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指导和好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幼儿园生活区域建构的价值及有效开展策略
幼儿园生活区域建构的价值及有效开展策略
幼儿园生活区域建构的价值及有效开展策略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中强调: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介于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幼儿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建立了合理、科学,幼儿十分感兴趣的生活区,经过实践发现:幼儿在各个生活区的参与中他们的自理能力、劳动技能、交往能力等有明显的提升,在操作中,教师的适时引导,为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他们在做中学,在体验与分享中学习,通过熟悉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巧妙地将各种操作的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摆弄中,掌握劳动的技能,在解决困难,与同伴合作中、分享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性的发展。生活区的合理、科学的建构对幼儿和谐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幼儿& 生活区的建构&&& 指导策略
幼儿生活区域的建构来源于生活的本身,是现实生活的微缩。我园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为支撑,在各年龄段建构了生活区的区域活动,通过尝试我们发现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对此区域都富有极大的兴趣,这是由于这个区域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微型版本,例如家庭设施、美发厅、餐饮店的缩小版等,幼儿在活动中对他们的自理能力、劳动技能、交往能力等培养都会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在组建的过程中,在幼儿的操作中,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中,教师们存在的疑惑颇多,不能很快找到解除疑惑的路径,因而教师们迫切希望通过科学有序的研究使幼儿在今后社会性的发展,动手、协作、分享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为今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基点,创建合理科学的生活区。
经过对幼儿的仔细观察和与家长的沟通,对三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发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兴趣点和动手能力的发展状况是迥然不同的,在各年龄段生活区的建构中,以生活情景的创设为切入点,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自然而然的成为一个角色的扮演者,鼓励他们在其中进行探索、操作、验证,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
1、小班:以娃娃家为主题进行区域创设。
(1)幼儿处于集体生活初体验阶段。
幼儿刚刚来到幼儿园,初次参加集体生活,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十分陌生,会产生分离焦虑,为此,我们在小班创建了:我爱我家,我来当妈妈,我家的厨房等主题生活区,在这些内容的创设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容易就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融入到了游戏之中。
(2)幼儿受到手部发展的限制动手能力较差。
&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动作发展还不够完善,因而在生活区的创设中,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上。比如:给娃娃扣纽扣、晾衣服、夹袜子等,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进行复制缩小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中班:小医院与理发店为主题活动的内容。
我们在生活区的创设中关注了幼儿的角色互换和场景的再现,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重视其以下特点:
(1)开始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感兴趣。
幼儿对理发的工具具有较为浓厚的好奇心,因为有了前经验的观察,对工具的使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使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因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工具有利于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模仿能力的发展。
(2)更加喜欢熟悉的生活场景再现。
由于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较为关注,理发店和医院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去的场所,幼儿熟悉的场景更有利的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欲望。
3、大班:中西餐和饮品店为主题活动的内容。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手部精细动作得以发展,他们对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再现和一些熟悉、常见小家电的使用更为感兴趣,获得成功,荣得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积极地参与率和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1)对真实的场景再现更为关注。
&& 大班幼儿不再对假玩、摆弄感兴趣,更喜欢富有一定挑战的游戏内容,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因而对生活中真实的再现更为关注。
(2)对生活中一些活动已经具有初步的经验。
由于大班的幼儿已经对成人的劳动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做饭的流程、洗衣服的步骤、小型家电的简单使用等。
(3)对真实材料的使用会增加幼儿的成就感。
&&&& 幼儿对一些替代真实物品的材料缺乏兴趣,对真实物品的操作更易于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简单技能的掌握。
二、幼儿生活区操作材料的合理、科学投放。
幼儿在家庭中会经常见到擦桌子的抹布、扫地的笤帚、搭衣服的衣架,切菜的刀、烙饼的电饼铛等,在家中他们以看为主,很想去尝试一下,因而我们将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相适宜的材料。
