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三个人物用英语写一个故事事75个字

语文游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有​关​语​文​课​堂​游​戏​的​汇​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五个字点破素质教育
听、说、读、写、做:
五个字点破素质教育
------兼谈美国大学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LACLiberal Art CollegeLAC
是说,宇宙的形成是从无到有的,它初期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阶段是无气时期;太初阶段是气始时期;太始阶段是形始时期;太素阶段是质始时期。有气,有形,有质,世界就形成了。素和质连在一起,素质、素质,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初始或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在国学的经典名篇《大学》的开头有句话,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素质和教育连在一起,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就是回归人的成长本始需要的教育,就是顺应自然,顺应本始,顺应规律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讲,“听、说、读、写、做”就是构成他们未来发展的最基本素质,
一、听—耳听八方,学好英语
从现代政治到市场经济,从航天技术到足球比赛,从奥运会到互联网,电视、电影、飞机、地铁、高速公路、可口可乐、西服、皮鞋、信用卡、摇滚乐……,几乎都是英语国家的原创,几乎没有一样不和英语有关。以至于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有人呼吁,作家也要学英语,因为,在这个世界上,95%的原创思想和成果是通过英语向世界发表的,咀嚼翻译过来的东西,其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作家如此,孩子还用说吗?2012
1、学外语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小孩子的语言能力超出父母的想象,语言学习的潜力巨大,需要早开发,早培育。当然,也有人说孩子太早学外语会导致孩子在汉语和外语间频繁转换“频道”,建议初中以后再学。我原来也有过这样的疑虑,但我真的没看过一例因为早学外语而导致汉语不会说的,反倒是看了太多相反的例子。英国一名年仅10岁的华裔女孩能说10种语言,并在有5000多名学生参加的英格兰西北地区“小小语言家”比赛中夺得冠军,被誉为最年轻的语言天才,女孩在台湾出生,母语为闽南语。欧洲人也许因为地域的便利关系,会说几门语言的人比比皆是,但没听说因此而不会说母语的。2012年9月媒体报道,杭州也有一个10岁的“私塾”女孩,在家上学会讲英西法三国语言,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天才教育中心一眼看中。
有个笑话,说有一个中国孩子在耶鲁大学校园遇到一个外国学生,那个学生用日语问他:你是日本人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又用韩语问:你是韩国人吗?再次得到否定回答后,又用汉语问:你是中国人吗?这时,我们的孩子就问:你到底会几门外语?这个学生回答:8门。我们的孩子回到宿舍后,迫不及待地对室友说,我今天遇到一个人,能说8门外语。室友平静地回答:我也会8门外语。如果你真的到初中才学外语,那我告诉你,很多机会已经离你远去了。所以,学外语早不是问题,方法才是问题。
2、学外语首先要喜欢,学外语就是学文化
在“武汉地区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交流会”上,北京外国语大学霍庆文教授“炮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违背语言学习规律是造成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事倍功半”的主要原因。从小各种书籍、复读机、学习机一样没少买,培训班没少参加,苦心学习十多年,依然难说几句通顺成型的话。其实,学英语首先要喜欢英语,喜欢英语就要发现英语的乐趣,要发现乐趣就要学会探寻英语背后的“文化”,英语是皮儿,“文化”才是英语的魂儿。长久以来,我们过于把英语当作数理化一样的一门学科来学习,生词语法考试,局限于课文本,而很少去涉猎那些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语言离开了它的文化根基,就如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要把学英语当成学文化。学英语不必非得规规矩矩地上课,它可能就是平平常常的说话聊天;就如科比、杰克逊,就如iPad和大片儿,都是鲜活时尚的文化,远胜过干巴巴的语言语法。如果说学英语有秘密,那么,学文化,也许就是让学英语变得鲜活,变得具体,变得让你喜欢的秘密。比如,2011年4月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全球直播,王室婚礼是典型的英国文化,学不学英语对王室婚礼的感觉绝对不一样。再比如,2010年的英国大选,你会想到这与学英语有关吗?这是英国大选历史上第一次采取电视辩论的形式,工党领袖布朗、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和自民党领袖克莱格举行了三场电视辩论,而电视辩论的视频在网上瞬间就可以看到。真枪实弹的气氛,主持人标准的英音,辩论人缓慢、清晰的语速完全可以当作英语学习的好教材。而且,还会感受到英国政治文化的有趣和奇妙。BBC采访一位的士司机,他说他搞不清为什么赢得大选的人还不能当选首相,而失败的两个候选人还可能联合起来把胜利者干掉,整个英国大选已经变成一场复杂的数学计算。
学英语学文化,还能学到价值观。美国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却很难说得清。2012年9月4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激情演讲,为丈夫竞选助阵。她在回忆了自己的爸爸为抚养她上学而含辛茹苦地工作,回忆了奥巴马的祖母在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情况下依然认真地工作之后,一语道出了美国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不过,一定要找找原文看看啊:
就和许许多多美国家庭一样,我们俩的家庭都知足常乐。他们并不嫉妒其他人的成功,也不在意其他人是否比他们拥有更多……事实上,他们为此心存感激。他们就是心怀最根本的美国希望,就是哪怕你出身贫寒,只要你努力工作,做好本职,那么你就能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你的子女和他们的孩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好。他们就是这样把我们养育成人……并且成为了我们的学习榜样。
我们学会了做自尊正派的人——努力工作远比挣钱多少重要……帮助别人比自己争先更有意义。我们学会了做诚实守信的人——要讲究真相……不能妄图走捷径或耍小伎俩……公平争取来的成功才算数。
我们学会了感激和谦卑——我们的成功依靠许多人的帮助,从启迪我们的老师到保持学校整洁的校工……我们学会珍惜每个人的贡献,并以尊重待人。
这些是巴拉克和我——以及在场的众多人士——都试图传递给子女的价值观。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巴拉克懂得什么是美国梦,因为他正用一生去实践它……而他想让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机会,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从哪里来,无论我们肤貌如何,无论我们爱的对象。
而且他认为,当你努力工作,获得成功,并且跨越了那扇机遇的大门之后……你不应该砰地一声关上身后的大门……你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将成功的机会同样给予后来之人。
3、学外语要多读,要说出来,演出来
无论怎么讲,讨论学英语不谈学习方法好像说不过去。我观察过很多英语超好的孩子,基本上有两点是共同的。一个是小说读的多。读过200本以上的不在少数。传统课本式的学英语,很大一个问题就是阅读量不够,那么,我们能不能先读20本呢?再一个是电影看得多。学英语需要环境,这应该是一个真理。但如果不出国,环境哪里来呢?对孩子来说,最直观、最方便、最便宜、最有效、最具吸引力的环境就是看电影了,看电影也是在增加阅读量。现在想起来,看电影对女儿英语提高的作用真的很明显。除了《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系列之外,仅十几集以上的就看过《越狱》、《老友记》、《橘子郡男孩》等等。当然,像奥巴马演讲这样的热点新闻也是英语学习不可放过的好机会。
看电影学英语不是外国人学英语的独家方法,就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也会用电影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工具。电影《秘密花园》在美国就经常被学校老师当做英语教材,因为它的语言平易而又极为传神,同时思想丰富,情节精彩曲折,很容易吸引小孩子。读了经典,又学了语言,还能到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呢?《秘密花园》在1911年发表时就成为畅销书,后来同时在英国和美国多次再版。1919年、1949年、1993年三度在美国被拍成电影,1993年的那一部,由国际知名导演阿格涅希卡·霍兰德执导,片尾曲《冬之光 Winter
