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Reddit微软创始人艾伦伦·施瓦茨之死

维基解密透露已故Reddit创始人或是其消息来源
[导读]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艾伦·施瓦茨上周自杀之后引起了极大关注,维基解密周六通过Twitter透露,施瓦茨可能是该组织的匿名消息来源之一。
腾讯科技讯(小贝)北京时间1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艾伦·施瓦茨(Aaron Swartz)上周自杀之后引起了极大关注,维基解密周六通过Twitter透露,施瓦茨可能是该组织的匿名消息来源之一。一周前,年仅26岁的施瓦茨在纽约的公寓里自杀,他曾患有忧郁症,而且面临着审判和可能的牢狱之灾。施瓦茨在互联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创建过两家企业公司,后来合并形成了Reddit。年仅14岁的时候,施瓦茨就曾参与编写RSS 1.0。但是由于攻入麻省理工学院网站并了大量JSTOR在线期刊资料,施瓦茨遭到指控。这有可能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维基解密的Twitter账户是该组织对外发布官方消息的两个渠道之一,另外一个渠道是维基解密主页。本周六,该组织通过Twitter发布了如下消息:由于秘密机构展开对艾伦·施瓦茨的调查,我们决定公布以下事实:1、艾伦·施瓦茨曾经帮助过维基解密。2、艾伦·施瓦茨曾经与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进行过交流,包括在2010年和2011年。3、我们有强烈的理由相信,但是无法证实,艾伦·施瓦茨是维基解密的消息来源之一。当然,这些消息并不能完全按字面意思理解。维基解密发布这些消息,有可能暗示美国检察机构和秘密机构调查施瓦茨其实是针对维基解密,而施瓦茨至死仍然维护自己的匿名联系人。没有更多证据的猜测是不负责任的。然而,这些消息却有悖于维基解密一贯的匿名精神,因为透露施瓦茨是自己盟友和可能的消息来源的做法,违背了维基解密自身的匿名规定。该组织的匿名政策规定:“我们不能提供我们媒体组织安全或其匿名消息来源的详细情况,因为这样做将导致组织安全和消息来源受到威胁。我们能说的是,我们在全球多个地域运行着多个服务器,我们不保留网络记录,因此这些记录不会被获取。从进入维基解密网络一开始,也就是信息传输到我们服务器之前很长时间,匿名化过程就已经启动。”如果维基解密如此重视隐藏证据,那么似乎不太可能通过Twitter账户发布的这些关于施瓦茨可能是消息来源之一的内容。因此,在没有任何背景、证据或后续内容的情况下,很难确定这些消息是否是可信的,更何况是真实的。维基解密发言人克里斯汀·赫拉芬森(Kristinn Hrafnsson)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责任编辑:sayaliu]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黑客之死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
&&& 日,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艾伦?施瓦茨在纽约的公寓里自杀,年仅26岁。施瓦茨家人在一份声明中称:“他拥有超人的技能,但是他没有借此致富,而是致力于让互联网变成更公平,更美好的地方。”
&&& 牢狱之灾和巨额赔偿的压力
&&& 施瓦茨不只是一位著名的计算机活跃分子和编程天才,而且是一个大名鼎鼎的黑客。对于施瓦茨的死亡,不少网民在表达悲痛和震惊之时,也感到惋惜,而且还对其所作所为相当纠结。有人指出,很难界定他是对是错,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让人惋惜。
&&& 施瓦茨显然是一位提倡在互联网上自由共享知识和信息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他极力反对美国致力于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两个法案。出于在网络上公平和自由地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观念,施瓦茨以其高级黑客的超级技术盗窃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和JSTOR(一个在线学术期刊系统,其数据库包括1000多家期刊,供获得许可的图书馆、大学和出版机构自由访问)的480万份学术论文和其他文献。
&&& 日,施瓦茨因数字盗窃被捕。在支付10万美元保释金后,施瓦茨被保释。JSTOR称他们无意起诉施瓦茨,而是美国联邦检察官卡门?奥提兹坚持起诉施瓦茨。根据起诉书透露的内容,施瓦茨被控电信欺诈、计算机欺诈、从受保护计算机内非法获取信息、鲁莽破坏受保护计算机等罪。
&&& 施瓦茨于2010年9月购买了一台电脑后,在MIT网络中注册了一个用户名ghost,开始进行数字盗窃。后来,JSTOR封杀了他的IP地址。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施瓦茨随后改变了IP地址,绕过MIT和JSTOR的封杀。之后,施瓦茨购买了第二台笔记本电脑,加快论文下载。JSTOR见状,又屏蔽了整个MIT校园网络。但几周之后,施瓦茨戴着自行车头盔进入网络中心,利用外置硬盘,通过物理接触的方式从MIT内网运行脚本下载JSTOR论文。他进入了MIT的网络柜,给自己分配了两个IP地址,在网络柜中藏好笔记本电脑和外置硬盘,进行数字盗窃。 美国联邦政府起诉施瓦茨时,将其罪名由开始的4项提高至13项,于是施瓦茨面临最高400万美元罚款及50年以上的牢狱生涯。但是,日,施瓦茨在出席法庭听证会时拒绝认罪。施瓦茨的母亲则在他自杀后的第二天(日)早上在《黑客新闻》中透露,“艾伦对自己的案件和即将接受的审判感到非常忧郁,但我们却不知道他正经历着如此巨大的痛苦。”
