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没有主题,没有主要情节,文笔好,剧情紧凑,不小白的小说差,不符合已知现有的任何一种文体,流派的小说如果出版了会发生什么?

第七章
文学创作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文化修养必要的文化修养作家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应该有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技能具备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作家还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二、作家的独特素质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经常有创作的欲望鼓动着他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与驾驭能力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列情感【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二、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创作的主客体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范畴,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也没有离开客体的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二者更是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1、情景交融、心目相取2、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客体并不等于客观存在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文艺创作心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克罗齐:提出“艺术即直觉”,并以:艺术直觉“的概念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1、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异同艺术直觉: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认知直觉:(科学直觉)不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直接把握认知对象的内在性质和本质规律,所以其结果常常是生活知识或科学发现共同点:二者都是“直觉”,都具有直接性、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二者在心理机制上有诸多近似之处区别:【马克思: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二者的对象不同,艺术直觉是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认知直觉是把握事物内在规律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创造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有情感色彩二、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陆机《文赋》“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柏拉图: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突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迷狂性:当作家处于灵感状态时,他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巴尔扎克《高老头》】创造性:指艺术灵感能够使用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达到一个高峰【果戈里谈到一部喜剧创作时】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相同点: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都是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意义的心理因素,而且它们都具有着神奇的创造力不同点: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完全不受创作主体的控制;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创作主体的运用是有意识的艺术灵感没有具体的对象,是主体心理的种激活状态;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必须有具体感性对象才有意义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产生就不容易失去三、艺术情感艺术情感:指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1、艺术情感的特征具有共通性的特点只有愉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是自然情感的升华自然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别:自然情感是私人性的,不能传达出去;艺术情感具有共通性自然情感既有令人愉快的积极情感,也有令人痛苦的消极情感;艺术情感只有愉悦而没有真正的痛苦,是人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时所产生的情感自然情感与艺术情感的联系: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2、艺术灵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与需求:文学创作本质是情感宣泄,是情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艺术还必须感就没有文学艺术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对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也就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核心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四、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1、艺术想象的特点【科学想象与艺术想象的区别】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是审美的创造活动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发现某种客观存在的性质和规律;艺术想象本质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具有突出的主观性艺术想象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2、艺术想象的类型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伏尔泰称为“消极想象”】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作家还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孙悟空】相似性想象:在心理学上的依据就是联想,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比喻、象征、拟人】五、艺术理解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艺术理解与创作的目的艺术理解与选材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
