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樊富珉 走进新生活讲的课前游戏中拍36下是为什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导师简介-樊富珉
姓名:樊富珉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前职务: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临床与咨询学,社会学研究专长:人格发展与健康教育团体咨询与训练问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生涯发展规划与产业咨询联系方式:清华大学伟清楼503室(办公室)ffm@教育背景年清华大学工程系铸造设备及工艺专业学习年清华大学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班学习年日本筑波大学学系进修(教育部公派外国人研究员)主攻&咨询&,师从于日本著名的临床与咨询学专家松原达哉教授年香港大学教育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学院合办&辅导方向博士班&结业,师从于著名华人咨询专家、香港大学院林孟平教授工作履历清华大学系教师,学生辅导员清华大学团委常委、文化部长、学生部就业指导小组成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从事应用学与比较德育研究,讲授《社会学》、《青年学》、《比较德育》等课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生导师,研究&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咨询&,兼任清华大学学生咨询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教授,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应用学研究室教授,应用学硕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2002年起)2008-至今清华大学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学会理事;临床与咨询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社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大学生咨询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连续6年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会临床与咨询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工作组主任担任《中国卫生杂志》编委;《中国健康学杂志》编委;担任《学报》、《科学进展》《社会研究》等特约评审;担任(台湾)《辅导与谘商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2/9)国际行为发展学会(ISSBD)会员日本产业咨询学会(JSIC)会员日本学生相谈学会(JSSC)荣誉会员(大学咨询学会)社会兼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治疗师考核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应用学,临床与咨询学,社会学研究专长:人格发展与健康教育团体咨询与训练问题早期发现与危机干预生涯发展规划与产业咨询专业资格:中国学会注册督导师(2007-至今)注册号码:D-06-010研究概况科研项目(近年)序号课题名称课题来源启动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经费(万)本人角色1危机干预治疗规范与示范研究科技部2010201210.5本子课题负责人2团体咨询与治疗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关键技术示范科技部201020124本子课题负责人3表达性方法在地震灾区的进阶培训研究香港大学201020118.5项目负责人4表达性方法在灾区中小学应用探索研究香港大学2009201015项目负责人5西部女教师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沿海集团2009201010项目负责人6我国大学生自杀预防及生命教育研究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820115.2课题负责人7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李家杰基金2009201030本子课题负责人8北京热线建设与运营李家杰珍惜生命基金会2009201071.216本子课题负责人9四川地震灾区教师辅导培训与研究香港大学2008年2009年38.65万(港币)项目负责人10身心灵辅导模式应用研究香港大学2008年2009年6万(港币)课题负责人11贫困地区农村中学师生健康教育模式建构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2007年2008年8.9万项目负责人12中国自杀研究文集与研究报告李家杰珍爱生命基金2007年2009年10万子课题负责人13西部高校贫困生健康教育福特基金2006年2007年15.5万负责人14大学生自杀及其预防研究北京市教委2006年2007年4.5万负责人15大学生网络与行为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2004年2007年4万子课题负责人16高校危机干预大纲编制北京市教育工委委托项目2004年2004年0.6万负责人17华人文化与辅导模式研究香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2001年2003年26.4万港币负责人18SARS危机反应与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2003年2004年3万元负责人奖励与荣誉1、2001年6月获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2、2002年12月主持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编制》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2003年7月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4、2003年9月获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奖&5、2003年11月获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6、2003年12月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获一等奖)7、2004年12月作为第二负责人,与北航王建中合作《大学生健康教育理论与工作体系构建》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