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峨眉YYDS,从初次相识剑网1归来到现在一直都在玩这个职业,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的?

编辑导语:近来“社交牛逼症”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几乎人人皆知的词语,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社交恐惧症,不少年轻人似乎都患上了“社恐”,话语逐渐变少,毕竟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面对面的沟通。而这也让不少年轻人陷入了某种社交困境。

“如果说我们的内心是一架钢琴,许多人的表达能力只是一副快板。”

最近,有一种“病”成为了流量密码。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20亿。围观者或捧腹大笑,瞬间解压;或尴尬得脚趾抠出三室两厅,嗤之以鼻。

这种“病”号称是“人类社交天花板”——社交牛逼症。

现在上网像上语文课,每天要学习新词语。

简单来说,社交牛逼症就是社交恐惧症的极端反面,核心要义就是: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他们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心里没有任何包袱,可以在任意场合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尽管社交牛逼症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车,成了讨人厌的“自来熟”、没有边界感的冒犯,但不少年轻人还是有点羡慕看起来能言善辩、八面玲珑、随心自在的社交牛逼症。

毕竟,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开口说话太难了。

“我从来不说话,因为我害怕,没有人回答。”/《马男波杰克》

一、一边羡慕“社牛症”,一边说不出话

“即便现在我被一只老虎咬了,都很难立刻喊人来救。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最新一季《脱口秀大会》的人气选手鸟鸟,就是靠着“社恐式”脱口秀出圈的。从她的脱口秀里,我们才知道,原来内向的人每次说话前,要经历如此激烈的思想斗争。

求救和打招呼,孰轻孰重,不言自明,而鸟鸟在脱口秀中略带夸张的比喻,真切地让人感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感受有时会成为无比沉重的枷锁——“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甚至超过我自己的感受”。

有些话很“难听”,因为它是真的。/《脱口秀大会》

微博有一个话题“你可以一天不说话吗”,里面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孤单心事”:

“加班回到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发现自己今天居然一句话都没跟同事说过。”

“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又没有朋友,快1周没跟任何人说话。”

“如果可以不用出去赚钱,我能在家里呆几年,几年不说话都可以。”

与其说“一天不说话”是一个挑战,不如说这逐渐成为了年轻人的日常。

单身、独居、工作忙碌,是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标签。他们的表情包库存可能超过300个,每天要发好几条微博、朋友圈,却越来越少跟别人面对面交流,也就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擅表达。

为了避免尬聊,“话少青年”往往选择绕路走。/图源网络

如果说社交牛逼症的要义是,随时随地想说就说、想做就做,那么“话少青年”的原则就是,能憋着不说的话,一定得憋着。

对于在大城市独居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最长的假期——国庆、春节只有7天,他们不说话的记录一定可以更长一些。毕竟,点外卖都不用接配送员的电话,直接在订单备注“请放门口,短信通知”即可。

你以为上班就一定要跟同事面对面交流工作?当然不是!微信、QQ、钉钉、邮件……这么多便捷的办公软件,不仅可以发文字信息,还可以发图片、文档、PPT、压缩文件……根本不需要面对面说话。更重要的一点,用聊天软件还可以留下“证据”,避免背锅。

就算是外出吃饭,也能轻松开启“静音”模式。等位,扫码;点菜,扫码;买单,扫码;开发票,扫码……用餐高峰期,点一下信号顺畅的手机比叫一声满场飞的服务员更靠谱。

更别提和话不投机、一年见不了几次的亲戚聚餐,此时,话少的人设能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玩手机的空间。

正如周国平在《安静的位置》中所写的:

“比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时更喜欢和不爱说话的人待在一起。那种‘不用听废话,更不用逼自己讲废话’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

二、话少的锅,社交恐惧症来背?

十之有九的年轻人,会将自己话少的“毛病”,归结于社交恐惧症。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人均“社恐”。

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对4000多名18-35岁年轻人进行调研,发现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其中,有52.7%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55.6%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38.3%的人将“社恐”归咎于性格内向。

其实,不少声称“社恐”的年轻人,可能只是“不想、不喜欢社交”或“不太会社交”,还未达到社交恐惧症这种严重程度。

社交困境成了不少年轻人难以迈过的坎,这也正是“社交牛逼症”火爆的土壤。

话少的人,往往只是想得太多、说得太少。

担心自己说的话被误解,不说了;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否用对了场合,不说了;避免自己说完话后,空气突然变得安静,不说了。

他们不全是只顾自己感受、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只是可能在意别人比自己更多。

幸运的是,在这个年代,除了开口说话,我们有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表达自我的手段,甚至比说话要舒适、熟悉、准确得多。

如今在网上聊天,相同的一个字,不同的数量都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图源网络

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往往要快速给出反应、回答,而在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时候,我们可以字斟句酌地思考如何回复,想不出合适的回复时,还有成百上千的表情包可供挑选,甚至还可以不回复。

在短视频平台,我们无须打扮、思考,点点手指,就能拥有精致的妆容、有趣的“道具”、好玩的情节,轻松拍出展现自己“美好生活”的视频,这不比线下见面交流省心多了?

