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龙古诗大全

回忆一中解放后到60年代初的点滴往事(43届杨鸿南、陈光耀)
——兼探讨名校成功的原因
2013年是揭阳一中成立270周年,对于一个中学而言,历史如此悠久,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有关过往情况可见于县志。另外,近年一中也组织有关人员整理大事记。受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的委托,让我们撰写上世纪60年代一中的人与事,为此我们专程到深圳、汕头、揭阳拜访了陈佩珣老师、罗英风老师以及陈实校长,了解解放初到60年代一中的有关情况,并且根据我们的回忆,写下了下列这些文字。同时探讨揭阳一中为什么能够成为粤东名校的原因。
校长在名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所中学,能够成为名校,肯定其教育质量要好。所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前提必须是有比较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一中历任校长,我们了解不多,现仅举两个例子略略谈谈我们的看法。
其一是解放初期的陈明苑校长,他是个民主人士,很重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土改期间,林拱辰由于是地主,在被工作组羁押期间,他给陈校长写了一封信,文笔简练,而且感情真挚,除了表示接受政府的审查,认真改造外,还恳请陈校长把他“捞出来”,最后用“愿效犬马之劳”作结。陈明苑校长受其感动,通过了解情况后,特别向有关部门反映了他的情况,真的把这个林拱辰“捞”了出来,并且聘任其到一中任教。后来的实践说明,陈校长确实“捞”对了,林老师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虽然也受审查,但每次都顺利“过关”。
其二,就是我们在校时的校长陈实。作为打游击出身的革命干部,出任一中校长时还是县委常委。他于1959——1966年首次任校长,1978——1980年又再度出山。
初到一中任职,正是国内的“困难时期”,接着就是国家“调整”时期。陈校长很清楚一个学校要有好的校风、好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那个时候,校长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教师使用权,于是在首任校长期间,陈校长把散落在各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特别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被调出一中的优秀老师调回,据陈校长回忆,先后调入的有陈隆士、李奕龙、林得鏘、蔡雅伦、许其梁等等。为了鼓励教学好的老师提高学历,陈校长带头参加华师的函授学习,修完专科,像陈昌映等老师则完成本科学习。校长要关心教学质量,就得深入课堂听课,陈校长给自己定下的指标是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同时还要深入宿舍与老师交换意见、对老师进行家访,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那段时期,一中的教风、学风都很好,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很快。
文革时期,陈校长被当成“走资派”批斗,关进“牛棚”,轮番被拉出去巡回批斗。在此次访问的时候,陈校长动情地对我们说:“在那段日子里,我的心态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变化。一开始被戴着高帽游斗,羞愧难当;但是,后来却希望有机会被拉出来游斗了,长期被关,与亲人、朋友不得相见,音信全无,被拉出来,最起码可以让关心我的人看到我还活着”。经历浩劫,再度出山就有紧迫感,那时最关心的就是为那些在浩劫中受迫害的老教师平反,为他们安排好生活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让一中这一“文革”的重灾区尽快回到名校的轨道。
总之,优秀的校长治校,对于校风、教风、学风是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的,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当然就能够保证着好的教学质量,对名校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是成就名校的最重要基石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说的就是教师在大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同样适应于中学,一中作为粤东名校,肯定拥有一批名师,解放初期到60年代一中各学科都有很多在粤东乃至全省很有名望的老师。
