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进国家队的111球的是谁?

之前主要讲了些国内野球的赛事体系,没什么人回复,可能是因为写的又臭又长,年轻人们觉得没什么意思吧。这次讲点大家爱看的,聊聊野球球员们。

咱们中国虽然不是很讲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家难免喜欢更多关注球员个人,加上路人王的单挑文化席卷,更执着于比较孰强孰弱。我也只能依据我的个人观点、经历讲一下野球的球员,也希望大家对野球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以后尽量少做一些无意义的挑口水的对比。

讲球员之前我想先扭转一下大家的观念,就是篮球真不是一个人的运动(路人王除外),个人能力再强,也打不过一支球队,就比如06年科比81分那年,个人进攻能力的极致了,季后赛3比1领先太阳还是被翻盘了。

在我看来,国内的野球队员整体来说没有谁的个人能力能完全碾压其他人的,因为真强到那个份儿上了,为啥不去CBA、国家队。好多人现在简直要把屈洋给吹成野球第一人,一张口就是60多分,李观洋10来分,事实上那场比赛质量不算高,双方差距比较大,参考性不高,简直是捧杀,等屈洋以后年龄大了,或者状态不好输球的时候,是不是就又会有帖子说野球第一人就这水平?但是毋庸置疑,屈洋绝对是国内野球的顶尖水平。我也相信屈洋这样务实打球的球员,应该不会在意这些网友评的中国野球第一人的称谓,毕竟有这称号也不能多拿钱,兴许还可能被队友开玩笑多喝瓶啤酒吧。

野球比赛想要赢球,有一个稳定而又默契的团队是必须条件。一两个特别能打的明星球员配几个不熟悉的球员是很难和一帮每年一起打百十场比赛的野球老炮儿们较量的。这也就是17年著名的“野球国家队”战胜有多名“浙江广厦”主力球员的浙商银行的原因。林志杰、李京龙、苏若禹加上两个外援和浙商银行的队员,默契程度不够,战术重点不明,准备不充分,不适应野球节奏,同时也不够拼,最终就这么尴尬的输了,就好比鲨鱼到了淡水河流照样适应不了,野球有野球的节奏,不好好对待,很容易翻车,当然野球国家队这个名号也就火起来了。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名号,太挑口水了,野球说白了就是业余的比赛,合着说业余国家队?这样就不太合适吧,我还是喜欢原来山东帮、福建帮这样的叫。另外就是到底谁才是野球国家队?有具体标准吗?还是具体建制?——都没有。如果以17年赢广厦的那支nowho汇东队的阵容作为野球国家队的话,那你说屈洋算吗?翁德隆算吗?还有不少和他们几乎同一水平,并且也经常一起组队打球的怎么算?就比如14年福建,刘以生他们队赢了当时整队全华班的山东高速,当时刘以生的队友们算吗?所以这个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称呼,有些尴尬。

但是“野球国家队”向大家展示了野球正确的赢球方式:就是以几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水平球员在以阵容稳定、配合熟练、经验默契为基础的情况下,辅以水平接近的或略差一些的球员组成的队伍,再加上愿意出钱的金主老板和高额的奖金诱惑,一支强力的野球队就成型了。其中两大典型就是以刘以升(山科)、周雨(山科)、李海(山科)曲帅(山西财经)、马传骥(山科)王雪峰(山科)等以山科大历史名宿为主、山东籍或北方籍球员为主组成的“山东帮”和以张佳滨(华侨)、陈荣仁(华侨)、于翔(华侨)、黄清彬(集美)、翁德隆(华侨)、张瀚奇(华侨)等以华侨大学历史名宿为主的福建籍或南方籍球员为主组成的“福建帮”。这两批人在中国的野球场上几乎是战无不胜,冠军拿到手软,主要就是得益于其个人能力过硬、战术配合默契、比赛经验丰富、球员关系融洽,一起拼搏、共同致富。

(2017年华熙Bone总决赛数据统计)

随着野球市场的不断扩大,不少球员也效仿这种模式,几个关系要好的队友组成固定阵容组团去接比赛,比如广东工业的罗杰、钟国栋、李翔、曾冰强,浙江的刘振环、李斌、武力鹏,类似的还有很多,大多是以毕业院校或地域为组队方式,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

