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我不能不爱我的祖国国,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多次,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践行这句话的?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这首诗太奇怪了,没发现么?

  课题就是“爱”,诗的末两句则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太直白!犯了诗的大忌。这是为什么?

  可能就是这个缘故,最后两句单作一节,

  也就是说它要和诗的主体部分划清界限。

  这样的诗,它的诗味在哪里?

  ……(寻找诗意的含蓄表达)

  1、诗意回归20%

  诗的开头很奇怪,为什么是“也”?

  “也应该”,有什么意思呢?(读,读,读)

  一只鸟尚且如此,一个人呢?

  一只鸟尚且如此的________?

  (考察学生对后几句的理解)

  一只鸟尚且如此,一个人呢?

  那就更应该――(是歌唱么?)

  是说,是呐喊。但它说得了么?不能!

  因为它只是一只鸟,而且是一只……

  哪怕我成了一只鸟,

  哪怕我成了一只不能说话的动物,

  哪怕我发不出声音,

  哪怕我声嘶力竭、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有一种强烈的心声要表达,没什么能阻止“我”。

  哪怕,我成了一只鸟……

  不用“哪怕”,是因为作者的本意并不是秀“优越”。

  因而也就不能节外生枝,让人误以为:按你的意思,人比鸟优越。

  2、诗意回归40%

  那么,那个强烈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看看,此段是这样的吗――

  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看看投影上的这段话有没有问题?

  为什么是“这”,而不是“那”?“那”和“这”有什么区别?读,读,读。

  (最后那句倒用了“那”;所以也问问:为什么那一句用“那”,何种情感)

  知识的迁移,曾经上过的文段,讲过的“那”字――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那”字,往往被用来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读,读,读;再举其它一些例子)

  ――“这”字呢?为什么用“这”字?“这”字能告诉我们什么?(读,读,读)

  从读起来的感觉来说――

  “那”字表达的,往往是疼惜、怜悯,是内心的苦楚,是遥望的姿态、凝望的眼神。

  “这”字往往恰恰相反,不是温柔的怜悯,而是一种坚定的、强烈的、有力的东西。

  (用“这”字,就是要把一种力量推到我们面前,展示给我们看)

  (所以读“这”时可以这样处理:重重地读,停一下,再读下去)

  从它表达的意思上说――

  “这”字告诉我们: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它正在发生着!难道你看不到吗?

  3、诗意回归60%

  ――什么正在发生?正在发生的是什么?你到底看到了什么?读,读,读。

  学生能说到,正在发生的侵略,正在受到的摧残,正感受到的悲愤。

  给他们稍微提升一下:外部和内部的世界都在“发生”剧烈的动荡――

  波澜起伏、波涛汹涌!

  那个河流真的是“河流”吗?

  风真的是自然界的“风”吗?

  (心中的悲伤逆流成河,心中的激愤化作狂风怒吼,就像《屈原》――风!你咆哮吧……)

  为什么那种悲愤是“永远”的、“无止息”的?

  (因为打击是无止境的――注意这“打击着”,这是一个进行时)

  这方土地,并不会因为暴风雨的打击而低头!

  打击只能叫人悲愤、只能激起愤怒,更加不可阻止。

  如果这种打击是永远的,那么这种悲愤也是永远的,没有止境的。

  直到我们看到一个如此“温柔的黎明”……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土地的誓言》

  (越遏制,越泛滥;越打击,越激烈――本诗的激愤同样是那样一种感觉。读,读,读)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为什么这里用了“那”字?“那”字里有什么?

  (黎明是迫切而又遥远的神往,是漫长的等待;后面的省略号加强了这个意思)

  脱离这个语境,从“这”和“那”的本意上说――

  一般来说,“这”和“那”有着什么样的不同?

  (“这”是近指,“那”是远指,距离更遥远,联系更微弱,所以更适合表达细腻的情感)

  4、诗意回归80%

  “然后,我死了”――

  这个“然后”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是“然后”?什么“然后”?

  歌唱、歌唱、歌唱、歌唱、歌唱……直到黎明到来。

  ――“然后”,死了。

  也就是说,这只鸟是歌唱至死、歌唱致死的!

  但是联系上下文,你就会觉得不是这么回事:

  前面用的'是“那”――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而且是省略号,有很多未尽的意思,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前面只是说,黎明是遥远的等待、永久的向往,可如果未等到那一天呢……

  难道死亡就能阻止歌唱?难道生命的有限,就能阻止精神和信念的永恒?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土地的誓言》

  不!不是歌唱至死,而是死了也要唱,这种歌唱也应该是无止息的。

  所以作者真正想说的,并不是整个身体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腐烂”,为什么就不可以是一种“歌唱”!?一种更大声的宣告和歌唱。生命最后的绝唱。

  他想唱出什么?他想宣告什么?

  (腐烂后我就成了它的一部分。或者更大胆地说:我就是这土地)

  我为什么爱这土地?我为什么爱它爱得深沉?

  我就是这土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把标题改成此句。读,读,读。自豪)

  那么,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情感来读这一句: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大声地,自豪地,微笑着,向全世界宣告!而绝不是充满着悲情地)

  5、诗意回归100%

  我就是这土地――所以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所经历的就是我所经历的,

  它所承受的就是我所承受的。

  它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端木蕻良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你明白了吗?

  ――我失去了土地,而土地则失去了它们。

  我们都是痛苦的受害者,都是尊严的失去者。哪怕它只是一只鸟!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一切,都有尊严;所以,它的耻辱,就是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所有生命的耻辱。爱它,既因为它的荣耀也因为它的耻辱,更因为那份共同的经历、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李大钊也说,在艰难的国运中建设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只爱它过去的辉煌,而不在乎它现在的耻辱,怀古伤今,这样的爱,叫什么爱!?爱一个国家是爱它的全部。爱一个学校、爱一个班级、爱一个人同样如此。

  什么叫“爱得深沉”?何为“深沉”?下个定义。

  为什么是鸟呢?为什么假托一只鸟来写?而且是一只喉咙……

  你能感觉到那种说不出的美吗!

  作者特意选择了这样一个生命:

  它的声音非常非常微弱、非常非常模糊,而它要表达的意思,却又非常非常坚定、非常非常强烈!

  所以,它才要努力地努力地努力地告诉你:那个土地是怎样怎样的土地!那个河流是怎样怎样的河流!那个风是怎样怎样的风!那个黎明是怎样怎样温柔的黎明!所以,我们才看到名词的前面加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定语。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你能形容吗?

