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没有采访的情况下写人物采访问题专稿

【感受】基层采访中浅谈对“人物”报道的新认识
宝坻台 李晓燕
  内蒙古基层采访活动接近尾声,每天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感觉从睁开眼睛开始,满脑子就是想选题、去哪采访、怎么去完成稿件,一直到迎接第二天的太阳。可以说,忙碌是我们这几天的主基调。同时,我也在这近乎常态的疲倦中,深深地感觉到&人物&报道是基层采访中的一剂救命良药,它更贴近、更凸显主题,效果也更好。
  从第一天进入内蒙开始,我就对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对在这里依靠放牧繁衍生息的牧民们产生了无限的敬畏之情。然而,真正到了选择报道角度的时候,那些敬畏就开始变成了一个个条条框框,规矩着我,好像怎么写都没有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它的好,这也使我一度开始慌乱起来,找不到合适的新闻角度和由头。
  然而,这样的状态随着采访的深入发生了转变,虽然和当地的人们语言有障碍,一个问题常常需要问两三遍,甚至有时还需要求助当地的媒体同行帮忙翻译,但是,通过深入了解,接触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大家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选题。而就我个人来说,更是深刻得体会到,最能凸显新闻主题的还是人物报道,尤其是对一个个&小&人物的报道,从他们身上,能很快找到闪光点、切入点,这使我的思想更开阔了,写的稿件也更有人情味了。
  同时,我觉得,在体现新闻主题的过程中,以人为主线,让人物贯穿全篇,还有一个大的好处就是能将叙述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整篇文章真实传神,达到完美的境界。比如,在一篇《朝克巴特尔:草原&雄鹰&嘎查致富带头人》中,我用的就是以真服人。着眼于当前当地草原面积正在慢慢减少,牧民们怎么应对,怎么迎接崭新的生活,我重点采访了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哈那乌拉嘎查嘎查长朝克巴特尔,借用他的嘴,表达出当前应对的新做法、新观点。结合这篇报道就是:在牧区,有闯劲、有想法、敢实施,无论是对个人、对嘎查、甚至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通过讲他的故事,讲出他和牧民们对城镇化、新生活的认知,以及今后发展的打算。我觉得,这样的报道避免了&高大上&,更亲民,更有感召力。
  我认为,虽然我们在日常新闻稿件采写中常常被要求见人见事,也常常用人物来做开头,引出新闻点,但是这么以&人&为重点,刨根问底,用细节去服务全篇的写法,更实在、更鲜活。而就我个人来说,这样不完全是人物专稿,因为不是为写人而写人,它目的性更强,近似&讲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目的地用故事去烘托主题,更能产生共鸣。这是应该也是我们走基层,去听民声,展示一个地区政策、经济、民生的一个不错的报道思路吧。
  都说记者永远在路上,现在真的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了。如果我们一直在熟悉的地方,去采集熟悉的人和事物,我们自己产生不了共鸣,说服不了自己,又如何去说服别人,去震撼人心呢?最后,我想说,提高不一定要在异地,要参加活动,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用心,耐下心去,带着问题倾听、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闪光点!
天津广播电视台&& 11:02
    编辑:
[] [] [] []
[] [] [] [][] []
网站:(022) 转 9008 
电台办公室: 
电台总编室:
本网站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03 - 2011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如何撰写深度的新闻人物访谈
  几年来,编辑工作之余陆续作了一些深度的人物访谈,归整起来竟也集腋成裘:《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磅礴大气铸丹青――访山水画家杨家亮》、《二次创业铸辉煌》、《具有开拓魄力的年轻企业家》、《学者型、实干型、高瞻型的教育管理实践者》、《冀东名将忆往昔&戎马倥偬大武宏》、《推动全社会进行儿童“读经”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忆往昔西河结缘央视“流金岁月”感今朝靓丽岸边再叙“九九艳阳天”》、《“中校”董事长的拥军情》、《魏文亮的艺术人生》、《我是农民的儿子》等数十篇专访,其中不少在读者间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今天梳理一下,愿将采写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与感受归纳出来,与读者共享!
