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专栏/如今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为什么人们离幸福却越来越远2023年08月30日 08:31--浏览 ·
--喜欢 ·
--评论
小播读书粉丝:18.4万文章:232
关注今天,我们的科技突飞猛进,社会高速发展,好像人类社会在进步,但是另外一方面,人们却越来越不幸福,不快乐,甚至感到孤独、焦虑和抑郁。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占有,一种是存在。马克思说,你存在得越少,表达自己的生命越少,那么你占有得就越多,生命的异化程度也就越高。意思是说,一个人占有越多,实际上存在程度越低,越容易被异化。而相反,你占有越少,表达自己的生命更多,你的生命异化程度越小,而你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一个人越是追求外在物质的占有和欲望的满足,那么他反而越容易失去自身真实的存在状态,会变得无聊、孤独、焦虑甚至抑郁。这跟老子《道德经》中说的“少则得,多则惑”的智慧是类似的。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中提出了人的两种生存方式。弗洛姆基于马克思的思想,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操控等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弗洛姆的这种批判,在我们人工智能和信息时代的今天依然有深刻的意义,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离幸福好像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人逐渐被原子化和异化成工具人。弗洛姆说,工业时代给我们的希望和信念,是建立在“无止境的进步”这一伟大允诺的基础之上。我们相信人类必将征服自然,获取物质的丰裕,绝大多数人口将得到最大化的幸福,并且个人自由将不受限制。人类的文明始于人类开始积极控制自然,但直到工业时代来临之前,这种控制都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越发让我们感觉正在通向无尽的生产和消费之路,似乎科技让我们无所不能,科学让我们无所不知,我们正在逐渐变成神,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我们感觉到了新的自由,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我们感觉可以随心所欲。这种“进步”给了我们三种许诺:无尽的生产、绝对的自由和无限的幸福。这其实也是今天很多人理解的“进步”的好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我们以为这会让我们摆脱束缚,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幸福,我们认为这就是“进步”会我们带给带来的东西。但工业时代没有兑现这个承诺,而在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会得到兑现吗?今天随着社会进步,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我们的幸福,也并没有更自由。而相反,在今天的社会,无意义感、焦虑、抑郁、被异化、被工具化和被原子化的感受越来越强烈。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弗洛姆从人的两种生存方式进行了剖析,一种是占有的生存方式,一种是存在的生存方式。实际上我们所追求的“进步”只是以我们对大自然的占有为前提的,而且这种占有激发了我们内在的占有欲,占有欲越强,我们的存在度其实是越低的。占有主要是外在物质的占有,占有是索取、外求的过程,而存在是一种不以占有为前提的生存方式,不是占有而是体验,是一个开拓、创造过程。生命的常态是存在,而占有则是一种异态。人作为生活在自然界的社会人,我们身上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这导致了在我们身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占有倾向,我们倾向于占有更多资源,这是来自于我们想活下去的生物性需求;一种是存在倾向,也就是倾向于以奉献、分享、创造,它的力量根源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情况,以及通过与他人结合为一体,并克服孤独的内在需求。弗洛姆说,生物化的需求并不是人性中唯一的强制性需求,还有另外一种需求,根植于人类模式的本质和生活实践中,那就是: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避免孤独。之前我们介绍过人的两种本能:生存和安全本能,群体依恋的本能。实际上占有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生存和安全本能,而存在满足了我们群体依恋的本能。群体依恋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本能需求。弗洛姆说,人虽经过了本能与精神的结合,但却失去了本来具有的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为了消除内在的孤独和不安全感,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和自然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与他人结为一体是人的需要,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个体与父母、与偶像、种族、阶级、宗教、某一组织都有一种共生的联系。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都是并存的,哪一个占据主导这要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弗洛姆认为,这两种生存方式指导着我们是被动承受生活,还是积极迎战生活。更倾向于满足我们的占有欲望,我们会很容易被这种欲望控制,变得自私自利,而被群体孤立。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占有为导向的社会,看起来我们占有越来越多的东西,但实际上内心越来越不安和惶恐。而生活在一个以存在为导向的社会,成为一个更看重存在的人,则可以获得更加持续和稳定的安全感,这会更好的激发我们内在的创造性、思想性、精神性,并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让生活变得有价值。前面我介绍了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是付出和给予。占有的生存方式,就很容易把爱变为占有、控制和支配,或者把自己变为一个值得被爱的商品;而存在的生存方式,则把爱视为一种能力,一种主动与他人和群体建立连接的能力,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爱。本文为我原创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哲学