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1、创作动机的构成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红楼梦》《儒林外史》】创作动机的社会性因素【古代美刺教化的作用,对百姓处境的同情】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3、创作冲动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理驱动力,推动着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没有创作冲动也就没有艺术创作创作冲动的特征:具有主导性的朦胧情绪体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绪,并且是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具有内指性特征二、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作家如何判断材料的取舍:作家往往选择最能打动他、在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生活材料作为表现对象简单的道理: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选材还与他具体的创作心境有关系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的核心部分,基本阶段有: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发展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构思主要方式包括艺术概括与艺术变形艺术概括: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艺术综合:是对各种材料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鲁迅小说人物原型】艺术简化: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细枝末节完全省略【《红楼梦》】艺术变形:指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来表现【卡夫卡《变形记》】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指作家、艺术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某种人们普遍认可的艺术形式显现出来,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透明性、独创性4、修改与润色提高性的修改润色:出于精益求精的目的,追求完美无缺纠谬性的修改润色: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自己发现作品中比较严重的问题第八章
文学接受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价值与目的得以最终达成文学消费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文学消费者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消费需求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文学消纳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学消费则既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又是富有创造意义的生产,两者同步进行,构成了消费实现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文学传播: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胡适: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社会,文学是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被接受与流传的【特点:面对面,靠口语,通过视听随时调整内容】第二阶段:随着文字的发明,出现了书写印刷的文学传播方式第三阶段:电子传播是传播方式的又一大飞跃【特点:视听复合符号、直观性、虚假混合,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世界性与商业性】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既有相互联系、打通的一面,又有不能互相替代和差异的一面文学消费既指未含阅读活动的购习、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包括阅读、欣赏作品的消费活动文学接受则专指审美文学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购买、占有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无关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文学消费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文学接受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各自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同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整个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尤其关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文学接受则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作、作品与阅读、接受的关系,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角度不同,各自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也会有差异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文学接受: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包括文字能力、文化基础、思想水平、审美能力、阅读和理解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接受心境:指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文学接受心境的条件:接受者的兴趣:审美和娱乐的动机、未知与受教动机、批评与借鉴动机接受者的审美心态:要有审美心态,一种充分投入到作品意义中去的自由心境接受者的对话愿望:接受者要有与作品及作者对话的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要