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宝中纯情少女心经随喜 胡兰成》15岁少年英雄刘胡兰有过四次婚姻刘胡兰死后有过一次鬼婚


2015年06月15日 09:59 新华网   为英雄正名|目击者讲述刘胡兰就义:“死的刚强!”  一个15岁的女孩,在阴森森的铡刀前,毫无畏惧,英勇就义。  壮烈牺牲后,毛泽东为她的事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一个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位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英雄。那些依然健在的身边人和亲历者,关于刘胡兰和那段血雨腥风的记忆,仍旧刻骨铭心。  刘胡兰是被谁铡死的?  在网络上,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的博文称,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下。这篇文章一度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为此,记者走进位于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看到一份1947年1月11日,国民党阎锡山部72师师长艾子谦给215团1营的指令,上面写道,“该营此次开展工作进行松懈,做法太软……今后做法要硬,去掉书生习气,勿存妇人之仁,速将冯德照、刘胡兰等扣获归案法办……”  “这封密信上明确写明要将刘胡兰法办,为死去的反动村长报仇,证明了阎军对革命者的迫害和残杀。”在刘胡兰纪念馆工作十余年的支部副书记陈湘平说,刘胡兰确实因参与配合武工队镇压反动村长而遭到报复,但这个村长是恶棍无赖,窃取情报、抢粮抓丁、迫害革命家属、勒索百姓财物,无恶不作。  至于刘胡兰被谁所铡,记者采访了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目前唯一一位尚能讲述当年历史的目击者,86岁的白天广。白天广回忆说,那天阎军分三路包围了村子,还敲锣喊话,每家留一个人,其余群众都到观音庙开会。在现场,刘胡兰被阎军和地主武装组织的“复仇自卫队”认出后拉到庙里审讯。  “刘胡兰死的可刚强哩!就义前,敌人来拉她,被她一胳膊甩开了。她几步走到铡刀前,把头上戴的围巾紧了一下,又望了望乡亲们,一下就躺到了铡刀下面。”白天广回忆说,当时铡的人有两三个,除了“复仇队”的人,敌人还威胁拷打一名群众,让那人主要把谷草垫在刘胡兰的脖子下。  “太残忍了!记得那是腊月二十三,还过啥年呢,过周年吧。”白天广说,“有人说刘胡兰是被群众铡的,老百姓还能杀自己人么?就是参与一下也是被逼无奈。这没有问题,就是敌人杀的。”  刘胡兰的真挚恋情  抹黑英雄的案例层出不穷,还有人恶意中伤刘胡兰是“红军连长的小三”。记者在文水县采访到了当年第一个和刘胡兰订婚的陈德邻,并且通过他了解到,刘胡兰15年的短暂生命中,曾有两次订婚经历和一段真挚的恋情。  今年88岁高龄的陈德邻说,那个年代村里有早定亲的习俗,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双方家长订了亲。然而当时在外地工作的陈德邻已经有了恋爱对象。于是他找到刘胡兰,跟她说明了情况,两人一致同意各自回家说服父母,解除婚约。  “刘胡兰很开朗,品德相当好。”陈德邻说,让他感动的是,刘胡兰不仅归还了他家的订婚礼,还参加了他的婚礼。  陈德邻回忆说,由于政治原因刘胡兰后来又退过一次婚。直到1946年,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本固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疗养,刘胡兰因常去为他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后来两人订了婚,王本固还在刘胡兰家吃了饺子。”陈德邻说。  “大家都知道在临刑前,刘胡兰把王本固送她的手帕交给继母,并叮嘱她把东西还给王本固,让人家不要等她了。当时那么小,她就下定了牺牲的决心,面不改色地躺到铡刀下,真是可歌可泣。”陈德邻说着眼圈泛红了。  英雄不容玷污  更有甚者,在网上宣称,反动派让共产党员站出来,乡亲们往后退一步,结果刘胡兰被杀,老乡说“娃是好娃,就是反应慢了点……”还有人质疑刘胡兰的无畏精神,称其是精神病人。  对此,陈德邻非常气愤。他说,刘胡兰虽然年龄小,但英雄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云周西村都是文水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许多党员干部长期隐蔽在这里工作,而且被抓去的革命者死得都很刚强。“他们一代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受到很大教育。”  “刘胡兰组织观念强、处理问题果断,是革命的积极分子。”陈德邻举例说,刘胡兰曾瞒着家人自己跑去贯家堡村参加了“妇女干部训练班”的学习。  陈德邻说,刘胡兰还领导云周西村妇女积极为前线子弟兵做军鞋。当时,一位地主婆交来一双底薄量轻、针脚敷衍的鞋,被刘胡兰发现后指出其欺骗行为。为了教育群众,她一斧头剁开那双鞋,里面的草纸、麻布等都露出来了。地主婆当众检讨,并受到处罚。  “作为她的弟弟,我感到很愤慨。网上的抹黑实质上是对英雄的侮辱和不尊重。没有千千万万先烈献出宝贵生命,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刘胡兰弟弟刘继烈说。  事实上,民间不乏刘胡兰精神的传播者。今年51岁的农民摄影家吕庆和就是其中一位。近10年来,他走遍西北和华东十多个省市,有时一人骑着摩托车,有时开着汽车,插上宣传刘胡兰精神的旗帜就出发了。白天他发宣传资料或去学校做报告,晚上就用投影仪在广场上播放刘胡兰的电影。  夏季的刘胡兰纪念馆郁郁葱葱,玉簪花长势正旺,不少游客前来参观。73岁的游客张忠贵说,“刘胡兰是革命英烈中很典型的一位,她不仅年龄小,还是一名女性。在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面前,她不怕牺牲,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她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英雄不容玷污。”(记者王学涛 梁军 赵丹丹)
生平简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10岁的刘胡兰加入儿童团,1945年底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牺牲在铡刀之下,年仅15岁。  刘胡兰的事迹经《晋绥日报》和《解放日报》报道后,很快传遍解放区。毛泽东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9月,刘胡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胡兰说  “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  1月12日上午,位于文水县胡兰镇的刘胡兰纪念馆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满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刘胡兰。  “在那个年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刘胡兰’的反抗,才得以让中国‘换了人间’。”  “今天跳出书本,来到英雄故里,才真正感觉走近了这位英雄的伟大灵魂,那句豪迈的‘怕死不当共产党’言犹在耳。”  “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  ……  纪念馆内,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是刘胡兰英勇就义74周年。  74年前的那天,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如花一般的年纪里,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毛泽东同志在得知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自此,刘胡兰这个响亮而伟大的名字,流芳百世。  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奶奶给她起名“富兰子”,希望她能给贫苦的家庭带来富裕。然而,在苛捐杂税与劳役的压榨下,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刘胡兰的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1937年后,八路军经常驻扎在云周西村,学习、训练、做群众工作。  新政策实施后,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共产党和抗日政府在云周西村的威望极高。刘胡兰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共产党好”的信念已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1939年7月,云周西村建立了党小组。从此,云周西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地投身到了抗日洪流之中,给八路军送军粮、藏干部、送情报。也正因如此,云周西村被敌人称为“小延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刘胡兰慢慢地长大了。  1940年,继母胡文秀来到了刘家。勤劳善良的胡文秀给她改名、教她识字,深深影响着她,刘胡兰重新感受到了母爱。  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抗日政府办的冬学。开学那天,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将“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浸透着母女间的深情厚谊。  由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冬学不久就停办了。胡文秀便利用在家纺线的机会,用家里盖面缸的石盖片做石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刘胡兰认字、写字。她先教给刘胡兰认识的就是“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  1942年,刘胡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小小年纪的她,为抗日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残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刘胡兰胆大、机警的个性,磨练了她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像一棵幼松般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起来。  1945年10月,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被选为小组长。在这里,她认识了更多的字,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回村后,她担任起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上冬学,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学习军事技术、参战支前。  在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刘胡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帮助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她热爱共产党,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46年6月,在鲜红的党旗下,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这一年,刘胡兰14岁。入党后,她就在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5岁牺牲在铡刀下  1946年秋天,国民党阎锡山军队扫荡平川。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其余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  可是,刘胡兰说:“我人熟、地熟,还是让我留下来坚持斗争吧!”从此,刘胡兰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把标语、传单、文件秘密送到附近村里的党组织,还配合武工队秘密处死当时为敌人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  石佩怀被镇压后,阎军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严刑拷打下,村农会秘书石五则叛变,供出了云周西村的革命干部和党组织。1947年1月12日拂晓,刘胡兰还没来得及动身转移,就被敌人抓捕。  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1951年文水县人民法院的一份档案——《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金宝供词》,里面对刘胡兰牺牲的经过有详细的供述:  敌军连长许得胜问:“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说:“再没有,就我一个。”  随后,敌军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6个村干部,铡死一个就问她一句:“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了!”  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  敌军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  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自己躺在铡刀下。  