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书好看的书推荐吗?能推荐一下吗?

(搜索”推荐书“)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这十本没写完的经典小说,是怎样结尾的?
查看: 636|
摘要: 这十本没写完的经典小说,是怎样结尾的?我猜到了开头,可是猜不到结尾《没有个性的人》 罗伯特·穆齐尔✎ 开头:大西洋上空有一个低压槽,它向东移动,和笼罩在俄罗斯上空的高压槽相汇合,还看不出有向北移避 ...
微信获取书单,关注公众号,搜索:推荐书(tuijianshu-net)
以下推荐图书,如未有购买链接,可直接点击以下各大知名网上书店进行购买:
这十本没写完的经典小说,是怎样结尾的?我猜到了开头,可是猜不到结尾《没有个性的人》[奥] 罗伯特·穆齐尔✎ 开头:大西洋上空有一个低压槽,它向东移动,和笼罩在俄罗斯上空的高压槽相汇合,还看不出有向北移避开这个高压槽的迹象。等温线和等夏温线对此负有责任。空气温度与年平均温度,与最冷月份和最热月份的温度以及与周期不定的月气温变动处于一种有序的关系之中。太阳、月亮的升起和下落,月亮、金星、土星环的亮度变化以及许多别的重要现象都与天文年鉴里的预言相吻合。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最高膨胀力,空气的湿度是低的。一句话,这句话颇能说明实际情况,尽管有一些不时髦:这是一九一三年八月里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有种诸葛亮夜观星象的感觉,文理兼修之学霸的萌点,吾辈真的get不到……)◥ 英文版封面,用了同是那个时期维也纳艺术icon的画家埃贡·席勒的自画像✎ 结尾:现存版本《没有个性的人》的最后一章题为《一个重大事件正在酝酿。但是人们没有察觉》,然后就真的在读者们还没来得及察觉时,小说就停在这样了一句话:“然后乌尔里希才得知,阿加特已突然告辞并在没有他陪同的情况下离开了这所府邸;人们向他转告,说是她不想他来扰乱她的决断。”(问题来了:什么决断?自杀?杀老公?跟哥哥继续乱伦地寻找另一种状态?)罗伯特·穆齐尔◥ 生不逢时:希特勒上台后,穆齐尔开始流亡生涯,最终在日内瓦病逝。作家的一生都游离于主流文学圈之外,一心沉湎于自己宏大的、在德语文学中从未有过的创作计划——通过一部小说来重建没落的奥地利。虽然《没有个性的人》最终没来得及写完,关于“平行行动”的后续人们也不得而知,但这丝毫无碍穆齐尔本人的伟大,因为“一个靠敏感保持自己本色并完成了创作的人……后人,特别是那些心中没有装着这个世界的人,对此作出的各种评判都是不自量力、卑鄙的”(卡内蒂语)。☟《》[奥] 弗兰茨·卡夫卡✎ 开头: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区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同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位于西班牙的卡夫卡城堡✎ 结尾:(老板娘对K说:)“我只打算穿得漂漂亮亮罢了,你要不是个傻瓜,就是个娃娃,再不就是个危险分子,心眼儿坏得很。走,走吧!”转眼间K到了门廊上,盖斯塔克又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袖,谁知这时竟还听见老板娘冲着他背后嚷道:“明天我就要拿到件新衣服,说不定要打发人找你来呢。”小说在戛然而止,K至死都没有能够进入城堡。卡夫卡◥ Kafkaesque:卡夫卡于1922年1月开始写作《城堡》,同年9月却不得不中止,直至1924年作者病逝。于是《城堡》和他的其他长篇小说一样,也成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它是卡夫卡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长的一部小说。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布罗德于1926年整理出版了《城堡》,尽管这违背了卡夫卡生前想要销毁掉自己手稿的意愿。也许这个未完成的结尾反倒是《城堡》最好的结尾,就像Kafkaesque这个英文词,生活中并不缺少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荒诞的现象。☟《人间喜剧》[法] 巴尔扎克✎ 开头:《人间喜剧》前言:写一套《人间喜剧》的最早念头,于我原像是一场好梦,又像是一再憧憬过、却又无法实现的一种设想,只好任它烟消云散;更像一位笑容可掬但却虚无缥缈的仙女,一展她那处子的娇容,就振翅扑回了神奇的天国。不过这场幻梦也像许多别的幻梦一样,正在演变成为现实。它颐指气使,令到必行,人们对它只好遵奉惟谨。◥ 关于巴尔扎克究竟有多大的,在这部以文革为时代背景的电影《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根据戴思杰同名小说改编)里,他几乎成了整个西方文明的象征符号。✎ 结尾:《人间喜剧》最终完成情况:1848年拟定的“人间喜剧总目”包括“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其中,“私人生活场景”计划中的32部有4部只拟了提纲,完成包括《》等28部;“外省生活场景”计划中的17部,完成包括《欧也妮·葛朗台》等11部;“巴黎生活场景”计划20部,完成的14部;“政治生活场景”计划8部,完成4部;“军队生活场景”计划32部,完成2部;“乡村生活场景”计划5部,完成3部;“哲理研究”计划27部,完成22部;“分析研究”计划5部,只完成1部。巴尔扎克◥ 过劳死的巴尔扎克:从年,巴尔扎克勤奋写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时,最终写出91部小说。但长期的辛劳严重损害了巴尔扎克的健康,刚过50岁,他就重病缠身。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第一个人》[法] 阿尔贝·加缪✎ 开头:一辆简陋的马车行驶在布满碎石的路上,黄昏中,大片的乌云朝着东方疾飞。三天前,大团的乌云聚拢在大西洋上,西风一到便开始滚动先是缓缓的,随后越飞越快,飞过秋季鳞光闪闪的海面,直扑大陆,在摩洛哥的山脊上散成云丝,在阿尔及利亚高原上聚成云团,在接近突尼斯边境的上空,试图飞向第勒尼安海,融入其中。这好似座无边无际的岛屿,北边是翻腾的大海,南边是凝结的沙波,云层在其上空疾行了几千公里后,从这片无名之地经过,速度仅仅稍快于几千年来帝国与种族的变更。此时云层已无力飞驰,有些已形成大大的雨滴,稀稀落落地砸响在坐着四个乘客的马车顶篷上。(看来加缪男神跟穆齐尔一样,业余爱好也是气象观测员。)◥ 在加缪身上,人们看到的似乎永远是地中海之子生命的力量。✎ 结尾:是的,的愿望,要活下去的愿望,要参与这个世界的愿望,他曾在潜意识中想从母亲那儿得到,却未能、或许不敢得到的东西,是他在小狗布里昂身边找到的东西,当小狗阳光下倚他而卧,他嗅着它那刺鼻的皮毛味儿时,或者正是在那种最强烈、最野性的味道中,生命的热量顽强地储存在他身上,这是他无法舍弃的……他像单刃刀片颤抖不停,注定要一下子断掉,对生活的纯粹激情面对的正是完完全全的死亡,他感到生命、青春、生物都离他而去,却无能为力,只是被抛在了盲目的希望之中,希望这种在多年中一直支撑他度日、给他无限养分,与最艰难的环境势均力敌的隐隐约约的力量宽宏大量地——这曾给予他生存的理由——同样给予他面对衰老、平静去世的理由。加缪◥ 愚人节的车祸:日(愚人节),加缪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途中发生车祸,作家当场死亡。在他随身携带的提包里,人们发现了一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手稿——《第一个人》。在散落的随笔中,加缪写道:“他曾是生活之王,具有耀眼的天赋、渴望、力量、快乐……”小说永远中止在这片生命野性而鲜艳的色调中,终年47岁的加缪还未及面对真正的衰老,我们也不知道,在离世的瞬间,他有否得到平静。☟《唐璜》[英] 拜伦(还有拜伦好基友雪莱的《生命的凯旋》)✎ 开头:说起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虽然当今之世,英雄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报道,过后才又发现:真英雄他算不得;所以,对这些我就不人云亦云了,只想把我们的老友唐璜来传诵……他的戏我们都看过,他真够短寿,好像未及天年就被小鬼给带走。◥ 说起来大帅逼德普也演过自称唐璜的疯子……✎ 结尾:不知说是见鬼好呢,还是不见鬼好?这真是非常难说。