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回来以后电压跟随器原来班级走?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今天见到了梁宏达
&&&&&&&&&&
今天见到了梁宏达
以前我在电视台可没少看老梁说天下。
人称老梁的梁宏达应锦州市移动公司之邀,来到锦州市。今天在渤海大学音乐厅,我见到了梁宏达.
&& 老梁演讲在渤海大学音乐厅--2005年莫言、贾平凹、格非、刘醒龙做报告的地方。9时至11时,老梁整整讲了两个钟头。我没带照相机和录音笔。我感觉,老梁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半个历史学家、演讲家、社会观察家、新闻工作者。
老梁好大的胆量,他讲的话,电视台不敢播放,听的人感觉新鲜,内容自然和媒体不同。我不敢复述,心知肚明罢了。老梁的报告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现实、政党……老梁简直是窝瓜大的胆,他讲的内容,我好像火山口上的感觉。老梁不装,他好像是当年的鲁迅先生--反过来,看问题迥然不同。有点像闻一多,这还了得?这不是吃了豹子胆了吗?不知道,中国的民主是否达到这种程度,老梁的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我真为他捏把汗。
人称老梁的梁宏达是哈尔滨人,他其实也不老,好像是1972年生人,称谓前加了一个“老”字,想必其在业内有很高的声望他,就是一部活的大辞典;当然比辞典更管用,不光是在“检索速度”上,他更具实时性,永远都是最新版本。老梁是东北人,东北人说话有个特点,就是声音挺逗,从最著名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再说说老梁的评论,除了旁征博引,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往往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与主流媒体,不迎合大众的喜好,有种不平则鸣的感觉,我们听众从他的评论中往往能体会到快感,仿佛自己心中憋了老一阵子的话一下子吐了出来,一吐为快,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老梁说话语速极快,与某些主持人慢条斯理的主持风格大相径庭,别人可能要花两分钟时间讲的话,老梁可能一分钟就给你讲清楚了,这又迎合了大众追求高效的心态。
转载:《艺术导报》
&&&&&&&&&&&&&&
&《离形去智,
返朴归真》
&&&&&&&&&&&&————《我国著名学者--全显光教授艺术历程》
&&&&&&&&&&&&&&&&&&&&&&&&&&&&&&&&&&&&&&&&
&&&&&&&&&&&&&&&&&&&&&&&&&&&&&&&&&&&&&&&&&&&何为民
去岁拜访牛津大学著名中国艺术史学家——苏立文(M. Sullivan)
教授时谈及我在鲁迅美术学院时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显光教授,苏教授对全显光教授的艺术表示出浓厚兴趣,并收藏全显光教授的《钟馗》像一幅。今值庆贺苏教授九十寿辰之际,希望能将这样一位成就蜚然而鲜为人所知的资深艺术家的艺术与人生历程进行一番简要探究。全显光教授通过他的艺术实践,理论和教学,构建了一个可谓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这个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说很少有同代人可与之比肩。对全显光的人生与艺术历程的简要回顾,或许可使我们对他的艺术思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全显光教授的艺术能得到更多如苏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关注。
康定斯基()曾经把艺术的精神层次比喻成一个向上缓慢运动的锐角三角形:
“...然而被人们充分谅解并受到他们欢呼的,却是那些目光短浅,或者心怀叵测,企图阻止运动的艺术家。最大的部分(即三角形的底边部分)的艺术家,则获得最大多数人民的承认”。三角形最上部是引领艺术精神向上的先知先觉者,但等到受众理解到了先知先觉者,往往已经是时过境迁了,对引领艺术精神的艺术家个体来讲,是悲剧性的,他(她)生活在孤独的精神的顶尖,俯视下层的肤浅文化在喧嚣,蔓延。优胜劣汰之规律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得到验证,而在现实中却常常相反,糟糠被奉为国宝而金玉被弃置荒野,如屈原曾感叹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比比皆是的是一些三流的艺术家被炒作成‘大师’,轰炸似的出版宣传使公众盲从地追捧这种被炒出来的‘大师’。这些所谓‘大师’
明星般的巨大的影响力常可使尚乏判断力的艺术学子追随其所谓成功之路。艺术由此沦为投机和牟取名利的工具,真正潜心学术,站在精神前沿的大师却生活在寂寥,清贫中,有才华不得施展,鲜为公众乃至学术界所知,真正的艺术创造不能为全社会享用。而大师旁边的伪大师们清楚地意识到大师的存在就是对自己的威胁,所以会不遗余力地排挤和打压。全显光正是这样一位饱受压制而不屈的一位艺术大师,一个社会认知度与其真实学术贡献完全倒置的一个人。
&&&&&&&&&&&&&&&&&&&&&&&&&&&&一、苦难少年
如果磨难不能将一个人摧垮,其结果必定会使这个人的生命力更加顽强。1931年,全显光教授生于昆明的一个清贫之家。贫穷,饥饿和疾病先后夺走了十二个兄弟秭妹中的六个。三个姐姐都无缘进入学校,在家里排行第五(在幸存的兄弟秭妹中,排行第四)
的全先生是家里第一个被送到一所贫民窟似的小学校读书的。上学之后,因交不起学费而经历了无数次辍学。上初中时,一次母亲把玉镯子交给全显光典当,但典当得来的钱转眼就被偷个精光。父母耐不得全显光要上学的哭喊,带着全显光双双到校长家跪下,诚心感动了校长。学费免除,但杂费需要自己去挣,所以在放学后,又去裱画店当学徒。而全显光的勤奋,刻苦与聪慧,使他在得以被免学费返校后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并在学期末获得了奖励。奖励的钱不但交纳了学杂费,还为揭不开锅的家买了米。全显光的父亲当时是一家土布店的店员,但每逢过年过节,常被无缘由地辞退,一分钱工钱也得不到。母亲日以继夜为国民党士兵缝制绿色军服以换来微薄收入,以至后来看所有的东西都是绿色的,连自己的脸开始泛绿色了。全显光上初中时,劳累过度而且营养不良的母亲患上肝肿大,家中几乎断了炊,所谓的饭菜实际不过是大锅的清水汤。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吃饭,省下来给挨饿的孩子吃。同时还没忘记做针线活,缝制军服以继续养家。后终因无钱治病,母亲撒手人寰,去世时只有三十八岁。死时家中连棺材也买不起,求助‘施棺会’