Light》由北京奥运会《我和你》的主唱莎拉·布莱曼演唱,除了三个小主角的精彩表演,画面景色简直就是天堂花园。在英语儿童文学里,这部小说是公认的无年龄界限的精品,也是一部打通雅俗之间界限的文学作品,多次被牛津《世界经典丛书》等列入传世经典。
语言是用来“用”的,不是单纯的学语法、背单词。看了,还可以演出来。女儿初一的时候,英语老师安排了一次课堂演讲的教学环节。女儿自己定题目,找材料,向大家介绍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讲,应该说,从那时起开始对英语真正有了兴趣。也许是班级演讲建立了她的自信心,初二的时候,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节,她又自愿报名,自己准备了一个电影配音的节目去参赛,而且选了她非常喜欢的新版电影《傲慢与偏见》。我一直觉得电影配音是一个很难的事,自然觉得她这个节目演不成。由于当时时间很紧,找不到文字的脚本,女儿放学后就非常非常专注地,一遍一遍地看影碟,然后记下台词,在极短的时间内又熟练地背诵下来。当她让我看了那个片段的时候,我觉得很吃惊,觉得她这个节目一定会非常出色。因为仅仅从她选择的那个片段,就能看出她英语的功力和对电影的理解。这一段是全剧中男女主角冲突最激烈,对话最精彩,情节最吸引人的一段。果然,她在十个节目中获得了第二名。后来,在初三的时候,当时的一个评委,后来给她当了班主任的张老师,见到她的时候还对她节目中超快的语速印象颇深。
从一个人演,到两个人演,还可以组织大家演。初三毕业前,班级的同学分成几组排练毕业演出节目。女儿组织了一个20余人参加的大组,排练电视剧《公主日记》的中的四个片段。她自己担任导演、编剧和主演,同学们还自己联系租服装,借道具,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面对400多名毕业生,演出非常顺利,女儿还被评为校园最佳女演员。从电影脚本的节选准备,到熟记熟背,到理解剧情,到成功演出,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英语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英语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SATTOEFLAP20129SATSSAT
二、说—课外活动,公众演讲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很少有把孩子的说话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的,因为考试不考。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如同产品生产,归根结底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孩子最终是要进入职场、进入市场的,不会说话是行不通的。天津卫视有一档招聘节目《非你莫属》,八位企业家做评委,现场签约。招聘分自我介绍、才艺展示和随机问答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说”,没有口语表达力,怎么能把自己展示、推销出去呢?茶壶煮饺子,有话说不出是不行的。这一点大家在另一档招聘节目《职来职往》中也能感受到。
我在《新家长时代》一书中讲到,虽然应试教育体制还不能马上改变,但社会对孩子需求的标准却发生了三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就业应聘、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国外大学名校申请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就业应聘从业务因素到非业务因素的“变”。在应聘时,专业好、学习好是基本条件,每个人都优秀,绝大部分情况下,你不可能靠业务因素胜出。现在,无论外企还是国企,无论金融还是经济,无论技术还是管理,招聘通常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一般分为非业务笔试和业务笔试,面试一般分为无领导小组讨论、业务面试和非业务面试。而非业务笔试、面试、小组讨论主要考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综合素质和性格特征等,这些非业务因素的展现必须要有很强的口语表达力做保证。
第二个变化是自主招生从一元标准到多元标准的“变”,第三个变化是国外名校申请从同质化到个性化的“变”。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点是都有面试环节。美国大学申请的核心是它的主观性标准,也就是说,招生官说你行,你就行,所以,面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名校招生官每年都会不远万里,周游世界,来到你身边与你见面。面试这个词的英文是Interview,主要是交流、交谈的意思,译成面试总让人觉得有考试的意思,这给很多准备参加美国大学面试的同学带来很大的压力。一般来说,美国大学的面试就是一个相互交谈、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的过程。对于如何判断面试是否成功,有一个孩子的感受是这样的:如果你与招生官的谈话轻松愉快,让人感觉很舒服,那你的面试就成功了。通常一、两个小时的面试,要想达到轻松愉快的效果,不仅要说话,而且还要会说,还要说得好。女儿在高二时就参加美国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的申请,能获得高额和全额奖学金,自己感觉面试还是有着很关键的作用的。女儿的小妹在2011年和2012年,多次参加美国大学在沈阳、北京、青岛等地的招生组织活动,并参加多个学校的面试,如果没有超强的口语表达力是绝对不可能的。特别是在2011年8月,还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总决赛的全国冠军,在最后20强的比赛中,选手们要经过“命题演讲”、“看图讲故事”、“分组辩论”和“两两PK”四个环节的较量,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有强大的说话表达能力。
2、要想会说,办法就在身边
有一次,我在一所国际高中与家长和同学朋友们做交流。会后,有位家长问了一个最普通的问题,却让我很难回答。这位家长说,我的孩子很内向,就是不爱说话,怎么办呢?当时限于时间,肯定不能展开解释。我就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随时随地的,比如今天从家长和孩子就座的方式就能看出问题。会场的座位是若干个圆桌,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习惯地坐在父母的身后,无形之中孩子就成了家长的配角。在潜意识里,配角的定位就限制了他们听讲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和提问的欲望,自然可以不说话,家长在无意之中就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所以说,解决的办法就在身边:让孩子坐到你的前面,让他成为主角,效果就会不一样。
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在谈及美式教育时说,思辨能力的训练才是美式教育的灵魂。具体表现在课堂的讨论和辩论上,自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给孩子很多表达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跟别人辩论。2011年10月,女儿的小妹到美国EA高中做交换生,在寄宿家庭,孩子和大人们会讨论奥巴马的医改;在学校课堂,围绕读过的小说,如《红字》进行讨论,写文章;在学生演讲俱乐部,每个人的口才都“好的可怕”,这让刚刚获得全国英语大赛冠军的她也感觉很难招架。我曾经问她,你们的语文课怎么上,她说,就是讨论啊。课前让读哪本小说,上课不讲,就是讨论。真是想不说话都难啊,而我们的课堂,如果想一言不发,基本都能做得到。此外,国外很多中学、大学都有专门的演讲课程,有一所大学开设了一门演讲课Speakeasy,名字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想不会说话,真是挺难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爱的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孩子的天赋。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个体存在独特且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即言语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并对相适合的职业进行了分析,很值得父母思考借鉴。而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是发展孩子独特天赋、张扬个性的有效手段。
课外活动是锻炼孩子坚持做成一件事情的最好实践。喜欢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把喜欢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做出专业性,做出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锻炼自己面对挫折也永不放弃的品格意志,这才是课外活动的灵魂!