先看看一中的文科,那是人才挤挤的,就看“反右”那时,揭阳的“三士”、“一风”就都是在一中,从某种意义上思考,就可见一斑了。
“三士”者——郭笃士、黄彬士、陈隆士也,“一风”——就是罗英风。其中,郭与黄在一中任教时间都不长,但是他们却都给一中的师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郭笃士,毕业于岭南大学,在国学方面很有造诣,解放初期是潮汕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时任汕头专署领导人的曾广很看重他,让他当了人大代表,有意识在适当时机让他出任县级副职。但是,随着曾广在土改时期犯了“错误”而被冷落,郭笃士也就受到牵连,因此无缘于仕途。郭老师凭借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尤其是在诗词与书画领域的特长,先后到中学任教,声名遍及粤东地区,1956年由潮安一中,调回家乡的揭阳一中,1957年又调入揭阳师范,但是1958年就被确认为“右派分子”了。在揭阳一中任语文老师期间,曾多次举行文学讲座,有一次,他在礼堂开讲“苏联文学”,在叙述苏联战后夫妻重逢的场景时,说到一位老战士九死一生回到家乡时,发现其妻子已经改嫁他人时的复杂心情,他“紧握的拳头,在空中举得很高,突然僵住……”嘎然无声,老师沉默了,没有加以任何评论与解释,同学们同样沉默了,然后陷入静静的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陈佩珣老师(当时的学生)在回忆听这个讲座时这样说,“我们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就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得到提高的。”郭老师由于不肯认“错”,其帽子是很晚才摘掉的,而且是由时任省领导的吴南生直接为其平反的。后来由于郭老在绘画与古典诗词方面的成就,与国画大师刘海粟交往甚密。尽管郭老其人已作古,据说现在其画作已经被收藏界人士珍藏和高价收购着。
黄彬士老师,于1957年调到揭阳师范任语文教研组长,不久就写出了一篇很有质量的教学经验文章,在全地区进行交流,但是1958年也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到“大洲”(就是榕城西湖)去参加劳动,主要任务就是“种花”。育人与种花,似有别样的的相通,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吧。黄老师“摘帽”后,辗转到过几所农村中学任教,长期服务于教育,因此也就有幸躲过那个十年浩劫在一中遭到更进一步的迫害。一直到1979年才由陈实校长调回一中。许多人都喜欢把教师比喻为园丁,我们可以这样说,黄老师在育人与种花两种不同的生涯中,都是很优秀的园丁。&
陈隆士老师,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他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后来我们还曾经多次与其有过交谈。“其人豪放大气,为人热情大方”,这是许多老师对他的评价。除了教书以外,特别重视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林丽坤老师在他的帮助下迅速成长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学生,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教学。其一是作文指导课,言简意赅,还常常以朗读学生的好作文传递写作文的方向。我们后来能够写些文章得以发表,就是得益于隆士老师的教学,这样的作文指导课使我们学有目标,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其二,则是其古诗词教学,虽然年代久远,我们仍然能够记忆其吟诵苏东坡“大江东去”的情景,用普通话与潮州话两种语言,声情并茂,面色微红,仿佛让我们与古人的距离拉得很近,真正让我们看到、听到、读到一代豪放派大家尽管受贬黄州,仍然那样洒脱、那样豪迈、那样豁达。陈老的串讲又是那么扼要,时间、空间、人物、情景……寥寥数语,既给予启迪,又留下疑团,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与思索。时下人们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总难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框,总是不敢真正放飞,使得高中生的学校生活苦不堪言(这是全国大多数学校的实际,并不在于折射一中当前的教学状况)。
