,不改室温却把温度计放到冰水里一样。而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就出在这里:央行出于某种目的,人为改变社会消费储蓄比所对应的利率。总结一下刚才所说的内容:经济危机有5个特点,分别是普遍性,循环性,突发性,资本品和消费品价格变动不一致和货币量前后不同;消费和生产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消耗了财富,但前者只换来了主观的满足,后者则创造出新的价值;萨伊定理,即生产创造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只能靠发展生产,不能靠忽悠;发展生产靠扩大投资,扩大投资靠增加生产迂回程度;投资的唯一来源是自己或他人的储蓄;利率是不耐的价格,是消费储蓄比的结果,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真实消费储蓄比,就不能真正改变利率,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目前,应对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政府加印钞票,另一种是降低利率。政府加印钞票一般是政府收支赤字的结果,比如战争时期,国民党为筹措军费而加印钞票。从这个角度看,现在中美政府都有很强的制造通胀的动机,因为两个政府都需要钱。2008年9月到12月,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9000亿美元增长到近30000亿美元,多了20000多亿的基础货币。除了纸币膨胀之外,更重要的途径是银行信贷扩张。银行信贷扩张主要通过压低利率实现,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这里。格林斯潘之前就是这么做的,中国政府也是这么做的,现在伯南克还在这样做。在我们看来,他们都在玩火,非常危险。刚才讲到利率是不耐的价格和结果,是更不耐的人给慢性子的补偿。如果大家的储蓄意愿真的增加了,都确实多存钱了,社会的不耐降低了,利率自然也就降低了,企业家就能贷到更多的钱。但如果利率是人为降低的,实际的储蓄并没有增加,这就有问题了。人们的储蓄和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之间出现了缺口,这个缺口要靠政府增发的货币弥补,我称之为“合法伪钞”。我们之所以打击伪钞犯,就是因为他们往经济体里注入伪钞,伪钞和真钞争夺资源,扰乱经济秩序。可实际上,最大的伪钞犯在中国就是央行,在美国就是美联储。2009年,中国先是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接着就是10万亿的信贷扩张,在我们看来,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完全是在玩火。新增货币进入市场后,并不是平均地推动价格上涨,而是有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别。物价平均的上涨不叫通货膨胀,那叫币值改变。通胀是指各个部门的物价在前后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程度上涨,这样经济就紊乱了。由于新增货币注入经济体的主要进口是银行信贷,所以银行信贷资金的去向就是价格率先上涨的地方。现实也如此,房价之所以高是因为很多人贷款就是买房的,铁矿石之所以涨得快是因为很多贷款也流向了该市场;反过来,CPI的变化不会大。因为信贷资金一般不会流向消费品,没有人用银行贷款去超市买东西,所以CPI的值长期不变也有可能。另外,中国主要大城市的人已经不停留在温饱阶段了,大家的基本消费需要已经满足。不是说一个月挣一万的人就一天三顿饭,挣十万的就一天八顿饭,差别主要不是体现在吃喝上,而是买的汽车、钻石等其他商品上。所以,新增货币进入社会后,不会立刻抬升消费品的价格,抬升的是投资品的价格。政府“CPI没有变化所以没有通货膨胀”的论调是一个谎言,CPI并不是衡量通胀与否的好指标。货币量增加了就是通胀,价格并不一定都要变化。很多经济学家都说,CPI没有变所以中国没有通胀,但大家看,房价和股市都涨成什么样子了。当企业家从银行借到钱后,就要投资于更迂回的生产方式。这样做的原因有二:首先,很直观的,钱多了企业家们就去扩大生产;其次,钱好借或者说利率低的时候,长线投资就变得更有吸引力了。短期投资对利率并不敏感,而十年几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的项目对利率就很敏感了。利率降低后,长线项目值得投资了,优先上马的就是这些项目。长线项目的特征是,回收时间长,迂回程度更深远了。解释资本品和消费品价格变化不一致的现象时,新增货币进入经济体的入口很重要。如果新增货币是平均发给大家的,那可能会提升消费品价格,但由于其是通过银行信贷进入经济体的,所以它先抬升资本品价格。加上较低的利率,很多长线项目会立刻上马,越长线的项目,对煤炭、石油等比较基础的资本品抬升得就越厉害,而且资本品越基础,涨幅就越大。这和我们的观察也是一致的,石油涨到140多美元的时候,汽油并没有涨那么多。企业家有了钱后就开始建工厂、招工人,一片繁荣。