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慰安妇的电影有那些?

前两天一大波儿道歉霸占了热搜,纪梵希、COACH、范思哲等轻奢品牌因为“辱华”纷纷排队道歉。因为他们知道现在的中国,令人畏惧。然而,有一部分人却永远等不来道歉,直到离世。日本帝国给她们安了一个杜撰出来的名字,“慰安妇”。二战期间,多达20万女性被强迫成为日军慰安妇。8月14日是慰安妇纪念日。2017年的今天,曾上映一部以“慰安妇”为题材的《二十二》。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部新出的纪录片。等不到的道歉★★★★推荐理由:慰安妇纪录片时
长: 22min*12《二十二》是以单个人物及其现状自成一个段落,而《道歉》是有长达七年的拍摄跨度。这部纪录片深入追踪三位来自中国、南韩及菲律宾的老太太,通过跟三位老人的相处展现了她们各自迥异的生活现状。跨国取材的拍摄,将“慰安妇”的问题更广阔的推向受到过日本侵略的诸国。君君昨天抱着一颗敬畏的心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看老人们拖着年迈的身体相继离世,却等不到一句正面的道歉,真的特别难受。是那种想为她们做点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去做的无力。不管是中国、韩国还是菲律宾的受害奶奶,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沉默。影片的背景是2011年前后,韩国民间组织“挺对协”发起的一次跨国界联署行动。最初要求日本政府对慰安妇幸存者进行国家赔偿的运动,也是由这个组织发起和推动的。1991年,首次有幸存者站出来对公众讲述自己的遭遇,自此日军慰安妇制度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从那以后,韩国的慰安妇幸存者每周三都会在日本驻韩使馆门前集会,在本片中也提到了2011年第1000次“星期三集会”。影片开始的时候晨雾笼罩着苍茫群山,伴随着背景声中隐约的哼唱,老人们开始了每天早晨的循序步骤:起床、穿鞋、洗脸、梳头、出门。镜头从她们身体的局部一步步掠过,满是皱纹的双手,佝偻的身躯,还有她们饱经风霜的脸。这些看似寻常的洗漱过程,似乎又暗暗隐喻:每天早晨是一个人认真对待自己,洁净自己的时刻,带有自爱和自省的意味。 每次88岁的金福童奶奶和86岁的吉元玉奶奶,愿意拖着年迈的身躯站出来到日本发声的时候,日本部分民众都很抵制,冲她们大喊很难听的话:“慰安妇是军妓”句句诛心。尽管是这样,老人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也有更多的人在支撑她们。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特别戳我,一次吉元玉奶奶在日本女子大学讲述自己的故事后,台下有几位女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一位说:“这个问题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今天是第一次听说。”对于说谎这种事,你们的国家太擅长了。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听到吉元玉奶奶亲身经历的事情,有一位女学生站起来想说些什么,“作为一个女人...”可是却又泣不成声。作为一个女人,她们失去的太多太多了。作为受害者的她们,愿意站出来也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一位叫阿德拉的菲律宾奶奶,也是这场悲剧的受害人,但是她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这一直都是她心里的一根刺。她觉得很羞耻。导演熊邦玲鼓励她要跟家人说出这件事,不要给自己造成负担,“或者,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因为你说出来,其他人会从中获得力量。”孩子们会理解,去世的丈夫也会理解的。这是真实发生在她们身上的遭遇,有时候,历史书上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别人的一辈子。在最好的年华,她们度过了最黑暗的光阴,而我们作为后世的幸运儿有什么资格去嘲笑?战场上的士兵是英雄,她们虽然不是英雄,但却是最难熬的受害者。阿德拉奶奶在导演熊邦玲的鼓励下,决定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去世的丈夫这埋藏在她心底多年的秘密。看到这儿君君已经不行了,心痛到窒息。她独自承受这个痛苦整整70多年,跟丈夫诉说的时候就像一个委屈的孩子,哭的不能自己。后来,她在看电视上看到吉元玉奶奶正在努力的抗争,说自己也想去,就怕身子骨不行。她眼睛里面流露的那种坚定和希望,让人看了心疼又有力量。可惜阿德拉奶奶等不到那句对不起了。阿德拉奶奶去世以后,她的儿子自责不已,他开始理解母亲之前种种的不寻常举动,“她什么都不跟我们说,常常一个人望着窗外,很悲伤的样子。”这种屈辱要怎么言说,30多年下来没有得到日本政府的一分赔偿和道歉。自己却要把伤口袒露给世人看吗?她们也有想保护的人啊。除了阿德拉奶奶有自己的儿子,其他两位奶奶都没有孩子。吉元玉奶奶已经被折磨的失去生育能力了。而曹黑毛奶奶则是生了两个孩子,但是被她亲手掐死了。是这位曹奶奶冷血吗?不,是屈辱,是无奈。当年日本兵闯进她们村子的时候,她故意往脸上抹了一把煤灰,但还是让日本人相中带走了。