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何其大何处打一肖

文章摘要: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硬:真豪杰从不轻言放弃. 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吾惟尽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复计较.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XXXXXXXXXX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类.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办成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俗伟业,成为“内圣外王”的典范.

志:做人要做第一等人.

人生由立志开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若能立志,圣贤豪杰,无事不可为.

恒:有横断无不成之事.

一为坚持,二为专注,三为渐进.

西洋技艺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心越用则越灵,技越推则越巧.

 熟: 笨功夫也有大收获.

 裕: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治心当以“广大” 二字为药.

局量太小,不足以任天下之大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宽广,气量宏大.一笑即可了之.

静:静坐克己,静坐反思.静能生动,更能制动

非静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宁静已以致远.

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淡:品位好人生的真谛.

自视常若平淡无奇,则成大器.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暇: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事物运动的节奏讲究一张一弛.

暇谋:核心人物越是身处危险,越要脱去恐惧的悲观心态,气定神闲,要以四两压千斤,安定人心.

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从心态上进行放松,是松字决的最高境界.

理财:来的松,销的旺.

凡办大事,以见识为主,才能为辅.

人贵自知,自知则明.深明大义,晓明大体.

天下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人才以陶冶而成,以勉强磨砺而生.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知人之道,总须多看几次,亲加观察,方得其大概.

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多者:多看,多做,多问,多想.

:靠岸“认真” 二字大天下.

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

以朴实为根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

用人当用朴实可靠之人,对于成大事者而言,用人不慎,必败无疑.

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凡事都非一触可就,都要经过不断累积,由小而大的过程.

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硬:真豪杰从不轻言放弃.

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吾惟尽一分心做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复计较.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

人贵自强,求人不如求己.

凡危急之际,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硬字,既包含着坚持不懈的拼劲,也包含者忍辱负重的意味.

 俭:好东西都得省着用.

对一国统治者而言,一身节俭,则上行下效,举国节俭,如此则国用日足,国力日强.

持身俭,则自尊自立,不求他人.

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坠.

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局高不败.

历览有国有家之败,皆由骄奢所致.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可成大器.

戒奢要从苗头开始,而不是等待以成习惯再行改变,那就是极为困难了.

重: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整齐严肃”是重字的根本内容.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厚重是贵相,轻薄之人不可用.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盘,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相貌与谈吐相结合.

清,勤,慎,为居官三鉴.

养廉之法,全得一俭字.

勤:勤奋是人生第一要义.

从一个人的勤奋程度,便可以预知他能成多大的事.

勤奋之道,精力虽止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

办大事者,在内贵有志气,在外贵得人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并行.

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勤的过头,也将适得其反.

慎:多一分谨慎,多一分胜算.

如果由慎而惧,胆子越来越小,恐怕就什么事也办不了了.

慎字,即有所畏之意,有所畏惧,办事就会认真不苟,必深思熟虑而后行.

有所畏,则无论何时都不会自满骄傲,不致因骄而败.

居高位而不败之法,只有谦虚谨慎也.

多言之害:易得罪人,易傲,易欺,易败.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

忠:办大事要树立好品牌.

事上以忠,办公事须如己事.

忠字是升迁晋职的必由之路,也是名垂千史的不二法门.

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推己及人,多替别人着想,仁也.

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要以礼服人.

用兵以得人心为第一要义.

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语,最为仁慈贴切.

要做到仁,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礼的要求.

救济灾民,是乃仁术也.

 诚:言而无信,则一钱不值.

无论勤字,慎字,必须以诚为本,才会有用武之地.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

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

一语失言,就会招致别人的不信任.

即使少数人不以诚待己,也终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使之醒悟.

鄙意用兵之道,最贵自立,不贵求人.驱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敬:赢得上进的空间.

自敬方能自尊,敬亲方能齐家,敬人方能使人敬己,敬业方能事业有成.

吾辈读书惟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

在不自足的驱使下,不断更上一层楼.

贤者敬而贵之,不肖者敬而远之.