8、2004年12月作为第三负责人,与北京吉利大学边保旗等合作《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荣获2004年北京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9、2006年主讲《大学生健康》课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10、2006年作为第一负责人《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1、2006年9月被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选为北京市社会科学专家科普报告团优秀成员12、日获中国卫生协会大学生咨询专业委员会&成就奖&13、2007年4月获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14、2008年3月专著《团体咨询》获第三届&朱智贤学奖&15、2008年11月获中国卫生协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16、2008年12月主讲研究生《成功训练》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17、2009年3月第三次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第11届&良师益友&称号。18、2009年参加主讲的《与爱同行:危机与灾难援助特别节目》光盘获中宣部奖励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樊富珉何瑾编著《团体辅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樊富珉张天舒主编《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编著《华人文化与团体辅导: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2009年1月樊富珉,团体治疗理论与技术,治疗手册,车文博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783-835页陈峰樊富珉主编,热点中国:转型时期的挑战,(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8年樊富珉主编《团体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樊富珉主编《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2月)樊富珉费俊峰编著《青年健康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樊富珉林永和主编《素质:成功人生的基础》北京出版社(2005年6月)樊富珉王建中主编《当代大学生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樊富珉著《团体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樊富珉刘丹编著《尽展你人格的风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陈丽云樊富珉何敏贤王文持鞅唷痘宋幕辅导模式探索》民族出版社(2003)陈丽云樊富珉《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民族出版社(2003)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樊富珉陈启芳何镜炜主编《香港高校学生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樊富珉等编著《健康&快乐人生的基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张小乔樊富珉岳晓东编著《咨询:理论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樊富珉等主编《大学生咨询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张小乔樊富珉主编《咨询、治疗与测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主要译著:樊富珉李胜强张天舒译《产业咨询入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樊富珉吉沅洪译《生活分析的咨询:理论与技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主要论文: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学的理论《中国临床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3期第397-399期刊论文(2001年以来)程明明樊富珉,生命意义学理论取向与测量《发展与教育》2010年第4期张天舒樊富珉,日本中小学自杀预防教育的实践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2期第31~33、58页樊富珉,四川地震灾后康复,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学会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3月,第55-63页樊富珉,支持性团体在地震灾后康复中的应用,灾后援助名家谈,张侃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5-31页网络行为与教育辅导,樊富珉白羽何瑾,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张再兴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370-410页李虹樊富珉陈丽云,灾难带给人们的积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美国前十名社会学系教研人员分析,刘诗樊富珉,社会研究,2009年第2期(总第78期),第91-96页樊富珉吉沅洪,日本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卫生杂志,2008年第22卷第8期第588-593页官锐园樊富珉,大学生应对方式身心综合团体辅导模式干预效果,2008年第24卷第期增刊《中国公共卫生》第91-92页樊富珉,中国产业カウンセリンゲの发展、现状と问题,产业カウンセリンゲ研究,Vol.9No.1MAR.