除了我之前曾经提到过的山西煤销、浙商银行等企业型野球队外,还有一些业余球队存在,这些球队不单是以企业养人的利益形式存在,也是靠球队老板或主管对篮球的热爱和兄弟情谊来维系。比如说北京的酒球会、行者、新体联、nowho等这样的业余队伍,我个人对这些队都保有敬意,因为真的搞业余球队也挺不容易的,很多人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一些队伍能做很多年甚至逐步发展出球队文化,都是值得认可的。比如上海kings,给球员们职业队般的待遇,但是最后还是散了。毕竟作为一支业余球队,大部分时间的付出都要比回报多得多。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就会发现,野球的球员大多来自国内的CUBA,而且很多顶尖球员是老CUBA的传统强队的主力球员。(说句题外话,我个人和身边做篮球赛事的不少人都感觉CUBA的整体水平没有以前高,不过近两年水平有所回升,但是整体还是有待提高。)

还有一部分球员是来自职业队或其梯队,有时候青年队出身但是最终没打上职业联赛的球员打野球反倒不如CUBA名校主力出来的,主要因为比赛数量导致的经验差距巨大。(再跑题一下国内职业球员的整体水平提不上去,很大因素就是比赛数量不够,每年只有那么多场球可打,对于得不到教练和球队青睐的球员的经验积累真的有所欠缺,非主力球员很容易平庸化、功能单一化,进而造成了在一些比赛中职业队的非主力球员很容易翻车或者输球。)

其实对比野球手的水平很简单,依据当年他们参加CUBA的成绩和数据做综合对比就行,大多数野球打得好的,当年在CUBA都是各队主力,不少球员当年都有面对面的较量。另外就是切忌抛开球队成绩谈数据,进不了全国赛的分区得分王很可能在4强队都排不上前三人,能在全国赛、8强4强决赛打硬仗砍高分打关键球的才是真大腿。

前面感觉自己有啰里啰唆的说了一堆大家不爱看的,最后说一些我觉得比较有特点的野球“球星”们,以下提到的球员都是国内野球比较出色的,有些甚至堪称各地“球王”的,但不是按照实力强弱排的,只是依据我个人的喜好以及个人觉得比较有特点的球员,大家理性看待,也欢迎合理讨论。

虽然球迷受NBA思想影响较多,喜欢一些小球、小个阵容打法,但是国内野球的主流打法还是青睐强力内线的,我只说几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或认为比较有特点的内线。

1、刘以生,虽然我不愿意拿球员来做直接对比,挑口水什么的,但是个人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刘以生都是国内野球的最强内线之一,说他脏也好,坏也罢,篮球技术真的是实打实的,力量、对抗、身体运用、各种脚步、勾手反篮、前后转身、现在三分也很稳。甚至以前有听到圈里人说刘以生要是能高个10公分在CBA打主力不成问题。当然这个说法我不做评论,毕竟我也能说万圣伟要是高个10公分并且放弃他那边的很多事的话能在广东队打主力,这种没有依据的说法,都是纸上谈兵,毕竟没有那10公分,也只能在国内的野球圈称王称霸。

2、全能内线翁德隆,绝对的野球超级内线,2011年带领华侨大学夺得过CUBA总冠军,后来还在贵州森航打过NBL,同样风生水起,杀人于无形,技术全面,能里能外,稳准狠。另外跟他类似的全面内线还有黄清彬,人更清瘦一些,技术也不错,是kings当时的当家球员之一。还有王雪峰也是比较踏实能干、低调务实的强力能线,中投稳,防守硬。

