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黑斑蛙的养殖技术需要喂食药物防病吗?

在印尼,猴子的主人转移到了未执行禁令的郊区。
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聚集一处水上公园,参加水上派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生产成本是衡量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经济尺度。它能反映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劳动组织的合理性、饲养管理技术的好坏、黑斑蛙生产性能潜力的发挥程度,说明养殖场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成本分类
  1、固定成本 养殖场(户)必须有固定资产,如圈舍、饲养设备、运输工具及生活设施等。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其价值逐渐转移到蛙产品中,以折旧方式支付,这部分费用和土地租金、基金贷款和利息、管理费用等,组成固定成本。
  2、可变成本 也称流动资金,是指生产单位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使用的资金。其特性是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被消耗掉,例如:饵料、兽药、燃料、蝌蚪等成本。之所以叫可变成本,就是因为它随生产规模、产品的产量而变。
  二、利润率
  利润额是指养殖场利润的绝对数量,分为总利润和产品销售利润。总利润是指养殖黑斑蛙场在生产经营中的全部利润,产品销售利润是指产品销售收入时产生的利润。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税金。 总利润=销售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因养殖青蛙场规模不同,以利润额的绝对值难以反映不同养蛙场的生产经营状况。而利润率为相对值,可以比较,可真实反映不同蛙场的经营状况。用利润率与资金、产值、成本进行比较,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养殖场的经营状况。
  1、资金利润率:为总利润与占用资金的比率。它反映养蛙场资金占用和资金消耗与利润的比率关系。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资金的占用,以获得较高的资金利润率。
  2、产值利润率:为年利润总额与年产值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养殖青蛙场每百元产值实现的利润,但不能反映养蛙场场资金消耗和资金占用程度。
  3、成本利润率:指利润总额与总成本的比率关系。反映了每百元生产成本创造了多少利润,比率高表明经济效果好,但没有反映全部生产资金的利用效果,养蛙场拥有的全部固定资产中未被使用和不需用的设备也未得到反映。
  文章来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为大家介绍专业的健康养生知识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有点麻烦。从法规要求上说,首先需要“野生动物繁养(或驯养)许可证”。繁养和驯养的差别在于前者可进行种蛙的培育和自行繁殖,后者仅能进行养殖过程。当你有了产品要进行...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当前位置:
>>>某青蛙饲养场,为缩短蝌蚪发育为成蛙的周期,常用含某种激素的饲..
某青蛙饲养场,为缩短蝌蚪发育为成蛙的周期,常用含某种激素的饲料给蝌蚪喂食.这里所说的“某种激素”应该是(  )A.甲状腺激素B.生长激素C.性激素D.胰岛素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符合题意.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C、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促进第二性征出现;激发性欲,维持性功能;故不符合题意;D、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青蛙饲养场,为缩短蝌蚪发育为成蛙的周期,常用含某种激素的饲..”主要考查你对&&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分泌系统:包括外分泌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两种。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外分泌系统有:汗腺、皮脂腺、胃腺、小肠腺、前列腺、唾液腺、气管腺、泪腺等。内分泌腺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腺体叫内分泌腺。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人体内的内分泌腺有多种,主要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1)垂体垂体悬垂于脑的底部,分泌生长激素和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可以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促进人体的生长以及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因而被称为“内分泌腺之首”。(2)甲状腺&甲状腺是成年人体内最大的一种内分泌腺。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主要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3)胸腺胸腺位于胸骨下,能分泌促淋巴细胞生成作用的物质,在人体抵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胰岛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人体胰腺中约有25万~200万个胰岛,占整个胰腺重量的1%~2%。胰岛能分泌泌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特别提醒:胰腺的外分泌都能分泌消化液——胰液,属于外分泌腺;内分泌部——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属内分泌腺。所以,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也属于内分泌腺。(5)肾上腺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端,左右各一个。肾上腺能分泌肾上腺素,该激素会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6)性腺性腺在男性体内为睾丸,在女性体内为卵巢。睾丸能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有促进精于生成、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发育并维持其正常活动,激发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等作用。卵巢能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雌性激素能促进女性生殖器官、乳腺导管发育,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孕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增厚和乳腺发育。易错点:误认为腺体分泌物都是激素&&& 腺体分泌物有的经过导管排出,这样的腺体称为外分泌腺;有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这样的腺体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的分泌物是激素,外分泌腺的分泌物不属于激素。
发现相似题
与“某青蛙饲养场,为缩短蝌蚪发育为成蛙的周期,常用含某种激素的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709063774120870117653123700153363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爬天淘宝:
爬天商城: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644|回复: 43
两栖纲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包含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
两栖纲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包含常见蛙病...
  学名: Rana nigromaculata
  英文名:Frog
  分类地位:两栖纲(Amphibia)
  无尾目(Anura)
  蛙科(Ranidae)
  蛙属(Rana)
  黑斑蛙(图6-46),俗名青蛙、田鸡。分布很广,我国各地都有,栖息于河流、池塘、稻田的水中及岸边草丛中。蛙的幼体名蝌蚪(tadpole),完全生活在水中,以矽藻、绿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变态后的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蠕虫等为食。冬季则钻入水边泥土中呈休眠状态(蛰眠),翌年春季出蛰后即回到水中抱对产卵。
  在教学及科研中,也常用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图 6-43)作为实验动物。蟾蜍俗名癞蛤蟆,属于无尾目、蟾蜍科(Bufonidae)。蟾蜍较青蛙更能耐旱些,有可能在离水较远的干燥环境内活动。
  (一)外形身体区分为头和躯干两部。成体无尾,从外表上看不出颈部(但从骨骼上来看,已经有了一个颈椎)。皮肤光滑,多粘液。背部有两条纵行的细皮肤褶,中央有一纵行的白色条纹,由于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故名黑斑蛙。背部一般为褐色或绿色,腹面白色。