  一、访前准备:许多的工作在访前已经进行了……
  1、&理清采访对象的事件脉络
  人物采访实际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热点人物的访谈;二是社会名人的访谈。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富有时效性的热点与焦点类人物的专访,比如我做过的――《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篇人物访淡,就是结合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流芳台村党总支书记如何率领全村人民和谐搬迁,打造四金农民这一背景下而做的。后者面对的则是社会各个阶层与领域的知名人氏。像《魏文亮的艺术人生》、《冀东名将忆往昔&戎马倥偬大武宏》这两篇专访,便是分别择取了相声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在冀东富有盛名的老将军而做的。实际上在圈内有种说法:对于名人来说,人物本身就是新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姓名即新闻,所以说无论是哪类人物访谈,最终所围绕的都还是新闻性这一主题。这也是新闻人物区别于文学人物塑造最根本的地方。
  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被采访者的生平概况、重大贡献或突出事迹,伟大成就……作为新闻记者,对这些材料至少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2、赋予每个人物以新的形象
  大概了解了被采访者的生平脉络后,要做的便是在采访对象突出的事迹与重大的贡献、成就中择取最新的“亮点”。一般来说,以两三件为宜,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择选新闻人物亮点的视角与人物的重新定位能够折射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与文化底蕴。例如,我在以拥军为题材的人物访谈――《“中校”董事长的拥军情》中,即是撇开了崔洪金作为企业老总这一身份而另辟新径,偶然从他还兼任了预备役的“中校”这一特殊身份得到启发,进而作为契入点加以深入地挖掘。从而使这篇本来会落入俗套的访谈一下子焕发了生机。所以说,在立题前的选题筛选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最奇、最准确的契入点是一篇好的人物专访的前提条件。
  3、获取材料,深入挖掘
  当主题与契入点都确定之后,下面的工作便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材料获取。这是访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健。获取材料的途径一般来说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与职业而定,如图书查阅,相关部门的材料整合,相关人员的侧面咨询,以及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等。当然现在最便利的方法还是互联网的使用,对于新闻访谈的材料获取来说更是及时而广泛。例如我在做《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磅礴大气铸丹青》、《魏文亮的艺术人生》这三篇艺术类人物专访时,不但要搜集每个人物的艺术成就与创作历程的资料,更多的还要搜集人物之外的东西,如他们所从事不同艺术门类的诸如画论、艺评类的东西。当初,尤其是在做相声名家魏文亮的访谈时,更是做了大量的访前的工课。记得当时自己几乎将他的所有相声作品都听了一遍。以达到对他的相声特色与艺术特点达到深入了解的程度。与此同时,我当时还要深入了解诸多的艺术名词,及相关的艺术评论,并力争将其吸收进而转化为对被采访者形而上的认知与了解。只有这样,这门访前的工课才能算是做熟,做到家了。因为只有这样大量地汲取与他们专业相关的业务知识,才可能使这篇人物访谈变得深刻而生动,同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也才有资格去撰写、评点一个对你来说相对陌生行业的优秀成就者的访记。
  二、采访过程:采访中你需要做的是……
  1、静――注意聆听与时时观察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当中必须要学会聆听,这首先是对被采访者最起码的尊重。其次在聆听的过程中你的心会迅速地平静下来,这样会更便于集中精力处理和引导采访的整个进程。此外也更易把握住在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新闻亮点。作为被采访者则在你平静的聆听中能更快地进入状态,并产生交流的冲动。一名随时去打断采访对象谈话的新闻记者,是非常令人生厌的。另外因为你的随时一次打断都有可能引导了被采访者转向另一个话题,而本来有可能更加深入下去的话题会由此搁置!