但唐璜的脸,苍白而无神,恐怕不只有一个鬼和他搏斗过。就连从那窗格中间透进的光线对他都有点嫌亮;公爵夫人也有苍白的容颜,并且微颤,仿佛她是熬了一整夜,不然就是梦做得太多一些。拜伦 & 雪莱◥ 拜伦和雪莱: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为希腊民族解放运动而死的诗人:歌德曾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伊甸园》[美] 海明威✎ 开头:他们当初住在王家水道港,那家旅馆坐落在一条从死水城城墙朝南直通海洋的运河边。他们可以隔着低洼的卡马尔格平原望见死水城的那些塔楼,几乎每天的某一时间,他们骑自行车顺着运河边的白色道路上那边去。每逢傍晚和早上的涨潮时分,会有海鲈进入运河,他们就能看到鲻鱼拚命蹦跳,免得被鲈鱼吃掉,还看到鲈鱼袭击时水面激起了波浪。有道防波堤朝外伸进喜人的蓝海,他们在防波堤上钓鱼,在海滩边游水,每天帮渔夫们把网到鱼儿的长长的渔网拖上有坡度的长长海滩。他们在街角面海的咖啡馆里喝开胃酒,观看远处狮子湾中捕鲭鱼的渔船的风帆。这是暮春时分,鲭鱼正在洄游,该港的渔民忙得厉害。这是个令人愉快的友好的镇子,这对年轻夫妇喜欢那家旅馆,那儿楼上有四间屋子,楼下有个餐厅和两张台球桌朝着运河和灯塔。他们住的那间屋子看来就像凡·高画中在阿尔的那一间,不同的是这儿有张双人床和两个大窗户,你可以越过河水和沼泽和海滨草场一直望到白色的巴拉伐斯镇和它那明亮的海滩。◥ 海明威笔下的伊甸园,要有海,防波堤,海边的房子……✎ 结尾:早上第一道展光射进窗户时,戴维醒过来。外面还是灰蒙蒙的,那些松树树干跟他通常醒来时看到的不一样林子和再过去的大海之间的距离显得更长。他右臂发僵,因为睡时身子压在上面。接着完全清醒了,他明白自己睡在一张陌生的床上,看见玛丽塔就睡在身边。他想起了一切,就亲切地望着她,拿单被盖上她娇嫩的褐色胴体,然后又非常之轻地吻了她一下,披上晨衣走出房间进入给露水弄得湿漉漉的大清早的氛围,心中带着她那副睡姿的印象走到自己的房间。他洗了冷水淋浴,刮了脸,穿上衬衫和短裤,一直走到他的工作室。他在玛丽塔的房门前停下,小心翼翼地把门推开。他站住了看她睡着的模样,然后轻轻关上房门,走进他写作的那个房间。他拿出铅笔和一本新的笔记本,削好了五支铅笔动手写一篇关于他父亲和马及-马及起义那年的那场袭击的短篇小说……戴维一股劲地写着很是顺利,以前写过的句子完完整整地回到记忆中,他就一句句写下一句句校正一句句删改,有好多句他就照回忆起来的样子写下来,一字未改……海明威◥ 我可以被杀死,但是不会被击败:日,海明威将双筒猎枪伸进口腔,扣动扳机,以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于1946年初开始写作《伊甸园》,此后写写停停,始终未能完卷。在作家自杀25年后,《伊甸园》第一部于1986年出版,第二部未完成,也至今未出版。☟《》[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开头: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老费多尔在整整十三年以前就莫名其妙地惨死了,那段公案曾使他名闻一时(我们县里至今还有人记得他哩)。关于那个案子,请容我以后再细讲。现在我所要叙述的,就是这位“地主”(我们县里这样称呼他,虽然他几乎有生以来从来也没有在自己的领地上住过),这是一个虽然古里古怪、但是时常可以遇见的人物,是一个既恶劣又荒唐,同时又头脑糊涂的人的典型。不过,他这类糊涂人却会非常高明地经营他自己的财产,而且大概也只有在这类事情上十分在行。譬如说吧,费多尔·巴夫洛维奇起初差不多什么也没有,他是个最起码的小地主,常跑到别人家去吃闲饭,抢着做人家的食客,但在他死的时候,却积攒了十万卢布的现钱。不过尽管如此,他仍旧一辈子都可以说是我们全县中一个最头脑不清的狂人。我还要重复一句:他并不愚蠢;这类狂人大都是十分聪明和狡猾的。他只是浑噩,还是一种特别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浑噩。◥ 小说结尾“阿辽沙独自一人去寻找永恒的真理”的插画✎ 结尾:“卡拉马佐夫!”柯里亚说,“宗教告诉人们,我们大家死后会重新复活,互相见面,一切人和伊留莎都可以见到,这是真的吗?”“我们一定会复活的,我们会快乐地相见,互相欢欢喜喜地诉说过去的一切。”阿辽沙半玩笑半兴奋地回答说。“这可真好!”柯里亚脱口说了出来。“现在我们结束我们的谈话吧,该去赴他的追悼宴了。你们不要为吃煎饼而生气。这是古代留下的老习惯,这里面也有使人感到美好的东西。”阿辽沙笑着说。“我们去吧,现在我们手拉着手一起前去。”“永远这样,一辈子手拉着手!乌拉,卡拉马佐夫!”柯里亚又欢呼起来,所有的孩子们也都再次地齐声喊了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 谜之死亡:现存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部未完成的作品。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时,他的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的笔记,第二部的内容大要是:阿辽沙在与丽莎婚后,又受到其他女人的引诱,丢下了丽莎,过着荒淫的生活。之后又逃到修道院,在寂寞中度过一生。☟《死魂灵》[俄] 果戈里✎ 开头:一辆漂亮的轻便马车赶进省会N市一家旅馆的院里,马车车身不大,却装有弹簧底盘。坐这种车的一般是单身汉:退役的中校啦,上尉啦,家有一百来个农奴的地主啦,等等,总之,全是些被称为中等绅士的人。马车里坐着一位先生,虽不是美男子,可也还算英俊;不太瘦可也不很胖,不能说他太年轻,可也不能说他老。此人的来临在市里并没有引起什么异常变化,也没有带来任何轰动,仅有两个俄国乡下人站在旅馆对面的酒店门口发了几句议论,可是他们议论的与其说是车里的乘客,倒不如说是那辆马车。◥ 果戈里笔下的俄国没落地主典型泼留希金与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并成为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 结尾:公爵举止冷静。他的脸上既没有狂怒,也没有愤懑。“现在这个掌握着许多人命运、任何人求情都雷打不动的人,匍匐在你们脚下,向你们所有人提出请求。要是大家接受我的请求,我就去为大家求情……我知道任何手段、任何恐吓、任何惩罚也无法根除贪赃舞弊,因为这种行为已根深蒂固。贪赃这种无耻勾当对一些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必要的需要。我知道许多人已无力抗拒这种的潮流。可是我现在应当像在需要拯救国家、需要任何公民都承担一切、牺牲一切的关键的神圣时刻一样发出呼喊,哪怕只有那些胸膛里跳动着一颗俄罗斯心、多少懂得‘高尚’这个字眼的含意的人来听也可以。言论我们中间谁的罪过大些有什么用呢?我也许比大家的罪过都大;我也许起初对各位过于严酷了;我也许由于疑心太重已使你们中间那些诚心愿意帮助我的人离开了我,虽然从我这方面看,也能对他们提出责难来。要是他们真正热爱正义、热爱祖国的话,即使我的态度傲慢,他们也不应该责怪,他们应该压抑自己的自尊心,牺牲自己的尊严。……不管怎样,下属总应该适应上司的性格,而不是上司应该适应下属的性格。这起码比较合理,并且比较容易做到,因为下属只有一个上司,而一个上司却有几百个下属。不过,现在让我们把谁的罪过比较大的问题放到一边吧。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拯救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国不是要毁于二十个国家联军的侵略,而是要毁于我们自己的双手;除了法定的办事制度以外,现在还形成了另一种办事制度,这另一种制度比任何法定制度有力量得多。办什么事要什么条件都形成了规矩,有了价码,这些价码甚至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任何一个统治者,就算他比各个立法者和统治者都英明,不管他如何增派其他官吏来对坏官吏进行监督和辖制,他也没有办法根除这种祸害。我们每个人都应感觉到必须像起义时期人民起来同敌人作战那样起来反对贪脏,在我们有这种感觉之前,任何措施都是无用的。作为一个俄国人,作为你们的一个同胞,我向你们呼吁。我向你们中间那些对崇高思想还有某些认识的人呼吁。我请求你们想想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面临的义务。