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死后是什么,其子指路所说的话是什么

人死后会到地狱还是另一个世界? 还是从新投胎在现在这个世界?(不论投成人还是畜)。_百度知道
人死后会到地狱还是另一个世界? 还是从新投胎在现在这个世界?(不论投成人还是畜)。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决定你去哪里比如
古人称之为
有些强奸犯为 禽兽
由于它的行为
和畜生已经一样
就去做畜生
或者下地狱了
人死了就不在存在了。。。圣经说死人毫无知觉。那他们怎么能在所谓的地域下受苦???.
9:5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
9:6 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
9:10 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
你自己想想如果人死后继续存在的话,那这些大卫所说的话没什么意义了 !诗篇
6:5:“ 因为在死地无人记念你、在阴间有谁
称谢你。 ”
的是大卫王不信这个主张。
再说约伯在苦难中球上帝:
14:13:“ 惟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你的忿怒过去、愿你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
这个问题我站在个人的角度认为 不管是现在的世界还是地狱或另一个世界 都是虚的 我们人 分为两部分 一是身 二是心
身代表生体 心代表灵魂 为什么人称为 高等动物 因为人的灵魂 比其他物种的灵魂强大 人的身体就是物资转化的 其靠高级的灵魂带动一副皮囊 在中国古代 修道之人为什么要悟天道
所谓的悟道其实透彻的认识自己的灵魂 言归正传人死了到底是去哪
我认为 人死了 其实就是 一个躯体承受不了灵魂的力量 灵魂脱离躯体 找新躯体投胎 当然 在进入一个新的躯体时会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 也会变得很虚弱 !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虚 看到听到 感觉到都是虚 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也许在宇宙外 就是一个XX 也许人类 其实是从高等XX逃亡 而来 远古时代 高等科技文明 又有谁能解释
还是投胎比较好
我是无神论者
没有轮回,所谓轮回纯属骗人的。人是由灵魂体组成的。人死后灵魂归天,将自己在地上的所作所为到神面前交帐,准备接受神的审判。因为人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己。耶稣基督说,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天父)的,就有永远的生命,不至于受审判,乃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诸城丧事风俗
诸城丧事风俗
诸城丧事风俗
诸城丧事风俗
人固有一死,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墓穴也有的是提前若干年做好的。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终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病人穿上“送老的衣裳”,待闭气后,及时向伺仪报告,将遗体朝向调成头西脚东。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长寿灯”,点后不能灭,直到出殡。点上三束“长寿香”,香燃毕,只点一束,束束相连不间断。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伺仪送来一“老盆”,子女要一直三三两两烧纸,一次烧的纸不应过多,纸多了,老盆容易炸裂。纸灰冷却后,用烧纸包好,放入遗体的口袋里一起火化,放入灵柩里,越多越好,亲人阴间越有钱花。
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贴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旧说,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身。这三魂中,其一,前往泰安府当差;其二,去西天极乐世界;其三,要守着自己的坟茔,享受儿女供奉,并庇护儿孙。
茫茫阴界,人的灵魂孤独无依,无法找到行走的方向。所以,由活着的人,他的儿女来给他“指路”。听从丧事伺仪安排,人死后,灵魂飘忽不定,需用其旧衣引领其灵魂。一般是由亡者的长子兜着亡者的一件衣物,旧衣为死者生前穿过,沾有死者的肌肤气息,灵魂会循着熟悉的气息附着上去。具体的作法是,长子用烧纸数张,在死者身上拖动,上下来回三次,口喊称谓,连呼三声。然后将烧纸放在旧衣上,长子小心兜起。其他儿女与要簇拥着至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一路上,儿女要不停地叨念亡者之魂。常听到的是“爷(爷指父亲,本地方言。如果亡者是母亲,自然称娘。其他关系灵活变更),别怕啊。”至十字路口,由伺仪递上谷秸一束,孝子将附有亡者灵魂的衣物放在上面,用烧纸引燃。