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的汶川3.0级地震社会生活

地震七年汶川今昔对比
&&&&来源:&&&&
原标题:地震七年汶川今昔对比   上图:日航拍的地震后的四川省汶川县县城(新华社记者徐壮志摄);下图:日从空中俯拍的四川省汶川县县城(罗国杨摄)。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七周年纪念日,经过7年的重建和恢复,地震中损毁严重的汶川获得新生。 新华社发 图片来源:新华网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您好, []|
汶川重塑:“活着,为了更好地生活”
[导读]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整个国土,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但三年人们始终怀着一颗比天空还要宽广的“汶川之心”继续前行!
转型需要再一次强调,重建不是简单复制。在汶川采访期间,记者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些话的含义。从汶川县城的西羌文化街,到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再到水磨镇的禅寿老街,一条很有吸引力的地震带文化旅游线路已布局成型。旅游,一个很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产业,其服务产业的带动性特别强。在特定的环境下,旅游业是解决民生最广泛、最迅速和最有效的产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汶川县选择用旅游来统筹全县整体发展进程,创造“灾区变景区”的重建奇迹,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据汶川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郭素梅介绍,与2007年地震前的经济统计数据相比较,除了投资以外,汶川各项经济指标都还没有达到震前的水平,但服务业的增加值却已经超过震前,就是因为旅游在服务业里面占了很大比重。在映秀镇,记者看到,安置房都是上下两层,上面居住,下面是门脸房用来做生意。随着全国各地参观旅游者的到来,居民的生意越来越好。在水磨镇的老街上,一位店铺老板告诉记者,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他这个月的收入预计比上个月会多3倍。据悉,水磨镇平日的游客在五六千,周末达到一两万。而今年春节期间水磨镇就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以前水磨镇没有正式打造旅游,更不具规模。地震后为了产业发展,我们实现了产业转型。以前这里是我们阿坝州的工业基地。为了要发展旅游,我们把这里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都实行了转移,合并到其他工业园区去了。”郭素梅表示。地震前,汶川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震后,遭受重创的汶川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借恢复重建之机实现全县的跨越式发展。三年时间里,围绕“精品景观、精典村寨、精致农庄”的发展方向和开展“观田园风光、赏藏羌风情、品农家风味”旅游的目标,汶川县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进程。截至目前,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320万元,同比增长689.27%和1636.84%;2011年清明节小长假,接待游客258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80万元……这一切,得益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汶川的居民收入比震前有了大幅提高。或许,外人无法切身体会到灾区民众那种丧失一切的痛苦,也无法完全感知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但在灾区,他们已经习惯用爽朗的笑声、自信的眼神,诠释生者的幸福。记者/应 琛三年前,他们的命运彻底改变。如今,他们的命运重新定格。“最漂亮的民居,最坚固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最满意的群众。”眼前,一栋栋新居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脚下,一条条公路在昔日的“生命通道”延伸。除了美丽如画的重建新貌让人惊叹,还有一组数据令人们心生温暖: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9月,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692个重建项目已开工99.3%、完工85.2%,概算总投资 8658亿元已完成7365.9亿元、占85.6%,圆满完成中央“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或许,外人无法切身体会到灾区民众那种丧失一切的痛苦,也无法完全感知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但在灾区,他们已经习惯用爽朗的笑声、自信的眼神,诠释生者的幸福。走出心的废墟,生活还将继续。他们用三年时间驱除阴霾,建起新家,开始新生活——为了他们还活着。新生在离东汽不到10公里的德阳市区,有一个专为地震伤残人士提供帮助的康复中心,上千名在地震中肢体伤残的人在这里接受完全免费的假肢矫形服务。