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的倍数是多少 初学者应知道的二年级数学倍数讲解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毕业班总复习资料常用的数量关系式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8、圆形(S:面积C:周长л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2)面积=半径×半径×л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12、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13、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14、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17、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常用单位换算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 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基本概念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一概念(一)整数1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2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4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4、6、8、9、12都是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1上一页下一页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年级因数扩大的变化规律,以及因数扩大几倍积怎么变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因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为扩大(或缩小)若干倍。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积扩大AB倍。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四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①四边形分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②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③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生活中的梯形: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对边不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生活中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校园电动推拉门,商店面铺推拉门等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的画法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条边命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②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边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④直角梯形: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直角梯形。⑤画高时注意: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一定要画垂足符号。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补充知识点】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实际生活中的估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知识点】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知识点1.直线、射线、角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直线无端点。射线:能像一个方向延伸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不能延伸的线,线段有两个端点。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2.直线、射线与线段的联系和区别1)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四年级数学重要基础知识点相关
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课文基础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基本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数学基础复习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就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应的倍数?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
验证
结论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生:验证。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学生小组合作验证)汇报: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学生小组合作验证)汇报: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20÷5=4
30÷5=620÷10=2
30÷10=320÷20=1
30÷15=2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茫然)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汇报: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练习1: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3420÷57=60
76800÷240=32034200÷57=
76800÷24=342÷57=
76800÷2400=(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练习2:(独立完成)240
÷
30
=8(240 ×4)÷(30 ×
)=8(240÷6)÷(30
6
)=8(240
)÷(30÷5)=8(240
)÷(30
)=8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板书设计: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被除数 ÷ 除数 = 商①
扩大
不变
扩大缩小
缩小② 不变
缩小
扩大扩大
缩小③ 扩大
扩大
不变缩小
缩小这个学期我们学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请你举例说1、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另一个因数反而缩小(扩大)多少倍,积不变。例如:3x5=15,30x5=150,3x50=15012x4=48,4x4=16,12x2=242、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例如:12÷3=4,24÷6=4,36÷9=472÷8=9,36÷4=9,18÷2=9扩展资料:商(Quotient),公式是:(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记作: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是一种数学术语。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余数、除数和商的关系为:(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记作: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进而推导得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参考资料:商-百度百科积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是什么?积的变化规律有三条: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2、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而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3、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a,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b,积就乘以(或除以)ab的积。商的变化规律有三条: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2、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多少倍,商反而扩大相同的倍数。3、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多少倍,商扩大相同的倍数。被除数缩小多少倍,商缩小相同的倍数。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年级数学倍数讲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