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影里面科学家有强迫症?

一个怪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洗手,而且每次洗手必须洗15下,如果超过15下他就会重新开始洗手;一个怪胎,每次去超市都会偷摆放在最后一排的巧克力,但她并不喜欢吃巧克力。一系列奇怪行为都让他和她与所谓的正常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又是这种相似的异常让两人走到了一起。这部中国台湾电影《怪胎》讲述的即是关于这对同时患有OCD怪胎的点点滴滴。

OCD即神经性强迫症,电影中关于其的解释是“OCD患者通常会重复做同一件事,如果不能做到让自己满意,就会非常痛苦和难受”。

电影《怪胎》在构图设计与色彩搭配上的OCD“症状”,在衬托男主陈柏青与女主陈静两名OCD患者奇异之处的同时,也让电影本身拥有了形式上的美学呈现。

电影前半部分1:1的画幅设计,接近手机短视频的俏皮风格,配上有意为之的构图、明亮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让影片与故事内容在气质上形成完美的匹配。

形式美学的设计、明快的剪辑节奏、轻松怪趣的配乐,加上两个怪胎奇趣灵动的言行举止和清新脱俗的相遇过程,使得影片在前半部分呈现出充满灵气与诙谐的爱情喜剧风格。

每天7点准时起床,一定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放在床铺正中位置,数着固定步数从家门口走到超市,生活异常工整的陈柏青为了再次遇见同样戴着口罩、穿着防护雨衣出门的陈静,打破了自己的SOP。

第一次不断编辑重写最终还是未发出的简讯,听见消息提示音后条件反射般地翻身而起,以及陈柏青最终在双方在一起后说出自己很介意陈静的画室模特工作时的羞赧与青涩……

所有关于相恋过程的心动细节与紧张瞬间都缓缓增添着故事的甜度,配上偶尔滑稽瞬间的调味,影片前半段清闲脱俗的爱情故事显得怪诞有趣且与众不同。

但遗憾的是,影片还是未能完全跳脱俗套的爱情内核。

陈柏青OCD消失后,他逐渐走出原本狭窄的小圈子,走上所谓的正常生活轨迹:出门、上班、应酬、社交甚至被陈静发现他与其他女生开始交往。离开了前半段不规范式的怪趣特别,规范化的“狗血”剧情让影片后半段陷入了俗套的爱情叙事。

但好在影片最后的角色置换处理,即时性地悬崖勒马,让影片不至于完全沦陷。影片最后的情节安排,尝试着对爱情中的角色互换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思索与探讨,是创作者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增加了影片的意义与厚度。

但是,对于陈静OCD痊愈后一系列生活变化的呈现,如果不是完全照搬、全盘复刻男主病愈后的一系列变化,可能会让影片的结尾与思考更有力度。

整体而言,《怪胎》是一部颇具新意、可以一看的电影。其使用手机进行部分素材拍摄的首次尝试,对1:1画幅的挑战,影片中新鲜的视听与细节处理以及采用的某些隐喻与象征,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其中,OCD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影片以OCD作为男女主角的人物设定,对于电影本身而言,OCD是一个重要的情节预设,但在现实生活中,OCD可以隐喻当下疫情语境下的社会隔离状态。

在影片中的OCD患者视角中,外部世界充斥着病菌与污染,他们会尽其所能地减少外出时间,待在被自己不断清洁的房间里。在疫情当下,有形的口罩、无形的距离正展现了人们“向后退”的一种姿态与心态。影片中插播的关于疫情暴发初期的新闻背景音也能侧面体现OCD的社会隐喻。

在我看来,OCD可能还隐喻着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由于这种强迫性症状的存在,OCD患者有意和无意地与外部世界保持距离。而当下越来越多不愿出门、具有社交恐惧症的蜗居年轻人,作为一种生活在城市里的巢穴动物,其实也与OCD患者群体有几分相似之处。