  “寒冷的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飞蛾扑火一般的壮美。

  我爱这土地,的确是毫不掩饰的直白的表达,但因为它是一只鸟,如何表达,也就成了一个难题。说不出的爱。作者制造的这种“言说的困难”,让整首诗处在一种纠结和焦灼的状态。而这,恰恰道出了自己此时的处境和心声:

  国家处在危亡的关头,而作为个人,力量却得不到发挥,情感却得不到宣泄。

  无比渺小。无比软弱。内在的力量挣扎着、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喷薄的机会。

  这是一个时代的灼痛。

  《我爱这土地》读后:

  “爱”与“爱的表达”之间,剪不断,理还乱。

  家庭生活中,作为妻子,我想,她该要丈夫爱他的父母。因为,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对妻子的爱,肯定也是极其有限的。但这种爱并非一成不变的。爱的程度,取决于爱的表达,取决于他到底为父母做了多少――越付出,越会爱。所以,做妻子的,可以支持并帮助丈夫变着法儿表达他对父母的爱。当然,做丈夫的也要这么做。

  那么反过来呢?爱的情感也促进了爱的表达。当然,这种表达不能仅仅理解为口头言语上的。其促进表达的方式,主要就是:增强你表达的欲望。有了这个欲望和动力,我们表达的手段和能力也就在不断地丰富着、完善着。本课涉及的“言说的困难”,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过分强烈的表达欲望和相对滞后的表达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也就不能仅仅理解为,作者表达的方式、言说的能力存在问题。而艾青正是假借“说不出的爱”,彰显出爱的情感、说的欲望强烈到了怎样一种程度。

【初中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你了解多少?事迹材料主要起表扬先进,弘扬时代精神、学习先进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十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8年3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2019年6月17日凌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她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曾有村民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驻村期间,黄文秀总是在奔波。百坭村村民居住分散,刚来到这里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她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运动服,逐一走访全村贫困户,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她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里。

这是黄文秀的扶贫日记,里面记载着村里的“贫困户家庭分布图”以及入户走访了解到的内容(2019年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徐海涛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文秀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百坭村村民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经过努力,全村种植砂糖橘面积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为打开市场销路,她还多次组织大家学习电商知识,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驻村一年多,黄文秀带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百坭村还获得了2018年度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种养也是小打小闹。文秀书记来后,引进了农业技术,找准了销路,大家的信心足了。”村民班统茂在黄文秀悉心的指导和带领下,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同时,在黄文秀精神的感召下,班统茂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也想像文秀书记一样,为村里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2019年3月,驻百坭村满一周年时,她的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25000公里。那一天,她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黄文秀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看望刚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不久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并且那段时间百坭村连降暴雨,她惦记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便急着返回百坭村。父亲担心路上危险想挽留她在家待一晚。“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叮嘱了父亲一句“按时吃药”,黄文秀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她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黄文秀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份庄严承诺,黄文秀始终践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百坭村的“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去向牌”上,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今日去向情况被标注为“请假”。村委主任班智华解释说:“村民与村干部觉得她并没有离开,所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怀念她。”

如今,百坭村里不仅屯屯通上了水泥路,惠及百坭村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也已贯通;新建的村级幼儿园也迎来了入园的孩子们,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奔头。更令人欣慰地是,2020年底,百坭村脱贫摘帽。

“文秀书记”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精神依旧由她的同事们延续着。身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的杨杰兴、黄旭先后接过黄文秀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投身到百坭村的扶贫工作。受到黄文秀精神感召的年轻人还有90后干部黄思薇。2021年3月,她成为了百坭村新到任的驻村干部……

“文秀的生命正值芳华却戛然而止,令人无比伤痛。她坚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无比忠诚,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黄文秀的好友、曾经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上蒙村担任过第一书记的路艳说,“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作为。”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2

近日,以全国优秀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原型改编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一套热播。她的动人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在黄文秀短暂的一路旅途中,她寸草衔结,在基层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一心为民,在工作中与群众将心比心,打成一片;她奋勇当先,在脱贫攻坚战中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用青春和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她以感恩为“犁”耕锄“希望的田野”。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给黄文秀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2018年3月,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黄文秀短暂的人生中有很多次出发。她从乡村出发去山西、北京读书,改变了她的人生。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她依然不忘家乡“哺育”的恩情,虽经历“万水千山”,却依然不忘来时路,所以她的出发是往返的,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的情感一直贴着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不离不弃。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她本着“不忘本”“不忘恩”的初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用短暂的一生来回报故乡的养育恩情。

她以真心为“种”播撒“丰收的希望”。黄文秀在她日记中写道:“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2015年,百坭村尚有103户没有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2。88%。如何精准施策、顺利脱贫?她白天遍访贫困户,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村屯分散,山路太远,她选择吃住在村。驻村两个月,她走遍全村贫困户,在扶贫日记里绘制了百坭村“民情地图”,在她的带领下,百坭村2000多亩砂糖橘爆火大卖,八角、板栗、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她将“己心”比“群众心”,倾情投入、默默奉献,一心为民,以一点一滴的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得到群众的衷心爱戴,赢得出彩的人生。在百坭村丰收的田野上,承载着的是她那颗赤子之心,群众脸上绽放的笑颜,更是黄文秀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的真实注脚。

她以担当为“肥”滋育“青春的花朵”。她说,“扶贫之路只有前进没有退路,只要确定了就义无反顾”。2019年6月,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家看望重病的父亲,天气突变,突降暴雨,她惦记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便急着返回百坭村,最后被那场山洪夺走了年轻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走在扶贫的路上。一个人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可以做很多事情,黄文秀恰恰选择了最基层的脱贫攻坚事业。在百坭村,不懂方言、年龄较小、经验不足都是她前进的“拦路虎”,但是她没有丝毫害怕,为了见证党和国家越来越好,为了不辜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她选择了实干与拼搏。那本厚厚的驻村日记,是她为青春写下的与众不同的答案。在脱贫攻坚战中,她发扬钉钉子精神,立足岗位,咬定目标不放,锲而不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以实干拼搏为“肥”滋育出新时代的“青春的花朵”,让自己的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出“别样芳华”。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3

她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定回到革命老区百色,在自己接受教育资助走出大山的贫困家乡继续追梦;

她毅然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奔赴偏远的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将扶贫当作自己“心中的长征”,带动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她忍痛告别患癌症刚做完手术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在途中被突发的山洪夺走了宝贵的生命……

黄文秀,壮族,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这个4月18日刚过完30岁生日的姑娘,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壮乡内外、网上网下,人们深情缅怀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

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追授黄文秀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双脚走在泥土里:将扶贫当作“心中的长征”

进入雨季的百色,暴雨说来就来。距离百色市区160多公里的乐业县至今未通高速公路,一逢大雨,蜿蜒的山路更加危险难行。

这条路,年轻的黄文秀走了很多遍。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她毅然返乡,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2018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号召,到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

