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中的内容分条概括张耳,末世之陈余的神话对陈涉提出了哪些建议

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满分5_满分网
当前位置: >
> 试卷信息
2015届北京市东城区南片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语言应用
1. 难度:简单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___________(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打量。【甲】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美无所不在,__________(除非/并非)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乙】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丙】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__________(禀赋/秉性)的不同而差异极大。当然,诗歌不能当饭吃,但如果每天享用珍馐美味,却不曾被诗歌打动过,这样的生活也仍然是欠缺的。对于精神生活来说,真实和虚幻并非泾渭分明。一个人对于一次历史事件的追想,对某个古代人物的湎怀,不见得比身边的各种琐事,或某件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更缺乏真实性。当我们在日渐富足的今天抱怨生活无聊沉闷时,是不是应该检讨一番自己的内心,察看一下感受的管道是否已经淤塞了呢?1. 文中黑体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心弦(xuán) 风景名胜
B. 慵懒 窈窕淑女(tiáo)C. 汲取(jí)
D. 湎怀 泾渭分明(jīng)2.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独具匠心
禀赋B. 独具匠心
秉性C. 别具一格
禀赋D. 别具一格
秉性3. 对文中加点词语“点石成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指的是使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产生丰富的意味和美感B. 指的是能够从特殊的角度再现或真实或虚幻的生活C. 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品格D. 指的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一种特殊的敏锐和细腻4.“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这句话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二、文言文阅读
2.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①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两人相对而处。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嗔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陈余乃复说陈王日:“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节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①抵:投奔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嫁庸奴,亡其夫
亡:逃离B. 父客素知张耳
素:平素C. 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坚:坚固D. 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解析】瓦解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张耳以故致千里客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B. 乃宦魏为外黄令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C. 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日
陈余然之D. 不为王不可
为天下除残也3.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里中小吏曾因陈余犯了小的过失鞭打他,陈余打算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住小吏,使小吏受到鞭打。B. 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秦国发出命令文告悬赏拘捕他两人,他俩也利用里正卫的身份,向里中的居民传达上边的命令。C. 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重立楚国的政权,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复存,使断绝的子嗣得以延续,(您)这样的功德应该称王。D. 臣尝游赵,知其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我曾遍游赵国,熟悉那里的杰出人物和地理形势,希望派一支军队向北出其不意地夺取赵国的土地。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张耳从千里之外的大梁来到外黄,成为外黄富人的门客,还娶了富人之女为妻。B. 陈余的父亲曾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这成为了陈余、张耳能够共同患难的基础。C. 张耳、陈余主动请求追随陈涉起义,目的是能使被暴秦灭亡的诸侯国得以复立。D. 张耳为人沉着冷静,能忍小耻,做事不急功近利,陈余与张耳相比则略显浮躁。5.分条概括张耳、陈余对陈涉称楚王这件事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三、名句名篇
3. 难度:简单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共8分)①“诗仙”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②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③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④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⑤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 
四、诗歌鉴赏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回答小题。(共7分)终南山
终南望余雪王维
祖咏太乙近天都①,连山接海隅。
终南阴岭②秀,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积雪浮云端。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林表③明霁色,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城中增暮寒。注释:①太乙: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帝王的都城,指长安。②阴岭:山北曰阴。背向太阳的山岭。③林表:林梢。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终南山》的作者立足“中峰”,用阳光的浓或淡和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百态。B. 《终南望余雪》的作者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看到落日的余晖把树林的顶端照得闪烁发光。C. 两首诗都写了雪后初晴时终南山的山势之高和林壑秀美,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D. 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王诗意境清新,有声有色;祖诗则意境清幽,朴实俏丽。2.王维、祖咏两位诗人笔下的终南山共同特点是什么?他们各自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五、现代文阅读
5. 难度:中等
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别时容易蒋勋张大千有几方印记是我喜欢的,如“三千大千”、“大千好梦”等;而我最喜欢的一方是“别时容易”。大风堂收藏的书画是有名的,尤其是石涛八大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也曾经在大千先生手上流散出去。凡从大风堂流散出去的作品便大都钤有“别时容易”这一方印。对于一个精于鉴赏的人来说,曾经自己收藏的珍爱之物,一旦不得已要拱手让人,的确有难以言喻的感慨。这一方小小的“别时容易”,虽然钤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使我感觉着一种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了。我自己是不收藏东西的,艺术上的珍贵之物,经历了久远的年代,也仿佛是久经劫难的生命,使人要起痛惜之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惧怕这心的痛惜,我对一切人世可眷恋美好之物,反倒宁愿只是欢喜赞叹,而无缘爱,也无缘占有吧。纳兰容若有一句词说“情到浓时情转薄”,我想是可以理解的。小时候我其实很有收藏东西的癖好。一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如玻璃弹球,朋友的信、照片、卡片等,因为保存了几年,重新翻看把玩,就似乎有了特别的意义,使人眷恋珍惜,而每次到抽屉堆满,不得不清除时,便有了难以割舍的痛惜。我们能有多大的抽屉,去收藏保有生活中每一件琐屑之物中不舍的人情之爱呢?几次的搬移迁动,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暂时栖身,我终于习惯了“别时容易”的心情。“别时容易”也许是从李后主“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脱胎出来的吧。