&&& 或许,这正是导致施瓦茨自杀的重要原因。
&&& 黑客、公众与网络知识产权
&&& 无论对于黑客有何种定义,但可以有一种基本的认定,即基于特定目的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并对他人信息进行下载(盗窃)、删改和破坏的人。黑客的动机有很多种,其中,就有出于自由和公正而下载信息以提供给社会公众使用的目的,施瓦茨作为计算机高手和高级黑客的一部分行为动机可能正是如此。
&&& 但是,在网络时代,人们既担心知识和信息的泄漏,更担心政府、军队、银行、安全系统等要害部门的机密信息的泄漏,这将对所有人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国会迅速通过了“反恐怖法案”,其中就包括“网络恐怖主义阻止和防范”内容,“任何人在一年之内入侵他人电脑并且造成损失,累计金额达到5000美元的,将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
&&& 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一般的知识和信息,在现有法律框架和文化下,大部分人也认同需要保护。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相应地,在网络时代,网络知识产权也应当获得保护。
&&& 网络知识产权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知识产权具有与传统知识产权完全不同的特点,如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而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则是公开、公共的信息;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而网络知识产权则是无国界的。
&&& 2011年美国政府又草拟了更全面的SOPA和PIPA提交国会审议,但是引发了全球声势浩大的抗议。
&&& 网络自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
&&& 施瓦茨之死可以说是对SOPA和PIPA的反抗,而且一些美国人认为,是美国司法部及其引用的过时的残忍的《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杀死了计算机天才施瓦茨,因此人们希望施瓦茨之死可以促成一部“艾伦(Aaron)法案”,废止严苛的计算机犯罪法,以保护人们在网络上自由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的权利。
&&& 为什么包括施瓦茨和许多著名网站,如维基百科等网站在内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网络机构和公众要反对保护知识产权的SOPA和PIPA呢?维基百科给出了一些理由。维基百科称,SOPA和PIPA的法律条文并不是为了有效阻止人们侵犯版权这一主要目标,而已经变相成为一种严重妨碍互联网开放和自由的恶法。这将会增加网站所有者的负担,因为警方可以因为一项侵权的信息而依法对所有网站封禁,这已经是一种不必要的遏止作为。
&&& 这就会有两种结果。那些小型网站会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为自己辩护,而大型媒体出于竞争的目的故意在版权信息并未遭到侵犯的情况下提出诉讼。如果很多网站尤其是国外网站纷纷被列为网站黑名单,这些网站将不会出现在各大搜寻引擎的结果之中。这样,SOPA和PIPA就会建立一个充满限制与控制的狭隘框架。
&&& 但是,这并不代表维基百科和其使用者们愿意看到有人践踏人们的网络自由,而SOPA和PIPA的规定可能侵害人们自由地从网络获取知识和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例如,SOPA和PIPA的法律条文不能区分著作权保护与言论自由表达的细微差别,一旦疑似侵权的网站只能被迫默默关闭,一旦有部分内容重叠便认为是侵权,这就会让人们失去追求保护言论自由的价值观念,而且人们将会失去所有能够代表我们这一代的一切。
&&& 互联网绝不能为了适应过度简单的解决方案,以及为了取悦那些花费高额金钱来推动这一控制法案的版权持有人,最终变成一个忽视人们得以自由表达权益的世界。不过,维基百科认为,《数字千年版权法》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既保护知识产权,又有自由表达意见和分享知识和信息的法案,也就是能在不践踏自由表达的前提之下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进而依法对那些已确实侵犯版权的文章和作者进行处理。但是SOPA和PIPA的出现并不代表这些价值观,所以维基百科反对SOPA和PIPA。
&&& 施瓦茨的独特意义
&&& 施瓦茨以盗窃学术论文的行动来反对SOPA和PIPA还有其自身的独特原因。在施瓦茨看来,自己未经他人允许下载论文等各种信息首先不是为了自己享用和获利,而是为了许许多多迫切需要和使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公众,其次是为了避免或打破政府、大学和学术机构、出版商、企业等机构垄断和独享公共信息,其中有些公共信息本来就属于每个公民。
&&& 例如,对于法院的判案信息和各种有关的文档,如法庭记录,不仅当事者(原告、被告和双方代理人)应当可以免费获取,就连一般公众也可以免费获取。对于当事人来说,获取这些资料是为了应诉并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是获取和学习法律知识并领略法的精神,也判断和了解公平和正义是否体现在每个案件中。