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何小燕回忆起黄文秀泪流满面:“去年单位就驻村工作征求她意见时,她毫不犹豫答应了。她父亲患癌症病重的事也没提,当时我们都不知道。”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贫困户195户,且全村11个自然屯位置分散,多个屯距村部都在10公里以上。

为了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出发前的黄文秀总是往有驻村经历的同事那里跑,请教工作经验和方法。

然而,初到村里,她还是碰了“钉子”。

“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女娃,能行吗?”一些村民议论纷纷。黄文秀一开口就是普通话,她走村串户访问贫困户,有的村民甚至不让她进门,好不容易进去了,打开笔记本想记录点什么,群众却不愿多说。

“她那时压力很大,但没有听到她叫苦抱怨。”新化镇脱贫攻坚工作队分队长周洁记得去年的情景,“她背起包就扎了下去,白天遍访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晚上与‘村两委’研究脱贫对策,夜深了,一个人孤零零住在村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

为了拉近与群众的感情,黄文秀到了村民家不再直接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要么帮助扫院子,要么到地里做农活,帮他们摘砂糖橘、收玉米、种油茶等等,一边干农活一边商量脱贫之计。

黄文秀热情阳光的性格和朴实的作风打动了村里的父老乡亲,群众很快就接纳了她。有的老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女娃娃还真的很能‘缠’哩!”

“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用桂柳话交流了。”

“贫困户住房和饮用水问题都达标了,十分开心。”

“贫困户黄仕京的两个孩子都在读大学,帮他们申请了‘雨露计划’。老人家激动得哭了,说这一切都感谢党,让我无比动容。”

——在扶贫日记里,黄文秀记录了自己的进步,也记录了贫困山村点点滴滴的变化。她还绘制了百坭村“贫困户分布图”,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都记得一清二楚。

山路太远,她常常要去镇里、县城开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黄文秀将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用车。到今年3月26日,驻村一年间汽车行驶里程2。5万公里,当天她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6月16日,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第二次手术的父亲后,就急着返回百坭村。病床上的父亲忍不住担心,“文秀,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现在开车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面对父亲的挽留,黄文秀叮嘱了一句“按时吃药”后,启程回村。

看着雨势越来越大,黄文秀心急如焚,在途中不断关注着村里的灾情和群众的安危。

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在她最后用手机拍摄的视频里,山路上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洪水淹没路面。危险正在靠近,但黄文秀选择向着自己牵挂的群众前进。

心中装着群众:村民用热泪给了答案

2017年年底,百坭村贫困发生率22。88%,目前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2。71%。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年轻的第一书记带领下,这个边远的贫困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者乐屯,53岁的壮族汉子韦乃情说起黄文秀,马上红了眼眶。“前几天黄书记还来我家取走我孙子的住院报销材料,现在钱到账了,她却再也回不来了。”

听到消息后,贫困户班氏会当晚整夜无眠。“满脑子都是她的笑脸,她帮我申请低保的情景,到医院看我儿子的情景。”

为了解决道路对村里发展的制约,黄文秀实地勘查,带着村干部和群众做方案、拿对策,积极申请、推进项目。

为了解决山里缺产业问题,她带领村干部和群众学经验、找路子,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

为了打开销售渠道,黄文秀带着全村发展电商,仅砂糖橘去年在电商上就销售20000多公斤,销售额22万元。

为了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黄文秀带着大家修建蓄水池、渡槽……

百坭村驻村工作队员黄韦程记不清黄文秀在村里熬了多少夜。“她一直提醒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困难放在心里,把工作做在前面。”

如今,百坭村道路通了,产业旺了,用水方便了,山上果实累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村脱贫指日可待,而斯人已去。

面对记者,村委会主任班智华几度哽咽。“文秀是一个非常好的第一书记,为村里做得太多。”

韦乃情说:“真希望文秀书记能看到我们今后越来越好的日子,可是她看不到了。”

初心不改:青春为党旗增光

6月22日上午,在百色市殡仪馆,黄文秀同志的骨灰安放在鲜花翠柏丛中,上面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在现场人们眼含泪水,网络上一条条深情缅怀的留言,记录着黄文秀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走访中,人们用一段又一段回忆,勾勒出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此前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爱笑的姑娘背后,是才脱贫的家庭。当年因家境贫困,她曾得到教育扶贫资助,感恩在心。2011年读大学本科时,表现优异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硕士毕业后,面对多种就业选择,父亲的一席话让黄文秀投入故乡脱贫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你入了党,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

贫困户黄仕京记得自己曾问过黄文秀:“你是从北京毕业的研究生,为什么到我们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黄文秀回答,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之一,我没有理由不回来,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党,怎么能不响应党的号召呢?老人听罢肃然起敬。

了解黄文秀情况的亲友知道,黄文秀事业心太强,总担心工作做不到位,连终身大事都没有顾上。她对关心她婚恋问题的同学和朋友说,等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再说。

“是党培养了她,她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我为她骄傲!”生死两别,黄文秀70岁的父亲黄忠杰哭红了眼睛。

黄文秀的姐姐黄爱娟说,妹妹虽工作忙常不能回家,其实内心非常关爱家人。上学时,她勤工俭学挣钱接父亲去北京圆了老人家“看看天安门”的愿望;她给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母亲送了一个礼物,那是一只刻着“女儿爱你”四个字的银手镯。

黄文秀是一个好学生、好同事、好女儿、好妹妹,更是一名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共产党员。她生前曾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黄文秀把群众的利益看得最重,把自己的责任看得最重,她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记者在黄文秀的宿舍看到,书桌上除了成堆的扶贫工作材料,还有她的书法和绘画习作,一幅是父亲背着女儿的素描稿,另一幅是水彩画:向日葵正灿烂地开放……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4

16年前,当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直刺苍穹,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沸腾了。从这个小镇农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名字响彻神州大地;

8年前,这个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小镇再度成为热闹的海洋。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又一次逐梦苍穹;

又一个8年过去了,已是57岁老将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后,我国第二位三探苍穹的宇航员,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这位出生于荆楚大地的航天老将,正续写着我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1964年,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8。5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航天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聂海胜的母亲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聂新胜在枣阳城区工作,回镇上这栋房屋的次数较少。“他在枣阳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处,过年也不回来。”张女士说。

得知聂海胜可能三度执行“飞天”任务,张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说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镇可能又会热闹起来,乡亲们将又一次见证历史时刻。

聂海胜是枣阳的骄傲,更是杨垱的骄傲。

在杨垱镇政府服务中心的外墙,张贴着聂海胜穿宇航服的照片,还有他的个人简介。

距聂海胜老家聂庄两公里外的官厅村,坐落于这里的海胜希望小学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原是杨垱镇官厅小学,也是聂海胜的母校,为弘扬聂海胜的航天精神,枣阳市将学校更名。而聂海胜曾就读的杨垱镇一中,也已更名为海胜中学。

