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水是不是冬奥会项目

前天,平昌奥运会闭幕,「北京 8 分钟」过后,冬奥会将进入「北京时间」。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不办奥运会的时候,那些花巨资修建的奥运场馆,都会经历什么?

从热闹到荒废,只用了 6 个月

当初申奥的时候,巴西人曾夸下海口,要通过奥运会来重塑这座城市,而不是为了短暂的繁荣。

而现实情况,却是这样的:

足球强国的足球场居然凋零成这样;

奥运五环也被丢弃在一边。

「回家」过后,破败荒凉

2004 年,夏季奥运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这让奥运圣火在历经 2500 年后重回奥林匹克运动会发祥地。浪漫的希腊人还因此将主题口号定位「欢迎回家」。

但盛会过后,奥运场馆们的命运可就没那么温情了。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过后,韩国人也将面临同样棘手的难题,尤其是能容纳 35000 人的主体育场——要知道,平昌当地总人口还不到 5 万。

在冬奥会之前,奥组会发言人还信誓旦旦地公开表示,这座场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建造的,在冬奥会结束之后,这座场馆将会继续利用。

但他们盖着盖着场馆,就发现不对劲:平昌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季节性限制也大,场馆设施不适合全年开放,后奥运时代里,要运营和维护它的成本都相当高昂。里约热内卢、雅典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眼看冬奥季都结束了,韩国人倒也干脆:拆!

这也意味着,这座花了 8 亿多元人民币修建、本来打算长期使用的体育场,只用了 5 次过后就会被直接拆除(5 次分别为:落成庆典、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即将举行的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与闭幕式)。

对于韩国人而言,这个尴尬做法是及时止损的权宜之计——起码,避免沦为像雅典场馆那样的「鬼城」。但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6 年前举办奥运会的英国伦敦,以及即将举办 2022 年世界杯的卡塔尔,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一切都很「临时」的奥运会

你还记得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憨豆先生的自拍吗?

但也许他想拍下的,是当时即将疯狂「瘦身」的主场馆「伦敦碗」。奥运结束后,「伦敦碗」的 5.5 万个临时座位都会被拆卸,只留下田径场和底层的 2.5 万个座位——因为用不上那么多的座位。

而整个「伦敦碗」的建筑材料中,超过 50% 是经过回收再利用的旧材料,比如其屋顶的支架部分,用的是英国北海天燃气管道项目中剩余的天然气运输管道,选用的低碳混凝土来源于工业废料,比一般水泥的含碳量低 40%。

可拆卸的临时性场馆在伦敦奥运会得到大量运用,但跟平昌冬奥会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计划好了,拆下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

它的篮球馆就是最好的例子,那座 35 米高、110 米长的篮球馆用了 1000 吨钢材构件,在伦敦奥运会完成自己使命后,又被运往巴西,将自己临时性场馆的使命进行到底。

它还摸索出一套可持续的管理体系,想通过奥运会一箭多雕。

别看伦敦奥运会出了许多乌龙,但他们的这套体系已经得到获国际ISO 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是第一届通过认证的奥运会。

集装箱体育馆,了解一下?

即将举办 2022 年世界杯的国家,卡塔尔的脑洞就更大了——用集装箱来搭体育馆,就像拼乐高积木一样。

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 RasAbu Abound Stadium 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每一个集装箱都是模块,可拆卸的椅子、零食摊位、厕所等等都能被预先安装好,再一个个搭起来,最后组装成建筑面积 45 万平方米,能容纳 4 万人的球场。

拆卸后重复利用的思路也贯穿其中。集装箱除了能继续在别的地方当体育馆,还能被改造成经济适用房等用途。

▲ 但建造过程当中,工人的福利和保障问题也引起争议

建筑师 Mark Fenwick 对自己这脑洞还挺满意的:「这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成为全球体育场馆开发商和建筑师的灵感来源,为体育场馆设计创造新的可能」。

它的其他场馆都是如此。

被誉为「一个完全卡塔尔的概念,反映了卡塔尔骄傲的历史和文化」的 Al Bayt Stadium,以一种卡塔尔传统的游牧民族使用的黑色和白色帐篷,向沙漠旅行者表达着它的好客。

作为世界杯的半决赛场馆之一的它拥有 60000 个席位,但赛后,它就会拆掉近一半的席位。而被移除的座位将捐赠给其他国家或转为国内的社区服务。

通过大事件去推动城市的基础建设,一度是上世纪 60 年代特别流行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管理者们发现,他们能通过举办甚至只是申办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就能得到钱,得到土地等,还能带来大量游客。