然后,长子站于方杌之上,双手举一扁担,指向西方,口诵“指路词”——“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每将扁担往前一送并喊指路词一次为一指,共三指。礼毕,悉数子女磕头回家。一句指路词凝结着老百姓对生活的几多感悟——“有钱能使鬼推磨”,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生活体验就是如此。所以,难怪死者家属无论贫富,都要费尽心思多烧纸钱,以期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免受苦难与挫折。他们认为,阴曹地府跟尘世一样,物欲横流,见钱眼开者众。人生前无法选择出生地;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等于重新拥有了一个选择了机会,所以,儿孙们要一再叮嘱亲人:“甜处安身”!在丧葬仪式中,特别讲究长幼有序。指路礼中更是如此。如果长子不在家,须由其子替补。有时,亡者长孙可能年龄太小,但仍然由其担任主角,叔叔们只是一边协助。比如,指路礼中,由亡者长孙站在方杌上,其叔叔跟他同举扁担,代颂指路词。那没有儿子的怎么办呢?旧时,无子家庭,一般会早早过继兄弟或堂兄弟家的儿子,以继承家业,延续香火。当然,也有例外。建国前,村中曾有一富户,家有良田数十亩,只有女儿,死后,其侄子八人各执一扁担争相为其指路。不过,最终由其女儿行了指路礼。那么,为死者行指路礼有什么好处吗?听老人们讲,人死后,他的家产须分配给子女。长子有多分或优先选择物品的权利。让谁来行指路礼等于承认其在家中的长者地位。一个看似简单的指路礼也包含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个人生前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子孙孝敬与否,死后的指路礼都程式化地执行着。我也曾见过那些在其亲人生前疏远甚至虐待的子女,在其亲人去世后,仍是一脸的庄严与悲戚,对于丧葬的每一个程序都谨慎的执行着。似乎唯有如此,才能让死者去得舒心、放心;也唯有如此,才让生者活得安宁。
&  一、死亡证明
  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
  二、注销户口
  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三、联系火化
  1、由伺仪电话联系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
  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
  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
  4、接运遗体;
  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按脚前头后的朝向,将亲人遗体抬出家门,出家门后,再调成头前脚后的朝向,入灵车车棺。所有子女一齐在灵车前跪拜痛哭,直至伺仪提醒,才起身缓缓走在灵车前面。走到原先指路的十字路口,过世亲人的女儿们停下,儿子们继续在灵车前,痛哭前行,直到村口,回头在灵车前跪拜,然后由长子等一起坐上灵车,陪过世亲人遗体前往殡仪馆。
  5、遗体火化
  (1)由长子等陪伴遗体运送到殡仪馆;
  (2)遗体整容;
  (3)遗体告别;
  (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
  (5)领取骨灰;
  (6)由留守家中的子女到路口迎接;
  (7)接回骨灰盒,置于“长寿灯”、“长寿香”中央,摆上贡品。
死者的亲属给死者送盘缠,以供在路上花费。送盘缠一般在第二天中午或傍晚进行。因为要烧很多扎材,通常在旷地上或村头进行。过去送盘缠,一般的人家至少也得给死者扎三间房和几个仆人、丫环。房屋门前金宝银锞、黄表纸钱,都必须用包袱包好,写好封批,以免其它鬼魂冒领。至于大户人家,送盘缠的气魄很大,楼台亭阁,应有尽有,即使房间也要扎三进、五进的。门前堆满金山银窖、聚宝盆、摇钱树,摆满牛猪、车轿、仆从、丫环,背后注有各自的名字。送盘缠先要祀庙,意思是给土地爷行贿,即在土地庙前给土地爷烧香上供,酹酒跪拜,祈求土地爷不要为难羁留鬼魂,好让他及早顺利地起程。做好土地爷的工作后,再烧盘缠,祭送鬼魂起程西行。孝子及死者亲眷要三步一叩,向西送出二十几步后才能返回,意思是把鬼魂送走了。
报丧。病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通知亲友出殡时间,现在一般电话通知。
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死者骨灰入棺称之为入殓。出殡前将灵柩抬来,置于正堂,高的一端朝西,棺材的四周用四个砖垫起。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大烧纸。再将褥子铺好,将死者骨灰放入棺内,并将干净的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在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设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
