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南海字匾的字都粗笔画字体很粗,是有什么缘故?

沙孟海:书法大师张&&&维:著名书法家安藤纪原:日本著名书法家高琦华:中南大学教授廖居仁:西北大学教授江&&声:著名作家张志浩:北京大学博士杨志和:中国文化主编高朋军:著名书画评论家严学涛:武汉大学博士高海军:新加坡华侨总会理事赵&&辉:山东大学博士高&&慧:中国记者协会理事方楷铭:书画鉴定副研究员姜俊杰:文物鉴定研究员郭荣荣: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张志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姚国嵘:南京大学教授乔高峰:文物研究员焦俊俊:高级书画鉴定师吴耀飞:出版社高级编辑郭松年:中国美协会员张高辉: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杨文涛:西安工业大学博士曹维建:解放军著名书法家秦宁会:西安石油大学博士赵国强:原西北工业学院副校长照予法师:红鹳道教传承人赵念祖:武汉大学红楼梦专家吴文化:西安教育学院教授张& 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书法家姜少华:中国竹编艺术大师杨志年:中国电力书画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许晶晶:美国华裔画家许兆仁:美国华裔企业家书画家高&&鹏:西安电影制片厂高级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焦明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张&&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艾屹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魏招蓉:重走长征路全国副总策划张&&彪:重走长征路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连惠鸣:毛泽东研究会理事高冉冉: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方浩浩: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朱&&鸿: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王国芳:著名国画家张&超: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铁道部老领导范锡明:欧美中国同学会孙放晨:欧美中国同学会&&&&告示:凡在社会领域有杰出贡献的国内外各界人士可以申请为该院顾问&&&&联系电话:&&(排名以聘任时间为序)
杨生枝,陕西长武人,1947年12月(农历)生。研究员,国内访问学者,作家。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司马迁研究会理事。曾在《光明日报》、《陕西师大学报》、《陕西教育》等报刊多次发表散文、论文。主要作品有长篇学术专著《乐府诗史》,长篇历史专著《三秦变迁史》,学术论著《司马迁与中国教育》。传略载入《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陈武涛,1987年,长武人。曾用网名(今生)逢玉,笔名门墩,不过大家喜欢叫他毛毛。诗歌多以情诗为主,故被誉为“情诗王子”。评论作品多以文艺评论为主。散见于红网、荆楚网、四川新闻网,常有作品被新浪、凤凰、网易、搜狐等各大网站转载。被誉为80后最冷静的思考者。小说作品写法平淡中却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结尾。创建有(原为草根文学协会),草根系列图书总编,草根派作家群网站草根文学协会网站总编。创作呈多样化,对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皆有涉足。文字被各大报刊杂志以及书籍收录。陕西文坛后生的领军式人物,作品被誉为陕西文坛后生创作情况的阴晴表。&胡国庆,1960年10月生于江西南昌,祖籍陕西长武。1998年8月供职于《华商报》,现任《华商报》社首席记者,《华商报》任职期间,数十次参与采访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揭开山西天龙煤矿黑幕》、《陕西渭南7.10大爆炸》、《渭河决口记者落激流》、《陕西横山7.16特大爆炸》、《广西南丹透水事件》、《江西万载花炮厂爆炸》,《陕南6.9特大洪灾》,《揭开山西繁峙金矿焚尸事件》、《伊拉克战争》、《陕西铜川陈家山矿难》等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稿件,其中,《24岁上小学》获第十届中国新闻三等奖,2000年度获陕西新闻摄影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获2001年度中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提名奖,2002年获陕西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魏世英:县人。长武县著名书法家。2004年魏世英作品入编《陕西省老年书画选》。现任市老年书画诗词学会顾问,省书画艺术协会理事,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2004年魏世英、张兴奎、张自强、解仁强、朱斌彦等长武县五位书法名人作品入编《陕西省老年书画选》。
张维,甘肃镇原人。著名书法家。大学毕业。学校毕业后在新疆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陕西省延安、西安从事书法研究。现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名誉院长。八岁始临碑帖,做学问涉猎广泛,涵盖史学、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学。四十余年专心苦学墨当饭,草稿作品近10万件,用去纸10余吨,墨汁1000余公斤,写坏毛笔千余支。1989年至1990年考入苏州大学书法专业脱产学习两年,受教于书法大师沙孟海。1996年10月应邀在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书写作品,是西北多家省市两代会特邀献艺的书法家,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怀、丁关根的接见。曾在新疆、渭南、唐山举办个展,在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进行书法交流。1985年以来,先后为安徽、长江、黄河、松花江、渭河流域水灾、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工程等捐书法作品500余副,被国际友情友爱协会授予“著名爱心书画家”。主要著作:1998年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张维书法作品集》,2000年由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出版《张维行草书法艺术》,2005年1月由陕西省出版局出版《张维书法》。辞条入《中华名人录》。&书画经纪人changwu_z123890
曹建春(年)字德山,男,长武县路家乡支村人。他继承家父曹汉升接骨医术,不断改进验方,自己采集炮制药物,临床正骨复位,接骨治伤远近闻名。曹建春青年时,随父学习接骨医术,潜心钻研,摸索独创,医术不断长进。每年中伏,采用人参、三七、海马、熊油、虎骨、沉香、续断、汉瓦、半两钱等味药物,如法升、煅,研末为“还阳散”,患者用甜瓜籽嚼烂为引冲服。具有止疼、散瘀、活血、生筋、长肌、壮骨功能,对跌打损伤、脱臼、骨折疗效较好。他临床推拿、按压穴位,得心应手地施行整骨复位技术,外敷膏药,用麻纸、鸡蛋清包扎固定,一般都能收到如期痊愈的效果。遇到重危病人,往往通宵守护。对于贫困伤病者,多慷慨免费,从不计较钱财。解放后,他加入卫生工作者协会,从1956年起,先后在路家公社卫生院和大佛寺水利工程处,专设骨科门诊。服务态度热情,待人和蔼,言谈风趣。患者颂扬其“德协扁华”、“永寿仁医”。1987年病故,终年84岁。曹建春当年与表弟、韩党村贺生明,一起随其父(舅父)学医。贺生明熟记验方秘方药理,掌握按摩、接骨和护理技术。学成后独自行医,主治骨科外伤。在继承传统医术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发展,如法炮制加工配药,精心整骨复位、准确固定,治疗效果独到奇特。他常年出诊,奔波于县内南北二塬及彬县、麟游、灵台等地,登门求医求药者应接不暇。从80年代起,贺生明在县城寓设诊疗所,座堂应诊。受到患者信服和好评。&史仁明,兰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锅炉厂工艺处焊接组,1996年任德国VOITH水电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制造部经理,1999年任美国ITW焊接产品华东区销售经理,2005年任德国伯乐蒂森焊接材料(上海)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伯乐和UTP品牌),南京奥特电气有限公司CEO兼国际贸易部总经理,现上海瀚盟傲拓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延合,上海凯泉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负责主持核电、火电、石化等重大装置用泵国产化重大新产品研发项目36项,其中11项已通过国家能源局和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验收,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主持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ZB02K06A号、国产化AP1000CVS补水泵(CVM10-13)及其旁路高压节流孔板研制等两项课题,CVM10-13补水泵样机顺利通过国家能源局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组织的鉴定会,该泵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96年至今,王延合同志作为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主持审查泵专业相关的全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均在国内有效实施。&王习诚,宏业集团董事长。宏业集团其旗下现拥有遍布北京、广州、兰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的宏业门业集团公司、上海羽翼船舶有限公司、美国西雅图康迪投资公司、兰州新区铸造工业园及兰州迪威房地产公司等。&郝贵平,长武县地掌村人。长武中学毕业,当过农民、工人,曾为县文化馆、县委宣传部干部,现供职塔里木油田。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副秘书长。以、报告文学创作为主,近年开始发表中、短篇小说。迄今共出版散文集三部:《大漠拾韵》(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沙海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荒漠独白》(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年)。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两部(合作):《沙海壮举》(新疆人民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大漠铁驼》(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散文作品《火红的信号服》获中国石油文联文化大赛二等奖(1992年),《唇印》分别获《华夏》杂志社和辽宁省文化厅、《鸭绿江》杂志社、中国散文诗学会、《词刊》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蝮龙杯(1994年)优秀作品奖,《沙海零公里》获新疆第三届新闻学会报纸副刊研究会二等奖(1993年),《追寻大漠里的遗愿》获中国石油优秀文学作品奖(1996年),《塔里木的脊梁》获中国石油作家协会<FONT COLOR="#96年三等奖(1996年),《相伴孔雀河》获《孔雀河》杂志创刊二十周年散文二等奖(1999年),《巍巍吊臂耸大漠》获《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和红旗出版社《当代共产党人》大型图书作品一等奖(1999年);散文集《沙海行旅》被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评为一级作品(1994年),长篇报告文学《沙海壮举》获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一等奖(1996年)、首届石油文学新书奖(1998年);本人获中国石油文联首届优秀基层石油文学工作者奖(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文化艺术德艺双馨奖(1999年)。
陈建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安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隧道技术》、《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委。长期致力于西部复杂环境公路隧道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在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技术、寒冷地区隧道冻害机理与防治理论、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法与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王全杰,1977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皮革研究所所长,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主要论著有《制革工艺学概论》、《猪皮部位差异的存在及对制革工艺的影响》、《猪皮部位差别的基本规律》、《缩小猪皮制革部位差异的工艺探讨》、《白湿皮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不同鞣制方法对成革性能的影响》、《用水生维管束植物处理制革废水》等,其中20多篇文章被“C.A”等多家国际权威性杂志和文摘转载或收录。&曹群利,1988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智远建设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万立,1982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高级工程师。曾任珠海经济特区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中国造纸学会理事,中国轻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雷群英,199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郑保华,男,汉族,贵州贵阳人,1962年1月出生。成都好幸福厨房设备厂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厨房设备网门户创始人、董事长。1983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轻工机械设计专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同时担任联合国(NGO)和平基金会&环球商协会联盟理事。&陈鄂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他先后担任中国造纸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轻工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美国TAPPI会员。他主持设计的造纸工程项目,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一项,铜奖一项,轻工业部(轻工总会)优秀设计一等奖三项。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在国际造纸同行中赢得了较高的声誉。&谭国民,1963年毕业于原河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该专业1964年9月并入北京轻工业学院)。1990年任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院长。现为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日本木柴学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攻关项目。&王全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现任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大学教授。到今年3月,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烟台大学教授。&吕松涛,1965年7月生,安徽省淮北县人,198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管理工程专业,1990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现任绿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勇,2004年获得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Wollongong)博士奖学金赴澳攻读博士学位(PhD),2007年12月完成学位。
