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利弊辩论赛正方方种什么种子结什么果

辩论赛正方开篇立论,总结陈词_多年修炼未成妖_天涯博客
“心素如简”,看到新版模板中的这四个字,竟然一动。就换它吧!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536715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2955
(1213)(403)(196)(221)(78)(98)(212)
(1)(3)(1)(2)(6)(4)(8)(4)(10)(5)(3)(3)(12)(5)(6)(4)(3)(14)(2)(35)(7)(39)(25)(23)(35)(28)(29)(36)(26)(32)(31)(27)(4)(2)(20)(2)(10)(15)(2)(8)(6)(5)(3)(6)(4)(2)(8)(12)(1)(4)(2)(1)(3)(1)(5)(16)(3)(4)(6)(6)(5)(4)(4)(3)(3)(8)(4)(4)(5)(13)(31)(3)(10)(4)(4)(13)(8)(7)(7)(9)(9)(5)(17)(11)(12)(5)(9)(12)(8)(11)(11)(8)(10)(11)(13)(12)(10)(13)(13)(14)(9)(14)(17)(19)(10)(9)(12)(9)(16)(9)(13)(8)(15)(14)(18)(24)(2)
又当了回大尾巴狼,给人当辩论赛的指导。
说实话, 多少年了,都没参加过辩论赛了。即使有参加,也是给初中生们指点一二。但,赶鸭子上架吧,毕竟,受朋友所托。
辩论赛的论点是:&追求幸福生活,物质需求更重要&。下面,是给人家修改过后的初稿:
一辩开篇立论: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生活在世上,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每个人,也都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物质需求,又要有精神需求。两者都重要,两者缺一不可。只不过,我方坚定地认为:追求幸福生活,满足物质需求比精神需求更重要。
首先,从根本上来讲,世界是物质的,而我们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都需要物质做保障。俗话说&人一天不死要吃饭,两天不死要穿衣& 。由此可见,人只要活着就需要物质营养,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其实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幸福指数的办法。诚然,我们建设社产主义,我们追求幸福生活,需要精神需求,但是,这些必须有物质作支撑。否则,一切岂不是空中楼阁、水中花月?
其次,从哲学上来说,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志决定人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精神思维和思想意识。一切精神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也就是说: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没有了物质,哪来精神?我们只有先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试想,一对夫妻,如果每天都要为了柴米油盐而去奔波劳苦;一对儿女,如果每次回家都要向父母伸手要吃要穿,那何来幸福之感?
诚然,我方并不否认精神需求也很重要,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幸福感,但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与精神需求相比,物质需求显然更加重要!
所以,我方坚持&&追求幸福生活,物质需求比精神需求比更重要。谢谢!
一辩攻辩小结:
&& 谢谢主席,谢谢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和对方辩友!
   刚才我们正反双方都对辩题进行了立论和激烈攻辩。
虽然,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但是,我方的观点仍然是:追求幸福生活,物质需求比精神需求更重要。
物质是第一需要,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物质条件,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就不复存在。如果一味地追求精神需求优先,那就可能导致太多的乌托邦的出现。毕竟人是肉长的,离开了物质,再好的精神也无法产生。
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一定会带来幸福,但物质缺乏是肯定不会幸福的。因为精神需求是发生在物质需求之后的,只有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先满足了物质需求,才能满足精神需求。比如说我们中国,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也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先解决温饱,再奔小康。这都体现了物质需求的重要性。只有填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干活,人民富有了,才有空闲时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说,我方坚持认为:追求幸福生活,物质需求比精神需求更重要。
四辩总结陈词:
主席、各位评委嘉宾、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我们见识到了对方辩友精彩的口才和睿智的思维,让我甚是钦佩。但是,人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要,是生存的根本。就像马克思所说,物质决定意识。用一句很普通也很普遍的哲学话就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衣食无忧、温饱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去追求精神的满足和快乐。试想一下,如果物质需求都无法实现,想住房,对不起,没有,只有一张床;想看病?不好意思,先交医药费;想旅游?抱歉,票都买不起&&那么,我们何谈幸福!
我方并不否认精神需求也很重要。但是与精神需求相比,物质需求显然是更基础更重要的需求,如果你生活困乏、衣不遮体时你还会去追求精神吗?