  头呈三角形,口宽阔,吻尖。吻端有外鼻孔一对,其上有瓣膜,可以开闭。眼有上下眼睑,上眼睑大而厚,下眼睑的上方有一层折迭的透明的瞬膜,可以向上移动,遮盖眼球。两眼后方各有一明显的圆形鼓膜。雄蛙的口角之后有一对声囊。蟾蜍无声囊,而在眼之后上方有一对毒腺(青蛙无毒腺)。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躯干较为宽而短,前肢短小,后肢长大,适于跳跃。前肢四指,无蹼,后肢5趾,趾间有蹼,指趾端皆无爪。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加厚,特别在生殖季节更为明显,为抱对之用,特称为婚垫(nuptial pad)。此外,雄蛙的前肢较粗短,肌肉更加发达。躯干部后端偏背侧有泄殖腔孔。   (二)皮肤和其衍生物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图6-1)。表皮有多层细胞,最下面的一层细胞,称生发层(stratum germinativum)或称马氏层(stratum Malpighii),其上面的几层细胞为复层扁平上皮,称角质层(stratum corneum)。生发层细胞有分生的能力,新生的细胞逐渐向上顶替,表层的1—2层细胞开始发生角质化,但角质化程度不深,细胞核还存在,细胞的界限还很明显,仍是活细胞,与真正陆生脊椎动物高度角质化的死细胞不同。这种轻微的角质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蟾蜍的表皮角质化程度稍深,因此它比较耐旱,可以在离水较远的干燥环境内活动。但总的来说,两栖类上陆后所面临的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与角质化相联系,蜕皮现象(moulting)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蜕皮是在脑下垂体和甲状腺的控制下定期发生的,如切除这些内分泌腺,则不出现蜕皮,在这种情况下,角质化的细胞积累形成厚皮。
  真皮厚而致密,显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真皮包括两层:上层为疏松的海绵层(stra- tum spongiosum),为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分布有多细胞腺、神经末梢、色素细胞和丰富的血管;下层为致密层(stratum compactum),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皮肤并非全部固着在肌肉上,而是有一定的固着区域,在固着区域之间的空隙为皮下淋巴间隙,因此,蛙的皮肤易于剥除。
  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不具鳞片或其他外骨骼。最早的两栖类——坚头类,体表有骨质板,这是田祖先(总鳍鱼)那里获得的真皮鳞演变而来。在进化过程中,真皮的鳞甲逐渐失去,只在无足目中的蚓螈(Caccilia)的真皮内还保留有残余的鳞片,外面并不显露。
  皮肤衍生物包括腺体和色素细胞。蛙在真皮内有大量多细胞的粘液腺(mucous glands)。粘液腺是由表皮所衍生,其后下陷到真皮层内,有管道通皮肤表面。它所分泌的粘液,使皮肤经常保持湿润,这对皮肤呼吸有重要意义,显然,气体交换必须通过湿润的皮肤表面才能进行。另一种多细胞的腺体是毒腺(poison glands)。毒腺较粘液腺少,多分布在背部,其分泌物呈乳白色,为具有毒性的浆液。毒腺是一种保护性的腺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蛙自身免于被食肉动物所吞食。蟾蜍的毒腺较蛙发达,在两眼的后方集中成两个大的毒腺,称鳃腺(parotid gla- nd),它所分泌的毒液,可加工成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
  真皮层内还分布有色素细胞(chromatophores)。它能使体色随环境而变化。青蛙的体色以绿色为基本色调,这是由排列成三层的色素细胞所形成的。底层是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有指状突起可以扩展到上面二层色素细胞之间;中间一层是虹膜细胞(iridiophore),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它们含有由嘌呤结晶所构成的反射小板,由它衍射产生蓝-绿色;上面靠近表皮的一层是黄色素细胞(xanthophore),由它滤去蓝色,最后使皮肤呈现出绿色。当黑色素颗粒移动扩展到黑色素细胞的突起中时,则皮肤呈现深暗色;反之,当黑色素颗粒聚拢到细胞核周围时,则皮肤颜色变浅。两栖类色素细胞的变化并不受周围神经的控制,而是直接对光线或温度的变化起反应,或是间接通过眼睛影响肾上腺和脑下垂体的分泌而起作用。
  综上所述,两栖类皮肤的特点是:表皮开始有轻微的角质化,开始有蜕皮现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富于多细胞腺体和真皮加厚。所有以上特点都是和两栖类由水栖转向陆栖生活相联系的。
  (三)骨骼系统(图6-2)
  1.脊柱:蛙的脊柱是由9个脊椎骨和1个尾杆骨(urostyle)构成。9个脊椎骨中包括颈椎1个、躯椎7个、荐椎1个。荐椎后面的一个长形尾杆骨是由胚胎时期若干尾椎骨愈合而成。新出现的颈椎和荐椎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颈椎呈环状,又称寰椎(atlas),它和其他脊椎骨不一样,椎体比较小,没有横突和前关节突,但前面有两个关节凹,分别与头骨的两个枕髁相关节,使头部稍能活动。蛙的躯干部很紧缩,只有7个躯椎。蛙的祖先——原蛙(下三迭纪),有16个脊椎骨,从原蛙到现代蛙可以看出脊柱逐渐缩短的趋势,这是对陆上跳跃生活的适应。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可称为参差型椎体。蟾蜍的躯椎每一椎体都是前凹型。两栖类椎体类型的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低等有尾两栖类的椎体仍是双凹型,类似鱼类的椎体;无尾类中也有后凹型者(盘舌蟾科)。
  取单独一个躯椎来看,椎体背面有椎弓包围脊髓,椎弓的上端有棘突,基部有前关节突(prezygapophysis)和后关节突(postzygapophysis),前一椎体的后关节突(关节面向下)与后一椎体的前关节突(关节面向上)相关节。在椎体的两侧各有横突。前、后关节突的发达,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这是陆生四足类的特征。荐椎的横突发达,与腰带的髂骨相接,荐椎的椎体属双凸型,前面的凸起和最后一躯椎椎体的凹面相关节,后面有两个凸起,与尾杆骨前面的两个圆形凹面相关节。荐椎的分化以及荐椎与腰带的直接相连,皆是动物上陆后,后肢承受体重的后果。
  2.头骨:青蛙和其他现代两栖类一样,头骨轻而骨片少。然而古代两栖类的头骨却是十分沉重的,骨片坚厚而众多(因此获得坚头类的名称),与古代总鳍鱼的头骨非常相近。以青蛙为代表的现代两栖类头骨的特点是(图6-3):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1)头骨扁而宽,脑颅属于平颅型(platybasic),脑腔狭小,无眼窝间隔。   (2)头骨的骨化程度不高,脑颅一部分仍保留软骨状态,软骨原骨的数目很少。在枕骨区,仅有一对外枕骨;在听囊区,仅有一对前耳骨;在眼眶区的前方仅有一块蝶筛骨(由蝶骨和筛骨愈合而成);在嗅囊区仍保留软骨状态。
  (3)膜原骨的数目也很少,邻近骨块常相愈合,膜原骨易和软骨分离(在低等有尾类尤其明显),显示两者的结合疏松。眼眶周围的膜原骨消失,各种鳃盖骨已不存在;颅顶部包括一对鼻骨和一对额顶骨(有尾类的额骨和顶骨是分离的,无尾类两骨愈合在一起);颅两侧后面各有一块鳞状骨;颅腹面仍以副蝶骨为主,与鱼类相同,副蝶骨的前方有一对犁骨。
  (4)枕骨具一对枕髁。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5)颌弓与脑颅的连接属于自接型(autostylic),陆生脊椎动物大多属此型。腭方软骨仍然存在,与脑颅愈合,其后端以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相关节。在腭方软骨的腹面发生腭骨及翼骨,二者都是膜原骨。和硬骨鱼一样,膜原骨的前颌骨和上颌骨执行上颌的功能(次生颌)。上颌靠前面的腭骨和后方三叉形的翼骨和鳞状骨加以支撑,虽然骨片数目不多且很轻巧,但很坚固,而且嘴可以张得很大。   (6)下颌的麦氏软骨仍保持软骨状态,其前端骨化成一块颏颌骨(颐骨),其后面覆盖以膜原骨的齿骨和隅骨,执行下颌的功能。
  (7)舌弓的舌颌骨失去了连接颌弓和颅骨的悬器的作用,而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columella)。舌弓的其他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骨器以支持舌(图6-4)。
  (8)成体蛙随着鳃的消失,鳃弓的骨骼大部分退化,仅一小部分演变为支持喉头的杓状软骨和环状软骨以及支持气管的软骨环。蝌蚪的头骨仍具有4对鳃弓(图6-5)。
  3.带骨及附肢骨:
  (1)肩带。两栖类的肩带脱离了和头骨的联系(硬骨鱼的肩带通过上锁骨与头骨相连),加强了前肢的活动。此外,膜原骨的数目也较硬骨鱼大为减少。和一般陆栖脊椎动物一样,青蛙的肩带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肩胛骨(scapula)、乌喙骨(coracoid)和前乌喙骨(preco- racoid)。在这三部分相接处有一凹陷,称肩臼(glenoid fossa),游离的前肢骨即在此处相关节。蛙在肩胛骨背面连有一块上肩胛骨(supra scapula),上肩胛骨通过肌肉连脊柱。腹部靠后面的是乌喙骨,由乌喙骨内侧向前延伸出上乌喙骨(epicoracoid)。青蛙左右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称固胸型(firmisternous)肩带;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彼此重迭,称弧胸型(arciferous)肩带(图6-6)。肩带的类型是两栖类分类上的重要特征。肩带的膜原骨仅余锁骨(clavicle),位于上乌喙骨的前方,将前乌喙骨包在其中。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2)胸骨。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胸骨是陆生四足类所特有的结构。青蛙的胸骨分为两部分:在上乌喙骨的前方有一骨质的肩胸骨(omosternum),其前方有一块半圆形的软骨质的上胸骨(episternum);在上乌喙骨的后方有一块硬骨质的胸骨或称中胸骨(mesosternum),其后方连有—软骨质的剑胸骨(xiphisternum)。蟾蜍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故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3)腰带。和肩带相反,腰带通过荐椎和脊柱相连,这样,陆生动物的腰带就成为脊柱与后肢之间的桥梁,通过腰带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后肢。青蛙的腰带,和其他四足动物一样,是由髂骨(ilium)、坐骨(ischium)和耻骨(pubis)三骨合成。三骨相连处有一凹陷,称髋臼(acetabulum),在此处与后肢的股骨相关节。青蛙适应于跳跃生活,髂骨特别加长,前端与荐椎的横突相连,后端与对侧的髂骨相接。髂骨和荐椎之间的关节(荐髂关节)是可动连接,当青蛙作跳跃动作时,该关节有推拉的移动。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的荐髂关节大多是不动连接。
  (4)四肢骨。从两栖类开始,发展了陆生五趾型附肢。典型陆生五趾型附肢均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前肢的上臂、前臂和手;后肢的股、胫和足。各部分的骨块名称列于表6-1(图6-7)。
  青蛙的四肢骨骼基本上与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相同,但有一些次生性的变化:前肢的桡骨与尺骨愈合成一块桡尺骨(radioulna),第一指退化;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一块胫腓骨(tibiofibula)。
