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生大事》中有哪些细节戳中了你?

一、《人生大事》观影感受

经历过不短的电影空窗期,这个夏天的第一部电影,选择了《人生大事》,很高兴,没有辜负期望,值得贡献票房。

这短短的两个小时,我就仿佛也经历了莫三妹的一生。

丧葬师对于他来说,好像是个难以启齿的职业,他不愿意被迫传承父亲的手艺,儿时被孤立的记忆,出丧被客户误会偷窃的委屈和屈辱,周围邻居不时的贬低和议论,就连未来的妻子也不愿意和他一起在这个行业扎根和打拼,他他急切地想要成才,干大事,成为人生赢家,可是现实是一层又一层的打击。他只是城市中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小市民,我们却在他身上或多或少的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戏剧总是会带着自己真实的魅力,喜剧的外皮总是会带有人生最真实的见解,小文外婆的离世,舅舅的不作为,舅妈的强势,望子成龙的期盼,一个又一个现实包袱,一步一步将小文推向莫三妹,可是那个时候三妹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不知道什么是担当。

粉红色画满星星的骨灰盒,让三妹第一次作为丧葬师的身份收到尊重和正视,父亲的殷殷期盼仿佛可以窥得一线曙光,小文认为他们是“种星星的人”,可是她不知道,她也在莫三妹的心中种了一颗星星,他们互为救赎和光明。

为了得到丧葬铺的地契,莫三妹带了功利和急切,甚至为了钱去办活人的葬礼,这场闹剧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孤独老人的无奈,和一个家庭的辛酸,在那个吵闹的背景下,小文和莫三妹互为依偎,他们敞开了彼此的内心,让莫三妹真正开始认知到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和父亲的责任。开始有勇气来面对新的生活。

情敌的车祸去世,让剧情走向了小高潮,前女友声嘶力竭的哀求,眼泪和悲哀让莫三妹不知所措,看到血淋淋的遗体摆在自己面前时,莫三妹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那是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无能为力,父亲沉默的鼓励,让他亲手整理:顺筋,拼骨,清理,正衣冠,整面容。此刻,在他面前的已经不是他心中所怨恨的人,他只是一个想以正常面目来面对亲人的死者。这一刻,莫三妹终于开始尊重死亡,正视自己的职业。

他开始作为一个正式的丧葬师进行出丧,他眼底带着悲悯,手上带着尊重和温柔,一遍遍按揉死者僵硬的遗体,软化对世界最后的不知所措和遗憾。他开始真诚的对待死者家人的感谢,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默和痛楚静静收敛,也开始学着自己的父亲、哥哥那样,用不太熟练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工作笔记。

一切都在走入正轨,可是生活不止一帆风顺的。父亲的离世,让莫三妹措手不及,他亲手整理了父亲的遗容,也出人意料地完成了父亲的身后事,那一场绚烂的烟花,绽放在喧闹的城市上空,也久久盘旋在莫三妹的心头,从此以后,他是“上天堂”的老板,是朋友的三哥,是小文的爸爸,可不再是老头子口中不着调的莫三妹。

三妹眼中含泪的告别了自己的父亲,他也和自己开始和解,这是一场人生的拼搏,对面的对手就是那个不太勇敢的自己。

我们其实凭着自己的努力总是可以活的很好的,但是在面临某些选择时,我们总是差一点点,就一点点,可能面对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结局。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像三妹一样,历经人间生离死别,酸甜苦辣。又希望每个人都像三妹一样,不要怕,不要慌,带着自己的真诚和勇气,光明正大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些好久没有听过的声音

我在《人生大事》中看见了,也听见了,

死亡,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呢

当我还是小文那个年纪,我对死亡是好奇的,无知的。

在我的老家,小孩子是不被允许去吃白事酒席的,大人认为,小孩子魂太弱,压不住丧事中的阴气,所以大部分小孩是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只记得有些时候,村子里会很热闹,然后混杂着笑声,哭声,和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他们不知道有些人的一辈子就这样结束了,也不知道自己的一生最终都会是这样的结局。

《人生大事》中小文对待死亡的看法,其实也代表了大部分小孩子对这个庄严而又带着悲伤氛围词语的看法。它用孩童视角来表现对相依为命的亲人乍然离世的茫然,懵懂地认为她只是暂时离去,被装在盒子里,被转移到另外的地方,最后都是会回来的。

我们总是对小孩子的天真有一种执着的保护,大人对死亡进行美化,幻化,理想化。只要还有人怀念着,它就不算真正地死亡,而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死亡的含义时,不禁又会用以前大人安慰我们的话语来安慰自己:“她没有离去,她在天上看着我。”