从那开始,城市们纷纷盯上奥运会等,希望能通过争夺举办权来改变城市发展。但多年下来,体育场馆的再利用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如果思维还停留在 60 年代的那一套,恐怕只能深陷「赛时风光,赛后荒凉」的僵局。

作为下一届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北京,在这个问题上磕磕绊绊,但没有放弃探索。

2008 年奥运会刚结束时,「鸟巢」、「水立方」等奥运体育场馆一度成为最热门的旅游旺地。正式开始对外开放的第一天,这些场馆所在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就迎来了 15000 人次的游客量。

在「鸟巢」的收入来源里,单张售价为 50 元的门票收入一度占据总收入的 70%。

但这些年来,奥运热逐渐消退,去「鸟巢」、「水立方」的游客依然不少,但大多热衷于在建筑外拍拍照,类似「里面也就是运动设施,没啥好看」的想法愈发常见,越来越多人觉得掏钱买票进入参观,并不划算。

而耗资近 50 亿元建成的「鸟巢」,每年仅固定养护费用就超过 7000 万元。

购票游客骤减的现实摆在眼前,「鸟巢」们奥运场馆走上了另一条路:给大型赛事、会展、演唱会等提供场地租赁,自主品牌活动等开发。凭着响亮名声和质量较高的硬件设施,「鸟巢」们在「后奥运时代」活得还算可以。

▲ 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在「鸟巢」举行

但知名度没那么大的其他场馆,就没那么走运。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就是一个例子。

2012 年 3 月底,路透社记者 David Gray 曾到那里走访拍摄。在他的镜头下,曾为赛艇项目比赛场地的码头附近草木枯黄,指示牌倒在地上,码头的木板破损严重。曾为动水皮划艇的赛道,也因为耗电量大而闲置。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当初承办的赛艇、皮划艇等项目,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文化基础和传统。即使在奥运过后举办了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等,依然问津者寥寥。

但幸运的是,同为水上运动的龙舟赛事给那里带来了一定生机。这些年来,龙舟赛事数量逐年递增,也带动了游客的到来。

而「鸟巢」们在后奥运时代里的可持续探索,也给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留下了足够丰富的「遗产」——

每年冬天都会变身冰雪乐园的「鸟巢」,将会继续用于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

「水立方」将化身成「冰立方」,变成冰壶等项目的比赛场地;

在 6 个小时以内,「五棵松体育中心」就能从篮球馆转换成冰球馆……

根据冬奥组委公布的计划,2022 年冬奥会计划会使用 25 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其中包括「鸟巢」等 11 座都是 2008 年奥运场馆的改造再利用。

「请关注『可持续』,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关键词。」冬奥组委会在它的微信公众号这样写道。

当然,场馆建筑的利用难题只是「可持续」当中的一部分,仅环境方面,还有许多议题值得我们关注:

比赛场馆依赖人工造雪,会否加剧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否造成新的污染?

大型活动产生的大量垃圾,如何无害化处理?

而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北京时间」。

原标题:让冬奥遗产融入大众文化生活中

   “这是我见过最棒的大跳台,不仅颜值高,雪质也非常出色,就像从山上滑下来一样。”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曾这样评价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

   北京冬奥会期间,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可谓出尽了风头,不仅见证了自由式滑雪选手谷爱凌和单板滑雪小将苏翊鸣在这里先后夺金,还凭借极具中国风的外形和酷炫的工业遗存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博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以及中外媒体和国际官员、运动员的连连夸奖,也因此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名字: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京西新地标……

   冬奥会后,随着首钢园的局部开放,“雪飞天”更是成为众多市民的“打卡地”。在首钢园迎来全面开放的首个周末,园区预约人数即超过15000人,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里,每天的参观人数一直络绎不绝。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区域、群明湖东侧的观景平台及北岸的亲水平台,随处可见游客取景拍摄留念,大家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拍摄大跳台的独特魅力,实地感受冬奥的温度和氛围。

   记者从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了解到,过不了多久,首钢园将会全面对外开放,届时,市民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大跳台,还可以爬到跳台的顶端,亲身感受一下谷爱凌、苏翊鸣在比赛出发时的视角。作为世界首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将会扮演更多的角色,真正成为北京市民的乐园。

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副总经理郭晓民告诉记者,冬奥会后,大跳台冬季可承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训练场地、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直接服务冰雪运动发展。“作为一个天然的比赛场馆,我们将充分利用首钢滑雪大跳台IP,继续申办世界级赛事,人们一提到大跳台比赛,就能想起首钢。”郭晓民透露,首钢园将在中国滑雪协会、北京市体育局、属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申办单板及自由式滑雪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争取成为世界杯中国站的永久会址。首钢园还将利用造雪季与专业机构联手开展国际训练营,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大跳台体验并参与训练。