  前肢手都有腕骨6块、掌骨5块和指骨4个。后肢足部有跗骨5块,其中近列2块甚长大,内侧为距骨或称胫跗骨(tibiale or astragalus),外侧为跟骨或称腓跗骨(fibulare or cal-caneum)、蹠骨5块和趾骨5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36:07编辑过]
(34.81 MB, 下载次数: 29)
20:25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34.81 MB, 下载次数: 26)
20:25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51.63 MB, 下载次数: 29)
20:26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36.65 MB, 下载次数: 24)
20:27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6.58 MB, 下载次数: 17)
20:28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3 MB, 下载次数: 20)
20:28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33.08 MB, 下载次数: 34)
20:29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2.17 MB, 下载次数: 28)
20:30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7.18 MB, 下载次数: 29)
20:30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2.64 MB, 下载次数: 36)
20:31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7.35 MB, 下载次数: 22)
20:31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3.94 MB, 下载次数: 20)
20:32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6.61 MB, 下载次数: 30)
20:32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4.81 MB, 下载次数: 25)
20:32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15.71 MB, 下载次数: 16)
20:33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9.82 MB, 下载次数: 15)
20:34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39.27 MB, 下载次数: 21)
20:35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32.89 MB, 下载次数: 24)
20:35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7.87 MB, 下载次数: 18)
20:36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6.04 MB, 下载次数: 27)
20:37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四)肌肉系统由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上陆后的运动更加复杂化,包括游泳、爬行、跳跃等。和鱼类相比,无尾两栖类的肌肉(图6-8、图6-9)有以下特点: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1.原始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均愈合并经过移位,形成身体上一块块的肌肉,只在腹直肌上仍可见到数条横行的腱划(inscription),为肌节的遗迹。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2.两栖类轴上肌所占比例较鱼类为小,由于水平生骨隔的位置靠上,其结果是轴上肌在躯干肌中只占一小部分(鱼类的轴上肌比轴下肌发达)。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3.轴下肌分化为三层:腹外斜肌(musculus obliquus abdominis externus)(肌纤维向腹后方走行)、腹内斜肌(m.obliquus abdominis internus)(肌纤维向腹前方走行)和腹横肌(m.transversus abdominis)(肌纤维背腹向走行)。此外,在腹白线两侧还有腹直肌(m.re-ctus abdominis)(肌纤维前后走行)。
  4.在附肢上发展了强大而复杂的肌肉,后肢的肌肉尤为发达,这是和两栖类上陆后的多种运动形式相联系的。鱼类的鳍肌都属于外生肌(extrinsic muscle),即肌肉的起点在躯干上,止点在鳍骨上,外生肌的收缩只能使鳍依躯体作整体运动,而鳍本身不能作局部的运动。自两栖类以上的陆栖四足类,附肢肌肉除去外生肌以外,还发展了内生肌(intrinsic muscle),即肌肉的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这样,附肢的各部彼此也可以作相对应的局部运动。
  5.随着鳃的消失、鳃弓的改造,鳃节肌也随之演变,鱼类管理鳃弓张开与关闭的鳃弓肌到了两栖类大多退化,一部分转变为咽喉部的肌肉。
  蛙体的各种运动,很少是一块肌肉收缩来完成,而是由两组或多组作用相反的肌群共同协调起作用。这种作用相反的肌群,称颉颃肌(antagonistic muscles)。颉颃肌肌群间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它们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实现着有规律的运动。
  一块肌肉可区分为肌腹(belly)和肌腱(tendon)两部分。肌腹是由肌纤维组成,是肌肉中央比较粗大的部分,肌腱位于肌腹的两端,是由平行排列的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肌肉借肌腱附着于骨块上。每块肌肉有其起点和止点。当肌肉收缩时,其固定不动的一端,称起点(origin),另一端为止点(insertion),肌肉收缩时牵引止点所附着的骨块产生运动。
  肌肉依其所引起的运动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伸肌(extensors):收缩时,连成关节的各骨块间角度变大。
  屈肌(flexors):和伸肌相反,收缩时使关节角度变小。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内收肌(adductors):牵引附肢从静止的位置向躯体的正中矢状面接近。
  外展肌(abductors):牵引附肢从静止的位置离开正中矢状面。
  提肌(levators):收缩时,使某一结构产生提举动作。
  降肌(depressors):收缩时,使某一结构产生下降动作。
  旋肌(rotators):收缩时,使肢体沿关节纵轴发生旋转运动。
  闭肌(constrictors):收缩时,使孔道缩小。
  张肌(dilators):收缩时,使孔道扩大。
  青蛙后肢的肌肉,在动物学及生理学中经常用作为实验材料,特将该部肌肉的名称、起止点及作用列于表6-2。
  (五)消化系统两栖类的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通体外;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图6-10、图6-11)。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口咽腔的结构比较复杂(图6-12),除具有牙齿、舌、唾液腺外,还有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和食道的开口。青蛙在上颌边缘有一排细齿,称上颌齿;另外,在口腔顶壁犁骨上也有两簇细齿,称犁骨齿(蟾蜍的口腔内无齿)。这些牙齿都属于多出性的同型齿(homodont)。和鱼类一样,两栖类的牙齿并无咀嚼机能,只有防止食物滑脱的作用。在口腔底部有一肌肉质能动的舌,舌根固着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分叉(蟾蜍不分叉),伸向后方。捕食时,舌尖突然向外翻出,能将飞虫等食物粘着(图6-13)。蛙的口腔内有分泌粘液的颌间腺(intermaxillary gla- nd),位于前颌骨和鼻囊间,这是鱼类所没有的。但是,其分泌物中不含有酶,只是用来湿润食物,而不具初步消化食物的机能。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在口腔顶部,紧靠犁骨外侧有一对小孔,为内鼻孔(choana)。内鼻孔的出现,使鼻腔不仅是嗅觉器官,而且成为呼吸的通路。在口腔顶部两侧接近口角处还有一对孔,为耳咽管孔,或称欧氏管孔(opening of Eustachian tube)。该孔和中耳腔相通。雄蛙在口咽腔靠近两口角处还有一对声囊(vocal sac)的开口。声囊为发声的共鸣器,它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扩大。在口腔的后端有两个开口:前面一个为一条纵裂,向下通入气管,为喉门(glottis);后面一个向下通入食道,为食道开口。
  蛙的眼球有帮助推动食物下咽的作用,这是因为蛙的眼球与口腔间没有骨片相隔,当吞咽食物时,由于眼肌收缩可使眼球向口腔内突进,以促使食物下咽。
  食物由口腔、咽经短的食道通入胃中,胃偏在体腔的左侧,由左向右稍形弯曲,与肠相连。胃内侧的小弯曲,称胃小弯,外侧的弯曲,称胃大弯。胃上连食道的一端,称贲门(cardia),下连十二指肠的一端,称幽门(pylorus),有括约肌控制幽门的启闭。胃中间部称胃底(fundusventriculi)。在胃壁粘膜层里含有大量管状的胃腺,分泌的胃液里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肠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起于幽门,其开始向前的一段,称十二指肠(duodenum),继而折向右后方,即为盘旋的回肠(ileum)。大肠很粗短,又称直肠(rectum),下通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通体外。肠的长度和食性有关,肉食性的肠短,草食性的肠长。成蛙以昆虫为食,肠的总长度约为体长的2倍;而以水藻为食物的蝌蚪,肠的总长度竟达体长的9倍(图6-37)。