课外活动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带孩子走出课外活动的“盲区”。要知道,课外活动不是额外活动,恰恰是素质提升的载体,不是国外学校的专利,恰恰是孩子达到高分高能的核武器,不是简单的参加活动,而是需要挖掘,需要设计,需要坚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事情,只要想做,都能做好
三、读----元典热点,树根树冠
近几年,阅读再次成为社会的热点,原因之一是阅读已经变成了
1、不阅读可能是孩子最大的错误
没人读是说经典阅读正在淡出,当下阅读不是功利就是消遣。据专业机构调查,韩国96%的家庭藏书在500本以上。俄罗斯每人每年读书55本,为世界第一,美国正在倡导每人每年读书50本。根据对国人读书习惯的调查,全国人均读书为5本,况且,我们的5本书里还包括孩子的教辅书。美国教育机构研究发现,0-3岁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3-6岁则更侧重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和学习能力。西方的孩子在6个月时就开始阅读,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4岁左右才开始阅读。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的孩子大多数在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美国学生的泛读量很大,一年级的孩子年阅读量为3万字,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为0.49万字,两者相差了5倍。
没兴趣读是说语文教材的编写空洞虚假,对学生既没有滋养出受益终生的人文情怀,也没有建立起伦理道德的人生价值体系。作家叶开在谈到自己女儿的语文学习时说,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流水线。学生们苦读10年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
根据北师大语文教育专家何克抗老先生的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反过来再看一看美国中学生的教材。我在《新家长时代》一书中专门附录了一篇文章《美国PEA高中都学啥?----从课程差距看阅读差距,从阅读差距看能力差距》。部分内容如下:
PEA提供450门课程,共分为19大类。人类学,现代语言,艺术,音乐,古典语言,体育,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经济学,宗教,英语,科学,健康与人类发展,历史,戏剧与舞蹈,美国文化与语言,数学等。
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仅从大类还不足以让人震撼,课程的目的、内容、深度、广度和学习方式绝对超出我们的想像。现在,就看一看“馅”是什么样的吧。
先说“历史”。PEA对历史课的总体描述是:过去的知识能让学生了解现在,考虑自己的信念,开发与其它人心灵相通的感受力。为此,历史课对当代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并训练学生的思辩性阅读、演讲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集中在相关的历史问题上,这对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以条理清晰、论据翔实的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在历史课教室里充满着的是“为什么”或者“你怎么认为”这类问题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与课堂讨论一样,写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在作文和分析方面形成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能力。PEA历史课的重点不在于“发生了什么”,绝不是针对我们而言,但却实实在在地击中了我们的要害。为了记住历史上的某一个条约和另一个条约在时间、内容、签约地点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一代一代的孩子曾绞尽了多少脑汁?你能想到,历史课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演讲和写作能力吗?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吗?是在培养学生与其它人心灵相通的感受力吗?甚至是在养成自己的信念吗?
历史类的具体课程达35门之多。《现代世界的人与文化》讲述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政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什么贫穷的国家如此贫穷》讲述发展中国家的困境;《美国的政治和公共政策》对美国目前和将来的政治生活的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还有我们熟悉的内容如《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史》、《北美的史前人类》等,这些不同时期的历史都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意思的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就有《中国:最后的王朝》和《现代中国》两门课。
再说一下“英语”,相当于我们的语文吧,对这门课的描述是:语言是获得自我学习和参与社会的基本手段。英语学习的重点是开发表达、听力和理解的技能。每年学校都举办作家论坛,定期邀请诗人和散文作家来学校朗读自己的作品,与学生集体见面,学校有两个刊物用来发表学生的散文和诗作。
英语类的具体课程接近40门。9—12年级的“英语”课和高级写作课主要是围绕阅读、写作来展开,内容与形式逐步加宽加深,目的是使写作变得更鲜活。从描述、叙事、书信、新闻到社论、作文、诗和读后感以及短篇小说和诗歌等等。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小说和诗歌等。还有专门介绍新兴的文学形式“漫画小说”的课程,阅读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如阿特·斯皮格曼获普利策大奖的漫画小说《鼠族》(Mous)、描述“911事件”的《在没有双塔的阴影下》(In the shadow of No
Towers)等等。还有介绍中东地区作家的课程,内容从比荷马史诗还要早1000年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到2004年的作品。其它的课程还有英国文学、非洲与加勒比文学等等。
看到这些课程,是不是就像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纯朴自然,在森林与山野间绽放?
再看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就像已经去泥去帮、洗得干干净净,切得整整齐齐,码放在盘中等待入锅烹炒的白菜呢?然后,让你去想像白菜长在地里到底是什么模样?
可以看出,美国的语文课更像大量的阅读课和写作课。任课老师自己会开出书单,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会占很大比重。从希腊故事到莎士比亚戏剧,《特洛伊》、《奥德赛》、《安妮日记》、《罪与罚》和《蝇王》等都是最常见的阅读教材,一个名校的高中生一个学期平均要完整地读完10本左右名著,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一学期也要读六、七种风格的文学作品。
更重要的是,阅读是为了成长成人,不是考试分数。成人就是人格的完善,这是保证孩子人生幸福一辈子的事情。人格的完善靠说教式的教育做不到,因为那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过程,而阅读经典却是最有效的办法。每一部经典都是一部人生大戏,生活跌宕起伏,情感悲欢离合,既有苦难深渊,也有灿烂星空。人生很长也很短,没有人会时时告诉你,如何穿过成长中的暗夜和荆棘,但经典中有指引你方向的光,有积聚你力量的源。阅读就是与能指导你的人生大师对话,而且他们毫不吝啬他们思想的光芒,他们毫不吝啬宝贵的时间,只要你翻开书,他们就会陪着你,把他们呕心沥血的生活感悟奉献给你,目的就是让你的人生成熟圆满,舍此你在哪里也找不到这样的老师!
当下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陷入到了功利化之中。正如莫言所说,功利阅读,已从儿童开始。写不好作文,就看作文参考,成绩不好,就做教辅书上的习题。基础教育主要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以人格的成长和素养的培育为中心,从幼儿教育至少到本科教育,都要将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而不是数理化作为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更应首当其冲,阅读更是责无旁贷。教子读书,就是教子做人,明白事理。否则,人格与内涵的缺失就会使孩子成为“草莓族”,外表光鲜亮丽而能力不足,一碰即烂。所以,我们要记住并理解欧阳修在教子读书时说过的一段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读元典,读经典,读热点,从树根读到树干、树冠
不知道读什么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阅读最终还要落到读什么东西上。书海茫茫,精品无数,特别是我们现在处于出版业空前繁荣的时代,据说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4万种。仅仅从古至今,名人名家、各类大学、机构开列的推荐书单就不计其数。朱自清还专门写了《经典常谈》,帮助读者“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在20世纪初就率先开设名著导读课。现在也有很多机构甚至集全国之力开发阅读书单。试想一下,无论你多么有水平,你能列出一个100本的书单让大家都认可,都去读吗?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很私人化的东西,读什么因人而异,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分类的方法,提出一个新的阅读范围和原则也可能有一点儿用,我试着说一说,仅供参考。
阅读首先要读经典。经典是孩子早晚都要读的,无论你将来做什么,无论你将来读到多高的学位,学什么专业,经典都是有用的。既然必须要读,那就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原汁原味越好。美国有一所大学,他们说学校没有教材,让学生直接去读那些最伟大的著作,因为这些永不过时。他们认为课本的东西随着时间都会失去价值。对于小学生,我们大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孩子理解力不够,于是就愿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改编、删节,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低估了孩子的天赋和能力。其次,阅读要读爱好。如果孩子爱读哪方面的东西,比如科技、探险、地理、诗词歌赋等,那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多读,能读多少读多少。这样,孩子的阅读体系就完善了,内容就丰满了。
然而经典无数,应该怎么读呢?国内有位研究国学的家长,按照盖房子的顺序,把国学经典划分为基础类、结构类和装修类,我觉得很有新意。下面,我把阅读按照孩子的3个年龄段和元典、经典、热点的3个层次倒金字塔型的结构讨论一下,也可以简单地叫做3-3阅读法。