& &1、以材料的安全性做为投放的首位。
&&&&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而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区区域材料的投放更应该关注材料的安全性,更应该强调安全、无毒、干净、卫生。比如:中班在构建“小医院”
时,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常见药瓶一定严格把关,消毒制度,提供无毒、无菌的药盒和药瓶,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安全,避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2、以幼儿常见的材料为根本。
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决定着幼儿对活动本身参与的积极性,因而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应更加倾向于生活化的材料。比如:小班幼儿在操作晾晒袜子活动中,教师巧妙的投放了家庭中常用的夹子和各种袜子,这样幼儿通过晾晒袜子的活动不仅练习了物品的匹配而且对二指捏得动作进行了反复练习,从而提高了幼儿小肌肉的动作发展。
3、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每一种材料的投放都应进行分析,分析评判出每一种材料的低结构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自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的意义。比如:小班幼儿“切蔬菜”,教师用不织布制作了有食物纵切面的“食物”,幼儿不仅认识了各种蔬菜的名称而且了解了各种蔬菜的内部结构,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在幼儿无意识的操作中完成的。可见材料蕴含着隐形的教育价值。
4、&&&&&&&&&& 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层次性、递进性。
&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会随着操作的次数呈递减状态,并且不同的幼儿依据他们动手能力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比如:大班幼儿在起初开设“寿司店”时,由于初次尝试,教师仅为幼儿提供米饭、紫菜皮,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做寿司的基本方法,随着幼儿技能的逐步掌握,教师依次投放了火腿肠条、黄瓜条等食物,从卷一种食物到卷几种食物,难度逐步增强,使幼儿在挑战中、有趣中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
&&5、发挥材料的特质,提高幼儿对简单劳动技能的掌握。
生活区的操作与其他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操作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技能的掌握。例如:小班在给娃娃穿衣服中就掌握了扣纽扣,穿、脱的技能,提高了自理的能力。所以教师给幼儿提供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纽扣,大而圆形的纽扣&&&&& 大且多边型的纽扣&&&&& 小而圆形的纽扣&&&&& 小且多边型的纽扣&&&&& 中国式盘扣。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生活中的简单技能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三、运用标识的方法发挥区域活动的间接性指导。
&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师生的比例,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操作的全过程,所以在区域的设置中我们关注到小标识的应用。
1、&&&&&&&&&&&& 生活区标识性环境的创设。
每一个年龄段的生活区都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容纳幼儿的数量是有限的,因而每一个活动的进行都必须以遵守游戏规则作为前提,规则不仅是有效开展活动的依据更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标识性环境不仅能起到隐性教师的作用还能发挥隐性助教的作用。所以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标识的具体形象化。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标识表述的形式不同,小班幼儿易于看懂图画式的标识提示。例如:小班在区域划分区的地上,教师用五对小脚丫,代表此区域仅仅五名幼儿参与游戏;中班可以制作图与数字共同出现的标识。例如同样是人数限制的图标,教师可以画出幼儿的简笔画,在其后写上数字5;大班可以出现简单的文字标识。例如教师在明显的位置写上“5个小朋友”。提示幼儿学习看标记,并遵守标识的隐性要求。
&2、标识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 引导幼儿通过看标识来进行分步操作,明白操作的全过程。例如:大班自制寿司示意图:
& &&& &&& &&&&&&&&
&&& 幼儿通过清晰的图示,自学了寿司的制作方法,获得了成就感。
3、利用标识提示幼儿安全操作。
在幼儿生活区的创建中,教师运用了真实的使用工具,例如:中班的茶庄,摆满了各种茶具,装各种茶叶的玻璃罐子。教师起初十分担心,后来在托盘的处贴上了“小心摔破”的标记,并且在幼儿操作前进行了语言提示,一学期下来竟然没有打破一件物品。
大班是生活体验馆,在设备投放中教师投入了大量的小电器,为了保障幼儿安全操作教师们先将各种电器让幼儿观察,让幼儿找出这些电器危险的地方并用红色的圆点贴在相应的地方,提示幼儿这些地方不能用手碰会发生危险,至此幼儿在操作中十分注意安全操作。
四、在生活区的体验中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掌握规后一种自主游戏,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 在活动前提出规则。
在活动区的建立中,教师应激发幼儿一起动手,积极参与其中,使幼儿体会到操作区的物品是得来不易的,引导其倍加珍惜,教师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完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一起分享,制定规则。
带领幼儿观察建构好的活动区,激发幼儿保护操作的物品。教师针对物品的操作提出问题,如:我们如何保护操作的材料?用完后别的小朋友想玩怎么办?等,充分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发表意见,这样一方面能引发幼儿关注到在操作中的正确行为,辨别不当的行为,理出操作中应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以下问题较为关注:
怎样取放物品更易于操作?
1、&&&&&&&&&&&&& 每一次拿的玩具玩完后还放到原来的地方。
2、&&&&&&&&&&&&& 把水果放到一个框里,把面粉、鸡蛋、火腿放到一起
将同类的物品放
在一起;小吃店
应该将生熟分开放。
一次未用完的原材料怎样放置?
1、&&&&&&&&&&&&& 拿一个盘子单独放。
2、&&&&&&&&&&&&& 可以分给其他小朋友吃。
在制作的过程中尽量将原材料使用完毕,
避免浪费。
生活区操作前怎样保障卫生?