  在采访当中,另一个很重要的素养是要学会观察采访。所谓观察采访,就是用眼睛认真观察,搜集材料。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十八般武器,眼睛是最锐利的武器。采访对象可以不回答记者的问题,但不能蒙住记者的眼睛。”记者的观察是要用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特有的新闻嗅觉,(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及其环境、气氛进行认真仔细地打量和洞察),从采访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如我在采访《真情回报社会》一文时,当时,正在采访居委会的一名负责人如何安置贫困人员再就业的情况。无意中发现门外一直站着一名中年妇女,欲进不敢的样子。我意识到这很可能会是一个新闻点,于是马上暂停了采访,请那位中年妇女进到屋里。经居委会的负责人介绍才知道,她就是一名被安置的贫困再就业者。于是,我的采访方向立刻调整,当访谈重新开始后,这位被采访者竟滔滔不绝地讲起多年来居委会对她及她全家的关心和爱护,直到讲得泪流满面。正因为这次采访中意外的“发现”,使本来常规呆板的访谈一下子变得真实而生动起来,这些则全赖于眼观四方的灵活观察现场的变化而促成的!采访是一项全身心的工作,而不仅仅只表现在嘴上,同时视觉还是撰写稿件时细节的来源,眼睛采访是使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2、动――谈话的学问
  访谈过程中见水平的地方是新闻记者的问话。话不要多而在精,不能浅要深入。记得曾看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名非常著名的指挥家接受某报社的两位记者的采访。采访开始后,记者问:“您是哪里人?”“今年多大年纪?”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指挥家被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弄得哭笑不得――“你们对我一点都不了解,怎么来采访呢?”所以在访谈中新闻记者的谈话一定要注意体现水平。而不能像上面所说的例子那样问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著名人物访谈专家张星老师将此类问题称之为“弱智问话”。谈话的学问同时还体现在对访谈过程的节奏调整上。访淡中被访者因心情激动而使采访节奏进行得过快时要使之变慢。同样,当被访者因紧张拘谨或使采访节奏过慢时新闻记者同时还要使用各种语言使被采访者能迅速地介入进来。
  一篇生动的人物专访,使之生动起来的另一个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尽量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从而使访谈更加生动活泼起来。
  3、&我的记录规则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惯常使用的采访手法是:在采访中会将采访对象的谈话用录音机全部录下来,然后全文发表,在每一篇报道前,她都有个前言,谈她对采访对象的看法,并交代此次采访的来龙去脉。她的这种风格后来被很多人效仿,甚至被引进西方一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冠之以“法拉奇式”文体。对于这种采访方法的运用,有些人也许会认为是个笨法子,可多年来我却一直坚持使用。面对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是全程录音,回来后全程录入。当然在撰写时我不同于法拉奇,而是从中择取、提炼并升华其素材。为什么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用此笨方法呢?应当说几年来从中我曾获益不少,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的“细节”。因为在人物的访谈中,许多时候在现场笔录、听取时会漏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如果回来不全部整理的话,即便是录音后,也会因为带着之前在现场时的印象,轻易地将本来很重要的细节错失了。所以完整地采访录音,尽管材料有时显得杂乱不堪,但在撰写时你就会发现许多的细节,或者是一个场景,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瞬间,就跃然在纸上,你所要做的只是信手拈来而已。
  三、撰写文稿:撰写稿件即是在重塑采访对象的过程……
  1、说不完的细节
  人物专稿的撰写除了要遵循新闻写作的一般原则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这是区别于一般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那么,如何保证我们写作的人物专稿具有更高的文学品质呢?我个人认为,注重细节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作家余华认为,“……细节是真实可感的,读者凭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与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作出类比,从而构建出一个想象的世界。大而空的描写却使读者难以感受真实的场景,而细节写作则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正所谓,“细节,文之眼也。”作家汪中求甚至直言,“细节决定成败”。