(对方辩友的漏洞添加到这里)
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如今社会的价值观离不开物质,但物质需求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拜物或拜金。我方所指的物质需求(根据我方辩论添加)
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诚然,人不能只靠物质生活,人也不能只有精神生活。我们和对方辩友其实应该互通有无、和谐共处的。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不过,等辩论结束,我们一同走出赛场时,走在前面的,一定得是我们这方才行!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只有物质需求满足了,精神需求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追求幸福生活,物质需求比精神需求更重要!
谢谢!!!分类: |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辩论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传于||文档简介
&&辩​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辩论】发掘人才需不需要考试(正方)
整理编辑了一些这个辩题正方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发掘人才需不需要考试 正方辩词】
【精彩论词】
1.考试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它会缩短你和梦想的距离。
2.考好试说明你有哪方面的知识,而知识将会改变命运。
3.挖掘人才需不需要考试,这个辩题是需要性问题。挖掘人才以考试的手段,既不是必然也不是唯一,如同吃饭用筷子,并不妨碍我们用勺子。不是唯考试论,只是在诸多挖掘手段中,考试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方式。在不脱离现实情况和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挖掘人才是需要考试的。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真正的人才要脱颖而出,就需要通过考试。
5.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的界定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在这个个性张扬的社会,为了主动出击,在竞争中把握机会,人人都说自己是人才,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但是事实上,这些自命人才的人表现并不是那么出色,如果人才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那么,就会有许多滥竽充数的人自命不凡地涉及入人才的领域,这会使得原本已经鱼龙混杂的社会更加混乱,假人才得道升天,真人才机不可遇。
6.考试是一种规范化的机构,他可以依据掌握知识的多少,理解能力的高低作为标准,把各式各样的区分开来。7.考试虽然不是选拨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但考试却是发现人才最完美的方式,即使考试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人个性的发展,但在总体层面上来说,考试对大多数人而言,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而且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考试也逐渐变的多样化,人性化。这使得考试一方面在规范思想的同时,也兼顾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8.作为各种各样选拨方式而言,考试从历史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选拨方式能更好的代替。如今考核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些方式要耗费大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经济上不支持做过多的预算,就算是在发达国家,也完全没有能力持久的搞这些名堂,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挖掘人才都需要考试。
9.试想,如果不考试的话,那么公务员的录取会是怎么样的呢?上亿的人去竞争职位,一个一个的去谈心么?那么政府部门貌似每年光面试人员就可以了,还谈什么政治,还谈什么服务呢?
10.如果不考试,你怎么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不需要的,难道真的要去拿一个放大镜,挨个人去观察,去摸索?
11.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长有"正因为伯乐不常有,才导致许许多多的千里马胼死于槽中.所以针对社会上那麽多的人才能够最小化地减少人才的埋没.考试就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想想全世界每年有多少形形色色的考试?N个.纵然有些人在形形色色的考场上发挥的不如意,但他们会更加努力让他们通过考试而被发掘出来.
1.如果不通过考试,那么对方辩友是怎么判别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呢?
对方回答。
我方辩驳:好了,我们前边也说过,考试的方式不仅仅通过科举里的那些应试考试,还有多种方式。你所说的这个人之所以这么优秀是因为他通过了你们心中的考试而已。你们之所以认同他是人才,是因为你在内心中就对其进行了测试,通过你们内心对他的认识与其他人对比,选择出了她,是人才!!!如果这种方式好用将来一定能得到推广。感谢对方辩友有提供一种考试方式,证明了我方观点。
2.社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是反映历史任务的对吗?请回答是或不是。(如果对方要进行解释有权打断,说“可以了”接着问。)
那么现在中国社会依然在利用考试挖掘人才,这是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反映了历史任务。请回答是或不是?(如果回答不是,则问“按照你的意思是我们国家的政策错了对吗?请回答是或不是。”)
应试制度依然在我国进行的风风火火。特别是在现今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社会上的许多企业。医院等都选择了考试挖掘人才的方法。这不就是说明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吗?请回答是或不是?(如果回答不是,则问“按照你的意思是社会错了对吗?请回答是或不是。”)
解析:若两题都回答是,则说,“好了,不用再问了,看来对方辩友已经赞成了我方的观点。”
如果说你们认为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那么你们又是以何种途径进入初中,为何还在这里准备各种各样的考试?你们完全可以按照你们认为更好的方式去被发掘不是吗?
请问对当辩友,如果现在送你去北大深造你愿意吗?(答愿意:那么我要告诉你,北大的学生不愿意,如果不需要任何考试选拔就可以进入北大,那么北大还会是个著名学府吗?)