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客体,必须要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满足接受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一种“前理解”的心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期待视野”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提出的】1、期待视野的具体层次文学的期待:读者对作品的艺术形成与审美特质方面,包括文学性、文体、表现方法、结构、语言、艺术感染力等生活的期待:读者对作品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包括题材、主题、情节、故事的发展、作家的意图等价值的期待:读者从接受动机与需求中产生的对作品价值的整体期待2、预备情绪预备情绪:是接受者从现实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英加登提出】特征:审美性:读者暂时中断与周围现实世界的联系朦胧性:处在萌芽状态与朦胧、含混的水平,停留在感受与直觉层面期望性:产生了和中掌握文学作审美物质的冲动与期望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2、审美心理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个人层面:显示了独特性和偏爱性集体性层面:接受者受到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和顺应同化:作品信息与结构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与巩固顺应: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作品对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改变与更新的作用二者关系:同化与顺应是双向运动的建构关系,同化与顺应互相包容、互相转换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召唤结构中“结构”是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式化框架【伊瑟尔提出】强调召唤结构中有许多“空白”: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文学接受者应该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阅读和理解——再创造接受者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作品形象的具体化:再现、补充、丰富与改造作品情感的再度体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情感作品意义的“合理误读”:对作品含义富有创造性的理解与发挥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审美效果: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进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审美效果是文学接受效果的重要构成部分:审美效果首先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相关接受者的审美效果又与接受客体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相联系审美效果具体表现:精神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认识空间的拓展人格境界的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心灵共鸣: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另一层含义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接受者,当他们阅读同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时,也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体验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人性情感的相通性【李白《静夜思》】;审美体验的共同性【李清照《声声慢》】文化认同:指通过文学接受而产生的作家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对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2、社会交往文学的社会交往:指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第五节
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不同:接受的对象通常只限于文学作品;批评以作品为主要对象与基本出发点,涉及更多的文学现象接受突出个体性,是个人化的阅读与创造;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性接受,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也是一定读群的观点接受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一定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批评家受过一定的职业化训练,具备必要的理论背景、知识框架与批评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写作文学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审美体验: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就必须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理性分析: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价值判断:批评家须对作品做出高下优劣的主观评价三、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批评方法: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欧阳修《六一诗话》】诠释式批评:诠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诗经》的注解方式】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方式【脂砚斋评点《红楼梦》、金圣叹《水浒传》】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英美新批评派批评: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不依赖任何外在事物而独立自足存在的感情与想象的世界,也称形式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开创,泛性欲主义,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神话原型批评:加拿大学者弗莱是集大成者结构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批评目的是探求作品抽象结构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与社会性别出发,旨在反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