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是如何抒发其诗人情怀的?

《黄鹤楼》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教案 篇1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

  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教案 篇2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故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x,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xxx,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鹤楼》教案 篇4

  由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揭示主题:用一首《送别》的音乐,创造学习氛围。

  2、品味诗意:师生合作,用朗读,想象情景绘画等方式来梳理诗意体会情感。

  3、拓展延伸:由送别诗拓展到其他类型的诗歌,激发学生探讨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祖国诗歌产生热爱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白“人间最美是真情”的真谛。

  2、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1、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突破: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绘画编故事等方式去感悟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背景音乐《送别》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播放主题音乐《送别》。

  2、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3、揭示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介绍背景材料

  4、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5、读题寻找题中给我们的信息

  ⑴人物:孟浩然、李白

  ⑵事件: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6、介绍黄鹤楼、广陵(课件展示)

  7、讨论评说: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

  先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分别说说李白和孟浩然,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一旁指引和补充,告诉学生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并且他成名在先,当时的李白只是个新秀。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8、师: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他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10、评解学生的读法,然后范读,再听艺术家是怎样读的(多媒体)

  11、结合读的语感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们是否都明白读的意思呢? (同学分组讨论一下)

  12、收集讨论信息、让每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13、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讲评古诗 重点强调:故人、西辞、烟花、下、尽、唯等,使孩子们理解上述字词的意思和妙处。

  14、凝炼成篇:以情感为基础,以景象为衬托,以想象为翅膀,引导孩子们说一说本篇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15、师: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根据学生回答,拣精炼的板书:情深意长、等

  四、朗读诗歌,指导背诵。

  16、带着理解的目光,反复读一读本篇,进一步用“心”体会诗的意境“美”

  17、多媒体播放男、女的不同音色的读法,体会:柔情的相送、豪放相送的不同韵致。

  18、尝试背诵,要求情感溢于言表

  19、配乐背诵 (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迎来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物: 孟浩然、李白

  事件: 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目光送、心相随、清深意长

  《黄鹤楼》教案 篇5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教案 篇6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感受黄鹤楼的“美”。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感受黄鹤楼的“美”。

  某些词语、句子的含义;发挥想象,感受黄鹤楼的“美”。

  因难度较大,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我们学的《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

  自由阅读,读准字音。

问题:经典唐诗崔颢《黄鹤楼》怎样赏析?


黄鹤楼大概是最广为流传的七言律诗了吧?

这首诗被封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崔颢黄鹤楼与李白斗诗的故事

宋朝的文学家胡仔()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皇台》诗。”

苕溪渔隐曰:“太白《登凤皇台诗》云:‘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国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胡仔生于北宋(1110),《苕溪渔隐丛话》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 胡仔关于李白与崔颢斗诗之事也是转录于前人。书中说李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后起了胜负之心,因此也做了一首相似的诗《金陵登凤皇台》。

严羽比胡仔晚生了大约一个世纪,他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估计那个时候有此看法的人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关于李白和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以讹传讹,真假难辨,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 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杨慎说,后人借此事编了不少故事,甚至有人伪作了一首《醉後答丁十八》说是李白的诗。

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

诗歌届的天皇巨星因《黄鹤楼》一事被人娱乐至此,杨慎叹息道:“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有了流量明星李白的衬托,崔颢黄鹤楼的地位自然更上层楼。

李白看过《黄鹤楼》后来还做了一首七律《鹦鹉洲》,但是这首七律和崔颢的七律都有一个问题,是后人学杜甫《登高》不学崔颢《黄鹤楼》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的“律诗”

虽然《黄鹤楼》被很多选本归入七律,但是它严格来说不算是七言律诗,因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和第三句都不是律句,第二、四句是律句(第四句“空”是多音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有一种律诗叫“古律”: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

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评价黄鹤楼也说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这一类诗时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不得入正声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李白《凤凰台》相对标准一些,但也有“失黏”的问题。李白的 《鹦鹉洲》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都是“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上半首是古体下半首是近体。

看看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再比较一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首诗上半首都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上下联失对,平仄也不符合律诗的句式。这一类格律诗在初盛唐的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中都会见到,盛唐以后就很少了。用唐朝科举(多是五言排律)考试的格律标准来看,这两首诗都不是严格的七律。

三、黄鹤去还是白云去?

再说一个小问题, 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第一句都是“白云”。即:昔人已乘白云去....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黄鹤,第四句承接第一句的白云,这种章法的安排似乎更加平衡。《黄鹤楼》第一句到底是白云还是黄鹤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您觉得白云好呢还是黄鹤好?

古人赞扬黄鹤楼时,几乎都离不开“气”:

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气局开展;一气浑成;意兴所至、信笔抒写;气格高迥,浑若天成;气势雄大......

用施蛰存(唐诗百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流利自然”而已, 主题思想表达得明白,没有矫作的痕迹。

另外, 李白也未必是在学崔颢,《鹦鹉洲》和《黄鹤楼》都是学沈佺期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因宜昌教育云平台首页框架与安全维护需做整体系统升级,自通知之日起宜昌教育云平台暂停服务,相信更流畅的服务,更好的用户体验,会呈现给大家。山川流转,值得期待!

宜昌市宜昌教育云平台运营团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崔颢《黄鹤楼》表达的思想感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