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缩写审稿快吗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uperatom crystal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otational disorder within those structures. The findings were published in an article in Nature Materials this week.
13 hours ago
(Phys.org)—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to realizing the potential of targeted therapies is keeping nanomaterials from accumulating in the liver or spleen. The liver and spleen are part of the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
Aug 29, 2016
A newly discovered method for making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could lead to new and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particularly in a class of materials called nitrides, say the Penn State materials scientists who discovered the ...
Aug 29, 2016
Researchers in the 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ave invented a new flexible smart window material that, when incorporated into windows, sunroofs, or even curved glass surfaces, will ...
Aug 22, 2016
For those of you who take sandcastle building very seriously, listen up: MIT engineers now say you can trust a very simple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force required to push a shovel—and any other "intruder"— through sand. ...
Aug 29, 2016
How genes in our DNA are expressed into traits within a cell is a complicated mystery with many players, the main suspects being chemical. However, a new study b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researchers and collaborators in China ...
Aug 26, 2016
A new biomaterial can be used to study how and when stem cells sense the mechanics of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und a team led by Robert Mauck, PhD, the Mary Black Ralston Professo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Orthopaedic ...
Aug 25, 2016
Researchers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Ames Laboratory have discovered a new type of Weyl semimetal, a material that opens the way for further study of Weyl fermions, a type of massless elementary particle hypothesized ...
Aug 12, 2016
Nature has had billions of years to perfect photosynthesis,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supports virtually all life on Earth. In that time, the process has achieved almost 100 percent efficiency in transporting the energy ...
Oct 15, 2015
Hydrogen could be the ideal fuel: Whether used to make electricity in a fuel cell or burned to make heat, the onl there is no climate-altering carbon dioxide.
Sep 14, 2015谢灿发表, 张生家解雇, 投稿Nature给了我们什么教训?_知社学术圈-爱微帮
&& &&& 谢灿发表, 张生家解雇, 投稿Natur…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分享信息,整合资源交流学术,偶尔风月张生家和谢灿的论文抢发风波,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训? 我们怎么样才能打破学术垄断,抢占自己的优先权和话语权?11月16日,北京大学谢灿研究组在Nature Materials 发表题为 “A magnetic protein biocompass”(磁性蛋白生物罗盘)的论文,报道其在生物磁感应研究的突破性成果。Nature 同时发表 David Cyranoski所撰写的新闻评论, “Long-sought biological compass discovered” (寻觅许久而不得的生物罗盘终于被发现),对这一工作做出点评。新闻引用牛津大学生化学家Peter Hore的评论称,这是一篇超凡卓越的文章(It is an extraordinary paper)。而慕尼黑大学Michael Winklhofer 则称这是揭开生物磁感应分子机制的关键一步。至此,Nature围绕谢灿磁感应蛋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布了三篇新闻稿,凸显其极端重要性和广泛的关注度。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工作,会在Nature耽搁将近一年而最终被拒稿?而这一延误又成为最直接的导火索,让谢灿和张生家两组合作者反目、牵出一系列罗生门闹上国际媒体而让中国学界蒙羞、最终导致张生家被解雇、并直接影响这一成果的诺奖前景?在庆祝谢灿工作最终发表的同时,我们应当从这一事件之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1. 顶级期刊是否歧视中国学者?首先需要质问的是,像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是否存在对中国学者的系统性歧视?