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理省会

新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欢迎光临东台市教育局门户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
文章作者 :jys  发布时间: 9:07:29 阅读次数:850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 大家好,根据王主任和我师傅刘晓峰组长的安排,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新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就实验中学地理组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我们对教材的理解,说说一些教学建议。不到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八年级上册主要是关于中国地理总论的内容。那么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来讲,在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我们主要是要达成两点。第一,了解中国的地理概貌,第二,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初中地理,特别是八年级课本是开展中国地理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上个世纪国家教委曾经颁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在中学地理的学科中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那么具体来讲了,就是通过地理课的学习,要向学生讲明白,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的传统与现状),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学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献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么通过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我们要能够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相对系统的认识中国地理国情,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讲清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比如说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多样的气候、富饶的资源,日新月异的交通和工农业发展等。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等。我们通过教学,既要使学生明确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了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逐步把忧患意识与爱国情、责任感结合起来,铸造报国之志。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根据我市具体的学情,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大家都知道,东台的生源一年比一年少,小班化将教学是大势所趋,针对小班化教学,就要求我们子课堂上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更能给予学生有自己积极地、独立地进行空间思考和批判思考的空间。不管是传授式还是活动式(相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接受式或发现式),只要学生有思维的自主,就是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我们要根据地理概念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通过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使用教师是教学的“先行组织者”,在思想方法上多做引导,在具体细节上让学生自己多动脑、多动手、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自己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多听少讲,在关键点上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 &就中国地理总论的内容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包括六个方面。一个是空间定位,要能根据地图准确的说出我们国家在世界中的一个位置,第二个就是等值线图的判读,这个是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地理内容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地理基本技能的一个训练。第三个方面,就是能运用比较法了解中国地理国情的基本特点。第四,要素分析法,比如说在学习中国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和农业布局方面,实际上是渗透了区位要素分析的方法。第五,分析综合法,比如说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灾害的防御等等,要能够区别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特点和主要的防御措施。第六个方法就是社会调查法。鼓励或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实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们国家的自然国情和人文国情。
八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章。每一章大概是三节或四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包括三节,第一节疆域,第二节人口,第三节民族,第一节疆域的基本要求是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这个就要求学生能够对照地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在这个基础上那个,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比如说沿海国和内陆国的比较,总结我国的位置特点。第二条是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这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关于我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在小学阶段的社会课上学生应该有所记忆,对照地图。指出与我国陆上相邻或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及我国濒临的海洋,这个地方要对具体的邻国和相关海域的名称和相互位置进行准确的识记。在这个基础上,要能够对我国既是陆地大国,有是海洋大国的位置优势进行一个合理的判断。第三,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具体来讲了,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位置、记顺口溜、填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熟悉并逐步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通过教学,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方法,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高效的途径来完成这个要求。
&&&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中国的地理位置(重点)
分析:区域地理学习以位置的描述为基础,虽然学生在七年级时
已经学过描述& 位置的方法,但在八年级起始课程中仍需复习,并
通过进一步对位置特点及优势的分析与描述,逐步建立起区位的
地理思想。二、中国的疆域常识(重点)分析:中国的疆域常识包括我国的四至点位置、陆地领土面积及排名、陆疆和海疆长度、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数目、临海名称、重要岛屿、内海等内容,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地大物博这个基本国情的基础,属于应知应会的考查内容。三、中国位置的优越性评价(难点)分析:优越性的评价是在总结之前所学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考查的是学生对地理位置及其影响的全面理解。既要求学生掌握之前已经学过的地球五带划分、大洲、大洋分布等基础知识,又要求其能建立起位置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四、中国的疆域优势评价(难点)分析:与上文相连贯,作为位置评价的另一个角度,疆域优势评价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与纬度位置略有不同的是,疆域优势除了体现在自然地理角度(如降水)外,还表现在人文地理角度(如交通通达性、文化及贸易等对外开放程度),虽然方法与前文类似,但在判读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五、中国的行政区划(难点)分析: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形状、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均属于需要学生识记的重要内容,是后面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量较大,内容琐碎,且有一些易错生字、特殊简称等,常常成为学生记忆的难点,需要教师适当给予帮助,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练习和记忆相关内容。
这一节包括了三个黑体标题,第一个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具体来讲了包括半球位置、维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活动题里面了,是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能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第二个黑体标题是海陆兼备的大国,涉及到的我们国家的范围、领土面积、领海和管辖海域等。第三个黑体标题是行政区划,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行政区划的级别,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行政中心等等。活动式课文里面了通过提示方法,鼓励学生快速的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关于省级行政单位的称谓,在过去是有一些变化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地理教材里面曾经用过省市区的说法,在2001课标里面调整为省级行政区,行政区了容易与特别行政区”相混。在2011年公布的课程标准里面,是采用了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提法。&&“区域”和“单位”意思相重合。经过协商,人教版教材是采用了教材采用“省级行政区域”这个称谓。