这是一个孩童经历的死亡,而对大人来说,它好像复杂了很多。

中国人有句话:死者为大。

一个人死亡后,身后功名都不再重要,功劳过失也都不再计较,几十年的人生,最终以一张薄薄的死亡证明终结,有些人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身后事不必操心,儿孙的遗产分割也再不关己身。有些人觉得,死亡只会让人不舍,不舍世间真情,不舍身外钱财,功名利禄,死前走马观花,似乎还能再回忆起那些大大小小的遗憾。

我没有经历过死亡,也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者,但我始终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小事,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我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同时也真诚地痛惜死亡,尊重死亡。

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不能控制自己以什么样子的面目来到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以自己最满意的面目告别这个世界。不必惧怕死亡,它是我们一生必经的结局,也不要轻视死亡,我们尽量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不留遗憾。

赤条条来到世间的时候,无数人以期待、祝愿迎接,而离开的时候,亲人也要用最体面的仪式来告别。死后的体面代表的不是多释然地接受这个结局,而是还活着的人的希冀、脸面和孝道。

入殓师就是这个时候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我在农村长大,这个行业还没有普及,老人死去,多是儿孙亲朋好友一起,擦洗、穿衣、整理遗容,有些时候还得用力合上留恋世间的双眼。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平和地离开这个世界,意外会在不经意间降临,我们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时,它就已经悄无声息的来临。总有人死相凄惨,总有人面目全非,总有人无法完整地告别人世...

丧葬师像一个魔法师,他怀着对死亡的尊重一点点补全死者在这世间行走的常态,让亲人能够体体面面地再看一眼,但是由于这个行业许多的不为人知,总是会有偏见纷至沓来。

吃死人饭,赚死人钱,似乎总是会跟晦气沾在一起,电影中,街坊邻居的排挤,小孩在幼儿园因为父母职业被嘲笑,亲子对传承手艺的抵抗,在中国,这个行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行业压力。环境对人的影响,会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

对于这个行业,我无法了解更多,但是我仍然相信,职业无分贵贱,每一份职业只要怀揣着最大的真诚,它就是值得尊重而热爱的。

在今天,已经有学院开设了专业,越来越多的认可让这个职业被大众所了解。

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因为意外而离世,我是十分希望家人能够记住的,是我平和安详的面容,而不是面对死亡时的痛苦、狼狈和狰狞。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范文(精选11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1

  “种星星的人”是这部电影赋予殡葬行业的特殊称号。“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我也曾坐拥于山野之中,抬头遥望每一颗星。科学灌输多了,也就失了感性。总在想象宇宙恒星的存亡,却没有想过每一颗星都可能是某个人心里最挂记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会不会常常遥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亲呢?

  在我心里,小文就是一个小哪吒,跳脱、调皮,却又把该放在心里的人放在心上。从小和外婆一起成长,却在一天早上醒来外婆匆匆地离去。小文,不要伤心,你睡着了,外婆会变成星星掉落进你的梦里的;小文,不要难过,难过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听一听外婆的声音,外婆就在你身边。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获了一个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两个小时涵盖了三哥蜕变的一年。从原来的自私、对生活无方向的三哥变成了一个爱女儿的好爸爸;从原来对殡葬行业有异议到现在子承父业,变成了一名合格的“种星者”。三哥也许不懂父亲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里推。其实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种星星的人”。相信这个行业,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颗星星,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2

  《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错,我二十岁时特别喜欢看大英雄国仇家恨比较宏观的故事,到了三十岁,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后,我更加喜欢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细节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

  三哥是种星星的人,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剧情很紧凑,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台词也都很精简和戳人心,每一句台词的存在都是为了丰满这部戏的情感。

  最让我动容的是,奶奶微信里的叮咛声,因为再也听不到了,意味着永远的离去。还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泪崩了,孩子的情绪已经爆发了,她不再是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了,世上有个人很关心她。

  人,生来孤独,来是一个人,走是一个人,出生结婚是喜剧,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剧,所以把上天堂的旁边放一家婚庆公司,包括里面结婚的场景,都是为了戏剧冲突,表现人生的悲欢。其实,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时的失落,但是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生死之外无大事。

  这个故事围绕着“父女”情为主要叙述线,一边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另一边是为了爱情去坐牢,释放后还被绿的废柴中年,父子之间、男女之间、甚至和邻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后却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善良人,这样的戏剧怎么能让人不动容,为了收养一个不相关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谓的事业,为了曾经的旧爱出手整理情敌的遗容。表面的刚硬和内心的柔软,触动了每个观众最深处的内心。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3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电影,都觉得很荣幸。电影,其实,是一本形于色,付于声的书,用戏剧在诠释生活并补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并不会厌的书。