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着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缞,是儿子、未嫁女为父,承重孙为祖父,妻为夫所服。所以称斩,是取其悲痛至甚之意。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的生麻布做的,毛边,服三年。第二种是齐缞,次于斩缞,服期一年、五个月和三个月,即夫为妻、孙为祖服一年,重孙为曾祖服五月,玄孙为高祖服三月。大功又次之,期九个月。凡堂兄弟、已嫁的姑及已嫁的女为伯叔父等服之,又称为功服。小功,凡本宗为曾祖、伯叔祖、外祖及舅姨等服之,期五个月,鳃麻,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期三个月,本宗为高祖、伯叔曾祖、族伯叔以及岳父母。尽管占礼规定了各服制的用布,但境内孝服均用白布制作。斩缞下边撕开,不剪、不缭、不缲,俗称毛边孝服,不钉纽扣,用毛带白布条系结,圆口无领。儿、儿媳、女儿、承重孙全着这种孝服,头上扎孝带,披发以青麻束之。儿子所戴的孝帽用白布缝一圆筒状,高约一尺,上口均匀地折拢许多小褶,缝死后再翻过来,下口向上绾边二寸,毛边,俗称抽顶孝帽。女用盖头布,即用长方形白布,从长边中对折,四角两组相对重合,折缝成轴,从对轴任意一端开始,沿长边缝一尺,即成尖顶盖头布,戴时尖角恰对“百合”。侄辈、孙辈、女婿、外甥等着孝服、束孝带,戴道冠式孝帽。不过,戴道冠式孝帽,根据亲疏关系,有光头戴与不光头戴之分。光头戴较近,孝帽直接戴到头上;不光头戴较疏,即将孝帽套在别的帽子上,再戴到头上;曾孙则戴两角孝帽,两角各缀一条红布条;玄孙所戴的两角孝帽不用白布,改用黄布缝制。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瞒鞋脸”。子女如祖父母、父母皆去世可整瞒外,否则不得整瞒。瞒的长度随老人去世而增加。女人的鞋后跟嵌一块红布,然后瞒至红布处。其他戴孝者瞒鞋的长度随孝服的远近而递减。
成服,得请礼宾司仪,孝子穿戴孝服孝帽,随礼客赞礼,行俯匐叩礼(俯,折腰跪;匐,以首及地),加梁冠(用纸糊带梁的帽子,梁上画白杠,孝子五道;侄、孙辈一道),束首(以青麻或稻草搓绳,绳卜拴罗底一块,长约四寸宽约寸许,遮盖眼睛,使其“目不斜视”,两边各缀棉球两个,以塞耳朵,使其“耳不旁听”),披麻衣(通常用长约三尺、宽约尺半的麻袋布将前半中间剪开,分别搭在左右前胸,后半披于后背,裹额(将扎头孝带由中间从前额围于脑后系结,剩余双股拖于背后),束腰(即用麻绳或草绳扎腰),执杖(俗称孝棒或哭丧棒,用高梁秸糊剪穗的白纸为之),撒履(将鞋后跟踏倒趿着),至此礼成。
是对主要参加丧礼的人,即五服以里的人,均需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当地俗称“撕孝帽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或大户人家,按全额分给,如服齐缞的,必须按齐缞用布分给所有服齐缞的人,但农村平民百姓没有这种能力,只给至亲如闺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分孝服,其他人只给一顶“孝帽”,这就是“撕孝帽”的由来。其他服丧者全由自己操办筹借,好在齐缞以下均穿沿边衣服,借身白褂子即可,所以,农村破孝比较简单。
俗称“哭道”。凡死者临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俗称哭道。也有说是为死者招魂引路的。据说人死后,魂飞无依,在附近飘荡,甚至会迷失方向。此时有人啼哭,能唤醒飞魂,随从哭声直扑灵堂,归守尸身。因此,家中女眷平辈或晚辈听到哭声后,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
人死之后,由长子或承重孙手捧香纸盘子,率领众子众孙一行到土地庙“报庙”。去时默不作声,同时—路举哀。实际上,去时是同死者的灵魂一起去的;回时,土地爷将死者的灵魂给留下了,因此举哀。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因此,报庙之后,紧接着要给死者的鬼魂送汤水,以免鬼魂饿着。送汤水与报庙不同,报庙女眷不参加;送汤水男女眷属均需参加。首先要请一位同辈的长者为前导,一手提盛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飨野鬼游魂,所有眷属男前女后,一行尾随。行到半路,女眷停下,分跪于路旁哭祭,男眷随长者到土地庙前烧纸焚香,拜神致祭,谓之送汤水,也叫送纸,每天早中晚三次,连续三天。祭完后,男眷返回时,女眷站起与其同归。至家门,儿与儿媳按男左女右跪于门两侧,让其他孝眷进灵堂后,再起立进屋。“送纸”结束后,要烧倒头马或轿。过去,分三次进行,后来人们把报庙、送浆水、烧倒头马并在一起进行,即送完浆水接着就要烧倒头马。烧倒头马要头向城隍庙。过去,荣成属文登县地,城隍庙位于西北方向。西北属乾、属阳,但因城隍所在,也只得向西北.烧前,要在地上画‘圆圈,西北处断开留门。孝子哭喊:“爸爸呀,上马吧,一条西北是人道哇!”女性死者则坐轿.倒头马是用秫秆和纸扎的。
此前,要写好路引和马引。路引揣在死者怀内,马引贴于马胸。路引格式为: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搭钱褡一个,内装金银钱物,路过关津隘,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仰阴曹官按律治罪,重责不贷。实藏怀内。
&&& 某年某月某日
也有另一种写法:
某某县正堂某某(知县的姓)&
为发给路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某某之父(或母),于某年某月某日寿终正寝(女用内寝,不是六十者寿终改疾丧),身骑白马一匹,财宝一楮,过关渡津,放行无阻。
右谕周知,实揣怀内。
灵宝大法司