  A、场景是一种侧面的解释
  细节描写的范畴体现在诸多方面,人物的外貌、举止、言谈、爱好、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构成细节描写的重要因素。而我要说的却是采访对象当时所处的“环境”,把它作为细节描写放在文稿中时,正像美国新闻学家梅兹勒曾说:“要特别注意人物周围的环境,被采访者办公室有多大?书架上有什么书?从书架上取了什么书,摆在桌上的书哪一页被打开?有哪段被圈点了?桌子上摆什么?是摆得井然有序呢还是乱七八糟?废纸筐里有什么东西?这些常常与人物的爱好兴趣、文化素养、性格等联系在一起,有时会成为引出某一重要事实材料的媒介和线索。”而这些有时很可能恰到好处地把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反映出来。
  “走进江嫣的画室(实际也是教室)除了画还是画,卷着的、挂着的、画完的、未完的,显得有些零乱,可在那错落的小桌椅间竟能渲染出一股浓浓的儒雅气息来!最南墙是一幅刚刚参展回来的大幅工笔白海棠,洁白的花瓣与素淡的墨色交相掩映着,将整个小屋装点得典雅而清新。东墙参差排列的是几十盆盆栽花草,是小屋中最为生机盎然的景致了,据江嫣介绍,她的创作中许多灵感就来源于此。遇到疑难不决,无从下笔时,她总喜欢静静地蹲在花前仔细地观察、琢磨、描摹,再或闲暇时则独自在花前品味一番清香与宁静。画如其人,从小屋、画作中让人更加深了对这位朴素而勤奋画家的印象,眼界所到之处似乎早已统一成了一幅墨色绚丽的仕女工笔画了。”这是《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一文的环境细节铺设。从画到花的刻画,一上来“未见其人先见其质”。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在环境的细节描写,在许多时候它起到了为描写营造气氛,从侧面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所以在对典型人物进行专访时,不妨试着从场景入手,这样会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冀东名将忆往昔&戎马倥偬大武宏》中对武宏将军的住处的描写,“走进武宏将军的家,那是一所有四五间房的红砖小二楼组成的院落,小院简朴而宁静,很适合老人的晚年生活。只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乍然出现在钢筋水泥丛中,着实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农村,尤其是后院不大的地方竟然种满了各种瓜菜,更是让人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情调。”从将军晚年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到将军当年长期战斗在农村,所以对田园生活有一种无限的向往,并由此引伸出他对农民的深爱,将军朴实平淡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
  B、细节体现在采访对象生动的叙述中
  经常运用被采访者直白叙述的方式来作为细节刻画的手段,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尝试。因为语言叙述本身便具有了概括性、直接性与生动性的特性。所以许多的细节描写,诸如在事件叙述、场景描画、往事回忆、人物雕琢等方面完全可以运用被采访者语言直白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当掌握好这门技艺,更重要的是在撰写文稿时应有意识地注意到这种语言叙述的奇特功能。我在撰写的《推动全社会儿童进行“读经”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一文中曾有过这么一段生动的直白,从中可以直观地让读者看出“读经”的效果:“我们班有47人,通过‘读经’,通过学习经典之中先圣先贤们的教育,使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我们班的床单与邻班的比要干净许多;我们班的孩子使用东西都十分节省;地一天只擦一遍而别的班一天不知擦几遍。我们班的饭桌上基本看不到剩下的饭粒,因为孩子都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你可以看到孩子们平时的说话举动都十分有礼貌,这也是经典诵读过程中一点点积累下的变化;转入小学后凡是从我们班出去的孩子,老师们都愿意接。老师们说带着省心、省事,许多行为养成都无需培养自己就都形成了。一年下来我们园长看到这个变化也由不支持变成大力支持了。”这是在对话中渗透着细节描写,可以说是通过饭粒、擦地等细节刻画即表现出被访者的细致入微,又考验了新闻记者访谈的细心。而直白朴素的语言给人以亲和力真实感!