但是,去掉了头尾,截出这四个字来,镌成图章,便仿佛多了一层讽喻。把这样的一方印记,一一盖在将要告别的心爱之物上面,那些在人世间流转于不同眷恋者爱抚之手的书画,也似乎是一个有沧桑的生命了,使人痛惜,使人不舍啊!小时候有收藏东西的癖好,其实也是因为东西实在不多。在物质困难简陋的年代,往往一件东西可以用好多年,那从俭省而生的珍惜,最后也就成了一种对物件的不舍之情吧!随着物质的繁盛多余,有时候不经意地舍弃一件东西之后,才发现,原来物质的富裕已经变成了对物的薄情了。在许多以富裕繁华著名的大城市中,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各种尚称完好的家具、电视机、冰箱、质料细致的服装等,都被弃置路旁。我行走于那些街道之间,留恋于那月光下凄然被弃置的物件,感觉着一种大城的荒凉。是因为富裕,使我们对物薄情,是因为对物的不断厌弃、丢掷,变成了这城市中人与人的薄情吗?工业革命以后的大城市真是荒凉啊!仿佛在繁华最盛的时刻已经让人看到了以后的颓圮,仿佛所有的富裕却是为了把现世装点成一个废墟。我的不再收藏东西,我的不再保有太多东西,我的不再执著于情爱的缠绵,也许正是害怕着那对物对人的薄情吧。我愿意,每一次告别一事,每一次告别一物,仍然有那“别时容易”的痛惜。有许多遗憾和怅惘,也有许多歉意和祝福。大千世界,所有我们相遇过的物与人,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吧!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 透过钤有“别时容易”方印,“我”似乎能感觉到将心爱之物拱手让人的难以言喻的感慨,爱物如人的伤逝之情。B. 张大千的这枚“别时容易”的印章是从李煜的词作中选取的内容,有一层讽喻之情和沧桑之感。C. 富裕繁华著名的都市街道却有一种颓圮苍凉之感,这种感觉是源于每天夜晚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D. 文章以“容我都一一钤盖这‘别时容易’的印记”一句结尾,意在表达对相遇过的人与物挥手作别的潇洒。E. 本文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读后让人久久难忘,回味无穷。2.文章引用了纳兰容若的词句“情到浓时情转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理解这句词的?(3分)3.作者说自己现在不再收藏东西,请结合全文,说说其中的缘由。(4分)4.作者曾说:“散文到最后,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而是要在情怀、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有人也评价蒋勋的作品中有一股文人情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六、语言应用
6. 难度:中等
微写作。(10分)随着“单独两孩”政策(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各地的落实,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将有所改变,这种独特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假如你是一名独生子女,现在,你的爸爸妈妈符合政策要求,生下了第二个孩子,面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你想对他(或她)说些什么呢?根据以上情境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不少于150字。 
七、作文题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驴驮重物,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感到十分劳累,它遇到了牛,就对牛说:“帮我驮一点东西吧,我很累,累得走不动了。”牛答应了,就帮驴驮了一些东西。牛到家了,把替驴背的东西给了驴。驴驮着东西又赶路了。驴喘着气,走了一段路,看见了马,对马说:“我很累,请你帮我背些东西吧?”马摇摇头,不同意。驴不高兴地说:“一路上我都得到帮助,没想到遇着你这样身强力壮的,却拒绝了我的请求。”马拒绝说:“你这样不知休息地背下去,我帮你背一时又能有什么用呢?”驴终于累死了,大家都说是马的责任,如果马能帮助驴一下,驴怎么能累死呢?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耳者,大梁人也。张耳尝亡命游外...”,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一)《苏武传》节选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二)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王氏:王安石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以老母系保宫监禁B.自分已死久矣料定C.扶辇下除授予官职D.不敢求武访问2.下列划线词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武使匈奴明年皆为陛下所成就B.且陛下春秋高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虚心欲相待独有女弟二人D.因泣下沾衿故使陵来说足下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求知于人②不拘于时,学于余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以下各项内容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⑥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6.用“/”线给上面文段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7.翻译上面两个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3分)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苏武传》节选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二)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王氏:王安石【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以老母系保宫监禁B.自分已死久矣料定C.扶辇下除授予官职D.不敢求武访问【小题2】下列划线词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武使匈奴明年皆为陛下所成就B.且陛下春秋高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虚心欲相待独有女弟二人D.因泣下沾衿故使陵来说足下【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求知于人②不拘于时,学于余B.①不妄与人接②欲呼张良与俱去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②重为乡党所笑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题4】以下各项内容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⑥【小题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小题6】用“/”线给上面文段中划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小题7】翻译上面两个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3分)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子敖嗣立为赵王。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鞲(gōu,袖套,用于束衣袖以便动作)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啮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毫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馀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监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具告之,曰:“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选自《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易:轻视B.吾王长者,不倍德
倍:通“背”,背弃C.吾王审出乎
审:审问D.上多足下,故赦足下
多:赞美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贯高“能立然诺”的一组是(  )①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②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③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④终不复言⑤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⑥乃仰绝肮,遂死A.①③④       B.②⑤⑥C.①②⑥
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高祖刘邦对待赵王张敖是相当的傲慢无礼,但张敖想到自己是刘邦的女婿,故而隐忍不发,按照女婿对待丈人的礼节行事,毕恭毕敬,自居卑下。B.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平日就很讲究气节,看到刘邦侮辱自己的赵王,心中无法忍受,要求把刘邦杀了,乘机拥戴赵王做皇帝。C.贯高等人谋刺刘邦未能如愿,后来被仇家告发,赵王被逮捕,贯高等人纷纷挺身而出,自承罪责,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推给赵王。D.贯高的朋友泄公受刘邦委派,入狱探问贯高案情真相,贯高将事情经过从头到尾、原原本本说了出来,证明了赵王确实清白,张敖最终得到赦免。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耳和陈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