&&&&&&&&&&&&&&&&&&&&&&&&&&&&&&&&&&&&&&&&&&&&&&&&&&&&&&&&&&&&&
某年某月某日
灵宝大法司& 为发给马引事
照得某省某县某都某里某村新亡人某某,今为阴府,身秉白马一匹,上有钱褡一个,内装金银财宝,马夫一名,不准远离,过关渡口,不得拦阻,如有违者,严惩不贷,
特示勿违。实贴马胸。
&&&&&&&&&&&&&&&&&&&&&&&&&&&&&&&&&&&&&&&&&&&&&&&&&&&&&&&&&&&&&&&&
某年某月某日
若死者为女性则坐轿,路引与男性大致相同,惟将“身秉白马一匹”改为“身乘彩轿一秉”,“马夫一名”改为“轿夫四名”,外加“厂环两名”。
旌,亦称铭旌,用宽尺半至二尺,长丈许的红绸或红布做成。上书死者的官衔或功名、姓名字号、年龄等,皆竖行书写,先写死者所处的时代,其格式如下:
皇清(或中华)邑生(或官衔)某公讳某,字某、号某、享寿某十有某,行几之铭旌。
预先将旌陈于村外旌架上,设供桌,置香炉、蜡台和千枚制钱。迎旌前要请宾客,以备拜旌。迎旌时,进香燃烛,孝子行一拜叩礼,于前引导,安于旌棚,若无旌棚,可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堂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行三拜九叩礼,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一般行一拜二叩。而宾客在其二叩时辞谢,不受全礼,以示谦逊。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多数宾客约请拜旌时,可不应不酬,或只酬不迎。
就是写神主碑。神主包括套、龛、碑三部分。套也称椟,罩在龛外,前面左右上方各刻一圆圈,左圈刻三(乾)代表男;右圈内刻三三(坤)代表女,称乾坤门。龛以细质木料制作,以能容下神主碑为度。龛内用木条隔成格儿,以亡者合葬人数而定,每格一碑。碑用栗子木制作,取其立子之意。高约七寸,厚不足一寸,分粉面、陷中、底座三部。粉面与陷中原为一整体,顶端呈半圆,在半圆向下寸许锯斜茬,然后竖着剖开,后扇与顶端相联,称为陷中,厚度约占三分之二。锯下的那扇顶部恰能镶陷中上部的斜槽,称之为粉面。底座高十许,宽二寸,长三寸,上部推成坡状,上凿深约二分恰与粉面、陷中之合的隼,将粉面、陷中插进。题主时,孝子将神主套、碑用木盘托着送到礼宾棚,行一拜四叩迎宾礼,将神主举过头顶,膝行至少三步,知客接过,递在礼宾案上。礼宾将陷中、粉面分开,先题粉面。此时,孝子退跪于阶下,谓之跪题。粉面正中写“显考府君某公讳某行某之神王”,女性则写“显妣太君讳某氏之神王”,左侧下端落奉祀人的名字。如果长子先去世,其他儿子不能具名,要由承重孙奉祀,而写祖考(妣)。如孝子数人,只具长子名,名后可加等字,但承重孙名后不得加等字。陷中中央一行写死者姓名、年龄、行次等,并冠以时代,如“皇清”、“中华”等,右侧写死者生辰,左侧写死亡时间,左右两行均比中间低二至三字。字数要双不要单,要求同写灵牌一样。至于为什么要写神王,是因为死者为大,一般没有功名的人不敢加上面一点。这“点”一点就贬王为主了,怕死者的鬼魂不饶,所以,只能写成神王。请礼宾先生是要具帖的,帖的称呼同婚帖相仿,惟内容和落款有差。如“孤子(丧父)泣叩或泣血叩”;母丧则写“哀子”,父母俱丧要写“孤哀子”了。如请题主的礼宾,其帖为:
谨占某月某日,洁治豆觞,奉迓文旌
&&&&&&&&&&&&&&&&&&&
荣光宗佑,曷胜铭感。
大德望某某公某先生大人阁下
&&&&&&&&&&&&&&&&&&&&&&&&&
孤哀子某某泣血稽颡
豆是古代的高脚盘,觞是酒具,意思是准备好干净的酒菜,专等先生到来。写完后,孝子膝行捧主退归灵次,并一拜四叩酬宾,宾客一般只受半礼。凡请宾仪、点主、执事、僧道等均具帖,帖式与请宾题主之帖大同小异。
亦称吊唁,俗称吊孝,是悼念死者的重要形式。平常人家的丧期,从入殓到出殡,在家停棺的时间为三天。在这段时间里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一天三时,焚香烧纸,酹酒哭祭,即所谓“晨烧鸡鸣纸,晚焚夜辰香”。这三天,也就成为吊祭日,亲朋故旧,亲族邻里,携带香纸前来吊祭。讲究死者为大,平辈吊祭也要磕头,大都一拜一叩,晚辈则一拜三叩。一般的吊祭者只送香纸,至亲或大户人家办丧,吊祭者不仅备香纸,而且要送挽联、挽幛的。挽幛多用黑、白、蓝色布制作,宽等于幅宽,长七至八尺,上贴与底色相反的纸条,上写:
某某翁某老先生大人千古。
帖心可视男女、职业、威望等自由选择。如“望重乡党”、“神归紫府”、“天阁修文”等。
落款写某某敬挽。
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吊祭完毕,死者亲属趋前屈右膝跪拜亲友,谓之谢孝。至于大户人家无论发纸或吊祭,均由礼宾赞礼。其礼大体为:“孝子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起”、“跪”等反复,孝子根据赞礼者的指挥,或跪,或叩,或起。民初以前,起字用兴字代替,说兴就是起立。
亦称大殓。过去,考虑到病者可能假死复苏,入殓后均不合棺,将棺材天的隼和棺材帮的槽错开;虚掩着,棺材天与帮之间能有二寸的孔隙。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合棺前,移开棺盖,先由孝子焚香烧纸、酹酒叩拜之后,死者亲属依辈分、长幼为序,绕棺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如果不是本宗的年长者来瞻仰遗容,即使辈分很低,也要让在最前面,并由孝子搀扶瞻仰遗容,并揖送至门外。然后,将棺盖合隼,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帮铆紧。铆时,亲属高叫“某某,躲钉”,再将棺缝铆严,合棺礼毕。