为什么在中国科技长足进步,论文数量飞速增长的今天,中国学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依旧如此之低?真的只是因为高水平成果不够吗? 无论是在线下讨论、还是线上聊天,中国科研人员经常会谈到这样的话题:美国、欧洲、乃至日本某个研究小组又在Nature或者Science发表论文。紧接着就会有人说,这个工作,如果是中国人投,恐怕根本不会送审。然后就会有一帮人吐槽自己的惨痛经历。 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光是今年,就至少有四起中国学者高显示度成果被Nature或者Science拒稿: 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世界首次成功编辑修改人类胚胎基因,被哈佛干细胞生物学家称为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果;中科院物理所首先观测到外尔费米子,这个1929年就被大物理学家外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本文所说的北大谢灿关于磁感应蛋白的开创性工作;Nature及其自刊发表过很多国外小组纯计算的理论文章,而吉林大学崔田教授准确预测并随后被实验验证的高温常规超导体计算,却只是发表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Nature和Science这样顶级期刊,对中国学者如此另眼相待? 2. 迷信NS是否让我们错失良机? 在一方面,Nature和Science系统性歧视,让中国学者发表文章难上加难。而另一方面,中国科研人员又对Nature和Science情有独钟,前赴后继。这样一个情结,是否让我们很多时候痛失良机,失去发现的优先权呢?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中科院物理所外尔费米子的工作。其竞争对手普林斯顿团队今年2月15日将相关文章投给Science杂志,而中科院团队也于2月17日向Science杂志投稿。然而,到了7月16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普林斯顿团队的研究成果,而中科院团队的论文却在在6月17日遭遇拒稿处理! 这个结果的连锁反应,就是在普林斯顿团队Science论文发表后的7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官网发布一个消息,称由物理所方忠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了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手性”的电子态——外尔费米子:“该发现从理论预言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然而晚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新闻稿7月16号就出来了,而且被无数新闻媒体转载:After 85-yearsearch, massless particle with promise for next-generation electronics discovered! 物理所外尔费米子的开创性工作,是否会因为Science的拖延和拒稿,而痛失优先权? 事实上,科学史上这样的争议,数不胜数。近的如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超高分辨率显微技术,稍远点的如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高温超导体!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都有中国人牵涉其中! 谢灿这个工作,穷六年之力完成。然而薄纸一旦捅破,别的团队很快就可重复。如果在等待Nature审稿的一年之中,被人抢先发表,岂非欲哭无泪?这样的耽搁,值不值得? 事实上,Nature的耽搁和延误,直接引起了张生家所谓的“论文抢发”争议,并最终导致了张生家被清华大学解雇。 其中的罗生门,错综复杂,笔者无意涉及、评判。然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0月19日在其主编讲堂中发表了题为《清华北大抢发论文的启示》一文,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令人深思,全文引用如下: 假设1:如果谢灿的论文也投给《科学通报》,还会产生张生家“抢发”的嫌疑吗?假设2:如果张生家也把论文投给《NATURE》,张生家还能“抢发”吗?科学新发现新知识就应该继续埋没在实验室吗?纳税人给他们这种权力了吗?假设3: 如果谢灿的同行X教授在短期内研究做出了与谢灿同样的成果,并不追求在《NATURE》上发表,X教授很快在互联网上发布或在《科学通报》类学报发表,张生家用X教授的磁蛋白基因,进一步研究并很快发表了论文,谢灿的成果还有社会价值吗? 其实不妨再做个假设4:如果谢灿的美国同行Y教授在短期内研究做出了与谢灿同样的成果,进而在此基础上与同事合作完成了张生家的实验,并快速将两项成果一篇文章发表,那先做出来的谢灿和张生家又会怎么样?是反目还是联手? 所幸假设3和4都没有实现,但是想想时间优先权,被耽搁的一年时间,和物理所的外尔费米子,难道不让人后怕吗? 3. 中国学术评价体系是否阻碍了科技进步? 为什么国人如此迷信Nature和Science? 归根到底,是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在做怪。曾几何时,搞定Nature或者Science,基本就能拿到院士评选的敲门砖。如今水涨船高,但是评杰青、评长江、评青千,有一两篇Nature或Science,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行政体系的官僚以及学术界本身的浮躁,将纷繁复杂的同行评议,一步一步地退化到影响因子的数字游戏。迷失在这个数字狂热之中的,是科学工作的本来意义,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真正的影响?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很少有人去关心。屠呦呦提炼青蒿素,拯救苍生无数。可是在国内这样一个评价体系下,根本就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地位,即便得了诺贝尔奖,也还被人说是三无人员。这难道不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整个学术界,难道不应该深刻反省么?现有评价体系的弊端,所幸科学界已经形成初步共识。近日,中国科协, 教育部,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科学院, 和工程院五部委专门就如何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发布若干意见,指出学术评价中体系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 强调要防止出现唯期刊、唯论文的倾向,呼吁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将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将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如果这一改革能够得以真正落实,那将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幸事! 4. 中国学者需要支持自己的期刊! 与学术评价息息相关的是,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话语权的缺失。