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微信读书和樊登读书会哪个好怎么样 探讨不读书对人的影响?

过来人说法:我曾在读书和不读书之间反复横跳,最后还是觉得读书好。我这些年的主要经历是(图1):专科——县城工厂——辞职考研——211硕士——复旦大学博士——海外博后——双一流大学教师一、读专科,不放弃提升学历的希望高考那年夏天,我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的成绩只能上三本或专科,想上普通本科就要复读,不想继续读书就出来打工。反复思考之后,觉得去上专科。入学后了解到有个专升本考试;另外还可以自考本科,不过认可度不高。既然有上升途径,我就打算毕业后通过专升本提升学历,目标定在一所211高校。然而大二时政策突然改变,那所211不再招收专升本。想专升本就只能考双非,觉得再花两年读个双非本科不值得,就放弃了。之后就打算自考,为了能快速拿证,第一次考试就报了三门。由于不太重视,一直没怎么学习,考试前才勉强把教材看完。考试成绩如实反映了我的用功程度:只过了一门。接下来即使每次四门全过,也要在毕业一年多之后才能拿到本科证。想来想去,最终放弃了自考。时间过得很快,这个时候已经到大三了。上学期上课,下学期实习、找工作。来不及做什么,大学就结束了。虽然有过挣扎,无奈只能拿着专科毕业证(图2)离开学校。二、专科毕业进工厂,不愿蹉跎岁月,打算考研专科找工作很困难,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找到一份县城工厂的工作。入职新鲜劲过了之后,很快就感到无聊。工作很清闲,我却很焦虑。主要是工资低,工厂效益也不太好,常传出裁员的消息,于是入职不久就打算离开。但是离开能去哪里呢?工作虽然鸡肋,但也是大半年时间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县城消息闭塞,而且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找工作更加困难。想离开却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非常苦恼。聊天中得知,有几个本科同事打算考研。他们说专科也能考研,我内心就开始不安分了。向那几位同事请教了很多关于考研的事情。了解的多了,想亲自试试,就跟同事一起报名考研。第一次报考非常迷茫,离初试还有两个多月,学校、专业都没考虑好。就以一种重在参与的心态,随便选了个学校和专业。报名之后才开始看书,很快就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专业课的书,一本就五百多页,绪论都不能完全看懂;英语更是单词都不认识。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没有学习环境。虽然工作不忙,业余时间多,但是工厂宿舍下班后很热闹,工友们聊天打牌看电影,一直喧嚣到午夜,根本学不进。从开始学习到临近考试,两个多月的时间,专业课第一章都没看完。三、辞职、借钱、冒着严寒酷暑备考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思考很久,最终,逃离工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使我下定决心:考研,我要离开这里!于是在去市里参加初试的前夕,辞掉了工作。初试成绩惨不忍睹,唯一欣慰的是:我最担心的英语比一区分数线只低了7分,再来一年有那么一点希望。有了一次经验,就不那么迷茫了,知道自己哪里弱,也知道该怎么补强。虽然困难依然很多,但是心理已经有底了,第二次考研的目标直接定在一所211大学。1)辞职考研,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辞职考研,首先面对的就是经济压力。工厂的工资低,没攒到钱。在老家学习虽然开销低,但吃饭、出行、打电话等也都要花钱。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经济压力很大。能想到的筹钱方法有两个:找个兼职工作,或者向家里要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不打算找工作。而借钱看似简单,但是心理压力很大。我的同学大多已经赚钱养家,我却向家里要钱,实在难以开口。工作和借钱都不是好方法,但“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不耽误学习,只好硬着头皮向家里要。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支持我考研,父母从退休金中每月拿出一部分给我做生活费。另一方面,更加节俭,能省则省。2)其次,找到良好学习环境有了第一次备考的经验,我知道周围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于是想去一个有学习气氛的地方。离家不远有一所大学,公交车可以直达,就去做了校漂。先是到处找没课的教室学习,但一天至少转移三四次教室,又累又影响效率。