&&& 关于领土的四至点,中国政府还未明确公告,一般来讲了,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是指南至南沙群岛南缘,北到黑龙江,西抵帕米尔高原,东达乌苏里江。修订的教材中是这样来描述的:课本第3页。
关于中国领土的四至点的提法比较早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赵松乔先生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这本书中这样说: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位于北纬53°31′;最南境的南沙群岛之曾母暗沙则为北纬4°15′,南北跨纬度49°15′(赵松乔,1985:5)。我国的经度位置,大致西起73°40′(喀什市以西的帕米尔高原东缘),东至东经135°5′(黑龙江抚远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处的耶字界碑东角),东西跨经度近62度(赵松乔,1985:7)。这个是关于我国领土四至点和坐标比较确切的一个描述,可供参考。关于四至点,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谷歌地球这个软件来确定四至点的经纬度的数值。
关于我国的邻国,与01年教材也有一些变化,目前的教材说明陆上相邻的国家有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朝鲜和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课本在编图的时候加了一个图例来说明。
关于领海面积,原来的教材这样说:我国领水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关于面积的统计数据了,现在了来源不一,差异比较大,关于领海面积,修订后的教材说明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领海的范围,一个是内海。关于管辖海域面积,目前看到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300万平方千米,一个是473万平方千米。如果参考《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可以推断我们国家管辖的海域面积大约是288万平方千米。这个也和30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相近。具体的数据还待国家有管职能部门来公布。关于疆域的问题了,在教学当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前海洋权益的保护的问题。比如说,关于钓鱼岛的问题,那么国务院在2012年9月份发布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的白皮书。说明了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那么在南海海域,我们国家与菲律宾、越南等国也有一些争议。双方的立场了是截然不同的。
第七是记住记住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教材提供了四个方法,对于这四个方法了,我们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谁的记忆速度快。也鼓励学生寻找新的方法来记住省级行政区的相关要求。
第八,行政区划,现行的行政区划根据《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要求了,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行政区划。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某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省、市、县、乡四级行政区划,有些比较大自治区,实行自治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四级行政区划,另外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我们国家也有省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提法。应该来讲了,这些不属于行政区划的级别。
第二节人口
这一节要体现两条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条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那么这一条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具体来讲了,学生就要能够根据我国人口的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我国人口增长趋势(重点)
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图表不难得出结
论。不同时 间段内,人口增长情况不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情况,因此,人口增长趋势的分析方法及结论,是今后进行人地关系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基础。二、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重点)并简析原因(难点)分析: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差异。从知识本身来看,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这些分布特点可以很容易地从图中读出,是分析我国人口问题、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地矛盾的基础,是需要牢记的基础知识。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课标要求中没有体现,但从知识的完整性角度出发,需要学生进行适度的分析,可借鉴七年上册世界人口分布知识的学习内容。
这一节包括两个黑体标题,一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是“人口东多西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教材介绍了我国人口总量,人口增长趋势,人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东多西少了主要是从人口空间分布来讲的。人口分布的总的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大,在空间的表现为“东多西少”。在活动式课文中,帮助学生感受我国人口东西差异的一个基本状况。关于人口数量的编写和制图,编者尽量选用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949年以前,人口数量基本上是估算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全国人口数据一般不包括港澳台。课文通过脚注的方式予以说明。
人口国策 ,中心内容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执行人口国策的目标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有效的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也为世界人口的控制作出了贡献,比如说,通过计划生育,使得全球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关于人口政策,各个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是基于人口基数大的这一国情,对人口加以控制,在有的国家呢,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时候,有些国家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比较低,他们是鼓励人口增长的。关于人口控制的措施了,也有严格和松散的区别。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发展了,当前也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学者对于国当前劳动力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这样的趋势表示担心。关于计划生育的措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计生政策加以讨论,以前是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目前实行了“单独两孩”,有学者说当前的房地产处于低迷状态,还预测20年后的楼市会崩盘,提出“全面两孩”的说法。
&&&& 人口分布界线,也称胡焕庸线,这条分界线综合的反映了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状况。当时胡焕庸测算,这条分界线的东南部的面积不到40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6%,西北部不到700万平方千米,占64%,人口分布了,东南部约为4亿4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只有1800万,只占4%.这种人口多寡的分布特点至少从西元十世纪开始就没有改变过。对照30年代的人口数据和历次人口普查,可以发现这条人口分界线的相对稳定性,比如说在1934年的时候,东南部的面积约占36%,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东南部的面积占43%,人口约占94%,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东南部人口占94.2%,西北部占5.8&,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两侧人口比重没有变化,所以说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比较好的反映了我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
&& 第三节,民族,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共性和差异,养成各民族和睦的情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判读地图,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收集和交流民族文化资料。