的施舍,才将母亲装入简易棺材。母亲一辈子只照过半张照片,拍良民证不得不照,而又无钱,幸邻居相助,与邻人合照在一张照片上,剪刀剪下另一半。现在全先生仍然保留着那半张珍贵照片。没有母亲支撑这个家,家中的经济负担更重。少年丧母的他,再次辍学。为糊口,白天当学徒做毛笔,刻图章,制作钢印,晚上读书,自学代数等。为了能继续上学,自己刻制了小学毕业文凭,而得以继续读初中。因买不起教科书,他就坚持抄书,或到书局看书,但在书局看二十分钟就得离开因不允许看长。回家即做笔记,一日不停。辍学插班后考出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心疼儿子连饭都吃不饱,父亲动员儿子弃学当兵,因为最起码这样可以不为衣食犯愁,但执拗的全显光却执意于自己的理想,因为此时的他早已经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全显光教授少年时起即对艺术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临摹的&&水浒叶子&&插图常被同学索去。小学四,五年级时已经能用白描把唐
&&八十七神仙卷&&临摹得象模相样了。到了初中时开始背着家人拜师学习传统民间艺术,如画钟馗,以白描手法临摹寺庙壁画,制作水印木刻和泥塑佛像等。初中时,先后追随数位画家学画,包括随著名国画家,雕塑家袁晓岑
(b.1915) 学习中国画, 随时任红十字会医院院长的马济云先生(生年不祥) 学习山水画,以及随法国留学回来的画家廖新学
[1](1902 - 1958)
学习西洋绘画等。廖知全家贫,并爱惜全的才华,故将全的学费免除,还常将纸笔之类的赠予全。与廖学习了西洋画法,如透视等。学西洋画的同时,全也在随民间艺术家学习塑像,画年画等民间艺术。那些民间艺人向他传授了通常保密的制作民间绘画和泥塑的诀窍与口诀。全显光先生后来常感叹,自己一生幸运,遇到了那么多好的老师。那时每到过年过节全即画出成对儿的大个儿门神,卖给地主。颜色是在染坊要的,也从地上挖些有色土或石头,研磨后即成颜料。这种色彩鲜艳的大门神很好卖,即补贴了自己的学习,还能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高中毕业后,全执意参加高考,但父亲却不同意,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养儿防老,尤其全是家中长子,父年迈后,吃饭就只能靠儿子了,考出去了,将来老父谁来照料?全显光每天晚上做50支笔早上去卖,一面悄悄准备考试。考试那天,偷偷溜出家门,只带了一只普通的沾水钢笔。考完回家,不敢坦言去考场了,只得对父亲说谎,说是送毛笔去了。考试的结果是同时三所学院录取,中央美术学院和云南大学都需要交学费,自然上不起;鲁迅文艺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前身)考了第二名。听说鲁艺不交学费,还供吃供住,给衣服穿,便决定去鲁迅文艺学院。父亲听说儿子考中,并欲去遥远的东北上学,禁不住掉了眼泪,说:‘恐怕从此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你了’。父亲的话不幸言中,自全显光离开家乡,就再没有回去过,与父亲至死未得见面。刚解放时大游行,全显光承担了画马、恩、列、斯、毛巨幅画像的任务,每个画像有十米高,以墨去画。部队上司很欣赏全的才华,欲封他以尉官,全婉拒而仍然准备圆自己的艺术梦想
由此综观全先生的少年时代,虽一直为贫穷饥饿所困扰,但贫穷没能阻碍全先生对东西方艺术,对民间艺术与各类手工艺的广泛涉猎,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这些都为全先生后来成为全才式的艺术大家打下了必备的基础。
&&&&&&&&&&&&&&&&&&&&&&&&&&&
二、鲁艺岁月
上大学时,父亲送行,知道东北天寒,欲借钱做新被褥。念家中之贫,全显光阻止了父亲借钱做被褥,只穿着背心短裤,携一打了补丁的薄毯离开昆明的老家。路过北京时想到了自己的曾在京为官的爷爷全允中
[2]。车过山海关时,全显光冻得瑟瑟发抖,又舍不得买吃的,幸遇解放军将大衣借给全显光,又买来可口的饭菜得以使他顺利到达沈阳。时任教务长的版画家张望
前来迎接,见全显光短裤背心,便马上将自己的大衣借给全披上。鲁美当时是包餐制度,全显光终於可以吃到免费的饭菜,还给发衣服,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穿上新衣服的他感觉如做了新郎官儿一样。有生以来第一次住进了有暖气的宿舍,他这才觉得过上了人的生活。最关键的是在课堂上,也不必为买不起纸笔犯愁了,这些也是免费分发。
全显光虽然在班级里是最穷的一个,但也是最刻苦的一员。夏天时,常早上三点多天蒙蒙亮时既起床,拎着装满画具的小兜外出画画。发放的材料用完了,就捡回别人扔下的画过的画纸,用背面或将上面的画洗去,接着再画。每逢假期,因支付不起回云南老家的路费,便去工厂,农村画写生,跑遍了附近的农村,吃住在老乡家,每天画画,义务为老乡修理钟表。也曾利用去鞍山钢铁厂体验生活,每天泡在炼钢工人宿舍里画肖像。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在假期要画一百张素描,全显光一个人假期所画可装满整个一麻袋
(文革期间,他的所有作品被抄家,不知去向)。一次苏联来华执教的画家马克西莫夫(Maksimov Konstantin
Mefodievich
)到鲁艺访问,看到全的水彩作品后,当即向校领导表示诚挚地邀请他到苏联免费学习。但种种原因没能成行。直至1955年临近毕业,全先生终以无可争议的优异成绩被派到民主德国学习。在整个东北地区,全显光是唯一通过各项严格考核的赴德留学生。
&&&&&&&&&&&&&&&&&&&&&&&&&
三、留学莱比锡
考入世界著名的艺术院校——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学习,促成了全显光教授艺术里程的一个转折点。1955年,全显光第一次踏上民主德国的国土,同行的还有浙江美术学院的舒传熹教授。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聚集了当时东德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包括著名的
H. 马约夫(Hans Mayer-Foreyt 1916 - 1981) 和设计大师A. 凯普(Albert Kapr 1918 &
1995) 等。 跟随教授H.