徐放,辽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4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川北分会理事及机关刊物《文学期刊》编委。后主编过《东北文化》周刊。1946年7月,内战爆发后第一批撤退到延安,先后任教于陇东中学、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组(系)、华北大学三部(文艺学院)文学系,兼文艺教研室研究员。1949年调入人民日报社,任副刊、“星期文艺”、“人民文艺”专版编辑及文教编辑。后为该报群工部负责人之一和高级记者、高级编辑。现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江南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辽海诗社名誉社长,中国《水浒》学会等多种学会理事、顾问。出版诗集由:《南城草》(1942年)点、《起程的人》(1945年)、《野狼湾》(1950年)、《赶路记》(1954年)、《白色花》(20人集,1981年)、《徐放诗选》(1986年)、《情和爱之歌》(1991年)、《风雨沧桑集》(1996年)及《唐诗今译》(1986年)、《杜甫诗今译》(1986年)、《宋诗今译》(1986年)、《陆游诗今译》(1988年)、《唐诗绝句选择》(1992年)、《宋诗绝句选择》(1993年),以及中篇小说《群》(1941年)和有关《水浒》作者施耐庵的调查报告及论文等等。&马加,生于1910年,辽宁新民市人。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历任《文学导报》主编、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专业作家、晋察冀日报副刊主编、中共桦川县区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东北分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文联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政协辽宁省第六届委员会常委、中共辽宁省委第五、第六届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2000年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刘积仁,1955年8月生,辽宁省丹东人,1980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任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72年在本钢动力厂工作,1976年在东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后在东北大学任教。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分布式多媒体技术、组件技术等领域研究。先后承担了各类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承担的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火炬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开发项目等,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沈阳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国家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协会常务理事,《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控制与决策》等刊物编委等职,曾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顾问理事会(ABAC)成员。全国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才让,1957年11月生,甘南藏族自治州人,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藏族,1957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夏河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东北大学工学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MBA,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为英国谢非尔德大学、剑桥大学访问教授。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所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MBA协会会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管理学院中国MBA协会主席、欧美同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关村新材料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获得冶金部新长征突击手、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优秀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回国留学人员、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北京市第一届留学人员创业奖、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二届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1992年起任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戴伯伦,1946年生,高中学历。1965年7月回该村参加农业生产。1972年进入该村医疗站,从事戴家岭村村民的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工作至今。在40余年的赤脚医生生涯里,刻苦攻读中医药典,对中药药性及药物配伍有一定的研究。为村民节省了很多医疗费用,深得村民及周边群众的尊重和赞誉。&李孝义,初中学历,演员。1971年2月考入长武县人民剧团,主攻须生。曾任剧团业务股长、副团长等职,2002年5月退休。曾受过名家贠宗汉、仁哲中、蔡志成等老师的指导。拜著名老艺人袁发明、李扶忠为师。1990年荣获咸阳市专业剧团汇演三等奖、1995年荣获咸阳市专业剧团汇演二等奖、荣获“1994年陕西省乡镇企业首届秦之声调演”二等奖。1997荣获咸阳市专业剧团汇演一等奖。从事文艺事业三十余年,刻苦钻研、努力拼搏,曾演出过《金沙滩》(饰杨继业)、《下河东》(饰赵匡胤)、《闯宫抱斗》(饰梅伯)、《法门寺》(饰赵廉)、《八件衣》(饰杨廉)、《五典坡》(饰薛平贵)、《回荆州》(饰刘备)、《铡美案》(饰韩琦)等20余件本戏。折子戏打镇台、祭灯、杀庙、打虎上山、刑场斗争等均深受广大戏迷欢迎。退休后,坚持文艺双百,为大众服务,由大舞台走进民间小舞台。和搭档崔智发成立了“长鸣管弦艺术团”,走乡串村,吹拉弹唱,戏曲、歌曲,一专多能;灵活多样,开业庆典、红白喜事,把欢乐、祝福、秦声、歌声送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和戏迷朋友。一度深受长武、彬县、灵台、泾川、宁县等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当地流传一句佳话:“要想唱好戏,快找李孝义”。&马耀勇,男,汉族,1959年3月出生,长武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农学院农机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2000年以后先后任银川市经贸委副主任、银川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大厅主任、银川市经济党工委书记、市经委主任,银川市科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党工委书记,市工信局局长市、科协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峰,1964年出生,长武人,研究生学历,1982年参加工作,现任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曾任陕西省咸阳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咸阳市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咸阳市电子工业区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处处长,宝鸡市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陕西省国家税务局人事处处长。&高佑民,长武人,1979年参加工作,毕业于煤炭职工学校测量专业,陕西天地地质有限公司测量工程师,陕西省煤炭地质测量技术中心测量工程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办公室副主任。&冯耀宗,1941年生,长武人。中学高级教师,陕西彬县高中教研教学指导组指导教师,系陕西作协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全国20多家报刊签约作家、特邀顾问、特约专栏撰稿人、专栏主持人。&柳杰斌,党组书记、署长,局长,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1948年9月生,陕西长武人;1968年4月参加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外研所西方经济专业和哲学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专业毕业,,教授,高级经济师,。1995年任党组成员、、秘书长,1999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秘书长、宣传部部长。2002年4月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2004年11月兼任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2006年11月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2007年4月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梁亚民,1960年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甘肃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兼任甘肃省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现从事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为经济与社会统计。主持(参与)的课题主要有《我国能源供需状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统计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研究》、《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与实证分析》(2009年)、《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主要任务》(2009年)、《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主要任务》(2010年)、《企业并购的绩效研究及外资并购动因的实证研究》(2010年)等项目。出版的专著和教材有《市场中介组织论纲》、《统计学原理》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抽样调查实施中的不规范性》(载统计研究2002年第1期)、《统计数据失实的历史考察与体制分析》(载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综述》(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甘肃省域经济发展之现状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高校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光明日报,日)、《高校管理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光明日报,日)、《区域差异视角下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统计教育,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再探讨》(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沃土大有可为》(中国教育报,2010年)、《依托实验区建设,加快法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甘肃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与演变方式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我国犯罪发案率与城市化进程的实证研究》。
著名书法家张中庸:大地越低的地方必成大海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婵变与演绎。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弱者好趁强施威,而强者却多装熊示弱——看来低调做人更像施强者的哲学,这套哲学不止是一种自我保全和自我防守的智慧,更是一种谋求生存和伺机攻敌的武器!