  肝脏位于体腔前端,分为左右两大叶和一块较小的中叶,其中左叶又有一切迹,将左叶本身分为前后两部。在左右两叶肝之间,有一绿色圆形的胆囊。胆囊向外具有两根胆囊管(du-ctus cysticus),一根与肝管连接;肝脏所分泌的胆汁汇流入肝管(ductus hepaticus),即循此根胆囊管运送到胆囊中贮存;另一根胆囊管则与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连接,胆总管连通十二指肠。胆囊中贮存的胆汁经此渠道通入十二指肠。也有一部分肝管不经胆囊而直接连胆总管。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的系膜上,为一呈不规则分支状的淡黄色腺体。胰脏没有直接入肠的独立导管,而是由短的胰管和胆总管(在胰脏中穿过)相连接。这样,胰细胞分泌的胰液经过胰管而入胆总管,和胆汁混合一并流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的消化(图6-11)。
  多余的葡萄糖转变成肝糖贮存在肝脏内,当身体需要时,肝糖又可转变为葡萄糖,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部。脂肪主要是贮存在脂肪体内(130页),供蛰眠时和生殖季节消耗之用。
  (六)呼吸系统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情况。不同种的两栖类,或者在同一种的幼体阶段和成体阶段,或者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青蛙仅在幼体阶段——蝌蚪期,营鳃呼吸,其循环与鱼类一致(图6-36)。在蝌蚪的头部两侧具有3对羽状外鳃(图6-35),是其呼吸器宫,蝌蚪的后期,外鳃逐渐消失,而以新产生的3对内鳃作为呼吸器官。
  成体蛙的呼吸器官是肺(图6-14),蛙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呼吸道极短,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仅为一短的喉头气管室(laryngo-tracheal chamber)。喉门(glottis)为一裂缝状的开口,两边围绕着两块半月形的构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肺囊内壁呈蜂窝状,用以增加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囊壁具丰富的毛细血管。蛙肺的表面面积还不大,肺的表面积与皮肤表面积的比例是2∶3(在哺乳类,肺的表面积是皮肤表面积的50—100倍)。由于蛙的肺呼吸还不完善,皮肤在呼吸作用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蛙的皮肤薄,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并且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入皮肤的皮动脉和通到肺的肺动脉全是从一共同的肺皮动脉干(pulmocutaneous arch)发出,其内为缺氧血;而由皮肤静脉回来的血则是多氧血。由此可看出,蛙的皮肤是一重要的辅助呼吸结构。蛙在湿泥中冬眠时,肺呼吸停止,皮肤便成了唯一的呼吸器宫。
  有尾两栖类,肺呼吸更不完善,许多种类终生保留着鳃呼吸。这些有尾两栖类的肺囊内壁通常甚简单,如泥螈(Ne cturus)的肺囊(图6-15)内壁平滑无褶皱,甚至还不如肺鱼的鳔(肺)壁那样复杂。它们所需要的氧仅有2%是通过肺获得。一些山间溪流居住的蝾螈,肺消失,完全靠皮肤进行呼吸。这些种类除去表皮毛细血管丰富外,口咽腔内上皮也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口咽腔的呼吸在气体交换上占重要地位。
uploadfile/6.jpg (35.47 MB, 下载次数: 36)
20:46 上传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两栖类还没有形成胸廓,它的呼吸动作和有胸廓的羊膜类完全不同。两栖类的呼吸动作是一种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来完成的(图6-16)。蛙在平静状态时,鼻孔张开,喉门紧闭,口底下降而将空气由外鼻孔吸入,经内鼻孔入口腔。继而口底上升,将空气循原路由鼻孔呼出,此时由于喉门紧闭,无气体进入肺,只是在口咽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即所谓口咽腔呼吸(buccopharyngeal respiration)。口底这样上下颤动多次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喉门打开,空气由口咽腔进入肺中,肺壁上充满毛细血管,在此处进行气体交换,即肺呼吸(pulmonaryrespiration)。空气由肺呼出是靠体壁肌肉的收缩和富有弹性的肺囊壁的回缩的结果。由肺中呼出的气体并不立即排出口外,而是在口咽腔中与该处的新鲜空气略有混合,紧接着又重新压到肺中。两栖类这种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来完成呼吸的方式是和风箱吹气有着同样的原理。
  青蛙发声的结构是声带(vocal cord)(图6-14)。鱼类还没有声带,只有呼吸空气的陆生四足类才具有声带。脊椎动物中,最初用声带发声的,当首推蛙类。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张在构状软骨内侧。当空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雄蛙在口角两边各有一对声囊,以声囊孔与口腔相通。声囊(vocal sac)相当于共鸣箱,它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扩大。雌蛙没有声囊,仅靠声带发出声音,远不如雄蛙的声音响亮。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七)循环系统两栖类由水生过渡到陆生,鳃消失,肺出现,循环系统也相应地发生显著改变,由鱼的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由鱼的一心房一心室而演变为二心房一心室。
  1.心脏:蛙的心脏(图6-17、图6-18)位于围心腔内,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心房已分为左心房和右心房。和鱼类相比,两栖类心脏的位置已向后移。
  静脉窦位于心脏的背面,呈三角形,前面两角分别连接左、右前腔静脉,后面一角连后腔静脉,汇集由身体前后部回来的缺氧血,通入右心房。
  心房由房间隔分为左右两半,左心房接受由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由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二心房由一共同的房室孔通心室。有尾类与无足类的房间隔不完全,仍有穿孔使左右两边相通;无尾类的房间隔完全,左右心房彼此不通。蝌蚪类的心房尚未分隔。和鱼类不同的是,两栖类的心房不在心室的背面,而在心室的前面。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心室不分隔,壁厚,富于肌肉,心室壁上由肌肉网柱构成海绵状。一般认为,蛙心室内的肌肉网柱,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分别由左、右心房来的多氧血与缺氧血的混合。
  动脉圆锥仍很发达,在其基部和心室相接处,围生着3块半月瓣(semilunar valves),防止从心室压出的血液逆流。动脉圆锥内还有一纵行的螺旋瓣(spiral valve)。
  传统的说法认为,心室内肌肉网柱可以减少多氧血和缺氧血的相混,另外,螺旋瓣在分配由心脏发出的含氧量不同的血液流入相应的血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动脉圆锥自心室的右侧发出,而且心室的收缩是先从右部开始,这样,心室右侧的缺氧血首先被压入动脉圆锥,由于肺皮动脉出口最低,阻力也最小,故血液首先进入肺皮动脉。在心室收缩的次期,由右面移向左面,而动脉圆锥也收缩,其中的螺旋瓣向左偏而关住肺皮动脉孔,于是心室中部的混合血流入体动脉。最后,心室左侧的多氧血被驱入尚未充满血液的颈动脉(供应头部及脑)。总之,心室的收缩与螺旋瓣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配合,使多氧血入头部的颈动脉,缺氧血入肺皮动脉,混合血入体动脉。
  但是有人通过实验对上述传统的说法提出异议,该实验是用X光不透的物质注射入蛙的心脏,在X光透视下观察蛙血液循环的情况。实验证明:无论是从左心房还是从右心房来的血,全可以流到心室的各部分,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不相混合的现象。另外,还应当注意到这一事实:即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情况下(如蛰眠时)甚至是唯一的气体交换的途径。由皮肤静脉回来的多氧血经锁骨下静脉、前腔静脉回右心房;由肺静脉回来的多氧血通入左心房。这样看来,右心房的血也并不是单纯的缺氧血,所以从生理上也看不出来自左右心房的血在心室中有分开的必要性。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有尾两栖类(如蝾螈),终生栖于水中,肺几乎不起作用,进出肺的血管也少,执行呼吸机能的主要是皮肤和口咽腔;心脏房间隔上有许多孔,右心房压力大,常把血液压入左心房,其结果是左右心房的血液在很大程度上是混合的。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虽然房间隔上有孔,但左、右心房的血液并不相混,曾作实验用墨水注入有尾两栖类活体心脏中,并没有观察到血液通过房间隔小孔相混的迹象。对于有尾两栖类,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中是否混合,混合程度多少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动脉系统:由动脉圆锥延伸出左右二动脉干。每一支动脉于各以两个隔膜分隔为3支:由内向外依次为颈总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图6-19、图6-20)。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相当于胚胎期的第Ⅲ对动脉弓。每一颈总动脉再分为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两支,前者运送血液到口腔壁和舌,后者运送血液到脑部。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靠近颈内动脉的基部有一膨大的腺体,称颈动脉腺(carotid si-nus),内部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受第Ⅸ对脑神经支配,该腺体是一压力感受器,用以监测动脉的血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颈动脉腺发出兴奋传到延脑的心血管调整中枢。近来也有人认为颈动脉腺并没有第Ⅸ对脑神经通入;颈动脉腺的作用在于它分泌肾上腺素,通过肾上腺素调节颈内动脉内的血压。
  体动脉(systemic artery)相当于胚胎期的第Ⅳ对动脉弓。左、右体动脉弓分出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至肩部、俞肢及食道等处。其后两个动脉弓汇合成背大动脉(dor-sal aorta),向后延伸并发出分支到达内脏各器宫。最后背大动脉主干分为两条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通入后肢。
