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河蟹为什么还不上岸

【导读】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人开始养殖起了河蟹。进入春季之后,气温还是回暖了起来,养殖户们也迎来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管理阶段。之前...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人开始养殖起了河蟹。进入春季之后,气温还是回暖了起来,养殖户们也迎来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管理阶段。之前有朋友向小编反映,说自家蟹塘的河蟹老是爬上岸。其实这可能跟河蟹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有关系,那么河蟹爬上岸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河蟹为什么老是爬上岸?是什么原因?

  很多养殖户在春季到来之后开始肥水工作,但因施肥量、施肥方法、藻类培养不当,造成水体“三高”。

  天气越是晴好,河蟹容易出现爬边、上岸现象越明显。这时可根据诱发原因酌情处理,若是水清、水草长势过旺,可减少氮肥的使用,多施碳肥调节水草长势,注重培养有益藻类,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稳定pH。

  小型藻类或者鞭毛藻类过多引发的水体pH偏高,可使用二氧化氯或者青苔药杀灭部分藻类,然后再定向补藻、补菌(多以乳酸菌、EM菌为主),稳定水质。

  阴雨天气河蟹晚上爬边、上岸现象越明显。我们可选用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产品,如多以木质素、氧化硅、硝化细菌等,同时配合使用氧化增氧底改,提升底部溶氧,加快降解速度。

  3、氨氮、亚硝酸盐持续偏高

  若是这两种持续偏高,河蟹容易表现中毒反应,如上岸不下水、摄食减少、无力,严重的还会环爪等不良现象。这时可以先用有机酸解毒,然后再补充有益藻类及菌种。注意要是由于肥水不当导致氨氮偏高,切勿盲目下肥,可重点补充藻类及菌类,利用水体多余的肥料,降低氨氮含量。

  有些养殖户春季放苗前池水处理不到位,会造成农药残留不彻底,加上春季天气多变,见光度不足,气温低,药品残留降解速度更慢,药效期更长。可使用强氧化剂、碱性物质进行多次降解。石灰、藻类毒素、杀虫药、重金属类可用有机酸类进行降解。漂白粉、碘制剂等卤素残留可用硫代硫酸钠进行降解。河蟹体内的药物残留,可以使用免疫蛋白、免疫多糖、维生素类物质进行降解。

河蟹为什么老是爬上岸?是什么原因?

  三、河蟹自身体质差

  河蟹部分有黑腮迹象,河蟹甲壳有发黄现象,打洞蟹甚至懒蟹在温度回升后,会上岸、爬边。对于有黑鳃现象的,要及时消毒,可用生物制剂或者碘制剂,视严重程度连用1~2次。体质偏差或者有黄壳现象,要强化营养补充,饵料以高蛋白配合饲料最佳。还要注重肥水培藻,补充矿物肥、碳肥及有益藻类,增加水体营养,稳定水质。

  投饵喂养时,因为投饵量不足所致的河蟹爬边、活动量增加,晚上爬边多上岸很少,先是小河蟹爬边为主,然后是大河蟹,多数伴有水浑现象。要根据天气变化,酌情增加投喂量,增加后爬边现象会有明显改善,水浑现象也会显着缓解。同时可配合外泼或者拌服电解多维,补充营养,调节代谢。

    以上就是河蟹爬上岸的主要原因,春季天气回暖后也是藻类大量繁殖的时期,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清塘、换水和消毒等工作,为河蟹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有利于它们生长。想了解更多养殖技术,请关注猪友之家网。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2016年,对于河蟹养殖业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养殖户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从年前的苗种损伤率高,到一壳、二壳河蟹顶壳、拉脚现象严重,然后暴雨肆虐导致洪涝灾害、塘口被淹、大量河蟹流入外河,又因长时间阴天下雨,导致池塘环境崩溃(水草死亡、缺氧、水浑等),使得2016年高温期的病害伤亡特别大(水瘪子蟹比例较往年更高)。

纵观全年,除了出现常见的水质、底质及病害问题外,河蟹还出现了长时间的吊网上岸现象,并且在2016年复杂的环境形势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现将这一现象进行初步总结与分析,供广大从业人员参考。

一、2016年河蟹吊网上岸现象的新特点

1、持续时间较长,损伤率高

以往出现这一症状主要集中在3月份及梅雨前后,一是放苗后蟹苗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及自身营养积累不够、体质差,引发大量吊网、上岸现象。二是梅雨前后天气恶劣,pH值与溶氧变化大等导致。而2016年整个养殖周期频繁出现上岸情况,一直持续到9月份河蟹蜕最后一壳,而且伤亡率较高。