1、&&&&&&&&&&&&& 先把小手用肥皂洗干净。
2、&&&&&&&&&&&&& 戴上围裙和帽子,还有一次性口罩、手套。
3、&&&&&&&&&&&&& 把要用的小碗洗干净些。
4、&&&&&&&&&&&&& 如果感冒了就不能参加。
有传染病的不能
参加,穿上相应
顾客吃东西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 小手要干净。
2、&&&&&&&&&&&&& 吃东西时不能乱扔,桌子要干净。
保持桌面干净,
垃圾扔入垃圾筒、文明进餐。
参加活动的人数怎么控制?
算一下操作的人数有几个人。可以写上数字,人数够了就不能再进入。
与幼儿一起制作
规则提示版面
B、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
在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C、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
五、幼儿生活区的有效指导策略。
&生活区的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何使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的发展/等等问题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分为两部分进行:
1、灵活运用各种语言指导策略,发挥教师引导的积极作用。
在生活区建构的初期,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教师常常运用一些指令性的语言,如:这样做不对!你应该这样做!等,对幼儿的行为造成了干涉,替代了幼儿的思考和行为,是不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运用开放式的指导策略,保护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
(1)退——“转让式”语言的应用。
幼儿总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当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许不愿意自主的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会选择更为便捷的方式,求助于成人,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妨把问题转移,让幼儿欣然、主动的接受挑战。如:大班幼儿在制作小蛋糕时,有一个男孩子打鸡蛋总是掌握不了磕鸡蛋的力气,使蛋液总有一部分撒在了外面,与他一起操作的孩子不耐烦的说,“你真笨,把鸡蛋都浪费了。”于是这个男孩子就用求助的眼神找到我,我对指责他的孩子说,“不如你帮帮他,他其实可聪明了,学得可快了!”于是他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尝试,问题得到了解决。
(2)推——“暗示性” 语言的应用
现代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应更多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此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需要,推动幼儿的不断进步,而探索的过程应该引导幼儿自己去完成。暗示既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将游戏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孩子,而是通过相对间接的语言介入,帮助幼儿寻找新的思路和方向。如:大班的在制作三明治时,一组幼儿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名幼儿用三角板在不织布上印出三角形的轮廓,然后分别剪下来(包括:三明治的切片面包、夹得肉片等)在最后组合的过程中,他发现应该将有轮廓的面朝里效果会更好,结果出现了“面包”和“馅”不能吻合的现象。经过他反复尝试都不能达到效果,这时我将三明治的模版(三角形)反过来放在他刚才做好的三明治上,顿时微笑挂在了嘴边,他拿起笔又一次重新进行了尝试,把刚才剪下来的“面包片”,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巨无霸”,我笑着说,“太好了,面包不浪费,真好!”
(3)引——“建议性”语言的应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巧妙的引导、有效的推动,在幼儿生活区的操作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议性的语言常常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的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方向提示,如: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在想想其他的办法等语句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例如:中班幼儿在进行小医院游戏时,护士给病人打吊针,打完就无聊的坐在病人的旁边,我说,“你问问病人哪里还难受?或者提醒他别乱动,这样会跑针的,多注意观察呦!”他立刻忙碌了起来,尽然还说,“我再给你量量体温看发烧不?”
(4)评——“辨析式”语言的应用
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展示区域活动的成果,不仅使幼儿体验区域的成果,还能为游戏的延伸埋下伏笔,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幼儿下一次开展活动提供行为与情感的支撑。在评价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辨析式”或“设疑式”来引导和激发幼儿的讨论。这种语言最能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幼儿展开辩驳,从而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共享,在“辩”的过程是智慧的碰撞;“析”的过程使观点得以提升。例如:大班幼儿在蛋糕制作中,他们发现:每一次在往模子中添加蛋糕液时总是会滴在蛋糕机的旁边,产生糊的气味,在活动结束后我拿来蛋糕机请幼儿观察,他们很快的告诉我这个现象,于是大家展开讨论,我引导他们观看录制的制作过程(从舀蛋糕液——添加这个流程)他们发现造成的原因是勺子留下来多余的蛋糕液造成的,经过幼儿“辩”——“析”,最后认为应该舀出蛋糕液后应在碗边刮一下就不会再次发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了行为支持。
2、教师用慧眼细观察,用适宜的方法巧指导。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生活区中自主的活动,进行探索和尝试,然而在此活动中不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1)对幼儿整个活动做到细观察,发现问题。
&& 教师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的把握幼儿的活动中德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例如:幼儿最喜欢的娃娃家,在娃娃家中幼儿能够扮演爸爸妈妈,学者成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等模仿成人的劳动,体验成人的生活。最初模仿模仿成人做饭时,我们提供的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以及塑料食物,刚刚接触此类玩具时幼儿十分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不断提升,他们逐步失去了兴趣,因而教师及时进行了调整,适时的更换了新的材料,比如将容器更换为真实生活中的物品,将食物变成了可操作的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馅等,更加具有操作和挑战性,使幼儿有更多地发挥空间。
