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为什么不正没有百分之70就不要让百分20乱报

天气预报还是天气乱报?看看竹子林里,那群看天吃饭的人怎么说?_晶报-爱微帮
&& &&& 天气预报还是天气乱报?看看竹子林里,那群…
&编 者 按&您手机收到的气象消息,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发布?您刚刚从菜市场买到的一颗土豆,它经历了什么样的旅程才到你的手上?即日起,晶报报纸逢周四开辟“深生活”跨版专栏,以快深度的方式,文图并茂为您呈现鲜为人知的深圳人、深圳故事、深圳生活,敬请读者垂注、点题。说到天气预报,这次小编不搞笑了,而是给大家介绍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你,做天气预报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体验,为什么你会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竹子林郁郁葱葱树林深处的园博东街旁,分岔口有条鲜为人知的气象路,路口还有工作人员执勤。沿着这条气象路走120米,有栋呈橄榄形的大厦,看上去就像由许许多多水平堆叠起来的透明环箍组成的一座建筑,这就是深圳市气象局所在地。每天早晨,家住益田村的李程起床后,会习惯性地打开预报信息——听到天气晴朗干燥的时候,他会穿上衬衫出门上班。这条气象路,他已经走了10年。“半路出家”的预报员李程是一个专业“看脸”的人——老天爷的脸。今年36岁的李程,老家四川,毕业于武汉大学,大学专业是资源与环境学。目前任深圳市气象局气象预警预报处(深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短临预报岗兼技术开发岗,工作是关注24小时之内深圳的天气变化,上班时间朝九晚六。深圳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观测天气数据。李程从小对气象充满好奇。和家人一起收看天气预报时,他常常会想:变化莫测的天气是怎么预报出来的;每当看到人们在雨中奔跑,他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在众多专业学习气象学的同事当中,他属于“半路出家”,一开始从事气象工程软硬件的维护、系统开发等技术类工作。起初,最常用的几类天气数据图像也让他一头雾水。同事们告诉他,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细致的分析能力,肯定干不好天气预报员这个工作。好胜的李程不服气,在研究一张张预示着老天爷脸色的气象图的过程中,他开始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每一条气象预报,都关系这座城市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这让他自豪不已。幸运的是,在工作岗位上,他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除了朝九晚六日常的行政班,李程还得轮流值班——这一天,正好轮到他值班,他必须在早上8点30分之前到岗与同事交接班。气象局里所谓的值班,是指天气预报员从早上8点一直上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整整24个小时内,随时观测深圳上空风云变幻,要完成10余次的各类天气预报,收集媒体当天与天气相关的报道,了解市民关心的天气话题,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气象工作会商;如果遇到比较重大的天气过程发生,每时每刻都要监控着天气实况,在深圳天气官方微博发布最新信息,同时汇报给相关部门。预报:准确重于一切乘坐市气象局楼内逼仄狭小的电梯,李程一路来到位于9楼的深圳气象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大厅,这里整齐地布置着约90台显示屏幕: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数值预报来回切换。这里同时容纳着一个包括首席预报员、领班、短临、服务岗共计20多人的团队,为这座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及时播报天气。作为预报员,既要快速抓取各种资料融会贯通,又要针对一种天气图反复拿捏回味;既不能对局部数据过度解读,也不能以偏概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给港口码头、供电供水等行业传真了早晨的天气报告后,9点半,李程要准时参加全省的视频气象工作会商,省局的首席预报员会根据未来几天天气状况为老天爷“把脉”,同时挑选可能出现特殊天气的城市重点分析,这时,当地的预报员就要做汇报。李程汇报后,首席预报员针对天气状况迅速撰写预报信息为同事提供建议。之后,是内部会商PPT演示,时间不足三分钟,PPT却要做到10页以上,图文并茂,层次分明,会商发言有着教科书一般严格的程序——会商重点:24小时具体天气预报及未来10天趋势。会商意见的样式,往往是这样的:500hpa副高边缘、低空急流后部辐散气流控制;具体预报:多云间阴天,偶有短时阵雨,21.5-27℃......每当值班,李程会仔细分析几台电脑内的大量数据以及实况,通过模型计算,再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在PPT上打下数据——在气象预报的法则里,准确重于一切。手绘天气图午饭食堂,李程要了份自己最爱吃的红烧排骨,边吃边和深圳天气官方微信的编辑小王聊起刚发现的一件趣事——有条内容为“明天有雷阵雨,局部大雨到暴雨,之后的一周每天都有几阵雨”的微博下面,竟聚集了150位市民的评论,吐槽的内容包括:“俺要去春游,不要逼我现洪荒之力啊”“祝大家明天参加轻功水上漂项目愉快,项目开放前提:气象台预测没有错误”“祝愿明早不用上学,痛快来个红暴吧!”