59岁的苏阿姨就是其中的一位,三年前的地震使她的大腿失去知觉。在朋友的劝导和帮助下,苏阿姨来到了这个由德阳市残联和香港红十字会合办的康复中心。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右大腿完全没有知觉的她在装上矫形器之后又重新站了起来,并且开始学习走路。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从最初不能走路到慢慢能走路,我知道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花了好多心血。第一次走的时候迈一步那个汗就顺着头发往下掉,老师都说‘你不要怕,一个老师扶不住你,我们会有两个老师跟着你的’,当时真的好感动。”在采访过程中,苏阿姨始终保持微笑,如果不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来她是一位戴着矫形器的残疾人。现在,苏阿姨觉得自己很幸福,比起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或是那些才20多岁高位截瘫的年轻人来说,她已经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即使残疾,也能生活。我现在不仅要活,还要活得更好。不然就太对不起救我,关心我的人们了。”张琰是这家康复中心作业治疗部的一位医师。去年,刚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她就来到了这里。她说,一方面这里能给康复人士提供一个一对一的全人治疗,作业治疗专业毕业的她能在这里学到很多;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她是四川人,回来是为了一份感情。“我们康复中心比较注重以整体的人来看康复人士,希望能帮助他们从心理、社交等全方位融入社会,让他们的生活尽可能完全自理。”张琰告诉记者,康复人士来到这里,只要不是双手,装了假肢后的他们首先能在形象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提振。另外,在功能方面,假肢比拐杖更方便,尤其是单腿假肢的康复人士,功能基本上能恢复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很多人能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张琰说,很多来到康复中心的伤残人士都像苏阿姨一样,从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地震阴影也慢慢从他们心头散去。2010年8月,在这里治疗的部分康复人士成立了“春蚕画坊”的团体。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画年画,制作一些手工艺品,不仅能打发时间,康复中心还会联络销路让他们赚点经费。“画坊取意‘春蚕到死丝方尽’,作为‘5·12’的伤者,我们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获得了新生,这些年画作品就是我们获得新生的证明。”画坊的成员如是说。安居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夹道的油菜花开得正灿烂。这里便是重建后的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青城东桂院安置点,村中一座座两层或三层的小楼错落有致。浅粉与蛋黄相间的墙壁,青瓦铺就的尖尖屋顶,与屋旁木栅栏里的红花绿草,构成了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一家村民屋外的盆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进屋里来耍嘛!”看到记者一行,这家的主人从屋内探出身子,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浅色瓷砖铺地,洁白的墙壁,浅米色的窗帘,月白色饰有传统文化图案的转角布艺沙发,郑道祥家的客厅清爽明亮。而厨房里同样干净整齐,双门冰箱、抽油烟机、热水器等电器一应俱全。这幢两层新房的主人是郑道祥,今年57岁。如今郑道祥家上下水、电、天然气、电话和光纤宽带均已接通,楼上楼下共有160多平方米,家里五口人住着很舒服。他笑着对记者说:“说真的,现在我们这里的环境比城里还好。天然气加水电费每个月才一百多块钱。”郑道祥介绍说,现在村里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干净多了。“住进了新房,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也愿意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点花草、搞搞绿化,把农具收拾整齐,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样才能保持好我们的环境嘛。”看得出,他很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原来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郑道祥家里的平房倒了一间,其他几间屋顶上的瓦片也都震掉了。在板房中住了几个月之后,他们一家就搬进了新房。“这套新房总共花了20万元左右,其中政府补贴了9.9万元,自己出了一半。”郑道祥告诉记者。据了解,翠月湖镇五桂村位于聚青线两侧,幅员面积3684亩,人口2435人,720户。“5·12”大地震该村688余户房屋受损。