你以为年轻人话少是因为表达欲望减少了?恰好相反,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对友情、爱情、亲情都有更强烈的需求和表达欲望。

蓝色为90后,黄色为80后。与80后相比,90后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是交友、交流。/《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

腾讯QQ联合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显示,90后充满表达欲望,情感需求强烈。

只是因为成长中的90后缺少话语权,而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渠道、表达方式和影响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话语权较低、认同感较少的年轻人,自然更愿意在网上寻找存在感,毕竟这是他们更熟悉、更自在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在互联网上活跃百变,这可能就是当代年轻人新的交流方式,新旧交替,没有孰好孰坏之分。

正如刺猬乐队在歌里唱的:“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一个优质的社交圈只要12-18人就足够了。

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不擅社交会成为你变得更好的障碍。

三、语言技能,用进废退?

可以说,话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有性格原因,也受大环境的影响。

话说得少了,也就越来越“不会聊天”。

吊诡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大众接受的信息也变得千差万别,群体很难拥有一致的共识,但我们的语言却变得越来越“统一”。

所有的快乐都是“绝绝子”,每一种悲伤都成了“emo”,无论称赞什么都是“yyds”……

明明有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让人应接不暇,我们却越发觉得语言变得贫瘠、单调、无趣,也让人陷入了语言选择的迷茫。

“如果说我们的内心是一架钢琴,许多人的表达能力只是一副快板。”看理想编辑部认为,互联网“黑话”盛行的表象下,潜藏着大众语言能力退化的真相。

当网络“黑话”、缩写词盛行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能力也在退化。

热衷于使用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的人,可能不全是因为觉得好玩、有趣,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描述当下的情绪。

国学大师辜鸿铭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中写道:“汉语口语,本质上是孩童的语言。”

在辜鸿铭看来,除了马来语以外,汉语堪称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语言”,因为它极度简化,不区分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和不规则动词之分。

所以,他给打算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的第一项建议就是:“保持一颗童心,那样你就不仅能够进入天国,而且能够学会汉语。”

或许此刻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保持童心,卸下包袱,张开怀抱,勇敢地表达自己。

其实,无论你是话多还是话少、是社交牛逼症还是社交恐惧症,只要找到一个最舒适的状态,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人,这就足够了。

[1] 当所有快乐只剩“绝绝子”,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快乐丨看理想

[2]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说话了丨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3] 中国90后青年调查报告丨易观国际&腾讯

[4] 13亿“社恐”,在抖音观摩“社交牛逼症”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5] 中国人的精神丨辜鸿铭

作者:贾辉;公众号:电器大院(ID:app-neweekly)