马约夫学习素描与版画艺术期间,教授针对全显光的苏派风格的素描说了一席话,这句话的作用在全显光教授回国后的艺术追求上更鲜明地显现出来:“在中国有那么优秀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中国民间艺术,为什么抛弃了这些而跟从苏联的艺术?不改是不会有出路的”。全显光教授回答说一定会在半年之内改掉。“你能活五百岁吗?必须在一周之内改掉!要大气地画,画的时候不象,离开后象模特,不能照相机似地照抄模特”。马约夫教授同时鼓励全显光研究西方大师之作。自此,
“莱比锡美术博物馆”既成了全显光先生的第二课堂,他狂热地研究了从古到今的艺术,
边看边做笔记。他在与导师谈完话的一周里,画室里几乎廿四小时灯光不熄。一周下来,居然可以画出千余幅作品出来。风格上摆脱了苏派照抄自然的影响,增加了“意”象的成分。马约夫教授非常满意这个学生,就此脱胎换骨的经历,请全显光为师生做了报告。此后,全显光再去柏林艺术博物馆研究,再画,如此反复。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也由此有了本质的飞跃。
除了学习素描与版画,课余时间全显光教授还追随著名油画家W. 门采尔(Walter Munze )
学习班学习油画。学员有来自保加利亚,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学生。门采尔发现这个中国学生如此勤奋用功且才华出众,便唯独邀请他到家里学习油画。特地为全显光提供材料,画布等。又带全显光去博物馆的伦勃朗展厅,讲油画的制作。通过X光照片分析,讲解油画制作的一套套程序;分析哈尔斯的色彩,以及古典油画如何用极为有限的颜色一个色一个色地练习。导师形像地将色彩比喻成画单色画如弹钢琴,加入第二色,渐渐如(钢琴)小提琴二重奏,再加色如加入小号,直至如交响乐。与门采尔的学习,使全显光对西方油画有了透彻的了解。门采尔的女儿是美国一家公司的总裁。导师欲让全在一份表格上签字,是一份财产转让的合同书,欲将自己家产分给全,并由律师签字证明,并说否则就捐给福利院。并提供给全显光留校教学的机会。但全显光想到的是,如何能将学到的东西在国内发挥作用。他婉拒了老师的盛情。在德国学习的六年,全显光精研了各类版画与绘画技法,并对欧洲艺术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此时的全显光,可谓羽翼丰满,并迫不及待地希望以自己所学报效自己的祖国。
&&&&&&&&&&&&&&&&&&&&&&&&&&&&四、文化浩劫时代
1961年,全显光教授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此时,全显光的父亲已在全显光远赴德国第三年的大跃进期间,因患脑溢血而离开人世。经教育部批准,全显光被安排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李桦先生率师生欢迎,适逢八月节,版画系同去颐和园赏月。但时任鲁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务长、版画家张望来到北京,坚持要他回到沈阳,并许诺回沈阳的条件。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大多数人食不果腹。张望慷慨许诺,每月全显光可以得到四十斤粮食的定量等。全显光考虑的是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所以告别了北京,回到沈阳。但回到鲁迅美术学院后,情况就由不得全显光了,许诺的条件并没有兑现。但他没有怨言,
他希冀的是将在德国所学,传授给下一代。在版画系, 他健全了石版画与铜版画工作室,
当时在中国这两个版种的力量非常薄弱。这两个工作室的建立, 对丰富中国版画版种与提高版画制作水平,
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他出众的才华,尤其是他刚直不阿的性格,给自己带来的更多是不平的待遇。自己健全的版画工作室在后来甚至被剥夺了使用的权利。老版画家朱鸣岗
(b.1913) 语重心长地讲:“学校的事情复杂,你在他们眼里是一根刺,咽不下,吐不出。”
在踌躇满志,正该一展宏图的时候,
文革开始了,全显光的留学经历给自己带来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磨难,所谓“里通外国”等莫须有的罪名在等着他,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为了躲避灾难的袭击,在一个清晨,穿背心短裤,装作晨练的样子,他悄悄离开沈阳,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上海的姐姐家躲过了最为激烈的批斗。然而,终究没能躲过洗劫式的抄家。他从德国带回来的全部资料,博物馆读画笔记,五千多本画册,据说比当时整个鲁美图书馆的收藏还多的画册,尤其那些导师赠送的珍贵的一批资料丢勒,伦伯朗、珂勒惠支等欧洲大师版画原作,皆被掠夺一空。这次浩劫,让他彻底伤心,
从此以后几乎很少买书。他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改变,不从书本,而从记忆与经验着手。至今已写有数百万字的文稿。
&&&&&&&&&&&&&&&&&&&&&&&&&&&&&&五、发明家
走进全显光教授的家,几乎满眼都是他自己制作的东西。生活中别人废弃之物,被他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便成了独特的电风扇,缝纫机,挂钟,台灯,门铃,电插头等。而这些比一般工业产品更具有巧思的制作无一不体现出他的非凡创造才能。他的发明常显得人们日常所购买的日用品都粗陋和笨拙无比。比如他发明的一个小小的两个凹槽电插板,可以随意插入一排插头,免去了对准孔洞之麻烦,观之令人叫绝。
文革期间,除了马列与毛泽东的著作之外,绝大多数书都遭禁止。所幸技术方面的书可以读。才能和创造欲望犹如奔涌的激流,是压不住的,阻挡不住的。在不允许画画的日子里,他没有一味沉浸在伤感与低迷中,而是钻研起电视技术。当大批判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全显光则从上海,杭州等地购买了电视机的零部件,开始自行组装电视机,并把收音机与电视组合在一台机器上。在六十年代中叶,这台造型独特的电视成了辽宁省的第一台电视机。
八十年代初,全显光教授发明了多功能人体模型。为了实现自己的发明,他找来木工制作。模型做成后,申报了辽宁省首次发明专利。然而,这个发明又给先生惹来了麻烦。先是记者的轮番轰炸式的采访,然后是看到这个专利有利可图,那个木工凭借贿赂版画系领导,
窃取了全显光教授的专利,
自己开起了制作人体模型的工厂,并由此大发横财。全显光教授由此体会到商业的险恶。后来的陆续大小发明再也没有去申请专利。
全显光教授自小生长在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几乎一生与富贵无缘,然而,虽然有浑身的本领可以使自己生活得到改善,但他最终选择的是一条最艰苦而且最有意义的道路,即奉献于艺术的研究,创造与艺术教育,并确立了他独有的艺术体系。所以说他真正的发明是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上,并在他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
六,全显光工作室
文革结束后,中国艺术的复苏期到来了。后来那些与他同行的人,回国后纷纷成了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各大艺术学院院长。全显光教授本人则一直拒绝为官,而专心致力于艺术研究与教学。1979年,
离别德国十八年后,全显光教授陪同由全国各大美院院长组成的考察团重又踏上德意志国土。西柏林的“柏林艺术家之家”提出为全显光教授提供工作室,并提供吃住等条件,希望全显光教授能留下来安心创作。经历了文革摧残的全先生,此时正觉祖国文化春天的到来,满怀憧憬的他,谢绝了诚挚的邀请,而决意在中国施展自己的才干。
回到鲁迅美术学院后不久,全显光教授即创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
全显光教学工作室。这是鲁迅美术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工作室。这个举动,在艺术教育上打破了苏联式“大锅煮”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一种类似承包制的竞争机制,这是一种可以激活教师与学生创造潜力的机制。工作室制的建立,使滥竽充数的教师自然暴露出自己的无能。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力,这样,好的教师会有众多的追随者,
否则将会被冷落,
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拿出真本领。这期间,全显光教授在教学理念上,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苏派”的一味照抄,而改为能动表现,改自然式模写为理性解析,重新组合。改僵化静止描绘为动态记忆式表现。画人体简言之为“一拆一装”,