我请你们认真看看自己的义务,因为对这一点我们大家的认识都已模糊,我们刚……”果戈里◥ 作者强迫症发作:小说描写投机家乞乞科夫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买卖死魂灵(俄国的地主们将他们的农奴叫做“魂灵”),通过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原计划创作三部,由于后期创作力的衰退和思想局限,第二部于1852年被病中的果戈里焚烧,第三部未及动笔。完成并且流传下来的只有第一部,后又找到了第二部前五章,是第二部的残稿。☟《明与暗》[日] 夏目漱石✎ 开头:医生试过探针之后,请津田下了手术床。“果然是肛瘘连到了肠子。前几天检查的时候,由于半路碰上了个伤疤似的鼓包,就一直以为那儿是尽头,所以才那么告诉了你。可是今天再疏通一下,把那玩艺儿咯吱咯吱刮掉一瞧,肛淡还往里通着哪。”“那么,肛瘘已经连到肠子啦?”“是的。原以为只五分左右,实则约有一寸来长哪,”只见津田的脸上,苦笑中微微泛出失望的神色。医生把双手交叉在肥大的白色外衣前,稍微歪了一下头。他那样子似乎在说:“很抱歉。因为这是事实,有什么办法呢。医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是不能说谎的嘛。”(从开头就能看出来了吧,夏目先生这本小说风格是很琐碎的那种,兄妹吵个架写了四十页……)◥ 厉害到把脸印在纸币上的大作家(当然有个动词“玩坏”就是专门给这种厉害人物用的)✎ 结尾:两人之间过去多次演出的昔日光景,现在又活生生地浮现在眼前了。那时的清子,曾经信任这个津田。要向津田领教一切知识,要求津田给解决一切疑问,似乎要将其未可知的未来,全都投到津田的身上,因此,即使她的眼睛在转动时,也是宁静的。在要请问什么的时候,眼里便闪烁着信任与和平的光辉,仿佛只有津田是生来就拥有独占这种目光的特权的,甚至以为正因为他在,这样的目光也在……“竟吓了我一跳呢。”津田终于立了起来。他本想叫一声“夫人”,然而生怕太见外,便叫了一声“清子”:“你要住多久?”“没有什么计划。只要家里来电报,即使今天,也得回去。”津田有些惊奇。“会是这样?”“这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清子说着微微一笑。津田想把这微笑暗下分析一下,便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了。夏目漱石◥ 只写半部“暗”还剩半部“明”:《明与暗》是夏目漱石抉剔阴暗心理、刻画心灵机微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中运用西方近代小说笔法最娴熟的一部作品。小说最初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写到第一百八十八回时作者病逝,故事的最后,津田在吉川夫人的建议下搭火车前往清子所在的疗养所,希望了却一桩心事——清子是津田心中一直没放下的女人,大概也是那洗涤沉疴的明,只是我们永远看不到了。☟《红楼梦》曹雪芹✎ 开头: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裦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87版红楼梦剧照✎ 结尾: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 中国特色图书审查制度: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这一点从脂砚斋的批注上可以看出,其中不止一次地提及后四十回的故事情节。至于后四十回的文稿,或曰遗失,或曰不符合封建礼法而由高鹗重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给您推荐好书!
交流欢迎进入QQ群:
欢迎进入本站板块一起交流!
微 信: 推荐书(tuijianshu-net),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公众号搜索推荐书
上一篇:下一篇:
看够了言情?那在这可怕的酷(xing)暑(qi)天(yi)里,刺激的悬疑小说是…
有人说,历史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而历史小说除了时间地…
小说书单 | 超过瘾的复仇小说,读完简直想呐喊,直呼过瘾!阅读提示:如果…
读好书,交书友,得书币,换好书!
微信扫描推荐书公众号
手机即可获取详细书单
( 沪ICP备号-4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msenz Inc.如何评价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
以下是我个人的感觉,非常想听听达人对《心》的评价。关于夏目漱石的《心》,它有细致的语言和对自己日常感情的反省。豆瓣介绍的不错,这本小说描述了人物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是这本书的优点。 可是,1. 这样的人生问题人人都遇到过,人人都想过;2. 解是什么 作家并没有烦心去讨论,一死了之;3. 关于这个课题的解,宗教和无数的名著早已给出。这本小说立意之低--全篇没看到任何高尚的心灵;世界观之狭隘--想到的的全部都是自己;语言之繁冗--而且这里的细节,还不是《城堡》那种严密的逻辑,完全是不胜烦扰的庸人的情感--不是说细节和凡人不重要,而是不应该迷失在追求细节和表达平庸的感情上;总之,它作为‘名著’真是前所未见(也就是当今网络文学和日本漫画的平均水平,豆瓣上说被中学生选为喜爱读物 果然没错)。我的问题是:日本为什么把夏目漱石印在千円上--只是因为他的语言和心理分析对后世日本作品的影响?周作人和鲁迅为什么推崇他--对比罗曼罗兰,托尔斯泰,雨果,和曹雪芹的作品,《心》似乎差得很远?那么是我没能领略他的美好,还是选错小说,请达人指导。
按投票排序
读书人有一个盲点,即是以个人口味之喜厌来评断书籍水平之高下,或有失偏颇。平安朝后日本文学转入平淡,后来即是镰仓,室町等幕府时代,当时文学的命运在武士和僧侣手里,要歌颂武士精神,宣扬佛家学说,像是一种文学上的“政治迫害”,导致日本文学一度走衰。直到江户时代,文学又开始复兴,和歌,俳句,小说,戏剧纷纷兴起,当时受明清和儒家影响较大,世人崇尚叙事性强的散文,小品文。其后到达日本文学的爆发期,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自明治维新开始,这两个时代是真正的属于日本文学的时代,它们开创了日本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而夏目漱石(日-日)他恰好经历了明治时代,搭上大正时代的早班车,夏目漱石的崛起,更多的是,一种日本民族文学美学观的自立,我不知道当年蔡元培说“美育代宗教”这句话是否是对的,但我相信,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自己的美学,那么它的文学绝不可能独立。粗犷的铺陈一下文学史后,再谈美学,那么夏目漱石君的美学是什么?请直接参看下面的论文,我不做赘言,因为一两句讲不清。日本民族一向善于模仿后化为己用,日本和唐朝交流,文化相易,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过如此之大的,关于两国的文化交流,而交流的结果大家今天都知道了。夏目漱石的美学思想承载着汉学道儒思想,又有西方文化的接济,但这都是表面影响,究其根本,归结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一是物哀,幽玄,二是日本民族的秩序,伦常,制度。夏目漱石有本日人传统的悲剧内核,以及“和”文化,又建立了自身独特的美学要素。我认为夏目漱石是日本一代文坛巨匠,美学大师。读书人的另一个弊端——脱离历史语境谈论文学是谬论。外来文学总是要先经过翻译这一层滤纸,所幸《心》尚不错,至少我感受到了夏目漱石文词之间的枯淡清冷。书里大量的心里描写和意识分析,捎带着一点忏悔的味道,不断揭露人性阴暗与孤独。本书旨在批判利己主义者,但作为明治时代过度到大正时代的见证人,未免不流出批判现实的意思。卡夫卡《变形记》里主角变成一只大甲虫,饱受周遭人的罹难,但却依然深爱这周遭的人,被迫害者爱施害者,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救赎,夏目漱石的书中,我有过如此体会。阿德里安布罗迪的《钢琴家》里,纳粹军官对于波兰钢琴家的帮助,但在最后,钢琴家却无法救助那位纳粹军官,这部电影里,这种精神会体现的更明显。我没读过心理学著作,但如太宰治,夏目漱石这样人的作品中,流露出了非常多的,可以以心理学为切口的阅读方式。陈忠实的《白鹿原》构建了四种势力,下层农民(鹿三、小娥),封建地主(鹿子霖、白嘉轩);共产党(鹿兆鹏、白灵),国民党(田福贤、鹿兆海)。