白羽樊富珉,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效果的研究,中国卫生杂志,2007年第4期史卉樊富珉,一个成长团体有效性研究,中国临床学杂志,2007年第1期何瑾樊富珉,西部高校贫困生健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林红樊富珉,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134-136页林红樊富珉,民办高校学生健康教育的综合辅导模式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7卷第4期第305-306页边保旗樊富珉,中学教师的压力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中国卫生杂志,2006年第20卷1期第48-50页DengxyFanfminSangzhq,PsychodramainChina:Developmentandresearch,TheBritishjournal.Ofpsychodramaandsociadrama,Volume20-Number1,Spring/summer樊富珉,我国团体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第20卷第73-80页樊富珉,我国青少年自杀研究及自杀预防对策,临床精神杂志2005年第15卷第4期p241-242樊富珉,网络障碍:成因、预防与矫治与健康,2005年第6期(专家论坛)第4-7页樊富珉,香港高校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发展与教育,2005年10月第4期第21卷第99-104页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初探,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第42-49页樊富珉,论高校健康教育的特点,《高校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王建中等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5页樊富珉,中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研究及预防对策,两岸四地首届生命术研讨会《生命教育》苏肖好主编,澳门大学出版2005年5月第226-237姜旭樊富珉何敏贤,从中国内地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看生命教育-以清华大学本科生为例,两岸四地首届生命术研讨会《生命教育》苏肖好主编,澳门大学出版2005年5月第296-306白羽樊富珉张颖珊何敏贤,中国内地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两岸四地首届生命术研讨会《生命教育》苏肖好主编,澳门大学出版2005年5月第307-319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与健康关系研究与行为,2004年第2卷第1期第364-366页樊富珉张翔,大学生人际冲突原因及其应对方式研究,《高校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王建中等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97-301页官锐园樊富珉,大学生身心灵团体辅导实验研究,中国卫生杂志,2004年第2期樊富珉,SARS危机干预与辅导模式初探,中国卫生杂志2003年第9期第17卷第600-602页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干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第18卷第32-37页樊富珉,SARS危机给卫生工作带来的思考,中国卫生杂志,2003年第8期李虹樊富珉,SARS疫情中16名市民心态分析,中国卫生杂志,2003年第8期樊富珉,SARS危机与咨询策略研究,理调适齐战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6-10页张翔樊富珉,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新视野:冲突教育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第4期,第59-63页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青年研究,2003年第9期第45-页樊富珉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3期第82-91页樊富珉,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中实习与督导,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樊富珉,成功人生的四种智慧,中国大学生2003年12期第42-43页FanFumin,TheModelofBody-Mind-SpiritApproachForHumanHealth-AKindofChinesePsychologicalTherapy,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AsianFederationForPsychotherapyonPsychotherapy,YogaandTraditionalTherapies:DialogueBetweenEastandWest,-15印度萨格尔FanFumin,StrategiesandPracticeofCrisisPsychologicalCounselingontheAttackofSARS,1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TheAsianFederationForPsychotherapyonPsychotherapy,YogaandTraditionalTherapies:DialogueBetweenEastandWest,-15印度萨格尔樊富珉等,咨询与治疗工作中督导的意义与作用,中国卫生杂志,2002第9期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大学生卫生现状研究,中国卫生杂志,2002第5期官锐园樊富珉,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中国卫生杂志,2002第7期官锐园樊富珉,身心互动理论,南京药大学学报,2002第1期金蕾莅樊富珉,北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需求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第3期金蕾莅樊富珉,北京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队伍现状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2第1期第31-33页金蕾莅樊富珉,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第5期第102-108页樊富珉苏细清,森田理论在学校团体咨询中的应用研究,华人文化与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80页边保旗樊富珉,也谈素质教育的误区与出路,中国刊,2002第2期樊富珉,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实习与督导的现状与发展,(香港)社会工作实践及评估学刊,香港浸会大学第1期第46-55页2001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卫生杂志,2001第15卷第2期第4-6页樊富珉王宏宇,论辅导的基础,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素质及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第4期樊富珉陈燕玲,京港青少年健康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01第9期樊富珉吴淑荣,北京高校咨询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社会研究,2001第2期第58-63樊富珉,内地青少年健康与辅导发展,《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刘治国主编20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9页--69金蕾莅樊富珉,香港高校就业辅导的新特色,教育与职业,2001第1期