永远不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埋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让自己首先获得保全,才能在帷幄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而低调做人正是一种隐藏自己的保护色和遮阳伞。
做人难,难做人。这是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做人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存有宽广之心,做人不要做的太绝,做事不要穷追不舍,你会发现,脚下的路其实很平坦。人不是生活在一时一刻。也不是与人只有一次接触,聪明的人懂得给自己留退路,懂得给他人留余地。表面上是宽容了别人,而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否则,就会陷入死胡同,使自己无出路,后无退路。
做人的成熟是人生的一种气质,而世故则是人生的一种疾病。成熟者对事物洞明,敢作敢当,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世故者则游戏人生,奉行的是滑头主义和混世方略,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被人们认为是聪明,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愚蠢的表现。他们让人不可靠近,不敢靠近,不愿意靠近,实际上这才是做人最大的失败。
张中庸: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
&时间: | 来源:编辑:袁方 |
阅读:291次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乐法。说的是在道路狭窄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在享受美餐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吃。这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
&&&&&《菜根谭》是元末明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秋月无边。
  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告诫我们说:“好吃的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要适当分给大家一些,否则小伙伴就不跟你一起玩,别人就嫉恨你,有了好处也会把你挤到一边。”那个时候,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半信半疑,所以总因小事与人争个你死我活。
  等我长大踏入社会,现实的磨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顿悟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比如,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孩子肚子饿了,就从包里拿出好吃的糕点,正好被大家看到。这时,他有两种选择:分一些给大家,或者自己独吞。选择是瞬间做出的,但却能导致一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分给大家。小伙伴因为得到美食,都很喜欢他、拥护他。从这一刻起,他在这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小团体中当之无愧的领袖,将来成为号召力很强的人。
  自己独吞。旁若无人,全塞进自己嘴里吃掉。糕点是他的,这没问题。但大家都拿他当小气鬼,以后没人跟他玩。他失去了一个在团队中当头羊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团队的信任,拐进的是另一条狭窄的胡同。顺着这个轨迹成长,他将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决定人的一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轻视必要的分享吗?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恰当时机懂得与人分享,可以让大家都得到利益,最后自己也会戴上赢家的桂冠!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有你没他,而是多项选择,可以双赢。有些人不明白,他们只知道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同归于尽。这种人永远没能体悟到,在必要时让一步,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
  有个年轻公务员,有些直接的关系,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气势。他觉得别人都如无用蝼蚁,不配跟自己比。“我的能力最强,所以理应得到最多。”他总是这么想,得到好处不与同事分享,事事都独占头功。有些不上眼的人跟这位“优秀人才”较劲,合力拆他墙角、拖他后腿,处处给他麻烦,任你多么尽职尽责,我等就是不配合。一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成点事情,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最后,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当然做不好,走到哪儿都碰壁,无法施展,甚至没处诉苦。于是,领导痛责,同事不怜,他在每个人面前都没落下好印象。到这地步,单位分给他的那把椅子就该收回去了。
  只想好处独占却落个一无所有,你说可怜不可怜?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表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懂得利益分配,其实就悟透了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真相。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的好:“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就是,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留一步让三分,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也是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今天你让了他一步,明天他会还你两步,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在社会上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则,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如果学点分享主义,好处利益分给众人,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协助你顺利成功。
  大凡成功的“大牛人物”无一例外都懂得这一点。他们大都是一掷千金,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实惠,从而死心塌地、赴汤蹈火。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也都奉行这一理念。比如,一个大事情,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也要拉合作伙伴一起搞,以此展现自己“路留一步,味让三分”的气度,宣告自己不是那种断人路、独占福的人。
  事实正是如此,唯我独尊最危险,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这一处世法,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潜规则”。是否懂得这一处世法,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宽阔的胸怀,取决一个人有没有大公无私的处事方法。
著名书法家张中庸:谨记以水为镜做人
才高而不自诩
功高而不自傲
做人表率 师德典范 学者楷模
——我所了解的赵蔚芝先生&
赵蔚芝先生是淄博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一生著作等身,诗文、论述和研究文字达460多万字,严谨的治学风格,谦和的做人态度,勤勉的工作作风,影响了几代人。为纪念和缅怀赵蔚芝先生,本报特刊发他的任教同事,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民的文章,以飨读者。
  赵蔚芝先生是淄博教育界享誉几十年的“名师”,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被定为“中教二级”的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又是淄博学术界公认的著名学者,他对淄博地方文化整理研究的贡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超过他。