(社会名流朱先生,冷先生不足以单作一条线)。作者通过这几种势力来讲述历史时代变迁的影响,在夏目漱石的《心》中,也有此种意识形态在,K象征着明治天皇统治期,乃木希典象征着日本的军国主义,其父以及乡党象征着帝国愚忠,先生象征着日本知识分子,多条线的相互勾兑,穿插大量暗示性语言,一个时代的弊端与个人式的情感、当局精神面貌全部跃然纸上。我不知道,为什么您会得出立意之低的结论?说句冒犯题主的话,不是《心》写的不好,而是缺乏心里感官意识的你,根本没读懂这本书。你认为夏目漱石是语言的繁琐,但在我看来是精细。意识流作家大量的感官意识描写,一个心情能写个几十页,不是他们行文水平有限,而是他们的作为一个作家的企图和责任与大众是不同的,他们不会直白的描写男主人公很病态,心里有疾病,是个孤独患者,而是希望通过大量文本描写心理分析去让你感受到这种形象。拿“焦躁”来举例,大部分人写作时就会写“他很焦躁”,但是夏目漱石不会,他会通过各种行为描写,心里活动来告诉你“他很焦躁”,他要做的是诠释并分析人物状态,而不是给人物定性。近年来西方文学多崇尚文本结构与叙事手段,这是一种退步的表现,用技法上的更迭来弥补文本思想性上的缺陷,任何一种思潮主义的存在都是为了区分,而不是比较。对比罗曼罗兰,托尔斯泰,雨果,和曹雪芹的作品这种事,几乎没有意义。“也就是当今网络文学和日本漫画的平均水平,豆瓣上说被中学生选为喜爱读物 果然没错”。您缺乏日本文学史的了解,这没问题,大部分人都缺乏。但是,您缺乏对文学的基本敬畏之心,我觉得这是读书人的又一个弊端,甚至我想说这不是弊端,这是愚蠢。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瑞康成等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揭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帷幕,顺利的把一个国家的文学推到了一个可以影响全球的位置,正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人的出现,让世界文学史为拉丁美洲为之侧目。如果日本缺少这群作家,那么日本文学将在接下来几十年里一直自我生养,在弹丸之地里裹足不前。
去年看完《心》后写的一篇日志,截取部分:一个作家如何伟大,一本经典名著又是如何经典。前面看白岩松在哈工大演讲有此一段:“我最反感现在的出版社搞了一些名著的缩写版给我们的中小学生读。一本名著的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大部分人都回答主题,说“为什么《简·爱》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啊?”回答说“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为什么会是《简·爱》?”生活中有好多问题是经不住第二句在问的。“对啊,有那么多描写了男女平等的书,为什么是《简·爱》呢?”伟大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是因为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处处比下无的伟大细节,诠释了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名著决不是因为它的主题伟大。中国从小的教育当中有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就是,所有人都要写中心思想,那请问,您让着最牛的老师把这意识流的中心思想给我写出来,那尤利西斯你怎么写中心思想?它是意识流。好了,这个咱也不谈了。名著的伟大之处永远不在于它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着它的中心思想的无数的伟大的细节。《简·爱》如果没有罗杰斯特和简的那段对话,没有类似的那些细节,它会在文学史杨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吗?再比如说,《约翰·赫利斯朵夫》,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是为了看它所谓的中心思想和最简单的故事的话,不用看了,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是不会被脆弱征服罢了。”您只要看了这句话,如果是为了看中心思想才来看《约翰·赫利斯朵夫》的话,这本书可以不翻了,因为傅雷已经把它提炼了。好了,现在我们特别多的所谓浓缩的名著的这些简本,就是在骗中小学生,把一个拥有丰富细节的东西细节给拿掉了、优美的文字给拿掉了,只给了它一个故事的框架和一个中心思想,然后不幸的是孩子们以为他们看过了这些小说,今后再也不会去看那些原本真正伟大的名著。我们许多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名著?看那简化本您会喜欢吗?简爱之所以成为一些人的爱情圣经,不在于爱情这个主题,而在细节。伟大的著作因细节而伟大。”伟大作品之所以伟大不在主题而在细节这个观点在我是振聋发聩的。而且我认为不仅不在主题,甚至与题材无关,题材只能是一个载体。我在夏目漱石的《心》中也真切感受到了这一点。无须诉诸于规模宏达的主题,在平静的细节中“于无声处听惊雷”效果也是惊人的。从头至尾,书中还有很多人生哲理深入浅出的在人物对话中得以表达,人物的情感也在对话和自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先生在遗书中的坦诚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自私,当然,也从中看到了部分自己。先生是痛苦的,K先生亦是痛苦的,而先生的妻子是痛苦兼有可怜。先生痛苦,源自对世人和自身的厌恨,先生是如此钟爱着小姐,他对“我”说:“你或许为之惊诧,但我至今仍这样深信不疑,深信真正的爱同宗教信仰没有什么不同。"心存信仰和宗教而不可得,最后竟落得想自杀都不能的境地。当妻对先生说他日后能够依靠的只先生一人时,先生发现他自己都已经不能再依靠自己——这是先生的痛苦。而K先生的痛苦,则源自友情和爱情上的伤害,K遗书中那一句让先生最感沉痛的话“本该早日死,为何活到今”亦令我这个读者黯然。小说中妻子的痛苦则来自她不能理解的先生,他不知道先生对自己心绪。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可是即使到最后先生自杀她也没能得到答案,而且根据先生对“我”的嘱告,她也永远得不到答案了。先生在遗书最后对“我”说:我将其过去——无论善恶——供人参考,但只妻除外。他不想让妻知道,想保有其在妻心目中的清白。这也是日本人心性追求的一种体现,先生崇尚那一种纯白,所以先生说了给K扫墓时的心绪——“如果我以对待亡友那样的善良之心在妻面前陈词忏悔,妻肯定流着欢喜的泪水原谅我的罪过。我所以未能做到,并非由于我有利己的打算,只是我不忍心给妻的记忆抹上一个黑斑。在纯白色的物品上毫不留情地甩上一滴黑墨,这对我是极大的痛苦。”从《心》这本书中,是能够窥探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文学特点的。前面看到有人将日本文学与其他文学进行比较:与英国文学相比,日本文学是不失优雅的;与法国相比,日本文学既不浪漫,也不关注现实;与德国相比,日本文学理性不足;与俄国相比,日本文学不够厚重;与美国相比,日本文学缺乏阳刚之气。但日本文学的独特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一本书搞懂日本文学》中有一段陈述:日本文学是敏感的、纤细的、清凉的,笼罩着一种空寂气息。散发着一种奇异之美。它还表现出几个特征:首先是随处可见的死亡阴影,又或者学者说的“否定的美学”。这一点在《心》中是有体现的。而第二点,骨子里的色情在《心》中倒没有体现。但爱欲还是坦诚的足够多。第三个点日本文学追求唯美主义。这一点具体表现为“真”“哀”“艳”“寂”四点。总的格调是“物心一合”的,宁静的,感伤的。这一点其实在日本电影中也能够体会的到。