5.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难道说你们所说的方式就完完全全没有任何瑕疵,选出来的就都是人才吗?
考试片面问题。你说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是具有针对性的,虽然没人能保证能回答在试卷或口试里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她可以从考试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点,加以完善
7.为什么你的老师会选择你来参加这场辩论赛呢?
通过考试考查了你的能力,才会让你参加。
8.你是怎么进入这个学校的呢?
通过一次次考试考上来的。
1.考试只能单一的得出在某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而这个人才不一定具有道德素质,所以考试不全面。
解析:必须把生活中的行为作风也认定为一种考试,人人见证,你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在答题了的考卷。
辩驳:考试真的无法检验某个人的道德素质吗?相信在场至少有一半的人都听说过某个公司丢纸团看看应聘的人会不会捡的故事吧,这难道不能考查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吗?而且对方辩友也不要本末倒置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人才的主要的体现吧。
2. 考试也鼓励学生找捷径。学生追求的是成绩,而不是知识。因此,学生只学习考试的内容,不学习实际的能力。
解析:获得好的成绩难道不是具有知识的体现吗?如果你没有知识,你可能取得好成绩吗?
辩驳:考试让大部分学生追求成绩无可否置,但是追求成绩就没有知识了吗?对方辩友不是在自相矛盾吗?难道我们年段,不,我们学校,这些排名靠前的同学一个个都只会考试,没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可能考试考得好吗?
3. 考试能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
辩驳:任何选拔制度都是有缺陷的,有缺陷不代表不是最佳的。考试制度的很多缺点,可是有缺点能说明不是最佳吗?对方辩友说考试发掘出来的人才用其他方式也能发掘,请列举几个方法,这些方法要能达到或者超过考试的效果,不给学生造成压力,又要具备媲美考试的广泛性和高效性。
辩驳:有压力才有动力。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和应试教育相对。
辩驳:自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大学生,他们已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力量。“应试教育”在这近二三十年中起到了选拔与培养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这么多年来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5.考试考查的方面不全面,不足以判定人才。
考试究竟考察了一个人的什么方面?从笔试来说,考察了书面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起码是从书本上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理论水平;从面试上说,考察了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还有心理素质。以此来看,考试考察的范围不仅不微小,而且全都是社会生活工作中最关键的能力。能通过考试的人为何不能称为人才?既然对方辩友也承认考试的广泛性和高效性,在人才泛滥的今天,为何不能选择考试作为高效率筛选人才的手段?难道还要花大量精力设计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来试探每一个人是哪一方面的人才?这显然不现实。
6.中国的科举考试毒害了许多人才,使社会陷入畸形的学习氛围(范进中举的故事)
辩驳:我国的封建王朝动辄几百年才会改朝换代,而西方几年一个朝代,哪边民众生活更安定自不必说。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科举制度保证了下层人才进入上层统治阶级的通路,使统治阶级得到有效的高素质的人才补充,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民众安定的生活作出了贡献。
而且科举制度不仅传到了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更传到了西方,现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脱胎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法国的大学者伏尔泰曾在著作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做过介绍和颂扬;西方学者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某一著名汉学家则认为科举制度超越了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如此,对方辩友还认为科举制度弊大于利吗?
7.毛泽东是什么学历?鲁迅,齐白石,巴菲特,比尔盖兹......请问孙中山是什么学历?胡适、牛顿、冯·诺依曼(电脑之父)……
辩驳:鲁迅是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保送到日本进行更好的教育和学习,才会有后来的弃医从文,拿笔为革命奋斗;毛泽东被视为军事天才,指挥的战斗都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这就说明了他只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性;比尔盖茨,可能很少人会知道,他从哈佛大学退学出来创业,第一桶金是他的父母给的,他不是白手起家,他就是一个富二代。而我们的父亲不是李刚,也不卖切糕,所以想要脱颖而出实现梦想,就需要考试!(巴菲特也是富二代)
对方辩友以偏概全了吧,为什么不举牛顿、居里夫人、霍金、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李四光、陈景润、杨振宁、童第周、钟南山、邓稼先……
8.考试要顾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在筛选的手段上就缺乏针对性,导致最后出来的可能更多的是“善于考试”的人才。所以才会有屡见不鲜的高分低能之人。如果说这也能算是一种“才”的话,那充其量只是“善于应试”之才罢了,这样的“大才”真的对我们、对社会有一点贡献吗?而这种才筛选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辩驳:对方辩友以偏概全了吧,按照您的说法我们在场的几位辩友也不乏高分的,难道都很低能?那还能在这里同你辩驳吗?而且在这里,对方辩友又把考试这个词语弄的狭义了,你在这里指的考试,充其量只能指笔试而已,难道那些道德考试,甚至现在我们辩论也是对我们口才的这种考试,考出来的都是对社会无贡献的人?