  1980年,我从烟台师专(先鲁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到淄博师专中文系任古典文学教师。此后,在长达十一年的教书生涯中,与赵先生同系、同教研组,同上一门课,长期共事,耳濡目染,对赵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受到极大的教益。而他对我的培养、帮助和支持,对当时虽过“而立”之年,但学资浅薄,初涉大学讲台的我,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动力源。至今回想起与赵先生共事的岁月,仍时时感叹不止。1995年,我的专著《齐文化论稿》出版,在其附录《我的治学之路》中,我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在对我影响和支持最大的前辈学者中,还有淄博师专的赵蔚芝先生。这是一位人品、学问堪称楷模的老人。我刚到师专任教学浅识薄,他殷殷帮教有求必应。后来,我两入山大学习达三年之久,他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主动承担起超过常人的工作量,给我以激励。在十几年的共事中,他的学者之风,长者之度,无时不在影响着我,时时给我以鼓励,催我奋进。”
高风亮节 做人表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赵先生最让人钦佩的是他堪为师表的品格。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和共产党领导下,一代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最佳精神的有机结合。以我的感受,他的优秀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上。我到校不久,即从他人口中得知赵先生在“文革”中曾被错误打成“历史反革命”,被管制、改造多年,家属子女多受牵连,个人身心备受摧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文革”过来人常常牢骚满腹,也有的借诉“文革”之苦,发怨言。但我与他相处十几年,从来没听到他对“文革”中受迫害的抱怨;从不说一句对党不满的话,不发一句与个人遭遇有关的牢骚。相反,对改革开放后党的方针政策发自内心的拥护。恢复工作后,他已届花甲之年,所想的只是抓紧时间和机遇,多干工作,多做贡献。直到七十岁他才退休离开讲台,他一直是师专中文系的“整劳力”。
  赵先生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退休时,却没有办成“离休”。这对他刺激是很大的。看到所有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办的离休,唯有他是“退休”,心里也很不平衡。但他对政府最后一次“亏待”也没有大吵大闹,而是请学校党组织按程序反映,从不发牢骚。此事拖了八年,最后才得到解决。总之,赵先生所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在个人问题上的胸怀大度,确实反映出他品格的高尚。
再就是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赵先生从六十岁到七十岁在师专教学的十年间,家属在博山,他一直一个人在师专。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和我们年青人一样,就在食堂买饭就餐,常常一个两毛钱的菠菜汤、白菜汤加一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周六下午坐公共汽车回博山,星期天下午按时返回,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他不吸烟不嗜酒不滥交朋友,大约除教书、看书写文章外,也无其他日常生活的爱好。我们都背后议论,觉得他偌大的年龄,日子太清苦,但他却以此为乐,真是到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至仁境界。
  他平时与大家相处,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所谈除学问之事,别无他言。从不臧否人物,从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之功过是非,从不发单位和领导的牢骚。赵先生学问深厚,教学出色,名闻淄博教育界,在原淄博师专中文系属于公认的权威。但他对于提职、晋级、评职称、评先进从不过问,一任组织去处理。得之不喜,失之无怨,一切淡之如水。在我的记忆中,十几年间,他只发过一次火:他单身宿舍(兼书房、办公室)的电灯坏了,连续两个晚上无法看书办公,找了几次无人来修,惜时如金的他直找到分管校长,大发牢骚。我们当时议论:名利地位该发火时他从不去争去抢;小小电灯之事,不该发火,他却看得如此之重。原因就出在浪费了他真正看重的时间上。他后来由于事迹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都是由于群众一再公推,组织推荐的结果。
献身教坛 师德典范
如前所述,赵先生是在别人离休退休、颐养天年的年龄又走向大学讲坛,开始其人生的又一个春天的。他极其珍惜这难得有限的为人民做贡献的机会,满腔热情、扎扎实实地利用三尺讲台,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展现出来。靠辛勤的笔耕舌耘,为淄博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原淄博师专教学的十年间,先后获得省、市、学校多项荣誉称号,“古稀之年”又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更重要的是:他在现已遍布全市教育系统的原师专中文系历届毕业生的心中,树立起一座真正的“为人师表”的丰碑。这是我在与历届赵先生教过的学生谈到他时,共同的深刻感受!
赵先生的教学,有很多突出特点,而要综合到一点的话,我体会,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一是“严”,二是“博”。他是真正身体力行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
先说他的“严”。我的看法是,他做到了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他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是中文系所有教师和好多学生尽人皆知的事实。有许多做法,至今是许多青年教师模仿的榜样。首讲他的备课。他从来把每一堂课都看成是一场应布置周密的战争,或者说是一台精彩的戏,都是反复认真准备,决不打无把握之仗。他的备课本,每一本几乎都可以做钢笔字帖,一笔一划,连一个草字和连笔字都没有。条清缕晰的程度,足见他是早作了精心、周密的思考。每一次的备课检查和备课笔记的展览,都让我们赞叹不止,敬佩有加,从中得到诸多的教益。讲古典文学,常常要引用好多古文的原文,他由于功底深厚和准备充分,几乎所有引文,他都能在课堂上不看笔记,随口引出,一字不差。足见其多么精于备课。次说上课,最精彩者有二:一是板书。他大部分上课时的黑板,就是一张精密的知识纲目图。往往左边板书开始,写到右边正好下课,一堂课期间,不擦一次黑板,不改一字。全堂知识,一目了然,纲举目张。二是守时。他是铃响上讲台,铃响下讲台,从不超前拖堂。更妙的是:他常常说完:“这节讲到这里”正好下课铃响起,他对时间的运用和掌握,对课堂教学研究之精到,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讲课,既无哗众取宠之心,又无呆滞刻板之弊,教态的自然和谐,语言的干净利落,知识的条理清晰,都说明他是一个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家。再说课后作业和辅导。他是每本作业必批,每批必严,从不马虎。这在古典文学的教师中是很难做到的。他对课后的辅导时间,抓得很紧,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使学生得到满意的答复。多少年后,好多毕业生说起赵先生的上课,还是佩服有加,难以忘怀。
  赵先生不仅在教学上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平常所见所闻,姑且略而不谈,我在此只说两件事,可以窥斑见豹。一是一位曾在中文系进修学习的中学教师跟我偶遇一起,谈起当年事。他说:赵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们同学是望而生畏,现在思而敬之。我有一次考古典文学,得了59分,好说歹说,他就是不给我增加那一分,害得我一个暑假没敢放松,一直复习准备假后补考。结果还就是通过复习,巩固了知识,至今深受其益。二是一位毕业生几年前跟我谈起的一件事。他说:“我读小学、中学时,只重分数,不重书写,字写得很差,也很草。中学时好多老师,批评过无数次也没有改正。到师专中文系学习后,第一次把作业交给赵老师,就把毛病改了。当时,赵老师拿着作业本找到我,说太草了,必须重作。我心有抵触,重作一遍,仍然较草。赵老师对我严肃认真地批评,又逼我重新认真去做,最后方得通过。此后,我怕赵老师那般严格仔细地看作业,所以每次都认认真真去做,结果改掉了写字心躁的毛病,受益至今。”赵先生就是靠了这个“严”字,使无数经他教授的学生获得终生的教益。