水平低下,粗略回答。题主说到:“这本小说立意之低——全篇没有任何高尚的心灵,世界观之狭隘——想到的全是自己。语言繁冗……”敢且问一句;题主真的看过《心》?看过夏目漱石的小说?或者你所说的罗曼罗兰,托尔斯泰,雨果,你看过?好了,回答正题。首先,立意高低并不在于作者写的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歌功颂德之类的写真善美就是立意高了?好吧,我承认看到题主的叙述我愤怒了。我来粗粗地给你说说这部小说。《心》写了“我”避暑度假过程中在镰仓遇见了一位先生,然后觉得先生很特别,于是就跟先生结识了,慢慢地了解了先生这个人。用剧本的角度来看,《心》相当于是一本戏中戏。通过“我”觉得先生古怪而进一步激发好奇心去了解先生这个人的这些描写,将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鲜活跃然。有通过先生的故事:怎么样来到东京怎么样租房结识小姐,然后怎么样将朋友引见并安置到小姐家跟自己一起住,然后又是在三个人的相处中各怀心机。最终先生先于朋友一步向小姐表白,然后朋友自杀。先生如愿跟小姐结婚,然后又一直生活于不安自责当中,最终先生在写下一封信给“我”说了一切情况后自己也自杀了。在这些你所谓的“繁冗的”语言中,将先生或者我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细致入微,你想想你的生活中当你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心理是不是也有各种细致的各种活动。正是因为你所谓的繁冗语言才将麻木的文字刻画成了一个鲜活的自我矛盾自我纠结的“先生”的形象。小说,不仅仅需要写真善美,(何况《心》里面也没有什么假丑恶,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纠结自我心理斗争半天做出的)没有假丑恶你怎么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没有低贱卑鄙的心灵你如何得知何谓高尚的心灵。鲁迅的小说中,阿Q这类人劣根性那么明显,鲁迅就因为自己写的人物的劣性而低劣而写得烂了?你看,梵高画的向日葵比起用照相机照的假多了,离真正的向日葵差多了,也就是说梵高画画很垃圾咯?难道心胸开阔宽广伟岸的作家就不能构造描写出一个狭隘的人物来了?或者说只要小说写的人物是狭隘的黑暗的就代表这个作家水平低下?《心》写个人情感,正是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以“我”或者“先生”为代表的人群的迷茫。通过读这一类的小说,我们也可以从中感悟从中学会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日本人为什么要把夏目漱石印在千元币上,我想日本人有自己的判断,他们怎么不印苍井空或者小泉纯一郎呢?一个国家将一个水货般的作家印在千元大钞上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么?如你所说的话,那这样的国家必定很落后很愚昧很无知了。如果可以在货币上印一些作家的话你问问我们的国民会选择谁。
需要说的是,《心》并不是夏目漱石的最高成就,你要考虑到夏目漱石的生活年代。军部崛起,国内贫富差距巨大,矛盾不断,民生困苦,这份忧虑恰恰印证了太宰治在几十年后日本战败后发表的《人间失格》再加上他对如芥川龙之介这样的大作家的引荐与提携让日本文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地位”他的文字在我读来清冽凌人,没有看似绮丽实则虚假的温暖,没有高谈阔论的大话,给出一个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实践过,只能在幻想中成立的解决方案,倒不如让你看那些经过针扎却惨败给自己的阴暗,虚伪的案例。实在是让人不胜痛快。另外,我想这也是有一个“相性”问题,像我读法国文学就无感,读日本文学就共鸣,我也不知为何。也许是自己也曾经思考过那些作家思考过的问题。正好最近我也在重新看这本小说,分享一个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读后感极近的又是极远的
——试读夏目漱石的小说《心》对于没有任何夏目漱石小说阅读背景的我来说,《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其实它开篇平淡、叙事平缓,语言不加修饰娓娓道来。在几近琐碎的日常生活描述中不知不觉主题涉及到恩与义,善与恶,生与死。它所表现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血缘的和精神的。亲情、爱情、友情、师生之情,这都是人在这世上最基础最被倚赖的关系,是人——这种群居动物得以活着的重要原因。在小说中,这些关系或者说感情大都以美好符合道德规范始,以背叛令人难以容忍而终。导致这一切的是什么原因呢?是人本身的罪还是这个社会的恶?背信弃义的人们小说描写了多起背信弃义事件。可怕的是这些似乎不是人们蓄意所为,也没有一目了然的血与火,欺凌或屠杀。这种背叛简直有点无意识的味道,仿佛一种病菌,在物体上悄悄地一点一点侵入,腐蚀然后败坏,不易为人所察觉,有的还能找到正当的理由。正如小说中先生所言:“社会上并没有固定的坏人,很多好人在关键时刻突然变成坏人。”这个“关键时刻”是什么?以至起到了催化或激发的作用?一件一件来分析。第一件:“先生”叔父采用欺骗的方式侵占孤儿遗产。“先生”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叔父一家遵照兄嫂遗言“接受了一切,又关照我的一切,而且答应了我的要求,让我去东京。”“一无所知的我,不仅信任叔叔,而且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把他当作难得的好人一样尊敬。”这叔父不仅是“先生”的血亲,还是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地位的人:“是个企业家,还做了县议会议员。大概因为这层关系,记得好象与政党也有关系。”“父亲经常称赞叔叔是个远比自己更有作为而可靠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先是顺理成章地住到过世兄嫂的宅子里,而后再三提出让侄儿与女儿结婚。提婚不成,叔父一家对侄儿的态度完全改变,以至于最终因为遗产的问题叔侄进行公开谈判。先前的其乐融融,温情脉脉即使是真的都变成了假象。在家族制度根深蒂固的日本,忠信应该是家族成员之间的重要道德,但是叔父僭越了这一道德,由此他的形象所代表的社会公众机构的诚信度也令人生疑:一个连自己侄儿的家产都霸占的人,能为公众谋福利吗?这件事情对“先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伤害,其结果就是屏绝亲情:“永远离开故乡,誓不与叔父见面。”于是,“先生”小小年纪就是一个彻底的孤儿了,也是他今后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敏感多疑的心理成因:“我离开家乡时,人不可信的观念已经渗进了我的骨髓。”这起骨肉分离的事件里起关键作用的是什么?“先生”回答了一个字:钱。第二件:”K”欺骗养父取得东京学习生活的学费。到底”K”为什么被送走当医生的养子,初衷不得而知。但是养父是指望”K”学医的,可”K”到东京来却是为了 “精进”,及各种各样的哲学。“我责问他,‘这不等于欺骗养父养母么?’他大胆地回答道:‘是的。只要为了道义,这是无所谓的。’”道义,或者说为了走上自己喜好的道路,成为背信弃义的理由。不难发现,在”K”骗取学费这一行为中就可窥见他的人格分裂,一方面在精神上求“精进”求“道义”,另一方面却在行为上做着违背“道义”的事情,这为他后面精神崩溃埋下了伏笔。“K”的欺瞒到底能不能原谅?他是被逼的么?“在他胸中同时存在着瞒着养父的坦然和被发现也不在乎的胆量,我只好眼睁睁地瞧着,而他却比我更平静。”这样说的时候,“先生”虽然对”K”仍然心怀敬畏,疑虑已挥之不去。第三件:“先生”在得知“K”也爱上“小姐”后,瞒着“K”捷足先登向夫人求婚,取得了与”小姐”的婚约,不久,”K”自杀身亡。促成这一悲剧事件的,应该有综合原因。“先生”少年时代叔父为了家产而逼嫁自己女儿给“先生”留下了后遗症,使得他疑心“夫人”是为了财产才对女儿和自己的交往不加约束,从而深深地隐藏自己的感情。这样看来,“钱”不仅使人掠夺,也使人败坏和软弱。另外在“K”来之前,一切都风平浪静。“先生”对“小姐”的爱处于暗恋状态。“K”到来并与“小姐”密切交往后,平衡被打破,竞争开始了,“先生”感到了危机。“先生”经受住了“钱”的考验——他慷慨地从各个方面资助”K”,并且不伤害他高傲的自尊心。他认为自己是完善的,也在道义上没有任何瑕疵。但是,他遇到了“爱情”——姑且称之为爱情吧。“爱情是罪恶呀,知道吗?”“先生”这样说。爱情的角逐中只有一个胜利者,一个存在,另一个消失。这种本能的独占欲太强烈了,其它一切在这种致命热情下都败下阵来。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先生”也向“K”坦言自己的感情,最后让“小姐”的爱情做决定?他们没有这么做,一是自疑,二是疑他,三是在男性潜意识里,女子仍然只作为纯洁美丽的物态存在,根本不是独立意识的主体。“先生”是,“K”是,夏目漱石也是。一句话,这个女子的美是他们想象出来的。