   以后,在冬季雪季,首钢园自营的“冰雪汇”活动计划在大跳台举办,这里将成为游客玩雪的又一去处。

   据介绍,大跳台在设计、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预留了出水口,将来不仅可以滑雪,还可以根据需要改造成滑水、滑草等更多项目的场地,也可以举办音乐会、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此外,它还可以承接首发首秀首展商业活动,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增加普适性和惠民性。总之,大跳台在一年四季都将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作为一座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夏季也将得到综合利用,成为极限运动的新胜地。

   “大跳台场馆具有极限运动属性,赛后利用也将充分考虑极限运动所拥有的时尚潮流特质,瞄准青年客户群。”郭晓民介绍,首钢园正在和极限运动赛事IP―X Games(世界极限运动会)等机构对接,园内首钢极限公园也将和大跳台“联动”,夏季大跳台区域可举办小轮车、滑板等极限类比赛。

   记者还了解到,大跳台广场区域可容纳几千名观众,建设者还特别设置了“氛围照明”系统,未来将给观众带来与传统赛事完全不同的观赛体验。这里还可以举办新车发布会、音乐节、啤酒节、灯光秀等首发首秀首展商业活动。

   首钢园还计划把大跳台作为冬奥文旅线路的重要一站,让冬奥场馆融入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文旅项目需要呈现内容,我们酝酿逐步开发相关产品,策划奥运文化展览展示等内容。”郭晓民表示。

   在距离冬奥组委办公场馆不远处的国家冬训中心,首钢原本的精煤车间变身为冰壶馆、花样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和首钢冰球馆“四块冰”。冬奥后“四块冰”又将如何利用?

   郭晓民介绍,冰球馆将采用“赛事+活动”综合利用模式,可实现“冰篮转换”,不仅能举办冰上赛事,也可承接篮球、拳击、格斗、台球以及室内极限运动,还能举办企业年会、新品发布等活动。另外三座场馆将承接更多职业俱乐部的训练、比赛,并可根据国家队的备战需要动态调整场馆利用计划。

   大跳台和它所在的首钢园区,已经以“工业迪士尼”的符号存在于人们的冬奥记忆中。作为“双奥之城”的一份独特遗产,它将承担起更多的功能。

   (本报记者 王东)

(责编:刘佳、初梓瑞)

  宿蔓菲也擅长滑水等运动。

  2月,宿蔓菲在延庆赛区负责雪橇项目的裁判工作。

  昨日傍晚,记者打通宿蔓菲的电话时,她刚结束在北京14天的隔离,携带众多行李搭车前往机场准备返回福州。

  就读于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电视新闻专业的2021级研究生宿蔓菲,今年23岁,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年龄最小的一批裁判员之一。

  “能够成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雪橇项目的裁判员,我感到十分荣幸。其他裁判员基本上是我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辈,经验都很丰富,不少人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宿蔓菲说。

  国际级雪橇裁判国内不足50人

  “这么说吧,我是个运动细胞挺丰富的人。”宿蔓菲说,她从小就喜欢跑步,跑步成绩非常突出。同时,不管是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还是滑雪游泳攀岩冲浪滑冰赛车马术射箭,都玩得动。“作为长在北方的姑娘,我比较喜欢雪上冰上的项目,虽然之前并没有接触过雪橇这个项目,但是滑雪滑冰之类我都非常擅长。”

  在成长道路上,她没有去走专业体育道路,原因是“爷爷奶奶认为女孩子从事体育太苦太累了”。

  所学专业和裁判知识相差较远,宿蔓菲为此付出了加倍努力。经过3年的努力准备,她报名参加了国际雪橇联合会的裁判员测试。在一轮轮的培训与选拔后,她考取了国际裁判员资格证书,并顺利通过国际雪橇联合会的考试,成为北京冬奥会裁判员。

  国际级雪橇裁判员在国内不足50人,宿蔓菲拿到证书后备感自豪。

  新人裁判去年7月便开启冬奥之旅

  宿蔓菲早在去年7月就已前往冬奥会场馆进行了第一次的场地实践。2021年11月,宿蔓菲前往首都北京参与了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赛的执裁工作。

  作为一名新人裁判,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对宿蔓菲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从比赛规则等理论知识,到起点区工作、终点区工作等实操内容……大家都在努力为世界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冬奥会雪上项目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