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彼得大爷极爱什么?

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书评...大概是因为我与p大的描写方式有点八字相斥...还看过《镇魂》、《杀破狼》,但总是一边赞叹故事立意恢宏,一边觉得没法完完全全称喜欢。虽然但是,我想要写下发自内心的点滴感受。

是以刑侦调查为主的小说,故事线复杂,牵扯的人物和案件、不同的故事背景非常多。朗诵者、周氏、春来集团、卢国盛案、苏家三代、魏氏……中间恩怨都千丝万缕地连在一起。
众生百态。文中描写强者,也描写弱者。我常常感觉太尖锐和太刻薄,有些不舒服。弱者的悲惨就像被居高临下地摊开来,视角有些冷漠。
我看的很慢,拖了挺久,但可能没有那么仔细。尽管没有特别清晰的线在脑子里,故事还是基本上是能串起来。感觉比前阵子读的《破云》的案件量多很多,大概是因为舟渡的感情描写篇幅比较少,而岩浆天天在发糖?
我对叙事手法虽时有排斥,故事总体读下来还是不错,有些地方很能打动我。
其中的一些人物印象深刻:顾钊、周怀瑾、肖海洋、陆嘉、费渡的母亲……不是主角,但在我脑海中很鲜活,我喜欢他们。
所以,最大的boss们,范思远、张春龄、张春久、费承宇、周雅厚,真是纠缠难分啊。
泥沼里的人把前来寻仇的人也拉进了泥沼里。
作者有写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法律保护不了弱者,总是管束遵纪守法的人,而倚仗权钱的人逍遥法外。“朗诵者”就是因对法律和警察失望而形成的组织。但是他们在伸张“正义”的途中也被浸染上了罪恶。
我看到这些,很期待升华主题的部分。然而写到卫兰自首——“快要过年了吧?”正文完。
最后,这样庞大的纠葛的案件终于被连根拔起,公安系统内鬼被揪出,无论一开始是受害者抑或加害者的怪物们被清理,一切结束了。
挺好的,正义与法治攻克了邪恶,黎明到来了。
但总觉得差点什么,少了些挣扎与思索?
去了晋江,看到文章简介写着: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的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任何正义的宣扬都不该以加害无辜的人为代价。
我很喜欢番外里费渡写的那首诗……

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
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
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

他冰冷外壳下有那么温暖的爱意。
费渡的母亲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她在阴影的压迫下,仍不忘用尽方法教会他的儿子要善良。
费渡终究还是学会了,他宁愿给自己一个不好的结局,也要把怪物都揪出来。
所以骆闻舟说:“但是无论是一死了之,还是下半辈子在监狱里,你都觉得挺好的,是吗?起码你自由了,没有负担,也不用惶惶不安了。”

因为“不自由,毋宁死”——

我一度以为朗读者就是作者本人,善恶交织的各种绮念,最终化为一个个独立的人格,开启了一场场无止境的追逐。

它能轻易勾起你心底的伤痛和恶意,又告诉你邪不胜正,人性向生。

我一度觉得这样的题材太灰暗不敢看,如今能一气看完,也是自己的成长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年中彼得的性格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