(3)在“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巧指导”。
& 经过教师仔细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教师运用智慧运用巧妙的指导会使幼儿的问题迎刃而解。
A:幼儿的操作出现问题时。
幼儿在活动中出现操作问题主要是因为幼儿的动手能力的限制造成的,比如:大班幼儿在制作寿司时,对卷寿司这个动作掌握的不好,常出现卷不成功的现象,这时教师基于一些适当的建议,强调操作的要领就能帮助幼儿度过难关,激发幼儿下次再操作的愿望。
B: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
& 生活区由于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个区域,由于受到空间和材料的限制,一个区域人数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如,大班“饮品吧”制作三人,招待员1人,客人四人,但是这天一名幼儿由于已经等了2天都没能参与到其中,所以一定要参与,甚至和其他幼儿发生了冲突,于是我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可以让他当洗水果和倒水果渣的人,问题得到了解决。使游戏可以顺利进行。
C:同伴间出现问题的纠纷。
& 生活区的操作是建立在同伴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有合作必定会发生一些矛盾。适时的引导会及时化解幼儿的矛盾使活动顺利进行。如:在幼儿制作水果拼盘时,最后的工序是加入沙拉酱或者番茄酱,由于客人点的是沙拉口味,结果做成了番茄口味,致使服务员不愿意给客人上餐,就发生了争执,教师告诉服务员是否可以跟客人沟通一下,看一下客人的想法,或者用什么方法能够使客人接受已经做好的番茄口味的拼盘,教师为幼儿打开了新的思路,于是厨师与服务员一起跟客人进行了沟通,很快得到了解决。
D:幼儿表现消极,无所适从时。
我们会看到有的幼儿在活动中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比如:做招待的孩子,在没有客人来时会出现这种状况,于是我们在活动之前做了这样的准备:引导幼儿看真实生活中招待的生活,或者让幼儿看看生活体验馆如何做招待生意会更好,从两个方面引导幼儿思考,幼儿经过讨论发现做为招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招揽顾客,要搞好卫生,还要记住客人点餐的内容。
E:幼儿创造性行为出现时。
每当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出现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且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饮品吧”,幼儿会试着将不同的水果进行融合成不同的果汁,当他们有新的想法时,教师就提议请客人来品尝,增设了品尝区,对新品的推出做出了肯定。第二天就有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不同的水果为做新口味的果汁提供原材料。
F: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生活区的操作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技能才能进行,但是对于不同的分工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幼儿在切寿司中包裹的黄瓜条时,我们会发现这个工序是要求较高的,为了降低一定的难度,我们将寿司分为:制作长短不一的寿司,以此对寿司中卷入材料的长短也就不一。短的就易于切,长些的就难切。短的切熟练了在逐步加长切得长度,使幼儿逐步得到鼓励和肯定。
教师应在幼儿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是一名指导者、引导者,而且是幼儿的一名玩伴、调解员和冷静的旁观者。要正确的把握介入的时机和适时推出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教师的教育艺术的真正价值。
六、生活区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发展。
生活区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合作的互动中,学会了共处、学会了交流。在彼此的交流中语言成为幼儿交流的主要工具,因而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参与游戏、进行游戏的重要支撑。在经过一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之社会性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指导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1、为幼儿营造积极的同伴交流的情境。
(1)多途径整合游戏材料。
幼儿的游戏材料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越新颖,幼儿对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为了使材料丰富多样,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流素材。一是巧用废品。游戏中的废旧材料经过幼儿的想像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比如:一块旧头巾可以做成娃娃家中的小被子。二是妙用教具。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具也可以投放到生活区,比如:大班的人民币可以放到食品街中,做为买与卖的货币等。三是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游戏材料的制作。如:幼儿使用广告宣传单叠成小小垃圾筒,或者利用泡泡泥制作小夹子做为理发店的材料补充,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多方面积累游戏经验。
&幼儿参与生活区游戏的基础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因而教师可以与家长配合,指导家长带领幼儿去到博物馆、工厂等地方参观获得多方面生活的经验。另外,教师通过播放一些成人劳动的场景片段,帮助幼儿获取更多的经验,为参与生活区的游戏积累经验。如:教师录制工人制作鲜榨果汁的劳动过程,使幼儿获得开一个饮品店是需要:点餐——制作——收费等流程的。
& 2、利用游戏情景和角色特征指导幼儿进行交流。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 幼儿之间表达和分享的过程既有利于他们对不同角色的理解,又是促同伴交流的最佳途径。例如幼儿在理发店中,理发员为顾客设计头发,他们在交流中,理发员会模仿成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先问顾客有什么要求,然后再进行工作。有的女孩子为顾客梳的头发十分有创意,敢于大胆的想像,这是教师应抓住时机再给予鼓励的前提下,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且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幼儿语言的表达和操作的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 (2)培养幼儿积极倾听他人语言的能力。