即化整为零地分析与理解自然结构,再按艺术表现规律去重新组装。这种教学,不再是只教授学生照抄自然的写生技法,而是教授了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一种可揭示事物本质的哲学观。1982年《美术》杂志开辟专版介绍了全显光教授的教学成果。自此,动态造型的观念,如一股潜流,影响了此后二十余年中国的各大美院的素描教学。工作室也培养出了王洪义、王兰、隋丞等一批有独立思想的优秀弟子。然而,在1987时任院长的两位老画家代表校方以所谓
“老全太辛苦了”为借口,强行撤销了这个运行八年的工作室。保守势力和陈腐的教学重新占领了主导地位。教学和使用版画工作室的权力已名存实亡。学生跟随全显光教授学习也几乎成了地下活动。全显光教授的弟子也同样成为被排挤的对象,展览被封,留校更是妄谈。一群不学无术,投机钻营和玩弄权术的人把持了教育阵地。教学的权力可以剥夺,但全显光作为艺术家的才能却是压制不住的
&&&&&&&&&&&&&&&&&&&&&&&&
七、全显光的艺术追求
全显光教授是位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在中外艺术史上,艺术理论研
究和实践范围如全显光先生之广,之深的艺术家是极为罕见的。全显光教授深谙西方艺术,对西方艺术的观念,技法和材料都有系统的研究。一位习油画的全先生的高足曾请教先生油画的作底子方法,全显光教授如数家珍般地将西方大师做底的方法讲述出来,一口气讲了数十种打底方法,弟子忙不迭地一一记录,并惊得只有叹服的份儿。除了油画,全先生对版画的研究可谓更加全面。他是中国三版(铜版、石版、丝网版)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各个版种都有详细的技法著述。他系统总结了西方的版画材料和技法,并结合了研究了中国本土的版画材料和传统版画的材料和技法。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历代壁画的材料和技法,颜料的制作,毛笔与墨的制作(他的颜料和笔大都是自制的)
。也涉及雕塑的材料与技法。在书法,篆刻,水彩等方面也都有独特的研究著述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一门自己命名的‘CX学’
由此探究造型艺术的本源问题。
全显光教授晚年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国画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他认为, 古老的中国艺术有着自己独特,深厚且极具活力的体系,
在未来必将影响乃至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全显光教授的艺术实践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而其中有以山水为主。艺术理论上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代画论进行了阐释。内容涉及极其广泛。但在对待前人的艺术理论方面,
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主张。比如, 对于齐白石的 “似与不似之间”说, 他提出了“有形无形之间” 以及“有心无心之间”之主张,
相较于齐白石的主张更为洒脱与自由, 具有老子“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3]的风范,
同时有没有走入西方彻底摈弃形体的极端主义之途。
全显光教授在艺术上的一个追求是对潜意识作用的认识。虽然弗罗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影响了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但全显光教授的“潜意识说”可以被视为纯粹中国式的,与古老易经,气功等一脉相承的理论在艺术上的应用,其目的即是通过自然抒发,不设计,以开掘艺术家无尽的创造源泉。因为设计依赖于理性,
理性通常是知识与经验的总结,来自于存在过的事物,由此产生的作品常如石涛所不耻的“古人之须眉”[4]
或重复自己,很难出现有个性的新面貌;潜意识的目的是练习心手相应,调动身体的全部参与, 通过大量实践,画到一定程度即臻此境,
犹如进入忘我的宗教境界。无设计不是无目的的乱画,
无设计是艺术家进入到如禅定状态后精神本质的自然显现,是人性的自由解放。因为自由在社会中常难以实现,而人们可通过艺术去实现,艺术中才有完美。古人有“意在笔先”之说,
但全显光提出了“意在笔后”的观点,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点出了潜意识的作用,犹如画圣吴道子,绘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他是没有时间通过“意在笔先”来完成那样的巨作的,故此,全显光提出了只有解放潜意识,才能获得艺术创作上的真正自由的主张。
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全显光教授的山水画意境恬淡、悠远、平和而同时映射出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这样的意境,
当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状态。这里没有欺诈,没有残杀,没有喧嚣,没有物欲横流,似乎是与现实互补。犹如莫扎特的作品,
现实生活的磨难在音符中、在笔墨中消解了。他画山水与众不同的是,既不主张‘搜遍奇峰打草稿’也不主张过多师法古人。他以为两者都是求于外,
他主张修炼自身,
以使丛林丘壑自然从笔下涌出。他认为黄宾虹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发展。自五十年代起研究黄宾虹的山水艺术,与众多追随黄宾虹的画家不同,他目标在发展黄宾虹的艺术思想,在黄宾虹没有研究到的地方作为起点。
亲历与目睹了社会上的黑暗现实,饱受了势利之徒的打击,他以艺术的方式作出了回应。有一种题材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的反抗意识,
那就是钟馗像[5]。在中国民间,钟馗是一个驱除邪恶的象征。自唐代吴道子以来,
描绘钟馗题材的历代名家不胜枚举。但全显光的钟馗与前人有很大不同,如他的得意门生王洪义所言:“钟馗是中国传统题材,古今许多画家都画过,但从厚重和狂放兼备的角度看,没有人能超过全师”[6]。全显光画钟馗,并没有直接描绘捉鬼的场面,或执剑怒目而视,或挥剑舞扇,多虬髯浓密而散乱。他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如火山爆发前一触即发的力量。每逢端午节,
他都要画钟馗以驱妖魔。他既制作丈二钟馗像也描绘只有掌心大小的袖珍钟馗,虽然大小有别,但一个共同特征是,钟馗的眼睛, 似乎有一种穿透力,
一种让卑劣小人观之胆寒的凛凛威光。他画钟馗,能让人感受到他呼之欲出的生动,一张素纸,如此被赋予了生命。
在全显光教授近年作品中, 佛像题材占了很大比重, 并以水墨、篆刻、雕塑、壁画等各种形式出现。他曾经热情地有济世救民之心,
乃至是一位有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然而,现实中无休止的挫折和打击,使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有所疏离,他在晚年很热衷于佛教题材,尽管他没有像李叔同()那样削发为僧,但观其近年来的画作,可见出他的思想与宗教境界颇有相同之处。他常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人总是生活在框框之中,其发展必然是由小框框走入大框框,由小自由走入大自由,舍小而取大,最后才能得大自在。”[7]他舍弃的是物质享受,只求有床能眠,
有粥能饱的境界,得到的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这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反映在艺术上即是一种超越物性的纯然精神盛宴。
全显光教授的艺术体系,其宗旨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是离形去智,返朴归真。实际上,
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非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极富创造力者而不能为。事实上,自西汉刘安揭示出形神问题后[8],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千百年来已为中国画坛之圭臬。全显光先生提出的“以神取形”
和“意在形随”之说,虽不可肯定是全先生独创,但他创造性地将以神写形作为一种手段,开创出完整而神奇的艺术体系,并进一步“离形去智”,最终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这与老子的“绝圣弃智”及“见素抱朴”[9]