&&&&&&&&&&
&&&&&&&&&&
&&&&&&&&&&[转载]听清华大学樊富珉老师讲座的笔记、课件与思考
大学生活金三角:8人一组,一个大的等边三角形里划出四个小等边三角形,分别为ABCD,A部分写“大学生活中我最开心的一件事”,B部分写“大学生活中我最难忘的一件事”,C部分写“大学生活中我最遗憾的一件事情”,D部分写“假如今天我将离开大学,我最感谢的人是......;我想对他(她)说......”。
思考:之前参加过樊老师的团体辅导活动,100多人分组进行活动只有在樊老师那见识过,“三八”节那天,樊老师被建院请来做了一次“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工作中应用”的讲座,虽未做活动体验,但听起来也满过瘾的。樊老师设计的活动真是用心,多数活动都强调“感恩”,是不是人只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规划心就顺了?印象深刻的是她讲的《党旗飘飘》,真有创新,俺做团工作那会儿,怎么没想到弄个《团旗飘飘》呢,领教了。团体心理辅导也好、心理测量研究也好、传统心理咨询也好、沙盘游戏治疗也好、催眠治疗也好、音乐绘画治疗也好,觉得每一方向都极富魅力,可以有很多创新的应用,都好美。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清华大学教授
樊富珉主讲
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清华大学教授
樊富珉主讲
&&&&&&&&&&&&&心理问题的早期发展是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我也研究了北京市十年以来大学生自杀的问题。大学生自杀时有发生,但并不像宣传的那么严重。当然,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生命。    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心理危机的一般常识;
&&&&&&&&&&&&&第二,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 第三,遇到有心理危机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心理危机及其影响    讲心理危机首先得明白危机是什么。危机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突发事件,一种指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感受。这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但这两个含义又是密切相关的。    危机的第一个含义是突发事件。地震、空难、恐怖袭击等危机来了,人们就会处在一种紧急的状态下,这时内心的平衡被破坏了,会出现心理的紊乱,比如焦虑、紧张、恐惧、压抑、痛苦等一些负面情绪,这种失调状态我们就叫做危机。    从危机事件来看,一般危机事件的分类,简单讲不外乎就是两类:天灾和人祸。天灾挡也挡不住,比如泥石流、地震、海啸、冰雪灾害等,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可以预防的。恐怖事件应该是属于人祸,这个我不多讲了,大家知道从9·11以来恐怖事件就没断过。    现在媒体不时报道校园危机事件,美国经常发生,我们也有。校园危机事件的共同点有三:一是突发和不可预知。能预知的话,我们就会做好预防工作,就不会发生危机;二是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阴影。紧张、恐惧、担忧、不安,肯定会影响校园的正常秩序;三是惯常处事方法无法解决。    危机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一些危险性的刺激引发人的心理失衡,我们叫做心理危机。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系统研究心理危机,他提出了危机干预的好几个理论,如平衡论、认知论、心理社会平衡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以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我想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而且能够被人肯定、接受、尊重、欣赏。当一些重大的问题或者小压力事件不断积累,直到积重难返,就会让人感到难以面对和把握,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而导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这就是失衡,这就叫做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不是病,是情感危机的一种反映。    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心理的危机呢?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很大的事件对他来讲也扛得起来。有些人很脆弱,一点点小事也能把他摧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恋爱失败、学业受挫等,平时的应对方法不能解决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严重的话很可能出现自杀。我研究自杀已经二十年了,后面我会讲到自杀是心理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事先会有一些征兆。当我们了解这样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特征,就可以提前预防。当然不是所有的自杀都是这样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不属于我们说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存在一些重大的影响心理的事件;二是有急剧的情绪、认知,包括身体行为上的一些改变;三是个人原有的一些方法无法去应对或者应对无效。    