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衣着是

【图文】四年级总复习建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四年级总复习建议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15.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结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感培养的研究》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几年来在上级领导及专家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比较顺利完成了研究方案中各项任务,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了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同时也总结出一定的教育学生的方法经验。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是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
2、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多为隔代教育,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学校德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校位于塘沽的边远农村,由于受当地村民素质的影响,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明确的认识,自我发展的意识参差不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多,认识和处理问题容易发生偏差,淡漠自己所应承担的公民责任,弱化了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道德表现上我们经常看到个别学生张口讲粗话、随地吐痰、踩踏草坪,骑车带人,乘车争抢,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现象,还有个别学生无视校规校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德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但是教育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强。塘沽教育局自2006年开展责任教育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在责任教育的领航下也深深的体会到:学生只有从小逐步树立责任感,长大了才能和谐的融入社会,快乐的生活、出色的工作;学生只有从小形成为小事负起责任的优秀品质长大了才能担当起社会重任。我校结合塘沽责任教育的系列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收效很好。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得好:播下一种行为,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命运。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并且能够改变他命运的好习惯,就是要在纠正学生一些错误言行的同时使学生得到进步和发展。深入开展责任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必须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另外,我校现在每学期开展的争当“责任之星好少年”、“星级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作为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和现实表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道德认识,道德态度,更是一种道德实践,表现为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承担义务的一种自觉态度和内心体验,表现在学生平时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因此,促进学生的责任认知,丰富学生的责任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志,形成学生的责任行为,我们既渗透在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也落实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目的上。
三、研究状况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责任感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无不显示着对国家社会的崇高责任感。国外一些中小学校也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另外,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
但是,责任感的培养仅仅依靠重视和强调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进行实施。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相对都比较迟滞。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心理学界开始对社会责任心的研究,由于各自的研究需要,对社会责任心的操作定义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一致强调大社会的公正道德观对个体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性,认为有社会责任心的个体有对他人利益关注的偏好。国内对培养责任感的研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责任问题的凸显,才逐渐受到重视的。研究相对还比较零散,对很多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实践上也难见系统的可操作办法。
塘沽区教育局德育科从2006年起在全区中小学狠抓责任教育,形成了许多很好的实践经验。这些为该课题的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在中国教育专家胡芳的论述中,又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责任意识能帮助一个人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习惯于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人的责任意识就从中得以形成并强化。
“责任感培养”是指开展责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把学校的规范要求和自己的内心需求结合起来的重要媒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养成。
五、课题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课内外结合的原则
(3)典型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知行统一原则
(6)主动参与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针对农村学生现状,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们根据实际分析把小学生良好良好习惯分成六类指标,即:守纪、学习、礼仪、劳动、自护、卫生。按照低、中、高年级细化了每类的具体目标,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强、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是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积极习惯和消极习惯。凡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的,适应了人的正常需要的,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一类的习惯就是良好习惯或积极习惯。反之则是不良习惯或消极习惯。如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能做到自我检查的习惯,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提高其学习能力,这就是积极的良好习惯;如有的小学生做作业时,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不能专心致志地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这就是一种不良习惯或称之为消极习惯。还有智慧性习惯,比如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复杂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的习惯。
2、守纪:即严格自律,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我们按照个体层面和社会群体层面,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自律习惯。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觉爱护公共环境、自觉遵守参与公共活动纪律等是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性习惯。个性自律习惯,如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遵守小学生守则,遵守学校纪律等,这些习惯因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实施养成教育。
3、礼仪:待人友善,保护隐私,礼貌大方。我们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现实性)习惯。那些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习惯,可以看成是传统性习惯。如尊老爱幼的习惯、重大节日庆祝的习惯、谦让的习惯等,那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于以往习惯的习惯就是时代性习惯。如乘电梯靠右站的习惯,乘车按次序的习惯等。除此之外,我们建立了《小学生礼仪常规》。