不谋而合,体现了全显光艺术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可以说超越了艺术范畴,而上升到了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期望。
以上是对全显光教授的生平和艺术做一简单介绍,很难在缺乏资料的条件下以如此短的篇幅将全显光教授的卓绝才华与贡献展现出来,有关全显光先生的艺术研究与评鉴,则有待今后有识之士的进一步工作。
全显光教授简介:
1931年8月生于云南昆明市。1955年毕业于鲁迅文艺学院绘画系,同年赴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留学。1961年秋毕业,获得版画家、硕士研究生等学位。同年冬回国,在鲁迅美术学院历任讲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冬退休。2005年被北京耿丹学院聘请为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鸭绿江水彩画会会长,辽宁省版画学会副会长。著有论文《视觉记忆,动向造型与素描的基础训练》,《素描求索录》,《素描艺术》之我见等。专著《素描求索》,译著:《格里高莱斯库》,译文《艺术作品的真实性》等多种。
& &(作者何为民: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
&&&&&&&&&&&&&&&&&&&&&&&&&&&&&&&&&&&&
(2007年9月于英国、牛津大学)
----------------------------------------------------------------------------&注释:&&
[1]廖新学为龙云 ()
主持滇政时期送到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一个画家,与著名画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袁晓岑(b.1915 )
一道,自1933年起在法学习和生活了十四年。1947年回国。后任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师院艺术科教授兼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职。
[2]全显光的爷爷在清末中了举人,为整个昆明市(当时为昆明县) 两个举人之一,被选入京为官。
&后来厌倦京城官府生活,要求回到家乡,被封昆明县长而未受,回到家乡开了慈善堂,因精通医术,余生专为穷困妇女看病。
[3]辜正坤译《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第116页。
[4]‘古人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眉目,古人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荣宝斋出版社。
[5]钟馗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因其辟邪涵意从驱傩的工具敷衍成人名,再被释神名,《周礼·考工记》说‘齐人谓椎为终葵’,终葵为驱鬼之棍棒,“终葵”二字通“钟馗”;另一说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的“驱傩”之神,敦煌写本经文《儿郎伟》记述:“驱傩之法,自昔轩辕,钟馗白泽,统领居仙。”唐代王仁熙在《切韵》中明确指出“钟馗,神名”
。据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载明皇体不适,一日梦二鬼窃其玉笛和杨贵妃的紫香囊,为一大鬼所捉并将二小鬼剜目而食,自称生前为武举不中之士,发誓要除尽天下之妖孽。明皇醒后顿觉病去体健,遂遣画师吴道子画钟馗,自此钟馗故事就在民间与文人画家中附会流传,文学与绘画互相影响。绘画中,除了原来的驱邪神像画,又增加叙述钟馗世俗生活的叙事画。
[6]大头的博客& /u/18/17/whyw/index.html
[7]全显光著:《素描求索》,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8]西汉刘安在《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中提到“画者谨毛而失貌” 。
[9]辜正坤译:《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第116页
画家/书法家——朱鸣冈
&“不求闻达不求奢,倚得青山便建家;可喜老来无些事,捡张旧纸学涂鸦。”这番话出自朱老先生的嘴里,幽默、低调、随和。而在我看来,则是饱含学识的谦虚,是看尽人世无常的洒脱,是真正感悟人生,参透生命本质的升华。
看过朱鸣冈先生的画之后,你会发现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他的花鸟画“一阵清风驱溽暑,破尘嚣,为我添安逸,明月夜闻幽笛。”比如《枫林待月》,《种得萧疏竹数竿》,《郎吟图》等等作品,透露出的是一种悠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闲庭信步的潇洒。
&&而从朱先生的木刻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沉重和辛酸。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抗日救国,朱先生做了一系列的创作宣传作品,有《寒夜街头》,《同志!我们的血不能白流》,《流汗的一群》,《敌机走后》,这时期的作品,有人民的苦难,人间的冷暖,体现了朱老先生的血气方刚,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以及对广大群众的深深同情,同时也激发了一些人的爱国热情。
朱老先生已94岁高龄,他选择了美丽的厦门颐养天年,修身养性,由于身体的不适,听说朱老先生已谢绝外界采访和邀请,我们只能在心里深深地祝福朱老先生。
&&&&&&&&&&
2006年.冬.摄影家/西蒙和大师朱老的合影.【92岁】
&&&&&&&&&&&
2008年.深秋.摄影家/西蒙和大师朱老的合影.【94岁】
&朱鸣冈先生介绍:
[近现代]一九一五年生。安徽凤阳人。
1934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习山水、花鸟。
1936年在安徽家乡任小学美术教员。
抗日期间参加教育部第二巡回戏剧教育队,任绘画干事。
1939年参加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开始专攻木刻。
1940年任福建省改进出版社《战时木刻画报》编辑。
此后又任福建国立侨民师范、永安示范美术教员。
1945年任台北师范美术教员。
1948年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并任该会研究部长。
1949年任辽宁旅大市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53年到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美协辽宁分会副主席。
擅长木刻、钢笔画。
早期作品又木刻《台湾组画》,以及五十年代创作的木刻《天下无难事》、《新的课题》等。
出版有《鸣冈木刻画集》第一、二集,《朱鸣冈作品选》。
朱鸣冈先生作品:
廈門書畫大家——朱鳴岡
于朋友处认识朱鸣冈老前辈,从其作品选集进一步认识朱鸣冈老前辈在书法、国画、诗词的造诣。
由于手头资料的有限,要系统介绍朱鸣冈老前辈是不可能,只是从一部分作品中让朋友认识他。
朱鸣冈简介:
我国著名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1915年生于安徽凤阳,1934年入苏州美专学习,1939年发表第一幅木刻作品。是抗战时期大后方进步的木刻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木刻展,深刻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痛苦与抗争。他曾在福建、香港、台湾等地从事美术教学和创作活动,对当地进步美术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1947年来到东北解放区,在旅大地区从事美术领导工作,1953年调来鲁迅美术学院,任全院创作教研室领导,开创学院版画事业,建立版画系。1958年出任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首任系主任,直至“文化革命”前。出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美协理事.版画家协会顾问。他对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设、教学、创作及培养青年教师有重大贡献。他的木版画和中国画创作,充满生活情趣,格调清新、脱俗。代表作有木刻《台湾生活组画》(1947),《万事开头难》(1953),中国画《桐叶双鸡》(1979),等等。1985年后,先生离休移居厦门,是著名的文化老人,倍受当地各界尊重,近年来出版国画.书法.诗词等著作多种.