是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相结合,是融合了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特点是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相统一【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恩格斯提出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是模仿自然的产物【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巫术说:认为是巫术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了人类艺术的诞生【弗雷泽《金枝》、泰勒《原始文化》】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席勒、斯宾塞】劳动说:认为原始艺术是适应劳动需要并在劳动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功利目的【《淮南子》】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认为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的原因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2、原始思维的三个特征原始人以感知和肖像表达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原始思维具有我向性思维的特点原始思维是一种原逻辑思维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原始文学——阶级社会文学的民族性:审美趣味、语言特点、精神气质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诗歌形式的展:四言诗——西汉五言诗——隋唐七言诗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政治经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文化活动:哲学、道德、宗教等精神文化领域的变化对文学发展影响重大普遍价值观念:社会普遍价值观影响和制约文学的发展社会发展与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不平衡关系指物质生产制约着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和文学生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并非总是与社会的物质发展相一致,二者之间呈现出非正比例也非反比例的关系,并不总是按比例的意思长的不平衡关系的主要表现: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成就,只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该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衰落【古希腊神话】从整个艺术领域看,文学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斯【18世纪德国的文学】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的论断第三节
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文学的不自觉到自觉文学观念的出现标志着文学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无意创作过渡到有意创作【鲁迅认为中国文学自觉时代是魏晋时代】魏晋时期是文学观念的一重要分水岭:鲁迅说的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观念的自觉,文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地位,广义的文学观——狭义的文学观,文学被赋予相对于文化而言特殊的审美性、艺术性,文学从置身其中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文学开始作为文学而存在,是文学观念的一大进步曹丕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代表人物《典论·论文》的文学观念的自觉进一步推向深入,文学的审美特性成为普遍的共识对文学审美特性认识的深入有利于文学形式的探求与文体艺术理论的发展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历史留传下来的文学遗产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养分,受到也已形成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影响,这就是文学的继承性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表面方面:文学发展中的继承性表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文学的继承性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西游记》】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文学要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反映对象的变化,单靠对原有文学遗产的继承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学的既成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以产生异于前人和超越前人的作品,这就是文学的革新性文学的革新和创造,与文学的历史继承性一样,也是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鲁迅指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并不是孤立发生的,总是出现在各民族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或之后,地域语言上的接近,有助于文学相互交流的产生和扩大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愈是相似,他们的文学愈能相互影响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总是表现为对等的作用关系,是双向的5、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第四节