海胜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谨谨说,自己从小就知道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入读海胜中学后,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学习聂海胜的求学故事、英雄事迹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学校还组织了会谈,号召大家向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学习,她深受鼓舞。

该校八年级学生杨怡茹说,聂海胜是杨垱镇的骄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胜利归来。

聂海胜曾说,自己儿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直上九天逐梦。

而且,他的逐梦之旅从未止步。已是57岁的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续写传奇。

聂海胜在“飞天”逐梦的征途上为何奋斗不息?从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他说,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航天员是77岁,虽然自己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国家还需要,仍会勇往直前。

“海胜兄弟,你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祝你胜利归来!”站在聂海胜老宅前,堂兄聂金山隔空送上家乡亲人们的殷殷祝福。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5

聂海胜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兄弟姐妹一共有8人,生活非常贫苦。他的小学老师讲:“他从来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下雨天总是光着脚,怕弄脏他唯一的布鞋。”有一次学校交学费,他没钱,就抓了条大鱼卖给老师,才换了2元钱交了学费。虽然生活如此艰辛,小海胜却从不埋怨,小海胜成了同学中的“学习王”、“数学狂”。海胜回忆说:“我们家穷,供不起姐弟8人上学,我们只有1个上了高中,我很珍惜我的上学机会。”

终于,高中毕业时国家航空部队招募飞行员,聂海胜积极报名,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了招飞考试。来到航校,聂海胜积极投入训练,各项指标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成为了学员中第一个单独飞行的人。

在歼七飞机改造后的一次试飞中,聂海胜飞行11分钟后突然听到“砰”得一声巨响,飞机急速下降,机舱温度迅速升高。他一边报告情况,一边排查故障,但却无济于事。地面指挥他马上弃机跳伞,但他仍然想做最后的努力保住飞机。直到距地面600米的时候,他才无奈弃机。就在他弹射出机舱的瞬间,飞机爆炸了,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9年后,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聂海胜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一名航天员,艰苦的训练锻造了聂海胜过硬的身体素质,让他顺利成为了“神舟六号”的宇航员。2005年“神六”的顺利飞天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跨进了一大步,也完成了山里娃41年的飞天梦。时隔八年,49岁的聂海胜再次入选“神十”飞行组,不曾想又是一个八年,57岁的聂海胜在“神十二”中实现三探苍穹,进入天河核心舱,这也标志着我们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迎来了航天事业的新突破。

聂海胜曾说:“祖国需要,不管年纪多大,只要能飞,我都会全力以赴。”

小朋友们,弘扬航天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让我们锻炼好身体,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6

浩瀚星空,天路漫漫。航天英雄,再探苍穹。

2021年6月17日,万众瞩目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工作生活三个月时间。至今,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已在太空工作生活二个月时间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家乡枣阳人民,时刻都在关注着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也时刻在祝福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祝福他们工作生活平安顺利。

据新华社消息,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这一天,是三位航天员进驻航天空间站的第七天。我们从电视上欣慰地看到,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正常顺利。也就是在这一天,农民日报副刋用近半个版面,发表了我的一篇散文《聂海胜参军》。这一文中国农网同时发表,当天被多家网站和媒体转发,迅速在无数读者中流传。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21年7月1日,在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进驻的中国空间站,挂上了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一天,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00年,重塑一片河山;100年,振兴一个民族;100年,富强一个国家。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在空间站举行了简单庄重的纪念活动。三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声音洪亮自豪而又充满信心地高声喊出:“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聂海胜首批被选入国家航天员大队,是最早的14名航天员之一;在我国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是当时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三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两次担任指令长;三次问天,都是当时进入太空时间最长的;探苍穹多项新任务,都是由他和他带领的团队完成的……这些都是巧合和偶然吗?

中国的第一批14名航天员,是从3000名国家一级飞行员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又挑选的航天员,也都是优中选优。他们都有强健的体质、钢铁般的意志、合格的技能,都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都有勇于为国出征献身国防的一颗红心。那么,三次选中的为什么偏偏都是从我们枣阳市杨垱镇走出的聂海胜呢?

人的一生,从童年开始,或多或少不断都有梦想。

聂海胜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当兵,当一个像他大哥(本家堂哥)聂长远那样的兵。后来,慢慢地也就是在他上初中入团的这时候,他的这一理想具体了清晰了,他把自己的理想定格在做一名保卫祖国的解放军空军飞行员。

聂海胜出生的那一年,初中毕业的聂长远入伍离开家乡。由于学习积极、训练刻苦、严于律己,聂长远多次受到嘉奖,很快入了党、提了干。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大哥当兵后,大娘家门口就挂上了“军属光荣”的牌子。每年春节前,在村里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都要随大队干部还有文艺宣传队,去大娘家打扫卫生、送对联门画,在大娘家门口演文艺节目。大哥成了村里的楷模和光荣。每次大哥从部队给大娘寄来家信,聂海胜都要争着把信拿到手,跑着蹦着把信给大娘家送去。

聂海胜6岁那年春节前,在部队当连长的大哥聂长远回来探亲。聂海胜戴上大哥的军帽,高兴地从这一家跑到那一家。

聂长远归队那天,聂海胜跟着父亲和大爹小爹一起,一直把长远大哥送到村口。大哥一直抱着小海胜,看大哥要走了,聂海胜手摸着大哥军帽上的红五星,认真地问:“我长大了也能像你一样当兵吗?”

看着既天真又有志气的小海胜,聂长远高兴地回答:“能,一定能!要想当兵,必须得好好学习。有了文化知识,将来当兵了才能为国防建设作贡献,部队就需要有文化知识的战士。”

大哥的话,6岁的海胜不一定完全听得懂,但有一点他记住了,要想当兵,从小就得好好学习。聂海胜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绰号叫“数学王”。这一绰号传得很广,不仅当时全校的师生都知道,周围村庄的乡亲们也都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绰号,又为什么全校的师生和周围村庄的乡亲们都知道呢?

聂海胜上小学四年级是1976年。那时,他们学校有五个年级五个班,各班人数不等,全校学生300多人。学校的几个数学老师,为了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好出一些课外题对同学们搞智力测验。

那是个风和日丽的一天下午,老师们又出了一个智力测验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全校五个年级五个班的同学,同时间同地点做这个题。全校300多同学集中在操场,数学老师李国联对同学们说:“准备出的这个题,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材上都没有,过去大家也都没学过。估计只有五年级的同学们才有可能做得到,低年级的同学们能做到更好,做不到也很正常。”

测验题出出来,另一位数学老师徐大田对大家说:“做题时间半小时,谁会做谁举手单独回答。10分钟以后,可以商量可以讨论。”徐老师的话音刚落,聂海胜就举手了。李老师和徐老师十分惊喜,他们来到聂海胜面前,单独听他回答那道题。聂海胜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完全一样,思路也非常清晰。两位老师又高兴又意外,连声夸奖聂海胜。

五年级班当时60多人,60多个五年级的同学都没做出的题,四年级的聂海胜却很快回答出来了。那是一道什么题呢?其实,这道智力测验题也很简单。一个孤岛四面环水,水深5米,水宽5米,水沟弯都是90的直角,只有两块25厘米宽、5厘米厚、5米长的木板。问怎样用这两块木板,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登上孤岛?