本文由@新周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上海一条2分半钟的热搜视频,在微博上挂了三天。
闵行区一名10岁男孩,执意骑着平衡车摇摇晃晃着做核酸。
他站不稳,医生担心咽拭子会戳伤喉咙或是导致其他危险,多次劝说让他下车,男孩不听,依旧我行我素地站在平衡车上。
医生表示,男孩如果不纠正行为,就不给他做核酸。
没想到这句话激怒了男孩,他恼羞成怒地撂下狠话:
“你信不信我拿刀砍死你!”
在场的大人都没在意,只当是孩子不懂事,一时气话。
没想到第二天,男孩继续踩着平衡车,气势汹汹地提着一把菜刀,直冲着医护人员捅过去,还声嘶力竭地喊:
“我今天必须要砍死他,没有人可以阻止我!”
好在菜刀被工作人员及时夺下,没造成人员伤亡。
见男孩被控制住,一旁的路人叫他爷爷奶奶赶紧把孩子带回去,别生了其他事端。
男孩听了,戾气满满地回怼:
“我做什么了!你们凭什么对我这么凶!”
路人回道:“你还要砍人啊!小小年纪砍谁啊砍,真是欠管教。”
愤怒到极点的男孩拼命挣脱压制,挥着拳头冲上去,边打边嘶吼:“我砍的就是你!就是要打死你!”
再次被人按倒后,他干脆躺在地上撒泼,狂暴咒骂:
“别他妈拉着我,我打死你!滚!我就是要打你这个垃圾人!你个垃圾人!
我就知道这个社会都是垃圾人!全都是垃圾人!”
他发泄了一阵,突然又站起来,一边喊着:“我要自杀!妈的我回去就自杀去!我他妈活着有什么意思!”
一边狂躁地夺过妈妈手里的手机,狠狠砸向地面。
爷爷拉着他的手,阻止他继续发狂,他骂着“你他妈别拉着我,滚!”,直接扇了爷爷一巴掌,把他推开。
整场闹剧,孩子的父母和祖辈一直在身边,但从未有过任何有效的劝阻行为。
男孩第一次亮出菜刀时,奶奶偏头从刀下走过,熟视无睹。
遭孙子辱骂、又挨了一巴掌的爷爷,没有丝毫恼怒,似已习以为常。
妈妈一直举着手机在拍,哪怕手机被儿子砸了,也只是若无其事地捡回来站在一旁继续拍。
而爸爸,始终叉着腰站在好几米外围袖手旁观。
直到看着男孩脾气发得差不多了,这一家才陆续围上去,边哄边劝地伺候他再次踩上平衡车,离开了核酸检测点。
事情发酵后,警方约谈了男孩家长,责成加强监护。
网传孩子妈妈也做出解释,说孩子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行事偏激,容易被激怒。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陈副主任曾做过说明,儿童患有此类疾病,排除遗传,最主要的仍然是家庭教养不良。
可孩子生病,就能为放任他肆无忌惮威胁公共安全开脱吗?
尤其是他骑平衡车做核酸,回家拿菜刀,家里人亲眼看着他手举菜刀试图行凶,看着他咒骂辛苦的医护,对毫不相干的路人拳打脚踢……
这一环环,没有人制止,也没有一个大人给造成困扰的医护和被打、被骂的路人道歉。
有的只是包庇和袒护,放任和默许。
这么看来,病了的不止专横跋扈的孩子,还有没有原则、一味拉低底线的父母。
《亲爱的弗洛伊德》里有句话: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保护法》。”
尤其现在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成熟。
邪念一旦产生,加上无人监管的家庭环境,变坏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迪士尼摸臀事件”中,8岁的男孩摸女性的屁股,家长反而指着姑娘破口大骂:“你有被迫害妄想症吧,长成这样还摸你?”
高铁上小孩跑来跑去,乘客劝家长看管好孩子,反被辱骂:“小孩子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小孩子吃屎你也吃屎?”
11岁男孩拿刀戳猫的眼睛,用门夹猫的脖子,种种虐猫行为被店内监控拍摄下来后,家长不仅拒绝书面道歉和赔偿,还说出了那句经典的甩锅语录:
种种令人气愤的新闻,暴露出的是中国家庭当下最现实的一幕:
很多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宠爱,唯独没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在他犯错时,不是想着教他明白是非黑白,而是急着替他兜底;
在他闯祸时,不是教他承担责任,而是帮着包庇掩饰;
在他害人时,不是教他尊重他人,而是想着怎么逃避制裁。
每一个自私暴戾的魔鬼身后,必然有一个为孩子无限“兜底”的家庭。
一个个小恶,就这样在父母的漠视中堆积成了大罪。
这是最无奈也最残酷的事实,发生在孩子眼里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
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我一直觉得,一件游走在规则外、未被父母纠正的错事,未必就能为一个孩子的人格定下结论。
可是,能包容孩子做一件错事的父母,大概率能包容那未知的无数件。
央视《新闻1+1》曾做过一期节目,关于低龄未成年人犯罪。
里面提到一个数据:未成年人犯罪,14到16岁占比已经突破50%。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没有为青少年的情绪、能量找到正确、合理的宣泄途径。
孩子做错事,父母没有纠正指责;孩子有负面情绪,父母没有沟通疏解。
有些父母觉得这没什么,可这种习惯性忽视已经埋下了祸根:
你不把一个孩子当作完整的独立思想体看待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用不着拥有理性,不用为自己的举动负责,更不用考虑他人的感受。
谁还记得两年前成都的这件案子。
8岁男童被一名17岁男孩张某豪尾随,在电梯殴打后将其拖进地下车库。
随后张某豪对男童进行虐打,导致他头部大面积外伤加颅骨骨折,脖子上全是勒痕,身体上全是砖头划过的伤口,触目惊心。
最后被人发现的时候,男童浑身是血,奄奄一息地躺在角落。
事后两方家长见面,张某豪母亲哭诉:希望受害者能够给予她的孩子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给施暴者机会,谁给受害者机会?
父母不断兜底的次数多了,才让孩子更加肆无忌惮。
这些行为不端、甚至危害社会的少年们,他们那由父母一手打造的童年里,定然有着相似的经历:
袒护多过斥责,默许多过反对,溺爱多过严苛,缺少底线感和责任感。
有句话说,小时候,你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他也做不了人。
人们斥责“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可实际上,恶魔的淬炼,正是源于父母日复一日的娇惯,和对平常错误的不以为然。
陶勇医生说过一句话,我挺认同的。
“我一直不认为人性本善,也不认为人性本恶。
人性的善和恶,我认为是在环境中滋生出来的。”
小孩子的恶,起初是纯粹的。
他们只是无意识地发泄情绪,可是当他在无人管教的环境中长大,这种恶就会被有意识地放大。
基因负责上膛,环境扣动扳机。
从魔童到少年犯,并不遥远。
同样是核酸检测,另有一新闻。
大连王先生去过风险区,便主动上报进行核酸检测并居家隔离。
当得知医护人员忙碌到晚上九点,饭都没时间吃,依然在挨家挨户进行检测时,王先生带着两个孩子深深地给她们鞠了一躬。
这截然相反的举动,足以说明不少问题。
在孩子有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力之前,家庭就是他的第一世界。
家庭教育,才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中之重。
他的边界意识,生死常识,敬畏心,必须在小时候就养成。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别等到孩子的价值观扭曲之后,才后悔当初管得太少;
别等来法律的制裁后,才哀叹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你若喜欢,请点赞+在看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网1什么职业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