  我以为它悲情,其实并不,小文的人生浓缩了市井里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浑浑噩噩的人生,因为小文,多了光亮,一个是童年正在悲惨,一个是有过残缺不全的童年,他们,是互相取暖吧。

  还有,是不是,大人们,毕生追寻的都是在弥补自己残缺的童年呢?三妹对小文的爱,其实就是弥补童年的缺爱吧。上一辈非打即骂,永远不被赞扬的爱,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终究无法释怀,因为童年,无法再来。

  中国人向来是看重死后哀荣,三妹从对白事的不理解,到渐渐体会他所做的事能带给逝者亲属的安慰,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种星星的人。

  没有人可以预知自己的身后事,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想让留在这个世界的亲人可以不用太伤心,不会太难过,三妹,带着他种星星的队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颗颗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难以说爱的老父亲。

  镜头一直锁定在,窄巷,杂乱,冲突的环境里,仿佛,就是我们童年生活的场景。

  可是,它不悲伤,也没有故作悲情,大概是上了年纪的原因,已经渐渐少了很多情绪,对悲,其实不会大悲,对喜,其实也没有很多喜,所以,它的温情,让我觉得会会心一笑,然后,对生活以歌。

  粉色的,画满星星的骨灰盒,飞上天和烟花做伴的葬礼,想念亲人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星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愿思念化作星星伴我们温暖前行。

  看完出了影院,在路过的水果店买了一个大大的桃子,然后,像他们一样,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脆脆的,香甜的,声音,真好。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4

  早上看完了电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触。尤其是开头,看着小文叫不起来外婆,恍然觉得这是惊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来,最亲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烧了,多么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着殡葬行业、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处理小文外婆后事时遇到了小哪吒――小文,两个欢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后三哥的父亲去世,小文的母亲带走了小文,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三哥幡然悔悟,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养着找回来的小文,开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并不复杂,只是够动人。像小文与三哥,是不打不相识的关系,磨合后又成了相依为命的关系;像老爷子与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弃的关系,最后还是父慈子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开始可好可坏,相处久了却又自有真情在。

  还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无大事”,电影里则排除了生,变成“人生啊,除了死,无大事”。什么是人生的大事呢?是电影中婚庆店与殡仪店代表的延续与死亡,还是悲欢离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还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或大或小,好过不好过都得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发生,处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只是说起来容易,谈死亡还是太难。小时候,那些疼爱我的老人离世都没去过;未来,又希望活着的亲人们长久地活下去。最害怕医院,最不想看到离别的时候。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5

  电影故事是以丧葬行业展开的,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礼或者如何有体面的离开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电影开头所展现的那样,死亡,是人人所避讳但终要面对的话题,就像医院北面的丧葬店,只是看着冷清而已。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阴差阳错得跟随主角从事丧葬工作并且最终接受事实、相互照顾的故事。听上去有些无聊,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未曾想到的――死亡虽然应严肃面对,但可能也真的就不过如此。

  例如将丧葬店安排在狭小热闹的胡同里,两边是婚庆店和理发店(好像是),初看是这么格格不入,虽邻里间偶有摩擦,但最终也都接受并相处融洽,让我感觉它不再那么碍眼了;虽然葬礼贯穿了整个电影,哀伤的情感是逃不过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礼的形式以及它所带来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虽然有些戏剧性,如两个主角间的相互救赎、女友的离开、朋友的结婚等等。

  这些都让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来要面对的死亡,可能我们当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与其担心未来,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顾,对自己负责。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6

  这是一部什么片子呢?丧葬、亲情、家庭教育、死亡教育等等。感觉导演或者编剧想糅合的东西太多了。看的时候呜哈呜哈呜哈,看完了好像除了那几句金句,并没有太多记忆点。

  整体看下来就是《入殓师》糅合进了其他一些喜剧、冲突元素,反而模糊了主题。如果单纯对丧葬主题感兴趣,建议看《入殓师》就好。

  看到最后,始终没等到赵照的《人生大事》同名主题曲,电影确实没有歌曲立意深刻,如果真的'采用,感觉反而会有些违和。《送别》和《小星星》跟剧情契合度更高。

  有两处感觉转折的有点生硬。一处是小文外婆的舞伴愿意花巨资生前办皇帝式的丧礼,虽然后文有交代,还是觉得有点为了惊世骇俗而惊世骇俗。另外一处是小文生母突然出现及其惊世骇俗的经历让人错愕。