危机没有什么可怕的,心理危机人人都会有。大家可以想一想,从你记事到现在,有没有过不知所措、心里困扰、混乱慌张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当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面临大大小小的压力,承受的能力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出现危机。一般来讲,大部分人的危机在四周到六周内可以解决,但有一些人的危机就很难解决,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可能引发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可能实施自杀的行为。人人都可能出现危机,因此我们要互相关心。如果真的发生危机的时候,自己个人难以应对,最好找同学、朋友倾诉。作为同学、朋友、同事发现了这种情况,要主动热情接近这些人,这才是好朋友、好同事。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危机经常发生的阶段,因为青年期是从稳定的儿童期走向稳定的成年期的过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会面临很多危机。一是发展性危机。因为我们在发展的转变、过渡阶段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是前所未有的,比如第一次被别人追求,当你看到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是不是吓得不知道塞哪儿好,不敢对任何人说。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会有很多新的经验,面对这些发展性的危机,我们出现适应不良。二是境遇性危机。比如学业不良,考试不及格,研究生没考上,恋爱失败等大学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事件。三是存在性危机。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思考过死的人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生和死是人生的基本课题,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会去考虑生命、死亡:我什么时候死,我应该怎么样去过自己的一生。探索人生,探索自己发展,探索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思考肯定会有很多的困扰。很多青年人有这样的想法:我存在的意义到底何在?按照佛语说,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迂回曲折的过程。有人说,人终极的目的地就是死亡,反正我是死亡,我干吗还活?这些存在性的困扰,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探索自我、探索人生时会遇到。    我们看看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危机具体是什么?一是自我统一性和自我混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认知、了解、接纳得很好,就是有明确的自我概念,他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没有很好地度过危机,人就会变得混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常感到彷徨、迷失。心情好的时候,觉得自己了不起,天下没有干不了的事;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自己笨得不得了,身边谁都比自己聪明,自己什么事都干不了,糟透了,完全地否定自己。    人在青年期以及成年初期会遭遇亲密和孤独,如果发展得好,那么他就能够和别人相处,并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是异性,可能成为恋人,进而成为配偶;如果是同性,就可能成为知己、密友。人需要有亲密的关系,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家人,可以是配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孤单、疏离、寂寞,没有办法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的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社交焦虑症,这样的人将来走到社会上怎么办?怎么谈恋爱?怎么担负家庭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问题,会发展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    清华大学给新生开一门特别的课,每个课堂15个人,上课的都是资深的教授。这些课其实并不是要传达传授某种固定的知识,是要让学生们对做学问感兴趣,让学生们和大学者、大专家、老教授们接触一下。大家知道,越年轻越容易受到影响,做出改变的可能性也越大。    我给大一的学生开生涯发展规划课,这些课都属于个人成长的课程。我让他们每个人都说一下,进入清华以后满意什么、担心什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是什么。所有同学讲到担心时不约而同地说到挂科,我的课堂常常有一些省状元,他们的担心也是如此。别的同学本来认为那些状元担心的肯定跟普通同学担心的不一样,结果说来说去大家都差不多。很多同学担心成绩不理想,很害怕失败,尤其对那些尖子来讲,考一个80分简直觉得无地自容。
  还有很多同学担心就业,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压力的来源。我给大一的学生上课,喜欢问学生最关心什么?以前学生们比较关心的是怎样能够充实丰富地度过大学生活、怎么样既做社会工作又不耽误学业、怎么样在大学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等。可是现在的学生想的最多的是将来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    所以我常说,心理危机不是哪一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遭遇心理危机,可能是某些方面的丧失而极度痛苦,可能是某一种角色没有了,某一种关系丧失了,某一种经验上的一种失败。比如说考试不及格、遭受拒绝。当我们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困扰的时候,每个人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只是影响的程度不一样。    心理危机常常是比较严重的状态。从心理困扰一直到精神障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病,可以分很多层次。有一些轻的困扰,调解一下,或者寻求一些专业的帮助可以化解,但如果不去寻求帮助,这些问题又不能解决,久而久之可能会酿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到自杀意念的时候就算比较严重了。    