我们承认考试确实能在某种方面筛选出人才,可是我们不能就因此而认定这就是最好的方法,这就是唯一的方法。一个文章写的好的人若是自由不羁地表达他会发挥的很好,可是这样的人往在800字的作文里只能苦苦挣扎。一个谈吐幽默、犀利的人,他可以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却未必要真的去懂“竟然”和“居然”有什么区别。
辩驳:我们并没有说考试是唯一发掘人才的方法,但是考试却是是现今社会发掘人才的最好方法,考试这种制度延续了千年之久不说,造就了各类现在国家的顶梁人才更不用说,而且对方辩友强调不是最好的方法,那难道你有更好的办法吗?我想你如果想到比考试好,具有考试的广泛性和高效性的方法的时候,不防写封信给教育局,写封信给国家领导,他们,不,我们全国人民都会感谢你的!
10.难道没有考试就不能发掘人才吗?
辩驳:难道对方辩友不觉得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考试才是最具有广泛性,高效性的方法吗?
11. 刘备发掘到诸葛亮这个人才,靠的是三顾茅庐,可不是考试。
辩驳:首先,刘备知道诸葛亮本来就是一个人才,所以不存在辩题发掘人才的问题。第二,三顾茅庐难道不是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种考试,一种考核吗?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也就是没有通过诸葛亮检查是否具有诚意的考验,诸葛亮可能最后辅佐他吗?
12.作弊的人又怎么说,如果不是考试存在漏洞,又怎么会有作弊之说呢?作弊作出来的还算人才吗?
辩驳: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方并没有说考试没有漏洞,但即使它存在漏洞,它也是发掘人才最高效的一种方法。或许这些漏洞是众人皆知的,但大部分人都不会去利用这个漏洞来为自己赚取利益。只有那小数的人才会利用这些漏洞,为自己牟取利益。这些人的心态有问题,且心理已经扭曲。试问这样的人,又怎能称得上人才呢?
13.考试发掘出来的人才都是应试人才。
辩驳:诶,要我方辩手强调多少遍你们才会明白呢?你们所定义的考试都是狭义的,考试并不居于一种形式,笔试,口试,踢一场足球赛看看你这方面的能力怎么样是一种考试,像现在我们这样激烈的辩论,也是通过别样的,辩论的考试来发掘口才好,具有应变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的人才。
14.发掘,不等同于发现,它更注重于一个过程,更注重于一种全面,现在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选拔方式,即形成性评价,通过一种长期的、全面的了解,来记录学生的专长与能力,从而达到人才多面化。
辩驳:实际上,这个也是考试的一种。
15.某伟人难道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发掘出来的吗?
辩驳:自己显露才能,已经不需要挖掘了。
16.考试模式时间短,片面,暂时,浮于表面,而发掘人才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用考试来发掘人才根本不科学!
辩驳:对方辩友好像把考试看的狭义了吧?在我方陈词立论阶段,就已经把考试这个词语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它并不只是如你所看的时间短,片面,暂时,浮于表面,反而,具有高效性,普遍性。现在我们进行的辩论赛也是来发掘口才好,具有应变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的人才,难道对方辩友觉得现在大家这么优秀的表现其实只是暂时的吗?
17.高分低能,某个学科好但实际应用能力很差。
辩驳:我反对对方辩友高分低能的说法!举个例子,陈景润,他是个高分者吧。如果让他去教书,他未必是一个好老师,让他去打铁,去收破烂,他也未必能够干好。所幸是他来到了数理研究所,所以现在才有了“筛法”。所以,没有高分低能,只有用人不当。再者来说,高分是高能的体现,但我方并不否认低分中也有高能的例子,韩寒是中国文学界的奇才,虽然他六门功课红灯高挂,但他被称为奇才怪才不也说明了他只是个案吗?同样的少年作家,《真心英雄》的作者门门优秀,被复旦录取,这不说明高分是高能的统一性吗?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激烈的辩驳,不也是为了得到老师的高分评价,取得胜利吗?
18.考试是培养人才,不是发掘。
这个问题自己想吧……
19.为什么要通过考试来发掘选拔人才呢?
