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悬崖里悬崖里的周政委是谁周乙哥哥吗


对经典谍战剧《悬崖》的解析,我已经写了周乙顾秋妍和高彬三位主角。但红花离不开绿叶的映衬,经典作品的成功绝非是几个主要演员就能完成,而是所有配角的精彩纷呈才使它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所以,今天再对剧中小董的角色作初步解析,窥探一下经典作品这泓深潭到底深在何处,妙在何方。
小董名叫董玉刚。他外表并不英俊,说话还有点口吃,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地下工作者。他受周乙妻子孙悦剑的直接领导,在剧中负责向山上抗联运送一批药品和电台。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儿的角色,却被他演得惟妙惟肖生动逼人,让观众看得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有条友在我的评论区询问小董最后的下落,说明他已在人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个配角,戏份又不多,能演到这个程度,不仅说明了他的演技高超,更说明《悬崖》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与配角的精彩纷呈是密不可分的。
一、台词朴实贴切,真实逼真自然。
念着台词表演,这样的演员我们看得太多了,张嘴就咬文嚼字,包括“的”“地”“得”这样的助词都能念出来,说明演员根本就没进戏,只是机械木偶的按部就班走套路。这还能有什么真情实感,又怎么能感染人和吸引人呢?
但小董的表演却截然相反。
小董的出场是来车站接孙悦剑。他穿着棉大衣,戴着棉手套和狗皮帽子,上前接过孙悦剑手中的皮箱,兴高采烈完全是一幅见到亲人的神情。
孙悦剑问:事情办得怎么样啦?小董爽快地回答:还行,姐咱上哪儿啊?
还行。这叫什么话,按正常套路,上级询问下级工作,应该回答已经办妥了,或者是一切正常。这是戏剧惯用的书面语言。但小董却回答还行,这个民间土语一下子就把他和上级拉近,也说明他是个朴实厚道忠诚老实的人,不会说书面上的文词儿。可见台词是死的,人是活的,把台词说出气质,说出灵性,与角色的身份珠联璧合,是一个演员最起码的基本功。
其实,一个演员的表演是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还是与角色吻合顺畅自然,二者都是藏不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举手投足就已经把他的功底露出来了。
小董说完:还行,接下来并没有停歇,而是紧接着就问:姐咱上哪儿啊?按书面语言应该问:咱们去哪里?而小董说的完全是一幅贴心弟弟的口气和表情,丝毫没有公事公办的拘谨,更没有刻意表演的痕迹,一口东北腔听上去就是姐姐和弟弟在聊天。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导演的要求在起作用,但如果演员的表演功底肤浅,内心不走戏,是根本达不到这个层次的。
关于谍战剧,谁都知道它不是真事而是编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抓住观众,一靠情节的紧张剌激,二靠演员的细腻表演。而紧张剌激是最好弄的,只有演员的细腻表演才能走入人心。小董的台词说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不仅说明《悬崖》是靠细节取胜,更说明小董对角色的把握已经到了轻车熟路炉火纯青的程度。
二、表演功底深厚,形象感同身受。
小董往山上送药品,半途被土匪给截了。周乙以打击黑社会的名义,在国外人的协助下消灭了土匪,却因为抗联队伍因故没到,药品和小董都落入了警察局手里。也就是说,虽然找到了药品和小董,却又被敌人缴获了。
在这个阶段,小董有两场戏表演得精彩至极。一是在刑场遭受假枪毙,二是和周乙在雪地接头。
小董经受住了敌人的酷刑和审讯,始终没有暴露身份。在刑场上,周乙也不知道是假枪毙小董,但他对高彬的举动也无法阻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革命同志倒在敌人枪口下。
当轮到小董时,高彬拍着他的肩膀说:
你不觉得这么死了会留下许多遗憾么?我告诉你,也许你那些同伙还以为你已经叛变了呢,那你不白死了么?
此时的小董被反绑双手,步履踉跄,伤痕累累,冻饿交加,呼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这番场景用文字表达无非简单几个字,可要由演员演出来又谈何容易。但小董把它表演得生动逼真看不出丝毫破绽,他的痛苦、煎熬、亦步亦趋的动作和表情,完全把观众带入了那个实景当中,随着他的苦痛一起去感同身受。
面对高彬的最后诱惑,小董拼尽全力发出微弱却坚定地声音:
你们......滥杀无辜......会遭天遣的。
当枪口对准小董头部时,他的表情没有惯常的坚毅果敢,而是符合实情的痛苦万分。
由于是假枪毙,枪当然会打不响。高彬装模作样地喊道:
怎么搞的,枪咋还打不响啦?好了,算这小子命大,把他带回去吧。
此时的小董,伤,病,冻,饿,惊吓剌激集于一身,已经不能走路了。他被两个敌人架着在雪地上拖滚,开始大口大口的吐白沫子,一口接一口......