  次说他的“博”。赵先生之学问扎实,知识广博,不仅为我们后辈人所敬仰,也让许多同代人和老同事折服。他的广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功底深厚。他幼承家训,自幼好学,又加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所以,他古文的功底非常深厚,特别文字训诂之学,徒令我辈可望而不可及。更重要的是,“文革”期间,他蹲了近十年“牛棚”,这给他提供了很好的“练功”机会。这期间,他竟然把我国最早的一本字典——古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手抄两遍。等于自编了两本古字典,而实际上把我国古文字中对每个字的解说信息都收入了自己的脑子里。这在别人无法想象的“笨工程”,也实际奠定了赵先生日后在古文方面他人无法企及的功底。有两件事在我脑子里印象很深:一是,我在原师专教学,主教先秦两汉六朝文学,大多文字古奥,学生也多求根问底,我的工具书有限,就常常去请教赵先生这个活字典,而每次去问,他几乎是顺口就答。有时他也怕口述的个别字句有误,或让问者更踏实,即拿出他自编的《说文解字》,随手一翻,翻个正着,而往往一一核对后发现一字不差。二是,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看到一副楹联:持其志勿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知出处为何?我告诉朋友:下联为敛《论语》语句而出,但上联记不起了。我去请教赵先生,他不但顺口说出,而且拿出《孟子译注》一翻即着。我当时既服他又内疚。因为我久教先秦文学,《论语》、《孟子》已熟读多遍,但面对赵先生只有愧服而已。
  博览群书。这对赵先生讲,是名副其实的。他自幼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一生手不释卷,大凡五经四书、汉魏六朝的名赋骈文及名家诗文,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篇他大多烂熟于胸,出口成诵。我与他共事十多年,除必要的工作和请教之事,很少去打扰他,因为,每去他家,他都在看书学习或伏案写作。所谈,除学问之事,也很少旁涉世俗之务,而每谈学问之事,他往往旁征博引,使人多获教益。为了有利于教学、科研,赵先生有买书藏书的爱好,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花巨资买下《二十四史》,其后,以购书为乐,得书如获宝,如此不断购买,家里自成一小图书馆;赵先生家中古籍及研究著作的收存之多,大约在淄博个人藏书家中也是少有的。
  见闻广博。赵先生读书,并非一个囿于书斋的教书匠。他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的酷爱,也不唯表现在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上,他还有着对中国名山大川、古迹遗址的热切向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已六十多岁的人,连续用了八年暑假时间,孤身一人,自己出资,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据我所知:他每年一个方向,北到黑龙江、南到云贵、西到甘肃、东到吴越之地,大约除西藏、新疆、青海、台湾等极个别省份外,他已游遍中国绝大部分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他的旅游有三个特点:一是极有雅趣。走时一伞一鞋背负而出,归时一伞一鞋淡淡而归,绝不旁购博采;二是以游历代古书中提到的名地、名胜、名迹、名人故居为主,实际是获取知识的另一途径,三是与自己的教学、科研结合。凡是涉及自己所教、所研的地方,身临其境,尽量去体会、感受,挖掘古迹、山川中的文化蕴涵,探寻古人文中所写之所以,使其对古人作品的研究、鉴赏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例如:曹操的名诗《观沧海》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前,我们讲授和理解都是认为:曹氏用了极度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博大、雄浑的气势,但赵先生游秦皇岛亲登碣石山归来,改变了对诗的理解和向学生的讲法。他说:不临其境,不解其味。由于碣石山位置决定,曹操所写,实际上是直观感受和文学手法的结合。由碣石山观海,大海的磅礴自出。赵先生喜游历、善学习、广博览,使其成为身居斗室之中而遍知古今中外之事的真正学识广博的学者。
潜心著述 学者楷模
  赵先生少有大志,着意篇籍。我猜想,他对于古人所云:“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一定有着更早、更深刻的理解。而他选择的角度,也是很有见地的——研究乡邦文化,整理先贤名作。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着手研究、整理清代著名文学家赵执信的著作。大功垂成,即将出版时,遭遇“文化大革命”,原稿尽遗,功亏一篑。如前所述,“文革”后他恢复自由和工作权利,已到花甲之年。他争分夺秒,抢挤时间,继续搞他的赵执信诗文的研究。由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他的教学任务一直较重,原淄博师专刚刚建立不久,古籍资料也缺乏,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他执着于此,痴心不改。一方面他把晚上和周末节假日安排得很紧,数年如一日,潜心其间,勤耕不辍;另一方面,他请他的学生、山东大学教授刘聿鑫先生与之合作,从山大图书馆借书,如此往复,坚持了数年。我在山大学习时,就捎过好多次。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刘合作相继完成了《赵执信诗选》、《谈龙录注释》。期间赵先生还先后完成了《稷下学宫资料汇编》、《齐国文学史》等著作的编著。在《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成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原淄博师专全校公认的“教学典范、学术泰斗”。
  赵先生在学术上立志高远,着意追求,而生活道路坎坷、岁月蹉跎留下了许多遗憾,但天假其年,厚积薄发,让其在“古稀”之年,离休之后,人生大放异彩。当许多离退休人员卸下工作、生活的担子,带着无法逃避的失落,走出家庭去寻找热闹和玩趣的时候,赵先生却突然从校内所有人的视线中消失了。他蛰居家中,足不出户,日耕夜耘,一干十年。先后完成了多部著作,一是出版了《蒲松龄诗集笺注》,成为第一个全面整理注释蒲松龄诗歌创作的人;二是出版了《蒲松龄词集笺注》,是第一本蒲词全注之作;三是出版了《晏子春秋注》,对齐文化的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而年届八十之后,他还在埋头于《赵执信词集全注》。以了却几十年他研究赵执信的心愿。
  赵先生如此勤奋地献身于学术,使他成为我市地方文化研究上成就卓著的学者之一。总其所成,我个人认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他填补了空白和做出杰出贡献:其一,他对赵执信诗文的全面整理、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空白,是目前中国大陆学术界最有权威的研究者;其二,他是第一个全部注释蒲松龄诗、词的学者,对推动蒲松龄和《聊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做出了贡献;其三,他是第一个写出《齐国文学史》和主持全面收集稷下学宫资料的人,为推动齐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些成就,大多是赵先生六十岁以后,更确切说多数是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完成的。作为晚生后学,当我们谈及赵先生献身学术的执着精神,心中所涌起的不仅仅是对他高雅超俗的人生境界的感佩,还有为我们淄博市出现这样一位老一辈的杰出学者而产生自豪之感!
(本文为作者2000年为庆祝赵蔚芝先生从教50年撰文,有删节)
司马迁不提宋尹的主客观原因
(淄博师专教授)&&&&
齐国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驺奭等七人。
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名家类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小说家类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颜师古往《汉书》,在《尹文子》一条下面介绍说“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刘向、班固是汉朝人,他们去古未远,认为宋钘、尹文也是稷下先生,而且见到两人的著作。可是,司马迁在《史记》的两处介绍中,都不提宋钘、尹文。这是为什么?
是《史记》在传抄过程中脱漏了吗?不是。因为宋钘、尹文是两人,《史记》介绍稷下先生的是两处,不可能两人同时脱漏,更不可能两处的脱漏完全一样。
是司马迁对宋钘、尹文无知吗?也不是。司马迁给孟子、庄子、荀子作过传,介绍过他们的著作,对这些著作他都阅读过。《孟子&告子》下记载了“宋牼(即宋钘)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对宋钘的主张,孟子还提出了批评。在《荀子》中,批判宋钘的言论更多,见于《非十二子》、《天论》、《正论》、《解蔽》、《正名》各篇。特别是《庄子&天下》篇,对战国时代各派的思想主张,分别作了介绍,提出了批判,宋钘、尹文,就是其中被介绍被批判的一派。对这些,司马迁不会不知道。他不会由于无知而把宋钘、尹文遗漏了。