罗英风就是那个“一风”,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上看,应该不亚于“三士”,主要是他从事教育教学的时间更长,而且心态很好,虽屡遭折腾而热衷于教育事业,一生无悔。上世纪60年代,我们见到他时,其清瘦而精明的样子,以及其整洁的外表,还有冬季脖子上常常围着一条深色围巾的特征,就给学生们留下一个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的优美形象,时隔近半个世纪,再见到罗老师时,他已经是满头银丝,但依然精神矍铄,不失大家风范。言谈举止有条不紊,记忆力尤其清晰,尽管英风老师没有直接上过我们的课,但是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庆祝揭阳一中成立270周年而怀念当年的老师时,还是很高兴的。有问必答,娓娓道来,甚是亲切。一辈子从事教育,与新中国同进共退,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罗老师自1953年——1977年,一直在一中从教,潮起潮落,对一中那段时期发生的人与事,如数家珍。罗老师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先学数理,后改学文学,因此知识全面,曾先后教授中学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基础科目,是个全才型、智慧型的老师。刚到一中就任教语文,同时,还为当时的全县青年教师星期日学校开设“语法修辞”、“古代文学”等课程,培养师资。在1957年的6月号、7-8月号的广东省教育厅的“中学教育”杂志连续发表语文教学的论文,这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到英风老师教学的优异(至今他的书房还保存着这些虽然已经很破旧的刊物)。同年,因解说欧阳修的“君子不党”的缘故而被错划为“右派”。1964年“四清”运动,又因为信仰基督教的原因被再次处分,改授英语。1978年调入“韩汕师专”(后改名为韩汕师范学院),从事文学与英语的教学。1989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授予优秀教师奖章,其语文教学改革的论文《发展独立能力,培养开拓精神》,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与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荣誉;1993年获得教授职称(据说这是潮汕人在潮汕本土第一个获得正教授职称的老师)。罗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这是揭阳人,特别是揭阳一中人的骄傲。
理科呢?上世纪60年代,在一中任教的理科老师同样是群星璀璨,各科都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在潮汕地区各领风骚。如数学科有陈昌映、李思惠、方发创、林庆瑞、郑国栋等,物理科有林拱辰、蔡雅伦等,化学科有李奕龙、张谋谨、林得鏘等,这些老师都很敬业,而且都是全才型的,他们在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的具体施为,就是到今天,也同样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物理科的林拱辰教授我们的物理,是个全才型的老师。解放前报考大学,同时被北大、清华两所名校录取,他选择就读北大物理系,与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先生是同学。林老师讲课语言简明生动,条分析理,能够让学生既懂得现象又明白道理。解放初的物理教科书就是严济慈先生编写的“中学物理学”,由林老师授课,学生进步很快。我们在上世纪60年代也得益于他的授课,基础知识扎实。杨鸿南在美国纽约大学学习时,物理科得到满分,列全班第一,
回忆起来,对于林老师的教学依然赞不绝口。
我们的化学,任课的是班主任林得鏘老师,他是60年代初由陈实校长从农村学校调到一中的。林老师教学认真,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特别是听李奕龙老师的课,虚心学习,进步很快。当时教我们高三的化学课,能够任教于毕业班的老师,水平都是很高的。记忆尤深的是林老师的有机化学课,其有机各族的分类、特点及其与旁族的区别都点拨得特别清楚,因此我们在高考都获得比较好的分数。李奕龙老师虽然没有直接上过我们班的课,但作为专家型教师是一中化学科的带头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中化学老师的导师。张谋谨老师也在我们这个年级,他系地主出身,平时备课、上课都很认真,对于政治方面属于“胆小慎微”者,但是,历次运动总免不了因出身及“藏枪”这两个问题被反复审查,文革尤甚。“交心”没完没了,特别是“藏枪”事件,文革期间在造反派的逼迫下,他再次如实说出“把枪弃之于六间厝的目镜池”这一事实,但由于时间过长,无法从中取出而屡屡遭受迫害,多次被批斗,还多次被捆绑,勒紧得血脉不通,不久就被摧残致死了,很是惋惜。在化学组,值得一提的还有,从实验员到化学老师的陈佩珣。她对我们说,自16岁进一中实验室帮忙,几进几出,先后在一中呆了20多年。她在考入南昌师范学院时,学了一年后,自己申请由本科转为专科,目的在于尽快参加工作,以辅佐家庭生活之需,获得批准后非常高兴。这种事情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理解的。在还没有恢复高考的年代,她对学生的指导还是很有独到的方法的,那时,有一个学生叫陈典雄,她看到这个学生是读书的料,就指导他自学。她这样说:“自学,可以从课本的目录看起,提纲挈领尽在其中,每条目录串起来,是很有连续性的,前后关联,知识的系统性就有了。不能东一棒子,西一锤子,那就有如断线珍珠,知识系统就串不起来。”得到佩珣老师的指导,陈典雄靠自学考上了大学。