只要大量上项目,不要说8%,18%的增长率也可以创造出来,但问题是这种增长无法维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热潮,当时办公司很容易,科技人员收入很高,一个域名就能卖出好几万,这都是新增货币推动的结果。随着企业家建立生产结构以后,他要付钱给供货商和工人,这样,新增货币就逐渐流入到社会当中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至于具体需要多长时间等更细致的研究我还没有看到。总之,随着货币流入社会,很多产品,乃至消费品,就会涨价。比如现在的菜价,我之前以为是春节期间暂时的涨价,但现在春节已经过去,菜价也还没降下来。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暗示消费品的价格也上涨了,这就给政府很大压力。如果政府停止信贷扩张,把物价压下去,企业家就没有钱了;可如果要让企业家经营下去,物价就还得涨。这是个两难境地。而且,长线投资的前十年可能需要持续投资,所以企业家得一直从银行贷款。整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利率也应该越来越高,这样才能压制一部分需求。政府如果让利率升上去,就等于不再增加货币供应,但现在中美政府都还不让。举个中国的微观现象,现在各大银行对信贷额度控制得非常死。因为政府担心通胀的问题,又不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就从行为上加以控制。但还有很多变通的办法,比如和中信信托合作,把债务移到信托去,把贷款额度腾出来。前一段银监会赶紧出台了新的信托办法,把窟窿堵上,很狼狈。现在,一方面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另一方面真实储蓄又没有增加,所以利率应该很高。但人为压低利率后,银行没有钱给企业,政府只能多印钞票,这就导致通货膨胀。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打击的是现金持有者,也就是工薪阶层。富人有很多房产、公司等实物资产,受的影响小一些。中国现在有一大批退休人员和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对通胀的抗压能力非常小。将来如果物价大幅上涨,我们很忧虑。以上是微观角度,从宏观角度来讲,企业家投资的上限是社会储蓄总额,而人为压低利率的结果就是企业家的投资超过了社会储蓄的总额。举个例子,假如全世界的钢产量是七八亿吨,企业家建立起适合十五亿吨钢的生产结构,那他们怎么折腾也无法实现这个生产计划。这里,就涉及到“生产错误”和“生产过剩”的区别了。我近期写了文章批评 “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两个词,这种说法祸害很大。“消费不足”刚才已经讲过了,至于“生产过剩”,生产没有过剩这一说,只有错误这一说。原来企业家在低利率下发展出来的生产方式是现有真实储蓄无法支持的,早晚要破产,这叫错误,不是过剩。所谓“过剩”是指卖不出去,而现在卖不出去是以当前的价格卖不出去,如果降价没有卖不出去的。说汽车滞销,一降价肯定有人买。为什么不能降价呢,因为当初生产的时候花了很多钱,降价就要赔本。在真实世界里,一项投资是否合算,能否盈利,要依据很多价格信号进行判断,利率是其中的核心之一。政府扭曲价格信号后,很多企业家就得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是错误,不是过剩。我认为,经济学应该把“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两个词取消掉,这种说法完全是误导大众。互联网热潮时期,美国花了很多钱,但最后大部分公司都破产消失了,这完全是个错误。现在中国政府到处投资修高铁。听说贵州山区也要修,那得花多少钱啊?中国有那么多资源让贵州也修高铁吗?下面我谈一下经济危机是如何变成长期萧条的。随着货币流到社会各个角落,物价上涨,加上企业家对货币需求越来越大,利率就要上升。利率上升的时候,就是经济周期走完,危机就要爆发的时候。但现实当中,危机并不那么简单。出现危机苗头的时候,政府常常出来救市,说白了就是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本来利率在企业家的旺盛需求下,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要提高,但政府通过注入“合法伪钞”,把利率硬摁在较低的水平,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繁荣延长了,危机推迟了。我怀疑2009年所谓的“度过危机”就是政府玩的把戏,让虚假的繁荣得以继续,就好像吸毒的人戒毒的时候很痛苦,让他接着吸就很舒服。再分析一下政府救市的过程。错误的生产结构难以持续。危机爆发后,就会有大量企业经营困难,面临破产倒闭。这时企业要甩货,很多东西就会便宜卖。所以,虽然工人工资降低了,但生活水平不一定降低很多,因为东西也便宜了。如果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降,物价下降等等现象能够自由进行下去,不受干预,这个过程就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能够清除掉不合理的投资,剩下的就是好的投资。