朱鸣冈书法:
朱鸣冈国画:
朱鸣冈木刻:
朱鸣冈诗作:
  《卜居厦门有感》的诗:“北国居留久,南来重建家。只因情缘厚,哪顾鬓如花。”
  “不求闻达不求奢,倚得青山便是家。可喜老来老些事,捡张旧纸学涂鸦。”
&&&&在收集整理永安东南抗战文化历史资料中,朱鸣冈先生在福建永安等地创作的系列木刻画是我们搜寻的重点。他在永安由歌林社出版的《鸣冈木刻画集》第一集、第二集机印本,在当时就是全国木刻界的一件大事。可惜因为当时印刷条件和经济原因,画集发行数量极少。为此,朱鸣冈先生在该木刻画集的后记中做了明确说明。我们从先生的后记中我们了解到,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朱鸣冈先生曾将自己的木刻作品亲自手拓200册出售。木刻画集面世后在全国引起重视,许多人来信购买索要。在同年秋,他在好友赵体真先生极力敦促下将木刻作品整理付印。出版者是永安歌林出版社,地址设在北门抚沟街新村6号;经售处则是设在永安中正路102号的立达书店。这册抗战时期在永安印刷出版的木刻画集,在制版印刷中克服了相当大的困难。印刷纸张完全采用本地生产的竹纸,封面黑绿套色印刷纸质较厚。木刻画集有几幅作品幅度较大,装订则采用折叠方式阅读时可以展开。画集部分木刻作品原打算彩色印刷,但限于条件而最终只得放弃。
&&&&有趣的是我们在收集这本珍贵的《鸣冈木刻画集》时,又丰富了另一研究题材的内容。抗战时期,永安是福建临时省会,为了抗战这一全民族的救国运动,小小的山城机关林立人才济济。在弥漫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死神在日寇轰炸机的机翼下发出狰狞的呼啸。永安不仅是一个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爱情之城。在战火中盛开的爱情之花,使山城永安有一种别样罗曼蒂克的美丽。永安著名的爱情之侣,有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和许粤华、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和葛琴、永安《现代青年》主编赵家欣和谢怀丹,还有省立音专校长蔡继琨等人。现在又可以增加朱鸣冈夫妇,他的新婚妻子名叫林端正。就在这本木刻画集中,朱鸣冈先生充满爱意地为妻子也精心刻画了一幅,名曰“祝君健康”的作品。画中短发秀美的林小姐举杯向读者衷心祝愿,使这册充满悲凉激情的战时木刻集凭添了一番温馨。
&&&&在收集朱鸣冈和永安其他战时木刻画家史料的社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永安西门外上大溪黄泥坡上的一处简易的古民居,曾是当时木刻版画最大的制作工场。小院内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木刻以及坏料堆积如山,有许多从印刷机卸下沾满油墨的版模也集中垒放在墙跟檐下。抗战胜利后,老百姓还不敢动这些东西,只是等待好长时间未见动静,渐渐把它们当柴火烧掉。如今当我们想从衰败的旧居中寻找昔日的辉煌痕迹时,无情的岁月已经把一切洗刷的荡然无存。看着眼前忙碌的拆迁工地,要不了多久这些尚可追忆凭吊抗战文化的老房子又要被全部抹去!
&&&&朱鸣冈先生的木刻是永安抗战历史重要的见证,他抗战初期就积极参加中国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在永安福建省改进出版社编辑《战时木刻画报》,先后在福建训练团、永安师范等担任美术教师。这一时期,他始终坚持木刻创作,发表了大量进步木刻作品。永安创作出版的木刻作品,在1985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仅300册的《朱鸣冈作品选集》中,被收入多幅。朱鸣冈先生的木刻作品是永安抗战的历史见证,也是美丽山城永安永远的骄傲!
鸣冈木刻画集——一九四三年歌林社出版
同志!我们的血不能白流 1939年
搜索 1939年
寒夜街头 1939年
病人之家 1939年
流汗的一群 1939年
囚——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9年
跋涉 1940年
敌机走后 1940年
小公务员之家 1940年
放马 1940年
&&&&在收集整理永安东南抗战文化历史资料中,朱鸣冈先生在福建永安等地创作的系列木刻画是我们搜寻的重点。他在永安由歌林社出版的《鸣冈木刻画集》第一集、第二集机印本,在当时就是全国木刻界的一件大事。可惜因为当时印刷条件和经济原因,画集发行数量极少。为此,朱鸣冈先生在该木刻画集的后记中做了明确说明。我们从先生的后记中我们了解到,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朱鸣冈先生曾将自己的木刻作品亲自手拓200册出售。木刻画集面世后在全国引起重视,许多人来信购买索要。在同年秋,他在好友赵体真先生极力敦促下将木刻作品整理付印。出版者是永安歌林出版社,地址设在北门抚沟街新村6号;经售处则是设在永安中正路102号的立达书店。这册抗战时期在永安印刷出版的木刻画集,在制版印刷中克服了相当大的困难。印刷纸张完全采用本地生产的竹纸,封面黑绿套色印刷纸质较厚。木刻画集有几幅作品幅度较大,装订则采用折叠方式阅读时可以展开。画集部分木刻作品原打算彩色印刷,但限于条件而最终只得放弃。
&&&&有趣的是我们在收集这本珍贵的《鸣冈木刻画集》时,又丰富了另一研究题材的内容。抗战时期,永安是福建临时省会,为了抗战这一全民族的救国运动,小小的山城机关林立人才济济。在弥漫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死神在日寇轰炸机的机翼下发出狰狞的呼啸。永安不仅是一个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爱情之城。在战火中盛开的爱情之花,使山城永安有一种别样罗曼蒂克的美丽。永安著名的爱情之侣,有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和许粤华、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和葛琴、永安《现代青年》主编赵家欣和谢怀丹,还有省立音专校长蔡继琨等人。现在又可以增加朱鸣冈夫妇,他的新婚妻子名叫林端正。就在这本木刻画集中,朱鸣冈先生充满爱意地为妻子也精心刻画了一幅,名曰“祝君健康”的作品。画中短发秀美的林小姐举杯向读者衷心祝愿,使这册充满悲凉激情的战时木刻集凭添了一番温馨。
&&&&在收集朱鸣冈和永安其他战时木刻画家史料的社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永安西门外上大溪黄泥坡上的一处简易的古民居,曾是当时木刻版画最大的制作工场。小院内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木刻以及坏料堆积如山,有许多从印刷机卸下沾满油墨的版模也集中垒放在墙跟檐下。抗战胜利后,老百姓还不敢动这些东西,只是等待好长时间未见动静,渐渐把它们当柴火烧掉。如今当我们想从衰败的旧居中寻找昔日的辉煌痕迹时,无情的岁月已经把一切洗刷的荡然无存。看着眼前忙碌的拆迁工地,要不了多久这些尚可追忆凭吊抗战文化的老房子又要被全部抹去!
&&&&朱鸣冈先生的木刻是永安抗战历史重要的见证,他抗战初期就积极参加中国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在永安福建省改进出版社编辑《战时木刻画报》,先后在福建训练团、永安师范等担任美术教师。这一时期,他始终坚持木刻创作,发表了大量进步木刻作品。永安创作出版的木刻作品,在1985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仅300册的《朱鸣冈作品选集》中,被收入多幅。朱鸣冈先生的木刻作品是永安抗战的历史见证,也是美丽山城永安永远的骄傲!