辩驳:在假如不通过考试,而是有人推荐的话,就不一定都是择优录取了,因为推荐的人不一定很公正的推荐一个人,而是推荐他自己根据主观认为是好的或者是跟自己关系好的人。像古代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公正且有才能的推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你爸不是李刚,你爸也不卖切糕,那么不通过考试,你怎么能得到你梦寐以求的职位呢?
20. “是金子就会发光”不考试难道金子就不是金子了么??
辩驳: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讨论的是人才,不是金子。金子是客观物质,在哪里都是金子,可是金子跟金子一样么??任何地方挖出来的金矿的纯度相同么???人才,应该是指具有一定特定技能、脑子没有太大问题、能给社会作一定贡献的人。人才是人中的个别体。如果没有技能,不能对社会发挥他的作用,他只能称作是一个人,而不是人才。跟金子纯度不同相似
21.高考的弊端。
辩驳:虽然高考存在弊端,但并不能遮盖他的优点。第一,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第二,磨练青少年的意志,第三,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第四,为农村学子改变自身经济地位提供条件,第五,形成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而且,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重点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什么样的大学至关重要,几乎可以说影响了人的一生,这样,它还不重要吗?
【陈词立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辩论赛成为正方一辩,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研究探讨“发掘人才是否需要考试”这个问题,我方的观点是“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开宗名义,首先我们先对我方的观点进行一个全面的解读。
“发掘”指的是把潜藏的东西探求出来的过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道德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其次,“需要”的意思是人对某种目标或某种东西的渴求,也就是应该有的意思,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考试”,它主要的意思有两点,一,对人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才能进行考查测验。二,通过书面,口头提问,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知识或技能。
由此可见,考试并不拘于单纯的笔试,凡是结合实际和科学考察一个人的技能或者知识是否满足工作和研究需要的方式都可以视为考试。它并不是一种单纯死板的发掘人才的方式,我们还可以认定为处处有考试,不仅是文化的考试,还有道德的考试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挖掘人才的国家,从进士科举出现的605年算起,到1905年停罢科举,历史也有一千三百年之久,历时整整1300余年啊!这种公共竞争,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就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朵奇葩,从它诞生起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更是英才倍出,人才济济,他们难道没有为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吗?
从现实角度来看,现在是2012年,考试是存在延续了多久?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在不断的完善这项方式,但是却并没有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它,而且也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取代它,难道不能证明考试是最好的发掘人才的方法吗?
考试最为一种制度,正不断的被健全和发展,进期我国,《考试法》草案的出台,不正有利的证明了国家对发展考试的信心和不懈努力吗?
最后从价值和社会层面上看,我们今天的辩题的意义非凡,现在的校园滋长着作弊之风,正是持对方观点,无视考试重要性的结果呀!长此以往,学将不学,如何是好?况且,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替的现代社会,决定人才标准的不断变化,高效地发掘人才越来越重要,而考试在这方面无疑是优势的显著.其在短期内衡量人才某方面知识水平的特性.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如著名企业,百度,Google,海尔等都需要对其招聘的人进行笔试,面试,然后实践型考试.请对方辩友给我列举下,世界前500强企业哪个不需要考试?