3、强壮内线,以王宇、蛮牛王增杰、铁牛张鸿林、钟国栋等为代表,这几个内线以其极为壮硕的身材,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我个人觉得王宇、钟国栋都属于比较稳,既能个人打又能很好地配合团队;王增杰个人能力极强,能里能外身体劲爆(但是实话说我个人看王增杰的球比较少,不敢妄加评论);铁牛张鸿林热度最高,维度最大,给人的视觉效果最为猛烈,一对一几乎无人可防,但是其技术并不全面,感觉过于强壮的肌肉反而让他不少技巧变得僵硬。感觉铁牛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当初他回华侨打全国赛对北大真的是打爆了郭凯加万圣伟,爆砍30多分,本来以他这个身体,配好队友扬长避短,苦练技术,应该能更进一步的。当初选择为了kings缺席了华侨的很多比赛和训练真的是有得亦有失。除了上述几个内线外,还有河南理工的孙家田、郑大的胡云翔都属于体型巨大的内线,就是总感觉孙家田的体重有点太大了,膝盖和脚踝的压力山大啊。

4、身体素质爆表内线,国内野球圈有两个内线的跑跳能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职业队出身的恐龙朱渊博,网上能搜到很多他在NBL的数据,也参加过中国街球制霸赛,跟随南京newstar夺冠,跑跳能力惊人,扣碎过篮板,简直是野球易建联,网上还有一个他跳起来头过框的视频,真的是稍有机会就能送上暴扣或火锅大帽,有一定中投能力,篮板出色。另一个重庆张西保,但是我只是看过他的一些比赛,对他个人经历不太了解,跑跳能力同样出色,球风很硬朗,超级蓝领,主要就是抢篮板和防篮下,篮下双手暴扣神似霍华德。另外华侨名宿张翰奇同样是身体素质优秀,跑跳能力优秀,身体素质虽然比以上二位稍差,但技术比他们两个更好一些,也带领过华侨战胜北大取得过CUBA的总冠军。

其他比如在CUBA曾经叱咤风云的民航兰晏军、太理王振富、华侨于翔等等,都因为伤病或其他原因并没有像大学时期取得的成就那么高。

1、双能卫李海,本来李海是打控卫出身,但是很多比赛因为要和周雨一起搭档,所以我把李海看作双能卫。其实很多时候野球对位置分的没那么细,毕竟有时候人凑不了那么多,哪个位置缺人了就要顶上哪个位置。李海绝对是野球圈的后卫里最为老辣的,同样的稳准狠,关键三分更是不手软,大局观极好,打球非常聪明,这两年年纪有点大了球风就更加稳健了些。

2、号称几乎没有一个加速过不去的人的周雨,身高不满180的他可以说是国内近几年野球水平最高的后卫之一,速度奇快,终结能力强,串联出色总能送出妙传,防守也非常稳抢断又快又贼,投篮手型很独特但遇到空位三分绝不手软。他的个人能力也获得了广东省联赛的认可,这几年一直代表南城和东莞在打,都是主力后卫。

3、曾经的CUBA最强后卫太原理工王海涛,成名已久但因为街球制霸赛再次出名的个人能力极为出色的宁波大学李斌,山西财经得分王付然,曾带领东北师范拿下过大超冠军的浙商银行王牌后卫刘子豪,北京业余篮球圈久负盛名的张寰宇,身体劲爆的民航大学明星后卫刘学,北大毕业的前CBA球员刘鸿博等等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强力后卫。

野球不少时候对于得分后卫和小前锋的区分没有那么明显,我把他们统称为锋位摇摆人或者前锋,反正干的活儿都差不多,体型也接近,就是各有所长。

1、国内业余篮球第一三分手张佳滨,这两年年龄大了参加的比赛少了很多,但可以说很多福建人心里张佳滨就是福建篮球的旗帜人物,从带领华侨统治CUBA,到退役后在野球赛场上继续称霸,综合CUBA加野球,能跟他匹敌的可能只有魏明亮了。

2、攻防一体的屈洋大概是近期论坛里最火的野球手了,个人身体技术都处于巅峰,身体素质好,对抗能力强,球风稳健,技术全面,能突能投,防守硬朗,快攻反手篮更是无人能防,绝对是国内野球最强外线之一。我个人觉得现在屈洋热度这么高,可能是因为他带着李观洋打了一些比赛,让一些不是很了解野球的人觉得原来还有比李观洋厉害这么多的球员。其实李观洋不论是CUBA还是野球的实力都还有提高空间,大家还是应该多看些比赛,多了解了解。