另外,”K”和“先生”并不是平等的,一个是受恩者一个是施恩者。有没有“钱”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决定他们的心理优势。而爱情则是平等的竞争。爱情是无罪的,错误的是竞争的方式,是金钱的干扰,是人本身的不自信和不磊落。“先生”最后殉死,其实也是对“夫人”爱情背叛。虽然自身得到了解脱和救赎,却使得他的所承诺的爱情成为一声叹息:他真的如他所承诺,给”小姐”幸福了吗?第四件,整个看来,“小姐”的爱情更像一场阴谋,像一个笑料,像一出悲剧。在”小姐”与“先生”的交往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小姐”母亲的意愿和操作。没有看到“先生”和”小姐”两人亲密无间,倾吐心声,单独相处,同时出游。倒似乎听到她和”K”在一起的开心笑声,一个温暖的火盆显示出他们相处时的热情和温度,雪天他们一块儿出行,“小姐”露出天真纯洁的表情。-“小姐”到底喜欢谁?在“先生”的遗书里没有提及,他和“小姐”的母亲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要问一问她的想法,就两个人简短地确定了婚约,好像作为母亲的老早就在等着这一刻。而“小姐”呢,结婚的时候,突然想到去给”K”扫墓;多年后,在和青年学生的谈话中提到“先生”死于自杀的朋友。她急于澄清的是 “如果那就是原因的话,便没有我的责任,单就是这一点,我就轻松多了……”有一点欲盖弥彰啊。青年学生逼问夫人“究竟爱不爱先生”时,她扭扭捏捏拒绝作答。“小姐”是不是在无奈之下背叛了自己和”K”的感情?背叛了自己的本意?这是读者的疑问,也是“先生”不敢说出的心事。一想到这个问题,“先生”应该战栗不已。“先生”和妻子的婚姻生活中相敬如宾也如冰。两人没有孩子,不同时出席集会,夫人有怨尤却得不到答案,甚至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对话:“那时,在炎热的盛夏中,明治天皇驾崩了。那时我仿佛觉得明治精神始于天皇,也终于天皇。受了明治精神影响极深的我们,就是以后活下去,也毕竟是不合时宜的。这种感觉强烈地冲撞着我的心。我直接了当地对妻这样说了。她笑了笑没有理睬。不知她想起了什么,突然戏谑地对我说,那就去殉死好啦!”一个女人能轻轻巧巧地对丈夫说出这样的话,要么所有的善良美好是伪装的,要么过得极为压抑。我以为正是妻子你句“那就去殉死好啦!”坚定了“先生”殉死的决心:这世上再没有什么可以牵挂的了。李冶有《八至》诗云: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第五件:青年学生在父亲弥留之际离家出走,奔向“先生”。在日本,孝道是家族制度的核心道德。第二部分,青年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父母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小说中,“先生”很早就失去父母,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指导,叔父给予的只是伤害,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相对来说,青年学生得到了父母的恩惠和教育。行文中应该充满敬畏和感恩,可是处处流露出一个大学毕业生对乡下父母复杂的感情。他们无法互相理解。青年学生世故几乎还带一点愚昧的父母不能成为他思想和行动的楷模。被他敬为精神导师的只有“先生”。可以想见,在夜色中坐上火车离家远行的青年学生奔向了“先生”,奔向他理想的人格时,之前一直守候着的父亲去世了,他在最后一刻背弃了孝道以及孝道后的庸常人生。能够肯定是,他终身将背负他的乡亲及世俗的人们对他“不孝”的指责。但是如果把这种行为当成一个隐喻,我们就发现,年轻人弃了传统的没有生机的人生和伦理,接受了“先生”给予的“新鲜的血液”。读了遗书之后,青年学生将如何看待“先生”,如何看待人呢?他将继承什么?他是在“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布这封信的么?他公布这封信的行为是否背叛了自己师长的意愿呢?这些比我们已经读过的遗书更耐人寻味:世界将给年轻人怎样的传承,而年轻人又将如何继承它。从上面的分析看,人们身处尴尬的自觉不自觉的境地,背叛或者欺瞒也许跟着我们每一个人,令人无从选择,没有出路。人大多大约不是成心来做坏人的,自私自利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大多数人自矜自己的善,发现和抨击别人的“罪”,却看不到自己的“恶”。或者正如夏目漱石所言:“情绪是文学的骨子,道德是一种情绪。”一些瞬间的热情,在某种条件下被诱发,不可遏止,从而影响到人的行动,产生无法改变的后果。死、死的方式及意义人的死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死的意义。萧伯纳说:“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在日本文化中,“尚死”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我读过的最荒诞恐怖描写死的小说是日本小说,我看过的最荒诞恐怖描写死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如《大逃杀》。我知道一连串日本杰出的作家选择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思想①。日本人似乎轻于死亡,溺于情爱。同样在这篇充满温情叙述的小说中写了四个人的死,明治天皇的死、青年学生父亲的濒死,“K”的死、“先生”的死。他们的死恰好形成两组对比,一组是自然死亡,一组是自杀。直接描写青年学生父亲的病和“K”的自杀,间接地写了明治天皇的逝世和 “先生”的殉死,实写和虚写相结合,在情节结构上形成和谐的对称。相同的死亡方式,意义有同有不同。这都是耐人寻味的地方。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青年学生的父亲是一个农民,而明治天皇是让日本腾飞发达的一代枭雄。生如草芥的小人物和改变了历史的大人物都会死,还是死于同一种疾病:尿毒症。方式一样,规模不同。一个是一家之主,一个是一国之主。青年学生的父亲弥留之际,儿女们从远方赶回了家,守在病床前。而明治天皇的臣民相信天皇是日照大神,天皇生病的那一天起,全国的报纸就做了详细的报道,天皇驾崩,所有的臣民开始守孝,下葬当天,乃木希典大将及其妻双双追腹殉死,以回报明治天皇的恩德。小说中用大量的笔墨写了青年学生的父亲对生命的珍惜,他不想死,他享受着能享受到一切,明知自己有病,还希望能活十年二十年,在意邻居的看法,自己的名声,为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儿子而感到自豪。可以想见,明治天皇处于权力的巅峰期,他和他狂热的追随者当然希望他活更长更久,他拥有更多,足以用更多手段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可是,死是必然,不可逆转。他们的死如缓慢的渐渐燃尽的蜡烛,自然而然。小人物养育了儿女,大人物治理了国家。一个平庸,一个卓越,生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可是“K”和“先生”自杀了,难道他们的自杀比活着还有意义?虽然不能像大人物那样轰轰烈烈颐指气使地活,至少也可以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平平淡淡燕子衔泥地生,生儿育女,尽享天年。最让“先生”寝食难安的不是“K”的自杀,而是他的死因。在日本,“自决”是一个人的自由,是日本宪法赋予人的权利②,人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重要的是“K”因什么而死,这个问题困扰“先生”,也 困扰着读者。其实小说中已有明确答案了:同时我反复地思索着K的死因。大约是当时我的头脑,只为爱情一个观念所支配的原因吧,我的观察可以说是简单而笔直的。我马上就认定K的死,无疑是因为失恋。然而,当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再面对这同一现象时,便似乎发觉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了。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这仍不足以说明问题。后来我竟疑惑起来,K是不是同我 一样由于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结果,才突然选择死的?