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诗经通译领益集团公司怎麽样样

对《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注释的商榷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新编小学学习一点通·语文·二年级(下)》(1)有关对“离离”一词的解释为“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持这种注释的有《中华古典文化精华·诗经》(2)《白居易诗选》(3)《诗经通译新诠》。(4)《诗经通译新诠》还有些作品把“离离”译为“行列貌”,持这种观点的有《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诗经》和(5)《中华古典诗文珍品·诗经》(6);也有些作品把“离离”解释为茎叶披散的样子,如《诗经》(7):“‘离离’:茎叶披散的样子。”
为什么各家作品对“离离”有那么多不同的解释呢?
“离离”一词的最早的出处在《诗经·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既然各家对“离离”解释不一.这就要追根求源,看看对《诗经》中《王风·黍离》的解释上是否相同。
《诗经词典》:“《通释》:‘黍秀舒散,状其有行列也。’一说:果实长而下垂的样子,《集传》:‘离离’垂貌,果实长而下垂的样子。《小雅·湛露》四章:“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集疏》:‘《韩》说曰:离离,长貌。’陈乔枞《韩诗遗说考》:‘离离,《毛》训垂,与长义相成,实长则垂,故其貌离离然也’。”
从《集疏》、《毛传》、《韩》、《通释》解释中都未直接找到“离离”草木茂盛之说,可见是后人根据“离离,长貌,
《毛》训垂,等义综合意会而来的。
考察“离”的本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離黄倉庚也,鸣则蠺生,从隹离聲。吕支切,《汉语大词典》离:《说文》:“离,山神獸也,从禽頭,从,从必。”欧扬乔说:“离,猛獸也。”段玉裁改为“离,山神也,獸形,”并注云:“本是山神而形如兽,故从,若今本作神獸,则大误矣。”
(一) chi 《广韵》丑知切,平支& 歌部传说中的山林精怪。
(二) li& 《广韵》支切,平支来。同“離”
《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食气,形神已離。”按:殿本作离。今为“離”的简化字。
《王力古汉语字典》的“离”的解释与《汉语大字典》的意思大致相同。
从这几部字典的解释来看,单就“离”字本意并未有草木茂盛之说和行列状之意。这样看来之所以众家学说不一,多因对《诗经》《黍离》篇理解有分歧,王力在《诗经词典》序言中说:“我个人的意见是,关于《诗经》的词义当以毛传,郑笺为主,
毛郑不同者,当以朱熹《诗集传》为断(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容许有例外)。根据这一说,《毛传》:“‘离离’,垂也”。及《集传》“离离,垂貌”。应该是最佳的注解。
本人也赞成这一说法。如果说“彼黍离离”中的离离解释为“行列貌”尚有道理,那么,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因野草是无规律地生长并不像黍那样经人工播种栽种,在解释为“行列貌”很令人费解。
我们再从这首诗写作背景及含义来看,据说这首诗作于作者16岁之际,当时作者正欲辞别亲友到长安大展宏图,且这首诗是限题作诗,题前加“赋得”二字,古原草是限题,送别是副题,整首诗充满离别时感伤的情调,但是不低沉,首句用典《黍离》是《诗经·王风》篇名(《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可见《黍离》篇是因感伤而作,白居易用“离离”典故给整首诗定了一个基调,说明作者写《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心情,若在此由于作者正值年少,踌躇满志,目的是去长安寻求功名,把“离离”解释为草木茂盛与当时用典之意向背。作者借自然界草的生长,枯荣来比喻人生有低谷和高潮,暗含一种压抑不住的朝气。尾联点出“送别”抒发作者有如萋萋芳草之无可消除无所不在的缅邈别情。
尾句中用典《楚辞·招隐士》:“王孙游今不归,春草生今萋萋”。汉代古辞也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以草来表达别绪离愁。后人有的把“王孙”看作“游子”,我认为也很有道理,也许作者亦既是诗中所说即将远赴长安的“王孙”,白居易虽化用前人典故却写出新意。正因为亦有真情实感,才写得妙句,有离愁却不消沉,有梦想则勇敢放飞自己在前人基础上大胆创新,最终成为千古名诗。
参考文献:
【1】《新编小学学习一点通语文二年级(下)》主编 宋平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2】《中华古典文化精华诗经》吴兆基编译
【3】《白居易诗选》黄学颉 周汝昌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4】《诗经通译新诠》黄典诚&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诗经》李捷 主编 于夯译注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6】《中华古典诗文珍品诗经》李明阳 译注 合肥 黄山书社
【7】《诗经》清如许&
王洁&& 译注&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8】《唐人律诗精华》& 林东海选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9】《诗经词典》向熹编&&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0】《说文解字》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1】《汉语大词典》李格非主编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6
【12】《王力古汉语字典》&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代的“古书今译”是什么状态?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 知乎118被浏览8095分享邀请回答94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益集团公司怎麽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