出殡是丧礼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的礼俗。正因为它是最后一道礼俗,人们不惜破费巨大的财富来出殡,甚至有为此而倾家荡产者。这种做法,固然是死者的哀荣,但更多的是生者的显耀。这种显耀,恰恰背离了“厚养薄葬”的原则,极不可取。与其死后厚葬,莫于生前厚养。古时出殡包括圹祭、起灵、行灵、净寝、点主、掩柩、守归、安主、谢孝等部分。现在简化为放哀乐(需提前准备一根高5米的长杆,安喇叭)、搭灵棚、设祭台、行叩礼(先长子行九叩大礼、次女婿、再五服内近亲、娘家人等)、起灵至灵车,长子于灵车前站于方杌之上,双手举一扁担,指向西方,口诵“指路词”——“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每将扁担往前一送并喊指路词一次为一指,共三指。其余子女跪拜,直至伺仪告诉行灵,一齐转身引灵车驶向墓地。先让长女进入墓穴扫坟,众人按头里脚外的朝向将灵柩送入墓穴。长子再巡视一遍灵柩,放入五谷杂粮等,墓匠开始和泥砌门,泥不能掉入墓穴内,以防不干净。砌好门后,将空骨灰盒放在门前,众人开始上土。上土完毕,由长子背一大寿饼在前,其他人跟后,先逆时针绕坟三圈,再顺时针绕坟三圈,边绕边抓土抛上坟顶。出殡完毕,众人皆脱去孝衣,一起到饭店吃饭。
合棺、送盘缠后当天下午就得到坟地祭圹。过去的坟地,都经过阴阳先生踏过,早选择好,祖祖辈辈埋在一块坟地,因此,不必另请阴阳先生重新踏勘,只按预先按辈分留有的圹地开圹即可。但开圹前要先行圹祭。所谓圹祭,就是把写好的祭文,同祭奠的香纸一起焚化。圹祭的格式如下:
谨以清酌珍馐之仪,哭奠于吾父(母)墓道之前,呜呼!云山漠漠,松柏苍苍,牛眠得地,马鬣呈样,神鬼呵护,鼯鼠遁藏,吾父(母)葬此,既吉且康。兹值安葬,敬陈酒浆,神其有知,来格来尝。哀哉尚飨。
如逢寒冬,土地封冻,圹祭后要找人烧柴化冻,以免耽误下葬吉日。其它季节,圹祭后即于清晨差人开圹。开圹时,孝子亲临圹地,焚香烧纸,然后将一个鸡蛋在镢刃上磕碎,先刨三镢,再由他人挖掘。打好圹后,不得离人,谓之“看圹”。早饭后,由死者亲属代孝子铺圹:在打好的圹底,等距放上制钱十枚,宽四边六。四角各放一包垫棺糕、一包引子麸,寓意子孙发达。圹旁留一洞,男圹在右,女圹在左(从圹正前方看);夫妻俱丧者,中间隔墙内要置灯台、酒具、茶具等;如系新圹,得置压圹酒。
起灵是出殡最隆重的活动。起灵前要开灵,原先灵前设有香案和幔帐,开灵就是把这些东西都撤去,以便让抬棺人能够方便抬起灵柩。过去,有钱的大户人家都请“烦客”,即包办丧事的人操办,一切均由礼记先生司礼指挥,吹吹打打,煞是郑重。平常老百姓,大多只请点主,余者皆请村里懂礼俗的人担任。开灵时,孝子、女眷每人怀揣两个莲子花儿。孝子首先盥洗,上香,行一叩礼;再献酒,分初献、亚献和三献,行三叩礼。也有分三献,每献一次行一叩礼。同时,陈馔,读祭文,献酒后,所有孝眷皆跪于阶下,听礼宾读祭文。祭毕,献酒,将灵堂门关闭,谓之“合门”,再献、焚香、撤馔,同时撤去香案、幔帐,柩前只留香纸盆,再将灵堂门升启,孝子酹酒一樽,一拜四叫,端起香纸盆子。此时,有人将灵堂门左边。只盛水的碗一刀砍碎,谓之斩丧,即斩断死者与生者的尘缘。司礼人同时喊道:“今日良辰吉口,斩丧大吉。孝子举哀!”死者亲眷放声大哭,于是抬棺人拥人灵堂,以手抬棺。灵柩抬起后,每道门均需用拆开四角的席子,护住左右门框,谓之护门,以防死者抓住门框不肯离开家门,此时,孝长子将孝棍交他子,端孝盆为前导,当出街门时,用—筐豆腐或一盘发糕,从棺材顶上由外向里擦过递到家里,预示后人过得高,发得快。同时,将棺下的米饭、碎饽饽从棺上由里向外推过,置于街旁小桌上,待灵柩出门后,供孩童争食,俗谓过灵饭。灵柩出门后,即放在彩架上,再罩上罩衣。在荣成,这种罩衣非常讲究,红绸或红缎,金顶飞檐,镶金龙彩凤,祥云瑞草,四角各置金色龙头,含珠、红须,非常华丽。罩好棺后,杠夫就位,俗称抬老杠。司仪高喊一声:“起!”孝子把香纸盆子摔碎,谓之摔老盆。据说香纸盆子是死者的锅,必须摔得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阴间使用。所以,预先都把石头找好,做到一摔就碎。
俗称扫炕,灵柩出门以后,丧主预先请好的扫炕人,用—把新笤帚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炕,彻底清扫一遍。扫炕人多清贫穷寡孤老人担任。炕扫干净后,将扫起的尘土杂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糠倒出,一并撮到簸箕里,送到村头连同笤帚一起烧掉,以示死者的病患已消除干净,故称“净寝”。
亦称迁柩。迁柩就道十分隆重,送葬的队伍有一定的顺序。走在最前边是开路神,俗称打路鬼。打路鬼手中执鞭,安装在一辆五轮转盘车上,一人拖拽,车轮转动,带动转盘向反时针旋转,钢鞭来回悠打。开路神之后,依次是方相、仪仗队(包括香幡、诵经僧道、铭旌、祭帐、挽联等)、乐队、祭馔亭、神主亭、乐队。接着是男孝眷,儿子皆拉丧棒走在男孝眷前面;再是灵舆;女孝眷走最后,出村即停。其他亲属除女婿、孙女婿、外甥需送至茔地外,其他参加葬礼的客人,送至村外即可辞去。迁柩就道时,死者亲朋故旧可设路祭,可设茶奠,亦可设饭奠。除献茶献食外,还具香、烛、纸、箔四礼,设祭者行四叩礼,或三拜九叩礼。孝子均需陪祭还谢。逢沟过河,孝子得跪下呼叫,提醒死者注意过沟过坎,以免受阻。寻常百姓则比较简单,一人擎幡引路,—人夹香纸盘子,一人提浆水罐子行在纸幡之后,不时向路旁撒纸钱,洒浆水,谓之路钱,防止野鬼游魂阻拦。孝子于拖孝棒带领送葬人伴灵柩送往茔地。