我方不否认考试并非发掘人才的唯一方法。然而面对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但英才难求的情况下只考试是最有效的方法。
诚然,现在的考试确实出了一些问题,但是其客观的局限性并不能掩盖他优势的光辉。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考试在发掘人才中体现的作用。它比其他的方式都更公平,更全面,具体有广泛性和高效性。
并且,我方还必须强调,我们所说的需要考试是应该要,不是一定要,并没有否认其他形式发掘人才的方法,也并没有说是特定的某一场考试,而是考试这样一种体制能更好的挖掘出人才,它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压力,但正是有了压力才有了更多的动力,我们才能这样快乐健康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方始终坚持认为,发掘人才需要考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辩论会正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应该全部种树问题论据好的给100分
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总人口52万人.全区共有土地面积39.15万公顷,耕地16.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9.23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4.4%.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启动,截至2002年,全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2.49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3万公顷,荒山造林1.19万公顷.退耕实施3年来,农民生活及地方经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本文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调查访问,旨在研究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据初步统计,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已涉及20261户农户约10多万农民,平均每户退耕还林9.6亩,平均每户每年补助粮食926公斤、补助现金192元.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农户收入提高,根据原州区统计局资料,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退耕前1999年为1042元,到2002年达到1349元,平均每年增长了9.8%,其中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22.4%.退耕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1、退耕补偿大于继续耕作的机会成本.国家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和种苗费补助,这一补偿政策在固原得到了绝大多数退耕户的拥护,农民普遍认为由国家获得的补偿要比自己种地划算.原州区实施的大多为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前这类坡耕地一般以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糜子等为主,土壤瘠薄,产量极低.据原州区退耕办资料统计,2000年—2002年退耕地在退耕前种植小麦的平均粮食产量为67公斤/亩.按市场价l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为67元;根据1997年—1999年统计资料,原州区种植业生产支出占种植业收入的37%,则每亩地种植成本为25元,投入产出之差为42元.该土地退耕后,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每亩可得原粮100公斤,现金补助20元,同样以1元/公斤计算,则退耕地收入为120元,比种植小麦增收78元.按每个农户平均退耕还林还草1.92亩计算,则每人每年增收150元. 2、通过剩余劳动力经营副业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户家庭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而且让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原州区退耕3年来共退耕地19.5万亩,按每个劳动力经营耕地8亩计算,则可节省2.4万农村劳动力.据笔者对原州区4个乡15个行政村的调查了解,除了退耕地较少的农产,绝大部分退耕户家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剩余,这些剩余劳动力中95%以上的男劳力都出去列工或经营其他副业,女性劳动力则大多在家务农.同时养牛养羊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向其他副业转移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3年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已初见端倪.2001年、2002年原州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8亿元和10.66亿元(当年价),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3.6%和37.7%(1990年不变价).退耕还林还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实现.通过农业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减少某些过剩农产品的生产,增加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合理投资与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原州区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牲畜,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1、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原来坡度大、路程远、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坡耕地转向植树造林种草,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使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如灌溉用水、化肥、劳动力等)向未退耕耕地转移,带来粮食单产的增长.如下表所示,虽然原州区耕地面积 3年来有所减少,但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却并未受到影响,反而均比退耕前有所增加.②退耕后原州区政府调整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油料、枸杞总产量分别比退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枸杞产量变化最为显著,2000年、2001年、2002年枸杞产量增长率分别为29.6%、49.2%和140%. 2、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退耕地还林还草增加的牧草和饲料,为后续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农户在有效的空间里发展家畜,增加家庭收入.固原市立足南部山区宜草宜牧的实际,抓住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契机,把种草养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支点,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2年底,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34.5万羊单位,其中羊只饲养量达40.6万只(存栏22.45万只,出栏18.15万只),牧业产值达到l.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4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3、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劳动力结构调整.由于耕地的减少,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重新就业,加速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劳动力内部发生了结构调整.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原州区农民增收及地区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工程结束后,这种经济效益能否持续呢?通过农民增收机制的研究,退耕后农民增收相当一部分得益于国家的补偿政策.国家财力毕竟有限,只对生态林补偿8年,经济林补偿5年,退耕还草补偿3年.补偿政策结束后,农民经营副业或外出打工所得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需要用来购买粮食,农民纯收入下降,退耕成果也必将受到威胁.因此,退耕还林草工程能否长期稳得住,关键要看能不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吃饭和增收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不能因而满足于短期内因国家补偿政策造成的农民收入及地方经济的增长,应尽快培育农村经济及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1、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单产.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提高保留耕地的粮食产量水平.保证人均0.2公顷基本农田,对坡耕地进行坡改梯,以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喷灌、膜下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推广地膜穴播小麦、集流自然降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等旱作农业技术,培育抗旱、耐盐碱等性状优良的粮食作物品种,应用高效、低残留或无残留的新型农药和肥料,从而全面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高产稳产,解决农民长久的吃饭问题. 2、把实施退耕还林同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建设优质林草基地、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在退耕地上种树、种草,还可搞一些间作套种,发展经济作物,解决好产业支撑问题,积极发展优质林果、草产业、畜牧业和中药材,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销一体化,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退耕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促进项目实施区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3、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的安置转移是退耕成果能否稳得住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为农民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及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市场信息,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同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社会就业的基本需求,各级政府要重点在农业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予农民智力支持.使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两门劳动技能,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本领,提高农村劳动力要素价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退耕后管护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追求目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各项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退耕还林既要抓林草种植,更要抓好管护.管护问题是退耕还林草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退耕还林草的成败.要转变过去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倾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多形式管护,加强管护力度,切实做到管护到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辩论赛正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