小学初中要读元典。按照北大出版社《物种起源》前言中所说,元典就是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经典,是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通俗点说,元典就是所有的文学、文化的经典都是从其繁衍而来的那些书,就像一颗大树的树根。比如,《黄帝内经》就是所有中医典籍的源泉。元典不读,阅读就是无本之木,无根浮萍。
儿童期是成长扎根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和人生信仰播种的最好阶段,元典自然应该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之书。元典数量不多,小孩子还可以从绘本和简本读起。我的小外甥在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学校把《弟子规》作为重点课程,在很多孩子写的感悟文章里,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对父母的认识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早读多读不是更好吗?也许经典难读,但也不意味着深奥难懂。在《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这本书的前言中,作者说,经典无一例外都具备一种品质:质朴。只要你肯谦卑,肯花上时间一读再读,就发现它们不噱头,不炫耀,对人生有真知灼见,确实见证了人生的种种奥秘,错过它们就错过了人生那最瑰丽的风景、最庄严的境界和最微妙的慧识。一旦读进去了,它们就如清泉活水注入你心田,汩汩流淌一生。
公元前几百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发展迎来最灿烂的时期,有意思的是,这也是西方文化思想最为鼎盛的时期,真难想象这些伟大的哲人为什么都生长在那同一个时代。对于国学来讲,《易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都可称之为元典。对于西方文化来讲,古希腊、古罗马和希伯来文明可谓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圣经以及柏拉图时代的一些精品都堪称西方文化的元典。国学经典我们一般提倡诵读,对西方元典,除了绘本之类的书以外,小孩子还可以通过看电影进行了解。著名的电影包括《奥德赛》、《特洛伊》、《美狄亚》、《俄底浦斯王》、《宾虚传》、《角斗士》、《罗马帝国沦亡史》、《斯巴达克思》、《埃及艳后》、《亚历山大》、《诺亚方舟》、《埃及王子》、《所罗门》、《神之子:耶稣传》、《十戒》、《受难》、《约翰福音》等。比如《十戒》,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题材,无论故事的展现还是画面的安静唯美,竟然能拍的那么令人耐看。
近年来,国内儿童读经再次兴起,很多私塾、学堂都带领儿童诵读。从大脑认知的角度,13岁之前孩子的记忆力好,说适合背诵是有道理的。关于读经,我觉得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孩子只管背诵,不要求理解。孩子背过的东西,今后会逐渐理解,遇到事也会自然应用,这是对的。但除非你不上学,相当多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背诵。所以,花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读经也不现实,挑一些最基本的读就可以了。如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中庸、大学等,读其中的一部分也行,能读多少读多少。
再一个是关于理解,我觉得孩子的智商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你不能说他不懂,做一些解释,帮助孩子理解还是很必要的。所以,也不能完全机械地背诵。解释时也要告诉孩子,你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是个入门,随着成长,孩子会有自己的理解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对经典的解读,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经就是道,悟出自己的最重要,这一点十分关键。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理解,强调学问不只是从书本中来,更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在做人做事中时时体会,要随时随地有思想,去见习,有体验,有反省等等。
儿童学习经典,还要特别注意国学经典与西方文学的数量关系,两者的阅读比例可以掌握在3:7左右,也就是读西方经典的数量要远多于国学经典。主要原因是:
西方经典数量多。不说古希腊、古罗马和希伯来文明,也不说文艺复兴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经典无数,就是美国不到近200年的现代历史中,创造的经典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让人目不暇接。这两天莫言热,我数了一下,仅仅从20世纪30到80年代,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大概接近10位。电影、戏剧等其他经典更不用说了,孩子要不知道,就是灾难,至少留学就会受到影响或留不到文化。
1536368101984
文艺复兴时期的有《伊丽莎白》、《堂吉诃德》、《麦克白》、《王子复仇记》、《理查三世》、《亨利五世》、《哥伦布》、《羊泉镇》、《米开朗基罗》等;
17-19世纪的有《痛苦的抉择》、《费加罗的婚礼》、《鲁滨逊漂流记》、《小人国历险记》、《傲慢与偏见》、《红与黑》、《悲惨世界》、《钟楼怪人》、《双城记》、《孤星血泪》、《新大卫·科波菲尔》、《圣诞钟声》、《苔丝》、《无名的裘德》、《战争与和平》、《基度山伯爵》、《红字》、《巴尔扎克激情的一生》、《化身博士》、《古墓丽影》等;
20世纪的有《驿动的心》、《走出非洲》、《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乱世佳人》、《日瓦格医生》、《雷霆救兵》、《布拉格之恋》、《战地春梦》、《欲望号街车》、《推销员之死》、《第22条军规》、《蝇王》、《阿甘正传》等。
高中大学要读热点。高中是孩子成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思辨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旺盛,正是大量阅读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阅读的涉猎面也全面扩展,特别要读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作品,保证自己与社会同步前进。娱乐类的热点如哈利波特应该读,不能成为哈迷,也要有一些延伸阅读,如对作者罗琳的生平、在哈佛大学的演讲等知名事件要了解;商业类的热点如随着乔布斯的逝世,可以读《乔布斯传》;科技类的热点关注霍金的《时间简史》;经济类的热点如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等。像《货币战争》系列,涉及到近代的经济、历史等若干重大事件,也值得一读。有意思的是,很多孩子学经济,但你要是不去阅读《滚雪球》、《货币战争》类似的书籍,光靠课本怎么能学好呢?
热点就如大树的树冠,要读的“枝繁叶茂”才行,除上述之外,最好还要读两类书:
第一类是关于人生成长和生活励志的书。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传记。不是因为奥巴马成了总统,而是因为奥巴马的故事太普通了,普通的和普通人几无二致。从他童年、小学、高中直到大学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从一个问题少年到伟大人格的逐渐完善,奥巴马绝对是孩子标准的励志榜样,在读书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一定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奥巴马所以博学,不能不说归因于他大量的阅读,奥巴马仅仅在大学里读过的书,我们恐怕一辈子也读不了那么多,说阅读成就了他的魅力和伟大绝不过分。他最喜欢的书包括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热爱。
第二类是关于在学校如何学习的书。如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你的学生时光如何度过,你的青春年华如何度过。李开复在很小的时候就从台湾转学到美国,从台湾以应试为主的教育,到中学时代感受美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到上大学,内容非常细致,都是他的真情实感,都是他的成长反思,在学校应该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做些什么,基本上可以作为学校学习的指南。
四、写----摈弃八股,写出自己
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表达能力太差,文字能力也不行,不知道怎么写应用文,教育真的不改不行了”。
这是为什么呢?
1、八股文式的作文已经走到尽头
写作现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现代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几乎都需要相关的人或组织、机构之间通过沟通才能处理完成。写作已经成为组织与组织、个人与组织甚至个人与个人之间沟通离不开的工具。大到国家的政策制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情政情的上传与下达,小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工作的传递与运行,制定一个工作计划,拟定一个营销方案,起草一个法律文书,如此等等,没有一样能离得开写作。写作已经不是作家、文书等专职人员的专利,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手段。旅美学着薛涌先生撰文指出:“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三分之二的美国大企业雇员的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察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
现在,从机关到企业,从政府到民间,对写作的要求也起来越高,写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孩子,写了十几年的作文,毕业时却不会写作了,我们的写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从高考作文来看,“新八股文”是典型问题。2011年6月辽宁省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等几位专家指出,一些考生作文“千人一面”,写作模式化。作文作为主观题本来是考察学生能动性的,现在却被学生客观化和被动化了。主要原因是,学生成长中缺乏发现、思考和感受,把所有的学习都知识化,把所有的知识都问题化和考试化。千篇一律的作文简直就是“新八股”,“万能钥匙”的写作模式误导了学生,以往的成功例子被以一当百地程式化传授下去,导致大量的空话、套话。
在美国,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写作都是学习的重头,每一个科目都有大量的作文Essay要写,很多在那里学习的孩子感叹最多的就是总有写不完的Essay。很多学校都开设写作的指导课。相对而言,我们的学校一切围绕模式化的作文展开,这种作文训练称不上写作。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甚至从上学开始一共也写不了几篇文章,所以,怎么可能指望学生一毕业就具备岗位要求的写作能力呢?
