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朱自清的《春》全文可以怎样分段?

《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抒情春的创造力以及带给人们无限希望,从而去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时辛勤劳作、奋勇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又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是总写春天,继而分多个方面细细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此来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为开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为终止,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结构布局、修辞润色,极具匠心。

语言中的清新秀雅、朴实隽永,则是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中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参考资料:春_百度百科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透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转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

摘 要:《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结构安排严谨,而且意境超群,是一篇引導学生领略语文之美的经典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春》这篇散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关键词:《春》;艺术美;语文教学;教师
按照教参上的分析,人教版初中第一册第11课《春》的课文结构可划分为盼春、绘春和颂春,分别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早人勤的图景。教参在规范教学的同时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实际上《春》还有其他的教学角度。《春》这篇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格外清雅别致,作者用形象逼真的表象力把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为读者幻化出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如何不落俗套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并不容易。下面,笔者对如何从《春》艺术美感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语文之美给出几点思路。
一、如何从朱自清《春》看语文之图画美
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春》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正是“文中有画”。作者从色泽、层次和动态上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春景图。作者笔下的春景图色泽鲜艳,不仅有象征希望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还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繁花,也有温暖的“红红的”太阳的脸和“黄晕的”灯光,这些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又安静祥和的春天。在描写春景的时候,作者通过有层次感的描写使景物意蕴悠长,例如对春雨描写是从“人家屋顶上”到“小路上”“石桥边”再到“地里”,从远至近,层次分明。朱自清在描写春景时通过极为精妙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动态美,在他笔下,花是“赶着趟儿的”,蜜蜂是“闹着的”,气味儿是“酝酿的”,一切都是“生长着”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作者从总体上描绘春境,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这种画面感,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形成画面,可以请学生描述出画面,也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山水画画面,让学生领略春天的诗意美。最后教师要简要总结课文写景的特点,帮助学生系统化思考。
二、如何从朱自清《春》看语文之音韵美
朱自清本人曾经说过:“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春》对景物的描写不但“绘色”也“绘声”,文章在语句上多次运用叠词,在段首一连串的叠词“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使得文章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另外,文章中运用反复、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每一个景物的描写,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演奏出一曲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欢水笑、鸟语花香的春天赞歌,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韵律美。作者用多种手法,赋予了春天年轻的生命和无限的活力,把人类的活动和大自然的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以强烈的乐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朗读是让学生体会韵律美的必要的方法,但切忌单调重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把握住文章感情后再进行朗读,同时也可以播放朗诵的音频,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
三、如何从朱自清《春》看语文之语言美
《春》这篇文章语言细腻,文笔清秀,极具感染力。诗化的语言虽然通俗浅显但是非常优美,尤其是作者对春风春雨的描写朴实而生动,可谓全文中语言运用最具渗透力和感染力的章节。在作者的笔下,春风是充满活力的,唤醒了沉睡中的泥土、青草、野花,让它们散发出春天特有的气息和香味儿;春风又是亲切的,亲切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亲切地为呼朋引伴卖弄清脆歌喉的小鸟安巢,亲切地为牛背上的牧童鼓掌喝彩。作者用牛毛、花针、细丝、薄烟等作为比喻,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春雨特有的细、密、薄这些特点,更让读者感受到了春雨的温和与安静。作者不仅在观察上细致入微,语言的运用上更是恰如其分,使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文章中的语言美相对于其他几种美来说更具客观性,教师在这一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美进行体会,更要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将语言运用的方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重视强调“通感”“暗喻”等特殊的语言表现手法,注重语言的内涵美。具体到课文来说,就是让学生能识别和鉴赏写景的不同修辞手法,并在课下自己练习运用这些手法来写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如何从朱自清《春》看语文之结构美
《春》一文结构严谨精美,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总结”结构。本文第一、二节通过盼望春天和“春天的脚步近了”写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第三、四、五、六节是分述部分,具体写了春景中的景物:第三节运用拟人化手法写了活泼调皮的春草;第四节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春天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第五节描绘了朦胧安详的如诗如画的春雨美景;第六节描写了春天里,人们赶趟儿似的,一个个出来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充满朝气地劳作。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整体写春天,起着总结全文、寄寓主题的作用。
五、如何从朱自清《春》看语文之情感美
《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对春天有着由衷的喜爱,在他的笔下,野花是如此烂漫天真、活泼可爱,它们“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怎能写出如此生动的语言?在朱自清笔下,春风、春雨都显得异常喜人。他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内在的情感和外在的景物相交融,最后升华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正因为如此,文章才能如此动人。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以感性的、体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用诗性的语言表达美。
总之,朱自清的《春》体现了语文的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能够典型地体现“诗性语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体会以上美,进而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学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09(2).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

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进程安排与要求.教学是根据课程所实施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一种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做人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课程与教学历来受到政府,社会,学校甚至家长以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课程与教学高度协调始终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期围绕"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通过《教育微论》栏目的形式组稿7篇,涉及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或教学有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春》详细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