高彬上前捏住小董的下巴,问:怎么啦,你吐什么呀?
此时的小董已经说不出话,只能大口大口地呼吸。
高彬说:我告诉你,算你命大,今天算你参加了一次演习,如果你还不改变态度......高彬伏在小董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又大声喊道:把他带走!
这种情节极为符合当时的剧情。反之,如果让小董昂首挺身材慷慨激扬大步走上刑场,音乐再响起国际歌,或者再让小董喊几句口号,就落入俗套显得虚假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小董是被折磨半死的人,他已经没有那个精力和体力了。
不过,剧情虽然真实,对小董表演的难度可就成倍地增加了。可以说,在《悬崖》的整场戏里,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别人都可以穿着华贵的服装,变换着各种身份,演绎着各种场合下的人物。但小董却一直承担着吃苦受罪的角色。他的台词并不多,但表演的场景却极为特殊。在这种极端状况下,没有相当表演功力是演不出来的。小董是把一个革命者在敌人枪口下宁死不屈却又极为悲惨的场景,形象逼真地推到了观众面前。
小董和周乙在露天雪地接头那场戏,表演的难度更是加深。
周乙向小董亮出接头暗号后,告诉他,我之所以把你带到露天雪地里,名义上是让你挨冻清醒一下,实则是避开室内的监听设备。你不要说话,只听我说就行。
接着,周乙说,经过考察证明,你是一名经受住了考验的革命战士,马上让你送上山的药品已经被国外人下了毒,跟你一起上山的任长春是假投诚,上山后你只和周政委一个人联系,告诉周政委,山上队伍里有奸细,要借这个机会把它挖出来。
这段戏,小董没有一句台词,全是依靠动作,眼神,神情来表演。这段戏实质上是戏中戏,因为这个微妙时刻双方哪怕有一点瑕疵,都可能把自己推入暴露的边缘。
于是我们看到,在冰天雪地里,穿着皮大衣皮筒靴皮手套皮帽子的周乙侃侃而谈,而小董却穿着单薄破烂的衣衫,手上戴着手铐,脚上拖着脚镣,脸上伤痕累累,满身血迹斑斑,站在雪地里只能不停地跺脚打哆嗦。内行人都知道,这种情境的演员如果不进戏,很容易把戏演砸喽,但小董表演得滴水不漏,让人有一种跟着他一起浑身发冷打哆嗦的感觉。
这就说明,演员的表演如果恰如其分,是能感染人和感动人的。演员和观众从内心里产生互动,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合格的演员表演的最高境界。
三、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在细节上显示表演的魅力。
上山后,任长春很快和奸细老邱接上了头,但老邱对年轻的任长春并不放心,同时也担心小董带来不利于他的情报,于是便极力阻止他和周政委见面,想把任长春和小董一齐除掉。
在此期间小董就装傻,装呆,装萌,极力和老邱周旋,这才见到了周政委。
最精彩的地方是小董和周政委见面后,已经饿极了的他接过周政委递来的烤土豆,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个镜头,有朋友在我的评论区提出,此时的小董不应该只吃土豆芯而丢掉土豆皮,尽管土豆从火盆里拿出来有些脏,但在那种情境下理应无暇顾及这样的小事。所以这应该算是表演上的瑕疵。
我想,这应该从另一方面考虑。因为小董不是在流浪中捡到的食物,而是来到了根据地,何况周政委已安排人给小董准备吃的,而土豆只是让他暂时充一下饥。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必要连土豆皮都吃下去了。
由于急着吃着土豆,小董噎得已经说不出话了,但又不能影响汇报情报,那种既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的情境,确实难以表演。不禁让观众随着他一起入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真可谓精彩至极。
所以我们常说,戏剧的成功全在于细节,没有这些入木三分的细节表演,只是平铺直叙地直奔主题,势必会减弱戏剧的感染力。而小董的精彩表演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小董一边咽着土豆,一边大口喘着气说:
老武......让我告诉你......三点......第一,我带上来的药,已经被国外人下了生化毒素。第二、山上有敌人潜伏。第三,这个任警官,是奸细。
由于已经回到了队伍里,小董的角色也就结束了。
其实在《悬崖》全剧中,小董只能算是配角里的配角,比他更大的配角是老魏,孙悦剑,鲁明,刘魁,任长春,陈景瑜等人。
但是,尽管小董的戏份不多,可他精湛的演技仍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有诸多精彩的细节表演,因篇幅所限就不展开解析了。
总之,通过小董这个小角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部好的作品绝不仅仅是几个主要演员所能完成,而配角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缺少和极为重要的。也只有配角的大放异彩,才能使一部大戏过目难忘,成为名符其实的经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悬崖里的周政委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