  另外,莫三妹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这个坑始终没有正面填补。小文、父亲病床上交代二哥去世缘由和信件,都有侧面推动,但是导演始终没有正面去处理这种疏离感。

  电影反复强调人生除了死亡无大事,可是人生就是由许许多多小事组成的呀。正是这些日常小事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所以把每一天都过好,真正活过的人是不会怕死的。就像孔老夫子讲的:“未知生,焉知死?”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7

  看完讲述殡葬行业的《人生大事》,很惊讶,却也很“欣慰”,终于有导演关注到这一方面了。我的亲人去世时,我也遇到过很暖心的殡葬工作人员,他们改变了我对这个工作主观上的歧视,后来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忘掉过去的伤心事,也淡忘掉这个工作。这个看似吊儿郎当实则善良有担当的“莫三妹”,他与小文的相遇相知相处,都在一步步反映着角色本身的成长历程,我想,失去外婆的小文和任性不听话的三妹,或许是彼此生命中的救赎。电影最感动我的两个画面,一是小文被亲妈带走,最后却穿着与三妹最初相遇的衣服,拿着红缨枪,跑向三妹,那个总喊着外婆去了哪的小姑娘,终于又有了新的依靠……二是三妹把爸爸的骨灰做成烟花,绽放在江边,烟花坠落的那一瞬间,我真的泪崩……。

  电影把殡葬行业的人们,称作“种星星的人”,很温暖很亲切。我想,如果每一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化作一颗小星球,他的亲友就是星球身边的暗物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朱一龙的情感每次都爆发的恰到好处,很容易把人带入戏里,电影有笑有泪,值得一看。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8

  这是2022年,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去观看电影,看到抖音上以及这部电影的评价是非常好,所以呢!也是特别好奇的并带着一些自己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整体电影下来的感触就是,人生除了“生和死”其余的都是小事。

  刚开始是小女孩从睡梦中醒来,怎么也叫不醒自己的外婆,也许对于小朋友可能是外婆睡着了还没有醒,但是并不知道外婆已经离开,其实这个点是非常感触的,但是没有感触到我,也许跟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长这么大我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婆长什么样子,甚至连记忆都没有,所以没有办法让自己有共鸣。

  其实我挺佩服三哥的爸爸,虽然说他对孩子是以严厉的,但是这也是一位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在他爸爸去世后所留下的信,挺佩服一位父亲的伟大,知道自己随时都会离开在写信的时候,那种对孩子的爱,让他的孩子去猜自己想要以那一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这一点自己是非常感触的。

  也许是自己活得太过于人间清醒了,有得时候自己也会在想如果那一天自己要是要离开了,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你,又有多少人会为你难过呢!又有谁会为你哭泣!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想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也许是自己想早了,但是人活着总有一天会离开啊!我只是以后会遇到的问题提前想了而已。

  最后说说小女孩吧!这么小小的年纪演技爆棚,其实这反应出有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大人不能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留给一个孩子来承担,应该给一个孩子有一个爱的、健全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人生我们是子女、未来也会是孩子的父母,更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爱,愿我们未来都能生活在爱里。

  人生很长、好好体验,让爱充满生活。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9

  去看这个电影之前,我没有看剧情,没想到开头的剧情,是以老人离世为题材,话题很沉重,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不适合,但是,每个人终究要经历,不如让孩子从小了解,对人的生老病死有所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漫漫人生路有个思想准备。

  每个人的人生各不相同,有的富贵,有的平凡,有的辉煌;有的步步高升事业有成,有的碌碌无为却被视为没有出息。即使有的人年轻时候走过弯路,历经坎坷和磨难,但是,幡然醒悟之后,洗心革面,浪子回头金不换,犹如重生,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闪耀出善良、友爱、尊重、孝道的优秀人性光芒。

  电影中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成长、挫折和成熟,不可避免旦夕祸福,都要面对无法预测的生老病死,在这个漫长又短暂的生命中,要活的精彩而有意义。

  小时候都不能理解“死”含义,像电影中的小姑娘寻找死去的外婆,就给她说:“外婆化为青烟,飘到了天上,变成了一颗闪亮的星星。”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在静谧的夜晚,仰望着满天繁星,倾诉着自己的心事。

  电影中有句台词:“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是守护着爱着你的人。”你可能会想到你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哪些爱着你的人;你可能又会想到无私爱着我们的父母,也可能会想到在我们面前撒娇的有时候气人,有时候可爱的孩子们。

  面对爱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动,从生到死,爱都在我们的周围。《人生大事》的片花中说:“谢谢你,温暖我。纵有悲欢离合,纵有艰难挫折,人生大事就是好好的活着,努力的活着,善良的活着……”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10

  人生大事看了,感觉这两天脑袋里总会时不时响起小文哭着嗓子喊爸爸,三哥在后面追的镜头,眼睛里也都会湿润。真的后劲太大了!