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我们自己学术期刊的势微: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好的工作投给国内的期刊。自己没有好的期刊,没有独立的话语权,无法保证优先权,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从何谈起?还不是只能仰人鼻息,人云亦云,跟随Nature、Science的指挥棒转? 对于这一点,所幸大家已有认识。五部委在若干意见中强调鼓励核心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并作为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 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着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后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传播权等问题,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一些中国学者已经开始妥善利用国内期刊,抢夺话语权和优先权。一个的例子,就是中山大学黄军就团队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工作在被Nature和Science拒稿后,转手投给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Springer海外发行的Protein & Cell,从投稿到接受只花了两天时间,发表之后迅速引起Nature和Science的跟进报道!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于其仰人鼻息,不如自己主动!中国学者与中国的学术期刊合作共赢、互相支持,迫在眉睫。
5. 如何才能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权? 和办好专业期刊同等重要的,是确保我们在大众媒体的话语权。Nature和Science如此成功,让人趋之若骛,绝不仅仅是因为其学术影响。在其编辑队伍之外庞大的新闻队伍,就是他们强大的宣传机器。说白了,Nature和Science既是一个学术期刊,也是一个新闻媒体,会配合自己所发表的科研论文,面向大众做大规模的舆论宣传。学术和新闻两者相辅相成,使其不但在学术界,同时也在大众媒体,形成强大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这样一个话语权垄断不打破,我们很难建立自己顶级的学术期刊,也很难形成独立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 而打破这样一个话语权的垄断,则需要我们在办好自己学术期刊的同时,大力加强大众传媒宣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此,五部委所发布的若干意见,也有涉及: 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探索新型出版方式,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高对科研成果与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大力推进将科研成果在发表的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科研成果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加快出版业态的迁移和变革,实现从传统出版传媒向现代出版传媒的战略转型,推动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 只有当我们将学术出版和大众传媒完美结合的时候,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话语权和评价体系。继续拿黄军就基因编辑文章做例子:其整个工作完全符合学术界道德标准和伦理程序,却不断被Nature、Science以及其他欧美媒体所攻击。为什么? 因为我们受制于人,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科学并非无国界、科学家更有自己的祖国。支持中国自己的期刊,抢占中国自己出版阵地和话语权,是醒醒的时候了!喝茶聊天心有灵犀,钻研切磋触类旁通论文技巧,基金攻略,大家访谈,高黑科技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点击展开全文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分享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欢迎来到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
该期刊扩展资料,欢迎小木虫资深虫友来补充。一起完善,供大家参考。
为了保证质量,目前只有金币大于50个的虫子可以参与期刊点评。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MACMILLAN BUILDING, 4 CRINAN ST, LONDON, ENGLAND, N1 9XW
期刊主页网址
在线投稿网址
其他相关链接
偏重的研究方向
投稿录用比例
平均 4 个月的审稿周期
评论这么少~
2015年影响因子: 38.138
2014年影响因子: 41.456
硬着头皮投的,本来对论文很有信心,越写越没信心,不过必定从数据收集,到最近完成弄了2年了,昨天投的,心情很忐忑!等吧,必定这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拒没关系,就怕直接拒,那打击太大了!如果送审被拒,也有意见可以改进呀!
12天,拒!
研究方向: 地球科学 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录用情况: 已投结果未知
2014年影响因子:41.456
研究方向: 化学科学 高分子科学 高分子合成化学
投稿周期: 约3个月
录用情况: 已投被拒
2013年影响因子: 42.351
投稿以后大概1个月送审,再一个多月后审稿意见回来,2个审稿人。
第一个审稿人建议大修,第二个审稿人建议接受。
大修了大概2个月吧,再次投稿后又审了2个月。
回来又经过一轮小修,最后接受。
期间等待的过程还是挺折磨的。
研究方向: 化学科学
投稿周期: 约6个月
录用情况: 已投修改后录用
投了一篇Nature,中文的,被拒了,可惜了,。。。。。。
没送审,推荐了其子刊直接转。。。
研究方向: 工程与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投稿周期: 约1个月
录用情况: 已投被拒
第一天投,第二天就拒了,看都没看,不知道是因为稿件来自中国还好四因为标题没取好。
研究方向: 化学科学 物理化学 胶体与界面化学
投稿周期: 约1个月
录用情况: 已投被拒
Nature集团最新以nature为字头的系列杂志列表: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Genetics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Medicine
Nature Method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Nature Protocols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这个期刊希望大家投过的来说说,就是拒了也是一种勇气......
