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越来越不幸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是精神生活的匮乏。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和快节奏的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心灵上的空虚,缺乏幸福感。这是为什么呢?一、焦虑和压力当下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是工作、生活、家庭、亲情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些压力长期积累下来,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二、物欲和心理的不平衡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生活的精神层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追求名牌、奢侈品,想要在社交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认可。但这种物欲的满足往往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它只是暂时的满足,随后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失落感。三、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当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难以维系。人们之间的互信感降低,更多的是互相猜疑和攀比。这种紧张和疏远会让人感到自己处于孤单和无助的状态,从而导致幸福感的下降。四、时间的匮乏和社交疲劳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感到时间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忽略了与亲友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温暖和互动。再加上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疲于应对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这种疲劳会让人感到心灵疲惫和幸福缺失。五、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分化。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放弃了家庭和亲情,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导致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出现了偏差,从而让人感到自己的人生缺了些什么。综上所述,人们感到缺乏幸福感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出现了问题。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寻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时,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俗人纪录2623获赞 302粉丝专注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更多的资讯
这是个边际效用问题当你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你觉得它很美味,当你吃第二个的时候,你已经没有第一口吃的时候那么想要它了,如果你不停的吃下去,多吃一口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吃第十个的时候,你可能会难受起来。我们的幸福的来源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期待什么,追逐什么。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为50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舒适标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幸福。这个“舒适标准”在不同国家不一样,美国是7.5万美元。当一个人他的年收入从2.5万美元提高到5.5万美元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并没有翻了一倍,而仅仅提高了9%。为什么?因为金钱跑车大豪宅,鲜花掌声镁光灯,所有这一切东西的边际效应都是会递减的。如果你所渴望和追求的是这些东西,到了最后你一定会失望的。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在判断中还有大脑工作的两种不同的模式来影响最后的结果。比如,两个人,过去分别拥有100w和1000w,如果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中,当他们资产都变成500w的时候,他们的效用或者说幸福感是一样得。显然,我们很清楚,这个认知不成立。所以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由于大脑的工作模式,人类对于失去的厌恶远超得到。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也提出现代人在物质上的占有远远超过野蛮人,而因为私有财产制的产生有了对比,人类精神世界却愈来愈感到贫穷,人总会因为欲望而沦为生活的西西弗斯。   心理学有个词叫“锚定”同样适用于社会学,《无价》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释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总是以相近类似的事物作为参考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身份的焦虑》中解释了人对物质金钱无止境的追求源于一种叫做身份的精神寄托,一种渴望被尊重的大众情节,列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高级层次。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衡量财富两级分化的基尼系数严重增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让部分人对社会尤为不满,人总是喜欢以身边的人所占有的物质基础量来衡量自己,却不以时间轴上的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当满大街的物品陈列在柜台上,欲望与焦虑交替产生。   反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自杀率及精神病患病率相对极高,在崇尚个人主义特色的国度里,媒体无休止地报道那些一夜成名的故事让大众都生存在梦想触手可及的幻觉中,而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所产生的压力如果没有转换成动力便会成为持久的精神噩梦,似乎如今的西方政治演变成政客拿富人的钱去赢取贫民的选票,再让两者相安无事,特讽刺的是如物质匮乏的北韩那种实施封闭与愚民的国度里,相对意义上的财富均等则能让大众生活再狂热与喜悦中,回望天朝几十年前火热朝天的农民公社也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在过去所有执行过共产主义及法西斯中,笼络人心的最佳手段莫过于制造平等的假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的太平天国也深谙此道,如笛卡尔所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的脆弱的苇草”   在这个物质的世界,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波西米亚,犹如《格调》中的异类,在现实与理想的反差间,选择了将理想最小化,如同那些具有神秘的宗教情节,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给自足,如远离尘世而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总之他们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而那些迷恋宗教的人也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让外人看来不可理喻,其实物质只不过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