是宋钘、尹文在思想界的地位不重要吗也不是《庄子&天下》篇是一篇具有哲学史性质的论文。它把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分为七派:一是“邹鲁之士,捂绅先生”;二是墨翟、禽滑厘;三是宋钘、尹文;四是彭蒙、田骈、慎到;五是关尹、老耽;六是庄周;七是惠施、桓团、公孙龙等。七派当中,宋、尹名列第三,说明了他们在思想界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宋钘,孟子称他“先生”,庄子称他“宋荣子”,荀子称他“子宋子”,这些尊敬的称呼,不仅在于对方年长,更重要的是他在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威望。
既不是《史记》在传抄过程中的脱漏,又不是司马迁对宋钘、尹文的无知,也不是宋、尹两人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不重要,那么,司马迁在《史记》里两处提名介绍稷下先生,为什么不提宋钘、尹文?这是一个值得钘究的问题。
宋尹学派是墨家的一个支流
宋铭、尹文的思想属于哪个学派,当前学术界的意见还不一致。按照郭沫若的说法,它属于黄老学派,即道家,主要根据是从《管子》中发现的“末、尹遗著”,包括《心术》、《内业》、《白心》、《枢言》等篇。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它是墨家的一个支流,主要根据是《庄子&天下》篇和《荀子》中有关宋钘、尹文的资料。依郭氏的说法,必须首先肯定宋、尹属于黄老学派,然后《管子》中的“宋、尹遗著”才可引以为据,而现存的材料很难确定宋、尹思想属于黄老学派。《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这里介绍的黄老学派成员,没有宋钘、尹文。《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宋子》一条,班固注曰:“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现存的《荀子》转述宋钘之言,有“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还有“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这些话很难说是“黄老之意”。据冯氏说,这里提到的“情欲寡”的“欲”,用作动词,有自愿的意思,言人之情自愿其寡,不欲其多。“欲寡”们“寡欲”不同。从《庄子&天下》篇看,宋尹的“欲寡”,目的是为了救世;从《管子》中的“宋尹遗著”看,它的“寡欲”,目的在保存“精气”,求得长生。荀子在他的着作中,不但没育转述宋子的“黄老意”,相反,在《非十二子》里,他倒把宋钘和墨翟划为一类,进行了批判。
从现存的有关宋、尹的资料分析,我同愈冯氏的说法,应该把宋、尹一学派看作墨家的一个支流。按照《庄子&天下》篇的介绍,宋、尹主张“见侮不辱,权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愿人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这些主张,符合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们“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在生活上,“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这种舍身救世、忘我牺牲的精神,和墨家是一致的。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便于推行,他们提出了“以情欲寡浅为内”,“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为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提出了心理学上的理论根据并强调“接万物以别宥为首”,要人们摆脱那些来源于历史和现实的偏见。由此可见,他们把墨家的学说更深化一步。
《陶渊明集》中,附有两卷《圣贤群辅录》。《圣贤群辅录》的未尾,有关于“三墨”的记载“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尊于名,不伎于众此宋钘、尹文之墨;裘褐为衣,肢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者,〔此〕相里勤、五侯子之墨;俱诵《墨经》而背谲不同,相为别墨以坚白,此苦获、巳齿、邓陵子之墨。”孙治让对此提出了驳斥“此别据《庄子&天下》篇为‘三墨’,与韩非书殊异。考《庄子》本以宋钘、尹义别为一家,不云亦为墨氏之学。以所举二人学术,大略考之,其崇俭非斗,虽与墨氏相近,而师承实迥异。乃强以充‘三墨’之数,而韩非所云相夫氏之墨者,反置不取,不知是何据也,宋钘书,《汉书&艺文志》在小说家,云‘黄老意’。尹文书在名家,今具存,其《大道》上篇云:‘大道治者,则名、法、儒、墨自废。’又云:‘是道治者,谓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谓之不善人。’则二人不治墨氏之术,有明证矣。《群辅录》本依托,不出渊明,而此条尤疏谬。今不据,补录。”(见《墨子间话&墨子后语&墨学传授考》)《圣贤群辅录》是否依托,这里暂不考证。北齐阳休之所编之《陶渊明集》,已经附有《圣贤群辅录》,这说明在阳氏之前已经有宋、尹为墨家之说。孙氏的驳论,对《天下篇》介绍有关宋、尹的思想主张,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也认为宋、尹的“崇俭非斗”,“与墨氏相近”;提出异议的是两人侧“师承”,根据是《汉书&艺文志》对两人的介绍和《尹文子》中的有关言论。班固说“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事实土,荀卿并未传上宋钘的“黄老”之言,而是把他和墨子归为一类批判。这一层已见上文,不烦重述。至于尹文子列为名家,这应该是转化的结果。《天下》篇介绍墨家中的“别墨”,就有“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忤之辞相应”,由墨家之徒转为名辩之徒的;那么尹文子后来由墨家转向名家也并不奇怪。在转化之后,他仍然是墨家之徒。现存的《尹文子》,经唐钱的《尹文及&尹文子&》论证是伪书,其中引文不足为据。如果坚持上面的引文,《尹文子》不但否定了墨家,连名家也否定了。还有宋钘的著作《宋子》列入小说家,蒋伯潜在他的《诸子通考》里提出了一个假说:“其书入小说家者,殆如《天下篇》所云‘上说下教,强聒不舍’,故为浅近寓譬之言,使听者易晓欤?”这个假说很有道理。看看《韩非子》中的《说林》、《内储说》、《外储说》各篇内容,这种情况不难理解。孙氏的驳论,仍然是因袭旧说,没有提出新的论据。从《圣贤群辅录》的记载来看,把宋、尹学派看作墨家的一个支流,这并不是今人的新发现,而是古已有之。
司马迁不提宋尹的主客观原因
弄清了宋钘、尹文属于墨家,便为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找到了一把开门的钥匙。
司马迁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他年轻的时侯,跟董仲舒学过《春秋》,跟孔安国学过《尚书》。董和孔都是汉代的大儒,司马迁很早就从他们那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史记》就是继《春秋》而撰写的,是非褒贬,完全以“六艺”为准,特别以《春秋》为准。对先秦的诸子百家,他特别尊崇儒家。他把为孔子写的传记列为“世家”,要让孔子的思想学说象世袭的侯王一样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他给予了孔子极高的评价:“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对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他写了《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对儒家尊崇的程度。
儒家以外的各家,除了纵横家灼苏秦、张仪,法家的商鞅,杂家的吕不韦,由于政治活动影响的关系,司马迁为他们分别立传之外,纯学木的人物传记有两篇一篇是《老子韩非列传》,它介绍了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申不害、韩非另一篇是《孟子荀卿列传》,它介绍的,除了儒家的孟子、荀子、吁子(吁子)以外,还有黄老学派的慎到、田骈、接子、环渊、长卢,阴阳家的驺衍、驺奭,名辩家的公孙龙、剧子,法家力李悝,杂家的尸子,墨家的墨翟。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些学派的位置是道家居先,法家次之,阴阳家又次之,名辩家又次之,墨家最后。
《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孟子&滕文公》下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态,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从上述引文看,在孟子时代,似乎作为道家先驱的杨朱之学一度成为“显学”,但到韩非时代,杨朱之导就为黄老之学代替而消沉了,剩一下的显学就只有儒、墨。在思想领域和儒家几乎平分天下的墨家,受到了孟子的批判,受到了荀子的批判,《庄子&天下》篇对它的介绍批判竟占了那么大的篇幅,它在学术界的地位不算不高影响不算不大。对这位影响巨大的墨家首领墨翟,司马迁应该专门为他立传,至少在《孟荀列传》中要作为重点人物介绍。但是可怜得很,在《孟荀列传》的末尾,只用了二十四个字来介绍他“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这里不介绍墨子的生平经历,不介绍墨子的思想主张,不介绍墨家的流派师承。这里的墨子,不象一个思想家,更不象一个显学学派的开创人,只不过是一个“善守御,为节用”的宋国大夫而已。墨家的创始人,在司马迁的笔下,尚且如此草率,作为墨家支流的宋钘、尹文只字不提,不是很自然吗?