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编辑,编辑有时候不一定懂你的工作
研究方向: 工程与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投稿周期: 约1个月
录用情况: 已投被拒
期刊主页网址: 在线投稿网址:
2010年影响因子: 36.101
2009年影响因子: 34.48
2001年影响因子: 27.955
2002年影响因子: 30.432
2003年影响因子: 30.979
2004年影响因子: 32.182
2005年影响因子: 29.273
2006年影响因子: 26.681
2007年影响因子: 28.751
2008年影响因子: 31.434
1.Impact factor: 30.979
2.Publisher: Nature Publishing Group一共有十一种刊物在Nature 这个大家族里:周刊Nature(1869年创刊);月刊Nature Genetics(1992创刊);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1994创刊);Nature Medicine (1995创刊); Nature Biotechnology(1996创刊); Nature Neuroscience (1998创刊);Nature Cell Biology (1999创刊);Nature Immunology (2000创刊);及另外三份综述性期刊Nature Reviews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0创刊)。创办这些期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发表业界内最高质量的科学论文。在上面发表有关任何有很大潜力的科学领域的文章。同时也发表一些评论性文章,新故事,简述等。投稿形式也可以是通讯,新闻,综述等。
出版:英国MacMillan.Ltd   
创刊:1869年   
刊期:周刊   
定位: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即科学论文具较高的新闻性和广泛的读者群。论文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令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   
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Nature系列刊物有三类:   (NaturePublishingGroup)   
※综述性期刊,对重要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评论;   
※ 研究类期刊,以发表原创性研究报告为主;   
※临床医学类期刊,对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做出权威性解释,并促进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临床实践
关于投稿:
转自网上,觉得很全面,就不自己写了。
源地址:/changcaibai/blog/item/0b1e3ddff037d.html
您投给《Nature》杂志的论文应当满足以下所有要求:
论文应有一个明确的、原始的结论。
论文的写作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
同事们已对论文进行了审阅(征询来自不同学科的同事们对自己论文的意见经常是很有 帮助的)。
论文的格式与《Nature》杂志的要求是一致的(见《作者须知》)。
给编辑写一封短信,解释为什么您的论文对本领域之内的人和对本领域之外的人来说都 很重要。
将您的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写在论文的第1页上,或写在您给编辑的短信中, 并且注明论文的字数,以及如果发表的话您估计会占用《Nature》杂志多少个页面。
投稿前询问
如果您不能肯定自己的论文原则上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那么我们欢迎您给我们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Nature》杂志并不鼓励这样做,大多数编辑都愿意通过阅读稿件全文来判断一篇论文。然而,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可通过《Nature》杂志网址()发一封投稿前询问信。在这封信中,请附一段论文摘要(注明所有参考文献),并用简短的几句话解释为什么您认为自己的论文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将尽可能在两个工作日之内通过email回答您的询问(但询问信必须采用正确的格式和方式)。然而,在这个阶段,编辑们只能说您的论文是否可能送审,他们不能进一步同您讨论,也不能在阅读一篇论文之前就保证可将其送审。
是发&文章&(Article)还是发&来信&(Letter)?
&来信&(Letters to Nature)是对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其内容是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文章&(Articles)是对某一项研究工作的更全面、更周密的介绍,代表着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层次的一个显著提高。《Nature》杂志的版面只允许每星期发表约2篇&文章&类论文和16篇左右的&来信&类论文。因此,&文章&类论文的竞争更加激烈。事实上,很多&来信&类论文最初是按&文章&类论文投稿的,后根据《Nature》杂志编辑们的意见缩短了篇幅。
有关&文章&类论文和&来信&类论文的详细写法,请参阅《作者须知》。请特别注意:&来信&类论文引言部分用黑体字排版,而且只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讨论部分;&文章&类论文有一个自然段的较短的摘要部分(summary),排在正文之前,与正文分开,即采用所谓的&standfirst&形式,其正文可包含几个自然段的引言。