当我们遭遇这些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感。我们应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当然也就有不一样的后果。应对压力有两个纬度:一是指向谁,指向自己还是指向别人;二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应对。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可以去做些什么呢?可以去助人,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有一些人只是对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困扰,他只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弄明白了就好了。如果再积极一点的话可以使自己的烦恼得到升华,像《少年维特的烦恼》就是作者失恋后升华的结果,他把自己失恋的痛苦转移到写小说,写出来刻骨铭心。过完了再去写,再追诉那段感受,过去的东西很难再去重现。在一个人最有感受的时候写东西,语言从心里流淌出来,感人至极。如果对自己消极,轻则自卑,重则自我毁灭。如果对别人消极,轻则嫉妒,重则他杀。    有些人能够度过危机,而且还学会了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经历了灾难、磨难以后抗灾难的能力更强。正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农村插队,现在回头看,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一笔丰富的财富,否则我根本不知道中国大部分人是怎么生活的,吃了那个苦以后我觉得自己特别坚强,什么苦都能吃。    但有些人度过危机后留下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大家都在关心所谓的PTSD,就是压力或创伤后应激反应心理障碍。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园慢慢重建,生活慢慢回归正轨,但是心理的创伤挥之不去,有很多人现在还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比如一个老太太68岁,三个女儿死了两个。有人对这个老太太说,忘了她们吧。她说,我活多久就能记多久,我怎么忘得了?这种在生命中打下如此深刻烙印的事情是绝对忘不了的。我去给她做心理辅导时,没有叫她去忘掉,而是让她带着对女儿的思念继续往前走,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我没有过多地关注她的创伤有多深,我关心她现在还存在的能力、潜能,强化她拥有的积极的资源。    谁能保证人生道路是一片坦途呢?有人说,真倒霉,刚刚学了一点投资吧,金融海啸全都砸进去了;有人说,我怎么那么倒霉,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赶上现在大学生一堆一堆地都找不到工作了。谁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人生就是很多很多的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怎样去应对这些未知以及由未知带来的危机。                 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接下来我讲一下怎样识别心理危机。当我们知道心理危机的表现特征就能知道哪些人需要帮助,哪些人可以自己抗过去。    当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状态,他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的表现。    一是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者无价值感中。觉得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为什么我那么倒霉?用语言表达出活得没有意思,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    二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流泪、抑郁,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过分依赖。从人际交往方面可以看到,明显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有点逃避别人,显得孤僻、孤单,无缘无故地生气、跟人作对,酒精和毒品的食用量增加,所谓借酒消愁。还可能会用一些药物,过度依赖这些药物,行为紊乱或者古怪。    三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比如睡眠是人身心健康的第一关口。如果睡眠出现问题,早起或者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表浅,睡着的时候梦很多,虽然睡着了可是身心并没有得到放松。如果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状态,只要能踏踏实实地睡觉,问题就不会太大。如果他一个礼拜以上翻来复去睡不着觉,白天没有精神,就要引起特别注意了。    比如吃东西没有胃口,吃不下东西,没有吃的欲望或者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体重明显增加或者明显减低,时常感觉疲劳、疲惫。一个人内心痛苦可能不愿意跟别人说,但他的一日三餐是否正常是可以看见的,要学会观察他的饮食,以此为依据去判断。    比如在日记中或者其他一些作品中会透露出一些信息,如感觉生活无望,活着太痛苦,不如死了算了。甚至在口头上也会有类似的表达,比如说这样的话:我离开的话可能别人能过的更好等。    再有就是可能出现一些自伤、自我虐待行为。    危机有那么多症状或者表现,是不是非得等这些现象出来才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处于心理危机当中呢?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上述现象并不等于说一个人肯定不处于心理危机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个人心理危机程度有以下几种方法:行为观察法,面谈诊断法,心理测量法,心理健康普查法。    所谓观察,就是直接在一个自然情境中看他的行为跟平时有什么不同。如果跟平时差不多,就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一些行为发生的频率出现异常,就可能是心理出现问题。比如一个人一天去几次厕所基本上是有一些规律的,突然有一段时间,一个人老往厕所跑,夜里要去五六次,那么他的睡眠肯定有问题。一般来讲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都是非常敏感的,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尿频、拉肚子。    