当年数学科的教学,分为代数、几何、三角,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我们班的代数由陈昌映老师执教,几何由方发创老师执教,三角由李思惠老师执教。陈昌映老师自己只有高中学历(后来通过函授获得本科学历),但是其教学效果非常突出,在学生中很有威信。他为人机智,很幽默。历次政治运动,都以其自己有耳聋为由,没有动辄“揭发”其他人的“罪行”。由于参加过三青团,历次运动也屡屡受审查,不过都比较容易“过关”,文革期间同样惨遭迫害,但是他心态很好,豁达乐观,因此现在仍然健在。改革开放时期,他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并且当选过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值得一提的还有关于改革开放后,他和李奕龙都是“高级教师”评委会的成员,但是当时他们的级别都比较高,因此主动让出名额,评了别人,直到现在,都没有“高级教师”的头衔,但是我们及一中的师生都认为他们都是一中最可敬的老师。
李思惠老师是“三角王”,各类函数图象及性质、各种恒等变化都很熟悉,没有不会解的题目。一次,某学生不知从哪里抄来一道三角题,找到李老师求解。李老师一直做到凌晨一点,硬是解不出来,第二天李老师对那个学生说,“肯定是抄错题了”。那个学生说“不会的”,过了几天,这个学生又找到李老师,确认是“抄错题了”,原来是他校学生来信求教传来的,经回信求证,才真相大白的,一时在两校传为佳话。思惠老师酷爱文学,对于古典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要问个究竟,有一次在阅读唐诗中的“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时,恰好碰到当时还是学生的陈佩,就向她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诗中的“泥”如何解释?第二个问题是“甘长藿”与“仰古槐”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佩老师谈了自己的见解,思惠老师笑着说声谢谢,未置可否。这种爱好说明李老师博览群书以及求知的精神是多么可敬。正是由于这种坚持,后来李老师下放到南乔中学,被分配去当语文老师,教学效果很好,这同样说明当时的老师的功底是很深厚的。
总之,上世纪60年代,揭阳一中实实在在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教师,因此成为潮汕地区的名校就有了坚实的基石。
一所名校除了要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以外,素质好的学生同样很重要。上世纪60年代一中全称“揭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实行
“大揭阳”(当时还没有分出揭西县)择优招生,由于处于国家“调整”时期,因此能够真正“择优”录取,并且那时候的学生也很刻苦向上,这就保证了教学效果的“优”。
下面,仅以我们班的具体情况来谈谈那时的情况,我们班大概是40人,其中大约有60%以上来自当时各个农村的中学,那时候,并没有现在这种择校的说法,教育是比较均衡的,而且那时候能够念到初中毕业,就已经是“秀才”了。由于我们这些同学都是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入学已经进入“调整”的八字方针实施过程中。国人在经历困难之后,没有被困难吓倒,各界群众都意气风发,勤奋向上。作为学生的我们也不例外,在三年学习期间,不论是在校住宿的农村学生,还是走读的榕城的学生,都很刻苦学习。整个学校学习的氛围都很好,莘莘学子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做功课,晚自修,上图书馆查找资料拓展视野,在知识的海洋漫游,真正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记得那时每个科的科代表,都是由在该科学习优秀的学生担当的,他们除了负责协助老师收发作业本外,还时常充当助教的角色,为同学排忧解难。老师们都很敬业,每逢段考、期考,各科教师都在走廊“候诊”,学生有疑难,可以自己确定去找自己需要的科目,自己喜欢的老师来“诊断”,没有出现时下科任老师争着进教室的情况。当时那种“学好书、书好学、好学书”的场景,时至今日仍然令我们念念不忘。
据一些留学海外的揭阳一中的校友描述:好的学生就像一颗优良的种子,只要有一个好的苗圃,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够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揭阳一中就是这样的一个好苗圃,管理这个苗圃的就是校长,而真才实学、智慧型的老师就是好的园丁,那些自强不息的种子就是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苗圃中就会茁壮的成长。