可以说,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多少年来大行其道的所谓范文或获奖作文,都在昭示一个普遍但却可怕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们还不会写作,更谈不上扎实的写作功底了。可以说,高考作文程式化、“万能钥匙”式的写作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作文到底怎么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了。
2、要拒绝功利,充满乐趣地写,写出乐趣
作文写不好几乎成了最让孩子头疼的事。更让人无奈的是,对于如何写作文,我们从小学起就已经走偏。说大人的话,说别人的话已经变成了作文的通病,甚至把抄袭当成“捷径”。比如,报上刊登过一个小孩的优秀作文。说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路过一个修鞋摊,看到脏兮兮的修鞋人,心里很有一种轻视的感觉。当自己快速跑向公共汽车,正要登上汽车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人在后面喊,孩子,你的钱包掉了。孩子接过钱包,感觉无地自容。说到这儿,你一定知道这个捡钱包的人是谁了。这样的作文你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现在各类作文选充斥书店,很多报纸也经常整版登出学生的作文,有的很好,但有的“假大空”也很明显。家长一定不要短视,不要功利,孩子作文登在报纸上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泯灭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就会得不偿失了。这方面,有三个事需要注意:
不要落俗套。要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多思考,只要自己想的都是好的,都是可以写出来的。但一定不要说别人的话,说大人的话。遗憾的是,长久的模式化作文训练已经让写作文形成了定式,我们已经习惯不会“正经说话”了。比如,报纸上曾登过一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妈妈的唠叨》:先说妈妈“脾气非常不好”,后来发生“一件让我愧疚的事”,“那是寒冷的一天,我放学出来很晚,我看见妈妈冻得发抖,心想,搞不好还会揍我一顿。没想到,妈妈没有发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师每天整理教案,为这么多同学讲课,多辛苦啊!如果同学都像你一样不注意听讲,不珍惜老师劳动,都等着老师重讲一遍,会给老师增加多少负担,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啊!听了妈妈的话,我点了点头”。最后的结尾是:“妈妈,我爱听你的唠叨,因为它就是我生活的航标”。老师的点评是:“本文人物特点鲜明,小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和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把事情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把一个10岁小女孩的偏执和领悟描写的淋漓尽致”。这篇作文,读起来感觉与30年前的学生作文几无二致。我绝对没有责备这位小女孩的意思,单就作文本身,她已经写的很好了。我只是想和父母和同学朋友们说,如果你写的东西和大多数人写过的一样,这样的文章就没意义了!即使真的是你自己想到的。如果为了练习,你还可以写,如果为了发表,则绝对不可以。写作,自己首先要为自己的文章而感到激动,而在功利心下,你是绝对找不到写作的乐趣的,那么,你的写作能力也绝对不会得到提高。
花时间写出不同的东西。对同样的作文题目,要想到大家可能会怎么写,通常都会写些什么,然后试着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无论是角度、形式还是内容,这是作文好坏、成败的关键,也是作文的核心价值所在。不久前,我还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小学生的作文,大意是:我过年收到了一大笔压岁钱,想着去海南,去国外旅游什么的。然后,和妈妈逛街,看到乞丐或很困难的同龄人,很受触动,就愿意把压岁钱捐出来。这样的作文我们是不是太熟悉了,难道我们就不会写的更独特一点吗?我们不去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单就写作模式,与几十年前比,只不过把买好吃的东西变成去旅游了。这样的作文,说是谁写的都行,毫无价值。所以,要花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构思再构思,一定要写出“不同的东西”,确保无人可以模仿。其实,这也是作文最令人激动的地方,当你想出一个奇妙的思路,令人叫绝的角度,你自己都会激动得跳起来,这时,你的作文一定是成功的了。
要从你的内心深处有思考地写。不要试图复制别人的思想,而要挖掘、写好你自己的。不要试图投机取巧,不要试图取悦别人,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化为文字。别人的感情、感受永远不是你的,也永远不如你自己的。再有就是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抄袭。
怎么写出自己有思考的东西?报纸上登了一篇小学二年级孩子的作文“小小储蓄罐”,大致内容是:七岁的时候,妈妈送给我一个储蓄罐。当我有零钱的时候,我就把钱放到储蓄罐里,储蓄罐就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好像在说:谢谢你,勤俭节约是美德,你要长期保持下去。当我拿钱想买东西吃的时候,储蓄罐就好像在说:你把钱拿走了,我吃什么呀。耳边就想起妈妈的话:存钱不可以乱花。我立刻停住手,不想花钱了。开学前一天,在文具店看到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妈妈抚着我的头刚要说话,我就说:我只想看看,不买的,妈妈爸爸赚钱多辛苦啊。妈妈蹲下来,亲了我一下,夸我真棒。怎么说呢,七岁的孩子写出这么流利的作文,确实非常好,文笔也很好,问题在于思路狭窄,角度不新,这个选题,我猜想应该是家长或指导老师替选的。作为指导者,一定要善于挖掘孩子的想象力,他们的脑子里没有框框,千万不要把大人的思维强加给他们。几十年前的孩子写储蓄罐的故事非常自然真实,在当前金融业如此发达的时代,储蓄理财在家庭里就有很多更神奇的事情,划划卡电费就交了,超市的东西就买了,点点键盘,网上就可以买东西啦,钱是怎么没的呀?家里节能节水,低碳生活的事情也很多呀,生活中孩子能观察到的事情太多太多啦,随便想一个,难道不比写“储蓄罐”更贴切,更有意思吗?