文化
幸福
弗洛姆
目录------1
刘阿姨平常喜欢自己腌制咸菜,觉得口感比较好,吃起来也放心。这次她刚腌制了一批新的咸菜,大概腌制了7天左右,一天晚上实在太馋了没忍住,于是就开罐吃了起来。吃完饭后,刘阿姨照例在小区楼下散步,结果没多久就被人发现晕倒在了路边。路人紧急将她送往医院检查,经检查发现刘阿姨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到只有90%左右。在得知刘阿姨晚上吃了新腌制的咸菜,医生判断刘阿姨很可能是亚硝酸盐中毒。后来经过动脉血气检查证实了医生的想法,刘阿姨体内的高铁血红蛋白偏高。好在刘阿姨摄入的咸菜量不是很多,经过治疗很快就康复出院了。不过是吃了点自己腌制的咸菜,竟把自己送进了医院,这咸菜到底还能不能吃了?一、吃咸菜对身体到底是好是坏?中国人爱吃咸菜是出了名的,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之前物质匮乏的时候一日三餐有咸菜吃都很幸福。但腌制蔬菜属于2B类致癌物,即在动物实验上有明确致癌作用,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的物质,咸菜到底还能不能吃呢?咸菜是指将蔬菜腌制而成的食物,目前腌制咸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醋酸菌发酵,这类咸菜具有比较浓郁的酸味;二是用乳酸菌发酵,腌制出来的咸菜酸味比较清新,我们平常所说的泡菜就是这样言之而来的;三是用盐进行腌制,我们日常食用的咸菜多是这种方式腌制而来的。其实吃咸菜主要的健康风险就是“亚硝酸盐”。蔬菜内的硝酸盐含量本身就不低,尤其是绿叶蔬菜内的含量更高,一般在1000~3000mg/kg左右。在腌制蔬菜时,其内里的硝酸盐会被细菌中的硝酸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进入血液内后,会导致血红蛋白变性,让其无法正常输送氧气,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发生。亚硝酸盐本身不会致癌,但其进入体内后会和氨基酸结合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个很强的致癌物,易让身体的患癌风险上升。一般咸菜在腌制20天之后,其内里的亚硝酸盐会在氧化作用下逐渐减少量,平均水平会下降至10mg/kg以下,此时摄入咸菜是很安全的。此外,咸菜对人体还可能会导致身体盐分摄入过量,体内的水钠平衡被打破。身体为了维持平衡只能让细胞外液增加,继而让血流量增加,血压也会随之升高。并且食盐摄入过量会导致肾脏负担过重,容易诱发肾功能损伤。同时,腌制食物内的营养物质会大量被破坏,几乎不含有维生素,长期摄入咸菜容易导致身体营养摄入不足。二、为啥老一辈的常吃咸菜,却很少患病?长期、大量吃咸菜,可能会对人体带来高血压、癌症等健康风险,但为啥以前老一辈的人更爱吃,却似乎很少患病呢?一是现代人的体力劳动减少了现代人的工作模式大多是坐在办公室里,很少出汗。而老一辈的人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平常流失的盐分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吃咸菜也不会让身体盐分摄入超标。二是现代人更重视健康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均寿命大约只有50岁左右,当时的医疗条件也比较落后,人在患病之后很难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而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相较于之前医疗水平提高了很多,且大家对于身体的关注度也更高。三是老一辈以粗粮为主食上一辈的人饮食多以谷薯类、粗粮类为主,这些粗粮内含有更多的维生素和钾元素,其中钾元素可促进钠元素排出。他们摄入的咸菜虽然盐分高,但平常摄入的钾元素也不少,可帮助排出一部分的钠元素,总体算下来钠元素摄入也不会超标。四是老一辈摄入的隐形盐较少现代人食物的选择较为多样化,很多零食内会含有大量的盐分。而上一辈的人,平常能够吃到的食物相对有限,即便是吃咸菜,总体摄入的盐分也比现代人要低。三、咸菜怎么吃才健康?4点需牢记咸菜是个配稀饭的“好帮手”,在日常想要健康的吃咸菜,要做好这几件事。1、控制摄入量和频次建议每次摄入咸菜的量不要超过150g,保持在50g左右即可,每周摄入咸菜的次数保持在3次以下为宜。2、自制咸菜要小心自治咸菜要保持环境干净卫生,避免被阳光直射。蔬菜要选择新鲜的,注意洗干净、沥干。咸菜腌制后最好在20天后摄入,避免让身体摄入过量亚硝酸盐。3、特殊人群要慎吃本身罹患高血压、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日常要尽可能少吃咸菜,避免让身体摄入大量的钠元素,影响健康。而本身患有消化道肿瘤的人群,则要避免摄入咸菜。4、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个很强的抗氧化剂,可帮助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在腌制咸菜的同时可以放入维生素C片,1kg咸菜大约放入4小粒即可。咸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食物,但日常摄入咸菜一定要注意控制量,不能长期大量吃,否则会给健康带来威胁。参考资料:[1]《咸菜会致癌吗?真相其实没那么可怕》.人民网科普.2019-08-30[2]《咸菜、腊肉不能吃?会致癌?要想吃得放心,牢记这4点…》.科普中国.2021-12-09[3]《为什么老一辈人常吃咸菜,却很少得高血压、胃癌?经常吃太咸的人,要当心这些病!》.健康160.2022-06-07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