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对话小说软件下载怎么创作?


把责任与激情传递下去
对话人:冯骥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图为冯骥才在进行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关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现在,我们已经从抢救式保护进入到科学保护的阶段
  要真正走到民间、走到一线,看到广阔大地对文化的渴求,探索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鲜活有机的结合,把书桌搬到田野,一起努力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在中国田野大地奔走的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这给予我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无穷动力。我们保护多少,后代就会享有多少,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作家内心里是否有大爱、大善、大美、大勇,笔下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文化博大精深,时代风云激荡,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有与之匹配的大胸怀
  “把小说当作艺术品来写,是我一向的追求”
  记者:您身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是否相互影响?
  冯骥才:我把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称作自己的“四驾马车”。常有人问我:何以能同时做这些工作?文学、绘画与我相伴了半个多世纪,已经成了一种生命方式,难以割舍;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无法推却。对它们中的每一项,我都是全身心地投入。
  “触类旁通”是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古人写文章,写的过程中书法作品也就诞生了,文章写完,如果还有余兴,再顺手画几笔竹子、兰草,绘画作品也有了。一流画家背后往往都有深厚的诗文修养。这也是中国绘画跟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画家有明确的文学追求。我们常说意境之美,意是文学的意味,境是可视的空间境象,“意境”二字是对文学与绘画关系的高度提炼与升华。
  记者:画家的身份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会带来什么特别的美学追求吗?
  冯骥才:可能因为画画的缘故,我比较重视小说的形象性。契诃夫在给高尔基的一封信中,曾经含蓄地批评高尔基作品修饰语太多。他的意思是,与其写“一个高高的、窄胸脯的、身量中等的留着棕色胡子的人,坐在已经被行人践踏过的草地上”,让读者读得吃力,不如写“一个人坐在草地上”,这样反而清清楚楚。契诃夫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小说必须立刻生出形象。”通过形象,读者能够一下子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也因为从事绘画创作,我尤其偏爱艺术性强的小说,即结构讲究、文字精当准确、有画面感和审美品位的小说。把小说当作艺术品来写,是我一向的追求。有人认为长篇小说要写得“松”,不能太在乎语言。实际上语言好不好,并非刻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与天性。面对来自影视和网络文学的冲击,传统的纯文学更要守住自己独特的审美,在语言、气息、情景、节奏上追求极致。我现在已经养成七遍成稿的习惯了。第一、二遍在平板电脑上写和改,然后打印出来,第三、四遍修改结构和情节,第五、六遍逐字逐句斟酌,这个过程中有时加进一个好的字或词,意味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七遍仔仔细细校对之后,才算最终定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必将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
  记者: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使您暂停了文学创作,但这次转向似乎也给您后来的写作带来别样面貌。
  冯骥才:我转向文化遗产保护,还是出于一种作家式的爱。作家写的往往都是自己熟悉的土地,对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有一种深切的、愿意为之付出的爱。无论是老城保护,还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抑或是传统村落保护,在中国田野大地奔走的时候,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这给予我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无穷动力。我们保护多少,后代就会享有多少,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暂停了我的文学创作,却也构成一种无形的积淀与充实,带给我大量感性和理性的积累。等我再重新捡起笔写小说的时候,就有了“俗世奇人”系列。因为在各地做田野调研,自然而然会进行一种文化的比较,比如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地方,它们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是什么?你会发现,地域文化会深刻地反映到当地人的群体性格上。这也是作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与人的关系最近。通过文学,能把这些深层的地域特色保留下来,同时文学也有了丰饶的文化意味。文化、风俗、社会与文学之间相互浸润,让我的写作更有底气。
  记者:过去20年时间里,您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的道路,对整个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保护力度的增强应该深有感触。
  冯骥才:近些年,从政府部门到民间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行动。从制定保护规划、全方位的田野普查到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是我们作为文化大国、文明古国应该引以为傲的,因为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与关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
  现在,我们已经从抢救式保护进入科学保护的阶段。进入保护名录并不意味着非遗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不进行后续的科学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仍然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对非遗的科学保护,需要人才培养工作的跟进。非遗保护的背后应该站着专家队伍,帮助制作档案、谋划方向,有针对性地指导传承人去传承和发展。这正是我们现在加紧进行非遗学科建设的现实原因。
  记者:与此同时,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立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您怎样看待当下的传统文化热,特别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创新?