&& 本节的重难点是:一、通过对我国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的了解,形成民族团结的情感。分析:民族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团体。一般来说,一个民族内部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拥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文化特征构成本民族特色,并以此区分与其他民族。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在都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教材中第一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容多是文字叙述和活动案例,难度不大,但要注意,其中涉及的民族数量较多,对知识的广度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设计抢答、小组合作等学生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二、读图说出我国民族地区分布特点。分析:从宏观的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从民族的地区分布来看,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这一节的基本结构就是两方面,中国的名族构成和民族政策,以及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的分布特点,01年版的教材总结为“大杂居,小聚居”,在前几年公布的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白皮书的里面了有了一个新的提法,它说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所以12版的修订教材做了相应的调整。大散居是说明了56个民族总的分布特点,小聚居了只要是说各民族的个体的特点,交错杂居则体现了56各民族相互融合,和平共处的一个状况。中国民族分布图也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重新编制的,地图中了分了两类,一类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上的,一类是人口数量在100万以下的。那么从民族分布图上就能明显的归纳出民族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名中国的自然环境,主要有四节,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第四节自然灾害。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的课标要求有第一条: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讲,(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2)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点。(3)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第二条要求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过程与方法);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就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本节的重难点是:一、概括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的地形构成特征及其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相对老版教材,新版教材提供了丰富、简洁、主题突出的地形图、景观图片以及学法指导的文字,将本来很枯燥的内容赋予了灵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容易。因此,教材上的每一张图、每一段文字就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时最好的素材。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表现我国地形特征的视频,补充地图册中的地形卫星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这一重点内容。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另一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力、理解力、协调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设计不同的情境实施教学活动,更多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共学、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馈学习,发挥师生评价功能,以同伴教会同伴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结构来讲了,主要包括得了两点,一个是地形特征,一个是地势特征,地形特征包括了地形类型和网格状的分布格局,地势特征主要是指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关于地形类型,这个要在七年级的基础上了,进一步熟悉中国的五种地形,特别是要熟悉一些面积广大的地形区,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名称和位置;要了解五大类地形的结构,要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主要来讲了就要读图,识读主要山脉的走向,能够描画中国主要的地形网格,能够判读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主要地形和他们的分布的时候了,可以利用立体地形图,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地形类型和分布格局的认识,那么在地形类型判读的时候,教材是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来说明分布格局的,比如说在学习山脉分布的时候,有的是要山脉的素描符号来表现的,有的是用线段符号来表示的。因为在八年级上册,学生接触的大都是小比例尺地图,比如说1:400万,或1:1600万的地图,那么在这样的地图上面,地理事物往往进过制图综合被大大的简化,比如说八上地图所使用的比例尺,大都是1厘米,代表380千米,或者400千米。那么,在这样的地图中,许多宏伟壮大的巍峨山脉,或者山系了,经过制图综合,往往会简化成一条线,比如说大兴安岭,秦岭,祁连山脉等等。看这些地图的时候,我们也往往把这些山脉或山系想象成一条长长的线,这个是从数理地球的角度来分析山脉的分布和特点。如果从博物学的传统来看,我们就要放大比例尺,深入山脉的内部,来认识山脉庞大的形体特点和它的多样性。比如说秦岭、祁连山。秦岭的范围,西起甘肃的东南,冬至河南的伏牛山,东西长月1000千米,南北宽约200-300千米,以北坡暖温带和南坡亚热带的分界,山脉两坡1000米等高线之间宽度来计算,秦岭南北的宽度也大约是100千米,因为秦岭在冬季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导致秦岭南北气候截然不同。从温度带来说了,秦岭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线,就干湿地带来说,秦岭是北方半湿润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就雨旱季节类型来讲了,它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尽管秦岭南北宽约100到300千米,但是从认识的角度的来讲了,我们在表述地理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把它简化成一条线,比如说秦岭-淮河一线来作为我国南北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实际上它是一个带,又例如祁连山脉,祁连山不是孤立的一条单薄的山岭,实际上他是一个山连山,岭连岭,千山万岭,就似一个山的海洋。祁连山山脉群了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大约长10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山脉线和带的差异。把山脉简化成线了,实际上也可以借助素描视角来加以理解。
第三,地势阶梯,通过东西方向的地形剖面图,来帮助学生认识西高东低,由西向东逐级降低的地形分布大势。我们也可以利用谷歌地球来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分布格局,谷歌地球绘制剖面图。
第二节气候 第一条内容标准是能够阅读并初步运用各类气候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要求学生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第二,能结合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说出其分布特点。第三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内容标准的第二条是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要能够利用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图等,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示意图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标准的第三条是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要能结合生活体验及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一、&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重点)分析: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地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将从地图中获取,它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虽然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描述位置的方法,但在八年级仍需复习和强化,并通过读图过程培养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重点)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两个特点需要从两方面来学习。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太阳辐射和盛行风,也受到下垫面的影响。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季风引起的,对学生来讲相对抽象一些,是理解的难点。三、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难点)