鸣冈木刻画集——一九四三年歌林社出版
同志!我们的血不能白流 1939年
搜索 1939年
寒夜街头 1939年
病人之家 1939年
流汗的一群 1939年
囚——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9年
&&&&在收集整理永安东南抗战文化历史资料中,朱鸣冈先生在福建永安等地创作的系列木刻画是我们搜寻的重点。他在永安由歌林社出版的《鸣冈木刻画集》第一集、第二集机印本,在当时就是全国木刻界的一件大事。可惜因为当时印刷条件和经济原因,画集发行数量极少。为此,朱鸣冈先生在该木刻画集的后记中做了明确说明。我们从先生的后记中我们了解到,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朱鸣冈先生曾将自己的木刻作品亲自手拓200册出售。木刻画集面世后在全国引起重视,许多人来信购买索要。在同年秋,他在好友赵体真先生极力敦促下将木刻作品整理付印。出版者是永安歌林出版社,地址设在北门抚沟街新村6号;经售处则是设在永安中正路102号的立达书店。这册抗战时期在永安印刷出版的木刻画集,在制版印刷中克服了相当大的困难。印刷纸张完全采用本地生产的竹纸,封面黑绿套色印刷纸质较厚。木刻画集有几幅作品幅度较大,装订则采用折叠方式阅读时可以展开。画集部分木刻作品原打算彩色印刷,但限于条件而最终只得放弃。
&&&&有趣的是我们在收集这本珍贵的《鸣冈木刻画集》时,又丰富了另一研究题材的内容。抗战时期,永安是福建临时省会,为了抗战这一全民族的救国运动,小小的山城机关林立人才济济。在弥漫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死神在日寇轰炸机的机翼下发出狰狞的呼啸。永安不仅是一个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爱情之城。在战火中盛开的爱情之花,使山城永安有一种别样罗曼蒂克的美丽。永安著名的爱情之侣,有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和许粤华、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和葛琴、永安《现代青年》主编赵家欣和谢怀丹,还有省立音专校长蔡继琨等人。现在又可以增加朱鸣冈夫妇,他的新婚妻子名叫林端正。就在这本木刻画集中,朱鸣冈先生充满爱意地为妻子也精心刻画了一幅,名曰“祝君健康”的作品。画中短发秀美的林小姐举杯向读者衷心祝愿,使这册充满悲凉激情的战时木刻集凭添了一番温馨。
&&&&在收集朱鸣冈和永安其他战时木刻画家史料的社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永安西门外上大溪黄泥坡上的一处简易的古民居,曾是当时木刻版画最大的制作工场。小院内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木刻以及坏料堆积如山,有许多从印刷机卸下沾满油墨的版模也集中垒放在墙跟檐下。抗战胜利后,老百姓还不敢动这些东西,只是等待好长时间未见动静,渐渐把它们当柴火烧掉。如今当我们想从衰败的旧居中寻找昔日的辉煌痕迹时,无情的岁月已经把一切洗刷的荡然无存。看着眼前忙碌的拆迁工地,要不了多久这些尚可追忆凭吊抗战文化的老房子又要被全部抹去!
&&&&朱鸣冈先生的木刻是永安抗战历史重要的见证,他抗战初期就积极参加中国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在永安福建省改进出版社编辑《战时木刻画报》,先后在福建训练团、永安师范等担任美术教师。这一时期,他始终坚持木刻创作,发表了大量进步木刻作品。永安创作出版的木刻作品,在1985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仅300册的《朱鸣冈作品选集》中,被收入多幅。朱鸣冈先生的木刻作品是永安抗战的历史见证,也是美丽山城永安永远的骄傲!
鸣冈木刻画集——一九四三年歌林社出版
同志!我们的血不能白流 1939年
搜索 1939年
寒夜街头 1939年
病人之家 1939年
流汗的一群 1939年
囚——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39年
跋涉 1940年
敌机走后 1940年
小公务员之家 1940年
放马 1940年
跋涉 1940年
敌机走后 1940年
小公务员之家 1940年
放马 1940年
原文地址:作者:
  全显光(1931.8-
)云南昆明人。擅长版画、水彩画、美术教育。1955年于鲁迅文艺学院毕业,入德国莱比锡艺术学院H·马约夫教授画室攻版画,同时入w·门采焊画室学油画,1961年毕业获“
版画家”称号。历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办“全显光教学工作室”。作品有《早上好》、《心星》、《浓阴》、《希望》等。出版有《素描求索》、《全显光水彩画选》,译著《罗马尼亚画家格裹高莱斯库》。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
我的老师全显光
发布时间:
  全显光
  王丹/绘
  编者按
  昆明人全显光先生,是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现居沈阳。全先生今年八十高龄,他于1955年至1961年间,留学德国著名艺术学院——莱比锡艺术学院,获得“版画家”荣誉称号后归国,是新中国艺术史上“德国学派”的领军人物。
  全先生回国后,长期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艺术造诣贯通中西,学识精深渊博,画风强悍厚重。他的钟馗画像,别创一格,雄肆霸悍,横迈古今,堪称一绝,为日本、韩国等收藏家推重,牛津大学著名艺术史家苏利文教授也对其钟馗像赞不绝口,并有多幅收藏。
  全先生为人低调,少与外界接触。本期大手笔邀请全先生的学生王洪义(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谈谈自己的老师,在王洪义教授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全显光先生的艺德和师德。
  我一直缺乏勇气在很公开的媒体上谈全显光老师,这不是因为我的老师不够好,而是因为他太好,我不够好。如常言所说:一流老师门下多是二流学生,二流老师门下才有一流学生。我的老师显然是一流的,我却连二流也够不上,如果斗胆自报出身,其实是有辱师尊的。
  在人的成长中,能遇到好老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对才能平庸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我在进全显光工作室之前学画多年,对中国学院派美术也算略有所知,但是如果没有全师在近三年时间里耳提面命式的悉心指教,我到现在也一定会和很多那个年代的美术学生一样,分辨不出美术领域的优劣香臭,还会神经兮兮地一看见什么时髦的东西就顶礼膜拜以至神魂颠倒。是我的老师给我打开一扇通往艺术广阔空间的大门,虽然那时我只有20多岁,但我当时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中国美术界的局限,这些东西中包括人的审美观和素描技巧,在很多年后,我国的主流美术界才慢慢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
  全显光教授是一个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是一个终身以美术教育为职业的人,是技艺精湛的中国画家、版画家、油画家、水彩画家和素描画家,他还是一个学者和发明家。我在他的工作室里学习素描和色彩,还学木刻和油画。记得毕业时全师说我只学到了百分之四十,我当时以为我学到了他的全部学问的百分之四十,心中好不得意,但很快我就发现了,我学到的只是他给我们开课内容的百分之四十,这就是不及格呀!可就是这百分之四十的所学,也能支持我毕业后在高校里教书至今。当然,我后来因工作需要转行从事美术史论教学,以至不能完整体现师承,但我至今研究理论的方法,仍然是在全师那里学到的对自然事物的结构分析法和客观实证精神。我相信,就算在各种艺术豪杰平地而起的今天,这些只有经过系统训练才能领会的内容,仍然是中国美术教育领域中的凤毛翎角,所以,这是一个老师能赐予学生的最珍贵礼物了。当老师当到这个份上,就可以有尊严了,这就是我这种不肖弟子提到全师也肃然起敬的原因。说起来,我也当老师很多年了,相比全师,除了照本宣科,我实在没有任何礼物送给学生,也就至今没获得过尊严。&