灵柩抵达茔地圹前落停,撤去罩衣,准备下葬。此时,茔地专设棚帐,或简单地安放桌椅,点主官稳坐桌后。点主,必须请大宾来点。荣成点主的,多是前清的单人、贡生。过去,点主官要请两位,即文点武祭,武的也要求请有功名的人担任祭山。一般人家请不起,多由文点兼任。点主时,孝子行迎宾礼,托起摆好神主碑的木盘,膝行于棚外或桌前,将神主举过头顶,知事接过,在桌上摆好。点主官将粉面、陷中的“王”字上面,用朱笔点一红点,再在粉面与两侧接缝处圈好左右两耳。因为把人家给贬了,点主官下堂,朝神主一揖致歉。孝子跪向点主官献帛,酬谢后手捧神主返归原位。点主官贬王为主,遂向神主行四叩礼辞灵,读罢祭文,乘轿而去。武祭所用之文为:
祀土生某某,今为某某之父(母)归窀,虔告于本山府之神前,曰:
窆前宅兆,奠厥基亘。
神其保佑,俾无后艰。
子孙永昌,亿斯万年。
仅以清酌,珍馐,香楮之信,祗存于神尚飨。
俗谓下葬。文点武祭之后,在圹墙正中偏上留的灯窝处,点上常明灯。圹底中段两端各筑一土坎,中间安放一只面鸡,当武祭跪读祭山之文后,孝子行四叩礼,到老坟前祭祖,通知祖先又有儿孙进山,将灵柩移人墓穴,撒下五谷一撮。然后将旌铭、幡置于棺上,再用席子将棺顶遮严。这时孝子围圹一周,边哭边用手抓泥撒向棺顶,然后众人用锨土筑坟。孝子不抓土,别人不得动土,动土埋人有罪。孝棒插于坟头。坟堆盖实后,在孝眷的哭祭声中,将扎材一火焚烧。死者如系女性,扎材中不可与缺的是“老黄牛”。据说妇女生产,血冲日月星三光有罪,罚下阴间喝污水赎罪,因此,以黄牛代之。黄牛大都为女儿出钱扎制。孝子率众孝眷酹酒一樽,一拜四叩,此谓坟奠。
送葬的孝眷从茔地礼成归来,孝长子手捧神主,至门时,不能空口进家,必须在门外吃一个饺子或一块豆腐,寓意后人丰衣足食,此谓吃回灵饭。孝长子进门时,将预先准备好的钱褡子,内放斧子一把搭在他肩上,然后进门,以示已在墓前守孝三载。进门后,将神主请于堂上,行三拜几叩礼,谓之“安主”。安主后,孝子更衣,去梁冠、麻衣,绾鬑(即
将扎头布同头发一并绾于头上)、纳履(提上鞋)。更衣后,孝子。人庐守主至圆坟。
下葬的当天晚上,为防死者阴魂门来,丧主抓两把小米放在锅盖上。若阴魂归来,按律需将小米逐粒数遍方能得进。因小米粒多,数而费时,不等数完鸡叫啼明,阴魂不敢停,只得弃之逃离。
葬后的第三天到墓前致祭。早先为男先女后,即男性孝眷在早晨到坟前致祭培土,女孝眷在早饭后到坟前哭祭,后来改为同一时间,即早晨,男女孝眷一起到坟前致祭,为新坟加固培土,并将梁冠、麻衣等丧服搭在圹上。中部城西一带,则由子女、儿媳共同搓制的草绠搭在新坟上,谓之给死的新屋苫草。同时,孝眷们提着盛有黏糕的升,升口蒙红布,待祭奠结束,由孝子捧着升,站在墓地高处,从升里拿了黏糕咬上几口,以示日后日子过得高,然后,分送给临奠者及村邻,祝所有人日子过得都好。同时,将出殡摔碎的老盆拣几块碎片埋在墓前,此谓圆坟。圆坟后.将神主合窍,置于龛内,套上外套,移于佛阁上,至此,葬礼方告结束。
凡参加丧礼的人,孝子们都要向其致谢,俗称谢孝。读书人家及大户人家用谢帖,大宾礼宾及助丧人员有谢礼,较亲近者登门叩谢。北部还有一种风俗,于圆坟当天夜里二更左右,由一人率孝子沿街吆喝谢孝。此叫如遇外人,不管是谁,不管辈分高低,孝子均需跪下向其磕头。现在简化为下葬后,参加丧礼的人站成一列,孝子们跪下向其磕头谢孝,如果参加丧礼的人中有和孝子平辈的,须同时跪下回礼。
死者出殡以后,眷属尚在丧服期内,必须遵守的一些禁忌,俗称“孝忌”。如死者不满七,即没过完七七(四十九大),孝眷不得理发修面,不得搽胭脂抹粉;不满三周年,孝子孝眷均应穿着素色衣服,不得穿红挂绿。过年过节,门联窗花不得用红,应用绿、灰、黑等色代替。
又称“烧七”。从死者亡故之日算起,每隔七天(数七天),都要到坟前举行一次焚香烧纸的祭奠活动,谓之奠七,连奠七次。在这七个七中以五七为大奠。三七为次奠,其它七为小奠。小奠只在坟前焚香烧纸哭祭一番即可;次奠除焚香烧纸外须设酒陈馔。在所有的七中,以五七最重要称之为大奠。大奠不仅给死者,还要兼请阎君,因而礼仪尤为隆重。死者的亲眷到这一天,都要携带聚宝盆、金银山等扎材以及纸钱包袱等到死者坟头,设馔祭祀。同时,必须提前预定已婚之女“送水还饭”。因为五七死者应喝异姓之水,所以便由已婚女儿负责。但送水者供品祭馔尤需丰盛,家境富裕之已婚女是首选的条件。坟前祭奠礼毕,丧主与送水者交换一碗饭、菜,叫“换饭”,并酌给使费。在所有奠七中,如果哪个七和阴历的七即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那就叫做“犯七”,将预示着给死者鬼魂招致灾难,要予以破解。破解方法是孝子要按所犯之七数做些纸旗和一顶纸伞,于奠七的头天傍晚把纸旗散插在坟顶上,纸伞插在中央,届时死者可顺旗逃避灾难,并得到伞的庇护。至于纸旗的数目按七的数目而定,如头七做七支,三七做二十一支,余者类推。
包袱、褡子的封批书写格式都是竖写,自右向左,中书四行。第一行写祭奠日之名称,祭奠物品和数量等;第二行写“上奉”或“奉与”,同辈以下者可写“给予”,但两字偏上端;第三行写受祭人之名讳、排行、物品灼化地点和护物指令;第四行写祭奠日期,如给父亲过“五七”:
今逢五七之辰,男某某谨具楮财壹裕
显考某公讳某某行某之墓前灼化,冥府收用,不许强神恶鬼争夺。
&&& 某年某月某日
包袱或褡子背面写“川流不息”或“万宝朝宗”等吉利字样,背面四角以“封”字盖住。
如系侍童、侍女或牛、轿、摇钱树等纸禁品,可写:
今逢五七之辰,女某某谨
具井口—处,楮财一包,黄牛一头,侍童(名春喜)、侍女(名冬梅)各一名
显妣某(夫姓)母(自姓)太君行某之墓前灼化验领,冥府收用,不许强神恶鬼争夺,如有违者,当告有司惩处。
&&& 某年某月某日
不过,女性五十岁以卜者方可称为太君;不满五十者只能称为某氏;未婚女性,可直呼其名。
古代礼仪有人遭父母之丧,百日内闭门谢客,不问世事的礼俗。虽不能仿照古礼,但设家祭百日。百日之后,家祭届满,孝子孝眷等到坟前祭祀,并将灵牌焚化,此后祭礼以神主为主,孝服的要求也不甚严格。
按死者生前诞辰,坟前致祭,连过三次。