于是我又战栗了。 这种预感,时常象风一 般掠过我的心头:我也同K 样,正重蹈他所走过的路。”“K”虽有父母,却是次子,幼年即被送给别人去当养子。在养父母家,并没有得到正常的疼爱和关照,还被从父亲家和养父家送来送去,也就是弃来弃去,没有人懂得一个孩子的孤独和恐惧,没有人聆听和支持一个孩子的理想。要生存下去,要活成自己,“K”只能依靠养父寄过来的钱。这种种的无奈和压力并不比“先生”经历得少。当“养父”得知真相,立即愤怒地中止了“K”的学费,“父亲”家也不再寄钱,只有一 个出嫁的姐姐表示支持,却力量有限。“先生”因有钱而失去亲情,“K”因为没有钱而倍感人间的寒凉,同样的孤单才是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才是“先生”尽力帮助“K”的潜意识里的原因。很简单,所谓道义,太空洞了,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楚。当“K”被养父和父亲彻底抛弃的时候,他没有自杀,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尽力帮助他的好友,生命中还有一线希望和亮色。他遭遇了致命的爱情。爱情就是“爱别人”和“被人爱”吧。假若人们不被父母和旁人所爱,只要有一个相亲相爱的异性和他成为一体,他就是完整的了,他的生命因被需要因可以繁衍而充满意义。这种爱情,是“先生”和“K”都需要的。他们能不能够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件事呢?小说中没有。于是,恋爱失败成为一个引信,尤其是好友的隐瞒,让“K” 的贫穷、长期心境抑郁、看不到希望、孤立、没有人可以信任、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缺乏自尊、无价值感……全面爆发,把他推向了绝境。刘小枫在《诗人的自杀》中写道:在世界的生存孤单中,没有真实的价值可以相信和依赖,没有可以依赖的真实信念帮助作出正确的选择,人选择自杀的权利就是正当的。“先生”活着,似乎得到了幸福,而好友死了。死就像是一种洒脱,一种轻蔑,使生者敬畏,自责,羞愧。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先生”殉死。“先生”最终意识到,“K”死于无人理解,无人爱的孤寂。“K”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先 生”和“K”的位置可以互换的,“K”的命运就是“先生”的命运。或者,“K”就是“先生”自己,他们没有本质的不同。就像明治天皇有一国之富强,青年学生的父亲只有一小块的田庄,他们却生有相同的疾病有相同的死亡,本质是一样的。一旦认识到这点,人的罪恶感就出现了,幻灭感出现了。世界是恶,我自己也是恶。我怀疑无私的爱的可能,也怀疑自己。 这是自杀的芥川龙之介遗书,用在这里再好不过。当人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就接近于伟大了。原文地址:
首先推荐动漫,2009年太宰治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心》作为夏目漱石的重要作品被制作为动漫收录在《青之文学》里,作为第7、8话。
动漫将小说第三部分提前,前篇是以老师的观点来描述从K入宿到其自杀的经过,后篇采用的却是夏目漱石原著中所没有的“K的视角” ,人心的自私是天然的,老师与K都是用负面的眼光看待彼此,互相的猜疑最后导致K的自杀,你不觉得这样的悲剧值得警醒么。如果你总要在一部作品里找到积极向上可以写得出来的阳光观点,我推荐苏教版思想政治七年级上册。
题主你好,希望我能帮你解决些困惑。我或许没办法让你彻悟,但可以舒缓你困惑的点。岛国物资匮乏,灾难频发,你在另一个回答的评论中提到你喜欢积极向上的东西,怀疑小说是不是为了劝诫世人,其实不然。读日本文学文学请放下禁锢华人千年的“礼”学思想,拾起日本的美学观,这样才能真正欣赏日本文学文化--物哀。所谓物哀,不为教诲与说难,只是抒发自己对于人性之始,对于人性美的赞叹。(比如《雪国》中驹子的爱,这么一种美的徒劳)这里提一部作品《源氏物语》。古时日本收到中国巨大影响,儒学观念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紫式部是为了告诫世人才写了它。这是从中国礼学思想出发,不是属于大和文化本质的东西。也是这时开始,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了自己的文化、文学、美学。也是平安王朝,物哀之种萌芽。《源氏物语》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看到年幼、美丽的事物是有自然而然的喜爱之情,这是人性。看到美丽的东西,自然而然的怜惜,想要占有,这是人性。所谓人性,用礼学思想来看,大抵是不道德的罢。所谓人情,用礼学思想来看,是积极而高尚的。所谓人性,用美学思想来看,是多么地真切,是美。所谓人情,用美学思想来看,是后天雕饰的次等之美。几千年,我们用礼学看人性,用美学之词形容人性,它美啊,它丑啊。千来年,他们用美学看人性,用心描写人性,任它丑罢,任它美罢,我的心为之倾倒。描写不伦之恋的淤泥浊水,正是为了开出绚烂的物哀之花。历史不正是礼学与美学天平动态平衡的发展吗?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我们不断地解放人性,如果用从前的礼学观衡量现在的人,大抵是不道德,丑陋的。所以,地理相隔不远的中国和日本,对于人的理解与尊重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了。回到夏目漱石。多次留学英国的夏目,在英国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闭门研究英国文学的他不知道什么才是文学?是从前热爱的汉学?亦或是现在研究的西方文学?在一位朋友的劝说下(一位俳句大家),夏目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然后有了第一部作品《我是猫》。夏目一生所写的大体上是这么几个问题:第一,20世纪初,日本处于西化,却化不到西方精髓的社会转型阶段(和现在的中国真的很相似,只是早了100年。那时清朝开始腐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脱亚入欧)。这个问题时夏目早期创作的中心,所以他的作品大都是文人为主人公,描述他们迂腐,盲目地迷失在西方潮流的冲击(《我是猫》、爱情三部曲)。夏目不仅写了许多小说,他的一生还伴随着许多的汉诗与水墨画的创作。第二,夏目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有一次温泉疗养时大吐血,险些身亡,这让他开始思考死亡。也是后期,这期间创作的后爱情三部曲描写由利已主义、个人主义酿出的悲剧,《心》也在其中。这些是夏目提的大体问题,具体他心中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夏目漱石对于不工作的文人形象是有偏爱的。没有工作、不经世事这样的人不同于社会人的麻木不仁,他们情感细腻,对外物尤其是这个敬而远之的社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社会始终是一个结,他们渴望接触它又害怕他,这样的人物形象能让夏目更易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于夏目自身,自然是一个入世者,然而他内心却依然固存这那么一片土地,过着这般文人的生活。题主,你说看完这部作品后,你觉得夏目提了问题,却没有给我们答案,所以你很困惑。这个答案,夏目给了,却没能给完。死亡,是前期的方案。类比《心》中的先生,《其后》中的代助也是这样一个形象,或许是迫于无奈,对于自己笔下这个心爱的角色,为了让一切合乎情理,让一个本一个不该存在的社会观察者(不工作,口中道理之深刻,让人乃至产生厌世情绪)融入社会,去虚伪自己,掩藏自己。正如文章所说的大火烧尽了一切。而比这更加激烈的就是死亡了,从鬼门关走过的人夏目,死亡对于他来说十分的亲切,笔下的死亡亦是可爱。回到角色身上,他们大都患有严重的心病,无法积极入世,对于先生每天活着就像是对自己的惩罚,对于代助,感受自己的心跳,照照镜子看看里面的自己是否还是那个自己就是所有。题主你提的问题正是导致他们心癌的原因。夏目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明暗》中给出了夏目的答案“则天去私”,但是,他没能为我们去解释它,因为,这部作品未能完成,或许上天从来不希望人们离真理太近,而夏目,离答案太近。