&&& 现在,尽管每个美国人可以查询美国联邦法庭记录系统,以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但是每次查询都要付费。这些信息即便对当事人也要每次收费,而非一次性地付费。这就使得包括施瓦茨在内的网络自由者想出各种方法来应对。施瓦茨和一些计算机活跃分子建立了一个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称为RECAP。这个数据库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允许用户将自己付费获取的任何判案记录放入这个数据库中以自由和公共方式存储,因此可以让更多的人不用付费就能获得这些资料。
&&& 为此,施瓦茨只付了一小笔钱,就获取了美国各地法院的法庭记录和判案结果的海量数据,然后把它们放到RECAP公共数据库,让所有公众免费共享和使用。此举也让施瓦茨受到美国联邦政府的憎恨,这显然是破除了法院对判案资源的垄断。但是,在计算机活跃分子和一些公众看来,此举是施瓦茨们反对网络知识和信息垄断的一项重大胜利,但政府失去了垄断资源后恼羞成怒,开始诽谤施瓦茨,同时FBI也介入调查,想要惩处他。在那段时间,施瓦茨可能会因这一网络自由的行为付出不小的代价,但是,由于施瓦茨并无什么明显的违法漏洞,因而政府未能对他有任何惩处。
&&& JSTOR在施瓦茨返还了他非法下载的所有文件和论文后,于2011年6月撤销了对他的指控,并声称将继续在平衡研究人员、学生、图书馆和出版商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发布自己管理的内容。同时,JSTOR宣布将公开逾450万篇文章,供公众免费访问。
&&& 施瓦茨的行为和死亡提出了一个特别的问题,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和公众在网络上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边界该如何界定。这不仅是美国,也是全球各国都需要在网络时代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久前,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中,年仅26岁的艾伦·施瓦茨选择用一条皮带结束自己的生命。施瓦茨是天才,也是超级黑客,他被支持者称为“数字时代的罗宾汉”。有人说,是困扰这个大男孩多年的抑郁症让他踏上了不归路;有人说,是此前可能获判长达35年的监禁逼死了他;还有人说,是他寻求互联网开源的坚定梦想,杀死了他。 天才的多重标签 艾伦·施瓦茨是谁?在不同人眼中,他被贴上截然不同的标签。
在IT界,他是一个传奇,一位不到20岁就能靠自己的才智成为百万富翁的奇才。
在黑客眼中,他又是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极客。他成功潜入美国联邦法院电子资料公共数据库,下载了2000万页的资料并免费公开;进入美国著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网站JSTOR的服务器,下载了480万篇学术文章并将其传到互联网供网民免费使用。
在美国青年人眼中,他是叛逆和个性的代表。施瓦茨考入斯坦福大学但仅就读一年便辍学创办自己的Infogami软件公司。如果没有对互联网资源开源的执著,他也许会成为第二个乔布斯。
在他曾经的爱人奎宁眼中,施瓦茨只是个孩子。他曾将她从离婚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并爱着她的女儿。后来他们分手了,施瓦茨又有了新感情,但奎宁知道,他给那个女孩的感觉同曾给她的感觉一样,纯净得让人感动。
就是这样的一个26岁男孩,在尝试让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电讯诈骗、计算机诈骗、非法获取受保护计算机数据以及鲁莽破坏受保护计算机等13项黑客行为重罪指控。如果罪名成立,将面临最高35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
人类的性格总是多面的,对于那些智慧不凡者更是如此。对于施瓦茨这样逝去的天才,也许人们只能通过追溯其成长经历来尽可能去了解和接近他。 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深邃而有点悲伤的双眸,浓密的络腮胡,高挺的鼻梁,尖尖的下巴。尽管被抑郁症折磨数年,但艾伦·施瓦茨给人的第一感觉,依旧是个单纯阳光的大男孩。他是罗伯特和苏珊·施瓦茨三个儿子中的长子。
这位IT神童的成才之路,源于家里早在上网普及之前就接入互联网。施瓦茨3岁时就开始接触电脑,不到10岁就能写出解答数独(一种填数游戏)的程序。
13岁的施瓦茨是个小胖墩,这个看上去书生气十足的男孩,发明了名为“自己动手做”的在线百科全书,并获得广泛赞誉。后来,他又建立了一个叫做“信息”(theinfo.org)的组织,旨在将各种信息、知识集中分享在一个网站中,类似于后来的维基百科。
约一年后,施瓦茨加入了“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的团队,参与编写了RSS1.0规格,并协助建立非营利性组织的“知识共享”网站。
原本,他极有可能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豪,但视钱财如粪土的施瓦茨愿意去做那些报酬极其微薄,甚至为零的工作。
唯一的例外是,2006年他参与创办的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被康泰纳仕集团收购,施瓦茨从中获利颇丰。但办公室生活与他格格不入,几个月后他便辞职走人了。之后,他又以“没意思”为理由拒绝了互联网巨头谷歌递来的橄榄枝。