  2、细节刻画在语法方面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涉及到文稿在细节刻画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法时,也许少有人注意。但这又确确实实地是促成一篇好的人物专访撰写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在有关细节刻画时,在语法、句式方面应当注意要少用副词、形容词,多用动词,这样会使文章生动起来。刻画中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形容词与副词的过多使用会给人造成油腻不实、空洞无味的感觉。而积极主动地使用动词或动宾类词组,会使细节描写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而祈使句在加强句子语气方面会显得更加强烈主动些。
  从下面的这个专访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进到屋里老人已经行动很不方便了,但精神头还不错。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老人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她指着旁边已过中年的闺女说:“当年她哥哥才是襁褓中的孩子。当年在拍摄现场,闲暇时陶玉玲他们就抱着孩子来到船上逗孩子玩,有时来了兴致还会将孩子在船上一下一下地抛向半空。吓得我直叫,别把孩子扔到水里。”大家一片哄笑。刘大娘介绍,陶玉玲她们后来就是在这个炕上,每天都要排练第二天要表演的各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反复地表演多次。直到最后满意为止。说着,老人还挥舞起胳膊比划出几个动作。最后告辞时央视记者盛情地邀请刘大娘到央视演播厅做客,老人很兴奋。说多少年没见当年的“二妹子”了,她很想见见陶玉玲。《忆往昔西河结缘央视“流金岁月”感今朝靓丽岸边再叙“九九艳阳天”》文中的一系列动词运用可以说对采访现场与被采访者对当年旧事回忆场景的刻画都达到了真实的再现。作为新闻体裁的稿件,首先要求客观真实,其次是细致准确,所以在描写中应当避免过多的夸张或臆断性的词语的出现。
应当说一篇优秀的人物专稿的诞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他不同于文学创作的大自由创作模式,新闻稿件要求的是以真实为生命,客观为载体。而采访的过程中则又是一个从访前的准备到采访过程直到后期撰写,完全是一个互动式串连的动态过程。而这诸多的环节中,每个环节的得失都影响到稿件最终成形的效果。所以说,一篇成功的人物专稿就是对一名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磨砺。
天津网-数字报刊
我来说两句
热点新闻排行榜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 | 举报邮箱:jubao@ |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人物专稿写作
2012年第4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26—01中国论文网 /1/view-3678852.htm  人物专稿是以反映特定人物的事迹和思想风貌的专稿样式,它是最常见且影响深远的一种专稿体裁。人物专稿可以通过展示特定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一篇优秀的人物专稿,可以超越时空,流传久远。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一篇篇优秀的人物专稿不仅让人们从中吸取营养、受到感染和启迪,更能起到“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的作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将努力把视野投向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和他们的崇高精神世界,不仅记录历史,更为推动社会进步,唱响时代主旋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对写好人物专稿的粗浅认知。  人物专稿的特点  人们通常将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统称为人物专稿。与人物消息相比,人物专稿可以用更多的笔墨,更详尽、更生动地描绘新闻人物,可以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等多种方法并举的方式写人记事,这是人物专稿的总体特性。  一、文字简洁、内容充实  人物专稿毕竟是新闻,它可以比人物消息用更多的笔墨详尽地报道新闻人物,但它毕竟不是报告文学,不是传记。作为新闻产品,它要适合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采用,应该像大多数新闻一样,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做到用字简洁、内容充实,让人觉得是高度浓缩的产品,是精华。正如鲁迅曾说过的: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要用最俭省的笔墨勾勒最感人的故事片断。  二、突出新闻性  人物专稿是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人物专稿时,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注重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努力用新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观念去捕捉、选择好人物专稿的题材。人物专稿的采写中,无论是报道对象的本身还是报道成为新闻的人物都与新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发现其新闻价值与时代价值的美,更好地展现其新闻性与历史性。  