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同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2、文学思潮的产生与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也是文学自身演进、变化的结果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联为一体的时代,某一文学传统之中的一种文艺思潮的移植也可以成为另一文学传统中的文艺思潮产生的原因3、文学思潮的特点表现在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学观念方面文学思潮要求在作家人数与作品数量上的相当规模,呈现群体性的特征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古典主义是第一个有系统地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对古代传统的模仿和推崇【布瓦洛】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现实社会中黑暗与丑恶的一面,对对象做客观考察、描述现实主义具有充分的自觉意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高尔基、泰纳】后现代主义打破了各种文化形式的界限,在文学创作内部的各种文体之间,界限越来上城区模糊,虚构与事实、艺术与现实之间难以分辨,打破西方传统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深度意义的追求,其艺术作品在意义层面是平面化的,与平面化相联系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文学流派侧重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方面文学思潮侧重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想的层面,造成一定的文学创作潮流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具有某一共同或相近的文学理念3、文学流派的产生文学流派的产生,在过去的文学史上往往是后人的一种追认,在自觉的文学观念和美学追求中形成文学流派的产生往往受到时代思潮与哲学观念的影响4、文学流派的特点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文学风方面最为直观的就是作品的语言层面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璀璨明珠,殁世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闪耀着钻石般的恒久光芒。 这颗明珠的光芒.她指引的点燃的, 是人类最幽深的内心世界。拒绝肤浅品味的来访客,拒绝蜻蜒点水的猎奇者,得到允许进入的,是沉甸甸的思想着的头脑,是甘愿穷尽一生探究人之谜奥的心灵。头脑和心灵始终不倦地思想者,将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期而遇。 思想者雕塑一、孤独的童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过:“孤独的童年是作家的摇篮”。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也不例外。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马利亚医院。父亲是这所贫民医院的外科医生。他是次子,还有六个兄弟姐妹,父亲为人严厉,为了让生养的七个孩子承担起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从很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要适应艰辛与不幸。他们拥挤地生活在医院的两三间房子宿舍房里,绝对不允许他们独自外出,没有零花钱、没有朋友。正因为童年的这些遭遇,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性孤僻敏感,天生就有一种抑郁气质,更为糟糕的,出生医生家庭的他从小就患上了顽疾--癫痫。除了医院的薪水之外,医生父亲还做一些私人门诊,过了一段时间,在距莫斯科数百英里的地方买了一处小房产,自此之后,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那里度夏。这是他们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六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哥哥一起送往圣彼得堡,进入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哥哥因体质太差而未被接纳,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便同自己唯一关心的人分开了。更为严重的是,父亲给他的生活费和学费极少,导致他无力购买诸如书本和靴子这类的必需品,甚至连常规的学费都交不起,游离在集体之外,他变得更加孤独而忧伤。二、轻狂的少年安置下两个大儿子之后,医生父亲又把另外三个孩子寄放在他们莫斯科的姑姑家里,然后放弃行医,带着最小的两个女儿归隐到乡下的田庄里。在庄园里,父亲纵情酒色,残暴虐待农奴,以致1839年6月被十余名忍无可忍的农奴群起而杀之。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那个酗酒、淫乱、集人类恶劣品质之大成的老卡拉马佐夫身上,就是作者父亲的影子。那一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有18岁,父亲的死,导致他的癫痫症第一次严重发作,并在此后不定时发作。尤其是当他成为作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也是癫痫症发作最频繁的时期,甚至每周发作一次。然而,也许是癫痫症使他拥有了不同于常人的“第二视力”,能够看到人类最隐秘的心理动态,能够体验到在庸常世界中凡人无法体验到的与上帝同在的感觉。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创作了长篇小说《白痴》,塑造了癫痫症患者梅什金的形象。突然没有了父亲的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染上了轻狂、挥霍的习气,老是盼着家乡把十分有限的田产收入寄来帮他缓解债务麻烦。在完成学院的课程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任命到作战部的工程部门工作。凭借他在父亲地产中的那一份遗产,以及自己的薪水,他一年能拿到五千卢布(1897年卢布纸币的含金量为0.774234克),这在当时足以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是个无可救药的挥霍之徒,虽然其铺张浪费令他陷入绝望,可他从未有足够的信念来抵制自己的任性。工作一年之后,他辞去职位,此时他已债台高筑。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直欠着一屁股债。他为其作传的一位作家曾表示:他在自信上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胡乱花钱,因为这样可以给他一时的强大感,由此满足他过度的虚荣心。三、天才的作家还在军事工程学院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已经开始创作一部小说,辞职后,他已决定以写作为生。但他在文学界谁也不认识;不过他有个叫格里戈洛维奇的熟人跟一个叫涅克拉索夫的人很熟,此人正打算办一份书评,于是格里戈洛维奇就提出把这个故事给对方看看。有一天,陀思妥耶夫斯基清晨才回家,正准备有睡觉,门铃声吓了他一跳。打开门,格里戈洛维奇和涅克拉索夫情绪激动地冲进屋来,眼里几乎噙着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拥抱他。第二天,涅克拉索夫就把稿子交给了当时最重要的评论家别林斯基,而他也是跟那两位一样激动不已。小说出版了,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穷人》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作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描写细腻,真切感人。被选入各国中小学教材。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因此出名了。由于获得了成功,陀思妥耶夫斯基签了一部小说和几个短篇的合同。拿到预付款后,他继续寻欢作乐,朋友们出于好意对他进行了批评。可他跟他们吵了起来,甚至包括为他付出很多的别林斯基,因为他不相信对方“仰慕之情的诚意”;他自认是个天才,是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债台高筑,被迫匆忙工作。