  肺皮动脉(pulmo-cutaneous artery)相当于胚胎期的第Ⅵ对动脉弓。左右肺皮动脉各分为二支,一支为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通入肺脏,在肺壁上散成毛细血管网,另一支称皮肤动脉(cutaneous artery),通入皮肤,也散成毛细血管网。肺和皮肤皆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由上可见,无尾两栖类,随着鳃呼吸消失,肺呼吸出现,动脉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胚胎期的第Ⅰ、Ⅱ、Ⅴ对动脉弓消失,仅留第Ⅲ、Ⅳ、Ⅵ对动脉弓(图6-20),分别构成颈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两栖类动脉弓的这种模式结构一直到羊膜类基本上仍是如此。
  蝌蚪仍有4对动脉弓(图6-36),其中第Ⅲ、Ⅳ、Ⅴ对动脉弓仍为鳃动脉,向鳃部供血,由第Ⅵ对动脉弓发出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还保留着第Ⅴ对动脉弓,但已退化变细。此外,肺动脉弓与体动脉弓之间通过动脉导管(ductus arteriosus),或称波氏导管(ductus of Bota-llus)相连通(图6-21)。
  3.静脉系统:青蛙的体静脉系统(图6-22)分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前腔静脉(precava)一对,代替了前主静脉,接受下列3支静脉汇入静脉窦:
  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在最前面,收集来自舌、下颌及口底等处血液。
  无名静脉(innominate vein)在中间,汇集两条血管来的血,一条是来自头部的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另一条是来自肩、臂等处的肩胛下静脉(subscapular vein)。
  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在后面,汇集来自前胶的臂静脉(brachial vein)和来自皮肤的肌皮静脉(musculocutaneous vein)。
  后腔静脉(postcava)一条,代替了鱼类的后主静脉。位于体正中线上,后端起于两肾之间,向前行越过肝脏的背面,进入静脉窦。在途中从后向前顺序接受肾静脉(renal vein)、生殖静脉(genital vein)和肝静脉(hepatic vein)来的血液。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门静脉系统包括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vein)收集来自消化道(胃、肠)及胰、脾等处的血液,走行到正当腹静脉入肝前分歧点的地方,与腹静脉连接起来,合流入肝脏。肝门静脉另有一分支,单独通入肝脏。在肝脏内散成毛细血管,后汇集成肝静脉,通入后腔静脉。肾门静脉(renal portal vein)接受由后肢回心的两支血管,一支是股静脉(femoral vein),位于大腿外侧;另一支是臀静脉(sciatic vein)。两支汇合后进入肾脏,在肾脏散成毛细血管,后汇集成肾静脉(renal vein),通入后腔静脉。
  腹静脉(abdominal vein)代替了鱼类的侧腹静脉。腹静脉是由左右后肢股静脉分出的骨盆静脉(sciatic vein),在腹中线处汇合而成,沿腹壁中线前行,在入肝脏之前和肝门静脉相汇合,再分成两支通入肝的左右叶中。
  肺静脉(pulmonary vein)一对,汇集由肺返回的血液,左右肺静脉在入心脏之前,合而为一,通入左心房。
  由上可见,以蛙为代表的无尾两栖类的静脉系统有两个特点:(1)前、后腔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前、后主静脉;(2)腹静脉代替了鱼类的侧腹静脉。
  有尾两栖类的静脉系统(图6-23)居于鱼类和无尾两栖类之间的地位,新出现了后腔静脉(一条);但同时还保留着处于退化状态的后主静脉(一对)。后主静脉的后端和后腔静脉相连。
  无尾两栖类的幼体——蝌蚪,仍保持着鱼类静脉系统的特点,仍具有一对前主静脉和一对后主静脉(图6-36)。
  4.淋巴系统:蛙类具有发达的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窦和淋巴心等结构。两栖类不具淋巴结。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是输送淋巴液的管道。淋巴液(lymph)是无色透明的水样液,它来源于血液。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时,血液的部分血浆可透过血管壁到组织间隙去(红细胞不能透过),滤出来的液体,叫淋巴液,可以供给组织营养,组织内的代谢废物也可进入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管再流回血管。所以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一个辅助系统。
  在身体某些部位,淋巴管膨大成为淋巴窦(lymph sinuses),或称淋巴隙(lymph spaces)。剥开蛙的皮肤就可以看到在皮下有许多大的淋巴窦(图6-24),在这些空隙中充满了流动的淋巴液。淋巴液中含有血浆、白细胞,但无红细胞。青蛙的舌下淋巴窦(sublingual lymphinuses)中突然充满淋巴时,可使舌突然外翻。在靠近肾脏处,在体腔和腹膜的背面,还有大型的椎下淋巴窦(subvertebral lymphsinuses)。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青蛙具有两对能搏动的肌质淋巴心(lymph heart)(图6-25):一对前淋巴心,分别位于肩胛骨下,第三椎骨二横突的后方,压送淋巴液入椎静脉;一对后淋巴心,位于尾杆骨尖端的两侧,压送淋巴液入髂横静脉。淋巴心的作用是压送淋巴液通过静脉回心脏。
  脾脏(spleen)为呈暗红色球形器宫,位于肠系膜上,按其功能属于淋巴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制造淋巴细胞。
  有尾两栖类的淋巴心有16对。无足类蚓螈(Caecilia)的淋巴心多达100对,位于皮下,沿分节的静脉排列。两栖类由血管渗出组织液的活动较其他脊椎动物更为旺盛,因此,它们的淋巴心也较发达,随时将大量的淋巴液压入静脉。
  (八)神经系统陆地上的环境条件远较水中的复杂。和鱼类相比,两栖类的脑有了进步性的变化,但不及爬行类,在陆生四足类中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脑的弯曲不大,由背面观,脑的5个部分皆能看到(图6-26)。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大脑体积较大,两大脑半球之间以矢状裂(fissura sagittalis)相隔,分化较鱼类明显,侧脑室已完全分开,左右侧脑室分别称为第一、第二脑室,两脑室皆与第三脑室相通,所经过的孔,称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或孟氏孔(foramen of Monro)。大脑半球不仅在底部、侧部,而且在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即大脑皮层,但其作用主要是管理嗅觉,称为原脑皮(archipallium),这在鱼类中仅为肺鱼所有。嗅叶(lobus olfactorius)一对,为两大脑半球向前延伸的部分,两嗅叶在正中线处左右相连。大脑的两个侧脑室向前一直伸到二嗅叶中。
  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间脑底部(图6-27)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但没有鱼类所具有的下叶和血管囊。间脑的脑室为第三脑室。
  中脑顶部为一对圆形的视叶,每个视叶内皆有一个宽大的内腔,称中脑室(mesocoele),左右内腔彼此相通,并且与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以大脑导水管(cerebral aqueduct)相沟通。
  两栖类的小脑不如鱼类的发达,它仅是一横褶,位于第四脑室的前缘。两栖类的小脑不发达,这是和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的。延脑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脑室,即第四脑室。延脑后面和脊髓相连。
  脊髓在肱部和腰部有两个膨大部分,分别称为肱膨大(或称颈膨大)和腰膨大(或称荐膨大)。蛙的脊髓较短缩,并未充满脊椎管。
  脑神经10对。脊神经也是10对(图6-28),其中第一对脊神经向前分布于舌部肌肉。第二(较粗)、第三两对脊神经合成臂神经丛(brachial plexus),分布于前肢。第四、五、六对脊神经分布于体壁。第七、八、九、十对脊神经组成腰荐神经丛(lumbo-sacral plexus),分布到后肢。
  蛙类已经有了发育完备的植物性神经系统。一对纵行的交感神经干位于脊柱的两侧(图6-28),连接着许多交感神经节,由神经节上发出神经与脊神经相连,由神经节也发出神经分布到内脏各器官。头部副交感神经循第Ⅲ、Ⅶ、Ⅸ、Ⅹ对脑神经走行,并且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九)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蛙类的视觉器官具有一系列与陆栖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特征。视觉范围较为广阔,既能近视又能远观,且在白昼与夜晚均能视物。眼球角膜凸出,水晶体近似圆球而稍扁平(蛙和蟾蜍比有尾两栖类更为扁平些),晶体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适于观看较远的物体。蛙类具有可活动的下眼睑和润滑眼的眼腺。蛙的上眼睑不能活动,蛙眼的闭合不是靠上眼睑下垂,而是靠眼球的下陷,从而使下眼睑与瞬膜上推以盖住眼球。两栖类的眼腺位于内眼角的下方,称哈氏腺(Harderian gland),其分泌物润泽眼球和瞬膜,多余的分泌物经鼻泪管(naso-lachrymal duct)流入鼻腔。
  蛙的视觉调节较为完善,具有水晶体牵引肌(protractor lentis muscles),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此外,在脉络膜与水晶体之间尚有一些呈辐射状排列的肌肉,称脉络膜张肌(muscu-lus tensor chorioideae),可协助水晶体牵引肌调节。脉络膜张肌可能相当于羊膜类的睫状肌(ciliary muscle)。
  2.听觉器官: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在感觉器官中,听觉器官的改造最为深刻。两栖类的内耳结构与鱼近似,但已有瓶状囊(lagena),这是一个从球状囊后壁分化出来的结构,有感受音波的功能。这样,两栖类的内耳除有平衡觉外,还具有听觉功能。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两栖类除具内耳外,还首次出现了中耳(middle ear)(图6-29),这是传导声波的部分。中耳腔,也名鼓室(tympanic cavity),是由胚胎中第一对咽囊演变而来,和鱼的喷水孔同源。中耳腔向内的一端借狭窄的耳咽管(欧氏管)(Eustachian tube)与口咽腔相通,另一端通鼓膜(tympanic membrane)。耳咽管通过口咽腔与外界相通,空气可以进入中耳,这样,耳咽管就起到使鼓膜内外压力平衡的作用,可以防止鼓膜因受剧烈的声波冲击而造成的破裂。在中耳腔内出现了棒状的听小骨,称耳柱骨(columella)。该小骨的一端顶住鼓膜的内壁,另一端顶住内耳的卵圆窗(fenestra ovale)。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刺激内耳膜迷路中的感觉细胞,经听神经传到脑中枢,产生听觉。耳柱骨由鱼的舌颌骨演变而来,它和哺乳类的镫骨也有同源关系。