目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村民曾回忆,刑场上,有两个敌军想把刘胡兰拉到铡刀前,刘胡兰一甩胳膊,大步走到铡刀前,看了看刑场外的乡亲们,非常镇定地躺下去,把自己的头伸到了铡刀下。“从她的脸上,我们看不出她有一点害怕。”  这一年,刘胡兰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  毛泽东为她两次题词  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的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  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正在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  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  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  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但因战争原因,此稿送达文水县后不慎遗失。  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作出纪念刘胡兰就义10周年的决定,同时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词。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手稿于1月11日送达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  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同样内容的词,是绝无仅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所在乡更名为胡兰乡,1957年1月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 山西晚报记者 郭燕杰 实习生 张翔记者手记  刘胡兰,一个响亮而让人难忘的名字,一个伟大而令人敬佩的英雄。  从上小学时候起,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可以说,刘胡兰是我幼小心灵的航塔,也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指南针。正是靠着刘胡兰的这种不屈精神,让我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成长,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如今,当我再次读到刘胡兰的事迹,几乎是泪如雨下。这样一个如花般的年轻少女,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同为女性,我为她的铮铮铁骨所震撼。  今天,刘胡兰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胡兰精神”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才能对得起革命,才是对刘胡兰同志最大的安慰和纪念。  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壮的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生平简介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期间,10岁的刘胡兰加入儿童团,1945年底担任村妇救会秘书,194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牺牲在铡刀之下,年仅15岁。刘胡兰的事迹经《晋绥日报》和《解放日报》报道后,很快传遍解放区。毛泽东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009年9月,刘胡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胡兰说“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1月12日上午,位于文水县胡兰镇的刘胡兰纪念馆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满怀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刘胡兰。“在那个年代,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刘胡兰’的反抗,才得以让中国‘换了人间’。”“今天跳出书本,来到英雄故里,才真正感觉走近了这位英雄的伟大灵魂,那句豪迈的‘怕死不当共产党’言犹在耳。”“刘胡兰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任何艰险的情况下,都要像她那样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纪念馆内,一张张宝贵的历史照片、一本本真实的文献资料、一件件刘胡兰用过的物品,记录了刘胡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她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一天,是刘胡兰英勇就义74周年。74年前的那天,年仅15岁的刘胡兰,在如花一般的年纪里,为了革命事业,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毛泽东同志在得知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自此,刘胡兰这个响亮而伟大的名字,流芳百世。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在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奶奶给她起名“富兰子”,希望她能给贫苦的家庭带来富裕。然而,在苛捐杂税与劳役的压榨下,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支撑日渐贫困的家。由于长期的清贫与劳累,刘胡兰的母亲在她4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1937年后,八路军经常驻扎在云周西村,学习、训练、做群众工作。新政策实施后,农民们的负担减轻了,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共产党和抗日政府在云周西村的威望极高。刘胡兰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共产党好”的信念已经在她心里扎下了根。1939年7月,云周西村建立了党小组。从此,云周西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踊跃地投身到了抗日洪流之中,给八路军送军粮、藏干部、送情报。也正因如此,云周西村被敌人称为“小延安”。在这样的环境中,刘胡兰慢慢地长大了。1940年,继母胡文秀来到了刘家。勤劳善良的胡文秀给她改名、教她识字,深深影响着她,刘胡兰重新感受到了母爱。1941年,9岁的刘胡兰上了抗日政府办的冬学。