多想坏人,不如多想好人.

 恕:有了恕,就有了强大的人格凝聚力,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己之心爱人,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承认尊重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求大同,存小异,宽以待人.

恕,要求宽以待人,不可求全责备,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恕,眼光远一些,胸襟阔一些.

凡事让一步,留人余地,留挤己方便.

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尖刻待人会招祸,恕则可免祸.

 和:和能生威,用和打造团队精神.

一个集体或团队齐心协力之和,是成功的基本.

和之不和,私仇不入公门.

和不是凑合,不能为了和而放弃原则,做好好先生.言教不如身教.

谦: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谦字的实质是卑己高人,以足为不足,永远不自足,始终给自己留下追求的空间,不断进取.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谦虚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谋略.

天下无穷进境,多以不自足二字作出.

有成之时,谨尊“花未全开月未圆”.

谦亦有度,过谦则近伪.

谦本来是尊重他人,最终也获得他人大尊重.

谦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过低贬低自己.

不能过谦,过谦则下无敬畏之心.

防止过谦的方法,是用实,诚二字加以纠正.

挺:坚忍支撑,可建非常之业.

挺身入局,敢于担当,才有成事希望.

自古以来,局外之议论,不谅局中之艰难.

世上的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的住,危急时刻,要坚持住.

辣:莫因仁慈而误大事.

眼明手辣,其精义是简单有效,干净利落.

以严为师,欲正人,先正己.慎独.

出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自己有没有过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难能可贵.

治家贵严,严父多孝子.

细思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督责者,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

表彰一个人时,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批评就是在私下里单独进行.

变:成大事者,应适时求变.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古人用兵,最贵变化莫测.

慎变,吾因小利小害而轻易变化.

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

成事的正道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而把成功寄托与奇谋险略,天助我也,很少有不失败的.

 悔:不怕揭开自己的短处.悔,知缺补缺.

悔字与谦字相因,即以虚怀若谷的姿态视察纠正自己的不足.

自知之明比先有自知之勇,这是悔字的发端.

多与怨恨你的人交往,因为他们对你的过错最敏感,也最能予以无情的抨击指责.

曾国藩的两悔:制怒,泯忌.

迁善改过,悔字调整人生.

知地之大而我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奇之境,当让以守其雌,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半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持,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知是天地宽,贪得宇宙窄.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没有一份耐心,如何过得.

曾国藩将耐字分为: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遇到难办之事,一定要冷静,沉着,稳大稳扎.

学问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要如愚公移山.

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处来.

曾国藩办事不求速成,治兵也不愿速进.

曾国藩办事喜欢从长远考虑,稳中求成.

 滑:不愿做的事更要做.

迷人之迷,其觉也易,明人之迷,其觉也难.

将难办之事搁置起来,留待最佳时机解决,使之更加完满.

 浑:由聪明变为糊涂.

藏锋觅迹,不过于显露,方不至招人嫉恨,做事不要棱角分明,而是留有充分的余地,方能与人.

天道有三恶:天道嫉巧,天道嫉盈,天道嫉贰.巧:是欺诈之意.盈:是骄傲自满,做事太过之意.贰:反复无常,言而无信.

锋芒毕露,为当权者所嫉,亦为同事所嫉,前者担心有人争权,后者出于嫉妒.

意不可说尽,势不可用尽.

浑字是收敛才华,积累才华,进而显露才华.

浑不是一味含而不露,一个人的才能如果不显露出来,无人知道,恐怕只能浪费了,问题是要把握机会,

知道什么时候显露,露到什么程度,都因情况而异,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露,也不能 一次和盘托出, 露出底细.

 忍:能忍人方能胜人.

忍字第一义:要求具有超强的自制力,此为修身忍.

忍字第二义:要求有容人之量,于人为恕,于己为忍,此为处事忍.

忍字第三义:要求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为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切, 此为战术忍.

忍字第四义:当断则断,不留后患.

忍的张力,退一步海阔天空.