3、记住6个单词,写出你自己
无论什么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演说词,发言稿,推荐信,或是各种文书、文件,写作的方式不同,但写作的“魂”,即对写作核心能力的要求是相通的。只要你掌握、练就了这个核心能力,什么样的文章你就都会写了。一般来说,写作文要抓住5个要素:有观点,会提炼,善表达,讲故事,打比方。这一点我在《新家长时代》一书中有详细讨论。在《写出你自己》中,我又结合美国大学申请作文用6个要素做了进一步的讨论。这里,我再简要地谈一下这6个要素,也就是6个单词,对其他文体的写作也是适用的。
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高考作文一般是命题作文,主要是议论文,针对作文命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2011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回到原点》,下面,我们以一篇满分作文为例,看看高考作文与Essay的差别。这篇作文是这样开始的:
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与随笔、散文的形式更接近一些,是个人情况的文学描述。具体点说,美国大学申请的Essay是要讲你自己的故事,展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目的是让学校喜欢你,欣赏你,而不只是喜欢你的文章、欣赏你的文笔。论述观点与展示自己,这是两者的核心差别。当然,高考作文的目的也许原本不这么简单,但它的考试方式和评判标准,不可避免地将高考作文置于八股文模式化的境地。实际上,正如很多专家所言,“套题”战术已经成为学生写作文的技巧,具体点说,就是背诵一些文字材料,诸如名言警句,事例典故,抒情段落,然后,针对不同考题,把提前背好的材料进行组合粘贴。老师乐于这样教,学生乐于这样学,在高考中,“套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作文的普遍现象。可以看出,这种作文即使在高考中也难以为继,如果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对待Essay,那就更会南辕北辙了。
到底怎么才能写得好呢?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根上。申请作文的英文是年,法国哲学家蒙田发表了一本名为《Essay这个词才被创造出来,它的法语单词的初始意义是“尝试”,意思是没有结尾的探索性写作。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自己的散文是“引起食欲的盐粒,而不会让人感到吃饱的厌烦”。今天,Essay已经成为最流行,最富变化性的一种文学形式,可长可短,可正式可不正式,可以讨论各种话题,范围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时事和对任何事情的个人思想。
Essay=Personal statement
=State personal story to show off your personality
with vivid details
通过Personal,story,Show,personality,Vivid,details这6个词汇,或许让申请作文Essay更具体而不再抽象。
------Personal:如果我们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作文,那就是:Be
Yourself。写一篇成功的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写出你自己”。这不是玩笑!招生官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作文没有告诉他们有关你自己的一些事情。不要讨论世界政治,不要简单地罗列你的成就,读者读你的作文是要了解你,而不是别的事或别的人。比如,无论你要写你的妈妈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对你的影响,记住,作文的主角始终是你,要谈你的感受、感悟或变化,讲述的是别人,但焦点永远是你。简单地说,你要用第一人称“I”来写你的作文就对了。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奥巴马总统的第一部书《父亲的梦想》(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奥巴马的个人故事吸引了美国人民,你自己的个人故事则要吸引招生官。
如果说,奥巴马离我们很遥远,就说一个近的。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一期节目中,曾有一位男嘉宾,40岁,其貌不扬,与朋友一起支撑一所打工子弟小学。自身条件应该是节目有史以来所有男嘉宾中最弱的,既没有国外留学工作的背景,也非事业有成的董事长、总经理,但那天他却出人意料地感动了全场所有的人,并牵手成功。原因就在于他用短短的三段视频,相当于一篇作文,讲述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在他5岁的时候,父母的训斥、同伴的嘲笑大大地打击了他的自信,让他患上了一种特殊的疾病,甚至在体育课上不能辨别左、右转的方向,还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可他没有放弃自己,虽然比同龄人多用了几年,但最终完成了大学学业,他花了25年的时间终于消除了自己的口吃毛病。童年的经历,让他感到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心灵的呵护,所以,他选择在北京创办一所打工子弟小学,虽然事业发展艰难,但他仍然选择了坚持。如果他用这三段视频去申请美国大学,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不成功的道理。记住,Be Yourself,一定要写出你自己!
: 讲故事是最易于与招生官建立友好沟通的写作手法。作文本质上是和招生官做一次私人化的交流,和谈恋爱、交朋友差不多,绝不是汇报个人的英雄事迹,讲故事是最吸引人的方式。故事一般包括三个要素:人物、场景、冲突,并用这三个要素来表现一个主题。如果你只是说“我特别喜欢学习”,这让读者没法了解你,既看不到也抓不到你的个性,你一定要让读者看到一个场景你是怎么喜欢学习的。这个场景要靠故事,也就是靠精选的细节、生动的描述、原汁原味的对话来展现。可以说,每一篇作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说,写申请作文,就是讲你自己的故事!故事既能展现你自己,又能吸引读者。有一个同学曾这样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在高中的时候,我常在小餐馆的桌子旁等着吃饭。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事情放在一个场景中,就会更吸引人,让人记忆深刻。比如:
(“我的,我的”,托尼大声喊着,把三份汉堡和炸薯条的取货单扔在柜台上)。
用电影来比喻最好理解了。每个电影都会表现一个主题,但哪个电影也没直接说它要表现什么主题,它就是讲一个故事,你看到的是故事,你体会到的才是主题,每个电影几乎都如此。记住,好电影都有一个好故事,有好故事才能拍出好电影。写申请作文也是。所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做你自己故事的编剧,直到有一天,你觉得可以投资去拍了,可以在市场赢得票房了,你就可以写作文了。
2012年2月,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在奥斯卡上颗粒无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小男孩艾尔伯特和小马乔伊共同成长的故事涕泪横流。当爸爸把小马乔伊买回来后,艾尔伯特立刻就爱上了它,并竭力阻止妈妈把它退掉,还承诺好好训练它。一战爆发后,乔伊被卖给了军队,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在残酷的战争中,它穿过炮火和战壕,穿过一次次死亡的边缘,只为了找到它最初的朋友和主人。著名导演张艺谋在谈到怎么选择拍片子时说,有好的故事最重要。
------Show:这个词还真不容易解释清楚。故事要靠创造场景来展开,场景要靠展示而不是讲述来创造。“Show, don't tell”(展示而不是讲述)是讲述故事的一个规则,马克·吐温给作家提出了类似的忠告:Don’t say the old lady screamed. Bring her on and
scream”(不要说这个老妇人在大喊大叫,带她上场,让她大喊大叫)。还是看个例子。
关于讲述(Tell):
Later that night I called each member of my mother’s family. I
assured them that that the accident was minor. At that point, no
body could know what would happen one month
关于展示(Show):Sophie stood shivering on the porch. Her eye liner
was smeared and her hair was slicked back by the rain. Her light
jacket clung to her sharp, bony shoulders. As she started to speak,
the thunder roared. I could see her mouth moving, but I couldn’t
make out the words.&
展示就是为了让招生官在脑海中形成你生动的画像。一篇故事生动的作文常常由于在表达上过于注重陈述而不是展现作者的独特品质而招致失败。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如果他们不把道理讲到极致,招生官就看不明白。要知道,道理是靠故事,故事是靠细节、靠对话的描述来展现的。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每个男嘉宾都要展示自己的三段视频,非常有意思的是,从目的到长度,到表现形式,三段视频就相当于一篇大学申请作文,对能否推销出自己极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屡屡引用这个节目的原因。总体来说,效果好的,都是展示的好,效果差的,都是讲述的多。比如,有的男嘉宾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反复地说自己是一个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可你就是看不到他是怎样给人带来快乐的,所以,讲述永远是苍白的。相反,有一位男嘉宾,他的朋友在评论他时,没有说他工作努力,精力充沛,性格活泼之类的话,而是说:这家伙一次能吃十个汉堡,不过,饭可不是白吃的,他能在一整天的工作后,能玩上一个通宵,甚至连续几个通宵不睡。记住,讲述的东西招生官记不住,展示出来的东西才让人印象生动、深刻。
------:“细节”这个词汇很好理解,也可以说就是具体的情节。细节是用来“展示”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或方法。如果说,在写申请作文时,你第一个需要记住的词是了。
细节什么样,怎么用?奥巴马在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故事描述的细节之细绝对会让你叹为观止,会让你见识Essay写作高手的功力,希望大家通读全书。那么,我们的孩子写作文,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空洞、枯燥、虚假呢?不会使用细节是一大病症。对于申请作文,没了细节,就没了环境,就没了画面感,就没了感染力,就没了个性,招生官自然就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又怎么能录取你呢?