  电影里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殡葬师,他没有会以为的庄重,老成,沉默寡言,反倒是一口一个老子,脖戴大金链子,脚踢夹趾拖鞋,活脱脱的一个刚从大牢里出来的超社会的街溜子。影片一开头,这个男主角的形象就无声无息的立起来了。而有了这样的反差,在后面莫三妹遇到小文后的转变,才会那么的喜剧和感人。

  我特别喜欢他在灯光下修理小文被折坏的木棒那一幕,一脸温柔和虔诚,谁都不会怀疑他当爸爸的称职性。而朱一龙本人真的真的五官超能打,尤其是他的眼睛,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美得动人。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点在停尸间,吴倩饰演的熙熙哭倒在曾经的情敌老六遗体旁,三哥本是为了保护她入狱,结果出来却发现爱人和仇人在一起了,自己成了局外人。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满眼都是怨憎与释然交汇的复杂情绪。虽然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他的复杂心事却全部展现出来了。

  而有人不理解甚至诟病的两个点,却是我非常喜欢的地方。一是三哥用烟花送走父亲,当灰烬落去长江里时,何尝不是莫老爹和二哥的相聚呢。这是一场非常浪漫的葬礼啊。二是小文亲妈的回归,真的不多余。三哥以为小文是没有选择才留在他身边,他依然有很深的自卑,怕自己无法教育好小文。小文的主动回来意味着她主动做了选择,三哥才有了自信。而最后几人一起啃桃子的结尾,真的你想怎么想都可以,但小文有了两对疼爱她的父母,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殓师》,它讲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活着的时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这个疫情时代,这样的情绪弥足珍贵,它让我们懂得要爱我们身边的人,家人,朋友,爱人……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地上爱过我们的人!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 篇11

  最近一直打算带伊伊去看《侏罗纪世界3》的,然而看过的朋友一致差评,于是带她去看了口碑不错的《人生大事》。不很地道的武汉话很接武汉的地气,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我看得颇受感动。看完电影,我问她,电影好看吗?她说,好看。我又问她,你流泪了没有啊?她说,没有。我便戛然而止。我在想,她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不打不相识的这对异姓父女的结缘充满了戏剧性,有趣而温暖。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影片,在于它娓娓的道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所谓的人生大事是要找一件值得用心的事情去做。用心去做的事情,大到英雄们的拯救地球,小到芸芸众生的七情六欲。只要你用心的去做,活着就有所附丽,就有所方向,就有所坚强。一旦有了附丽、方向和坚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什么样的崎岖险阻,都不能阻拦人们战胜之的勇毅,而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也因之呈现。

  朱一龙饰演的“三丫头”“三哥”人生并不顺遂,童年更是充满憋屈,没有感受到父爱,对老头子充满怨气。然而,他始终是善良的人,这份善良来之于对死亡的同情,对生命的认知。“人死了后会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你”,这句台词似乎并不仅是对小文的安慰,更是他自己真心的认为。所以他不愿给他死去的二哥磕头,他也不忍心扔弃可怜的小文。“敬神如神在,敬鬼如鬼在”从事殡葬行业的他们认真的做着这承受了不少白眼的职业,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大事。当老父亲猝然离世后,三丫头才真正理解了他,当他把父亲的骨灰打向天空,化成绚烂的烟火时,烟火震撼了所有人都眼眸,烟火中,他逝去的老父亲应当满心安慰的看着这个他一直疼在心里的儿子。语言是苍白的,这特别的仪式传递着父子俩在心灵上的和解认同。

  人生大事,也是死亡。影片从小文外婆的离去开始,在三丫头的父亲离去时走向结束。其实后面的大团圆结局我倒觉得画蛇添足。人生大事又绝不是死亡,它是外婆对小文的千叮咛万嘱咐,它是三丫头老父亲给他留下的遗言厚望,是严厉和“不近人情”背后的眷眷的心。人生大事,是有爱的温暖,也有爱的严厉。当我们用爱和温暖拥抱人生时,生活就会向我们缓缓的展开铺满鲜花的路径。

【电影《人生大事》观后感】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影人生大事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