  两栖类还没有形成外耳,鼓膜就露在外面,和头部皮肤位于一个平面上。
  3.嗅觉器官:蛙有一对鼻囊,它们借外鼻孔与外界相通,借内鼻孔与口咽腔相通,因而蛙的鼻腔不仅是嗅觉器官,而且还是空气进出的通道,这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另外,蛙具有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或称贾氏器(Jacobson’s organ),为位于鼻腔腹内侧壁的一对盲囊,其内壁衬以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犁鼻器见于多数陆栖四足类。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十)内分泌腺
  1.脑下垂体(hypophysis):位于间脑腹面。分为前叶、中叶和后叶3部,是蛙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能产生多种激素。垂体前叶分泌的促生长激素(growth-stimulating hormone),能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发育。移去蝌蚪的垂体前叶,能使蝌蚪的生长停滞,并且不变态为成蛙;植回垂体前叶,又可恢复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给蝌蚪饲喂或注射垂体前叶提取物,可以得到超正常的大型蝌蚪。在成年蛙,垂体前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gonad-stimuiating hormone),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成熟,使产生正常的精子()或卵子(♀)。在非生殖季节,如给雌蛙注入促性腺激素,可使卵巢成熟并排卵;同样,给雄蛙注入,也可加速性腺成熟,出现抱对反射并排精。垂体中叶分泌的中叶激素(intermedin)或称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elanophore-stimulatinghormone),控制皮肤的色素细胞,使皮肤颜色变深。垂体后叶分泌的精氨酸抗利尿素(argi-nine vasotocin),促进皮肤吸收水分并促进膀胱对水分的重吸收以减少水的损耗。
  2.甲状腺(thyroid gland):位于舌器的舌骨后角和舌骨后侧突之间(图6-30),是一对椭圆形的小腺体。分泌的甲状腺素(thyroxin)能调节全身的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对两栖类的变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如在蝌蚪期饲以甲状腺素能使蝌蚪提早变态;摘除蝌蚪的甲状腺,则使蝌蚪不能变态为成蛙。
  3.胸腺(thymus gland):位于鼓膜后方,下颌降肌的下面(图6-31),是一对小卵圆形腺体。其功能为抑制幼体性器官的早熟。胸腺受脑下垂体的抑制,如将蝌蚪的脑下垂体切除,则胸腺加倍增大。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4.肾上腺(adrenal gland):嵌在肾脏腹面,色棕黄,呈带状。分泌的肾上腺素(epinephri-ne),使动物体血压上升,并使黑色素细胞收缩,从而使皮肤颜色变浅。   5.胰脏内胰岛(Islets of Langerhans):分泌的胰岛素(insulin)能调节醣的代谢。
  (十一)排泄系统青蛙具一对肾脏(中肾),位于体腔后部,脊柱的两侧,为暗红色的长形分叶体,在其外缘靠近后端处各连有一条输尿管(中肾管),通入泄殖腔的背壁。在雌性,中肾管仅作输尿之用;在雄性,中肾管除输送尿液之外,还兼充输精管之用。蛙的膀胱壁很薄,而容积很大,在发生上属于泄殖腔膀胱(cloacal bladder),系由泄殖腔腹壁突出而成。蛙的输尿管与膀胱并不直接相通,因此尿液经输尿管先送入泄殖腔,泄殖腔孔靠括约肌的收缩平时为关闭状态,尿液由泄殖腔倒流入膀胱,当膀胱内充满尿液时,由于膀胱肌的突然收缩,同时伴随着泄殖腔孔的张开,将尿液排出体外。巨大的膀胱一方面作为贮存尿液之用,一方面执行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肾脏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外,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平衡的作用。蛙的皮肤是裸露的,当蛙在水中时,由于渗透作用,水不断地渗入体内。蛙的肾小球滤过效率很高,每天排出的尿液约等于蛙体重的三分之一(人只有1/50),使体内的水分得以维持恒定。但是,当蛙在陆地上时,失水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肾小管中相当于亨氏袢(Henle’s loop)的一段较短,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膀胱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对于蛙体水分的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二)生殖系统雄蛙具有一对卵圆形的精巢,颜色呈淡黄色(形状及颜色因个体及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位于肾脏之内侧。蟾蜍的精巢呈长柱状(图6-32),颜色呈淡黄色或灰黑色。由精巢发出许多细小的输出精管(vasa efferentia)通入肾脏的前端,连接中肾管。蛙不具单独的输精管,中肾管兼作输尿和输精之用。中肾管在进入泄殖腔之前膨大成贮精囊(seminal vesicle),为贮存精液之用。雄性蟾蜍仍保留着很清楚的输卵管,这是退化状态的牟勒氏管(Müllerian duct)。蟾蜍在精巢的前端具有毕氏器(Bidder’s Organ)(图6-32),其中含有未分化的大细胞,类似不成熟的卵。如果人工地摘除精巢,约在2年后,毕氏器发展成为具有产卵功能的卵巢,而原来存在的退化输卵管,这时在雌性激素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子宫。这种雄性转变为雌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sex reversal)。雄性无尾两栖类,在胚胎期,毕氏器是普遍存在的。胚胎期的精巢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即称毕氏器,一般在性成熟之前即行消失;后部则形成精巢,产生精子。雄性蟾蜍的毕氏器则一直保留到成体。
  青蛙和大多数两栖类一样,是行体外受精的,雄性不具交配器。无足类和一部分有尾类则是体内受精的,如蚓螈(Caecilia),雄性的泄殖腔甚长,可以向外突出,将精液直接输入雌体泄殖腔内,可以视为是一种交配器。无尾类中的尾蟾(Ascaphus)也是体内受精的,雄性具有一个由泄殖腔伸出的管状交配器,形似一条尾巴,故名尾蟾。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雌性的生殖器官(图6-32)包括一对卵巢,其形状和大小随季节而不同,在生殖时期,卵巢内因含大量黑色卵子而胀大,卵排出后即缩小成多褶皱的形状。输卵管一对,位于体腔之两侧,为白色迂回的管道,沿此管向前追溯至肺底的两旁,每管在此各有一带纤毛的喇叭状开口,名喇叭口(ostium),输卵管的后端向泄殖腔开口。卵成熟后穿破卵巢壁落入体腔内,靠腹肌的收缩以及喇叭口纤毛的作用,使卵子进入喇叭口,沿输卵管下行。输卵管壁富含腺体,当卵子通过输卵管时即被腺体所分泌的胶状物质所包裹,再下行入子宫(uterus)内暂时贮存。等到交配时,始排出体外。   雌雄两性皆有脂肪体(fat body or corpora adiposa),位于生殖腺前方,为一对黄色呈指状的突起物,内含有大量脂肪,为贮存营养的结构。脂肪体的大小随季节而有变化。在深秋,当渐近蛰眠期时,脂肪体最大,至来年春暖时,生殖细胞迅速增长发育,脂肪体就变得很小了。摘除脂肪体会引起生殖腺的萎缩,由此可以看出脂肪体与生殖腺的正常发育是密切相关的。
  青蛙的生殖、胚胎发育和变态(图6-34)青蛙的生殖期是在每年的4—5月间。蛙类行体外受精,较鱼类进步之处是具有“抱对”(amplexus)现象。“抱对”持续数小时,甚至多达数日之久,雌蛙在抱对的刺激下,随即排出贮存在子宫里的成熟卵子,与此同时,雄蛙也将精液排出,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抱对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证了卵子和精子的同时排出。观察表明,没有抱对,雌蛙的正常产卵就不能实现。此外,由于雄性在拥抱雌性时,两性的泄殖腔孔紧相靠近,因此精液可直接排在卵上,这就会增加了卵的受精机会。蛙一次排卵可达5000粒。
  青蛙的卵外包被着胶质膜,遇水即膨胀,且彼此相连,结成大团的卵块,蟾蜍的卵则包在长条状的胶质膜内,状似长串的“粉条”(图6-33)。胶质膜能起保护卵的作用,又能使卵有较为良好的发育条件。柔韧的胶质膜是对机械性刺激的最好的缓冲物,特别当卵粘附成大团时,还可以避免被动物所吞食;胶质膜也阻碍卵与卵之间的接近,因而使卵有更充分的氧气条件;透明的胶质膜可以聚集阳光的热量,提高了卵孵化时的温度。因此,胶质膜是一种适应于水中繁殖的进步性结构。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受精后约3—4小时,受精卵即开始分裂,蛙的卵裂为不等的全分裂(holoblastic cleava-ge),这是由于卵黄分布的不均匀,因而卵裂的情形和文昌鱼有所不同。卵黄集中在卵的下部,呈黄白色,称为植物极(vegetable pole);卵的黑色向上的部分,称为动物极(animal pole),黑色素较多,对于吸收日光热力,促进卵的发育是有益的。动物极细胞分裂的快,细胞小;植物极细胞分裂的慢,细胞大。在卵裂到相当多的细胞时,即形成囊胚(blastula),其中的空腔,称囊胚腔(blastocoel)。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快,故逐渐将植物极的大细胞包入,同时植物极的大细胞内陷,外包与内陷相结合,形成原肠胚(gastrula)。原肠腔(archenteron)逐渐代替了囊胚腔。原肠胚发展到后期,在胚胎的背面开始形成神经管,这一时期的胚胎即称为神经胚(neurula)。从神经胚继续发育,胚胎约长到6mm时,即冲破胶膜孵出成为独立生活的蝌蚪。三胚层分化成各器官系统的情形和前述大致相似。   蛙卵从受精到发育成幼体——蝌蚪约经过4—5天。刚孵出的蝌蚪先以前端的吸盘附着在水草上,随后即能在水中自由游泳。蝌蚪有一条侧扁的长尾作为运动器宫,也有与鱼类相似的侧线器官。头的两侧最初具有3对羽状外鳃(图6-35),以后,外鳃消失,在外鳃的前方产生具有内鳃的鳃裂,被鳃盖褶包起,以一个鳃孔通体外,作为呼吸器官。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和鱼近似(图6-36):没有四肢,用尾游泳,有侧线,用鳃呼吸,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弓为4对,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在蝌蚪期由前肾执行泌尿功能,前肾管作为输尿管,已具有雏形的生殖腺。蝌蚪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如矽藻、绿藻等。消化道呈螺旋状盘旋,其长度约为体长的9倍,各部分的分化不明显。蝌蚪的上下颌具有角质结构,有齿的功能,另外在口的上下部皆生有横列的细齿,其数目和排列方式,随种类而异,是进行蝌蚪分类的一个标准。此外,口外缘具多数小乳突,可能为味觉感受器。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uploadfile/7.jpg (18.44 MB, 下载次数: 40)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0:41 上传