我们写东西,往往感觉空,一个很大原因是不会使用细节,反而自然地使用一些“陈词滥调”。“陈词滥调”不一定是坏话,是指人们说烂了的话,如我学习刻苦等。比如,有人在应聘时会这样说自己:“熟练制定客户报告”,这样的语句既模糊又冗余。用了细节就会好了,如换成“每周制作五份定制报告,对客户的销售活动进行分析”,这样就让阅读简历的人更了解你的经验到底如何。
不会使用细节跟语文教材对我们孩子长期的“熏陶”有关。那么,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怎么把细节“编”没了呢?上海作家叶开老师在他的“打败语文”一书中指出,语文教材的编选,公然对名人名家的作品大加删改,“只剩下骨头没了肉”。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共40篇课文,也许由于删改太多,39篇都没有署上作者的名字。以巴金《鸟的天堂》为例,叶开老师总结了中小学语文教材改编中的三大硬伤:抹去具体的行踪,删除对周边环境的具体描写,用抽象无趣的描述性名词代替具体生动的细节。如“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句话被简单地改为:“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如果你的美国大学申请作文也这样写,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下面让我们选择其中一段感受一下,看看叶开老师对语文教材的批判到底是不是过火?
为大家比较起来方便,下面把原文和删改过的部分都放在一起,下划线上的文字是巴金原文中被删除的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教材改编者加上去的。
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条)石子路,很快地就(来)到了河边。那里有一个茅草搭的水阁。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上)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了)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心)流(移)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流(移)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来。树叶(真)绿得可爱。这(那)是许多棵(株)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棵(株)榕树的时候,我的错误马上就给朋友们纠正了(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棵(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两棵(株)。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株)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跟一直垂到地上,(伸)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株)大树躺(卧)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颗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小)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巢)。农民不许人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儿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去)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常常(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道。(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桨),(船)缓缓地流到(移向)河中间去(心)。
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绿叶丛中垂着累累的红色果子。我们的船就往那里流去。一个朋友拿起桨,把船拨进一条小沟。在小径旁边,船停住了,我们都跳上了岸。
两个朋友很快地爬到树上去,从树上抛下几枝带叶的荔枝,我同陈和叶三个人站在树下接。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用叶开老师的话讲,没有了细节,你就不知道在说谁,不知道发生在哪儿,只剩下骨头没了肉,如果你把这个习惯带到你的申请作文中,那你申请美国大学的所有努力只有付之东流了。但愿,但愿我们能够通过学写美国大学申请作文,把我们丢失的课给补回来!
生动的”这个词是用来修饰“细节”的,生动与细节是连在一起的。通俗点说,你对细节,对故事的描述要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记得住”。招生官虽然不认识你,离你十万八千里,但通过生动的细节运用,就会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还是看一个例子,比较两封应聘信在细节描述方面的差别。
两封信哪一个更让人信服呢?
一定是第二封,原因在于第一封笼统、抽象,而后一封明确、具体。这可以从对申请职位、成绩专业、工作经历的描述中很容易地看出来。记住,具体的语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能让读者第一眼就能“目击”到你的个人世界,形成你独特、清晰、深刻的个人“画像”,而不是让他们去做毫无细节的猜想。
------Personality:这个词可以理解为人格,或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个性。那么,人格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有一所大学在回答谁能来到这所学校时说:如果用一句话,就是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他们进取主动,果敢坚定(motivation,
determination),他们热心公益,互助支持(public-spirited, supportive of one
another),他们喜欢合作多于竞争,他们学习刻苦但并不忘记娱乐休闲。如果用一个词,就是“好奇”,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小到一个村庄,大到整个寰宇都充满兴趣,他们对学习永不满足,时刻激情洋溢。
这里,激情、主动、坚定、热心、合作、好奇等等,都是人格的具体内涵,也都是名校最看中的要素。如果最简单地阐述美国大学的录取条件,其实就两条,一个是你的学校成绩,看你是否具备完成大学学习的能力。分数不是越高越好,成绩标准很多孩子都能轻松达到。另一个就是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就是你的人格要素。美国大学看重的人格要素主要有:关心他人、自信、创造力、求知欲、主动性、坚持、热情、活力、首创精神、领导力、成熟、乐观、组织能力、抗争逆境、承担风险、幽默等等。
不过要记住的是,人格要素要靠你的作文展现出来,这也就是作文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在作文中,人格不是直接“言传”出来的,而是靠故事“意会”出来的,靠细节展现出来的。故事也好,细节也好,都非常重要,但它们都是为展现你的人格服务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你在动笔之前首先要知道的。
以上6个词就是申请作文写作的“灵魂”,需要我们仔细体会,时时记住。
五、做------发现天赋,与众不同
Every cookie is unique
Make a difference应试教育生产标准件,把一个个材质各异的孩子训练成整齐划一的螺丝钉,泯灭的是孩子思想的火花,扼杀的是孩子创造的天赋。素质教育开发专用件,挖掘孩子潜质中的独特才能,把孩子智慧中的星星之火点燃成五光十色的烈焰,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或事业;标准件论吨卖,价格只会越压越低。专用件论个卖,个个都是待价而沽。
至少有一门感兴趣并研究较深的特长或领域,最好要形成自己较强的专业素养。对学生来说,应聘就是看培养了十几年,甚至20多年的产品“学生”能否卖得出去。我们看看招聘方对产品都有什么要求。一般来说,除了姓名、年龄、爱好、工作经验这些在简历上都有的信息之外,他们最希望知道的就是求职者能否胜任工作,包括最强的技能、最深入研究的知识领域、个性中最积极的部分、做过的最成功的事情,主要的成就等。到毕业后才开始现“做”是来不及的。所以,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自己做事的能力,把自己在“做”的方面做强。
1、敌营18年,应试教育效率极其低下
若干年前有个电影叫《敌营十八年》,想想我们孩子的教育,6岁上学,22岁大学毕业,再念3年研究生,就敌营19年了,再念个博士,就“奔三”了,而这时他们的职场经历很多还是零。回头看那些十几岁在社会打拼的人,30多岁的时候已经做了很多大事了。更不用说战争时期20几岁就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了。虽然我们不能离开现有的教育模式,但我们总应该利用好这个人生漫长的求学时代。外部环境不能改变,但我们能立刻改变自己。一个办法就是尽早发现孩子的天赋,让孩子有一门研究较深的特长或领域。
天赋需要发现,也需要支持。据2012年8月的一则报道,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3岁杭州男生张维加,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吸收为会士。张维加以兴趣为驱动,不追求分数,自由发展的成长轨迹引人思考。张维加出生于杭州市一个普通人家,母亲是中学老师,父亲是电脑工程师。他没上过幼儿园,就在镇上的普通公办学校就读。受父亲影响,张维加逐渐显露出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初中时,看到床边的世界地图,他对母亲说,北极和南极是可以拼起来的。张维加中考全市第一名,学校决定让他大部分课程免试,也没有动员他参加任何学科的竞赛。就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出了论文《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并获得保送北京大学的资格。本科四年中,张维加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7篇,其中SCI与EI论文7篇。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升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发表了3篇SCI期刊论文。张维加说,“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中学给我提供的自由空间。思想是需要一个空间的。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有了兴趣,才有自控能力。”
把喜爱的东西做到极致,这一点我们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这个习惯,或不知道应该做自己的事情。中南大学大二学生刘路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小学的时候,在数学方面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直到初中,当同学们都还在为课本习题发愁的时候,他却已经开始自学数学理论,别人视为“天书”的数学专著他却爱不释手。到了高中更加痴迷,家人都为他的高考发愁,而他却将小姨落下一本大学微积分,当宝贝一样,一本接一本看下去。高考的志愿书上,从一本到专科全部填的是数学专业。上大学后,他每天晚上都阅读数学论文,还是英文版的。别人认为枯燥的数学论文,他却看得津津有味,当大家都在忙着上课和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刘路则沉浸在图书馆的论文堆中,自得其乐。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同样是上学,但有人读的是自己的书,做的是自己的事。而很多孩子还是喜欢考老师的试,做导师的课题,毕业就闪人,没有连贯性,浪费了自己的时光。