3、出身山西财经的曲帅同样是野球王里面的致命杀手,投篮手型同样别具一格,但却总能命中关键投篮,技术动作并不飘逸但却极其实用,防守强悍经常锁死各路知名球手,反击能力强快攻上篮犀利,中远投同样稳健,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极品3D还附送了空切、反击和关键球能力。

4、多年前虎扑街球实战区有个标题类似于“国内大学生打球神似科比”的视频吧(具体标题我真记不清了,现在虎扑数据没了老帖子也找不到了),视频里的那个人身材高大,体型匀称,动作之飘逸,与科比的相似程度在国内简直无人能敌,此人正是当时大超时期的人大主力孙鹏。超过190的身高,及其匀称的身材,修长的四肢,技术动作真心灵动飘逸,跑跳能力同样出色,手很大单手持球非常麦迪,随时都能来上一记飞扣,有着一手稳定的接球就投的三分CS能力,如果你看过孙鹏打比赛,很难不被他的球风吸引。后来因为能力出色,被上海kings高薪签下并一直作为外线第一攻击点,曾在kings与江苏肯帝亚的比赛中连续命中多记三分。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孙鹏现在也是受到了膝盖伤病的困扰,希望能早日恢复雄风。

5、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野球外线是北京的张嘉纯,不是因为他能力最强,而是因为风格独树一帜,经历更是值得佩服。与上面提到的所有野球大咖都不同,张嘉纯并不是CUBA或大超名校出身,也没有专业队青年队经历,大学好像是在北邮世纪,只能打北京市CUBA的乙组比赛(各地叫法不同,在北京乙组就是非专业的那种,是很多相对差一些的学院在打,并且没什么篮球特招生),后来因为打球比较有灵性加入了当时的北京行者队,在行者的历练之下逐步成为了北京的野球好手,后来也在全国不少野球比赛中打出过好成绩。不同的经历练就了一身独特的技术,也许是天赋,但更多是苦练,同样遗憾的是张嘉纯现在也是膝盖伤病困扰,刚刚复出,也期待他能保持健康,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CUBA每年退下来那么多优秀球员,比如浙大刘振环、侯勇、郭瀚宇,宁波大学武力鹏,广东工业罗杰、曾冰强,北大李琳、赵瑞,太原理工马啸、褚旭,山东的马传骥、郅伟勇,华侨的王加一、胡海翔、周鲁南、陈靖楠、吴德琳等,河北工程的孙伟心,打过职业的殷智勇、赵楠、张振楠,从业余打向职业的王龙飞等等等等,还有很多野球好手,不过有些是我没怎么现场看过他们的比赛,有的是还不够了解,不敢妄下评论。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只是说些我比较喜欢的球员,不是说按照孰强孰弱写的,比如像罗杰名声在外,在CUBA和广东野球都是绝对的强者,但是我个人现场看他比赛比较少,做不了太详细的介绍。

(五)因为我个人对国内街球的了解也比较多,一直觉得毕业于北大的CL第一杀器程驰没能在大学退役后多打一些国内比赛是有些遗憾的,因为学业优秀,继续去美国西北大学深造,程驰基本与大部分国内的比赛告别了,个人的篮球能力也不再有所突破,甚至比当时要下滑了一些。天赋而论程驰真的是极其罕见,超强的跑跳能力,略显僵硬的跳投姿势却有着及其柔和的手感,凭借着并不全面的得分手段在CUBA拿下过得分王、总冠军、MVP,在街球赛场上在众多野球好手身上砍下过高分,我一直觉得程驰如果打野球的话也是绝对霸主,不过这都是个人YY,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啦。

综上所述的各位野球好手里,我个人觉得虽然还有很多野球王们没有被提及,但是这些大都是国内野球的顶尖水平了,大部分都有收到过CBA球队的试训邀请或青睐,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成行,而成为了所谓的民间野球王,大家不必过分吹捧,但也不要刻意看低,野球有野球的节奏和规律,比如职业队员来了也不一定能赢球,但野球也有野球的弊端,比如有些球员野球打多了就离职业机会更远了。总之篮球这碗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始终要相信,再强的个人也敌不过一支更好的球队。

(内容纯原创,图片纯转载,图侵删)