长时间来,他都患有轻微的神经错乱,如今病了,他害怕自己会变疯,或者得上结核病。在这种情形下写出来的短篇故事很不成功,长篇小说也是不值一读。曾经对他不吝溢美之词的人们,如今开始激烈地攻击他,他们的意见相当一致:他已江郎才尽了。但更大的噩运,还在前面等着他--四、临刑的死囚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参加彼得堡的社会活动家彼得拉舍夫斯基组织的地下活动,这是俄国第一个专门讨论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小组”,他们一边学习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傅立叶的学说,一边讨论有关俄国农奴制、司法、出版制度的改革等问题。小组的活动很快引起了沙皇政权的注意,1849年4月23日凌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家中被彼得堡宪兵队逮捕,此后他和小组的30多名成员一起被关押进彼得保罗要塞,直到12月,小组成员中的21人被“判处死刑”,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1849年12月22日早晨7点多钟,高纬度的彼得堡这个时间还是一片漆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一行犯人在惨白的马灯光照下被押到刑场,检察官先是宣读死刑判决,然后让犯人跪下,刽子手按照古老的习俗把钢剑在他们头上折断,神甫拿着十字架让犯人亲吻,然后给他们换上死刑犯的白色殓衣。这时,首先走上死刑台的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三个首脑人物,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排在第二组,他们听到行刑官发出“装弹”“瞄准”的指令,但却有半分钟时间迟迟听不到最后的指令,而在这时候,早就守候在远处的一个传令兵纵马前来,交给行刑指挥官一纸公文,这就是最终改判的判决书:“退役工程兵中尉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发配(西伯利亚)要塞服苦役四年,之后转为列兵。”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判在鄂木斯克监狱蹲了四年,之后当了一名普通士兵。牢狱生活至少暂时遏制了他那自负而专横的情绪。出狱时的他不再是一名革命者,而是一名王权和既定秩序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一名癫痫病患者。五、艰难的婚姻关押期满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派往西伯利亚的一处小驻地做士兵,以此来完成刑期。那里的生活异常艰辛,可他却坦然接受这种痛苦,认为这是对自己所犯罪过应有的惩罚,因为此时的他已认定,自己参与的改革活动是严重错误的;他写信给哥哥说:“我绝无怨言;这是我的十字架,我理应背负它。”1856年,通过一位老校友的从中斡旋,陀思妥耶夫斯基得以离开军队,生活也比先前略为好些,还深陷情网,和一个政治流放犯的妻子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三角恋,最终,两人于1857年成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他们手头没钱,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出去借,直到没钱可借了,他又再次开始文学创作;但是由于以前蹲过监,他必须获得出版许可才行,而这并非易事。婚姻生活也不容易过,事实上是很不如意,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归结于妻子生性多疑、喜欢胡思乱想。他没有注意到,其实他自己也十分急躁、喜欢争吵、神经兮兮,对自己缺乏信心,就跟当初第一次成功的时候一样。他开始动手写各式各样的小说片断,然后放到一边又写别的,最终没有多少作品出来,而且也毫无价值。六、再放的光彩1859年,由于他本人的请求和朋友们的影响,他获准重返彼得堡,携夫人和继子在首都定居下来。同年,沙皇恢复了他发表作品的权利,作家怀着很大的热情重新回到文坛,同哥哥米哈伊尔联手创办了一份文学期刊,刊名叫《时代》,为了扩大刊物销量。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己在西伯利亚服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沙俄苦役犯监狱的野蛮、残暴和极其可怕的图景,作品在《时代》刊物上连载后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这就是著名的《死屋手记》。受到《死屋手记》成功的激励,1861年1月起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在《时代》刊物上连载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历时一年,尽管该小说宣扬了驯服、顺从是医治病态社会的良方,主题与《死屋手记》完全不同,但依然大获成功。七、重返的恶习刊物很成功,他周围的环境也宽松起来。1862年,他把杂志交由米哈伊尔照管,自己则去游览西欧。就在他动身出国几个月前,时年四十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结识了一位长得很漂亮、名叫萨斯洛娃的年轻女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她很是着迷,返回彼得堡后,他就引诱对方发生了关系。而后,由于一位投稿者的倒霉文章,导致《时代》杂志被禁,陀思妥耶夫斯基决定再次出国,理由是治疗自己的癫痫病。可这只是个借口;他是想去威斯巴登赌钱,因为他想好了一套如何把庄家的钱全部赢来的办法,他还订好跟萨斯洛娃在巴黎约会。在威斯巴登,他输掉了大多数钱,而他能离开赌桌,仅仅是因为他对萨斯洛娃的热情超过对轮盘赌的热情。然而,这段婚外情还是因为手头拮据以“感情伤害”告终,两人分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俄国,发现妻子生命垂危。六个月后病逝。更为不幸的是,他哥哥在得病不久后去世,留下一大堆债务。他向一个富有的姑妈借了一万卢布,然而到1865年,他宣告自己破产。此时的他手上有一万六千卢布的债据,还有五千卢布的口头债务。债主们都很不好对付,为了躲避他们,他再次向贫困作家基金会借钱,另外还签了一本到期交稿的小说,拿到一笔预付款。凭着这些钱,他去了威斯巴登,想再到赌桌上去试试运气,他把钱全都赌光了,身上有病、穷困潦倒。他只能静静地坐在屋里,以免触动食欲却又无钱满足。他实在困苦不堪,便写信给波琳娜要钱。而此时的她似乎已卷入另一桩韵事,好像也没回信。他开始写一本新书,他自己说是迫于无奈、争分夺秒。这部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罪与罚》。《罪与罚》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充分显示了他的“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也奠定了他作为沙俄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宗师的地位。但是,《罪与罚》的出版,并没有改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轨迹。八、最后的婚姻还在写《罪与罚》的时候,他想起自己签过合同,要在某一天之前交付书稿。根据他所签署的不公正协议,假如他不按期交稿的话,出版商有权出版他随后九年的所有作品,而不用付给他一分钱。最后期限即将到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提议由他口述小说,请速记员记录整理。他接受了建议,于是请了20岁的速记班学员安娜·斯尼特金娜来协助他写作。他白天口述,安娜记录,晚上安娜再整理誊抄,他照做了,他一边走一边滔滔不绝地口述,速记员紧跟着疯狂速记然后整理,二十六天后,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赌徒》问世了。