这道题在成年人看来,是一道很简单的智力测验题。把一块木板放在任何一个直角的两个外边上,另一个木板放在这块木板的中间成直角与内边相接即可。可对上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又不是书本上学过的东西,一时做不到也可以理解。这个智力测验题,其实也就是一道几何题,在聂海胜讲解之前,很多同学都感到它像一个难猜的谜。再难的谜,都有谜底,如果你掌握了谜底,这个谜对你来说就不难了。

全校同学都不会的谜,聂海胜为什么能很快解开呢?海胜在学习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钻劲,爱动脑筋,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难点和疑点,乘法口诀和各种公式,他都能倒背如流。聂海胜在学习上还有有很多的优点。譬如,他学习习惯比较好,课堂上注意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很注意记笔记。偶尔做错的题,总要找出错的原因,并专门备有一个改错本,总要把做错的题反复多做几遍,直到牢牢地记住这个题的解法为止。

聂海胜上小学四年级,成为学校“数学王”的故事,在他的老家樊庄和家乡樊庄周围一带传得很广。家乡很多做父母的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学校的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经常好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用聂海胜做榜样,鼓励更多的孩子,像聂海胜那样,从小刻苦勤奋,用心读书学习。小学生聂海胜,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这样一个哲理: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

“童年的艰苦经历和在艰苦的环境里养成的性格,是我终身的财富,这笔财富是无价之宝。它为我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参军以后当好一个兵、当好一个飞行员和宇航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年品尝的艰苦,使我终身受益。”这是我记录整理的聂海胜的一段话,类似这样聂海胜的精彩话语,在我采访笔记里我记录整理有多段。

儿时的聂海胜,记忆中最多的事就是捡柴火。他那时和很多同学一样,上学出门常常要带上一个小箩筐,路上看到什么捡什么,路边的杂草、树叶、树枝、麦秆,只要能烧,捡到筐里都是柴。放学回家,一定要捡一筐柴火带回。夏天放暑假,做完假期作业,主要任务就是捡柴。他和伙伴们一起,带上镰刀、耙子,见到荆棘砍荆棘,见到艾蒿砍艾蒿,手脚受伤碰破是常有的事。

到深秋天,没有柴火可捡了,但家里过冬的柴火又不够,海胜常常跟着本家的哥哥聂海远一起到较远的地方挖茅草根。挖一下午回来,也只能挖个八、九斤,晒干了也就是二三斤的样子。

有一天晚上,突然刮大风,海胜的爸妈急忙起床,出屋收拾院里晒的柴。当两位老人和海胜的姐姐们来到柴堆跟前时,看到海胜已趴在柴堆上面了。他怕柴被风刮跑了,伸开两臂和两腿成一个大字形,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身底下的柴。搬完柴进屋,妈妈看到小海胜身上和双腿上,被杂草和树枝划了很多小血口,心疼得直咂嘴,搂着他直掉眼泪。小海胜轻轻地推开母亲说:“妈妈,你不要老是这样护着我!我是家里的男孩,我应该多为家里分些忧!”

连绵的秋雨下了半个多月还不见停,海胜家因实在没有柴火烧了,已经一天没有开火做饭。虽然肚里饿得咕咕叫,但懂事的小海胜像姐姐们一样咬牙忍着,没在妈妈面前吭一声。孩子们饿不饿妈妈最清楚,第二天中午,聂妈妈把家里的一个扫地用的扫帚把拆了,又把家里的一个床腿拆下来劈碎了,用这些柴火给一家娃子大人做了一锅红薯糊糊。

那年头,农村普遍缺柴火,各学校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就是组织学生捡柴。80斤至100斤不等,可以抵一个学期的学费。有几个学期,聂海胜就是通过捡柴的办法凑够自己学费的。

这天下午,在枣阳一中读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聂海胜,在离他的学校10多公里远的火车站南边,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打工劳动。在枣阳土产公司这座最大的仓库里,聂海胜干得很欢,两腿跑得很快。他也很有眼色,身影很活跃,哪里最需要人手,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也不知道他是高中一年级的在校学生,只知道这个新来的小伙子特别能干,与人说话时特别和蔼。时间不长,大家就喜欢上他了,都愿与他搭班干活,跟他搭班干活感觉顺溜。

下午劳动结束,聂海胜拿着仓库主任开的条子,领取到了半天的劳动报酬——六角三分钱。从小的时候,聂海胜就开始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劳动报酬是记工分。他挣的工分,充其量只能是使家里的超支数略微变得小一点。上小学阶段,他多次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捡柴劳动,劳动报酬是记账,记到一定的数额,抵他一个学期的部分或全部学费。这六角三分钱,是聂海胜第一次劳动所得的现款,也是聂海胜有生以来一次劳动得到最多的现款。

吃过晚饭,大嫂看深秋的风一天比一天凉,又给海胜准备了一床厚棉被让他带到学校。看时间有点晚,又带着棉被,大哥坚持让他搭班车回到城里。大哥把他送到两里外的班车停靠点上,等车到站又把他送上车。当海胜掏出一角钱买票时,被大哥毫无商量余地地拦住了。此时,海胜明白了,大哥之所以坚持要送他上车,就是要给他买这张一角钱的车票。让他把第一次打工劳动所得的六角三分钱,最大限度地用到学习上。

第二个星期天的早上,天色微明,一起床聂海胜就向10公里外的火车站跑去,当他跑到火车站时,刚早上七点。为了少麻烦大哥大嫂,他在火车站买了两个馍馍吃,给大哥大嫂打了声招呼,就到仓库去干活。中午赶活没休息,下午四点就收工了。这个星期天,聂海胜得到了一元二角五分钱的劳动报酬,看时间还早他决定步行回学校。

聂海胜一个人外出时,跑步已成习惯,跑到学校附近的沙河边,他看着沙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鱼儿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各跑各的。空中的群雁,在头雁的带领下成人字形很有秩序地向南飞去。聂海胜的心情好极了,浑身劲鼓鼓的,他回到学校时,过星期天的同学们,也刚从四面八方陆续回到学校。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上晚自习的聂海胜,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干了一天体力劳动、来回又跑了20多公里路的人。只是这天晚上,他比哪一天都睡得要香。