分析:温度带是结合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区域,考查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既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又要求学生能够建立起气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干湿地区是基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来划分的,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在了解蒸发量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降水量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四、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难点)分析:我国气候受季风影响显著,季风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可以结合东台的实际来学习。学生还需要掌握夏季风异常所带来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知道季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那么从知识结构来讲了,教材首先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然后归纳我国的气候的主要特点,两大特点,一个是复杂多样,一个是季风显著。最后说明了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几点说明,一个是漠河和北极村。漠河县漠河乡政府驻地是漠河村,后来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漠河乡改名为北极镇,相应的漠河村改名为北极村。在地图的注记上原来是采用的北极村的注记,但是因为北极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一个专有名词,北极村的注记容易与地理学科的北极相混淆,所以教材的地图中把北极村的注记改为漠河。
第二个关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这个也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知识点,考虑到新版的课程标准没有对季风区非季风区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所以新版教材删除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教学当中我们就不要涉及这一点。关于季风区和季风气候区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区别几点:近地面层,夏季主要是以东南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为主,冬季主要是以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东移南下为主,那么在夏季的其实也是有冷空气活动的。
气候类型,关于气候类型分布图,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也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关于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底的气候类型,以及关中平原的气候类型跟01年的教材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关于气候特征,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住两点,一个是气候复杂多样,就是我我们国家的气候类型比较多样,分布也比较广,第二点就是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类型多,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三种季风气候,另外的分布的面积和范围也比较广。教材在前面讲述的气温和降水的两个要素的特点也能反映我国的气候特点,但是反映的层次不一样,
关于气候类型的名称,要注意区别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有的老师把有的地方的气候类型归纳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个提法应该是不太妥当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了,知识从某地气候特征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气候类型的名称,作为气候类型了,要注意掌握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差别和分布的位置的不同。
第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维度位置,一个是海陆位置,一个是山地和高原的作用,山地和高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阻挡气流的前行,这样就带来高大山脉南侧和北侧的差异,或东侧和西侧的差异,甚至体现到一个山地阴坡和阳坡的差异,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它本身也能对中国的气候起到一个热力和动力的作用,关于这些内容,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还会进一步学习。
第三节河流,从内容标准的要求来讲了,要求学生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进一步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说明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选择长江、黄河在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说明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难点:一、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重点)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老师在讲授时,不要直接讲授答案,应该给学生提供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较为分散,直接说出分布特点,学生不容易找到切入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重点)分析:分析开发和治理是在熟知长江水文特征的基础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前提铺垫,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三、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重点)分析:分析开发和治理是在熟知黄河水文特征的基础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前提铺垫,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四、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影响因素(难点)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都是比较专业的地理语,学生第一次接触,老师不能将定义直接告知,需要用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授。五、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难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学生可能从媒体报道中有所了解,部分同学可能也有感触。而治理措施,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关注较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一点。
这一节主要包括三个黑体标题,第一个是内外流河,一个是长江,一个是黄河。关于水文特征了,主要把握住它的核心要素,比如说径流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其他的还有流速、凌汛等等。要通过水情要素的变化,说明气候、植被,包括地形和土壤对水情要素的影响。学习地理的方法,比如说通过长江和亚马孙河的比较,通过黄河上、中、下游的危害与治理,来认识不同大河,或一条河流不同河段的水文特点和开发利用的措施。也要学会使用分析综合法来认识长江洪水的来源和洪灾的成因,具体来讲了,就是要能够判断或区别干流上游的洪水来源以及支流,或者说通江湖泊的顶托的作用,
关于黄河中下游的划分,也有了一个变化,01版的教材,课本是以孟津作为中下游的分界,现在改为河南郑州桃花峪村作为分界,关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主张,桃花峪这个提法主要是采用了水利部门的主张。
第四节自然灾害,这一节主要体现“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的内容标准,
重难点是: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等特点。教材中以地图、阅读材料等方式呈现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分析及阅读材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为下一个标题“防灾减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成因分析(难点)分析:自然灾害分布的成因分析是需要在了解自然灾害分布的情况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尝试解释我国自然灾害集中分布的原因。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有关次生灾害和灾害链的知识。如何综合运用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等知识解释现有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技能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
关于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首先是能够区别区别自然异变和自然灾害,只有那些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自然异变才能称为自然灾害。教材介绍了两大类型:气象类和地质类常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时多地发生自然灾害,同地同时或连续发生多种自然灾害,同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在多地发生。
