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活在当下会是做什么的?

张爱玲的大多小说都从头到尾惯穿着淡淡哀愁,《倾城之恋》也一样,但读完后会对白流苏总算有个不太伤的结局,而感到小小的欣喜。

一直很喜欢文中白流苏,虽然有小小的投机取巧,但在那样万恶的封建旧社会中,一个养在深闺的落迫人家的小姐,又能怎样让自己过的更好,唯有步步为营,小心算计。但可喜的是白流苏还算勇敢,敢于对封建礼制说不,敢于走出深宅面对昏喑的社会,这样的白流苏生活在当下,不会比时下受欢迎的华尔街回来的安迪弱。

张爱玲很多小说拍了电影,电视剧。倾城之恋电视剧女主是陈数演的。我超级喜欢陈数演的白流苏,穿着旗袍踱着高跟鞋,身姿曼妙,窈曳生姿,一低头都是一种风情,完全把旧上海的摩登女郎塑造得唯妙唯肖,但又別有一份英气,就是白流苏敢于走出深宅的勇气吧。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读张爱玲的书就是读她的人、她的人生。《倾城之恋》这本书我在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大感触,直到我放下书细细回想是才顿悟过来。倾城,倾城,本就是一个让人误会、让人遐想的词,我以为会是怎样的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才能称得上她如此的赞美。

偌大的白家馆,在夜晚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空洞寂寥的感觉,时不时传来一两句咒骂声,更是让人徒生孤寂感。流苏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祖辈的繁华落幕之后,留下的除了仅剩的族产更多的是大手大脚骄奢安逸的生活习惯,于是,如所有人所想,家道没落,哥哥嫂嫂却还那样过着活。那样封建的大家庭,可想而知,像流苏那样的女子是绝对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流苏原本也以为自己会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在适当的年龄由家里人作主出嫁,然后相夫教子,四世同堂,一生就那么过了,她想,没有愿不愿意,自己是应该那么过的。流苏出嫁了,然后又离婚回家了。

这本书在流苏结婚后的生活是没有笔墨的,完全的是靠从别人的对话中想象其中的情景。对方是大户人家、纨绔子弟,结婚并不能让他收了性子,婆家人不管,流苏也没法管,也许是因为她看惯了自己哥哥的生活,就觉得那是正常的了,反正家是被败光了,本来这是事情的正常发展过程,但是流苏的悲哀之处在于婆家的人却把败家的责任归咎到她身上,在悲愤之下,流苏离婚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回到家的流苏不仅要忍受离婚的痛苦还还要承受娘家人的责怪甚至嫌弃。带回家的嫁妆被哥哥用光了,却被哥哥嫂嫂说成是自己赖在家里,吃家里的,用家里的,甚至也把家产败光的责任推到她身上,这让流苏情何以堪。“我用了你几个钱?你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用我们的,从前还罢了,添个人不过添双筷子,现在你去打听打听看,大米是个什么价钱,我不提钱你倒跟我提起钱了”这是流苏三哥说的,“自己骨肉,照说是不该提钱的,但是提起钱来话可就长了,我早就跟我们家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跟三爷说说,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要用六姑奶奶的钱没的沾了晦气,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看看,这是流苏四嫂当着流苏的面说的,生生分出了你、我们。但是没有人站出来为流苏说一句话,流苏是一个人在这个家里生活着。流苏的前夫死了,婆家人希望流苏回去守丧,这是流苏断不能答应的,但是她的哥哥嫂嫂却想借这个机会让流苏离开这个家,少一张吃饭的嘴,流苏反对又引来上面的话。