人物专稿的注意事项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在不长的篇幅里,真实、生动地展示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风貌,其难度可想而之。因此,在写人物专稿时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顺应社会发展,展示时代特征  优秀人物是社会的中坚、民族的精华,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背景。 “十全十美”、 “高大全”式的人物是不现实的。要善于把人物放到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中,如实地反映人物的事业、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环境氛围,不能让他脱离社会的发展。如《速写陈章良》,记者以独到的眼光和表现手法,将一位国家生命科学学科带头人置于紧张的动态环境中和千载难逢的科技发展机遇中,从而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自信、洒脱”的个性与风格以及他的事业观、学术观、价值观,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可信。  二、表现人物的精神力量  人物专稿不仅表现人物事迹或先进行为的过程,而是重在展示支持人物行为的精神力量和人生追求。只有深入挖掘支配人物行动的思想依据、人物思想的“发光点”,才能摆脱就事论事或鉴定式等人物专稿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做到即有深度,又真实可信。如《钱学森一世情缘》报道中,通过钱老在美国遭软禁;为研制导弹,对家人保密行踪;无论如何受邀,绝不再返美国之迷等片断,充分展现了这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高度民族自尊心,民族气节和他心系祖国、人民的“一世情缘”。  三、注重细节、语言凝炼  人物专稿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多色彩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要使人物“活”起来,“细节”这个“催化剂”非常重要。感人的细节对调动人们的情绪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能令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如《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申诉人陈秀英把告状材料递给任长霞,她看了材料后,轻轻地摸了一遍陈秀英头上的那块去掉颅骨仅剩头皮包着的软坑……”此处的细节描写仅用一个“摸”字,却把百姓的心都摸暖了,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凝炼个性化的语言不仅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更能体察人物的气质、神态、性格等多重内涵。正如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如《二十一年:大凉山上的铿锵承诺》中,乡邮员王顺友遇劫匪时说:“我是乡邮员,驮的邮包,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短短几句话就把一个正直、朴实、大胆的乡邮员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信服。  四、科学地、辩证地把握人物  人们常说:人无完人。优秀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采写人物专稿时要科学地、辩证地把握人物,防止片面和极端。无论是写正面典型还是反映有问题的人,都不能将其优点或缺点放大、集中、拔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启迪人、教育人的目的。  人物专稿的采访  人物专稿只有不流于平淡,人物特点鲜明,人们想看、爱看、看过不忘,才可以说是一篇好的人物专稿。而要做到这一点,采访至关重要。  一、确立主题,采访前围绕主题精心设计一些重要问题。这样在采访的过程中就可以做到临场不乱,采访有的放矢,即使被采访者跑题时也可以将其引回主题,控制局面,游刃有余。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感慨地说:每采访一个人物之前,她总是要用几个星期作准备,其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一张嘴,被采访者就能听出你对他的事情了解多少。所以要与被采访者找到行业话题,与他们交朋友,这样才能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曾有同事做过纺织品方面的采访,因为他对这一行业比较了解,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看似不经意说出的氨纶、细螺纹针等几个专业词语,就让采访者很惊喜,很亲近,所以他能在短时间的采访中将情况掌握的细、全、准,文章写的真实、准确、有感染力。  三、要注意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多设计轻松的话题进行提问。一般人遇到采访时,都会拘束、紧张、不知道从何谈起。有经验的记者大多会先谈一些让人感到轻松的话题,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真诚、客观、探讨式的采访。比如问一个农民关于维权的问题,就不能用问专业人士的口气,而要问“是否曾经买过假种子?知道到哪里去说理吗?知道找谁吗?”只有打开了对方的心灵,才可以为写出优秀、成功的人物专稿奠定基础。  优秀、成功的人物专稿如同一杯醇美的甘露、一曲动人的华美乐章、一篇流传久远的壮美诗篇……。做为新闻工作者的我,只有努力写好每一篇人物专稿,真正做到记录发展,启迪人生、讴歌时代、唱响主旋律,才不辜负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采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