这名年轻速记员的高效、能干、耐心和忠实,给陀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陀氏的杰出才华,也让只有二十岁的安娜·格里高利耶夫娜产生了极度崇拜;这次交易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同时也收获了爱情1867年2月,陀氏与安娜结婚,这次婚姻也使他的人生和创作获得了再生,直到1881年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安娜与他度过了相濡以沫的14年美好时光。遗憾的是,陀氏的继子、他哥哥的遗孀及其子女,都料到他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供养他们了,便对这个可怜的女孩儿充满敌意,百般刁难。万般无奈之下,安娜只得劝说陀氏再次离开俄国。这一次,他在国外呆了四年。这期间,陀氏的癫痫病愈加严重。他脾气暴躁、做事轻率、爱慕虚荣和沾花惹草的恶习都暴露出来,安娜感到身心疲惫。但她把不满都深埋在自己内心。他们去了巴登巴登,在那儿,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开始赌钱了。他照常输光了一切,也照常给所有会帮他的人写信要钱,要更多的钱;可钱一到,就马上输到赌桌上了。他们把手头一切值钱的东西全都典当了,搬到越来越便宜的公寓去住,有时候甚至没钱吃饭了。安娜·格里高利耶夫娜怀孕了。孩子出生在日内瓦。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赌博。当他把本该供养妻儿生活必需品的钱输掉的时候,心里非常悔恨,可口袋里刚有几个法郎就匆忙赶回赌桌。三个月后,孩子夭折了,这令他痛不欲生。安娜·格里高利耶夫娜又怀孕了。两口子极度拮据,为了给自己和妻子买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得不向临时认识的人借钱,艰难度日。困顿之下,陀氏着手写下一本书,书名叫《白痴》。鉴于《罪与罚》大获成功,出版商同意每月给他寄二百卢布预付款。《白痴》未能让对方满意,他又开始写另一部小说,《永久的丈夫》,之后则是一部长篇小说,英文名叫作《群魔》。与此同时,迫于他们已经透支完了自身信用,陀氏及其妻儿搬来搬去。但是他们十分想家。他觉得如果自己不回俄国的话,根本无法完成《群魔》。安娜也渴望回家。可是他们没钱,出版商已把相当于连载版权费的钱款全都预付给了他。前两期小说已经登载在杂志上,由于害怕得不到继续连载的机会,出版商先把钱汇去买车票。1871年,陀氏一家返回圣彼得堡。《群魔》连载后,对当时青年激进分子的批评使得该书作者成为保守界的朋友。他们认为他对政府反对改革很有利用价值,便给他在一家报社提供了一个收入很高的编辑职位。报纸名叫《公民报》,由政府资助。他在那里干了一年,而后由于跟出版商意见不合辞职离开。安娜说服丈夫,让她自己出版《群魔》;这一尝试大获成功,从此之后,安娜推出他各种版本的作品,获得丰厚利润,终于过上了他们向往的小康生活。九、不朽的经典由于有了足够的金钱和声望,陀氏终于能认真酝酿一本发自内心的小说,作为一名天才作家,陀氏相信那种我们称之为“灵感”的神秘事物,并且依靠灵感来确保自己写出想象世界中的模糊景象。陀思妥耶夫斯基费了很长时间来构思这本名叫《少年》,后来改叫《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小说。作品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卡拉马佐夫兄弟们,时而是天使,时而是野兽。他们同时体味着两个深渊、“一个在我们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我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堕落的深渊”。但他们的目光,却始终落枉自已身上的那个人上。陀氏将人类的希望寄托于“人性超越”之中,他所理解的“人性超越”是建立在神性关照基础上的人性的完满,而神性关照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性的发展中涅磐。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氏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陀氏宗教思辨思想最成熟的作品。它凝结着陀氏对文学、对宗教、对人生的最沉重的思考。全书都在叩问一个主题: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世界就是魔鬼的闹剧。善与恶的斗争,就是上帝与魔鬼的恶斗,最终胜利是谁?自从出版以来,这部作品曾被不同领域的大家都评价其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世的部分文学与哲学巨匠有着深刻的影响。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称其为“史上最伟大的小说”,陀氏在垂暮之年,以其旺盛的精力和意志创作了一部类似悲剧大合唱的纪念碑式的小说,这部小说成了他整个朝气蓬勃的创作活动集大成的多声部的尾声。十、双重的人格是杰出的作家,也是疯狂的赌徒;作为思想家,他是一个独白主义者,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个对话主义者。这样的“双重人格”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构成完美的统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患有癫痫症,然而他从不认为这是一种痛苦,相反,他在描述自己发病的情景时说:“在这个瞬间里,我体验到一种平常不可能出现、别人无法理解的幸福。我感觉到自己和整个世界的完满和谐,这种感觉是那么强烈,那么甜蜜,为了有几秒钟这样的幸福,可以献出十年的生命,就是献出一生也行。”在癫痫发作的状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了另一种生命境界,这使他获得了与普通人不同的生命感受,或者说,当他的癫痫症发作时体验到的“整个世界的完满和谐”正是他进入艺术世界的状态。极少有人能在写作时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种狂热状态,他的癫狂,激情,压抑,让他的灵魂支离破碎;他脑中同时震荡着不同思想流派的声音,在每个角色身上都赋予了自己的人格碎片。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歇斯底里、灵魂分裂式的写作,才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了其他现实主义作品难以企及的锐利。小说角色发自灵魂的对白,击碎了现实的混沌状态,让人要么在其中走向明亮的救赎与理想,要么踏入深邃的黑暗。而且,他笔下的人物也继承了这样一种状态,在陀氏的世界中,不仅作家本人是碎裂的,小说的人物也是如此。他在书中创造了一批具有不屈人格和纯真理想的人,但这些小人物的身躯又通常在现实中饱受折磨、支离破碎,让人在对那种人格的锐性肃然起敬的同时,又不禁感慨它的渺小易碎。在这样的书写中,他完成了人物灵魂与读者灵魂的直接碰撞,在文字的撞击中,他开凿出了深邃而扭曲的通道,在理想和现实、罪恶与救赎、纯真与邪恶等矛盾的撕扯中,理解不同层次的现实。参考文献:1、荣如德先生版本《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译后记2、《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美)约瑟夫·弗兰克著。(美)玛丽·彼得鲁塞维茨 编。译者:王晨、初金一、王嘉宇、李莎。三辉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10月。3、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属于陀氏的哲思与悲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笔好,剧情紧凑,不小白的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