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由来系统概述怎么写该怎么写

姓氏郑的由来
郑姓的起源也是要讲起公元前375年的时候,而郑姓的源自于姬姓,因为历史的变迁所形成郑姓,对此姓氏郑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姓氏郑的由来
姓氏郑的起源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郑姓迁徙图
郑姓迁徙图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 湾。
郑姓氏简述
郑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推荐阅读:&&
姓氏郑的字辈排行
福建泉州惠安 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福建泉州安溪 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重庆大足 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湖北十堰 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湖北广水 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四川凉山 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推荐阅读:& &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郑姓,由来相关文章: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郑氏来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郑氏宗族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郑氏宗族是以国名为氏
郑国,家族名人、,地望分布河南荥阳郡。
郑氏宗族历史来源
「郑」源出 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于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于新郑,为春秋时的?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于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
郑氏宗族家族名人
郑成功 (公元)
初名森,字大木,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为明末南安人。父平国公郑芝龙降清,成功遁入海岛与父绝。桂王封之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命率师攻闽浙,又大举下江南各地,围南京,祭孝陵,后兵失利,退取台湾作为根据地,仍奉明年号,未几而卒。
字克柔,号板桥,清江苏兴化人。少颖悟,读书富于别解,落拓不羁,有狂士之名。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循吏之称。晚年躬耕自食,以诗酒自娱,诗、书、画俱佳,着有板桥全集。
郑氏宗族地望分布
河南荥阳郡。
企业信用信息郑姓由来(郑地—郑国—郑县—华县 )
郑地—郑国—郑县—华县
  华县位于西安以东90公里处,此地远在商朝时,就称“郑”。“郑”的本意,据东汉时的训诂书《释名》的解释,为“郑,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辞海》释“町町”为“平坦貌”。今华县一带正位于渭河之南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坦荡无垠,这就是它在古代称为“郑”的原因。商朝灭亡后,西周王朝建立,今华县一带因距都城丰镐(在今西安西)不远,而属畿内之邑,仍称为“郑”,或称“南郑”。古代史书《竹书纪年》,记周穆王元年(公元前976年)“筑祗宫于南郑”,《辞源》指出,南郑“故城在今陕西华县北”。当代历史学家武伯纶说,“西周始终以丰镐为都,……中间穆王曾居郑(今华县),……但时间不长。”可见郑地于周穆王时曾一度为西周之都。
  西周时期,王朝直接统治地之外,大都裂土分封,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之弟友,被分封于郑地,今华县一带即成为地方诸侯郑国的所在,友即郑桓公。郑桓公建立郑国30多年后,正值周幽王时期,政治昏乱,天下动荡,郑桓公为避乱,而将财产和家属迁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和郐(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之间。两年后,西北部族犬戎攻破西周,郑桓公与周幽王被杀,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即将郑国东迁到郑桓公准备好的避难之地。东迁后的郑国以后成为春秋时的强国,但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到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以国名为姓,成为郑氏。郑氏来源于郑国,郑国之命名源于郑地,因而今华县与天下郑氏有着极深的渊源。
  郑国东迁后,今华县一带的郑国的百姓有的南越秦岭,迁到汉中一带,以南郑命名,后演化南郑县。东迁以后的郑国故地,人称为古郑或旧郑,因在新郑国之西,又称为西郑。而东迁后的新郑国,则称为新郑或东郑。
  春秋初期,今华县一带的古郑,为秦国与晋国的接壤地区,秦晋二国反复争夺,后为秦国所牢固控制,并于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在此地设郑县。成为中国历史上设县最早的县份之一。郑县建制延续了两千余年,并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华州州治的所在地。元朝时,郑县建制被撤销,其地由华州直辖,史称“省县入州”。1913年,改华州为华县。
  以上就是郑地—郑国—郑县—华县的演变过程。因此,华县是郑氏的源头,是海内外众多郑氏的发源地当不为过。&
  郑氏始祖——郑桓公 
  郑氏既以国名为姓,故郑国的建立者郑桓公即成为郑氏始祖。