为官,第一贵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忍是取势,得意须想着失意,进身须掂量退步.

忍的和力,与人脸面,与己方便.

忍的毅力:忍到最后才是真工夫.

 退:退一步,进两步.

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做下场时.

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不以得之而喜,不以失之而悲.

急流勇退要求当事人舍得放弃名和利的诱惑,安于淡薄宁静的生活,还要求当事人退下来之前,

先为自己找好安身之地,未雨绸缪.

圆:不妨多转几个圈圈.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

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待人光有真心诚意是不够的,表现诚意才是最重要的.

写字先求圆润,此求敏捷.举止留心一重字,行文留心一圆字.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年),湖南湘乡人,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八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很快之意)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后丁忧在湘乡老家,此时奉诏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创建湘军.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但是他童年也是一个笨小孩(详见《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上部)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但是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是理学家,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有《曾文正公家训》行于世,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希望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被称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曾国藩匾落拔除烧毁就是因为此事).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区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

1811年(嘉庆十六年)

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乡大平村,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

在家识字读书.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六年)16岁

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岁

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现湘乡市第一中学南校区 建有曾国藩生平研究馆 )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

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次年春,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途经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

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来年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

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

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并开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

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32岁

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3岁

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34岁

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35岁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36岁

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37岁

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38岁

3月,子纪鸿生.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39岁

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岁

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吏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

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咸丰二年)42岁

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3月19日,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为天京.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

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7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7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45岁

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856年(咸丰六年)46岁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47岁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弟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是年建“思云馆”.

1858年(咸丰八年)48岁

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弟国华入李幕.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死于三河之役.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九年)49岁

1月,李鸿章来建昌进谒、留营襄办军务.是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2月,作《圣哲画像记》.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十年)50岁

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取精用宏”,“尽抡四部精要”.6月,左宗棠来营,留住两旬,商讨东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7月,委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0月18日与胡林翼商筹北援之策.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愤”.12月,祁门大营两度被困,太平军距大营仅20里,“危险万状”.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

8月23日,是《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25日,移住安庆.11月20日,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

1月31日,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5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岛人借助剿为图利之计......而中华之难,中华当之”,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9月,为死于战乱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东树、戴钧衡6人立石修墓,妥为安葬.12月,其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中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5年(同治四年)55岁

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五年)56岁

湘军总领曾国藩奉令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督师剿捻.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企图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1867年(同治六年)57岁

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岁

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师,陛见那拉氏与同治皇帝.

1870年(同治九年),60岁

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接受了一系列屈辱要求,成为其个人生平上一大遗憾.

1871年(同治十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9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练情况.11月抵上海.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岁

2月27日,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1872年3月1日,时发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3月12日,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赞.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在曾国藩家书里,一般都以为他给孩子写的信最多,事实上他写给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视.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潘说的这些,他自己就能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学一点.这样的父亲,才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家子弟为什么代代皆有英才.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家.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清 曾国藩 《字谕纪泽、纪鸿儿》

这一年,家乡湘乡县修县志,纂修人第一个考虑的当然是老曾.老曾太忙,地方就推举曾公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那时两位公子还在老家念书,什么功名都没有,因此诚惶诚恐,写信向在前线的老爸讨主意.老曾很精明,让儿子在谨慎低调和积极作为之间做了一个平衡??

一,两个小子学业尚未成,写文章也迟钝,当然担不起纂修县志的大任,因此你们不宜承担这个活.这是做人低调处.

二,作为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当然也不能全部推卸责任,还是要竭力相助.过分的低调导致不参与,会被视为一种冷漠和傲慢.这是做人积极处.

三,你们要趁着文化盛举,逼一逼自己,写出几篇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是做人实在处.

老曾对儿子的教诲有两点值得借鉴:首先要敢于作为,年轻稚嫩不是害怕和退缩的理由,赶鸭子上架也是成才之道;其次,当初做事的动机未必讲究单纯、高尚,很多圣贤和大师级人物,当年很可能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浑小子而已.