之前主要讲了些国内野球的赛事体系,没什么人回复,可能是因为写的又臭又长,年轻人们觉得没什么意思吧。这次讲点大家爱看的,聊聊野球球员们。

咱们中国虽然不是很讲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家难免喜欢更多关注球员个人,加上路人王的单挑文化席卷,更执着于比较孰强孰弱。我也只能依据我的个人观点、经历讲一下野球的球员,也希望大家对野球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以后尽量少做一些无意义的挑口水的对比。

讲球员之前我想先扭转一下大家的观念,就是篮球真不是一个人的运动(路人王除外),个人能力再强,也打不过一支球队,就比如06年科比81分那年,个人进攻能力的极致了,季后赛3比1领先太阳还是被翻盘了。

在我看来,国内的野球队员整体来说没有谁的个人能力能完全碾压其他人的,因为真强到那个份儿上了,为啥不去CBA、国家队。好多人现在简直要把屈洋给吹成野球第一人,一张口就是60多分,李观洋10来分,事实上那场比赛质量不算高,双方差距比较大,参考性不高,简直是捧杀,等屈洋以后年龄大了,或者状态不好输球的时候,是不是就又会有帖子说野球第一人就这水平?但是毋庸置疑,屈洋绝对是国内野球的顶尖水平。我也相信屈洋这样务实打球的球员,应该不会在意这些网友评的中国野球第一人的称谓,毕竟有这称号也不能多拿钱,兴许还可能被队友开玩笑多喝瓶啤酒吧。

野球比赛想要赢球,有一个稳定而又默契的团队是必须条件。一两个特别能打的明星球员配几个不熟悉的球员是很难和一帮每年一起打百十场比赛的野球老炮儿们较量的。这也就是17年著名的“野球国家队”战胜有多名“浙江广厦”主力球员的浙商银行的原因。林志杰、李京龙、苏若禹加上两个外援和浙商银行的队员,默契程度不够,战术重点不明,准备不充分,不适应野球节奏,同时也不够拼,最终就这么尴尬的输了,就好比鲨鱼到了淡水河流照样适应不了,野球有野球的节奏,不好好对待,很容易翻车,当然野球国家队这个名号也就火起来了。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名号,太挑口水了,野球说白了就是业余的比赛,合着说业余国家队?这样就不太合适吧,我还是喜欢原来山东帮、福建帮这样的叫。另外就是到底谁才是野球国家队?有具体标准吗?还是具体建制?——都没有。如果以17年赢广厦的那支nowho汇东队的阵容作为野球国家队的话,那你说屈洋算吗?翁德隆算吗?还有不少和他们几乎同一水平,并且也经常一起组队打球的怎么算?就比如14年福建,刘以生他们队赢了当时整队全华班的山东高速,当时刘以生的队友们算吗?所以这个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称呼,有些尴尬。

但是“野球国家队”向大家展示了野球正确的赢球方式:就是以几名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水平球员在以阵容稳定、配合熟练、经验默契为基础的情况下,辅以水平接近的或略差一些的球员组成的队伍,再加上愿意出钱的金主老板和高额的奖金诱惑,一支强力的野球队就成型了。其中两大典型就是以刘以升(山科)、周雨(山科)、李海(山科)曲帅(山西财经)、马传骥(山科)王雪峰(山科)等以山科大历史名宿为主、山东籍或北方籍球员为主组成的“山东帮”和以张佳滨(华侨)、陈荣仁(华侨)、于翔(华侨)、黄清彬(集美)、翁德隆(华侨)、张瀚奇(华侨)等以华侨大学历史名宿为主的福建籍或南方籍球员为主组成的“福建帮”。这两批人在中国的野球场上几乎是战无不胜,冠军拿到手软,主要就是得益于其个人能力过硬、战术配合默契、比赛经验丰富、球员关系融洽,一起拼搏、共同致富。

(2017年华熙Bone总决赛数据统计)

随着野球市场的不断扩大,不少球员也效仿这种模式,几个关系要好的队友组成固定阵容组团去接比赛,比如广东工业的罗杰、钟国栋、李翔、曾冰强,浙江的刘振环、李斌、武力鹏,类似的还有很多,大多是以毕业院校或地域为组队方式,毕竟一个好汉三个帮。