  郑桓公的生平,因年代久远,史籍记载不多,故资料仅一鳞半爪,从中我们可知的是:郑桓公名友,又称多友,或称多父,或称桓友,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之弟。其生年不详,不过他既是周厉王少子,周厉王死于公元前828年,因此郑桓公的出生不会迟于公元前827年。郑桓公去世于公元前771年,因而他享年应超过56岁。郑桓公早年事迹,在古代史籍中不见记载。1980年11月,在陕西长安县出土了一件铜鼎,上有铭文。经专家考证,铭文记载了郑桓公早年,曾率兵迎击进犯周境的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时间约为周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至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之间。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他被分封于郑,建立了郑国。以后人们称他为郑桓公,是因为他是郑国国君,死后的谥号为“桓公”。郑桓公治国有方,深得郑国百姓爱戴。至周宣王死,周幽王即位后的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被任命为周朝的王室司徒。司徒是王室六卿之一,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周民的欢心。据说《诗经》中的《缁衣》,即为歌颂郑桓公而作。但周幽王宠爱褒后,昏庸腐败,以至天下动荡不安。郑桓公看出西周王朝前途不保,便思退路,遂问计于太史伯。太史伯又称史伯,名颖,为周幽王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编写史书,兼管祭祀等事。太史伯劝郑桓公将郑国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以东,黄河、济河之南地区。郑桓公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在请示了周幽王以后,于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在商人的协助下,将妻、子和财产寄存到洛邑以东的东虢国和郐国之间,为以后迁国打下基础。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北部族犬戎攻破西周,将周幽王杀死于骊山之下,郑桓公也同时同地遇难。郑国人立桓公之子为国君,即郑武公。郑武公拥立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从镐京(今西安西)迁到洛邑,建立了东周。郑国也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全部迁到郑桓公生前安排好的洛邑以东地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郑国至此东迁,离开了曾立国37年的古郑,即今华县一带。
郑桓公墓今犹在
    郑桓公殉难后,就葬于郑国故地。经两千七百多年岁月沧桑,其墓冢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远在三国曹魏时成书的《皇览》,就记“桓公墓在郑县番”,清代《关中胜迹图志》在转引这一条资料时,指出“番”即“蕃”,为地名。西晋学者阚马因认为“蕃”在郑县之西,也就是说,郑桓公墓在郑县之西。
  明朝的《华州志》记“郑桓公墓,州西关路南”。这时郑县已“省县入州”,其地由华州直辖。因此郑桓公墓在郑县之西和在华州西关,其方位还是一致的。明朝的郑桓公墓前有牌坊,原题“缁衣遗爱”四字。在万历年间(公元年),有一官吏郑国仁至陕西任职,路过华州,因是郑桓公后裔,遂将牌坊题字改为“周宗忠贤”。此牌坊可能毁于明朝末年。明朝郑桓公墓后有祠堂3间,天启(公元年)末年,华州知州冯甲弟,“因岁不给”,出卖墓旁土地,“祠亦化为乌有”。
  至清代,《续华州志》、《再续华州志》、《三续华州志》仍记郑桓公墓在“西关路南”。郑桓公祠也予以修复,因此,撰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续华州志》记“郑桓公祠在西关外”。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华州一带发生战乱,“庙宇民房尽成焦土,无一椽留者”。因此,撰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三续华州志》记“郑桓公祠,在西关,毁。”但墓尚存。
  二十世纪初,《重修华县县志稿》记郑桓公墓“在今西关一天门西旁,仅余土冢,旁有大树一。1936年,华县县长吴至恭,目睹墓地寂凉,令姬、段后裔筑围墙,立石碑,以表忠烈。吴县长所以令姬、段二姓修墓,是因为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而周朝王族出自姬姓;郑桓公的孙辈中有一人名太叔段,太叔段之后以段为姓,因而段氏亦为郑桓公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仍旧位于“西关路南”、“一天门西旁”的郑桓公墓得到妥善保护。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今陕西省人民政府前身)将郑桓公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郑桓公墓圈于华县螺钉厂院内,仍得到该厂职工的精心爱护。1988年,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县螺钉厂将残留土冢四周用砖砌封,顶部用水泥抹盖,墓冢周长10米,高2.1米,不时有郑氏后裔前来拜谒。2007年,华县人民政府拨专款重新进行了维修,郑桓公墓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热线: 400-666-3458
电话: 5625588
传真: 5625588
短信资讯:
值班电话:
相关业务 |
取名热点内容
起名内容相关
名字随机内容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太原网监备案:TY11221
网址:财官-
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恒大绿洲33号楼 Email: 电话:
5625588 手机:
公司工商营业相关证照
特许授权标志单位
信息产业网站备案
太原网监TY11221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同盟
财官学,一家专业的,专注给字以及,因为专业-所以卓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目概述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