&来信&类论文的引言
&来信&类论文没有其他论文所有的那种摘要(abstracts)。其第一段用黑体字排版的部分字数不超过180个单词(但可能的话还应再短一些:100个单词绝不少见),既起引言的作用,又是一段简短的、非专业性的提要(summary)。在这一段中,您可介绍自己研究工作的背景,报告其主要结果,并解释该结果为什么是重要的。接下来,您应直接描述结果,进一步的背景介绍越少越好。用黑体字排版的第一段内容的写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旦一篇论文已原则上被接受发表,我们的编辑和助理编辑们会帮助作者重写这段内容。
最初的处理
您的论文到达《Nature》杂志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它将被登录进一个稿件跟踪系统中。登录之后,编辑部会给您的论文一个特定的编号,并用明信片或email将这个编号通知您,供您以后跟我们就您的论文进行通信联系时使用。第二步,我们将对您的论文进行分类,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因为《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就是按这两个领域分成了两个小组(大多数编辑在伦敦,少数在华盛顿)。介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论文(如海洋学),将被分到其中一个小组,但责任编辑在考虑稿件的整个过程中会与另一组的相关同事进行协商。每天,有关人员会按以上方式,将投来的论文稿件分发给各编辑小组中相应专业的编辑。在您收到的来自《Nature》杂志的所有信件中,给您写信的编辑的名字首字母缩写将会出现在您的参考编号旁边。
接下来,编辑们将会考虑您的论文是否值得送审。这个判断主要由责任编辑来做,但几个同事之间常常会就论文进行讨论,以确保各学科之间所采取的标准都差不多。在这一阶段,编辑们将会考虑在该论文所属领域之外的人会怎么来看这篇论文,也就是说,要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
《Nature》杂志的编辑们是如何判断重要性的
《Nature》是一个致力于发表那些既有突出的科学意义、又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的研究论文的杂志。虽然并不是说每一篇论文的读者群体都会广泛到既能吸引分子生物学家的注意、又能吸引高能物理学家的注意,但《Nature》杂志的所有稿件都应当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投稿中只有约5%-10%能够被发表。因此,作者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判断什么东西会让如此广泛的读者群体感兴趣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每一个审稿人只看到很少一部分投稿,所以一个审稿人未必会具有做出这种判断所需的视角。(《Nature》杂志不可能将某一领域的所有投稿都寄给审稿人,这一点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Nature》杂志没有一个由高级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因为编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决定受到编委会成员个人喜好的严重影响,也不愿看到编委会偏向一些国家的作者,歧视另一些国家的作者;同时,设立编委会难免会增加决策时间。因此,《Nature》杂志的编辑们自己来做这些判断。这样,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更有可能趋于统一,他们可真正独立于任何一个科学团体或任何一个国家,处理稿件的时间耽误也可减少到最小。
审稿人的选择
一旦《Nature》杂志决定一篇论文原则上值得送审,该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选择二或三个审稿人。审稿人是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论文进行充分地、公正地审定的专家。选择审稿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有相关论文正在考虑之中;最近是否给可能的审稿人送审过其他相关论文;审稿人在下个月的活动情况;审稿人的专业与其他被考虑的审稿人的专业是否吻合;《Nature》杂志对所选择的审稿人过去审稿工作的了解情况。编辑们在选择审稿人时将会非常慎重,他们要与不同国家的数位科学家进行接触,以确保能让最合适的审稿人来审阅您的论文(不管审稿人身处何地),并在送出论文之前几天内将这些审稿人是否联系得上、是否愿意审稿的事情落实。
审稿人采用的标准
理想的审稿报告应当指出:谁将对新的结果感兴趣(为什么)?在作者的结论成立之前,还需要解决哪些学术上的问题?虽然审稿人有时会自告奋勇地指出,某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但我们并不要求他们提出这样的审稿意见。相反,我们要问他们的是,他们是如何看待所审论文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的,编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审稿意见以及《Nature》杂志的正式编辑标准来决定一篇论文是否适合在《Nature》上发表的。同样,虽然编辑们认为审稿人指出的论文所存在的所有专业问题都很重要,但他们并不会完全受这些审稿意见约束。
竞争与道德
当然,一些潜在的审稿人可能正在从事与要求其所审的论文相互竞争的研究工作,这可能会影响到其审稿意见。为了避免这种利益冲突,《Nature》杂志要求审稿人在答应审稿之前如实说明是否存在这种问题,要求他们说出与其讨论过所审稿件的同事,还要求他们在审完之后将稿件退回。
作者也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但编辑不一定用他们推荐的人。作者可以要求不要将一篇论文送给某一个或两个(但不能更多)研究小组审稿,《Nature》杂志会尊重这种意见的。
决定的速度