人死满—周年,谓之忌日,到了忌日这天,孝眷到坟前祭礼,俗称“过周年”。周年要连过三年,每个周年,死者亲属都要备香纸供品到坟前祭礼,其中以三周年最为重视,俗称“满周年”,祭祀规格如同五七。古礼把过头周年称之行小祥礼;二周年称之为行大祥礼;三周年则称为覃祭,行释服礼。墓祭结束后,子女不再守孝,可脱去孝服,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和其他祖先一样,享受常规祭礼
《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
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她享年五十三岁,
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中只剩下三个,
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
他们是二个女儿三个男儿。
养育我们三个兄弟,
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
并因此染上疾病。
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
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
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今天我要说的,
只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
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我母亲的高尚风格,
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无论远近亲疏之人,
她全都庇养照料。
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
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的关爱所到之处,
其本质就是真诚。
她从不说谎话,
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她天性严洁端正,
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
全部有条有理。
她头脑精确缜密,
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
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她清洁干净的风尚,
传遍了亲戚邻里。
她一尘不染,
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
这是做人的大节。
整个看她的人格,
宛如在我头上照耀。
她隐痛抱恨的地方,
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有志向未能舒展,
有希求未能获得。
母亲精神上的痛苦,
以这点最为突出。
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
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
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
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
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她呼唤着儿子们,
各自务必要作好人。
然后母亲所关怀的,
就是至爱亲朋们。
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
有的却劳累病苦。
无论大小亲朋远友,
都有待于报答周济。
总结这一切叙述,
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
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
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至于母亲的抱恨,
我定要加以弥补。
铭心刻骨记住这些,
心里绝不忘怀。
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
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
悲哉我的母亲,
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体虽然毁灭,
灵魂却万古常青。
只要我活着一天,
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只要我活着一天,
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日说得太长了,
其实时间却很短暂。
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
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
此时在家中祭奠,
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以后对母亲的陈述,