1965年我们毕业了,我们这一届的同学,不负学校与家庭的期盼,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回应了自己的努力。那一年,有5名同学考上北大、清华,有一大批学生考上省内外名校。仅以我们所在的43(四)班为例:考入省外学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一共有10多人,考入省内包括中大、华工等也有近20人,大概有60%以上的同学被录取,那时一中是不设重点班的,只是我们这个年级的6个班,在入学后被分为学习俄语、英语的各3个班。全校100多人被高校录取,在潮汕地区名列前茅。这个数字现在听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在当时全国高校总的招生数不足20万的前提下,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那年的高考榜,成为一中教学质量很长一段时期的标杆。
“似曾相识燕归来”,根据一中2012年的高考统计,学校考人北大、清华各有2人,还有2人获得免费赴新加坡留学。上重点大学线达539人、本科上线达1401人。后浪赶前浪,时代不同,不具备可比性。我们衷心希望这个新的辉煌,不要再度成为新的标杆,而是期望“芝麻开花节节高”。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修身》),名校的成功,是不可能靠一时一事就能够达成的,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与优秀的传统的积淀;名校的成功,也不可能是由单一的层面造就的,必须由优秀的校长、优秀的教师群体以及一茬接一茬的勤奋努力而且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股力量的有机的结合。揭阳一中在大多数时间里,满足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因此,其作为一所名校是名实相符的;但是,名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传承,需要创新,更需要一茬接一茬的不懈努力。
后记:本文重点回忆那些曾经为一中的辉煌做出重要贡献的师长,有些话题过于沉重,在讨论时曾经有过删去的念头,但反复再三,还是保留了下来,目的在于让真实的东西得以再现。我们不希望苦难,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苦难;记住那个曾经的困难,才能更好的明白现在的幸福;并且激励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共同创造更加美丽的明天。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内容是我们是凭记忆写的,我们力求准确;但是,囿于我们是同一个班的,对于当时的老师的回忆也是局部的;然而,通过上面那些人与事,还是可以反映出那个年代的一般情况的。
至于“名校”成因的探讨,也仅仅属于一家之言,愿与一中的校友,特别是从事教育的校友共同讨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争夺生源的大战愈演愈烈,且不说广东的两所名校分别拥有对于粤东、粤西优秀学生的招生“特许权”;也且不说那些民办的所谓名校采取高价“买”优秀学生,以提高其知名度的闹剧;就是各县的中学也都采取非常手段,“扣住”优秀生的做法也各出奇招。这些都是当前“应试教育”的乱象所致,大概在短期内也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
感谢陈实校长,罗英风、陈佩珣等老师接受我们的访问并提供了素材及故事;感谢现任校长方少明及35届校友李学英等朋友为本文订正了一些史实及具体的文字;感谢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秘书处对我们的支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 >
老师不在的时候
来源:www. 作者:
时间: 18:50
第一篇:老师不在的时候  俗话说得好呀,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你看,老师一走,我们班的教室里顿时就炸开了&锅&。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写作业,教室里格外安静。突然老师的手机铃声响了,打破了教室里的寂静。老师出教室接完了电话,就对我们说她要去大会议室开会,叫班长管好纪律。谁知第一次老师并没有走,而是在教室门后头&藏&着呢!有个同学以为老师走了,就大喊了一声&老师,走好!&&砰&的一声教室门开了,老师严厉地问那个同学:&喊什么喊?!&说罢就去开会了。  见老师真地走了,又有同学喊了一声:&老师,再见!&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又有几个同学唱起了歌。班长见了,就把他们的名字记在了黑班上。这几个捣蛋鬼能怕班长吗?他们左摇右晃地走向了讲台,把他们的名字用手给擦掉了。  突然说笑声停止了,因为有个同学大喊了一声:&老师来了。&没错老师是来了,但是他可就&惨&了。其实,他并不知道老师来了,只是想吓吓同学们,没想到&瞎猫碰见死老鼠&了。  