后来终于到找一间专门上自习的教室,并在那里占了一个位置。有固定座位,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此外,在学校还能旁听专业课,一举两得。3)蹭课+自学,每天学习12个小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我跨专业考研,自学专业课很吃力。每天在学校漂着,就想到去蹭课。两门专业课这学校恰好都有,教材和也我的一样。有老师讲课,学起来轻松多了,一个学期就把两门专业课都搞定了。学校里充斥着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种焦虑:不报辅导班感觉就会比别人少学点东西,就会落后别人。然而辅导班价格不菲,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这些钱对于没收入的我来说,太心疼,最终就没报班。由于跨专业且基础薄弱,学习任务很重。为了完成学习计划,每天要学习12小时以上。早上6点起床赶首班公交车,晚上8点坐末班车回家,回家后再学习到11点左右睡觉。除了一日三餐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学习。考试前两个多月的时候,感觉每天在公交车上一个多小时很浪费时间,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这样每天就能学习到自习室关门,学习时间增加了不少。从开始学习到考研初试,差不多十个月左右,经历了四个季节。夏天教室没有空调,三伏天的中午,一边看书一边流汗,有时候汗滴到书上把书都浸湿了。实在太热的时候就去洗手间用凉水冲把脸,稍微凉快点再继续学。冬天早上起床,从温暖的被窝到没有暖气的卧室,是非常困难的跨度;即使这样,6点半之前也要起床。四、经历初试、复试、调剂、加试的考验,终于考上研究生!考前心理压力巨大,但还好最终没出岔子,顺利参加考试。初试过线,但排名比较靠后。于是一边准备复试一边联系调剂。花了很多时间精力,终于联系了一所同意我调剂的双非二本,而且调剂日期在一志愿211高校复试之后。也就是说,我可以参加两场复试:一志愿高校和双非高校。一志愿复试时挺紧张的,主要担心歧视同等学力。不过最终证明是我多虑了,老师们面试时问的都是专业问题,没有提到我的学历。加试科目也顺利过关。复试结束两天后收到通知:我被录取了!终于考上了211研究生,完成了一次跨越!至今仍然记得,收到装着录取通知书的大红色文件袋,我是跳着走的。让那个鲤鱼跃龙门的图像朝外,见到人就想在人家面前晃晃,生怕别人看不见。五、读研、读博、做博后,踏上学术之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做实验、发论文。重新回到校园,深知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努力做实验。做实验很累,有时为了多拿数据,还要通宵做实验(图3)。我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发了一篇影响因子十几分的论文,凭着这篇论文,不仅拿到奖学金、顺利毕业,还通过申请考核制,获得免试去复旦读博的资格。博士导师给了我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我自己构思课题、设计实验、做实验、写论文。经过博士阶段的训练,我能够自己想课题、做实验,然后讲成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也就是论文——发表出去。毕业典礼上,我穿着博士服,拿着学位证拍照(图4)。又想起了刚上专科时提升学历的念头,那时的我,绝想不出自己的学历最终能提升到博士(图5)。毕业后想进高校,但如今学术圈内卷严重。于是又出去做了两年博后,发了一篇Nature子刊再回来找工作。六、当大学老师,拿项目、发论文、评硕导找工作的过程一波三折,从投出第一封简历到办理入职,历时大半年,情绪也是起起落落。虽然身心俱疲,结果还算不错,成功得到双一流高校教职。入职后却没时间放松,反而更忙了。上课、做实验、写论文、申请科研经费等等,通常早上八点多出门,晚上十一点左右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入职不到一年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图6)。看到学校报喜新闻中有我的一份贡献,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拿到项目后,顺利评上研究生导师,顺便又通过人才引进政策落户上海(图7)。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我一直在读书和不读书之间徘徊,读书的苦和打工的累都深有体会。读书要吃读书的苦,不读书要吃生活的苦,两者相比,生活的苦是更苦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读书和樊登读书会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