了解聂海胜成长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初中时差一点缀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上小学时曾停学一年。我在采写聂海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时,列了一张聂海胜学生时期的年谱,但小学阶段算去算来对不住。找他五姐询问,他五姐因时间长了却说不清楚。电话中向海胜求证,才知他小学时曾停学一年的事。后来我和海胜有一段时间没通电话,他小学阶段为什么停学一年呢?他父亲早已去世,我两次到病床前看望过他母亲但老人家已不能说话。我向他的姐姐和童年伙伴们了解其中原因,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可能是学费没有筹够。”那个年代,穷乡僻壤的农村娃,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停学的比比皆是。上初中的时候,聂海胜经常吃不饱。高中时,他靠星期天打工挣钱完成了学业。干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往返又跑20公里,晚上仍精神饱满地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上自习,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除了班主任老师赵天智,同学们竟没人知道。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聂海胜满怀万丈雄心,凭着信念和坚强完成了学业。求学的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完成学业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完成学业的脚步时刻没有停止,最终到达了自己向往的目标。坚持是一种伟大的品格。有了坚持,再加上坚韧,最终总能到达目标。也许这正是聂海胜感动了很多人的原因。

1980年农历正月,天总是阴沉沉灰蒙蒙的,尖溜溜的西北风像锥子一样直往人身上钻。年还没过完,聂海胜的父亲聂云华突然病倒了。脸色蜡黄,虚汗直冒,呕吐不止,肚子疼痛难忍。聂海胜和母亲张金秀当即套好板车,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把父亲送到镇卫生院。

学校开学这天,父亲的病丝毫没见好转,聂海胜想请假继续照顾父亲,可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说话虽有些困难,但还是把聂海胜叫到床头叮嘱道:“娃呀!你不要管我,有你妈你姐她们在这儿就行了,你大爹小爹他们也不住地来看我,不要为我担心,快上学去吧。”

父亲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不停地咳嗽起来,稍稍稳定下来后,又说:“你学习成绩好,明年就要考高中了,若能考上,你就是咱聂家第一个高中生,一定要把书读完。我浑身没有一点劲,肚子像刀割一样疼……就是这回我死了你也要努力把书读完……”

此刻,聂海胜和母亲、姐姐都哭了起来。看聂海胜还站着不走,已无力说话的父亲着急地向他摆摆手。看聂海胜不想动步,从小到大从没打过他的母亲,从病房门口摸出一个长长的拖把向他吼道:“你去不去上学?”

为了不让母亲和病重的父亲再伤心,聂海胜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病房。他边哭边跑,一口气从镇卫生院跑到孙寨中学。当天,母亲根据医生的意见,在亲人们的帮助下,瞒着聂海胜把病情加重的父亲送到了县第一人民医院。正月十九早上,父亲因胃穿孔病离开人世。

孙寨中学紧靠路边,路过学校时,同学们听说是聂海胜的父亲病故了,都站起来从窗口往外看。当海胜看到父亲被抬着回来了时,哇地一声趴在课桌上大哭起来。赵老师走到跟前轻拍着他的肩膀,一边安慰他不要过于悲伤注意节哀,一边提醒他快回去帮家里安葬父亲。

海胜疯了似地哭着向父亲跑去。他趴在父亲的胸前哭喊道:“爹!您这是怎么了?您咋不说话呢?您咋不睁眼看看我呢?”

父亲走得太早太急。海胜的哭喊声,悲切苍凉,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哭起来。泪流满面的大哥,看海胜过于悲伤,抓住他的手劝他说:“海胜啊!光悲伤可不行呀!你不能这样长哭!你也快长大了,你要学会坚强啊!”

海胜擦掉眼泪,挺起胸脯,走在最前面和大哥们一起抬着父亲回家。按照当地的风俗,16岁的长子聂海胜披麻戴孝,在亲友们的帮助下,冒着零星的小雨雪安葬了父亲。

1981年金秋,聂海胜满怀喜悦地跨进枣阳一中的大门。他用自己的行动,切切实实地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聂海胜不爱凑热闹,说话不多且声音低,从不高谈阔论,在班里平常得就像一棵小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试,他被物理老师提名为物理课代表。同学们这才知道,那个留着平头、黑黑瘦瘦的聂海胜,物理成绩一定好得很。

上体育课时,聂海胜不仅篮球打得好,从始至终满场飞,跳高、跳远、掷铁饼、单双杠、长短跑也都十分出色。班主任老师提名他为班里的体育委员、请同学们举手表决时,自然是全票通过。高中时聂海胜有过多次的分班编班经历,他不管在哪个班,都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兼物理课代表。

学校后面的大操场,也是县里当时开万人大会的地方,跑一圈至少有1000米。那时的大操场,地面还全是沙土的,聂海胜每天早上天不亮起床,要在操场上赤脚奔跑。起床的钟声敲响时,他一般已按计划跑完了七至八圈。他不仅跑出了铁脚板,还跑了钢铁般的意志。

进入高中的聂海胜,在同学中个头一般。不说学校和年级同学,就是同班同学中,比他高大威武的也不少。可偏偏就是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刚入校的高一学生聂海胜,夺得了最具实力的3000米长跑全校第一。并在后来的多次学校运动会上,成了这个项目的夺冠专业户。

“聂海胜真是有狠气呀!”多少年以后,聂海胜的同学和老师们,谈起他当年在田径场上的风采,都用这句话来赞美他。聂海胜狠在哪呢?有人说他特有毅力,也有人说他无比坚韧,还有人说他最能吃苦。当我就这一问题请教他当年的校长也曾是我的老师关东友时,关老师略略考虑了一下是这样回答我的:“聂海胜在田径场上有一股子气势,那气势在明显地告诉你,他要超越自我,战胜一切!他表现出来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聂海胜是上初中时学的,当时老师要求背诵,过后同学们很快就忘记了,聂海胜却一直把《后出师表》熟记于心,临近高中毕业时,他还能流畅自然、抑扬顿挫地当众背诵。同学们惊叹不已,都佩服聂海胜记忆力好。从小学开始就和聂海胜是同学的肖居成则认为,聂海胜的胸中有一团火,这团火一直在熊熊燃烧,这是一团希望之火、理想之火。不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聂海胜怎么会夺得那么多的第一,得那么多的奖状,扛那么多的红旗?在多次没有钱交学费的时候,在温饱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从没有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而是对前途始终充满信心,不停地努力不间断地攀登,人生的脚步一直坚定而扎实。他平淡地看待成绩和荣誉,胸怀宽广目光高远,很早就把人生的坐标定位于报效祖国。