也许施瓦茨早已有准备,极度追求自由的他只能成为一名孤独的互联网斗士。施瓦茨认为互联网上基本没有成本的数字信息应该免费共享。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去捍卫自己的这一立场。2006年,他拿到了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书目数据,并把它免费放进了网络“公共图书馆”。在他看来,开放这些信息是美国政府的工作,图书馆不应对此收取高昂费用。
2008年,他写了一个程序,从美国联邦法院电子资料公共数据库PACER下载了约2000万页法律文件档案。这些文件每页需付费10美分,“罗宾汉”却试图将其免费向公众公开。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曾对此立案调查,但施瓦茨最终逃脱了指控。
从那之后,他更将全部激情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施瓦茨希望看到所有东西都能在网上免费自由传播,而不被所谓精英阶层或产业大亨所控制,也不被权威所监控。就像当年他在《游击队自由访问宣言》中所说,“无论信息存储在何处,我们都将义不容辞地获取信息、建立备份并同全世界分享”。
然而,如此“斗争”将施瓦茨拖入泥潭。2011年7月,这位“极客”用一个假名访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校园网络,又通过改变IP地址绕过麻省理工学院和JSTOR数据库的封杀,下载了JSTOR数据库中约480万份收费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本来JSTOR数据库无意追究责任,但联邦检察官却坚持对其提出起诉。如果指控成立,他将面临最高35年的牢狱和100万美元的罚金。
施瓦茨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阅读过很多哲学书籍,并在博客上鼓励读者“振作起来,不要灰心”;他写过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面对可能丢失的35年,他灰心了…… 谁该为施瓦茨之死负责 “所有的事情都被染上悲伤的色彩。无论是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还是与爱人相拥,都无法让你感觉好一些,只剩下不安,因为你体会不到其他人看起来都能体会到的那种快乐。”
这是施瓦茨2007年日记里的一段话。这位少年网络“传奇”已被抑郁症困扰多年。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杀死他的,不是抑郁症。
施瓦茨家人发表声明,谴责美国联邦政府对JSTOR案件的处理方式。“艾伦的死并不单纯是家庭的悲剧,这是美国刑事司法系统愈发普遍的恐吓与过度诉讼的结果……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检察官员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出的决定,导致了艾伦的死亡”。
JSTOR表达了哀痛。声明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对互联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都通过网络受益。我们对自己一开始就卷入这一事件深表遗憾。由于JSTOR的使命是广泛传播学术,作为全球最大的学术机构,我们必须认真管理好内容创建者和拥有者的信息。”
施瓦茨的逝去既使得涉案各方处于尴尬境地,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互联网版权和信息共享的激烈争辩。
在这场争论中,更多人表现出对于“追求互联网信息自由”的赞同。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教授史蒂芬·琼斯说,过去更多的论文都能免费获取,而现在学术出版缺乏管理。“为了使研究最有价值,它必须得到利用。如果让研究成果远离人们,其作用就会遭到质疑”。
艾伦·施瓦茨的离去,反映了激进极客与这个时代现存规则和价值观的深刻冲突。对于这些年轻人,不妨多些宽容和敬畏,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津津乐道的世界,正是由这帮“怪人”所塑造。(据《环球》) 【延伸阅读】 这个天才有多厉害? 维基解密:他是消息来源 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艾伦·施瓦茨自杀之后引起了极大关注,维基解密周六通过Twitter透露,施瓦茨可能是该组织的匿名消息来源之一。
维基解密的Twitter账户是该组织对外发布官方消息的两个渠道之一,另外一个渠道是维基解密主页。该组织通过Twitter发布了如下消息:由于秘密机构展开对艾伦·施瓦茨的调查,我们决定公布以下事实:1.艾伦·施瓦茨曾经帮助过维基解密。2.艾伦·施瓦茨曾经与朱利安·阿桑奇(维基解密创始人)进行过交流,包括在2010年和2011年。