  “埋名自古是奇才”,一流的艺术才能和艺术教育才能,注定了全师要终生寂寞。迄今为止,全师之学既非正统权威之学,也非显贵门派之学,更非时髦流俗之学,而差不多已是遗世独立之学了。全师虽名显光,但其名与实相比,多年来是既未彰显于世也无耀眼之光。他只是利用他通晓古今中外的学术优势,在美术创作和教育领域默默耕耘,并以超人功力达到国内罕有人匹敌的程度。他在1960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作助教工作多年,我以私心揣度,那时他的实际水平绝不会低于一般教授;他在1970年代末期几经周折建立了一间工作室,在我们这届学生(3人)毕业后,又招了一届(2人),就被撤销了,并且从此就不见于校方的任何正式记载,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工作室。1990年代以后他在家里教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条件有限不说,想开展较大规模的教学实验就困难了。后来他刚到60岁就退休了,而且没有再被返聘。这曾让长久在外地工作的我一度困惑,因为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在东北那所美术学院里,任何学院级领导退休都一定会被返聘,而像全老师这样的美术教育家——哪怕才能卓著(或许正因为才能卓著)也绝不让你多执掌一天教鞭?当然退休后的全师家里还不断有学生登门求教,这种发自民间的学习情况让人感动,来访者三教九流的身份,也使我觉得看似严厉的全师,其实是有教无类的好好先生。只是在没有教室和像样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全师教学只限于对登门求教者的片段指导,廉颇未老却连个武馆也开不成,想起来真是徒唤奈何呀!我在离开学校后至今的近30年里,也常常登门向全师求教,这样还附带一个好处,是能经常看到全师的画作,悬挂在他家的墙壁上,时常更换,每次看到都有耳目一新之感。
  我向全师学得最多的是素描,尤其是人体素描,用功最勤,可后来阴差阳错走到美术史论的圈子里,把那些很好的功夫撂荒了。说很好,当然是敝帚自珍,若与全师的素描相比,我那两把刷子就提不起来了。全师的素描大气磅礴,若轻,形式上能随着描绘对象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对人体结构的理解深入透彻,远非国内一般素描可比;那时他在课堂上偶尔作画,我们只有傻看着的份。后来我还跟他学了一段时间的油画,也与国内流行的画法迥然不同,是从做画布开始,严格遵照程序用透明色层层罩染,这是欧洲古典油画的路子。到了1990年代,国内几所美术学院请老外来传授油画技法,众多老大不小的画家们要花重金去学绷画布打底子调颜料这些入门级油画技法,我看到后有些发笑,因为那些外教讲的东西与我从全师那里学过的东西几乎是一样的,没什么新鲜的,只可惜中国的画家们似乎只认大鼻子。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风潮吧,我们毕业后没几年全显光工作室就被撤销了,全师的教学实验搞不成了,他转而以创作中国画为主,山水,花鸟,人物都画。山水画得比较黑,走的是黄宾虹的路子,但更抽象,有新意,通常不容易被人理解;花鸟中多荷花,通常是大笔泼墨,苍劲有力;人物画以钟馗为主,是一绝,笔法狂放,形象塑造狰狞可怖,能得钟馗神韵,堪称前无古人。可惜,全师这些作品发表极少,我几次要拍他的作品拿去发表,都遭到拒绝,理由是还没画好呢。后来我好不容易拍到一幅他送给别人的作品,发表在一个学报的封三,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是因为,稍有教养的人,站在全师作品面前,都能隐隐感到这可能是此时代的伟大作品,虽然这些作品至今还没有一流的名声。
  一流的作品默默无闻,对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来说都不是好现象,与这个现象相伴随的,是很多末流作品能有一流名声,在拍卖会和展览会上搔首弄姿,赚他个盆盈钵满。或许,在各种冒牌艺术大师满天飞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大师只能缄默无声了。我觉得全师现在差不多是一个默不作声的人,这可能与他的年事渐高有关,但他从未停止过对艺术问题的思考,他的艺术笔记越记越厚,作品也越来越多,两个看上去有些凸起的眼睛也始终那么明亮。这两个很大的眼睛给许多见过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我老婆就常提到全师的眼睛,说看上去挺吓人的。
  在未进全显光工作室之前,我多少有一点狂妄之心,奢望自己也能创造出一点什么来。在跟随全师学习之后,我知道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科学深入的艺术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已经基本完备,留给我的事情只是学习,很显然,我这里说的就是全显光美术基础教育体系。有关这个教学体系的内容,1982年的《美术》杂志上有图文并茂的介绍,全师的《素描探索》(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也有概略的解说。我自己在两篇小文中提到过这个体系,但比较深入的研究是2009年的一篇研究生毕业论文《论新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德国学派”——以全显光与舒传曦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为例》,这篇论文被评为上海市研究生优秀论文,作者王新与全老师的渊源不仅在于他是我的学生,还在于他是云南大学的青年教师,而全老师正是昆明人。事实上,对一般美术基础教育而言,有了全师所开创的能融汇古今的现代美术教学体系,我们就不需要凭主观想象胡乱探索和盲目追随,我们也不必挖空心思地去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创新什么的,因为他的美术教学体系已相当完备,起码可适用于美术学和设计学两大门类。至于现在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的美术家只会以拙劣的技能画照片,有那么多的美术学院还在用那么陈旧的画法教授学生,就不是这里要说的话题了。
  说到最后,还要简单介绍一下全师的学院教学生涯,他在1979~86年举办全显光工作室,招收两届本科生,共计5人,其中2人毕业后出国发展,1人转入商界。比较详尽的有关全师的生平介绍,可见何为民写的《离形去智、返朴归真——全显光及其艺术》一文,何是全师带过的硕士研究生,现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美术创作。为民老弟对全师也一向佩服,时常打来越洋电话和我相对感叹。我们都清楚,虽然我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比全师当年好多了,但在人格、才能和创造性方面,全显光老师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大道无极
  笔墨至纯
  篆刻&钟国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压跟随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