2、从发现天赋到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法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环境迥异,“做”法自然不同。但一般来说,有两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天赋的发现和时间的利用。
越早地发现孩子的天赋,孩子就会越早地获得成功和幸福。遗憾的是,有的人一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喜爱的职业或事业,甚至没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发现孩子天赋是自己的首要职责。奥巴马总统在上任前给两个女儿写了一封信,他把发掘潜能,挑战自我看作是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奥巴马说:“我要让所有儿童都在能够发掘他们潜能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要能挑战他们,激励他们,并灌输他们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发现天赋的过程实际上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开始了。沃伦·巴菲特在六岁的时候就显现了一代投资大师的潜质,他发现自己对数字统计和信息分析情有独钟。他和小朋友在大街上玩耍的项目之一就是记录下过往汽车的车牌号码,以备有朝一日作为警察破案的线索。在教会医院的病床上,在玩一种指纹游戏的玩具时,就想到要把所有修女的指纹采集下来,他认为这些人中总会有人犯罪,到那时只有他才能证明谁是那个犯罪的人。70年之后,巴菲特说:“我六、七岁的时候就知道我对投资有兴趣,应该说我很幸运,那么早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不要以为到了学校就是受到了教育,不要以为考了高分就是完成了教育,教育的过程首先是发现孩子天赋的过程。父母也好,学校也好,最大的任务,首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发现他们各自独特的天赋,而绝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学习标兵。反之,父母也好,学校也好,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有天赋的地方。
对于小孩子,发现天赋的一个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感性教育。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着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也可以简单地说,感性教育就是生活常识教育,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在理性知识学习时才有更好的理解力。反之,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灌输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孩子不但累,最终也行不通。就像大树没有根,长不大的。2012年5月,美国加州六岁的小比尼在吃午饭时,桌对面吃苹果的小伙伴突然噎住了,她冷静走过去,用海姆利克氏急救法帮同学摆脱了险境。她说,这招急救法是从一个儿童节目上偶然学到的。家长一定要知道,常识比知识有用1000倍。
怎么增加感性知识呢,很简单,看看德国孩子在6岁之前都做什么呢?他们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的常识;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他们去参观花圃,学习分辨花草植物;他们去看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参观图书馆,学会如何借书、还书;他们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他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学做南瓜汤;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游街来纪念这位骑士圣人。6岁之前,孩子学会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练就了很强的生活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孩子日常生活的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孩子的天赋在哪里。在《新家长时代》一书里,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女儿高一时,准备申请一所美国高中,学校让家长写一封推荐信,当时不明白,哪有让父母给自己孩子写推荐信的,那谁不写好的呢?仔细一想,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写,写什么,后来,就把女儿平时的几件小事写上了,效果非常好。其中很多都是对孩子发现的过程。比如:
女儿四岁的时候,我们打算送她去幼儿园。当妈妈骑自行车带她出门时,她高兴极了。看了几家幼儿园,由于每家都要收一笔很大的建园费,妈妈就不准备让她入园了。回家的路上,女儿突然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他们谁都不要我呀?”
“我的方法和答案又不一样”----&
一个思维活跃的女孩。女儿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建议她考育才,说她思维活跃,尤其在数学课上,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新思路和新想法。我注意到她有一个习惯,在做作业的时候,从来都不事先看答案。有一天,她兴奋地对妈妈喊,“妈妈,我刚解出一道难题,绝了,我的方法和答案又不一样”!
&“为什么回来这么早啊?”----&
一个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2000年我在澳大利亚学习的时候,每次我给她妈妈打电话,她总是着急地问一些问题,像学校生活,水族馆,教堂什么的。女儿也很喜欢米老鼠,当我们告诉她准备带她去游览香港迪士尼时,她甚至都不相信。她几乎走遍了每一个景点,一直到晚上闭园。在新加坡参加SAT考试的时候,她妈妈晚上带她返回住处时,她就问妈妈,我们就在这儿停留一个晚上,为什么这么早回来呀。最后,终于劝说妈妈和她到夜间野生动物园一直兴奋地玩到很晚。
“为什么她一直和我说话,但却没有捐呀”----
一个做事永不放弃的女孩。女儿初三的时候,学校的一个同学得了白血病,她和同学们一起去市中心募捐。回来的时候,她又疑虑又怨恨地问我,“我和一个阿姨从街的这头一直走到另一头,我说了同学得病的事,她也一直和我说话,但最后没捐,为什么呀”。我就告诉她,重要的是你一直没有放弃,你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孩子到了大学以后,学习时间的利用就非常重要了。最近,一项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们四年的时间不读书又干什么去了?有人是这样总结的:30%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应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堆无用的课程,30%功夫用在学英文、考级,剩下40%大部分用来谈恋爱、社交。每年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或者大学毕业纠结是否出国留学,或者就业不合适闹心是否考研,纠结也好,闹心也好,有一个原因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没有提前准备好,否则,以四整年的时间,规划好一件事情,做好一件事情是足够的。规划时间也是一个最基本、最有用、最需要的能力。因此,我建议,大学生要按照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把时间分配到功课学习,社会活动,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上。
为什么说念大学要把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课业学习、课外活动、钻研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做到极致呢?我们功利点说,这是就业市场变化的要求,你只有适应它,而不是它适应你。高盛公司在招聘时有一个标准,除了优越的学业成绩,更要有创造力。他们认为,如果学生们都把时间用在完成学业上就太令人沮丧了。他们重视的是应聘者的领导能力----是否担任过学校球队或国际象棋队的队长,是否有企业家头脑,是否有工作经验。总之,他们挑选的人必定是成绩优异的,但这些人却并非因为成绩优异而被聘用。当下,很多毕业生却没有在简历中注明这些重要的因素,或者还没有这样的工作历练。有的人为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把大量的时间集中于获得满意的学分,而忽视规划自己的实习经历。在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没有对企业做深入调查,简历的内容常常千篇一律,缺乏相关性和针对性,甚至改改地址就能用到另一个职位中,毕业生必须要找到自己的附加值。当所有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讲如何出色地完成学业时,你如何体现自己的不同之处,这就需要一个课业以外的“卖点”,在某个领域或某一方面,避免和别人一样毫无特色。
用三分之一的时间钻研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做到极致就是让自己独特的有效方法。如果你从小就这样做,十几年的时间每个人都能练就一个独特的绝活,可惜的是,我们父母恨不得三分之四的时间都用在比别人先学那些无什么大用的知识上。耶鲁、哈佛大学的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是文艺或体育的发烧友,但他们这些喜欢、擅长的东西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所以,要想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一定要避免让自己大学四年后成为“三无”学生:没有一个自己擅长、喜欢的领域或一门特长;没有一个能把别人感动得涕泪横流的故事;没有养成对生活观察感悟并能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习惯和能力。不管能做到多少,至少不要做成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在毕业典礼上说的那样,大学四年是这样度过的:有的学生是打着游戏度过的,有的学生是打着Kiss度过的,有的学生是打着酱油度过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李宏老师、何冬梅老师和中国法制出版社的赵宏老师,他们为这两本书付出了太多的辛苦,他们改动的原稿和电子版稿我都原封不动地保存着,是我珍贵的人生纪念。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直到两本书出版,我还没有见过他们,我在这里真诚的祝福他们生活快乐,平安幸福。愿上帝保佑他们!也愿上帝保佑我们的孩子们,保佑我们每一个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