这是老曾的亲身体会,据其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回忆,老曾亲自向赵烈文坦承:在长沙期间,曾处理几个违纪的绿营兵,结果导致绿营兵“全军鼓噪入署,几为所戕”,绿营军鼓噪着冲进老曾府邸,差点要了他的命,老曾有没有挨打就不得而知了.老曾自此“发愤募勇万人”,独立单干,终有所成.动机无非就是受了刺激,“其时亦好胜而已”.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2.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3.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4.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5.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6.薛福成: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行迹之表,确然许为导才.

7.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8. 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

9. 蔡锷:①曾、胡俩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

②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11.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12.蒋介石:①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②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13.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4. 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

15. 徐中约: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1、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3、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4、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6、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7、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8、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9、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  太高祖贞桢(元吉公)

?  高祖父尚庭(辅臣公)

?  曾祖父衍胜(竞希公)()

?  祖父玉屏,字兴阝文(星冈公)()

?  父毓济,字竹亭(麟书,竹亭公)()

?  外祖父:江良济(,字沛霖,号云峰,行聪六.原配刘氏,,早殁)

?  曾国藩(,派名传豫,乳名宽一,字伯涵、子城,号涤生)

?  元配:欧阳氏(,衡阳人)

如夫人:陈氏(,江宁人)

岳父:欧阳凝祉(,初名鳌,又名沧溟,字福田)

岳母:邱氏(生长子牧云,字秉栓,次子凌云,字秉钧,长女适曾国藩,次女适彭治官)

子曾纪第(又名桢第,早夭)

子曾纪泽(,字吉力刚,号梦瞻)

媳:贺氏(,原配,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

刘氏(,继配,刘蓉之女.生子女各3人)

媳:郭氏(,名筠,字诵芬,《艺芳馆诗钞》作者,郭沛霖之女)

女曾纪静(1841???,字孟衡)

女婿袁榆生(字秉桢,湘潭县人,袁漱六之子)

女婿陈松年(,字远济,茶陵人,陈源兖岱云子)

女婿罗允吉(,字兆升,湘乡人,罗泽南子)

女婿郭依永(,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

女曾纪芬(,晚号崇德老人)

女婿聂缉?(,字仲芳,衡山人,聂亦峰子)

弟国潢(,派名传晋,原名国英,字澄侯)

弟国华(,派名传谦,字温甫,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弟国荃(,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纯)

弟国葆(,派名传履,字季洪,后更名贞斡,字事恒)

嫁王国九(字鹏远,号万程,贺家坳人,与国兰有二子一女,长子王临三,次王昆八,女适贺孝七之子)

嫁王待聘(又名王率五,为王国九排行兄弟)

嫁朱咏春(又名丽春,号存一,梓门桥人)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 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从远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东流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故居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代表性建筑,主要有“白玉堂”、“黄金堂”、“万年堂”、“大夫第”、“富厚堂”等(“有恒堂”为曾国葆故居).曾国藩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 “英武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谥称“曾文正公”.同治4年(1865年)秋,素无终身官场打算的曾国藩,准备先动员家眷回籍“立家作业”,自己以后再作引退,因夫人欧阳氏对旧居黄金堂门前“塘中有溺人之事,素不以为安”,即令其子曾纪泽,“回湘禀商两叔”,移兑富托庄屋,由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经手主持,依照候府规模,花十年功夫营造了富厚堂.富厚堂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202.86平方米,为土石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内外群有八本堂、求厥斋、旧朴斋、艺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凫藻轩、棋亭、藏书楼等各种建筑,当年正门上悬挂着“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门前花岗石月台上飘扬着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景象颇为壮观.整个建筑虽具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虽有雕梁画栋却不显富丽堂皇,基本体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1866年秋,主楼竣工,曾国藩夫人、子女和儿媳即回籍住进了富托新屋.