面对后来人们的冷漠和日本政府的谎言,曹奶奶还出口戏谑:看到这里君君含着泪莫名笑了出来,曹奶奶真的很有趣,不是吗?导演熊邦玲问吉元玉奶奶:“您下辈子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吉元玉奶奶笑了,笑的特别阳光,她说:那一瞬间花开的好美。就在去年7月24日上午,曹黑毛奶奶在山西盂县家中病逝,享年96岁。最后的奶奶也走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等来一句抱歉。曹黑毛奶奶曾在电影《大寒》中对后辈过这样一句话,“娃子们,以后把咱们家门可得看住了。再不能让外人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作为后辈,君君很自责又很难过,只希望苦难的奶奶们,下辈子一定要再次成为一位贤良的女人,成为谁家的宝贝女儿,有个幸福的家庭。关注【流量君】 回复【等不到的道歉】

《二十二》正在热映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14年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
至少20万女性遭奴役成为慰安妇
2014年中国内陆幸存慰安妇仅剩22位
2017年8月12日黄有良去世,22仅剩8
2017年8月14日是国际“慰安妇”纪念日
电影《二十二》上映
2017年8月15日(今天)
日本无条件投降日
2012年导演郭柯的一部《三十二》引起了人们对慰安妇幸存者群体的广泛关注。《三十二》的片名就是来源于当时的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只剩三十二人。
如今,是《二十二》,它是同样的题材,用平实的镜头呈现出二十二个老人的晚景,是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在院线上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
《二十二》预告片
小编今天就从这部《三十二》开始说起吧!为什么叫“三十二”?
因为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时间,20000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也即慰安妇。
2012年这部纪录短片开拍时,在中国仅剩32位老人。
2014年启动长片《二十二》时,仅剩22位老人。
截止到昨天《二十二》上映,只剩下8位老人。
导演说每当一位老人离世,他都会在片尾给老人的名字加个框。可老人走得太快,他甚至来不及加框。
短片全程以第一人称叙述, 讲述了中国92岁高龄的“慰安妇”,和她年近70岁的日本儿子人生故事。
片中这位老人叫韦绍兰,97岁。
还记得在1944年的10月,日军包围了桂林。
据韦绍兰所说,鬼子举起刺刀就把她的背带给割断了。
除了她以外,一同的还有几十个妇人。
具体多少,她没敢数。
然后,就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日军对女子们实施了暴行。
并且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她们几乎每一天都要如此度过。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韦绍兰逃脱了。
可回到家里以后,面对她的却并不是温馨——
丈夫说,你到外面去学坏,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
再加上街坊邻居的异样眼光。
韦绍兰说,她也曾想过要结束生命。
然而在还没了结自己生命的时候,另一个生命却悄然来临。
出于母亲的本性,韦绍兰留下了这个孩子。
不过因为知道真相的人太多。
所以她儿子自小就被歧视和欺辱。
后来长大了,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就这样,他只能孤苦伶仃的和母亲相依为命。
就像他说的那样,(日本人)背了一辈子,也毁了一辈子。
虽说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
但真实存在过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一个驻足停留。




韦绍兰说,没有哪个能比我更苦。
包括直到现在,她虽已有90岁的高龄,却依旧忍着病痛,洗衣、种菜、挑水。
贫穷的日子过起来,似乎每天都是一样。
但对于韦绍兰而言——
“多就多用点,没就少用点。”
她说过,只愁命短不愁穷。
哪怕经历过可怕的曾经,也还是能在回忆起快乐时,张口就笑。
那一刻,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说:多想守护她的笑容啊。
老一辈的人,勤劳又乐观。
那是因为他们懂得,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有人曾经问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郭柯的本意,他说:她们的苦难与屈辱未因战争的终结而结束,直至现在仍然被人们扭曲理解。
就是大家现在提到慰安妇,
还有一些人认为她们是耻辱的
但慰安妇们身上所承受的伤痛不是她们个人的,是全民族的。
看完电影,你也许会喜欢上这些可爱的老人。毕竟观众先喜欢上这些老人,才更愿意去了解她们。
从《三十二》到《二十二》“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既让人欣慰,又让人忧伤。