专家指出,这些消息并不能完全按字面意思理解。维基解密发布这些消息,有可能暗示美国检察机构和秘密机构调查施瓦茨其实是针对维基解密,而施瓦茨至死仍然维护自己的匿名联系人。(据腾讯科技)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上传用户:esmuidboqe资料价格:5财富值&&『』文档下载 :『』&&『』所属分类:分类号:F49,F204文献出处: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正日,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艾伦·施瓦茨(Aaron Swartz)在纽约的公寓里自杀,年仅26岁。消息没有说明他死亡的原因,但透露他曾患有忧郁症。施瓦茨家人在一份声明中称&他拥有超人的技能,但是他没有借此致富,而是致力于让互联网变成更公平,更美好的地方。Abstract:Is January 11, 2013, social news website Reddit co-founder Alan Schwarz (Aaron Swartz) Dutch act in an apartment in New York, only 26 years old. The news did not explain the cause of his death, but said he had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Schwartz said the family &he has superhuman skills in a statement, but he did not take the rich, but to make the Internet become more fair and better place.正文快照:日,社交新闻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艾伦·施瓦茨(Aaron Swartz)在纽约的公寓里自杀,年仅26岁。消息没有说明他死亡的原因,但透露他曾患有忧郁症。施瓦茨家人在一份声明中称:“他拥有超人的技能,但是他没有借此致富,而是致力于让互联网变成更公平,更美好的地方。”牢分享到:相关文献|悼念艾伦·施瓦茨: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中\英)_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爱微帮
&& &&& 悼念艾伦·施瓦茨: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 & & &过去几天,我一直在想艾伦·施瓦茨。他上周的自杀,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I spent much of the past few days thinking about Aaron Swartz and what a loss we suffered when he took his own life last week. & & & &对于他的去世,我心痛不已。他虽我与同行,然而我却并不认识他,虽然我知道许多人都非常了解他。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每天都在用他发明的技术。不论是在做RSSspec早期版本方面,在为名为web.py(现在许多网站都使用它,包括Reddit)的网页应用程序构建Python构架方面,还是在创立CreativeCommons时做LarryLessing方面,他都有诀窍找出有用的项目,让他的诸多才能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我一直在使用这些项目的成果。His passing breaks my heart. I didn’t know him, though he was in my circle: I know many people who knew him well. But he made my life better, and every day I use technologies that he contributed to. Whether that was working on an early version of the RSS spec, laying out the Python framework for web applications known as web.py (used by many sites now, including Reddit), or working with Larry Lessig on the launch of Creative Commons, he had a knack for finding useful projects where his considerable talents could make a real difference to millions of people. I use the fruits of those projects constantly. & & & &简而言之,我所关注的以及想写的是:有潜力改变数百万人生活的技术。That, in a nutshell, is the focus of what I look for and try to write about: technologi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a difference to millions. & & & &遗憾的是,多数科技记者们写的技术并非是有可能给数百万人的生活带来改变的技术(仅改变了少数人的生活)。Unfortunately, most of what tech journalists wind up writing about instead are technologies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make millions (but only for a few people). & & & &创业者们兴致勃勃地追逐可能的发财机会,这无可厚非。如果你发明了某个神奇的东西,努力奋斗几年做出成品,找到饥渴的愿意购买它的市场,那么恭喜你。你理应得到你所得到的东西。