4、劳动:动脑动手,承担家务,自我服务。我们依据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将其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那些与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的习惯,如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垃圾分类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等称之为一般性习惯。而那些与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适应的习惯,如利用文字想画面的习惯。利用表象构图的习惯,注意劳动分配的习惯等,都可以看成是特殊性习惯。
&5、自护:遵守交通,活动自护,分辨是非。我们依照人们日常活动主要领域进行分类,在校做个好学生,如勤奋读书,语言文明,行为规范,热爱班集体,尊敬老师,做好份类的事情,注意活动安全等;在家做个好孩子,按时上学和回家,按时做作业,按时睡觉,孝敬父母,不挑吃穿,不乱花钱,友爱他人等;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如遵守交通安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不玩火玩电玩鞭炮等等。
&6、卫生:衣着整洁,手脚干净,讲究卫生。按不同层次水平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意识性习惯。动作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较简单,形成的时间较短,容易训练。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脸这样的一些习惯等。意识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意识反应和行为动作,往往是意识形成在前,动作行为在后,如看见垃圾主动拾起来,不乱刻乱画,不乱扔东西等等。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九、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为训练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并综合采用活动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本课题研究为应用研究,将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突出实践性研究特性。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文献研究法:查阅了有关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文献,整理出有关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及标准
4、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好习惯的活动。
5、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十、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0——2011.12)。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主要做以下工作: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2、由专家给予实施框架,撰写方案;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2012.1——2012.6)。本阶段为课题的调查研究阶段,主要做以下工作:1、深入调查、取证,确定研究方向;2、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2.7——2014.12)。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做以下工作: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实践中,我们以探究方法和内容为基础,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认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以“知”为基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对知的检验,知行统一才能成为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我们坚持以班队活动课、品德课教学、少先队活动等为阵地,以
“红领巾广播台”、“班级板报”等为信息窗口,采取环境熏陶、学习渗透、专题讲座、活动明理、游戏歌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如:一年级新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可塑性,老师在教学中就经常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他们喜欢的歌谣形式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进行改编,来表达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对孩子们进行恰到好处地认知指导,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朝着规范行为方向努力,有的老师将课堂规范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改编成歌谣让学生记诵,这些歌谣节奏平稳,琅琅上口,好读易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对照规范查找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当然,加强学生的认知指导方法很多,有的班级根据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等特点,开展多种活动,用集体的力量去磨合自我意志,让学生学会文明交往的基本礼仪:每个班级确定自己的班规班纪,班级口号和班级精神,以良好的班级精神引领班级的积极向上,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三年级老师专门设计了“明星小队”的评比活动,根据学生良好习惯评价细目,分别从守纪、卫生、自护、礼仪等六方面进行竞赛,看谁能最先成为本班“明星小队”,这样整合了团队的力量,大家相互促进、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大大增强了小组内的合作共进精神。指导做有益游戏。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比比谁的办法多”活动,请大家集思广益,确定游戏种类,如何文明游戏,这样,同学们课下不仅有得玩,而且玩得好,玩得文明。有的老师运用“故事明理法”,有的老师运用“摆事实讲道理法”,有的运用“创设情境明理法”,有的运用“辩论明理法”等等,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采取了很多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明白其道理。
2、细化要求。上课时间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讲?课余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在家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父母喜爱的好孩子等等,对学生来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于各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要求不是很具体。因此学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对社会生活涉足的范围,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从遵守规则、学习、礼仪、劳动、自护、卫生六个方面列出了
“习惯养成训练点”,将这些行为规范细化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并把它们印在学校的《小学生行为手册》上,作为相关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同时印在《学校安全手册》上,作为教师教学与研究的校本教材。这样,学生、教师有了学习、教学的依据,家长也明确了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地教育与培养。
3、强化训练。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守纪习惯,学校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月定为行为习惯训练月,严格按照要求强化训练,一年级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开学一个月内,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和使用等习惯进行训练。训练学生坐姿,要求他们记住六个字:“头正、腰直、脚安”。老师与学生约定了一些常用口令,如:“一、二、三!”学生就能习惯性地条件反射:“向前看!”或是老师以特定的动作手势,如轻拍学生的后背,摆好手臂,示范正确坐姿予以提示,学生就能端正坐好,不会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学生写字时,老师常常提醒他们:“写字做到……”,通过训练,学生立马回答:“三个一”,并能迅速纠正不正确姿势,经过反复提醒,多次训练,孩子们就养成了正确的书写习惯了。如:中高年级开展了多种阅读训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五(一)班坚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将周二的课后整理时间、每周四、周五的晨会课定为本班集中读书、读报、汇报交流时间,交流同学们一周来的阅读信息与感受,评比一周最佳积累本,最佳积累明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六(一)班开展“以书会友”活动。班上设立了“图书吧”,学生广结书缘,成立“书友会”,将那些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同学组织到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畅谈人生理想,拓展阅读空间。还有的班级注重收集传统文化精髓——格言警句、优秀古诗文等,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感染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四(一)班长期坚持“每日一格言”活动。在班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本“拾贝录”,同时在黑板右测开辟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的“开心屋”,把自己最欣赏的、感悟最深的格言警句、古诗文记在“拾贝录”和“开心屋”内,全班学生每天轮流记载,并利用当天晨会时间开展警句格言推荐活动,诠释格言意义。