《Nature》杂志追求的目标是,尽快做出所有决定。如果一篇论文不能被考虑的话,在收到稿件后一星期内通常就会通知作者(但作者不会被告知他们的论文已送审)。遗憾的是,《Nature》杂志不能保证迅速提供审稿报告,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来提供这项服务。大多数审稿人都会根据《Nature》杂志的要求,在双方商定的天数内提交审稿报告;如果他们在这个时间过后还没有提交审稿报告,编辑就会通过电话或email不断催促他们。由于许多审稿人都远离伦敦或华盛顿,所以我们要求审稿人通过email或传真将其审稿报告发到伦敦或华盛顿(另用邮件将稿件和图表退回),以加快决定速度。
《Nature》杂志的决定
所有审稿人的审稿报告都到了以后,责任编辑将会采取她或他认为合适的下一个行动,并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审稿意见以及准备给作者的信件整理成文,在自己的同事中传阅。接下来,其他稿件编辑,包括生命科学主编和自然科学主编,将阅读这一文件,以确保所采用的编辑标准与其他论文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是一致的,并确保所涉及的论文已经专家审阅。在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处理这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将会给作者发出一封信,并附上审稿报告。给作者的信和审稿报告通常是用传真发出的,除非作者要求《Nature》杂志不要用这种方法来通信。
如何做出反应
在理解《Nature》杂志编辑的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记住,信上所说的,就是其所指的。例如,信上可能会说,《Nature》杂志不能以其现在的形式发表一篇论文,但如果作者补充一些数据后再投稿的话,编辑们是很愿意考虑的。在这个例子中,在补充特定数据之前,作者不应将该论文修改后再投稿,但一旦补充数据之后,《Nature》杂志会很乐意重新考虑这篇论文。《Nature》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很少有未对最初的投稿做重大修改就能得以发表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些优秀论文最初并没有支持其重要结论的数据,正是凭借审稿人和编辑们的广泛关注,这些论文才真正具有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在向作者传达决定时会尽可能做到明白清楚。在回信时,请只谈与编辑决定直接相关的问题。当我们要求您修改或重新投稿时,还可能会同时要求您说明,您是如何根据审稿人和编辑们的意见来进行修改的。自然,作者并不总会同意审稿人所说的每一件事情。但在针对审稿人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时,请用温和的言辞(因为我们可能会将您的修改说明连同您的修改稿再送给审稿人)。在回答编辑或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时还要记住的是,如果某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清楚,那么这个问题对普通读者来说也不可能清楚。再一点需要记住的是,如果您的论文的处理有所耽误,那么这种耽误并非是《Nature》杂志有意造成的,请相信《Nature》杂志的编辑们实际上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争取尽快做出决定。
论文的格式和长度
一旦《Nature》杂志原则上接受您的稿件,编辑们将会提出严格的格式要求,详见《作者须知》。虽然没有正式的页数限制,但一篇&来信&类论文的理想长度约为2.5页。对一篇典型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来信&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500个单词的正文和4个表格或图形;对于一篇典型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来信&类论文来说,这样的长度相当于大约1000个单词加上4个图表,这类论文插图和方法部分所占篇幅一般较大一些。经编辑同意,作者可用图表换取正文篇幅(关于这种计算的详细情况,请访问,参阅《作者须知》)。
如果编辑认为某一作者需要更多的版面来充分表达其结果,我们可以提供额外的版面。相反,并不是所有论文都需要分配最大版面,所以编辑一般都会选择长度下限。大多数作者都会惊喜地发现,根据编辑的意见压缩其文章非常容易,只需集中表述结果中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压缩后的论文是一篇容易阅读、容易理解的论文,因而也是一篇会被广泛引用、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如果一个修改稿的长度大大长于编辑所要求的长度,可能会被退回做进一步压缩,这样便会耽误更多时间。在投稿和重新投稿时,一定要说明论文的长度。
发表的时间安排
您修改过的校样到达伦敦编辑部后,您的论文就可以安排时间发表了。每个星期,编辑们都要开会选择在两个星期后要出版的一期的内容。随后,排版人员将在下一个星期的周一和周二根据美编的版式说明准备大样。这一期《Nature》杂志的其余内容在出版的这个星期内准备好,然后,对最后的排式进行照相,并将胶片发往英格兰、美国和日本的印刷厂,供印刷本期杂志。
研究方向: 综合
投稿周期: 约12个月
2007年影响因子: 28.7517
2008年影响因子: 31.4347
2009年影响因子: 34.48
小木虫,学术科研互动社区,为中国学术科研免费提供动力
违规贴举报删除请联系客服电话:
邮箱:(全天候) 或者 QQ:
广告投放与宣传请联系 李想 QQ: QQ:&&邮箱: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小木虫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ature materials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