  冯骥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必将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怎么融合、怎么衔接,是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真正认清它独有的特征与优长、它所达到的高度、它在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能在传承发展中保持定力,在转化创新中端正方向。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现在处于创意迸发的阶段,有创意就能打开思路,但同时需要甄别、判断。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不能缺席,要真正走到民间、走到一线,看到广阔大地对文化的渴求,探索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鲜活有机的结合,把书桌搬到田野,一起努力让历史之花开放到未来。
  “责任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
  记者:对文化的热爱,可以看作是您从文学、绘画到文化遗产保护再到教育始终如一的动力吗?
  冯骥才:对文化的热爱,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热爱。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不只是知识,更浸润在生活里供人们体验和感受。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体验。前不久我在天津的大学里发起“热爱你求学的城市”活动,鼓励大学生跨出校园,到自己身在其中然而也许并不熟悉的城市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去亲身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了解和亲近求学的城市,不仅会多一份生活阅历,而且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先打开自己对社会的眼界,增添对生活的兴趣和情感,甚至产生一种宝贵的精神——对社会的责任。
  记者:您在小说《艺术家们》中,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一个人的来历全在他的艺术里。”您的人生经历塑造出怎样的艺术观?
  冯骥才:我会首先想到“责任”二字,责任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我一开始并不是因为对文学的爱好走上创作道路,而是因为要用文学的方式对社会进步担起责任。这么多年,责任始终像火一样支在我的心里。我做文化遗产保护也离不开责任二字。这种责任,不是外面强加的,是从自己的内心和对时代的思考中生发出来的。它不是一种负担,相反,是充满激情、不可遏制的。不管在什么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
  在文学的道路上,我跟茅盾、冰心、巴金等老一辈作家有过接触,我希望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传递下去。作家内心里是否有大爱、大善、大美、大勇,笔下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文化博大精深,时代风云激荡,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有与之匹配的大胸怀。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和时代融为一体,和大江奔流的激浪融为一体,这样的人生充满激情、充满力量。

对话是小说的支柱
小说中的对话应力求出色,因为它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对话应真实可信,要能定义角色(不用非常明确),并推动情节。在理想的情况下,对话也应具有娱乐性,要有令人反复观看后回味无穷的经典台词。这些听起来都是很高的标准,但确实是每一位作家应该要做的事情。
故事中出现对话的意义是什么?
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样的对话才算是精彩的对话。
用不多的对白,就把人物关系和每个角色的性格体现了出来,可以算得上是精彩的对话了。
小说创作中通过争论增加了角色冲突,让不同的人物碰到一起,各有盘算。
在对话中揭示出这一点,就是对话的两个主要目标之一:制造冲突。
那么另一个目标是什么呢?
一般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物都应该有其独特的说话方式。
对话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揭示人物。
如果角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那么对话部分应该也是惜墨如金的。
假如角色有很多话要说,那么这里有些小窍门:
1、避免长篇大论,把人物说话的内容揉碎了。
2、将其他人物的话插进来,并且用上一些能体现人物情感的小动作。
3、避免闲聊,如果人物的性格本身就是喜欢闲聊,那么通过闲聊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可行的。
4、说一句出乎意料,可以留下悬念的话,比如:“谢谢。”他拿刀抵到我的脖子上,“现在,把你的衣服脱掉。”
5、对话时,答非所问。让人物的答话稍微偏离一下正题。
6、避免陈腐的套话,有点幽默总是受欢迎的,只要不是牵强附会就好。
平淡而没有一点冲突的对话,对故事情节根本没有推进作用,也无法显示出人物性格,更无法增加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对白写作方式和技巧有哪些呢?
一、作者要懂得收敛,冗长的对话容易带偏读者,因而对白要尽量用短句。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你家一定很气派吧?”
“啊,要是气派加没钱,会乐出眼泪的。”
她继续用吸管头搅拌姜汁啤酒。
“可我家穷酸得多。”
“怎么知道?”