看来,我们班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同学们都做到自觉、自律,表里如一;不管老师在不在,都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第二篇:老师不在时  小学生上课时都坐得毕恭毕敬的,表现得既认真又专注。可是你知道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同学们是什么状态吗?听了我讲的故事,你一定会觉得十分有趣。  年级越高的男同学越调皮,不信你看。上课时张老师因为有事,到办公室去了一趟。张老师刚走出教室,教室里就立刻热闹起来了。我的同桌正在鬼鬼祟祟地把手伸向坐在他前面同学的水壶,我刚要说话,他立刻把食指竖在嘴边,示意我别说话。  只见他瞪大了眼睛,轻轻地抓住了前面同学的水壶,慢慢地从他的书包里抽了出来,这时,他连呼吸都变得缓慢了,生怕一大意被前面的同学发现。接着,他又小心翼翼地把水壶放在腿上,拧开盖子美滋滋地喝了一口水,然后心满意足地弄了弄前面同学的椅子,前面的同学掉过头来,发现自己的水壶在他那儿,就奇怪地问:&嘿,我的水壶怎么在你那儿?&同桌得意地说:&我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拿过来的,我就是传说中的&神偷&。&前面的同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抢过了水壶,生气地扑过来揍了他几下,我们周围的同学看着他们俩的&激烈战争&,笑得都趴在了桌子上。  瞧,那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在课桌上滚着中午要吃的橙子;这位同学正和旁边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聊天&&突然,坐在窗子旁边的同学大叫一声:&张老师来了!&大家急忙回到座位上趴好,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张老师走进教室见我们安静地趴着,便微笑着说:&哟,不错嘛,挺安静的。&听了张老师的表扬,我们捂着嘴偷偷地笑了。张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刚才她不在时,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  当你看了上面的故事,是否也想笑了呢?瞧,我们班的同学多调皮呀。第三篇:老师不在时  俗话说得好&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只要教室里没有&老虎&&&老师的存在,就是我们这群调皮小猴子的天下了。  今天下午第三节自习课,我们在老师的监视下,认真的写作业。突然,老师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走出了教室。这不,我们班的教室立刻热闹起来,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恐怖分子&来袭了呢。我们班的&四大金刚&可真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一会儿,&四大金刚&就把全班弄得哭笑不得,气的值日班长无可奈何!不一会儿,许多同学便受到了&四大金刚&的影响,开始骚动起来,他们跑前跑后,总要弄出点声响来。&蓝老师来了!&一位靠窗的同学喊道。果然,走廊响起了一阵脚步声。我们立刻坐得笔直,聚精会神的写起作业。仔细一听,原来这个声音是走向二班的。我们又&沸腾&起来。&四大金刚&们做着鬼脸,让我们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跟着瞎起哄。我们索性把作业的事抛在一边,开始与同学聊聊天,看着同学们做着种种搞笑的动作,老师不在的时候,爽!值日班长无计可施,值得再三要求我们小点声,小点声。可一切都是徒劳无功,我们叽叽喳喳,谁还会把值日班长的话听进耳朵里,值日班长只能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蓝老师来了!&骆贝君喊道。我们赶紧做出一副认真做作业的样子。蓝老师看着我们这样认真的样子,不由的表扬我们很自觉,老师在的时候与不在的时候一个样,值得表扬。我们当中的许多同学已经发笑了,蓝老师根本不知道自己不在的时候,教室里发生了多大的动静,而毫不知情的自己却站在这里表扬我们&&第四篇: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钱思明  老师在场的时候,耳听八方,什么好事、趣事,都逃不过她们的&千里眼&、&顺风耳&。但当老师不在场的时候,会发生一些只有同学们知道的事情呢!  那是五年级的一个下午的课间,正是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的夏季,太阳公公炽热地烧灼着大地。刚刚上完体育课的我们,不论男生女生都满头大汗。&啊,没水了!&一声清脆响亮的叫声打破了原来嘈杂的教室。见此趋势,同学们有的摸着嗓子,&等待&换水工的到来;有的则支撑不住,拖着疲惫的身子四处&讨水&;有的像一只有气无力的小狗,吐着舌头趴倒在桌上。终于,同学们像宇宙爆发似的,一个个无精打采。