No one can blame entrepreneurs for getting excit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big payday. If you create something amazing, work your ass off for years to make it work, and you find a market that’s eager to use it and to pay for it, congratulations. You deserve everything you’ve earned. & & & &然而,那么改变世界呢?当然,许多创业者说他们确实是带着改变世界的想法去做的,并非仅获得财富。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有一个真正把改变世界作为座右铭的创始人,就有九个只是口头上说说改变世界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对投资人、员工和消费者负责是更可靠的方法。But what about changing the world? Sure, many entrepreneurs say they’re really in it to change the world, not just get rich. I’m not sure I buy it. For every founder who is sincere about that motto, there are probably nine others who just give it lip service because they know it’s a reliable way to demonstrate deep commitment to investors,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 & & &如果更多的人真的认真地对待对改变世界,那么他们应该走施瓦茨的路:如饥似渴地阅读、尝试新事物、同他人不厌其烦地讨论这些东西、构建有用的东西,以及不断地提高生产力。If more people were really serious about changing the world, they’d be following Swartz’s path: reading voraciously, trying new things, gabbing about them with other people, building things that matter, and relentlessly optimizing for productivity. & & & &虽然把Reddit卖给CondéNast,他赚了些钱,然而前几天他朋友发布的一篇博客说他并不富裕。可以肯定地是,他并非受到金钱的激励。在Reddit之后,他忙于一系列野心勃勃且带些神奇色彩的项目,包括DemandProgress,这是个非盈利项目,他用聪明的、在线草根管理工具来做的,赢得了一些激进的政策改变。他让人们免费访问那些(至今仍)存储起来的付费的数据库里的公共领域的法庭文件。在这个活动中,他陷入了麻烦,他帮助开放了大量的非盈利出版商JSTOR的学术论文,供人们免费阅读,巧合地是,JSTOR上周开始做这件事情,以小型的方式,给个人提供有限的免费访问量。He made some money from the sale of Reddit to Condé Nast, but blog posts from his friends in the past few days suggest he wasn’t wealthy. He certainly wasn’t motivated by money. After Reddit, he engaged in a series of ambitious and sometimes amazing projects, including Demand Progress, a nonprofit he started to win progressive policy changes, using clever, online grassroots organizing tools. He helped liberate public-domain court documents from the for-fee database they were (and still are) stored in. And, in the action that got him in trouble, he helped liberate a large chunk of academic journals from a nonprofit publisher, JSTOR, which — coincidentally — started doing the same thing last week, in a small way, by offering limited free access to individuals. & & & &……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发送暗号5363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清华五道口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基于互联网和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产学研有机互动的高技术项目孵化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柯西施瓦茨不等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