小王用一种既理解又略显无奈的语气说,公众对天气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信息获得途径多,也有人总是拿天气说事,甚至有些自媒体以此做文章吸引眼球,前几天,披着“温馨提示”外衣的谣言“深圳将现50年最强大雨”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不过,当天下午6点,一篇出自气象局小编之手的《50年最强大雨?真相在这里》的辟谣微信,一小时内阅读量破了10万。“预报还是乱报?”下午3点到4点,李程要参考香港预报和全省对深圳市的内部预报,很具观察的各种图像、数值预报再结合自身经验,分析出这一周的天气情况预测,编写成报文,发给中央气象台,转换成市民日常看到的天气预报。“人家关注,可能是今天天晴了,今天多云了,但是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会晴、为什么多云,明后天会怎么样,最高温度会有多少?发现未知的东西,其实是很有趣的一个过程。做我们这行,预报不强求100%准确,却要求务必100%的细致和耐心。”李程平静地说。做酸雨实验正忙着,他值班位置上的座机响了,是位不知名的市民打来的。一个尖锐的女声从电话里传来:“过两天要参加朋友的户外聚会,到底会不会下雨?前两天说会下雨,还特意推迟了,但是到了那天又没下,你们究竟是‘天气预报’还是‘天气乱报’?”对待这类一连串的抱怨,李程从容回应:“天气预报员是根据观测资料绘制的天气图对未来的天气情况作出预报,而这些观测资料,大多来自卫星数据。数据本身有一定的误差,所以在绘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偏差。另外得出天气图后预报的天气状况,也存在概率问题。比如,明天降雨概率是70%,那当然要报明天有雨,而实际上当那30%不下雨的情况发生时,我们也没有办法。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关心所以挑剔,这我们理解,但既然是‘预报’,肯定不会是完全准确,请您理解。”天气瞬息万变,在今天的高科技情况下,能够基本准确地预报天气仍属不易。而深圳更有“十里不同天”的特征,这经常让预报员措手不及。值班时,李程不时接到市民的电话,大部分是询问近期天气情况安排出行,有的则是投诉、责问,“因为天气没有报准”,来电人员有时只是抱怨两句,有的则张口就骂。放下电话,李程回想起10年前刚开始接到这类电话时,面对公众对预报偏差的抱怨,他内心一度有无法排解的压力和郁闷。那时,一位前辈向他传授经验:“任何天气要素,都不可能被完全预报。所以说,准确预报是相对的,预报偏差是绝对的。作为气象员,应该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哪些天气比较容易预报,哪些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增加公众对气象预报的理解。我们自身也应该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和调整,将公众的误解和预报工作的困难看得更豁达,只要自身尽力、无愧职责即可。”这位前辈,是从事了气象预报工作34年的深圳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谢小敏。依靠多年扎实的预报功底和过硬的水平,谢小敏身处室内,却运筹帷幄,掌控千里之外的风云变幻,值班时或紧盯卫星云图,或翻查资料,在关键时刻为重大事件的决策提供准确的预报支撑。捕捉老天变色的影子天气预报中需要的数据,是深圳160个自动观测站点24小时不停搜集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量、风力、风向等得到的。而在60多年前,深圳只有一座气象站——成立于日的珠江军分区宝安气象站1954年由军队调整到地方并更名为宝安气象站,年正式更名并扩建为深圳市气象台,1997年加挂深圳市气象局牌子,2002年升格为副局级的市政府直属行政事务机构,并于2003年5月正式开始运行,在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列为市政府31个工作部门之一,由市人居环境委员会归口联系,局长兼任市人居委的党组成员、副主任。日,由于观测环境遭到破坏,经中国气象局批准,迁至福田区竹子林园博园内现址,从2007年8月起,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隶属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管理。所谓观测环境遭到破坏,是指周边的楼越建越密集和越建越高,影响了气象台雷达的接收——当年搬迁到园博园,周围的楼盘还没有如今这么密集。但现在,周边高楼鳞次栉比。指着气象局旁的一栋在建大楼,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罗华明告诉晶报记者,这栋楼当初预备申报高度比现在高,但是考虑到气象局对周边建筑物的要求,最终大楼被“截短了”。如果恰逢台风路径诡异,强度变化多端,预报的不确定性比较大,你来到气象台会商室,会发现这里不同于外面的狂风暴雨,依然是一派紧张有序、忙而不乱的景象。首席预报员谢小敏在准备参加省台会商的PPT,白天领班郑群峰在和魏晓琳讨论哪个自动监测站监测到暴雨,最高最低气温到底该报多少?到底会不会登陆?在哪里登陆?什么时间登陆?什么时候发预警信号?应该采取什么防范措施?要不要转移沿途市民,转移多少?而本该休息的工作人员孙晓玲,此刻也放弃休息,前来收集天气实况,发传真,作为当值首席,她还要撰写给政府的决策材料;气象局局长正在召开全市防台现场调度电视电话会议;局领导正等待着材料向政府领导当面汇报。在地面观测站的观测人员古锐昌,每隔十分钟打来电话,通报最新的风力和雨情……室外,全市主要媒体的记者们正冒着风雨匆匆向气象台赶来……这几年,谢小敏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极端天气,是2014年3月的那个暴雨天:暴雨袭深前夕,天昏地暗,白昼如夜,让气象人的神经绷紧。而在刚刚过去的4月13日,深圳气象局一度也彻夜无眠。在此前的一天,市气象台于当日6时至12时50分,在全市发布了暴雨黄色、大风黄色和雷电预警信号。但13日凌晨6点,雷雨扫过,白天变黑夜,风大雨急,市内局部地区半小时内雨量就达到了40-50mm。