uploadfile/7.jpg (22.42 MB, 下载次数: 42)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0:42 上传
蝌蚪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即开始变态(metamorphosis)。在变态期,是内、外部各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栖的深刻改造过程。在外观上,尾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消失,成对的附肢代替了鳍。内脏各器官以呼吸器官的改变最早,当蝌蚪尚用鳃呼吸时,在咽部靠近食道处即生出两个分离的盲囊,向腹面突出,成为肺芽。肺芽逐渐扩大,形成左右肺,其前面部分互相合并,形成气管。随着肺呼吸的出现,其循环系统也相应地由单循环改造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第四对人鳃动脉(相当于胚胎期的第六对动脉弓)发育成为肺动脉。心脏逐渐发展成为两心房一心室。排泄系统出现了中肾,代替前肾执行泌尿功能。变态后的幼蛙是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消化道由原先呈螺旋状盘曲的肠管转变成为粗短的肠管(图6-37),这时肠管的长度仅为体长的两倍。胃、肠的分化也趋明显。随着尾部的消失,蝌蚪的体长大为缩短,此时,幼蛙就能到陆地上生活了。由孵化出蝌蚪到变态完成,大约需时3个月左右。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约需时3年。
  下面将蝌蚪与成体列表加以比较(表6-3)。
uploadfile/6.jpg (38.62 MB, 下载次数: 38)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20:42 上传
青蛙一生的转变,有助于使我们了解最初上陆的动物身体结构是如何改造的;也反映了它们的祖先是由鱼类进化来的。即由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反映了脊椎动物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由水栖到陆栖类型的过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有机体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机体的逐步发育同植物和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相继出现的次序之间有特殊的吻合。正是这种吻合为进化论提供了最可靠的根据。”
国外的一些蛙种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26:47编辑过]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  1. “胀肚病”  陈晓凤等(1995)确认其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as sobria)。胀肚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外观腹部极度膨胀,腹腔内充满气体,解剖内脏,可见肝呈青紫色,肾表面充血呈鲜红色,胃和肠壁部分血呈红色,所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挤压贴向背部。  防治:可选用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治疗。在高温季节注意消毒水体和蛙体。  2. 肝肿大病  陈晓风、陈祈辉等确认其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mas hydrophila)。肝肿大病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患病蛙外观呈现肥胖症;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感,皮肤不明显充血而呈微红色;在全身各处,出现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瘢,在高温期,溃疡瘢小或不明显,在气温较低时 (&20℃)溃疡处大且深,剪开双腿皮肤可见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肌肉呈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内脏解剖发现,腹部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肝脏极度肿大,达正常水平2-3倍,呈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呈浅绿色;病蛙呈现全身性充血感染状态。  防治:可用卡那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注意消毒水体,交替、轮换使用药物。   3. 腐皮病(又叫烂皮瘸、脱皮病)    其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克氏耶尔森氏菌。该病流行广、传染快、难以控制,死亡率极高,包括营养性腐皮性。发病初期,病蛙头部背面,背部和躯干部皮肤失去光泽,皮肤温度降低,底色变黑,出现白斑花纹,随后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显露肌肉,眼球逐渐变白,食欲减退至停食,严重者死亡。营养性腐皮病是由于饲料单调而缺乏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D而发病;创伤性腐皮病多在四肢和头部出现腐皮症状,刚变态的幼蛙发病率最高,有的与红腿病并发。   防治:舒新华(1995)报道,用卡那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羧苄青霉素便剂对患腐皮病的蛙浸泡治疗,疗效显著。卢仲春 (1997)报道,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每立方米水分别加300万、400万IU泼洒也可起到防治效果。营养性腐皮病可投喂全价饲料,适当添加多维(或鱼肝油)和一些抗菌药物。   4. 红腿病  胡成钰(2000)确认该病的病原体为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caleoacer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红斑、肿胀,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不活跃,不吃食。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内空虚,出血发炎。  防治:监测水质,定期换水,保持良好水质,用1.5 mg/L硫酸铜全池泼洒,2mg/L漂白粉溶液或30mg/L生石灰进行池水及池埂的消毒。隔离发病蛙,用 0.1%-0.15%的食盐水浸泡,也可用20%磺胺类药液或每公斤加18万IU青霉素和4万IU链霉素合液浸泡10min,3d为1疗程,每天在饲料中加土霉素 0.2g/kg蛙重,分2次喂,3d为1疗程,治疗细菌的感染。胡成钰报道,经药敏实验表明:红腿病的2种病原体共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卡那霉素、氯霉素、土霉素、诺氟沙星、新霉素。因此可用这些抗生素防治红腿病。   5. 腐皮一红腿病并发症  舒新华等(1997)从患腐皮-红腿病并发症的病蛙腐烂处深层及肝脏分离出两株致病菌,经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和嗜水气单胞菌(A.hy- drophila)。它除了具有这两种病的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常群集在池子的一角,蜷缩不动,不肯下水。  防治:每月定期消毒水体,调节水质,用青霉素、链霉素泼洒饲料台、工具等。对病蛙用1.4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2d,用100-150g/L的食盐水抹擦病蛙的患病(处),或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5-10 min,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万IU)2-4mL,次日重复治疗1次,或内服磺胺脒。   6. 腹水病  贺路等(1995)鉴定其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此病的流行季节为5-9月,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30%-50%,高者可达 80%以上。腹水病的主要症状:病蛙四肢乏力,懒动厌食;体表无明显病灶;腹部膨胀;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腹水呈淡黄色或红色,肠胃均发红、充血,部分病蛙有肝肿大现象。  防治:(1)保持水质清洁,适度降低放养密度,并注意饲料的新鲜度;(2)投喂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 TMP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3)同时,对水体、食台、蛙体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注意定期换水或消毒。   7. 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  陈耀明等(1994)首次报道,上海市奉贤县某牛蛙养殖场爆发一种蛙病,经确诊为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临床症状: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肛门红肿,眼球外突,双目失明,有时伴有腹水现象。幼蛙还会在水中打转,有类似神经性症状出现。病理剖检:病蛙肝脏发黑、肿大,脾脏缩小,脂肪层变薄,脊椎两侧有出血点和血斑。  