但是,政府往往不允许这个过程自由进行。政府会规定工资不许降,物价不许降,还要花很多钱救本来应该破产的企业。这些企业建立之初就是错误的,没有那么多资源支持其运营,破产是唯一的选择。政府的干预使应有的清理过程进行不下去,这样危机也会久久不去。最早开始政府干预的是罗斯福。他之前,美国也有经济周期,但几个月,最多一年就过去了。比如1920年到1921年的经济危机,由于当时美国政府还很小,不干预市场,政府唯一的行动就是削减开支。罗斯福上台后,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要保护劳工、保证最低工资、禁止破产等等。从1929年到1939年,本来一年就可以过去的危机,十年才过去。“拉动消费”是现在天天讨论的口号,但其危害其实非常大。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真实的消费储蓄比没有那么低,但是人为降低利率让企业家以为社会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企业家就根据这种假象设计生产,最后发现难以维持,只能破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就像从两头打通隧道一样,有两个办法。企业家方面,要让企业破产,让工人失业重新找工作,并把资源交到正确的企业手中。公众方面,大家要增加储蓄,使储蓄由此前的虚高变成实高。当两方面碰到一起时,问题就解决了,经济就会重新开始增长。而且,这是的增长是健康的,是清除了错误投资的增长。所以,大家在危机时期要做的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这句话也适用于政府,政府也要减少消费。而现在鼓吹的是增加消费,并且禁止企业破产调整,这样会使真实的消费和虚假的利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危机很长时间过不去。可见,凯恩斯主义的主张不仅无效,简直就是南辕北辙。这种缺钱时刻反而大手花钱的做法,既不符合常识,理论上也站不住脚。现在,大家应该都清楚危机的五个特点了:一是普遍性,因为是货币引发的,没有行业能够幸免;二是突然性,因为之前一片繁荣,没有人能看出问题来;三是消费品和资本品价格变化不一致;四是货币量的变化,危机前货币量大,随之危机的发展,货币量减少,大家都觉得手头紧了。这里提一下,很多人觉得房价降下来就能买得起房了,其实不然。房子没有增加,房价降是因为大家都没有钱了,这样普通人还是买不起房。至于解决办法,短期来讲就是政府放任不管,只压缩自己的开支。“自由放任”听起来好像事情没人管一样,其实准确地说,“自由放任”是指“有效管理最大化”。政府不管,企业家和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会主动来管,事关自己的财富,他们的管理是有效的。反而政府的管制是“无效管理最大化”,因为公务员并不对那些钱负责。所以,自由放任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没有人管,而政府管制多少还有些人对事情负责。总之,短期的办法就是政府放手,让市场自己调节。长期来讲,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禁止政府多发货币、人为压低利率。办法有两个,一个是立法禁止政府干预银行自主经营。但不论在民主国家还是中国,很多政治因素导致这个方法不可行。第二个办法就是恢复金本位制并废除中央银行。给定金子的存量,政府就不能多发货币了。美国有位投资家加罗杰斯,采访中他被问到如果他成为美联储主席后会做什么,他说他就做两件事,一是解散美联储,二是打包回家。我们也应该解散中央银行,实现利率的自由化,使其像价格一样由市场来调节。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哈耶克提出的货币多元化和去国家化,使信用货币真正和某个负财政责任的人的信用结合起来。现在没有一家银行对人民币的信用承担责任,利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没有哪家银行真正因人民币贬值受到损失。假如货币是银行自己发的,银行要对其负责,一旦货币贬值,银行就要倒闭,只有像这样把信用和真正的信用者结合起来,才是出路。
一定存在,
因为信贷。信贷=债务=杠杆
债务会上升也必然下降。 除非做空操作和普通债务一样可以不断展期, 并且市场上的做空力量和做多力量完全相等,
不然信贷波动永远存在参考
经济周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有生灭周期。人有生老病死,不管动物与植物也一样有“生老病死”。前者是劳动力,后者是生产资源要素。此二者都是经济活动的外部制约。也因此经济现像会呈现周期现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听下回分解。
經濟周期跟經期不就一回事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核酶的正确解释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