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只要是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聂海胜不是去火车站铁路南边的生资公司打工,就是去大东街新华书店蹭书看。

不论是打工挣钱,还是去书店看书,对他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为了完成学业,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那时太需要钱了。小时候,家里和村里几乎无书可读,而书店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在这里他想看的书太多。

不知不觉,聂海胜已有4个多月没回家了。这是他上高中后,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

这是个星期天的晚上,从火车站打工返校的聂海胜,看到自己的床头上放着半袋炒面和一双黑灯芯绒千层底布鞋。他知道,这是同村的肖居成从家里给他捎来的。

在同学们当中,当时已没有人吃炒面,聂海胜却要经常吃炒面。他抓起一把炒面,放在嘴里尝了尝,还香香的。他知道,这是二姐聂道芝给他炒的,紧紧扎上布袋口,很珍惜地放了起来。当时的县城里,能穿上一双黑颜色的灯芯绒千层底布鞋,是很自豪很光彩的。聂海胜捧起鞋,里外仔细看了一遍,穿上鞋站起来走了两步,太合脚了。从细密均匀的针脚上看,聂海胜知道这鞋是五姐聂道琴给他做的。他还知道,因为平日里农活很忙,五姐千针万线纳这双千层底,不是在夜晚就一定是在下雨天的时候。

高中时期的聂海胜,经常犯愁的就是脚上的鞋。每天清晨,他要在大操场上跑上七八圈或更多,节假日也都是跑步到火车站打工、到书店看书,虽然他十分节俭,但穿的鞋仍然磨损很快。他那时有双网球鞋,但平时绝对不穿,只有学校开运动会才穿出来亮相。为了省鞋,他经常赤脚打球,赤脚走路跑步。即使如此节省又节省,一双鞋也只能穿两三个月。

成为枣阳一中的学生,进入县城读高中后,聂海胜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到书店里看看。一走进新华书店营业大厅的门,聂海胜眼睛猛地一亮,好多书呀!满屋满架,身前身后都是书。从小到大,聂海胜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书店,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书。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书的世界。每个周末,书店都要延长一个小时的营业时间。聂海胜和金邦才,两个年轻的高一学生,像撞进了菜园子的两头牛犊一样,猛吃猛啃起来。

这里的书不光多还很齐全,差不多可以说得上应有尽有,过去聂海胜听说过但没有看到过的书,在这里都看到了。高尔基的书,鲁迅的书,郭沬若的书,茅盾的书,巴金的书……啥书都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都是成套成套的。他先拿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转过身又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这些书都抱回去,坐下来一本一本地认真阅读,只可惜身上没有多少钱。最后,他捧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心读了起来。站累了他就蹲那看,蹲累了再站起来。他完全忘记了时间和饥渴,直到书店里一个男营业员冲他们大声喊道:“下班了,关门了,关门了”,他和金邦才才恋恋不舍地把书送回书架放好,和其他留恋书的人们一起,最后一批离开书店。

回学校的路上,聂海胜对金邦才说:“保尔之所以很伟大,是因为他意志很坚强,胸怀很宽广,可他小时候也很艰苦,跟我们小时候差不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金邦才上初中的时候就认真阅读过,他接着聂海胜的话茬说:“保尔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勇敢,不怕牺牲,杀敌时总是冲锋在前。在修铁路的时候,饥寒交迫,很多人中途退却了,他却坚持到了最后。而且还因为他有钢铁般的意志,特别有韧性,特别能吃苦,认准的事一定要坚持做到底,在他双目失明后还能写出这么好的书,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聂海胜很激动:“从书中看,保尔好像只读到初中。保尔书没有我们读得多,也没有上过高中,如果我们能有保尔那样的意志,坚定地追求自已的目标,那么保尔能干成的事,我们也应该能干得成。”

有一个星期天,雨丝悄没声儿地飘洒了一天,聂海胜和同学金邦才静静地在大东街的新华书店里读了一天书。看他俩长时间在书店里光看不买,是典型的蹭书虫,有一个年轻的男营业员便走上前要赶他们出去,却被一个年龄稍长、领导模样的女同志制止了。她走上前亲切地问:“你们是一中的学生吧?”

聂海胜和金邦才感激地点点头。那位女同志又微笑着对他俩说:“看吧,想看啥看啥,注意别把书弄折弄脏就行了。”从此,聂海胜和金邦才一直享受新华书店的“特惠待遇”。

转过身,那位女同志感慨地对身边的几个营业员说:“难得他们这么用功地读书,一看就是两个好学生。”这两个蹭书看的学生的确不赖,不仅爱惜书,每次看完书都要把书送回原处放好,还主动帮营业员转书码书。

天气变热,作息时间改为夏令时,中午有了很长的休息时间。学生时期的聂海胜,向来没有睡午觉的习惯,金邦才也一样。这么长的时间干什么?两人一商量,决定还是去书店看书。为了节省时间,他俩来去都是跑步。别人要走15分钟的路程,他们只需五六分钟就够了。

坐拥书城,这是最开心、最幸福的日子。一部部名著,帮助聂海胜探寻广远而又新奇的外部世界。一扇知识之窗,在他心中豁然敞开。

聂海胜高中快毕业的时候,空军的招飞工作在学校开始了。

得到消息,聂海胜立即报了名。经过体检、文化考试、政审等层层选拔和严格筛选,他终于如愿以偿,和同班的连金立、刘为众,还有学校的另外4名同学一起,得到了入伍录取通知。

这时,学校安排他们休息一段时间,做好入伍的准备。班主任老师赵天智找到他们特意叮嘱:“这段时间,你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身体,千万不要摔着碰着,什么也不要干,好好休息就行了。”

当大家忙着与同学话别、走亲访友时,聂海胜想到的是回去帮母亲收割麦子。

聂海胜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下地劳动。父亲病故后,每年农忙时节,他是母亲最好的帮手。见到母亲,他将自己考上飞行员并已得到入伍通知的事告诉了老人,并对母亲说:“这事只大哥和您知道,就不要在村里说了。”

母亲为儿子感到高兴,抹去喜泪的同时,使劲点了点头。老人家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知道他不喜欢张扬,只喜欢不声不响地干活。

鄂西北广袤的大地上,沉甸甸的麦穗都谦虚地微低着头。南风吹来,麦浪起伏,金光灿灿,风里带着清新和幽香。收割麦子的七八天,聂海胜使出了自己所有的力气。他在付出体力和汗水的同时,更把对家乡、对母亲的一腔深情全部倾注到了土地上,完全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他明显变瘦了变黑了,可他自己一点没感觉到。

聂海胜回到学校时,和他一起报名参军的老同学刘为众冲他发火了:“聂海胜,你咋搞的!你自己看看你还像不像你,我都快不敢认你了。赵老师交代的话你都忘了吗?”