欣慰的是将会有更多人关注这些“慰安妇”幸存者,记住她们,帮助她们,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忧伤的是该片用平静的影像揭开了我们那块历史的伤疤,影片越是平淡,那份刺骨的触动越是强烈,而我们只能在历史的苦难面前,徘徊、思索。再将欣慰与忧伤揉在一起,送到心坎里,得到的便是灵魂的洗礼。
就像电影的简介里说:“在最后这个时刻,我们,可否停下匆忙,给她们一次最深情的凝视。”
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里,很多人都表达了想看《二十二》的诉求,也有很多人在抒发内心的触动与共鸣;在电影院里,不仅看电影的过程中平静如水,在电影结束后,仍有很多观众静静坐着,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思考着什么。
这些都是现实版的深情凝视,也是现实给予《二十二》最佳的回应与答案。
“铭记历史,警醒后人”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心里,成为永不消逝的印记。鲁迅先生写到当年在旧时代的纪念是“为了忘却”,而我们在新时代的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并要将其作为诚挚追求。
最后,小编还想说一句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是为了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END----------
(素材来源:腾讯视频、中国新闻周刊、界面、济南时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最近的院线电影一直扎根于主旋律的土壤之中。
小编的朋友圈总是被《战狼2》连天的炮火覆盖。
然而说到战争的最残酷之处,往往是双方交战的战场之外。
比如《金陵十三钗》中被送往敌营的女性牺牲者,《南京南京》中被逼迫着上阵杀敌的孩子。
这些与战争不相适宜的群体总是更直击人心。
《金陵十三钗》中逃亡的女学生
《南京南京》中防空洞里的妇孺
与战争相关的身份不仅仅是士兵,在战火线之外还存在着一类特殊的人群。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慰安妇”的强征范围,扩大到中国、韩国甚至越南等被侵略国家的妇女。
国内首部聚焦“慰安妇”群体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了。
电影将镜头对准这些从抗日战争时期,遗存至今的中国“慰安妇”。
影片开拍时,中国内地仅剩22位“慰安妇”幸存者
《二十二》中展现了珍贵的史料,集成了一部属于那个时代的“慰安妇”群像纪录片。
她们都已风烛残年,枯瘦伶仃、佝偻孱弱。
年轻时候因为略有姿色就会被掳去军营之中,无论是少女、新婚还是妇女都难逃魔掌。
无论白天黑夜,无数粗鲁的日本士兵在不停的折磨着这些人。
稍有不从就会得到一顿拳打脚踢,刚烈者直接沦为刺刀下的亡魂。
对于那段地狱般的时光,所有老人都泪流满面不愿提起。
然而,死里逃生之后的她们面对的是更加残酷的人生。
“慰安妇”这个耻辱的名号伴随了她们的一生。
本是韩裔的老人因为“慰安妇”的身份,临终也无法回到故土。
逃亡时留下腿疾的老人从此跛行一生,孤独终老于乡间的养老院。
被迫怀上日本人孩子的老人,在邻里乡亲异样的眼神中生活了一辈子。
丈夫的不理解让刚出世的孩子,动辄就会受到拳打脚踢的撒气。
而这个“本不该出生”的孩子只能顶着“日本人野种”的头衔,终生无法娶妻生子。
其实,是否应该把这个题材搬到大银幕,是否要再次揭开历史的疮疤,一直是《二十二》最备受争议之处。
但事实上,关于“慰安妇”题材的影视作品并非少数。
比如懵懂的《雪路》、残酷的《鬼乡》以及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最后的慰安妇》。
这些影片都在以戏剧的方式,呈现“慰安妇”群体的悲惨命运。
然而,唯有《二十二》用最客观的记录手法,给世人提供了一个更加理智的视角,来面对这些走过残酷历史的老人。
没有用剧情去积累矛盾冲突,引发激烈情感,而是将镜头放长,客观、人性、平实的捕捉老人生活状态。
看着她们的蹒跚步履,听着她们的娓娓道来。
尘封于记忆中的历史就被平静而残忍的展露出来。
一场战争总有终结的一天,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却要在几代的更迭中逐渐被抹平。
《二十二》中,这些“慰安妇”老人们,每三个月会领到最低生活补助。
片中的工作人员也一直在与日本政府交涉,希望可以为这些老人争取一些赔偿。
从我们的理解看来,这些痛苦挣扎了一辈子的老人,应该是最痛恨日本人的。
但当她们看到多年后日本军队的照片会笑着说:“原来日本人老了也会长胡子。”
这份豁达更显伟大。
导演郭柯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最开始的本意,的确是想要‘打捞历史’,想要老人们痛说历史。”
然而,在真正见过失态痛哭的老人之后,他突然放弃了这个“恶毒”的初衷。
“慰安妇”是战争的受害者,而非记录者。
因此,与观众见面的《二十二》多了温和平淡,少了严苛诘问。
老人与导演郭柯
如同片中平缓的小调所唱:“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这些老人从战争年代到如今的和平时光,始终以伟大的女性姿态,在废墟之上开出最美的花。
或者,再或者
不妨联系我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