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怀中的“木沉鱼落雁的故事南渡”所引发的感想

《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2【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3【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赏析【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题1】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小题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点出题目中的“早寒”。作者活画出一副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解析:略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小题1】诗的第一句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使我们联想起朱自清《春》中有关春雨的三个比喻句:(2分)【小题2】请你指出这首诗三、四两句与杜甫《春望》三四两句表现手法的共同之处,并作简要分析。(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无锡前洲中学九年级二模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晓过鸳湖&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②岸欲平。
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① 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在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过”字用的最妙,请你说说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辽宁省营口市初三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二)(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4分)梅&&&&&&&花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小题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小题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辽宁省大石桥市水源二中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西归绝句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书:信。 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小题1】诗歌前两句的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2分)【小题2】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小题1】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小题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3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早寒江上有怀》是“木落雁南渡”还是“木落雁南度”?
爲你锺情0037A
木落雁南度
请解释一下好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
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中就是个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鉴赏阅读答案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鉴赏阅读答案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温庭筠《过陈琳墓》阅读答案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③君。
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 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怜:爱慕。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诗人为什么&怜君&?(2分)
(2)本诗颈联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除对偶外,颈联还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4分)
(4)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1)诗人爱慕陈琳能够得到曹操赏识(1分),实际上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满腹才学无人赏识(1分)。
(2)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见到陈琳墓前石麟埋没草中,联想到邺都铜雀台也荒凉地遥对墓云,暗喻了陈琳那个重视贤才的时代的消逝,为下文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评分标准:手法1分,答&虚实结合&&想像&&联想&皆可;诗歌意境2分,通顺1分。若答借景抒情,并解释前半句的意境,可酌情给1-2分。只答手法不阐释不得分。
(3)&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
(4)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 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前句寄托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了当代的不重人才;后句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 思。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1、针对&词客有灵应识我&,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你对&应&字有什么理解?
2、本诗是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作者与古人作了哪些对比,请列举出来。
1、答:&应&字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所以纪昀说&极兀傲&;同时,也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
2、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from 鉴赏阅读答案 温庭筠《过陈琳墓》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来自 end#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 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解析:本题需要抓住颈联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结合景物,把握诗歌情感去描绘。
2.前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吊陈琳,都用自己陈说,盖己之才与遇,有与琳相似者。&诗中哪些词句是描写自己的?二人有何相似之处?(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主旨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飘蓬&、& 霸才无主独怜君&、& 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2分)二人皆有盖世才华,陈琳曾不被重用,而作者一直怀才不遇。(3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飘蓬&,关键句:&霸才无主独怜君&&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去分析两首诗的思想主旨。
(1)结合全诗,品析颔联中&怜君&二字蕴含的意味。(2分)
(2)颈联有什么艺术特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6分)
(1)诗人爱慕陈琳能够得到曹操赏识(1分),实际上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满腹才学无人赏识(1分)。
(2)艺术手法:①颈联借景抒情。诗人借荒凉萧索之景,表达内心的寂寥郁愤。(2分)②
颈联前后句写景虚实结合。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表达情思: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2分)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怀古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在诗中,作者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 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 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 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 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 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 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 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 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 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 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 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 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 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 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 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 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小编推荐鉴赏阅读答案:
热门阅读:&&>&&>&&>&正文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作者: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一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FONT color=#ff】
【翻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赏析】: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
本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而发自内心对寒江的怀念之情,由此引发了首尾呼应。
【阅读训练】:
1.简析“乡泪客中尽”一句中,“尽”字的意蕴。(3分)
2.阅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3.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5.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3分)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
1、 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 简要概括“木落雁南度”所描绘的两个场面。
3、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说说“乡泪客中尽”中“尽”字的表达效果。
5、“平湖夕漫漫”这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尽:用完,没有;(1分)思念家乡的泪水已经在客乡流完(1分);一个“尽”字道出了作者离家之远,飘零之久。(1分)
2.诗人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1分),异乡漂泊的境遇(1分),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1分)和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1分)。
3.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4.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5、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7、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树叶[1]&&&
文章录入:&&&&责任编辑:&
相 关 文 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鱼落雁指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