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北大鲁迅呐喊读后感读后感200字

我观北大(鲁迅)
我观北大鲁迅
  因为北大学生会的紧急征发,我于是总得对于本校的二十七周年纪念来说几句话。
  据一位教授的名论,则“教一两点钟的讲师”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点钟的讲师。但这些名论,只好请恕我置之不理;如其不恕,那么,也就算了,人哪里顾得这些事。
  我向来也不专以北大教员自居,因为另外还与几个学校有关系。然而不知怎的,也许是含有神妙的用意,今年忽而颇有些人指我为北大派。我虽然不知道北大可真有特别的派,但也就以此自居了。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
  我觉得北大也并不坏。如果真有所谓派,那么,被派进这派里去,也还是也就算了。理由在下面: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上的冠冕话。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自从章士钊提了“整顿学风”的招牌来“作之师”,并且分送金款以来,北大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现在章士钊虽然还伏在暗地里做总长,本相却已显露了;而北大的校格也就愈明白。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
  我不是公论家,有上帝一般决算功过的能力。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着。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今天所想到的就是这一点。但如果北大到二十八周年而仍不为章士钊者流所谋害,又要出纪念刊,我却要预先声明:不来多话了。一则,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二则,说起来大约还是这些话。
  (原载《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 1925年12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鲁迅在北大为何不是教授只是讲师?--人民网教育频道--人民网
鲁迅在北大为何不是教授只是讲师?
鲁迅不是北大教授,一直是讲师。鲁迅在北大只是兼职,所以从不以“北大老师”自居,但是1925年北大校庆27周年,学生会请他写篇纪念文章,他却欣然应允,写了《我观北大》。
  核心提示:鲁迅不是北大教授,一直是讲师。因为蔡元培规定,只有在北大全职教书,才可以聘教授。鲁迅一直是兼职,所以只能是讲师。
  本文摘自《风雨北大,水木清华》,作者:阿忆,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鲁迅介入北大,是从1917年为北大设计校徽开始。随后,他成为《新青年》杂志的撰稿人,发表过许多惊世名篇。1920年,鲁迅来北大中文系执教,这是他一生中执教时间最长的大学--从1920年到1926年--整整6年时光。不过,鲁迅不是北大教授,一直是讲师。因为蔡元培规定,只有在北大全职教书,才可以聘教授。鲁迅一直是兼职,所以只能是讲师。
  蔡元培一进北大,便邀请鲁迅,为北大设计了一枚校徽,这枚校徽后来一直沿用到1949年。随后,鲁迅加盟《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崛起为文学巨匠。
  鲁迅在北大中文系,讲授《中国小说史略》。德语专业毕业生冯至,听过鲁迅的课,他回忆说,“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每一次,当鲁迅老师仰着冷静苍白的面孔,走进教室,喧闹的教室只剩下呼吸声。大家听着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仿佛听到全人类灵魂的历史,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
  鲁迅经常在寓所接待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夜深了,他总是端着油灯,把学生们送出寂静的胡同。
  鲁迅在北大只是兼职,所以从不以“北大老师”自居,但是1925年北大校庆27周年,学生会请他写篇纪念文章,他却欣然应允,写了《我观北大》。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大为死难学生举行隆重追悼会。鲁迅写下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说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张作霖父子和张宗昌进京,京城一片肃杀。因为师生恋和婚外情,坊间议论纷纷,鲁迅从此去了南方,1936年在上海病故。
  1920年之前,影响中国最大的,还不是鲁迅,而是三只“兔子”。留欧的蔡元培,比留日的陈独秀大12岁,陈独秀又比留美的胡适大12岁,他们的生肖都是属兔,被戏称为“改变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后人常认为,蔡元培做了10年北大校长,其实10年中,他的一半时间不在北京。有时候,迫于政治压力,不得已离京出走;有时候,在欧美考察大学教育;有时候,在忙于党务政务。于是,他经常把校长之实,委托给北大总务长蒋梦麟。
  蔡元培一贯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以做学问为本分,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五四学潮中,蔡校长一度离京出走,经过师生一再恳求,才勉强回校。回校之前,他发表文章说:“学生救国,重在专研学术,不可常为救国运动而牺牲。”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对欧美的考察,更坚定了他平民教育的理念。他坚持读书不为做官,坚持男女同校。这些戒条,对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中日战势正紧,蔡元培客死香港,享年72岁。为了纪念他对北大和新文化运动的巨大贡献,尽管他是国民党元老,甚至参与过“四?一二”反共清党活动,他的半身塑像在1982年被竖立在未名湖南侧的山丘之间。