除了我之前曾经提到过的山西煤销、浙商银行等企业型野球队外,还有一些业余球队存在,这些球队不单是以企业养人的利益形式存在,也是靠球队老板或主管对篮球的热爱和兄弟情谊来维系。比如说北京的酒球会、行者、新体联、nowho等这样的业余队伍,我个人对这些队都保有敬意,因为真的搞业余球队也挺不容易的,很多人后来就坚持不下去了,一些队伍能做很多年甚至逐步发展出球队文化,都是值得认可的。比如上海kings,给球员们职业队般的待遇,但是最后还是散了。毕竟作为一支业余球队,大部分时间的付出都要比回报多得多。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就会发现,野球的球员大多来自国内的CUBA,而且很多顶尖球员是老CUBA的传统强队的主力球员。(说句题外话,我个人和身边做篮球赛事的不少人都感觉CUBA的整体水平没有以前高,不过近两年水平有所回升,但是整体还是有待提高。)

还有一部分球员是来自职业队或其梯队,有时候青年队出身但是最终没打上职业联赛的球员打野球反倒不如CUBA名校主力出来的,主要因为比赛数量导致的经验差距巨大。(再跑题一下国内职业球员的整体水平提不上去,很大因素就是比赛数量不够,每年只有那么多场球可打,对于得不到教练和球队青睐的球员的经验积累真的有所欠缺,非主力球员很容易平庸化、功能单一化,进而造成了在一些比赛中职业队的非主力球员很容易翻车或者输球。)

其实对比野球手的水平很简单,依据当年他们参加CUBA的成绩和数据做综合对比就行,大多数野球打得好的,当年在CUBA都是各队主力,不少球员当年都有面对面的较量。另外就是切忌抛开球队成绩谈数据,进不了全国赛的分区得分王很可能在4强队都排不上前三人,能在全国赛、8强4强决赛打硬仗砍高分打关键球的才是真大腿。

前面感觉自己有啰里啰唆的说了一堆大家不爱看的,最后说一些我觉得比较有特点的野球“球星”们,以下提到的球员都是国内野球比较出色的,有些甚至堪称各地“球王”的,但不是按照实力强弱排的,只是依据我个人的喜好以及个人觉得比较有特点的球员,大家理性看待,也欢迎合理讨论。

虽然球迷受NBA思想影响较多,喜欢一些小球、小个阵容打法,但是国内野球的主流打法还是青睐强力内线的,我只说几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或认为比较有特点的内线。

1、刘以生,虽然我不愿意拿球员来做直接对比,挑口水什么的,但是个人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刘以生都是国内野球的最强内线之一,说他脏也好,坏也罢,篮球技术真的是实打实的,力量、对抗、身体运用、各种脚步、勾手反篮、前后转身、现在三分也很稳。甚至以前有听到圈里人说刘以生要是能高个10公分在CBA打主力不成问题。当然这个说法我不做评论,毕竟我也能说万圣伟要是高个10公分并且放弃他那边的很多事的话能在广东队打主力,这种没有依据的说法,都是纸上谈兵,毕竟没有那10公分,也只能在国内的野球圈称王称霸。

2、全能内线翁德隆,绝对的野球超级内线,2011年带领华侨大学夺得过CUBA总冠军,后来还在贵州森航打过NBL,同样风生水起,杀人于无形,技术全面,能里能外,稳准狠。另外跟他类似的全面内线还有黄清彬,人更清瘦一些,技术也不错,是kings当时的当家球员之一。还有王雪峰也是比较踏实能干、低调务实的强力能线,中投稳,防守硬。