所谓面谈,就是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同事、亲友最近好象情绪比较低落,可以主动关心他:最近你不怎么爱说话了,挺不开心的,能否告诉我一下是咋回事?不知道你遇到什么事情了,我不知道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请大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受助者的感受。比如我们在帮助贫困生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我帮你。这样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最近我看你好像挺沉闷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样说让他感觉到你很关心他,如果你不关心就观察不到他的变化,于是传递了一种关心和陪伴。不过要注意,一般人都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帮助,有时候过了头的热情和帮助,反而让当事人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帮助别人不是要代替他做什么,而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去彰显他的能力。另外我建议,大家在关心别人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肯定的语气,要用虚拟的语气,要给人家和自己一个台阶,这样可以让人感觉舒服一些。    有人要自杀,都站在楼顶边儿上了,马上就要跳了。如果你说,不要自杀,最蠢、最自私、最不负责的人才自杀;或者说要想想对不对得起爸妈啊等。这样说会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可以理解他。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受到了责备、指责或者是被人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在一个人要自杀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希望。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站在那儿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很痛苦。要不谁想走这一步啊?这在专业心理咨询中叫同理心。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当一个人要自杀的时候,你去跟他说理,其实是在说他自私、没良心、不懂得父母、不体恤别人,这是责备、批评、挖苦。这只能加重他的危机。    所谓心理测验,就是可以用诊断心理问题、评估心理健康的一些量表。有一些自杀危险性比较高的学生是要特别关注的,比如有明显外部刺激,突然失恋、亲人死亡。汶川地震后,我到四川灾区给一组大学生做过危机干预,他们都是北川和什邡的学生,家里有亲人死亡,我发现他们的压力非常大,情绪低落,比较悲观、自卑、抑郁,性格比较孤僻,跟周围的人都不交流。由于他们不怎么跟人交流,别人也不了解他,他的心理出现问题,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帮他抗过去,就容易出问题。    讲了如何识别心理危机,接下来讲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就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他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一是努力保护他的生命,绝对不要伤害生命;二是慢慢恢复他的心理平衡。    危机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使人失去了控制感、安全感、价值感、方向感。如果我们对危机有系统地研究,能够早发现,并用学习到的一些应对方法就可以预防危机。    危机之所以能够预防,是因为危机心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般讲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感到惊慌、害怕。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部分人都是惊慌失措,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冷静。第二个阶段是逐渐安定。慢慢我们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有所改变,无论我们多么痛苦,只能接受现实。第三个阶段是解决问题,寻求改变。这个阶段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认真面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自己解决还是寻求救助。    心理治疗专业进行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第一,扩展求助者的应变能力,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能产生应对危机的意识的话就容易抗过危机。第二,要减轻求助者的后续压力,帮他重建对人、对事的信心。    危机干预的对象首先是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还有次级受害者,不仅要干预当事人,还要干预当事人周围的人。比如目击别人自杀的人、目击爆炸现场的人,还有警察、军人等参与救人的人,他们可能遭受二次创伤。汶川地震灾区就专门设置了一个针对援助者的心理咨询服务点。我听到一个军人说,他那些天根本没有办法睡觉,脑子里面全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死去的百姓。我还直接参与了对一个医生的心理干预,这个医生一直奋战在手术台前,困了就睡一睡,起来接着做手术。他一直在救人,没有时间思考。回到北京之后,他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讲到跟地震有关的事情,他就会跳起来。他说他没有办法入睡,他的脑子里面到处都是残肢、断臂。他根本不能看水,看到水滴就觉得那是血。这就是典型的二级受害者。    我在做危机干预时提出了一个预防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危机干预的工作往两头拉,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前我们就做心理教育、人格健康教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温暖的班级环境。通过一些方法让这些人、这些学生提高应对能力。