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加快新农村建设,该村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现还耕土地127.4亩,新增土地面积110亩;全村155户利用农户使用集体土地使用权证贷款,实现贷款583万元,有力促进了安置点统规自建建设。“每人平均能获得2万元的重建资金,再加上国家层面对重灾户1.6万到2.2万元不等的重建补助,这样每家就至少有8万至10万的建房资金。而我们这些房子的成本,大概是不到800元每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了这些资金,老百姓建一个一百平方米的新居是没有问题的。”翠月湖镇镇长杨云飞说。其实,“5·12”特大地震前,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相互走动得比较少,现在集中居住,来来往往的机会就多了。在这里,每家每户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去年冬至之前,邻居们就分成几组,有的买肉,有的洗菜,有的做饭,一起准备。到冬至那天,在楼前的空地上摆了十几桌,大家凑在一起,吃得很热闹。如今,郑道祥专心做起花木生意,一年下来,人均可以有1.5万元的收入。除了花木生意,村里逐渐热起来的旅游业也给郑道祥带来了新的机会。“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离郑道祥家不远处有一块“开心菜地”,湿润的泥土中整齐地种着绿油油的青菜。菜地的旁边,是一块健身园地,配备有几种简易实用的健身器械。穿过一条干净的水泥小路,来到一个小小的中心花园,白的玉兰,红的桃花,开得分外娇艳。乐业幸福的生活不只是住上了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2011年3月,经过装修,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的农家乐“玄郎人家”重新迎客。老板刘小蓉在门楣上挂起“党啊比母亲还伟大”的牌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农家乐是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在“5·12”震后重建中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刘小蓉告诉记者,和她同时期开设农家乐的如今几乎都已不干了,她却硬是闯出了一些名气。不仅“玄郎人家”,就连刘小蓉本人,如今都已名气在外,随行的德阳市外宣办的工作人员都极力推荐她为采访对象,理由是“她有很多经历”。刘小蓉是四川省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人。如今的她,在自己两层的小楼房里经营着“农家乐”,每天招呼客人、迎来送往,过得忙碌而充实。其实,她并非天生的经营家,也不是生意场的“老手”。事实上,在日之前,她都“一直在家”。2008年,金花镇打造玄郎沟风景区,刘小蓉与丈夫拿出多年的积蓄外加借来的几万块钱,修了一座几百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准备经营“农家乐”。然而,地震的到来使得他们的新家化为乌有,更让她失去了丈夫。“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今后自己和儿子怎么办?”好在村上、镇上的干部每逢节假日,都会带着礼物去看望她;村里在山下安置点分配宅基地时,将牌坊入口处最好的位置留给她;修建房屋时,镇党委书记向军亲自帮她联系施工队,镇上还为她解决了1万元的特殊困难补助;许多好心人为她送来了生活费……为表达感恩之情,刘小蓉在修好的新房门楣上挂起了“党啊比母亲还亲”的牌匾。2009年初,刘小蓉主动到驾校报名学习驾驶技术,拿到驾照后,她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一边跑运输,一边忙着重建家园。2010年春节,刘小蓉和儿子搬进了180多平方米的两层新房。为了还清盖房的借款以及供儿子上学读书,刘小蓉又萌生了经营“农家乐”的想法。一番收拾后,刘小蓉的“玄郎人家”在日开业了。40岁的她带领着五六个好姐妹铺开一个“大摊子”。无论是老板、厨师,还是服务员,“玄郎人家”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由这几个女人在打理。刘小蓉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只用了一句话,“晚上躺下就睡,站起来就继续向前走。”现在,“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许多客人对她家很有特色的山野菜、山腊肉、竹笋鸡赞不绝口。一个月下来有四五千元收入,听话的儿子也考上了大学。当记者问到,为何还不重新找个对象,这位漂亮的单身老板娘宛然一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我要把农家乐规模扩大些,越办越好,还要供儿子读完大学!”村主任孙秀华告诉记者,除了“农家乐”,现在村里还开设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既服务又合作生产,农民将他们的土地全部集中到合作社,他们就是股东。“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这里的人都上山搞管理了。我们有猕猴桃基地,450亩猕猴桃今年要完成。我们还有800亩的剥壳核桃和1100亩竹笋。今年,我们村要达到人均1万元/年的纯收入。”“山上有银行,山下美家园,生活比蜜甜”,异地重建后的玄郎村重建成效显著,行走在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中,大家感叹,标语牌上的口号已经成为玄郎村352户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vingiet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汶川地震前有什么征兆?_百度知道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南海网报料热线:
专家称汶川地震前出现前兆 涪江水曾忽冷忽热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井水突升突降江水忽冷忽热 吴冲龙:汶川地震有前兆
  本报讯(记者谌达军通讯员曹南燕)井水突升突降、江水忽冷忽热。昨日,刚从地震灾区考察回汉的吴冲龙教授表示,汶川地震前出现过一些典型的地震前兆现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吴冲龙教授,随该校科技赈灾队到地震灾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吴冲龙教授到江油、茂县、映秀等地进行了民众调查。据当地居民们反映,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出现过很多特别的地震前兆,但当时他们并没有太在意。
  调查中了解到,江油武都镇白衣乡在地震前一个月内,多次出现井水突升突降的情况;当地幸存者介绍,地震前几个小时,他们在涪江游泳,当时感觉到江水忽冷忽热。
  吴冲龙说,这些现象都是很典型的地震前兆,由应力释放导致地层变形引起。
  之前,很多人认为汶川地震没有任何前兆和迹象。“这么大的地震,释放了这么大的能量,肯定震前有能量释放。应力形成挤压,地表受力发生变形、位移,肯定能体现出来。”
  “在对地震本质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在地震多发地带普及防震知识,充分重视群测群防的作用。”吴冲龙1976年曾参与成功预测松潘7.5级地震。据介绍,在那次预测中,群众观测群众参与预防起到了很大作用。
  “群测到的前兆现象有真有假,有些缺乏科学依据。”吴冲龙说,一方面要在地震多发地区普及防震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对群众反映的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对地震多发地的防震工作大有必要。”
  该校科技赈灾领队唐辉明教授表示,将整理此次考察成果,形成相关建议和报告,提交给国土资源部参考。
作者: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匿名发表:
?在发布信息时,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管理人员有权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 有奖纠错 |
 广告刊登热线:8 客服QQ:
               分类信息广告
&&网友热评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专家称汶川地震前出现前兆 涪江水曾忽冷忽热  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七周年纪念日。7年前,大河报记者在地震灾区用镜头拍下了十户家庭的合影,他们均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以后每一年的5&12纪念日前,记者都会如约把前一年所拍的照片送给这些家庭。这一约定持续了7年。
  因种种原因,这十户家庭的成员已不能都联系上,而在联系上的家庭中,又因多种原因很难为夫妻双方再拍摄合影。今年,记者把镜头对准这十户家庭中能联系上的七名成员,为他们每人拍了一张与七年前的自己的合影。对于逝去的孩子,他们有什么话说?记者做了一个沉默的倾听者和记录者。
  姚若群:添了个娃娃,俺家又有盼头了
  虽然在映秀街上分了一间门面房,可我认不得字,做不得生意。要是我那个二娃儿吴勇明还活着,他肯定能帮得到我。
  地震前我有两个娃娃,老大吴勇刚14岁,老二吴勇明13岁。老大爱上网,经常逃学去网吧,老二学习好,也听话,从来不逃学。地震那天,逃学的老大活下来了,老老实实在学校上学的老二被砸死了。
  老大从地震过后就没咋回过家,今年2月份倒是回来过几天,也不帮忙干活,天天上网吧,没过几天我就把他骂走了,现在,在云南跟着别人学修车。
  我现在最想跟老二说的是,地震过后一年,我又给他生了个妹妹,起名叫吴姚姚,现在6岁了,很懂事,也很听话,只有看到这个孩子,我心里才好受些。地震中,我们家总共死了10口人,几年了,只添了这一个娃娃,俺家又有盼头了。
  贾益勤:你爸回来了,这个家还在
  我女儿李培要是还活着,今年也该结婚了。我只有这一个娃儿,地震时在都江堰向峨中学读初二,学校的楼房垮了,他们班没几个逃出来的。
  前几年,我两次怀孕都流产了,再后来就怀不上了。去做试管婴儿,还是不行。医生说,一是岁数大了,二是因为我心里老在想死去的女儿,有影响。
  以前孩子在的时候,天天干啥都有劲儿。一下子没了娃儿,就没了盼头,家里也就没了生气,天天死气沉沉的。
  去年你没见到娃儿她爸,他去贵州打工了,一走就是大半年,连个电话也不打。今年因为外面不好揽活了,娃儿她爸过完年就没再出去,他可能也听说了,我去年曾自杀过两次,他怕不在家我再走绝路。
上一篇:下一篇:
·&&&·&&&·&&&·&&&·&&&·&&&·&&&·&&&·&&&·&&&
三军网是中国最权威的中国军事网站,每日为大家提供了中国军事新闻,国际军事新闻还有网友对中国军事的最新爆料。中国战略网致力于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研究,以增强公众对国际局势的了解。本站信息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站长&&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汶川地震未公开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