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取曾国藩的“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得名.后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此”而改现名.富厚堂虽不胜家华,然曾国藩得知修屋花钱七千串而为之骇叹,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记中写道:“接腊月甘十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 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因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富厚堂是否可称“曾国藩故居”,社会上颇有争论.1995年10月,双峰县人民政府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举办了全国首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专程到富厚堂参观.

曾国藩墓,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归葬于此,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曾国藩出生时,祖父曾经梦到有一只巨蟒缠在他家的柱子上,所以认为曾国藩是巨蟒转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一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曾国藩还有一个奇怪的爱好??爱吃鸡,却又最怕鸡毛.当时紧急公文,在信封口处往往要粘上鸡毛,俗称鸡毛信、鸡毛令箭.每当曾国藩看到这种信,总是毛骨悚然,如见蛇蝎,必须要别人帮他取掉鸡毛,他才敢拆读.古时候曾有这样的说法:“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就死了,龙蛇之类,也畏惧这种气味.”曾国藩对鸡毛害怕到这种程度,难免也被人理解为蟒蛇转世.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因为怕别人看到身上的鳞片,所以夏天燥热时还穿戴整齐地读书,让先生大加赞赏.

曾国藩,人们都叫他“曾剃头”,但这不是因为他杀太平军而获得的外号,而是因为他在长沙开审案局,杀了太多的所谓湖南“土匪”而得到的外号.杀错的人有没有呢?有.当时长沙的知府叫苍景恬,他写了一份回忆录,里面就记载曾国藩的审案局,就因一个案子,就错杀了至少4个人.那是一个冤案,但是曾国藩把好人杀了,把坏人放了.

一天,天气晴朗,年幼的曾国藩从学校回到了家里.刚放下书包,其父就焦急地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于是就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煮熟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少了一个,不知是哪个偷吃了,快帮你母亲查一查.” 曾国藩思索了一下,答到:“这个很容易,我有办法查出来.” 说罢,曾国藩端出一个脸盆,倒了几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拢来,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察,结果有一个佣人吐出的茶水里夹有鸡蛋黄粉.曾国藩的父亲高兴极了,觉得儿子聪明,将来能当官审案子.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大门口悬挂着“毅勇侯第”四个金色大字.“侯府”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曾国藩委托其弟在家营造的.据说建房的时候,曾国藩兄弟对匠工师傅款待很好,而对一般徒弟则有所刻薄.新屋建成的时候要诵“上梁文”,砌工老师傅尽赞美语,操着荷叶土音为之颂曰:“两江总督太细喱,要到京里做皇帝.”

“买书不可不多”,是曾国藩的观点.道光十六年,自京师“贷百金,南归过金陵,尽以购书”.归家后,“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庭户几一年”.

“看书不可不知所择”,是他的另一观点.他最终所择者,于四书五经之外,就是《史记》《汉书》《庄子》及韩愈等人的文章.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曾国藩被后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藏书堂“求缺斋”,与袁芳瑛的“卧雪庐”是湖南当时最大的藏书楼,长女嫁给袁芳瑛的儿子袁秉桢.袁芳瑛是版本目录大家,同时他又与莫友芝关系密切,都是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者.藏书中有宋版《庄子》及《施注苏诗》,乃罕见之书.“富厚堂”原称“八本堂”,自取“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条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忘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之”而改现名.“富厚堂”内,藏书曾达30余万卷,超过近代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山东聊城海源阁、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浙江宋楼、杭州八千卷楼,是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藏书楼建于同治六年(1867),分“公记”、“朴记”、“芳记”三部分,“公记”收藏的是曾国藩读过、批示过的书籍,以经、史、子、集、地方志、家藏史料及宋元旧椠为主;“朴记”收藏的是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常用书籍;“芳记”为其次子曾纪鸿(1848~1881)夫妇藏书.曾氏藏书独到之处,是由于曾氏家族本身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从而保存了丰富的奏稿、书信、日记等家藏史料.《李秀成供词》副本就藏于富厚堂“公记”书楼.

日课四条,同治十年金陵节署中日记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凡人之情,莫不好易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勉.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亦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下之王打一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