随后市民通过网络、电话等表达气象预报的不解:“下这么大的雨,为什么气象台一直不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西涌海洋观测站,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测试。“红色暴雨预警,不是说发就发的。”罗华明解释说,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受暴雨影响,降雨量100毫米以上。市气象台的发布标准,是预计未来3小时全市或某行政区1/4以上指标站累计雨量≥100mm。而13日当天,早晨三小时累计雨量远远没有达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发布标准,雨量超过50毫米的站数,也没有达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的标准。谢小敏表示,此轮强降水过程,短时雨强大,但移动速度较快,影响时间相对较短,累积雨量达不到发布红暴的标准。“预警信号是社会防御发令枪,每一级别的预警对应着响应,如果实际是低级别的预警,发了高级别行动指示的话,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谢小敏1982年进气象部门,快55岁的她即将面临退休。她最大的心愿,是在退休之前不出一次错,让一生从事的这份事业,保持一个完美的记录。或许有一天,李程会接替前辈,也走上这个岗位——李程说,一位敏感的预报员,会在提前一周的数值预报中,捕捉到老天爷变色的影子。他正在为此不懈努力。文字 晶报记者 史青玉图片 晶报记者 金羽泽编辑|键盘侠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晶报》是深圳报业集团主管、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一份面向全国的都市类综合性日报,也是在深圳零售量最大的报纸。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4:33:58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为什么,天气预报不正确?,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旦袱测惶爻耗诧同超括天气预测的大概过程是这样的:从各处的气象站、观测点得到相关的各种数据,然后把这些参数放入气象学家设计好的数学模型中,通过计算机计算出预测结果。这个计算量是相当庞大的,因此在计算机出现以前完全不可能做到。所以预测准确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数学模型。 混沌理论则认为类似天气这样的东西是无法被预测的,(参看“蝴蝶效应”。)因此花费在气象预测上的钱也是浪费。 但是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某一地区近期的天气状况还是准确的,只是当预测到某个地方某个时刻的具体天气或者温度则有很大出入
解决方案2:
天气预报只是人们对未来几天天气变化的预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次的预报都会出现偏差
解决方案3:
天气预报是人们利用主观能动性去预测的活动,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上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当中,大气活动也不例外!
解决方案4:
因为已测得的数据公布出去了,天气突然又转变,不是天气预报不准,而是天气多变。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正是如此.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重庆天气】重庆天气预报,重庆天气预报一周,15天天气查询-2345天气预报发现最近天气预报总是预报的不准确,为什么...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发现最近天气预报总是预报的不准确,为什么呢?
中国的气象预报也太没谱了,人们能通过科技直接影响天气吗?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二战期间苏联就曾经利用过科技进行过气象战。
+ 加入我的果篮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理由。
旅游管理学士,气象爱好者
天气预报是不完美的科学
天气系统本身是一个混沌系统,也就是说观测数据造成的误差会在或短或长的时间里被系统无限放大,于是长期的天气预报本质上是无法办到的,况且人们所能观测到的数据是非常局限的。
不为失败找借口,请专家,多为成功找方法,湖南常德澧县的天气预报老百姓已付出了惨痛带血的损失,1:从6月以来预报全部为睛,6月下旬一场爆雨导致山洪爆发,而爆雨到来之前确都在顶着烈日抗旱抢小,还出现了打架斗殴的原始抢水现象,而后半夜则是,全家出动开口泄洪抢设备,7月30日预报显示半月无雨,我也参与了抗旱,而就在当时,爆雨再次来袭,晒在屋外的玉米来不及进屋全部淋湿,真是百感交集,投诉无门。为了农民少用一度抗旱的电,少出一点汗,那就请天气预报多出点力,报准点,农民流血流汗是本能,请为国家建设尽量少用一度电。
一般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就已经是世界上公认的比较准确了。但是80%是个什么概念?四次预测(严格来说还不到四次)就有一次错误……所以,其靠谱程度比瞎蒙要强一点……强两倍吧……
天气预报就是一场赌博,而人类已经越来越熟悉这一游戏规则
真的很不准,甚至几乎每天都是反着来的,下雨说晴,晴说下雨,我说的是几乎每天,能不整天找借口吗?
天气预报怎么能时准时不准呢,不准还叫什么预报。掌握了这门气象科学就能随时报准确,现在的预报准确率大大低于80年代前。这是人类倒退。都是混饭吃的预报家
有时候不是很准吗?为什么只看到不准,不看到准的一面呢?国人不懂辩证法?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击啊不要在百分之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