防治:未见有效的防治措施,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均无效。  8. 白内障病    陈晓风等(1995)报道其病原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 (A.aclcoaceticus)。笔者于月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某个体石蛙养殖场,发现患白内障病的蛙。其主要症状为:外观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覆盖,呈白内障状,但水晶体完好,后肢呈浅绿色,皮下肌肉呈黄绿色,解剖可见肝呈黑色、肿大,胆囊明显变大,胆汁变绿,肠基本正常。病蛙蹲伏不动,不进食。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非常高。  防治:(1)保持水质清新,环境清洁,定期用30 mg/L生石灰泼洒消毒;(2)保持饲料新鲜,并维持其营养平衡,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及其他维生素; (3)饲料中拌人氯霉素,每千克蛙用30mg,每天1次,连用5-7d;或每千克蛙用庆大霉素200mg,每天1次,连用3-5 d。   9. 链球菌病(肝炎)  叶雪平、杨广智等(1999)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链球菌。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呈暴发性,有发病面广、死亡率高的特点。从发病到死亡常为2-3 d,1周内可导致整个养殖场饲养的蛙发病,危害极大。主要症状表现为:蛙发病时,外表无明显病灶,仅表现为体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泽。发病后,蛙很快停食,伏于草丛阴湿处,四肢无力,肌内失去弹性,机体瘫软,死时或有舌头外露,口腔粘液中伴有血丝。解剖可见肝脏严重充血呈紫黑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胃肠无明显炎症,内无食物,但有少量粘液,常可见胃下端缩人胃内成结套状。  防治:(1)在放养前,对养殖池作彻底消毒,清池药物有三氯异氰尿酸或生石灰,两者的用药量分别为 2.0mg/L和200mg/L,全池泼洒;(2)种苗下人池前应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20-3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15-20min;(3)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投喂变质饲料;(4)在发病期间,饲料中拌人药物投喂,每公斤蛙用红霉素50mg,1天1次,连用5-7d,或用强力霉素30mg,每天1次,连用5-7d;(5)另外,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配制的复方制剂一“蛙康宁”投喂, 5-7d为1个疗程,对防治该病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蛙刚发病或尚未发病时及时用药,可大大提高成活率。   10. 肠胃炎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是其主要病原,池水不够清洁,蛙吞食腐败变质的饲料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常与“红腿病”并发,发病季节为每年的5-9月,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引起大批死亡。主要症状为:胃肠鼓气,腹胀,病蛙体虚乏力,行动迟缓,食欲消失,缩头弓背。解剖可见病蛙肠内少食或无食,多粘液,肠胃内壁有炎症,胃肠粘膜充血。  防治:(1)每日清除残渣,经常洗刷饵料台,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2)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粉1 mg/L或生石灰3 mg/L消毒;(3)池水用0.3-0.5 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或2mg/L“蛙消安”消毒,1天1次;(4)在饲料中加入磺胺类药物,按每公斤蛙体重0.2g添加,第2-6天减半。
蛙体消毒防蛙病
牛蛙(美国青蛙)易得病,一旦得病就难以治疗。蛙体消毒是把好防病关、保证养蛙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蛙体消毒,主要结合蛙分池、转池饲养和运输等进行。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多种。可用3%—4%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20—30克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4克杀菌王(或10克漂白粉),浸泡10—20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6克硫酸铜,浸泡10—30分钟;或每公斤清水溶解青霉素40—50国际单位、链霉素20国际单位,浸泡30分钟。选择上述消毒方法,可有效杀灭蛙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防止蛙病的发生。
蛙一旦发病,治疗较为困难,养蛙生产上应实行健康养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
1、 调控水质 养殖场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水时不能带进病原体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水的溶氧含量、PH值、盐度、温度、氨氮含量等指标定期监测,保持在适宜蛙生长的范围内。水质恶化时,随时使用水质改良剂和环境保护剂。
2、 控制密度 放养密度适当,不仅能提高单位养殖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而且能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的流行。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场的场地、水源、蛙的大小以及饲料来源和饲养管理水平灵活掌握。
3、 喂优质料 饲料必须新鲜,营养平衡全面。饲料营养不平衡会诱发多种蛙病。例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导致生理失调。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易导致蛙患烂皮病。
4、 重点预防 大多数蛙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流行季节一般的说在每年的7—9月。这期间,除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防病。一般在每公斤蛙每天用磺胺类药0.1克拌入饲料中投喂,第一天药量加倍,5—7天为一个疗程。也可以投喂蛙必康、蛙病宁、蛙维素等防治蛙病的专用药。
蛙病用药不奏效的原因
  有些养蛙户常觉得蛙病难以用药防治。根据对部分养蛙户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药太晚有些蛙病发病很快,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很短。病情严重时,蛙内脏器官已受到严重损伤,即使采用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高效抗生素也难以治愈。等到蛙厌食甚至拒食时再投喂药饵,防治效果也差。因此,平时应经常巡池,观察蛙摄食和活动情况,特别要留心观察池边草丛中及池角处有无蛙滞留不上食台。一旦发现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症用药。
  2? 水质过肥有些药物如硫酸铜在过肥水体中易与有机质等发生反应而失效。水质太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肥”,或适当增加用药量。
  3? 抗药性高蛙类病虫害如臌气病,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治会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在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交替使用多种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
  4? 疗程不足有些蛙病,用药防治没有完全治愈时就停药,疾病会迅速反复,给治疗带来更大难度。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多疗程治疗,至彻底治愈方可停药。
  5? 药物失效注射用药和口服药物,配制后搁置时间过长,会造成药效下降,影响治疗效果。药物一般应现配现用,当天配好的药物当天用完。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易受潮失效,使用前最好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测定,使用后要盖紧密封。
  6? 药物溶解不完全固体药物在泼洒前要充分溶解,不应有颗粒或块状物存在,粉状药物应没有粉末漂浮在水面,否则水体药物浓度不匀、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7? 没有全部用药采取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药饵时,蛙没有全部捕齐,部分病蛙因没有用药而得不到治疗,更严重的是这些病蛙会成为传染源,引起蛙病反复发生。因此,对一些暴发性疾病,一定要注意将大小蛙捕捉干净,全部用药,并对蛙池进行彻底消毒 。
(46.53 MB, 下载次数: 33)
20:48 上传
两栖纲的代表动物——黑斑蛙(青蛙)全介绍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有俩张图片坏了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博士的贴果然很专业啊~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厉害,这才是博士的真本事!![em17]太长了,不看。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以下是引用NEO-ZEON在 22:15:45的发言:
厉害,这才是博士的真本事!![em17]
太长了,不看。
好歹像我似的看到一半再放弃么~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这种专业帖子还是很有价值的! 顶[em03]
介绍爬虫知识,宣传爬虫文化,保护野生动物!!欢迎加入爬行天下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斑蛙养殖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