3、强壮内线,以王宇、蛮牛王增杰、铁牛张鸿林、钟国栋等为代表,这几个内线以其极为壮硕的身材,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我个人觉得王宇、钟国栋都属于比较稳,既能个人打又能很好地配合团队;王增杰个人能力极强,能里能外身体劲爆(但是实话说我个人看王增杰的球比较少,不敢妄加评论);铁牛张鸿林热度最高,维度最大,给人的视觉效果最为猛烈,一对一几乎无人可防,但是其技术并不全面,感觉过于强壮的肌肉反而让他不少技巧变得僵硬。感觉铁牛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当初他回华侨打全国赛对北大真的是打爆了郭凯加万圣伟,爆砍30多分,本来以他这个身体,配好队友扬长避短,苦练技术,应该能更进一步的。当初选择为了kings缺席了华侨的很多比赛和训练真的是有得亦有失。除了上述几个内线外,还有河南理工的孙家田、郑大的胡云翔都属于体型巨大的内线,就是总感觉孙家田的体重有点太大了,膝盖和脚踝的压力山大啊。

4、身体素质爆表内线,国内野球圈有两个内线的跑跳能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职业队出身的恐龙朱渊博,网上能搜到很多他在NBL的数据,也参加过中国街球制霸赛,跟随南京newstar夺冠,跑跳能力惊人,扣碎过篮板,简直是野球易建联,网上还有一个他跳起来头过框的视频,真的是稍有机会就能送上暴扣或火锅大帽,有一定中投能力,篮板出色。另一个重庆张西保,但是我只是看过他的一些比赛,对他个人经历不太了解,跑跳能力同样出色,球风很硬朗,超级蓝领,主要就是抢篮板和防篮下,篮下双手暴扣神似霍华德。另外华侨名宿张翰奇同样是身体素质优秀,跑跳能力优秀,身体素质虽然比以上二位稍差,但技术比他们两个更好一些,也带领过华侨战胜北大取得过CUBA的总冠军。

其他比如在CUBA曾经叱咤风云的民航兰晏军、太理王振富、华侨于翔等等,都因为伤病或其他原因并没有像大学时期取得的成就那么高。

1、双能卫李海,本来李海是打控卫出身,但是很多比赛因为要和周雨一起搭档,所以我把李海看作双能卫。其实很多时候野球对位置分的没那么细,毕竟有时候人凑不了那么多,哪个位置缺人了就要顶上哪个位置。李海绝对是野球圈的后卫里最为老辣的,同样的稳准狠,关键三分更是不手软,大局观极好,打球非常聪明,这两年年纪有点大了球风就更加稳健了些。

2、号称几乎没有一个加速过不去的人的周雨,身高不满180的他可以说是国内近几年野球水平最高的后卫之一,速度奇快,终结能力强,串联出色总能送出妙传,防守也非常稳抢断又快又贼,投篮手型很独特但遇到空位三分绝不手软。他的个人能力也获得了广东省联赛的认可,这几年一直代表南城和东莞在打,都是主力后卫。

3、曾经的CUBA最强后卫太原理工王海涛,成名已久但因为街球制霸赛再次出名的个人能力极为出色的宁波大学李斌,山西财经得分王付然,曾带领东北师范拿下过大超冠军的浙商银行王牌后卫刘子豪,北京业余篮球圈久负盛名的张寰宇,身体劲爆的民航大学明星后卫刘学,北大毕业的前CBA球员刘鸿博等等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强力后卫。

野球不少时候对于得分后卫和小前锋的区分没有那么明显,我把他们统称为锋位摇摆人或者前锋,反正干的活儿都差不多,体型也接近,就是各有所长。

1、国内业余篮球第一三分手张佳滨,这两年年龄大了参加的比赛少了很多,但可以说很多福建人心里张佳滨就是福建篮球的旗帜人物,从带领华侨统治CUBA,到退役后在野球赛场上继续称霸,综合CUBA加野球,能跟他匹敌的可能只有魏明亮了。

2、攻防一体的屈洋大概是近期论坛里最火的野球手了,个人身体技术都处于巅峰,身体素质好,对抗能力强,球风稳健,技术全面,能突能投,防守硬朗,快攻反手篮更是无人能防,绝对是国内野球最强外线之一。我个人觉得现在屈洋热度这么高,可能是因为他带着李观洋打了一些比赛,让一些不是很了解野球的人觉得原来还有比李观洋厉害这么多的球员。其实李观洋不论是CUBA还是野球的实力都还有提高空间,大家还是应该多看些比赛,多了解了解。