&& 幼儿处于心理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在游戏中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伴的建议往往忽略,但是生活区的游戏由于游戏本身就要求幼儿之间有较强的合作,不然无法将游戏进行下去,这样为培养幼儿的倾听提供了可能。比如:大班在生活体验馆中,由于角色的分配,他们之间就有合作与分享,客人和服务员;厨师和服务员的链接关系,在游戏中无形的培养了幼儿积极倾听的语言能力。
& (3)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语言特征。
& 在幼儿开展生活区之前,必须通过协商之间的角色,进行分配后才能开展游戏。在角色的分配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儿在游戏组中自由申请想要扮演的角色,经过相互协商达成一致;第二种是每组由组长根据组员的想法和愿望来分配角色。一般幼儿扮演一个角色至始至终,这时教师可以定期提示幼儿进行互换角色,帮助幼儿拓展思路、调整角色,以便增加角色的趣味与复杂性,使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语言情景。
& (4)启发幼儿与同伴在游戏中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 由于幼儿受到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总会在生活区游戏中遇到困难,这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肯定,激发幼儿之间互相商榷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以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幼儿在同伴交流时的表达与沟通。
& 3、在游戏后的互评中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述。
& 游戏之后的讨论和评价环节也是促进与同伴交流与沟通的有效时机。幼儿将自己在游戏中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与同伴进行分享,他们或者将自己的成功进行分享,或者将自己遇到的困难进行分享,尤其是困难的解决过程,会给所有的幼儿给予启发,显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达到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情景,让他们的社会性同时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 生活区的游戏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在不知不觉中对语言夫人运用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七、家园配合,有效支持幼儿生活能力的提升
生活区的建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它是一个在现的生活小缩影又是幼儿模仿成人劳动和适应社会的一个有效场景,因而家庭,家长是开展生活区的基石,课题组成员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了家长的有效支持,使幼儿得到全面地提升。
1、&&&&&&&&&&& 向家长宣传生活区建构的独特价值。
幼儿的学习课程是来源于生活本身的,幼儿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是最为有效的。所以,我们从调查问卷开始,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设生活区的意义,从教育的理念上与我们发生共鸣。比如:告诉家长一个小小的夹子就能帮助幼儿进行手指灵巧的练习等。
2、&&&&&&&&&&& 家长是材料和资料的搜集者。
日常生活中的材料是幼儿最熟悉也是最常见的,熟悉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有亲切感。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来到熟悉的环境会立刻消除分离焦虑所带来的困扰。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家庭,家庭这个小群体可以更便捷的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帮助幼儿观察周围的世界。如:带幼儿参观和体验小吃店成人的生活等。
3、&&&&&&&&&&& 以参与者的角色让家长参与到生活区中,帮助幼儿拓展生活经验。
请家长进入我们的生活区,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提升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例如:服务员与客人的交流是幼儿最为欠缺的一个经验,这时家长做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扮演客人或者服务员,引领幼儿观察,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下一次扮演提供条件。
4、&&&&&&&&&&& 让家长参与讲评,使活动升华。
幼儿对家长的讲评更为关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期盼,效果更为鲜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孩子今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让家长更深一步了解了幼儿教育的深邃,明白了幼儿园活动对幼儿的隐形教育价值,为家园共育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场景。
5、&&&&&&&&&&& 为家庭科学育儿提供了可能。
由于家长的参与,家长们意识到幼儿教育一定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家庭成为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原生态知识的获得是来自于家庭的,只有家庭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幼儿才能度过一个有意义而快乐的童年!
生活是自然的活教材,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与分享中学习。幼儿通过熟悉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巧妙地将各种操作的内容融入其中,使他们在摆弄中,掌握劳动的技能,在解决困难,与同伴合作中、分享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性的发展。生活区的合理、科学的建构对幼儿和谐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
&&&&&&&&&&&&&&&&&&&&&&&&&&&&&&&&&&&&&&&&&&
&&&&&&&&&&&&&&&&&&&&&&&&&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