聂海胜只“嘿嘿”地笑笑。当刘为众知道了聂海胜家的情况,知道了他这些天一直在家收割麦子时,又拉住聂海胜手说:“海胜,对不起,我不该对你发火。”

班里的欢送会开得很简单。班主任老师赵天智先讲了一番话后,连金立代表三位应征入伍的同学发了个言。当胸前戴着大红花的聂海胜,微笑着站起向同学们还完礼后,教室里的掌声不仅没有息反而更响了。

伴随着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赵老师眼睛里滚出了晶莹的泪珠。作为化学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赵老师喜欢他的每一个学生,但他更喜欢聂海胜。这不仅因为聂海胜是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是因为是他的杨垱小老乡。

赵老师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直往下滚,很多同学也止不住热泪盈眶。透过赵老师的眼泪,我仿佛看到聂海胜星期天外出打工的身影。高中两年的学业,聂海胜是靠星期天打工挣钱完成的。他到离学校十多公里外的火车站铁路南生资公司打工,去来他要跑20多公里,一天挣一块二角五分钱。干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回又跑20多公里路,晚上仍精神饱满的和同学们一起上自习,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除了赵老师竟没人知道。同学们直到聂海胜快要应征入伍与他们分手时才知道这事,他们怎么会不感动呢?

一次采访时,聂海胜的五姐深情地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弟弟真是个少有的好人,他心里总是光想着我们。”母亲每次生日前,身在北京的聂海胜都要给母亲写封信,并寄上2000元钱。姐姐们各家小孩结婚,聂海胜也要写封信并寄上800元钱。谈到这里,五姐夫张群山插话说:“海胜心好,弟妹聂婕琳心也好。他们也不是做生意的,手里该有几个钱呢?无非是靠省吃俭用。”

“生活的道路上,阳光和阴雨总是结伴而来。面对阳光我们笑逐颜开,面对阴雨我们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呢?”这是聂海胜当年,对高中同班同学周越颖说的话。

如今,我们从屏幕上、镜头前看到的聂海胜,常常面露微笑。同学们都说,上学时他们天天看到的就是这张微笑着的脸,他们对聂海胜的微笑太熟悉了,他笑得坦然、真切。

微笑着从昨天走来,又微笑着向明天走去。透过聂海胜的微笑,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知足、自信和坚定。很多时候,除了顽强拼搏和不懈奋进,别忘了还有微笑。生活需要微笑。

宋庆龄同志说:“不管你预备走哪一条路,顶顶要紧的是先要为自己做好准备。你不能赤手空拳地开始你的行程,你必须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你必须锻炼出健壮的身体和足够的勇气。”(《宋庆龄选集》333页)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人实现梦想的途径。

从神舟六号、神舟十号到神舟十二号,聂海胜三探苍穹,把中华民族的自信和骄傲镌刻在九天之上。时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他在电话中对我说过的话:“昨天的只能说明昨天,明天应该重新努力。成绩属于家乡,属于部队;荣誉属于祖国,属于人民。”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是,如果光在被窝里做梦、在蓝天下遥望、在夕阳西去的时候遐想,梦想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在追梦的路上,聂海胜一直在奔跑。曾经赤脚奔跑的他,今天身着航天服的伟岸身躯,沉着镇定地向太空出发。聂海胜儿时的梦想是长大了当兵,再后来到上初中的时候,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空军飞行员,驾飞机在祖国的蓝天上为祖国巡逻放哨。

很多人童年的梦想没有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结果成了泡影。聂海胜很幸运,他高中毕业18岁的那一年,如愿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航空学院当上了飞行员。不久,又担任了团里的领航主任,后来又当上了宇航员。国家的宇航员是从全军优秀的飞行员中挑选的,圆满完成航天飞行任务成为航天英雄的宇航员,无疑又是宇航员中的佼佼者。从这一点上说,聂海胜把童年的梦想超额变成了现实。

聂海胜之所以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而且还超额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他首先坚守自己的梦想,其次是梦想的现实,再是他的梦想不仅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还把自己的梦想与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了。

说到底,实现梦想的关键就是要行动,要为实现梦想去努力奋斗。光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遐想不行,要在太阳初升的时候开始行动才行。读书学习,聂海胜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他不仅在学校教室里学,家里的竹床、村里的碾盘上,还有田埂里、牛背上……都是他学习的课堂。

在追梦的路上,航天英雄、感动中国的新闻人物聂海胜将军,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7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2016年10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8

顾诵芬对航空的兴趣始于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时期。当时,哥哥顾诵诗就读于市区里的崇德中学,学校里的学生用硬一点的纸板做滑翔机,用橡皮筋弹射。哥哥把学校里做好的滑翔机拿回家里,带着弟弟顾诵芬在空旷处放飞。在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顾诵芬,他以极大的兴趣与哥哥一起开始制作,一起在外放飞。入读中学后,他又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传记——《一个飞机设计师的故事》。这是苏联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自传。

“1937年七七事变,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飞机排得很整齐往西边去,紧接着就是炸弹响。1939年我们到上海,二战快结束的时候上海(日军驻地)经受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所以我知道二战美国人之所以占优势,就是他们的空军厉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后,顾诵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因为抗美援朝,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上级组织决定,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面对母亲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与他同一批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飞机设计和航空技术研究部门,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机关。一心想设计飞机的顾诵芬,因此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开心。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9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顾诵芬先后担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大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他牵头论证并提交了《关于把发展大型飞机列为国家标志性重大专项工程的建议》。他基于对军用、民用航空技术相通的规律性认识,提出“军民统筹、大客大运并举”的大飞机发展思路,并得到采纳。2007年,国家批准设立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2016年,运20列装部队。2017年,C919成功首飞。

顾诵芬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奖励、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顾诵芬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部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年过九旬的顾诵芬仍不断思考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

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0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我是人》是入学教育单元

我上学了〞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全册书的开始,

我是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个民族的孩子身着各自不

同民族的服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场景图,配合

我是人〞的文字。通过观察和读句

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活动主要

是游戏。他们在阅读方面表现为初步开始学习借助图画阅读。在观察能力方面,他

们主要表现为能整体观察画面,并能透过图画知道图画上主要表达的内容。与此同

时,也能观察到图画中的细节。因此,《我是人》一课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

自己观察图画。图画中的天安门、五星红旗,他们早已认识,而

是观察的难点,他们在观察时会只停留在都是

小朋友〞的表层,对于具体服饰所

对应的民族认知上比拟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非要学生把图

中每个孩子代表的民族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只要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有

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就行了。

通过观察图画,知道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标志,初步了解我国是

通过听读句子,知道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人的自豪。

教学重点:学生能清楚响亮地说:

我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了解班级里学生的民族所属情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