有关则天去私,很多大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题主若是关心,就去找找罢。题主,你不能理解《心》,是因为我们的频率和夏目差得太大,很难发生共鸣。生在当代中国,亦是一个混乱的社会转型期,我们一样被西化不到本质所困扰。你所说的鲁迅刻画啊Q,歌德刻画浮士德,其身后一定有着其背景,单纯的理解为弘扬人的美德,这样真的不好。但是,若是能体悟日本的美学思想,即便我们不能理解《心》这部作品,我们依然可以去欣赏这部作品。关于夏目是否有资格被印上日元,这么一个为社会问题积极思考并用一生付诸于寻找答案的人,大抵是有这个资格的罢。夏目老师,谢谢您,《心》的美我感受到了。题主,希望,你也能。补充顺带提一下日本文学的特点:1.弥漫的哀伤氛围。2.对死亡的迷恋。这两点和日本的樱花文化(美丽却转瞬即逝),及武士道精神有关3.大量的好色文学。井原西鹤……恩,其实爱情就是人的喜怒哀乐,性就是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日本人认为爱就是性,中国人则受到礼数约束,总得把它们分开了,铺天盖地糜烂的宣传爱情,将爱情提拔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做到承认爱即使性也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提升吧(我的老教授如是说到。。),不容易,不容易。然后日本三大美学观念:物哀、幽玄、寂。如果想了解,极力推荐王向远教授的美学三部曲(好吧,这是我乱叫的):《日本物哀》、《日本幽玄》、《日本风雅》。还有一本《日本意气》,也是讲美学的。
不得不说,这本是在众多日本文学著作中私最喜的一本。恕私冒昧,题主对文学作品持有一种很强的偏见,首先就题主来看,一部文学作品提出问题,但是没有解答或者说没有题主满意的解答(如“死”),于是题主就将其成为庸作。这一点是不正确的,夏目漱石并不是您的顾问,来解答问题的。先生的遗书的最后一段,“我打算将我的过去,无论是善是恶,统统给他人作参考。”作者留下的问题,对您来最重要的不是作者的解是什么,而是您思考、借鉴、体会出了什么。私以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提到,并不意味这书本身的价值低,相反正是因此体现了这本书的价值之高,读故事,重要的是于作者通感。正所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而夏目先生所写此书正是为了“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在故事中呈现的问题是永恒性,难解性的。首先利己主义,并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日本动漫“Fate stay night ubw”,其中提到了拯救他人之前必须拯救自己,还有“名为幸福的席位,永远只准备了比全体的数量要少的把数,既然不能拯救所有人,结果始终要牺牲什么人。” 题主,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凭什么说明,自己一直爱别人,一直在利人。其实,往往来说利人之前,比先学会利己。只是一味着想着利人的人,那个理想是借来的并不是自己的,最终一定会被自己理想所背叛,产生某些扭曲。于是题主啊,您为何说全篇没有高尚的心灵?既然k君、先生,对于只有一个小姐来说,其结局总是要牺牲谁,很难两全其美,想要谁获得相对的幸福,就一定有被相对舍弃的一方。于是将获得相对幸福的人判定成为无耻的利己者,并不合理。相反,如果最后k君和小姐在一起了,人们的关注点就不在先生的利己了。但是,因为最后死的是K,于是大家自然而然的把重心指向的先生,而K从遇到文中的“小姐”至爱上她,对指导自己的生活理论渐渐产生怀疑,陷入理论与情感的艰苦斗争,这种斗争类似弗氏理论“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还有,明治时代,日本崇尚"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但在当时尚未真正形成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文明开化。K即是时代思想巨浪下的一个祭品,自小便被灌输保守的传统的理论,成人后纵然发现有先进的“自由主义”也无法 由于一时接受。细品,书中先生的妻子在明治天皇死后所说的殉死,殉死是谁啊?不正是k吗?而这些题主注意到了吗?私以为读心这本书,不能太看重最后的结局,或结果。私以为,真正可悲的不是最后死的结果。而是,先生根据背负的罪孽而选择道路,没有在选择的道路上背负罪孽。其三,就算一本书里没有一个心灵高尚的人物,这本书就是庸作了吗?题主的偏见好深啊,不知题主读红楼梦否?里面可有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式的心灵非常高尚的人?那么按照题主的思路红楼梦就是庸作了?正像贾雨村所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但是,私、曹雪芹、夏目漱石都喜欢的是正邪两赋之人,这样的人往往不是大圣人,不是心灵高尚的人。但是在这些人的身上私看见了最为真切的人性。私巴黎圣母院非常喜欢副主教。正是因为这些人不是心灵高尚的人,吾辈才学到了《心》中先生所说的“世上不会有像是从坏人模子铸出来的坏人。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普通人,而到了关键时刻,就摇身变成坏人,所以也才可怕。大意不得。”题主想必都没注意到这句话吧。因此,题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黑暗的一面,往往比真善美的一面,具有更为超远的价值。因为人正是通过直视内心的阴暗面,正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黑暗,才培养出了制约它良知、善意和理性。有点啰嗦,非常抱歉对于题主所有假设、想法和评论的否定,和批评。不过真心希望题主重新读书,重新去读所有题主以前读过的文学作品!希望题主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我就是从这本书感受到平淡清冷的文字所蕴含的力量,用两个夏日的午后读完,静得像深潭。
我是个和题主一样的普通人,所以就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好了(我怎么首答和二答都是这种开头)我是去年读过“心”,读的时候比题主的感受要好些,没觉得有这么不堪,但也没能够达到像金城七先生那样剖析得如此深入精准。我没有对历史背景了解过,对文学评论也无涉足,甚至对这本书也没有上面几位的深刻或特殊的个人理解,我读书目前只有直觉。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读了个好看的故事,文笔很美,就这样子。不过,我每读完一本书,若是不能有惊叹之情,便会惶恐自省,甚至豆瓣也是,我第一反应是一切的问题大概都出于我自身,因为我对书的好坏断定太没有公然的依据,以至于对自己的直觉不敢信。所以这种情况下我就去看已被前人鉴定好的书,而我深信一本经典历经这么多年被那么多比我厉害得多的人检阅过,它一定是会有让人惊奇之处。可我读着前人为我筛选好了的书,竟还是不能品出其中滋味,该打!多说一句,日本作家的文字读起来是很舒服的,因为它们总是更贴近汉语的审美,所以就算没看出什么深厚的道道,文字的美也还是能感受到的.
三五年前我总是追求情节诡谲、言语亮丽的小说。我认为,在看小说的时候,若不是真正从心底热爱文学,我归纳了三个点:第一,对作者的崇拜第二,对人物的喜爱第三,对主题话题的好奇张爱玲有句话大意如此:就连大众熟知的《红楼梦》,多少观众单恋着宝哥哥林妹妹,或者艳羡里面的富贵排场?——然而这并不有损于它的价值。所以追求小说的时候,每个读者看到的价值都是它传达给我们的印象。《心》这本小说,我是很早看柯南的时候关注到夏目漱石的,进而看了他的书。日本的小说无论写作方式如何,在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东西是相当值得关注的。《心》也是如此。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起伏,但这就是普通人啊。现在我还是喜欢节诡谲、言语亮丽的小说。但是《心》这样的,是伦理的枷锁,是普通人的一生。而你当然有权直言对它的不喜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目漱石作品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