但也正是社会隔离与自我隔离下的孤独,让两个相似之人越发意识到彼此的重要与珍贵性。这种相似,既可以是电影中呈现出的“病状”上的相似,也可以是现实中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的相似。

在电影《怪胎》中,正是两个人的相似以及这种相似带来的相互理解,让两人走到一起,影片也展现了陈柏青与陈静两人与所有恋人相似的相恋过程,传简讯、见面、频繁的见面、有意增加的见面时间以及同居,而所有这些发生的根本都是因为在相恋过程中,对方已经逐渐成为了自己的全世界。

因此,影片呈现出来的第二个隐喻,即隐喻世界的房间。对于影片中的OCD患者来说,房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当男女主还没在一起时,各自的房间就是彼此的全世界,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容纳下一个人的所有生活。

当两人渐渐走到一起时,同居的房间就成了两人共同的全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房间即是囊括双方共同故事的空间,也是两人生活转动的场域。但是,当其中一人开始变化时,这个原本平衡的场域就会因为某种力量的变化产生晃动甚至是倾斜。

在影片中,陈柏青OCD的痊愈正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体现,也是影片的故事转折,影片对这一转折的处理也非常出彩。陈柏青病愈当天,他不由自主地跨出房间门槛想伸手去抓住那只站在墙沿上的鸽子,才意外发现自己跨出门槛时没有换鞋,也发现自己可以赤手抚摸青草,将泥土攥在手心里来回搓动,带着第一次感触外部世界的意外与欣喜。

同时,伴随陈柏青轻轻走出房间,影片也从1:1画幅横向自然滑动成16:9的画幅,慢慢变回常规比例的画幅。这不仅是观者视角的变化,也是陈柏青本人OCD消失后的视野变化,整个视角都不再局限,反而变得越来越开阔,也预示着陈柏青后来越来越广域的生活状态变化。

而与此同时,陈静仍然躲在门后,探出头,用疑惑、震惊与紧张的眼神看着陈柏青的一系列变化。在这里,房间的门槛便成为了一个界限,是片中陈静与陈柏青开始慢慢显现的界限,是OCD患者与一个没有OCD的所谓正常人之间的界限,也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一种界限。

跨越界限的那一瞬间,即意味着平衡被打破,意味着改变与变化的产生。

影片最后安排了陈静OCD痊愈后想象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与陈柏青同样的变化,并以“在我伤害他之前,该结束这一切吗”的内心疑问作为影片结束。

其中,陈静的病愈呈现,是其想赶走那只趴在窗户上的壁虎,无意识地走出门槛,赤手拿起身旁布满尘垢的铁棍,才发现自己的OCD消失;而陈柏青的痊愈则是伸手试图去抓住那只而后飞走的鸽子。

一个是短暂停留且随时可以自由飞走的鸽子,一个是贴在窗户被人赶走的壁虎,无论是无意为之还是有意安排,也不论陈静OCD消失是电影故事中的真实情节,还是想象处理,影片想要表达的应该远不止恋爱关系中的换位思考与沟通问题,还有很多情感中复杂琐碎且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与块垒,比如爱情中的变与不变,情感的新鲜度与保质期;再如一个人在一段情感中的性格变化,以及影片台本中关于“爱的时候,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是致命伤”的论断。

电影以开放式的结局作为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应答,是留给观众以足够的思考与回味空间,也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无解的难题。

一开始,“怪胎”不认为这些是困顿的难题,或者这些难题远不及他们因为异常所承受的难处,又或许他们为了缓解孤独、缓和异处带来的压力愿意承担情感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付出。

但后来,这些难题又让我们对外界变得更为敏感,对情感本身的易逝感到更为恐惧,这些难题最终也让我们变成了怪胎。

所谓怪胎,是指不符合大多数标准与惯常而带有自我不同的少数群体,本身是一种基于大多数评判眼光的性质界定,可能在长久的语境发展中裹挟上某种鄙夷色彩,掩盖了“怪”背后的与众不同与独一无二。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每段感情里每个人可能都是一个“怪胎”。