流苏想:“这个家,我是待不下去了。”流苏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遇到范柳原的。范柳原出生在英国,在当时所有人眼里他是一个潇洒多金的男人,徐家太太为白家七小姐介绍的,流苏跟着去了,流苏所庆幸的是,风流前夫什么都没给他留下,却让她这个封建小姐学会跳舞。在那个舞厅,她和他跳了一次舞,流苏想:“我要抓住这个男人。”,因为那个家她是真的待不下去了。所以,在徐太太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去香港是,流苏想了想,点了头。所以,当流苏在香港遇到了范柳原是,流苏也是不惊讶的。是的,范柳原对流苏产生了兴趣。看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是爱情,可是现在我知道,那不是。流苏不爱范柳原,生活没有给她时间去想爱这个东西,她需要一个人给她一个家,给她一个可以容得下她的地方,给她一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的地方,范柳原出现了,所以流苏抓住了他,仅此而已;范柳原也不爱流苏,在英国出生的他对祖国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想要一个纯粹中国的女人,有中国的味道,流苏就是那样的女人。在浅水湾的日子是流苏所未曾经历的。他们一起跳舞,一起吃饭,一起出游。范柳原给流苏介绍她未见过的花,范柳原为流苏唱歌。范柳原说:“有人善于说话,有人善于笑,有人善于管家…你善于低头。”,范柳原说:“我自己都不懂得我自己,但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范柳原说:“不吃醋的女人大抵是有些病态的。”,范柳原说:“我爱你…我忘了问你一句,你爱我么?”。

流苏其实一直在等范柳原说:嫁给我吧。可是他不说,他说:我爱你。却不曾说过关于结婚的任何。范柳原是不爱流苏的,他只想和流苏,甚至他想流苏做他的情人,可是流苏玩不起,她28了,她怕了,这个世界让她没有安全感,她真的是急需一个家。终于,流苏受不了回到了上海,可是那个家哪还容得下她,哥哥嫂嫂们因为她搅了七小姐的婚事更加变本加厉地责骂她。所以,当范柳原发来仅仅只是希望她回香港的电报时,流苏收拾收拾,登上了去香港的船。范柳原来码头接她。流苏站在船头看着细雨微茫的岸边举着伞的范柳原想:算了吧,算了吧,情人就情人,只要给我一栋房子,就这样跟他过吧。范柳原低下头在流苏耳边说她的绿色雨衣像一只瓶:药瓶…你是医我的药。流苏红了脸,这是属于他们的温情。流苏真的就那样过起了生活,她有了一栋房子,却还是一个人。范柳原曾在浅水湾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何竟让我想起地老天荒这一类的词语…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都毁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就剩下这堵强,流苏,如果我们在这墙跟遇见了…流苏,或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点真心,我会对你有一点点真心。”没想到他的一句玩笑话竟成了真,战争开始了。流苏等到了来寻她的范柳原,戏剧性的他们又回到浅水湾逃难。也算是在一起经历了生离死别,也算是在那个时候身边只有对方可以依靠。战争过后,看着仅剩的那堵强,看着这个倾毁的城市,他们竟然说不出话来。范柳原不再是那个身负家资的范柳原,他也要开始关心白菜多少钱一斤,今天有没有肉吃这样的小事;流苏也不再是那个流苏了,他们之间少了那么一点点距离感。范柳原看着洗衣的流想:我需要一个妻子了。范柳原建议在报纸上登结婚事宜,流苏又哭又笑。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爱,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真心。结局是这样说的:流苏还是有一点迷惘。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范柳原和流苏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对,甚至是庸俗的。

张爱玲用“一座真正城市的倾毁”颠覆了以往倾城的含义,倾城之恋自然不再是我们所想的那个美好的意思,张爱玲用这个故事讽刺了很多人心中美好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不相信爱情。

张爱玲出生在大官宦之家这样的出生让她对于大家庭的兴衰看得很透彻,那种大家庭的利益斗争、寡情残酷也是见多了,所以流苏在白公馆的生活的描述对于她来说是游刃有余,她也更难理解流苏那种无容身之处急需一个人给她一个家的心情。当然这跟她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张爱玲对自己与胡兰成的爱情说:“在爱情面前,我卑微地低到土里,开出花来”,她也曾坦诚地说过:“尽管我在爱里,但我不相信爱情。”所以我说,读张爱玲的书,就是在读她的人,她的人生。