司马之所以轻视墨家,除了他自身的儒家思想作祟以外,还有客观现实的原因。
《史记》的撰写,开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完成于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正当汉武帝的时代。这位与秦始皇并称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巩固汉帝国的统治,扩大汉帝国的版图,振耀汉帝国的声威,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和墨家的思想主张是格格不入的。
在政治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他倡导下的董仲舒的今文经学,强调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石,妻受命于夫”(《春秋繁露&顺命》)按三纲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央专制集权的封建等级社会,上有无限权威,下必须绝对服从,这是天经地义,谁都不能反抗。可是墨家的理论主张却与此相反。《荀子》批评墨翟、宋钘,说他“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非十二子》不知道建立天子的绝对权威,不承认君巨之间的地位悬隔,不允许上下之间的待遇“辨异”,一味强调“功用”,强调“俭约”,轻视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差等”,这实际上是否定三纲,否定君权神圣,否定等级社会和中央集权。这样的理论,当然在统治者排斥之列。
在军事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经常对外对内用兵。他伐匈奴,征大宛,平南越、闽越、东瓯,平西南夷,击朝鲜。这些战争,如果按照墨子“非攻”的主张,按照宋钘“禁攻寝兵”的学说,统统都该停止。这样的学说主张,当然也在统洽者排斥之列。
在经济上,汉武帝很重视理财。长期的对内对外用兵,损耗了大量军费。兴修水利,扩大上林苑,修建柏梁台、建章宫,游幸郡国,封泰山,祠后土,求神仙,修茂陵,这些措施除了有利于人民的兴作以外,主要是满足他个人的私欲。汲黯就曾当面批评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白于公私需要而进行的这些活动,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他为了取得大量财物补偿消耗,既对农民进行了残酷剥削,又实行盐铁官营,从豪强大贾中夺回了专利权;甚至实行卖官背爵,增加收入。这些作法,和墨子主张的“节用”、“节葬”、“非乐”,宋钘主张的“上功用,大俭约”,“以情欲寡浅为内”,同样是抵触的。他们的这些主张当然也要受到统治者的排斥。
在文化思想上,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道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但对儒家以外的各家,罢黜到什么程度,情况并不相同。冯友兰说“儒家之六艺,本非一人之家学,其中有多种思想之萌芽,易为人所引伸附会。此富有弹力性之六艺,对于不同之思想,有兼容并包之可能。儒家独尊后,与儒家本来不同之学说,仍可在六艺之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其存在。”(《中国哲学史》第一篇第十六章)冯氏这段活很精当。先秦诸子,虽说有九流十家,实际上影响‘的只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儒家主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故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消极遁世的道家思想能够在“六艺之大帽子下”存在。儒家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但并不放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在“礼乐兴”的基础上,还要求“刑罚中”,因此,崇尚“法、术、势”,以“刑、德”二柄治天下的法家思想,能够在“六艺之大帽子下”存在。儒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政以“正名”为先;一部《春秋》就是根据维护奴隶主等级名分的政治标准修订的。因此名家思想除了陷入诡辩“无益于天下”的那一部分,他的循名责实的精神,仍然可以在“六艺之大帽子下”存在。阴阳家的思想来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它的“五德转移,治各有宜”的学说,自秦以来就为统治者所信奉;董仲舒的今文经学导源于孟子,对阴阳五行之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它已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不只是借“六艺之大帽子”存身了。只有墨家,除了“节用”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和儒家思想并存外,它的不分亲疏尊卑的“兼爱”,着重从功利观点出发的“非攻”,不考虑封建等级制度需要的“非乐”、“非葬”,“上功利,大俭约而慢差等”,有碍于君权神授说的“非命”等等,都难以在“六艺之大帽子下”存在。这就是司马迁在儒家之外不同程度地重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而轻视墨家的原因,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介绍稷下先生不提宋钘、尹文的原因。
西汉初年是黄老思想盛行的时代。黄老思想占领思想界的局面,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才宣告结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是一个崇信黄老思想的人。如果宋钘、尹文的恩想真属于黄老学派,司马迁绝不会漏掉他们。司马迁介绍了黄老学派的慎到、田骈、接子、环渊,而独独不提宋钘、尹文,就因为他们不是黄老学派而是墨家沟一个支流。这是根据现有材料证明之后得出的结论。
日,本报记者采访赵蔚芝
日,本报记者采访时赵蔚芝在客厅挪步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回忆采访赵蔚芝先生时几个片段&&&
  听到赵蔚芝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难过。日,采访他的情景恍在昨日。当时,淄博晚报推出了《人文淄博·近现代学人名士》的策划,共报道了11位淄博籍学人、名士,赵蔚芝先生是当时唯一一位还能亲自讲述自己经历的人。
  因为那次采访,对赵蔚芝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在他去世的日子里,翻开日的淄博晚报《晚周末》,回忆当时采访的场景,记者和读者一起走近这位执着教育、桃李满园的学者。
曲折坎坷求学路
采访是在赵蔚芝先生居住的山东理工大学北校区教工宿舍3号楼一套普通居室里进行的。年事已高,虽然耳朵背,视力也不好,但讲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心爱着的赵执信研究、聊斋研究、齐文化研究,老人依然激扬文字、语调铿锵,比划着,讲解着,仿佛又回到了他一生热爱着的讲台。
  老人大都恋旧,说起往事总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赵蔚芝沉思片刻,童年的苦难一点点浮现出来。“小时候家里穷啊,不上学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我母亲李其美是博山山里人,没有文化,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平时就是种地、摊煎饼,维持生计。我父亲是个石匠,也是从事又苦又累的劳动。我兄弟四人,我最大,父母把家里的希望就寄托我身上。”虽已过去八十多年,老人依然记得父母当初对他的鞭策。
  赵蔚芝20来岁求学的年龄正是抗战时期。颠沛流离、艰难困苦,更加坚定了他学以报国的决心。当时国民党的山东省政府一度迁移到潍坊临朐山区。为避开日军扫荡,赵蔚芝和其他同学跟着学校也是一路迁移,从临朐到安丘再到昌乐。在昌乐有一个短暂的安定时期,就是在那里,他读完山东省立政治学院文科的课程,毕业后就在当地任教。当过小学校长,任过中学分校主任,几年时间里,赵蔚芝以出色的教学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年轻教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博山的范泉中学和简易师范学校的师生,听信国民党欺骗宣传,先后迁到了济南。这时,担任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的博山人贾慕谊,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借用河北辽宁同乡会会馆作校舍,1946年3月正式恢复了洗凡中学,贾慕谊任校长。
一心扑在教学上
  洗凡中学本来是位于博山的学校,抗战期间停办。1946年在济南复校后,尽管校名依然是“博山私立洗凡中学”,但它直属省教育厅领导。说起那些往事,赵蔚芝依然记得非常清楚:“校长贾慕谊的想法是把洗凡中学建成省一级的中学,留在济南,在博山设立分校。他曾四处募捐,我见过他募捐的册子,上面第一个签名的就是蒋中正,后面是孙科、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等。贾慕谊派人到昌乐来找我,约我出任洗凡中学教导主任。”从1946年10月底,赵蔚芝到洗凡中学担任教导主任,一直到1948年9月济南解放。
  济南解放时,淄博中学即后来的淄博一中已在博山成立。1948年底,洗凡中学把全部校产运回博山,学校负责人自愿请求并入淄博中学,校产交给淄博中学使用。这样,赵蔚芝和部分教师一起进入淄博中学,参加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
接下来的几十年,赵蔚芝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教学之余,他开始了对前辈乡贤赵执信的研究。1979年,刚刚组建的淄博师专和其他行业一样,人才奇缺,急需教古典文学的教师。已是花甲之年的赵蔚芝,在这年夏天调入淄博师专。讲课治学、著书立说,60岁的赵蔚芝迎来了他教学生涯和学术研究的春天。