这时,丁从教室的最后一排走了上来,到了饮水机旁,只见他把空罐子拿起放到地上。这是,大家似乎都已察觉到了他的意图,两个身体比较结实的男同学也跟了上去。别看你平时换水的工人叔叔轻轻一抬胳膊水就换好了。这叫我们小学生办起来,分量还真不轻。这不,丁本想把水抬起,却死活也搬不动,两次都没有成功,只见他头上以冒出了细微的汗。两个男生按捺不住,一个左一个右,也帮起了忙。我们在旁喊着加油,鼓着腮帮子为他们打气。团结就是力量,他们算是比较顺利得抬起了水桶&加油加油、1,2,3!&&砰&的一声,水桶稳稳得落在了饮水机上,溅起一滴滴清水,顿时让我们感到凉爽不已。同学们一拥而上。  老师来后,不足为奇,吓了一大跳,她表扬了三个男同学,并对我们进行了安全教育。第五篇:老师不在的日子里 李奕龙  上个星期三,我们班的班主任田老师要外出两三天,就把班级里的所有事物交给了班干部处理了。  星期四早上,我走在学校的路上,想:这下田老师走了,一定是&老虎不在,猴子称王&了,班级里肯定是闹翻了。可是到了班级却发现班级里书声琅琅,而且同学们还都读得十分带劲,班干部在讲台上领读,黑板上的金灯一栏写了许多名字,在黄灯,红灯两栏里竟然没有名字,令我惊奇不已,暗暗赞叹。我们还得到值周老师的表扬,夸我们班有明星班的风范。  到了中午,班干部们就又组织同学们开始做口算,默写古诗&&随后,班干部又鼓励大家看书,制造了浓浓的书香氛围,班级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陶醉在书香之中,没有人吵闹,一切都得井井有条,安然有序。之后,午谈课开始了,班长首先发表了讲话,继而,一些课代表也做了总结,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在静静地听着课代表的总结。直到下午放学铃声响了,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结束了一天的学习。  在田老师不在的短短的二三天日子里,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强了,也更自觉了,做到了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我们603班的同学,真是个个都是好样的!
分页:第一篇:李老师不在的日子  今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哼着小调开开心心地去学校。  到班级里,马上就要开晨会了!我转身拿出红领巾,快速的来到了操场,虽然没有看见李老师的身影,我们还是站的笔直,认认真真地听广播,广播里说,以后出来的时候请同学们把教室里的灯关好。  我觉得李老师不在的日子,大家还是和往常一样,认真学习,勤奋努力。同学们从心里都希望李老师快快回到我们的大集体!第二篇:李老师不在的日子 李书  今天,李老师由于工作上的安排,得去别的学校&听课&了,没来我们班。  我们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比如我们班功课大部分是数学课,眼保健操受到表扬的同学有很多,下课的时候,我看见很多同学在玩疯狂的游戏呢。  第三节课的时候,微机老师带我们去多媒体教室看《功夫熊猫》,有的同学笑得拍桌子,有的同学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还有的同学还站起来呢。  敬爱的李老师,您不在的时候,我们也会好好学习,您快回来吧!同学们很想您呢!第三篇:李老师不在的日子  11月19日,是李老师走的第二天,我们班同学都准时到校,没有迟到,而且早读得很好,第二节课时,涂老师带领勤奋组的同学大扫除,胡诗F拖地很认真,很仔细,范雅洛擦得窗户很干净,亮的就像一面镜子,还有 同学。  李老师,我祝您工作顺利,幸福,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呢!我们盼望您的归来。第四篇:李老师不在的感受 周芳怡  这个星期四开始,李老师出去听课了。  可是,今天中托的时候李老师又回到班上了,她的嗓子说不出话来,我感到非常吃惊。  我很想和您说:&今天我们全班大扫除了,范雅洛擦的窗户可干净呢!还有,胡诗F拖地可认真了,拖过的地面一尘不染。&  可我们还是想您早点回来,同学们都很想您。第五篇:李老师不在的时候 胡诗F  李老师不在的时候,发生了许多趣事,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今天下午上课时候,同学们都欢呼地说:&耶!没有语文作业&刚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的欢呼声就停止了。  只见涂老师走进来,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布置语文作业,大家心想会不会很多作业呀?涂老师布置完作业后,大家一看,作业不是很多,同学们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www.,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老师不在的时候作文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奕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