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 牧来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版图书版权信息   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牧来著.北京: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9.   CAEBN:7-001-0005   分类号:张爱玲 —— (1920—1995) —— 人物研究 K825.6=7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   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   牧来 著   出 品 人:童之磊   责任编辑:朱厚权   出版发行: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E座9层   邮政编码:100007   网  址:   首次发布:   更新时间:   上架建议:传记   本书由北京新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出版与 发行,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本书 电子版如有错讹,敬请读者指正,我们会及时更新版本。   电子邮箱:copyright@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为作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纸质版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出 版 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   出版时间: 目 录 序 爱到倾心,蒙眼爱 上篇 她是海上吹不停的风 精致,心是一首妥帖的诗 孤傲,给美丽一种特权 另类,有所贪恋才可爱 苦恋,只为不负好时光 下篇 爱是一场蒙眼的远行 童年·旧事 雕琢·砥砺 绝代·芳华 倾城·绮恋 痴缠·告别 寻觅·天涯 附录 张爱玲语录 张爱玲大事年表 序 爱到倾心,蒙眼爱 著名导演李安曾这样评价张爱玲:“张爱玲是个没有爱的人。有时 候我们会奇怪,她既然那么了解男女关系的本质,为何还要飞蛾扑火? 张爱玲是个有心理疾病的人,这是几乎所有经历童年阴影、不得父母疼 爱的人都有的问题。” 李安所说的“童年阴影”指的是张爱玲幼时的家庭不幸。父亲是一 个不思上进的贵族遗少,母亲则是一位美丽勇敢的现代女性,这两者的 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只是这悲剧的最大受害者不是两位当 事人,而是他们的女儿:张爱玲。 张爱玲很小时,母亲为了离开这个迂腐没有生气的家,便偷偷跑去 英国留学,张爱玲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亲娶进门的姨太太负责 的。等她十岁时,长期分离的父母终于选择了离婚,张爱玲继续和父亲 一起生活。等她十四岁时,一个梦魇般的女人出现了:父亲迎娶了孙宝 琦的女儿孙用蕃。孙用蕃性格乖戾,常常在言语和生活上折磨张爱玲姐 弟,父亲又总是站在后母那边,这让张爱玲的性格愈发敏感内向。一 次,张爱玲因为和她发生激烈的争执,竟被父亲拘禁半年之久,期间甚 至差点死于疾病。最终,她在佣人的帮助下逃了出来,从此再也没有回 过父亲的家。 这就是李安口中的张爱玲的“问题”根源。我们当然不否认童年经 历对一个人的影响,但就张爱玲而言,这条规律真的适用吗?张爱玲真 的是个病态的,没有爱的人吗?著名学者巴特夫妇曾说过:“历史大部 分靠猜测,剩下的则是偏见。”对张爱玲的种种,每个人都只能尽量摒 除错误信息和私心杂念的干扰,做出一个符合自己逻辑的“猜测”。 李安猜张爱玲没有爱,我却猜她有。而且,她的爱,比这世上绝大 部分人都要来得深沉厚重。 首先是对文字的爱。张爱玲幼时兴趣颇多,音乐、绘画、英文样样 拿手,她还曾在《天才梦》里幻想自己将来要在金色的大厅中开钢琴演 奏会。但真正让她心心念念的却是魅力无穷的文字。文字是她慰藉家庭 苦闷的挚友,也是疗愈她性格缺漏的良医。 在圣玛利亚女校时,她就因为突出的文采被国文老师赏识,将其几 篇文章发表在校刊上,她还因为文学的关系结识了好友张如谨。若没有 文字,她的苦闷便没有疏泄的渠道,她的自尊便没有赞美的填补,她的 生活也将失去友情的丰富。正是因为文字给了她这么多,所以她将一生 都交给文字,无论命运舒皱晦明,她都矢志不渝。 她用亲身经历写《不幸的她》,用一本正经的“孩子气的认真”写 《论卡通画之前途》,用无拘无束的幻想写《天才梦》,用细腻的观察 记录写《沉香屑》,用精致瑰丽的才情写《倾城之恋》,用对往事的豁 达写《童言无忌》,用对文字的虔诚写《自己的文章》…… 就这样,她从1932年的处女作《不幸的她》一直写到1994年的最后 一本《对照记》。她用六十多年的时间和文字热恋,并将这恋爱经历毫 无遗漏地印刻在纸丘上,任路过的人取阅评说。 其次是对亲人的爱。张爱玲敏感内向,从不轻易表露感情,但她却 清楚地记得每个人对自己的恩情。她从父亲家里逃出后在母亲和姑姑那 居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母亲为她的花费她一一记在心里,等后来写 作拿了稿费,便存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爱玲是个怎样的女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