从年,在淄博师专的讲台上,赵蔚芝一讲就是15年。淄博师专作为淄博教师的摇篮,走出了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只要在那里读过书的,不管哪个院系哪个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赵蔚芝”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人品学问称楷模
  现任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志民,从1980年开始在淄博师专中文系和赵蔚芝共事11年。2011年11月,淄博晚报推出《人文淄博·当代学人》的策划。11月8日,记者在济南采访王志民,他在回忆自己的治学之路时说:“在对我影响和支持最大的前辈学者中,还有赵蔚芝先生。这是一位人品、学问堪称楷模的老人……在十几年的共事中,他的学者之风、长者之度,无时不在影响着我,时时给我以激励,催我奋进。如果说我教学和在地方文化研究上,还有一点点成绩的话,除了应感谢党组织和学校的支持及山大诸位导师的栽培之外,主要得力于赵先生的得力扶植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赵先生于我而言,可谓情深意重,山高水长。”
  赵蔚芝有两个儿子赵先勇、赵先进,他还有两个女儿。采访时赵先勇这样说:“我们四个都沾了父亲的光。他是反动学术权威,我们跟着倒霉,不能考学,不能入党,连加入工会都不行,10年‘文革’,我们受尽人家的冷眼。父亲平反后,我大姐赵先玲都不认识他了。‘文革’中,大姐有一次被人当众辱骂毒打,精神失常。1986年抑郁而逝。大姐走了,父亲不听劝告,一定要去送送她,在医院太平间,父亲摸摸大姐的脸说‘玲啊,爹对不起你,对不起你!’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父亲流泪。”
  赵蔚芝极为简朴,一生总是穿着布鞋。每顿饭只要一个菜,无非就是黄瓜、西红柿、芹菜、茄子之类最常见的菜。赵先进说:“父亲简朴的生活让你难以置信,喝稀饭,把最后一粒米吃掉就够节约了,他不,还要用清水再把碗冲一冲喝掉,这才算完。”
倾情乡贤赵执信
  繁忙的教学之余,赵蔚芝不忘学术研究。“围绕淄博,古为今用,不重复前人的劳动”,这是他为自己定的学术研究原则。
  前辈乡贤赵执信是淄博历史文化名人,齐文化是富有淄博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赵蔚芝把目光瞄向了这些最具淄博元素的领域。一本本力作,奠定了他淄博学界泰斗的地位。
1962年,赵执信诞辰300周年。那年6月2日,赵蔚芝在《大众日报》发表了《赵执信和他的诗歌》一文。从此,赵执信这位前辈乡贤就在赵蔚芝脑海里挥之不去。
  1955年,赵蔚芝的学生刘聿鑫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后留系任教,师生开始了《赵执信诗选》的编著工作。历经曲折,1983年,《赵执信诗选》终于由齐鲁书社出版。
  《赵执信诗选》出版后,一发而不可收。《谈龙录注释》、《赵执信诗歌选译》、《赵执信全集》、《赵执信诗集笺注》等赵执信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接连出版,旁征博引,点校注解,每一页纸上都凝结着赵蔚芝、刘聿鑫师生的心血。这些著作为赵执信诗歌和诗歌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赵蔚芝不满足这些,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开始了对蒲松龄诗词的研究。为蒲松龄诗词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开辟了蒲松龄研究的新局面。
  赵蔚芝的学术著作,反映了他对淄博市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无限热爱,反映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谨严的著述作风。他擅长资料整理,擅长章句笺注,从基础入手,留下的是后人受用不尽的学术积累。(文/晚报记者伊茂林图/晚报记者
孙文昭 编辑:王玮)
赵蔚芝简介
  赵蔚芝,日生,日逝世,享年93岁。赵蔚芝曾用名赵成茂、赵承懋,博山县城北关街(今博山区城东街道办事处北岭居委会)人,长期在中学、高校任教,在赵执信研究、蒲学研究和齐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建树。
  1979年调任淄博师范专科学校(现山东理工大学)讲授中国古典文学。1987年10月晋升教授,是淄博师专历史上第一个教授。自1982年至1993年,赵蔚芝兼任淄博市政协五届、六届副主席。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学之余,赵蔚芝从事淄博古代乡土文学和齐文化的研究。独立编撰出版了《稷下学宫资料汇编》、《聊斋诗集笺注》、《晏子春秋注解》、《聊斋词集笺注》等,与山东大学刘聿鑫教授合作编撰出版了《赵执信诗选》、《谈龙录注释》、《赵执信诗歌选译》、《赵执信全集》、《赵执信诗集笺注》等,参与编撰了《蒲松龄志》、《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等。
1919年7月生,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1942年8月毕业于山东省立政治学院文科。曾任山东省立昌乐中学山唐分校主任、济南私立洗凡中学教导主任,淄博一中、山东农学院(后改教育学院)、淄博师范专科学校中国古典文学都。1980年评为讲师,1988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先后兼任淄博市政协五届、六届主席,淄博市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顾问。1982年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83年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年获山东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评为淄博市拔尖人才。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淄博古代乡土文学和齐文化的研究。多篇论文在《山东教育》、《大众日报》、《文史哲》、《管子学刊》、《蒲松龄研究》等杂志发表并收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渔洋研究论集》、《齐文化概论》诸书中。独立篇撰出版了《稷下学宫资料汇篇》(山东教育出版社版)、《聊斋诗集笺注》(山东大学出版社版),还(与齐聿鑫)合编出版了《赵执信诗选》(齐鲁书社版)、《谈龙录注释》(齐鲁书社版)、《赵执信诗歌诗选》(齐鲁书社版)、《赵执信全集》(齐鲁书社版)。现正为“刘文化丛书”撰写《晏子春秋章句》,并为《山东省志·蒲松龄志》撰稿。其《谈龙录注释》、《稷下学宫资料汇编》,并获山东省教委科研三等奖;《神韵说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即《王渔洋神韵说》)、《一本新发现的〈聊斋诗集〉抄本》,并获淄博市社科一等奖。
我是孤独的人
我注定要坐在这静默的时光里
注定要在这铺满落叶的长椅上
望穿碧水和秋色&
曾苦苦地思想
曾慢慢地求索
哪里才是我有限的生命
哪里才有我无限的热爱
我像是一个没有段落的符号
我标记在这里又沉沦到那里
&远处会有游动的船帆
自然的把我从童趣中找回
可眼前飘散的落叶
又会把带到梧桐树下
那曾支离玻碎的年轮
&我是孤独的人
我愿意就这样长久的独自的寂寂地坐着
风来蝶来唤雨去花去谢
我知道会有那么一天
我会注定遗忘了我自己成为那深远的雕塑
我愿意这样许久许久许久的坐着
成为海岸线上一处莫名的风景
一幅永恒的画卷
&呵&年轻的旅人你若真得走过这里
请憋一眼这木制的长椅
这寂寥又寂寥的秋色不会灼痛你的眼神&
孤独的人会同你一起仰望离你最近的景致
直到那笔直的海岸线上真的掀起了悲壮地波澜
张维诗《参观庆阳南佐遗址》
南佐遗址倚晴空,
少墨思古思万重。
西峰客馆天未晓,
原野残月落梅风。
南佐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西峰市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乡南佐村,是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遗址。南佐遗址现存9处大型夯土台基,北部1处大型建筑一号基址已发掘。一号基址为地面建筑基址,长方形,长33.5、宽18.8米。三面有夯筑木骨墙。房址中央有东西向隔墙,将房址分为两部分,墙体开三个宽1.6米的门道,通连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结构。后室近隔墙有大灶,墙上抹草拌泥,并经烧烤。房址地面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台,台外还有排水沟,台、沟均经烧烤。在一号房基周围分布着若干小型房址。南佐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结构宏伟,与秦安大地湾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泾、渭地区又一处高等级的中心遗址,对研究中国仰韶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张维诗《苏州大学校园有感》
人生几回伤往事,
高山旧念枕寒流。
男儿四海放眼量,
落木萧萧报晚秋。
张维诗《题合水子午岭》
翠林知窗晓,
野花入户春。
岭岭护林人,
天天踏芳晨。
张维诗《笔墨书云间》
笔墨书云间。
宣纸落人寰。
美文贯古今,
年华塑老颜。
张维词《醉花阴&醉墨四十年》
人生年华谁与度,
要问情归处,
翰墨向人间。
笔书西风,
此生无憾事。
天涯墨客无归路,
回首无数人,
丹青事业,
流于后人说。
张维诗《冬日从马岭川道走过》
马岭川道有积雪,
庆城成山如跛鳖。
古道盐路环江边,
拂袖行步何勇决。
张维诗《寻古人墨迹到湖北》
参拜三义到襄州,
楚天湖地黯然收。
大江东去留古墨,
拙笔写下乱石头。
张维诗《在镇原平泉镇有小诗》
近看松影远看烟,
平泉古塬望姚川。
崇文重教尚礼仪,
陇原第一古镇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手写笔画加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