短句子节奏简明,实际生活当中人们日常对话也就是几个字,而且短句也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对白要以疑问句、祈使句为主进行编排,尽量少用感叹句和陈述句,并尽量不要使用复句。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我把杰拿来的啤酒倒进杯子。
“父母在哪儿?”
“不想说。”
“为什么?”
“正经人不跟人家讲自家的班事,对吧?”
“你是正经人?”
她想了十五秒。
疑问句、祈使句更利于制造冲突、刻画心理和凸显人物个性,且生动活泼。所以在对白中尽量多使用。使用复句常常会使读者感觉疲劳,因而要尽少使用。
三、假如你避免给出“直截了当”的回答,那么你就是在对话中创造冲突。
什么是“直截了当”?
“准备要走了吗,亲爱的?”鲍勃问。
“一会儿就走,甜心。”西尔维娅说。
“想不想玩儿传接球游戏?”科迪问。
“好,我们来玩传接球游戏。”贾瑞德说。
“我不喜欢柯林斯在这儿的所作所为,”斯坦说。
“我也不喜欢,”查尔斯说,“太卑鄙了。”
上述回答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是这样说话的,而且在写小说时也这么做。但是,你只需要像下面这样稍微“侧闪”一下,就可以随时制造出冲突:
制造冲突:
“准备要走了吗,亲爱的?”鲍勃问。
“今天我在市中心看见你了。”西尔维娅说。
“想不想玩儿传接球游戏?”科迪问。
“你下巴上是什么?”贾瑞德说。
“我不喜欢柯林斯在这儿的所作所为,”斯坦说。
“连自己的家都糟蹋的人,什么家产都不能继承。”查尔斯说。
下面的方法也可以让你避免直接回答别人的提问:
#一个与对话中的提问无关的陈述;
#一句需要某种解释的对话。
#沉默不语也是可以考虑的
“准备要走了吗,亲爱的?”鲍勃问。
西尔维娅什么也没说。
#或者用一个行动进行回应:
“准备要走了吗,亲爱的?”鲍勃问。
西尔维娅收起了梳妆镜。
四、对白要根据每个人物的核心情感和个性来设计。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个性不一样,对话场景不一样,说出来的话自然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人物对话首先要符合小说中的人物身份,每个人的语言都是不同的,不能把大男人说出来的话和小女人说出来的话都写成一个口气。不同的环境之下,对话肯定也不同。紧张的、舒缓的、温馨的和浪漫的等等,不同环境下,对白语言必须有所不同。
例子—
老年男人:“亲,在干嘛呢?”
老年妇女:“老--公--,过来呀,帮我捏下脚,好不好,好不好嘛?”
如此对白口吻,读者看了应该不止是发笑,甚至会吐吧。
五、每段对话都应该有潜台词,也就是小说中人物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如果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直白地怎么想就怎么说,那么这个小说对白肯定读来枯燥乏味,而当人物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时,读者就会兴致盎然地看下去。
要表现一个人生气,不高兴,就让他说出的话来体现出他的情绪,肯定比写他“气愤地说”,“恶狠狠地说”,“阴郁地回道”要有力量得多,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更胜一筹。
例子:
男人递了一朵玫瑰花给女人,女人故意刁难道:“你拿玫瑰花给我干嘛?!”(潜台词: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企图啊?)
男人道:“这是我的一片心意!”(你难道不知道吗?!明知故问。)
女人有些生气的道:“那我以前叫你给我钱花 你咋不给?!”(什么都不给我,就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门都没有!)
男人道:“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接受我的玫瑰花!”(你连我的爱意都没接受,我凭什么给你这给你那?)
一句简单的话往往有潜台词,每段对话就更应该有潜台词,没有潜台词的对话不能出现过多,多了就乏味。
结语
透过上述几项原则,希望各位能够领略到写对白的技巧原则,再加仔细玩味、引证、吸收。作家要举一反三,也要触类旁通。
欣赏例子,研究原理时,加入自己分析理解,'技巧’才可以融汇入脑海中。当技巧融会贯通之后,任何素材也可以化成合用的写作材料,写小说功力始能提升的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创对话小说软件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