开学那天,胡文秀在用废纸订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刘胡兰”3个字,将“富”字有意改成自己的姓氏“胡”字,浸透着母女间的深情厚谊。由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冬学不久就停办了。胡文秀便利用在家纺线的机会,用家里盖面缸的石盖片做石板,用石灰块在上面手把手地教刘胡兰认字、写字。她先教给刘胡兰认识的就是“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1942年,刘胡兰加入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据点散传单、贴标语、侦察敌情。小小年纪的她,为抗日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残酷的战争环境,塑造了刘胡兰胆大、机警的个性,磨练了她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像一棵幼松般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起来。1945年10月,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被选为小组长。在这里,她认识了更多的字,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回村后,她担任起村妇女救国会秘书,积极组织妇女上冬学,宣传革命道理,带领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看护伤员、学习军事技术、参战支前。在对敌斗争的实践中,刘胡兰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帮助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她热爱共产党,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在1946年6月,在鲜红的党旗下,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这一年,刘胡兰14岁。入党后,她就在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5岁牺牲在铡刀下1946年秋天,国民党阎锡山军队扫荡平川。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其余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可是,刘胡兰说:“我人熟、地熟,还是让我留下来坚持斗争吧!”从此,刘胡兰经常冒着生命危险把标语、传单、文件秘密送到附近村里的党组织,还配合武工队秘密处死当时为敌人派粮、派款、递送情报的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石佩怀被镇压后,阎军突袭了云周西村。在严刑拷打下,村农会秘书石五则叛变,供出了云周西村的革命干部和党组织。1947年1月12日拂晓,刘胡兰还没来得及动身转移,就被敌人抓捕。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1951年文水县人民法院的一份档案——《残害刘胡兰的凶手张金宝供词》,里面对刘胡兰牺牲的经过有详细的供述:敌军连长许得胜问:“你们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刘胡兰说:“再没有,就我一个。”随后,敌军当着她的面,用铡刀铡死了6个村干部,铡死一个就问她一句:“你说出共产党员来,就不杀你了!”刘胡兰说:“我死也没说的。”敌军又说:“你自白了,给你家里一份地。”刘胡兰说:“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说完就自己躺在铡刀下。目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村民曾回忆,刑场上,有两个敌军想把刘胡兰拉到铡刀前,刘胡兰一甩胳膊,大步走到铡刀前,看了看刑场外的乡亲们,非常镇定地躺下去,把自己的头伸到了铡刀下。“从她的脸上,我们看不出她有一点害怕。”这一年,刘胡兰15岁,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刘胡兰牺牲的那个冬天特别冷,不久后的春节,云周西村家家户户都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放鞭炮,乡亲们用无声的悲愤来祭奠牺牲的英雄。毛泽东为她两次题词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的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这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刘胡兰牺牲后,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正在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但因战争原因,此稿送达文水县后不慎遗失。1956年12月,共青团山西省委作出纪念刘胡兰就义10周年的决定,同时恳请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词。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重新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手稿于1月11日送达刘胡兰烈士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同样内容的词,是绝无仅有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其所在乡更名为胡兰乡,1957年1月建立了刘胡兰纪念馆。 山西晚报记者 郭燕杰 实习生 张翔记者手记刘胡兰,一个响亮而让人难忘的名字,一个伟大而令人敬佩的英雄。从上小学时候起,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可以说,刘胡兰是我幼小心灵的航塔,也是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指南针。正是靠着刘胡兰的这种不屈精神,让我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成长,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如今,当我再次读到刘胡兰的事迹,几乎是泪如雨下。这样一个如花般的年轻少女,无所畏惧,大义凛然。同为女性,我为她的铮铮铁骨所震撼。今天,刘胡兰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胡兰精神”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才能对得起革命,才是对刘胡兰同志最大的安慰和纪念。刘胡兰短暂而又悲壮的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责编:刘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经随喜 胡兰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