防灾减灾了主要是提升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掌握必要的防灾减灾避灾的技巧或生存技能。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三节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土地资源,第三节 水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重难点是: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意义。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是学习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只有了解了这两种资源各自的特点,才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出这两种资源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条重点中包含的三个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关系。二、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分析:通过课前询问,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中学政治课上都有所了解,地理课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从地理视角对这种特点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三、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析:本节的知识点较少,重点内容好落实,但是本节难点要想真正有效落实还需一定的方法,不然就是一些皮毛,学生只记住了保护资源这一宣传口号,具体如何操作,可能还是及时关闭水龙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从幼儿园就普及的几点环保措施。
关于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类型,应该来说学生在七年级地理课程当中,已经有所接触,在这一节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这两大类资源的认识。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把握住两点:一个是总量丰富,一个是人均不足,这个可以通过土地矿产耕地水资源森林这五个方面的总量和人均量以及世界和中国人均量的对比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二节 土地资源,第一条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学生就要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第二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首先是识别我国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不同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的特点。在这基础上了能够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关于三维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初步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土地资源,积累丰富的土地资源表象(过程与方法);增强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土地资源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家乡的土地资源的类型,能够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重难点是:一、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分析:土地资源在生活中很常见,不过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在地理课中以“土地资源”专业术语出现,学生容易产生迷茫。因此,在教学中要搭建专业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教学重点: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是地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老师不要直接讲授答案,应该给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地图资料,让学生对比阅读,得出结论。三、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包括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居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这些结论的得出需要借助统计图表加以实现,应避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缺少统计分析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四、教学难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分析:学生经历较少,在认识上有局限性,对政策性质的东西较为陌生。如何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化解为具体的、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是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的主要任务。老师可以先简要地介绍国家制定土地国策的背景,然后从我国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土地利用问题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教材的结构了,包括土地资源的分类和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土地资源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少,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我们国家土地资源存在问题表现为:乱占耕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国策可以理解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保护农田”,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的知识点了,主要把握住三个方面,一个是结构特点,第二土地资源的面临的问题,第三解决的措施。中国政府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这个主要是出于中国众多的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的要求。最严格的土地政策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第二格式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第三节 水资源,内容标准主要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条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第三条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对于我国来说,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关于这个特点教材在叙述式课文中较为详细地讲述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客观现实。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来谈,培养了学生的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二、教学重点:保护与节约水资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可在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按教材中活动式课文的要求进行家庭用水调查。教师也可以介绍社会某些高耗水行业,让学生根据布置的社会调查结果和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达成共识。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以致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符合课标的要求,达到教育效果。三、教学难点: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分析:在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了解了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缺水形势,自然过渡到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的教育上。教材给出了“水库调节径流示意图”和“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两幅图。这两幅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图的能力。
教材首先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接下来说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和方法。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交通运输第二节 农业第三节 工业。
第一节交通运输的内容标准比较主要是:第一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点就要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再结合生活实例或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第二条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具体来讲了学生要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止站点及沿途主要交通枢纽,读图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依据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学习生活化的地理。
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于中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方便生活,更能多角度地分析不同物流选择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做好铺垫(运量大,速度快,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等)。