一旦危机发生,有过教育和没有过教育的人的应对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了心理准备,不怕它,积极应对它,而且知道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同时,危机结束不等于一切随之结束,还应总结我们可以从灾难中获得什么样的成长,通过总结经验就能够使自己的情绪从失去当中走出来,看到自己获得的,朝着自己期望的生活去努力。?                  面对危机怎么办    危机发生后,作为个体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第一,按照预防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鉴别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理调试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第二,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一点不可怕,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生心理困扰时,能够主动求助的是聪明人。我常常夸奖那些来咨询的同学,我很欣赏他们能够走到这里来,我知道是因为他们想改变,才有这样的动力。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应该被鼓励。    不要认为求助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求助是虚心,是开放,也是一种幸福。我要让我的学生知道求助是一件非常积极的、幸福的事情时,先不跟他们讲求助是很幸福、很幸运的,而是让他们做一个练习,就是闭上眼睛像盲人一样走路,通过这样一个练习让他们体会被别人帮助的时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事。使他们知道人是要互相帮助的,今天别人帮助我,明天我也帮助别人。别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别人的帮助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让我们很快能够走出困境。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万事不求人,求人显得自己能力不够,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要积极地利用资源,要懂得求助。当然,也要懂得助人。    第三,改变是需要持续的,不是说你跟别人说了你的困扰,别人给你出了主意,困境就消除了,有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病去如抽丝。如果一个人真的得了抑郁症,医生开的药该吃还是要吃,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要自己随便停药,以免复发。尽量避免食用一些让自己麻痹的东西,比如说酒精、毒品,还有一些麻醉剂、咖啡因等。&&&    如果遇到一个人处在危机状态,该怎么帮助他?    第一,向他表达你的关心。刚才我已经示范了,询问他目前的困难,以及困难带来的影响。    第二,多听少说,尤其不要教导。更多地让当事人说,他说是一种倾诉,他说是一个自我整理的过程。如果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你说再多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只能让他觉得你跟他距离很远,所以少说多听。    第三,提问时要用开放式问题,如发生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他不容易与你交谈就轻言放弃。有时沉默以后会出现重要的信息,有时当事人很伤心、痛苦的时候,你什么都不用说,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支持,陪伴是有力量的。    第四,要允许他流泪,允许他表达,不要担心他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反而是好事。如果是大哭也没关系,释放完了以后就会感到痛快和轻松,所以你不要担心。这时千万不要跟他说不要哭,哭是一种治疗手段,哭能减轻压力。第五,发现一个人有自杀的念头时,不要先批判他,要先接纳他。这时候不要试图改变他内心的感受,不要试图改变他的观点,千万不要跟他辩论。    第六,给予希望,让他知道面临的困境能够有所改变,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第七,可以跟他谈论自杀。可以问他,你有没有想过死。他如果说想过,就接着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你可以多了解他心里的想法。不要怕问这个问题,有时刻意回避反而可能错过一些机会。    第八,在谈话结束的时候,要鼓励他再次讨论、交流,也就是说跟他形成一定的契约。比如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话都谈完,就跟他说,今天我们谈到这里,下个礼拜或者明天的这个时候我们俩再见面,可以吗?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可以”,这样可以让他知道你的关怀是持续的。做人都要讲信用的,当一个人做出了承诺之后,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履行承诺。    第九,有的人不想让你帮助,你不要伤心。人在困难和危机中的时候可能根本无法面对自己的需要。    第十,如果你认为他需要专业的帮助,要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第十一,如果发现一个人有自杀倾向,不要承诺你会对此保守秘密。你可以跟他说,在你看来他的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你无法做出不跟别人说的承诺。    第十二,如果你发现一个人马上要自杀,一定不能让他独处。我们学校有过这样的教训,一个想要自杀的学生承诺了不自杀,老师放心离开后,结果一不留神自杀了。如果发现有自杀的行为,马上要把他监管起来,这个监管并不是说要剥夺他的自由,而是一种保护。    对有自杀倾向的人有一个“三要原则”:第一要倾听,第二要建立关系,第三要针对自杀求助者寻找他实施自杀的各种可能性,他计划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自杀,这些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    此外,还有一个“九不原则”:不要说不能自杀,不能认为要自杀很幼稚,不要说其实自杀者并不敢真的自杀,不要说自杀者的问题很快就会解决的,不要跟自杀者讨价还价,不要对自杀者所说的事情表示震惊,不要答应自杀者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讨论死得值不值得这样的问题,不要让自杀者感到孤单,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欣赏、称赞、支持、关怀,因为这是人性最根本的需要。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樊富珉 知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