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
请享用祭品吧!
诗人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母亲的。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日,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母亲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尤其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呵!连诗人自己都不忍心全部将其写出来,而是尽力使自己心里平静,待慢慢缓和地吐露。接下来的30句是述说母亲的“盛德”,对母亲的博爱、慈祥、爱心,总而言之,对母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予以高度赞美。再接下来22句是第三层意思,讲说母亲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母亲的憾恨就是因为处于三纲的最后。我们知道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母亲(也可引申为广大女性)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如此地位,母亲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负呢,这就是母亲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突出。母亲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因为不能再抚育儿子们了,不能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能关心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待家人去作。而其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
继续接下来的12句是第5层意思。诗人在此立誓必将终生报答母亲的深恩,还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进一步叙说自己对母亲的深恩真是报之不尽。
最后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但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从大方面来陈说母亲的伟大与仁爱。
最后告诉母亲,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
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母亲。
挽联两副云:&
&&&&&&&  其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  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
&&&&&&&     秋雨韶山洒泪多。&
《哭母文》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于日去世,蒋介石后来写了内容如下:
悲莫悲于死别,痛莫痛于家难,哀莫哀于亲丧,苦莫苦于孤子。呜呼!天胡不吊,夺我贤慈,竟使儿辈悲痛哀苦,至于此极哉!回溯吾母来归,已三十有六载,当吾父健在之十年间,家中鞠育之苦,嫁娶之劳,饬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内助,其苦心孤诣,已可感于无穷者矣。洎乎先考中殂,家难频作,于此二十六寒暑间,内弭阋墙之祸,外御横逆之侮,爱护弱子,督责不肖,维持祖业,丕振家声,何莫非吾母诚挚精神,及无量苦心,有以致然也。呜呼!吾母艰苦卓绝之志,既如此其甚,而不孝冥顽不灵,则又如彼。回忆当时忧危之情,愧惶几若无地。痛念至此,百身莫赎。人子若斯,尚有何颜立于天地之间乎!呜呼!自今以往,外应族人,内主家庭,安能得吾母复生,再为我独承劳怨也。且复谁能容我狂愚,恕我暴戾,抚慰我激愤,曲谅我苦衷,为我代苦代忧,至死不怨,如吾母者乎?呜呼!凡昔之足以裨益于儿,不惜茹苦饮痛,自甘枉曲,明祝默祷,吁求安全,如吾母之慈者,今竟欲一再见其声音笑貌,而不可复得矣。呜呼!吾母一生,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吾不能于伤悲之际,毕忆无遗。吾不惟痛吾母以爱护儿辈而凋瘵,以教养儿辈而病困,而又独为不肖一人以牺牲其身。虽上升兜率,无所遗恨;惟生者之罪恶之苦痛,自此益难为怀矣。吾更痛心于指胸难过之语,吾尤痛于易箦之顷,强为药好酒好以慰儿之言。自此儿虽连声直呼,不复更闻吾母之咳唾。犹忆当时吾母呼吸迫促,儿乃趋抚母背,以冀挽危亡于顷刻,然竟因是不获睹最后慈容之悲戚!呜呼恫矣!从此抱恨终身,不知生存于人世,复更有何意趣耶?其惟勉图报亲,藉慰地下之灵,末减儿辈罪孽于万一,以聊舒终天之痛恨乎。呜呼!其可得耶!其不可得耶!母而有灵,鉴斯哀忱。
发表评论:
馆藏&1011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死后五七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