23: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原创 骆艳丽 上海仁济心理科

最近的一部热映电影《温暖的抱抱》,讲述了钢琴老师鲍抱,对计划、执行、整理和清洁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所幸遇到了个性率真、开朗大方的创作型歌手宋温暖,在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喜剧故事中,鲍抱终于敞开了双臂,给了宋温暖,也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很高兴能够看到一部影片,能够通过喜剧的形式,用夸张的手法,呈现了强迫症状的形成过程,以及最终在爱的滋润下重生。

今天,就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强迫症?怎么才能治好强迫症呢?其实,不同程度的强迫有着不同的名称:

强迫性人格特征: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是一种性格特征,做事追求十全十美,较为刻板,比如书架上的书要从高到低摆放,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等。影片中鲍抱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强迫性人格特征,他们虽然包个饺子都要量量尺寸,但是能够维持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强迫状态:具有一些强迫症状,虽然为此烦恼,但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然,这个名称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状态,没有诊断价值。强迫症:是一个疾病名称,具有特征性的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为此痛苦,急需干预。虽然这部电影并没有提出男主人公鲍抱的诊断,但是无论是从症状的严重程度,还是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以及他本人的痛不欲生,甚至自杀,都可以考虑这一诊断名称了。

典型的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但是自己又觉得不必要,试图控制而难以控制,即“强迫”和“反强迫”并存,所以才会导致强迫症患者极度痛苦,甚至痛不欲生。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在头脑中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包括强迫怀疑、强迫注意、强迫意向和强迫性穷思竭虑等,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好、不自主地注意到某些物品、极度担心自己会做出冲动行为、反复思索为什么天是蓝的,垃圾要倒进垃圾桶等。

强迫行为:患者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严重焦虑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包括强迫检查、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和强迫性仪式动作等,如反复检查门窗、反复长时间洗手、走过某幢大楼反复数楼层、进门之前原地转三圈等。

当然对大部人来说,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调整。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看看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出现了强迫症状,这些症状又是为了缓解哪些焦虑呢?

就像电影中呈现的一样,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都有成长经历中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影响,比如鲍抱的父母从未给过他爱的拥抱,而在他强烈要求拥抱的一瞬间,爸爸出了车祸,妈妈住进医院,鲍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他再也不敢爱了,再也不敢抱了。长大以后,同事也对他敬而远之。他的生活中,只有黑白分明的键盘和家具。

再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小案例:

女,23岁,强迫清洗。工作后每天反复洗手数十次,每次数十分钟。自幼妈妈对自己照顾有加,只能吃健康的食品,不能喝饮料,只能穿妈妈认为好看的衣服,无法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自己觉得自己就像个木偶人,过着看似理想却不自主的生活,内心对自由和生命力的渴望遥不可及。

女,35岁,强迫意向。生育后担心自己对女儿做出伤害性行为,明知自己不会做,但还是很害怕,以至于不敢靠近女儿。自幼妈妈极其严厉,打骂有加,逼自己练琴。自己对母亲很孝顺,感激母亲对自己的培养,但也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打骂孩子。

男,18岁,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出某些手势,如两手合十状左右各摆动十下。父亲对他期望值很高,所以他自幼自我要求也很高,成绩优异,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做事力求十全十美,生怕出错。

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形的与无形的约束,使他们形成了某种惯性,而环境的改变导致内心的冲动难以遏制,形成强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无法调整时,强迫症状的出现就成了一棵救命稻草,缓解了焦虑,适应了环境。强迫症,从中文字面上看,貌似自己强迫自己做着不想做的事,但实际上强迫症患者多是处于一种被强迫的状态,被动地承受着过多的违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一旦表达可能就意味着不孝、不忠、不义,所以压制自己的意愿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强迫症状从形式上也迅速缓解了压制自己意愿带来的焦虑。

那么什么才是改善强迫症状的灵丹妙药呢?就像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女歌手、医生、同事、病友们的爱,是最终让鲍抱走出困境的动力和源泉。爱是无形的,是润物无声的,是有渗透性的,是滋养心灵的,爱是融化“刻板的”强迫症的灵丹妙药。

电影结束时,鲍抱和宋温暖,在大家的帮助下,唱着他们的心声,走向他们的新生!