3、出身山西财经的曲帅同样是野球王里面的致命杀手,投篮手型同样别具一格,但却总能命中关键投篮,技术动作并不飘逸但却极其实用,防守强悍经常锁死各路知名球手,反击能力强快攻上篮犀利,中远投同样稳健,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极品3D还附送了空切、反击和关键球能力。

4、多年前虎扑街球实战区有个标题类似于“国内大学生打球神似科比”的视频吧(具体标题我真记不清了,现在虎扑数据没了老帖子也找不到了),视频里的那个人身材高大,体型匀称,动作之飘逸,与科比的相似程度在国内简直无人能敌,此人正是当时大超时期的人大主力孙鹏。超过190的身高,及其匀称的身材,修长的四肢,技术动作真心灵动飘逸,跑跳能力同样出色,手很大单手持球非常麦迪,随时都能来上一记飞扣,有着一手稳定的接球就投的三分CS能力,如果你看过孙鹏打比赛,很难不被他的球风吸引。后来因为能力出色,被上海kings高薪签下并一直作为外线第一攻击点,曾在kings与江苏肯帝亚的比赛中连续命中多记三分。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孙鹏现在也是受到了膝盖伤病的困扰,希望能早日恢复雄风。

5、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野球外线是北京的张嘉纯,不是因为他能力最强,而是因为风格独树一帜,经历更是值得佩服。与上面提到的所有野球大咖都不同,张嘉纯并不是CUBA或大超名校出身,也没有专业队青年队经历,大学好像是在北邮世纪,只能打北京市CUBA的乙组比赛(各地叫法不同,在北京乙组就是非专业的那种,是很多相对差一些的学院在打,并且没什么篮球特招生),后来因为打球比较有灵性加入了当时的北京行者队,在行者的历练之下逐步成为了北京的野球好手,后来也在全国不少野球比赛中打出过好成绩。不同的经历练就了一身独特的技术,也许是天赋,但更多是苦练,同样遗憾的是张嘉纯现在也是膝盖伤病困扰,刚刚复出,也期待他能保持健康,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CUBA每年退下来那么多优秀球员,比如浙大刘振环、侯勇、郭瀚宇,宁波大学武力鹏,广东工业罗杰、曾冰强,北大李琳、赵瑞,太原理工马啸、褚旭,山东的马传骥、郅伟勇,华侨的王加一、胡海翔、周鲁南、陈靖楠、吴德琳等,河北工程的孙伟心,打过职业的殷智勇、赵楠、张振楠,从业余打向职业的王龙飞等等等等,还有很多野球好手,不过有些是我没怎么现场看过他们的比赛,有的是还不够了解,不敢妄下评论。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只是说些我比较喜欢的球员,不是说按照孰强孰弱写的,比如像罗杰名声在外,在CUBA和广东野球都是绝对的强者,但是我个人现场看他比赛比较少,做不了太详细的介绍。

(五)因为我个人对国内街球的了解也比较多,一直觉得毕业于北大的CL第一杀器程驰没能在大学退役后多打一些国内比赛是有些遗憾的,因为学业优秀,继续去美国西北大学深造,程驰基本与大部分国内的比赛告别了,个人的篮球能力也不再有所突破,甚至比当时要下滑了一些。天赋而论程驰真的是极其罕见,超强的跑跳能力,略显僵硬的跳投姿势却有着及其柔和的手感,凭借着并不全面的得分手段在CUBA拿下过得分王、总冠军、MVP,在街球赛场上在众多野球好手身上砍下过高分,我一直觉得程驰如果打野球的话也是绝对霸主,不过这都是个人YY,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啦。

综上所述的各位野球好手里,我个人觉得虽然还有很多野球王们没有被提及,但是这些大都是国内野球的顶尖水平了,大部分都有收到过CBA球队的试训邀请或青睐,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成行,而成为了所谓的民间野球王,大家不必过分吹捧,但也不要刻意看低,野球有野球的节奏和规律,比如职业队员来了也不一定能赢球,但野球也有野球的弊端,比如有些球员野球打多了就离职业机会更远了。总之篮球这碗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始终要相信,再强的个人也敌不过一支更好的球队。

(内容纯原创,图片纯转载,图侵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年世界杯梅西进了几个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