①2016年上半年以阴雨天气为主,3-4月份是多年不遇的极寒气候,使得前期肥水困难,水草长势不好,进而影响池塘溶氧稳定,长时间处于缺氧及半缺氧状态,导致频繁上岸。

②雨水较多,池塘水位升高后养殖户为了保草而频繁排换水,水位忽高忽低,导致河蟹应激反应重,大量上岸。

③以往上岸河蟹有部分会自己下水,但2016年上岸的基本上很少下水,长时间在岸上,鳃部及体内水分散失快、吃食骤减,导致伤亡率较高。

2、前期扣蟹吊网现象更严重

扣蟹吊网以前也有,但2016年特别严重,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是以200只/千克以上小规格的扣蟹为主,140~160只/千克规格的蟹出现吊网现象较少。

①很多人分析是由于药残导致,但笔者认为,随着这几年“水瘪子”肆虐,很多人都意识到有机磷农药清塘的危害,都还是以生石灰、漂白粉为主,相比农药残留要少,对甲壳动物的毒性要小,而且江苏大部分养殖区都有过水、解毒的习惯,因此药残应当作为一种诱因而非主因。

②苗种退化是主要因素。随着野生优质亲蟹资源日益减少,河蟹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导致苗种退化,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差,下水后频繁吊网。

③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河蟹育苗技术经多年发展虽然日趋成熟,但在成本和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苗场人为缩短育苗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用药物刺激捕捞、暴力运输产生机械性损伤等,大大降低了扣蟹体质,入塘后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

④一般来说,大规格扣蟹培育的时间较长,体内营养积累充足,体质较好,对环境的适应性也稍强。但出现缺氧时,一般是大规格河蟹先上岸。

3、上岸河蟹出现发抖、环爪、抱团、撑脚等行为异常现象

以往河蟹上岸不下水都是由于缺氧、缺料及水环境应激等,上岸后能正常爬行活动,而2016年据笔者观察,很多上岸河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同时伴有抖抖病、痉挛症状,死亡率较高。

①长时间阴雨无阳光、水浑,导致水草过早衰败、腐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毒素超标,引起河蟹中毒。

②2016年本地区纤毛虫较严重,反复使用化学性药物导致药残刺激,引起河蟹中枢神经紊乱,生理状况失衡

③苗种进购不当,大量“药苗”掺杂,老头蟹比例过多,携带较多病原菌,没有做

好泡苗消毒工作,导致细菌性疾病传播。

④前期环境温度过低,而水较深的池塘河蟹上岸后温差大,导致强烈应激现象。

二、导致河蟹吊网上岸的六大因素

1、水草过旺,溶氧不足

以伊乐藻为主的塘口前期水草易疯长,如果不及时控制(拉草路、打草头),晚上呼吸作用强烈,加上池塘耗氧物质的增多(残饵、粪便等),加重“氧债”,导致大规模缺氧,河蟹大量上岸。

2、底质恶化、底酸底热

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底改工作,导致底部有机污染物越积越多,厌氧发酵产生酸和热,尤其是多年不清塘的老塘口,本身淤泥较深,高温期更易败坏,河蟹等底栖动物生存环境受威胁,导致上岸上草。一些体质差的无力上岸,在底部死亡,出现“偷死”现象。

3、体质较差、应激反应

以放苗时最为典型,质量差的扣蟹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差,对外界反应过于敏感,表现出吊网、上岸等强烈应激反应。

4、水位过浅、水温较高

低水位导致光照过强,河蟹处于亢奋状态,短时间内活动量增大,同时导致水温上升较快,夏季水温较高,产生高温应激综合征,出现上岸。此外高温中午时开增氧机会使上层高温水对流到下层,引起河蟹不适而上岸。

5、饵料不足、投喂过少

饵料投喂不足或长时间投喂单一饵料,易导致河蟹上岸、上草觅食,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上半夜。

6、毒素超标、慢性中毒

由于水质恶化、经常杀蓝藻等导致水中氨氮、亚硝酸氮、藻毒素等超标,引起河蟹生理性缺氧,神经系统受损,一部分伏于水草上死亡,体质稍强的则上岸

不下水,出现行为异常现象。

负责水产行业物联网设备的企业应用及经销商拓展,物联网设备包含:便携水质检测仪、在线水质监测仪、渔机智能控制器、便携水下摄像头等。

关注“帮邦水产”服务号,进入微店了解养殖设备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蟹晚上大量上岸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