4、营造氛围。营造氛围法是指创造和利用良好的环境来教育学生的方法,在具体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体,人人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教育实践者,学校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育人氛围: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物质环境。学校力争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教学楼道内有“请靠右行”、“请讲普通话”、“不要乱丢乱扔”等习惯用语;学校绿化带内有“学校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等文明用语;学校主席台前有至理名言;学校橱窗内开辟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专题板报;教学楼内悬挂有名人画像、学生书画展;教室内的黑板报上有“我的好习惯”专栏等,更具特色的是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学校播放的特色放学曲——在旋律优美的萨克斯曲中插入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语,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旋律的同时接受教育,学生每天都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良好习惯得到了有效地培养。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精神环境。除了利用物质环境育人外,更重要的是利用精神环境熏陶人,精神环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氛围,它具有强大的能量,它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影响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十分有利,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采用了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①每周通过“国旗下讲话”讲习惯、讲长征精神、讲家乡名人故事等,学校政教处每学期都要根据不同的专题开展讲话活动,让好习惯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的渗透进孩子的心田。②学校要求每月至少利用一次班队活动议习惯,有的班级以良好习惯培养为中心,展开讨论,总结自己身上的好习惯,反思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分析这些不良习惯形成原因,探讨矫正不良习惯方法;有的班级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借助《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考评手册》评价学生习惯,找出存在问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③采用周记或日记的形式,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记事活动,有的记载好习惯带来的快乐,有的记载不好习惯带来的困惑,这样,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④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或庆祝活动,如:本学期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了“以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运用“诚信讨论”、“诚信评价”、“评选诚信小标兵”“感恩讨论”“宁小公民实践活动”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少先队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修正、自我完善。⑤全校师生一起创编“习惯童谣”,编辑《习惯童谣》集,并利用校本选修课时间师生一起学童谣,游戏时师生一起唱童谣,将习惯培养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5、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法是借助于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方法。加里宁说:“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眼睛。”是啊,一双双“精细的孩子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教师,因此,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作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弯腰拾起;骑车、走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碰到同学,主动叫上一声:“某某同学你好”;在办公室,当学生把作业本送来,老师热情地对学生说:“谢谢!”;课堂上,当学生帮老师擦干净讲台和黑板时,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声“谢谢大家”;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说:“请坐下……”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谢谢”“再见”“你好”等礼貌用语,学生自然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他们耳濡目染,也模仿着说起来,无论老师给学生送去什么,学生都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老师!”,在校园里碰到老师、同学,问早、问好、道再见,已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口头语……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美的语言、美的行为蕴涵着一种无穷的教育力量。
6、反思自律。反思自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责任意识与习惯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自我修养,让自觉自律成为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以自己为“镜”,每日思考、对比、反思,回顾所行所言;另一方面以他人为“镜”,对照班上各方面做的好的同学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实现“内省”、“躬行”。通过调查报告、日记、作文、习惯板报、手抄报等教育自己,树立正确认识,改变不良行为。如:六(一)班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有意识地将丢垃圾到他人课桌下的学生进行不动声色地调换座位,有时10分钟,有时一节课,然后再让学生找找自己的问题,谈谈调换座位后的感受,于是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学生水到渠成的认识到了乱丢垃圾是一种不良行为。“换位”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脏环境的不舒适,这只是认识的浅层面,也许过几天又忘了,为了使学生的卫生意识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本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双休时间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进行一次大调查,调查结束后,有的小组上交了调查报告,有的小组写来了建议信,有的小组发出了倡仪……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学生明白了不良卫生的种种表现及危害,在反思交流中,学生惊叹道:一个零食袋子可以成为罪魁祸首,一块西瓜可以成为细菌的培养场,一口痰竟是病菌的滋生地……因此,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成了一种需要。于是,孩子们在班上自主兴起了“地盘承包制”——自己管好自己周围的卫生,但几十个学生就有几十个样,在与学生共同商议下,按照卫生培养细目要求,采取“承包”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齐抓共管班级的清洁卫生,每个学生每天负责本座位周围的清洁卫生,值日生负责讲台、走廊、教室四角和垃圾桶及教室整洁。这样,通过孩子们的自我管理,教室内变得整洁多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老师采取了“人人来当卫生监督员”活动,按座次每天有两位同学轮流值日,对清洁卫生随时监督,随时提醒,随时清理,老师也随时捕捉先进典型,代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学生的兴致高涨,讲整洁、讲卫生的班风已悄然形成。