二、难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分析:根据课标要求,这部分内容,一是要说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的特点:东密西疏,西部地区在不断完善;二是要掌握我国主要的几条铁路动脉,并能说出几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对于第一个要点,学生能从图中顺利读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这对后面学习“工业”的相关内容是个重要铺垫,因此是教学重点。但对于成因分析,学生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涉及前面学过的中国自然地理知识和人口、民族等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对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综合、全面地进行分析。
从教材内容的呈现方面来讲了,教材首先介绍了不同运输方式,说明交通运输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和空间上的种类及特点,这一节的重点是铁路运输,特别是要掌握主要铁路干线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活动式课文里面,训练了学生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的判读以及如何合理选择交通方式与交通线路。铁路干线分布图是根据最新资料绘制的,在教学各过程当中可以采取分要素的方法进行地图叠加来加深学生印象,比如说要求学生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分别描画主要南北向的干线和东西向的干线图,以及主要的高速铁路。那么这样通过分要素,多幅地图来加深学生对铁路干线的认识和记忆。
第二节农业,第一条内容标准是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农业的重要性。第二条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学生要能够读图和资料,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第三条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学生要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四条,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要通过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第五条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对于这一条标准教材主要是通过渗透的方法,通过阅读材料,活动式课文来加深学生对各地饮食文化与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重难点:一、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分析: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这种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很大,那么最大的差异首先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河流众多,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热、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再加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农业、林业、渔业的集中地区。而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水、热、土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而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二、举例说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分析:只有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区差异,适当地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才能总结归纳出如何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活动,是各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受自然条件影响最显著,但每个地区都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也会存在不利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那么从教材的知识结构来讲了,教材首先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农业有一个基础的地位。它的功能了传统和现代不一样:传统的来讲了,主要是提供农产品,满足生活需求。现代农业了,主要是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因地制宜来布局农业了,是一个重点的学习内容,满足因地制宜的这各要求,就要能够分析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这两个条件合理的确定农作物的类型,&&&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了,首先是要把握东部和西部的差异,这个是由东西部的自然条件差异决定的。西部因为身居内陆,降水比较少,主要是四大牧区的分布地区,东部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在东部地区受降水量、热量的差异已经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南方主要是以水田为主,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以小麦玉米为主。关于我国的农业生产了,需要关注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传统上了,南方是我多主要的粮食产地,那么经过多年的发展,随这南方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南方的粮食地位逐渐被北方地区所取代,特别是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调出区,我们国家现在的粮食总产量大概是5.9亿吨,就这个总量而言,以我国的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一年的粮食产量大概是0.5亿吨,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从商品率来讲,黑龙江省的粮食商品率更高,占到三分之一。所以说我们国家现在粮食生产格局是北粮南运,北方生产的粮食通过运输来满足南方的市场需求。这个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变化。
第三节,工业,内容标准主要是,第一条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根据这一条标准了,学生能够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第二条是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一、了解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重点),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难点)。分析:依据课标要求,学生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工业分布的特点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描述,其中空间分布特征是重点。因为涉及的地理知识多且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分析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难点。二、正确理解工业生产的定义;正确认识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难点)。分析: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学生接触工业部门的机会很少,要想把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概念区分清楚,对于初中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正确认识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难点。三、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重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国家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所以是重点。
这一节黑体标题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工业与我们”,说明工业的重要性,一个是工业的分布,一个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关于我国工业分布的格局,首先要能够区别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工业中心主要是位于省会城市,从他的集聚程度来讲了,在渤海、长江口、珠江口分别形成了四个大型的工业基地,由北到南依次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从大的分布格局来讲了,东部的工业中心相对比较密集,集中了四大工业基地,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比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相对比较少,比较稀疏,但是发展很快。活动式课文主要是比较了山东和内蒙古,相对来讲了,山东和内蒙古都是人均工业总产值比较高的省区,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一样,山东省的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内蒙古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广大,人口数量少,第二个是近年来能源资源的开发给它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新的推动力。关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图中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比较大的地级市。
关于八年级教材的分析和主要建议就到这儿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jys】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江苏省东台教育网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课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