骆艳丽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先后至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UMASS)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访问交流。擅长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睡眠障碍,以及躯体症状障碍等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

骆艳丽主任承担、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躯体症状障碍、焦虑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承担并完成2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主创多部科普微视频作品,荣获包括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等10余个奖项。

学术兼职: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会诊联络心身医学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理事,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综合医院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专科分会心因性疼痛学组组长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中考后,我毫无悬念地落榜,没有考取普高,于是,在母亲的安排下,我去了县城上了职业高中,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脱离母亲了,开始寄宿读书。也在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有一些奇怪的行为,后来才知道那是强迫症的动作和思维。职业高中的学生都是在初中成绩不行的,要不就是调皮捣蛋,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我也属于两者都有的人。想想过去的少年生活,自己也属于调皮捣蛋的人,成绩也是一塌糊涂,因为年纪小,母亲不忍心让我出门打工,自己也才14岁左右,没有成年去哪里打工呢?只能继续待在学校,混混时间,等自己成年后再说。

职业高中的生活比起初中完全是两码事,我什么都需要自己去做,但发现,自己很多都不会了,穿的脏衣服累积起来,等到周末一起带回来扔给母亲就好,高一自己还是每周都回去,那个时候,母亲已经找份工作了,把我寄宿在学校,她也算解放了。我有时候感觉到自己很空虚,闲下来就容易思想滑坡,有时候上课的时候,喜欢看外面的蝴蝶在飞舞,我追寻着它的最终落脚点,有时候,看外面的云彩,看得出神,即便如此,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自己自言自语,下面的同学基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的还在睡觉,有的在交头接耳,这就是职业高中课堂纪律,我想老师也对这些学生无语的吧。

自己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强迫症行为,是在宿舍里,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室友翻我的东西,我后来知道后,我就一直在寻找有什么东西丢了没有,晚上还在想,到底丢了什么东西,有时候还模仿那个室友翻我东西的过程,甚至从那里开始翻我东西,我都需要找到具体的细节,我发现自己对这些很在意,因为有些物品,是我放好的位置,突然被别人翻动了,我内心感觉到极度不舒服,总觉得一种被打乱的感觉,于是,我花很大力气去恢复原来的摆设,但还是不尽如意。

强迫思维主要表现对母亲的那种不停的幻想,幻想现在她在外面做什么事情,以及晚上睡觉会跟谁在一起,虽然我觉得不合理,但我总是控制不住,甚至有时候还在想,母亲或许还在老家,继续和某个叔叔在亲热的画面,自己如此的想法,却是自己难以摆脱的一种精神鸦片,我乐此不疲,尽管很荒唐,但却一直真实存在,所以有些痛苦的感觉。学业方面,自己也是一塌糊涂,好几门功课都考试不及格,我也明白来这里就是混时间的,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毕竟,我们这种底子的人,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所以,我们也无所谓,我也就想着早点毕业,出门找份工作干干,好比在这里混时间要强。

住校的这段时间,自己感觉到生活自理能力也是相当的差劲,有时候自己的袜子乱丢,宿舍的床褥也是跟狗窝一样,桌上的摆设也是乱七八糟,正如我自己的内心,没有什么方向感,每天都是在混日子,上课不听课,下课就去外面东跑西跑,职业高中,我也有爱好,就是没有事踢球,要不在宿舍玩游戏,因为上职业高中,母亲给自己配了手机,方便联系,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甚至有时候旷课玩,跟别的室友一起,也只有玩游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有胡思乱想,可以转移注意力在游戏上。