7、合力攻坚。家长,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受教育的程度、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构建了家校培训网络:成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家长学校办班两期,由学校学生部主持,聘请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教子成功的家长、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分别为家长们授课,共同解决困惑家长的疑难问题。每学期学校还分年级、分层次召开家长会,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家长共同研究,切磋办法。“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聘请了一批有爱心、有育人经验的长者为社区辅导员,老师经常与社区辅导员联系,开展一些小、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习惯、增强责任意识。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
(5.6)。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十一、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方案。
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室、德育处以及部分班主任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在上级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再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和调整,认真设计方案。
2、优化队伍,加强力量。
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前提。我校在班主任中开展“三个五”培训工程,每年选派优秀的教师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学校选派班主任及课题组老师多去其他学校考察、参观、听讲座。我们每年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使整个德育队伍中的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
(2)校内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
4、创设三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
(2)校园宣传氛围。
(3)家庭教育氛围。
5、抓好四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
(4)主题教育活动。
6、政策措施
(1)由学校拨出课题实施所需费用,专款专用,保证课题活动顺利开展。
(2)将参与课题实践研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中。
(3)对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取得成绩的教师个人,其科研业绩作为其评先、评优、晋级的优先条件之一。
十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年来的课题实验,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课题领导小组和全体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1、课题组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研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培养目标,并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相结合,研究各年级段、各学科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通过策略研究,课题组了解并揭示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轨迹;整理、筛选出适应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系列方法;总结出关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2、通过个案分析,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学习发展及变化情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实验班级学风好,班风正,学习氛围浓。
3、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所有课题组成员能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业务进修,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4、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研究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出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资料和素材。
5、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有了明确分类,形成了系列。使老师、学生、家长更加明确了习惯培养内容和目标。
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化和教育行为的变化。一是深化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认识;二是把习惯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完成;三是探索出了“有效方法+持之以恒=习惯”的良好习惯培养策略;四是形成了系列有效的习惯培养方法;五是注重习惯培养要坚持“整体性、差异性、一致性”原则,正面引导、坚持训练、抓反复,反复抓,全方位管理,形成好习惯。
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校本教研的思想,本着从学生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利于今后真正做到教与研的统一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在全校300多名师生中抽取了100多名学生、100多名家长和部分教师再次进行了调查,欣喜地看到:学习上,学生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学生超过了60%;在处事上,多数学生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善始善终、不斤斤计较的学生占了70%;孩子们爱好体育锻炼,不怕吃苦,具有较强的毅力占80%。有一百多名学生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作文、朗诵、书画、器乐、舞蹈、科普竞赛等活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孩子们正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习惯迎接充满希望的每一天。。
9、提升了学校形象,促进了学校发展。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校风、教风、学风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逐步提高,三年来,学校承办了本区多次大型观摩参观研讨会议,活动中,学生文明有礼,思维敏捷,落落大方,赢得了所有参会老师的好评,塘沽宁车沽小学的形象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区属学校中很受好评。
(二)理论成果
&1、完成了《〈农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2、学校编写了《我与德育课题同行》的册子,里面收录的是实验教师的心得和体会。
3、学校收录了30篇学生《好习惯伴我行》的征文,印制成册。
4、学校李春雪教师执教的主题班会课《养成良好习惯
做文明小学生》获得市级一等奖的,同时她的一片论文入选课题组教师优秀论文集。
十三、本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设想:
1、小学生性格波动大,可塑性强,加上社会某些负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反复性非常大,一段时间好,过段时间又反弹;现在的单亲家庭、留守孩子很多,给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制造了一些障碍,造成少数孩子有空子可钻,良好习惯的培养存在较大难度;研究者方面,有些教师学习迫于压力,所掌握的科学理论不够,要把从理论——实践——认识实践——理论这个过程处理好实属不易,造成实验很大的局限性。种种问题将有待课题组进一步思考,不断深入研究。
2、习惯决定成败。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只有持之以恒,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才会取得成功。如何确保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
3、课题研究成果较难以量化体现。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都能从他们的平时表现、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如果哪个环节稍有松懈,就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课题研究的成果需要一整套完整评价体系来体现,而习惯评价方案制定难度大,实施起来工作量大,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以提高研究效率。
4、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在教育中,我们进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要进一步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责任、勇担当的一代好少年。
附:主要参考文献
《家教谩谈》&&&&&&&&&&&&&&&&&&&&&&&
叶圣陶文集&&&&&&&&&&&&&&&&&&&
&&&&&刘国正著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让“培养习惯”成为教师的课堂自觉&&&
《九年义务教育学科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新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签证的衣着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