  被蔡元培三顾茅庐、请进北大的陈独秀,既是文学理论家,又是政治家。他从1917年起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第二年又和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杂志,宣扬新文化和共产主义。第三年五四学潮爆发前夕,陈独秀被蔡元培舍弃。他生气失落,学潮中,他亲自去前门散发传单,当晚被捕。1920年,在李大钊帮助下,陈独秀逃离已经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北京城。
  陈独秀和李大钊化装成商人,乘一辆骡车,出朝阳门东去,前往李大钊的河北老家。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林露)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鲁迅文集?杂文集?华盖集】我观北大
&& 杂文集?华盖集?我观北大
?杂文集?华盖集
我观北大①
  因为北大学生会的紧急征发,我于是总得对于本校的二十七周年纪念来说几句话。
  据一位教授②的名论,则“教一两点钟的讲师”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点钟的讲师。但这些名论,只好请恕我置之不理;──如其不恕,那么,也就算了,人那里顾得这些事。
  我向来也不专以北大教员自居,因为另外还与几个学校有关系。然而不知怎的,──也许是含有神妙的用意的罢,今年忽而颇有些人指我为北大派。我虽然不知道北大可真有特别的派,但也就以此自居了。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
  但是,有些流言家幸勿误会我的意思,以为谣我怎样,我便怎样的。我的办法也并不一律。譬如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我之照着谣言做去,是以专检自己所愿意者为限的。
  我觉得北大也并不坏。如果真有所谓派,那么,被派进这派里去,也还是也就算了。理由在下面: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
  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子上的冠冕话。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自从章士钊提了“整顿学风”③的招牌来“作之师”④,并且分送金款⑤以来,北大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⑥的待遇。现在章士钊虽然还伏在暗地里做总长⑦,本相却已显露了;而北大的校格也就愈明白。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
  我不是公论家,有上帝一般决算功过的能力。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的。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今天所想到的就是这一点。但如果北大到二十八周年而仍不为章士钊者流所谋害⑧,又要出纪念刊,我却要预先声明:不来多话了。一则,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二则,说起来大约还是这些话。
  十二月十三日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
  ②指高仁山。参看本卷第120页注⑦。
  ③“整顿学风”:一九二五年八月章士钊起草所谓“整顿学风”的命令,由段祺瑞发布。参看本卷第120页注④。
  ④“作之师”:语见《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⑤金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因法郎贬值,坚持中国对法国的庚子赔款要以金法郎支付。一九二五年春,段祺瑞政府不顾当时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同意了法方的无理要求,从作为赔款抵押的中国盐税中付给债款后,收回余额一千多万元,这笔款被称为“金款”。它们除大部充作北洋政府的军政开支外,从中拨出一百五十万元作为教育经费,当时一些私立大学曾提出分享这笔钱,章士钊则坚持用于清理国立八校的积欠,“分送金款”即指此事。
  ⑥彭允彝:字静仁,湖南湘潭人。一九二三年他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时,北京大学为了反对他,曾一度与教育部脱离关系。一九二五年八月,北京大学又因章士钊“思想陈腐,行为卑鄙”,也宣言反对他担任教育总长,与教育部脱离关系。所以这里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
  ⑦暗地里做总长: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市群众为要求关税自主,举行示威游行,提出“驱逐段祺瑞”“打死朱深、章士钊”等口号。章士钊即潜逃天津,并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号(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上宣称:“幸天相我。局势顿移。所谓鸟官也者。已付之自然淘汰。”其实那时段祺瑞并未下台,章士钊也仍在暗中管理部务。
  ⑧章士钊当时一再压迫北京大学,如北大宣布脱离教育部后,《甲寅》周刊即散布解放北大的谣言,进行威胁;一九二五年九月五日,段祺瑞政府内阁会议决定,停发北大经费。
Personal Website.& Created by Midnight Star .Copyright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附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编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汉文学史纲要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本站图书检索
电子书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传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