职业高中,有人开始谈恋爱,自己也萌生了那种朦胧的感觉,特别觉得班上的一个女同学也不错,自己喜欢的内心,但看到她也是类似小太妹的感觉,自己觉得怂包了,怕被她调侃,我知道她有不少男同学追求,甚至也知道她跟男人上过床,也略有耳闻,我又羡慕别人,有觉得自己吃不到葡萄觉得葡萄酸,我只能幻想其他的事情。青春期的骚动,让我从高二的时候,养成手淫的习惯,有时候趁室友不在,我也会用手机下载小电影,一边看一边把弄着自己的生殖器,觉得乐在其中。甚至还有的时候,幻想和自己的母亲乱伦,我知道这种思想龌龊,但我控制不了这种思想,我觉得自己甚至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自己,让自己进入深渊,我无法控制,我虽然明白,但却无能为力。

转眼,我的三年职业高中快结束了,自己的父亲偶尔来学校看我,我对父亲并不反感,因为他每次来带给我好吃的零食,以及临走的时候也会塞给我几百元零花钱,整个职高三年,就高一的时候回家比较频繁,后面的自己也懒得回去了,只要母亲每月按时给我生活费,我觉得过的很潇洒,虽然算不上有钱家的孩子,但母亲给我的开销还是绰绰有余,我学会了抽烟,喝酒,当然,玩游戏也是我职业高中几年的主要花费时间,至于学那些文化课,压根儿就没有认真过,因为我没有想法继续读大学,我只想混个毕业证,提前出来,进入社会,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终于,三年熬到头,我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但发现找工作也是面临了很多难题。自己虽然也主修了电工,学习的也不扎实,仅仅会简单的线路安装而已,刚毕业的第一年,自己迷茫一年,在家里啃老一年,母亲继续按时给我生活费,只是她不在家里陪我了,因为姐姐已经考上了大学,她要赚钱给姐姐做学费,而我自己却已经成年了,在家一年,我的强迫症症状也加深不少,特别是强迫动作泛化了,包括洗手次数也多了,强迫思维也增加了很多内容,包括喝水担心不干净,担心被子上有细菌,担心吃的碗被小虫爬过了,这种无时无刻的突入的强制性插入的思维,让我每天大脑精力涣散,甚至后面浑浑噩噩,在家每天自己饿了泡方便面吃,然后睡觉,看手机,有时候几天都不洗脸,不洗澡,过着邋遢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持续将近一年,母亲看到我如此颓废,她终于大发雷霆了一次,骂我不成器,觉得自己努力赚钱给我上学都不值得,让我振作起来,在家不做事,也可以继续学习下,我对她的建议没有任何回应,我把她的话当成耳边风,甚至也当面怼她,只是自己还需要她的每月生活补贴,我也是耐着性子去敷衍她,说后面要去找份工作做做,我说的找份事情做,也就是跟我父亲一起,因为他做泥瓦工,也在工地上,我好歹也是学过电工,做个水电工没有问题,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水电工。

以前不明白工地上工作的辛苦,直到自己去工地上体验下才知道,原来工地上赚钱都是血汗钱,我突然觉得过去的日子简直是神仙的日子,现在回到了地狱,通过不断的工作体验,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变得跟父亲一样,安于现状,每天下班后,就去租的房子里面玩电脑游戏,偶尔跟父亲喝喝酒,父亲喜欢赌博,而自己不喜欢那玩意,但自己也对喝酒慢慢有了兴趣,虽然烟抽的不多,但做这种水电工,别人都会客气象征性的递烟,自己也就多抽了起来。就这样,我终于从学生的身份,开始变成打工者的身份,也是通过这样的变化,让我心理和生理都有了不同的变化。

注明:案例征得咨询者的书面同意,愿意公开发表,为了保护案例隐私做了专业伦理技术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强迫症的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